大学生村官现状

2023-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村官现状

基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现状浅谈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摘 要:大学生村官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群体,然而高校如何培养优秀大学生并使其与社会更好地对接却没有得到深入地探讨。本文以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采访所得到的信息为主要依据,结合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现状及部分个案,分析了高校培养对今后成为大学生村官的这部分学生的意义以及当前高校培养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高校培养

1 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现状及个案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政策丰富,各类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加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各地情况,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扶持。一是整合资源,建设基地。指导各市(县)区整合各类资源,设立一站式创业服务站,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行业预测等便捷服务。培育“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种养殖大户、经营大户为依托,定期组织有创业意向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到示范基地进行学习考察。二是创设基金,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各县(市)区在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帮扶基金的基础上,通过对基金的动态管理,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在创业时得到贴息支持和贷款优惠,降低成本。三是加强考评,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将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结队帮扶群众创业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方面,激发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带头和带领群众创业过程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努力营造大学生村官“比、学、赶、超”的创业氛围。

在这样的扶持政策下,我国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有了很大的飞跃。大学生村官们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自主创业,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他们教会农民很多科学知识和文化,带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比如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的江苏绿珠食用菌厂就是一个大学生村官依据相关扶持政策科技致富的典型。该厂的负责人是当地的某大学生村官,其哥哥在高校中所学的是有关生物培育的专业,如今兄弟二人分别负责科学研究和市场化运作,各司其职,把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小时可以生产出1200包食用菌。除此之外他们的优势还在于政府的扶持,只需每月交2600元的基本费用,其余水电厂房费全免。再者,企业共有劳动力30名且吸纳的劳动力年龄在45周岁以上,每人月平均工资1000元,成本较低。

1.2 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创业现象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存在地区不均衡问题。城区和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起步和发展快,而城郊地区偏重服务业创业较难,发展慢;(2)存在行业不均衡现象。在高校时学习涉农专业、家境好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多,而其他专业、家境不好的,很多则对创业存在顾虑。(3)创业项目体量小,规模小,仅凭大学生村官的微薄力量难以发展壮大。(4)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绝大多数是启动资金少、风险相对较低的项目,而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则较少。(5)对于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不明显,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然选择城市打工。(6)部分大学生村官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仍有待提高,使得创业项目难以做大做强。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完善的健全的培养,如开拓思维的创业教育、知识含金量较高的专业培养以及与田间地头民风民俗相衔接的实战演练,都是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关键所在。

2 高校培养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培养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从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过程中所采访成功创业的村官所得到的信息来看,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村官创业以及个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阵地。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学生心智成长的最后孵化场,大学生个人的各项专业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均在此成熟,高校培养的效果对大学生的发展成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高校是大学生村官的输出基地。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场所,也成为大学生村官政策中村官来源,抓好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源头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当然,高校要输出的不仅是村官,更重要的是要在输出的同时赋予其再深造、再创造的能力,加强大学生村官们“产、学、研”结合建设的素质。

2.2 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和培养能力下,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尚存在诸多问题。经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高校的课程设置有所偏废,与三农知识相脱节。当好一名大学生村官,需要充分的“三农知识”,然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村官却对“三农”知识知之甚少,而要靠岗前培训和参加工作后的慢慢摸索才能逐步找到方向,这期间的机会成本加之农村经济基础差、资金项目支撑不足,严重降低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效率。

(2)高校“软文化”教育不足,实战机会少之又少。当前,各高校普遍把高就业率、高升学率作为主要目标,偏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就业实战演练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但思教与实践的作用却是不能被忽略的。正面典型如,宿迁市沭阳县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任杰,一方面,他受到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毕业于“211”高校河海大学的他,始终铭记母校“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感恩文化,做到对母校、群众、社会和家人感恩。小到在每月的村官座谈会上,任杰总是脱稿发言,他认为这也是体现他对群众尊重的一处表现。另一方面,这位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也坦言农村工作中,需要去理解许多的“当地文化”和“农村习惯”,如果高校在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这方面知识的引导,初来乍到、缺乏实战的大学生们需要摸爬滚打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反之,则可以让大学生们少走一些弯路。

(3)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匮乏,思路眼界有待提升。大学生村官如果想要在农村待得住、带得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创业教育尚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大学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院校的大学生村官在日后的工作中把不准方向、拓不开思路、看不到前景。

(4)高校的就业指导忽视农村,校企合作联系不紧。即使在当前政府就业主管部门日益重视农村就业市场,加大大学生村官基层就业指导力度的情况下,大多数非农高校依然停留在程式化的工作协助与执行上,没有将此作为化解大学生就业瓶颈的契机。

另一方面,高校与农村各企业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不健全,使得有志于走上村官岗位的大学生难于获得安全稳定又坚实可靠的官方支持。

3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各大高校如果能对以上问题加以重视和改进,对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培养个人优秀、领导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将有卓越成效。针对上文提出的几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内容,逐步对接高校培养与农村需求。在现今国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服务社会”作为重要职能之一的各高校需要充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改革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在学科专业的整合方面应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既要把自身的学科专业建设好,同时又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的课程。目前只有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极少数的高校开设了“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又被人成为“村官”专业。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学校能设置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或开设相关的课程,从而产生更多具备农村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村官,改善现有的因专业不对口而导致的大学生村官闲置的现象,推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延续和发展,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逐步深入民风民俗的探讨教育。各高校可以提炼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精神,潜移默化地给在校大学生以今后长远受益的思想引导,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精神氛围。教导大学生对待村民乡戚应以德服人、恩威并施。与此同时,为大学生介绍各地的民风民俗,使得大学生村官不再是村民眼里的“书呆子”和“反正过几年就要走的无关紧要的人”。而成为知乡情、明礼法、既有理性判断,又有感性关怀的好官。

(3)加速人才培养的改革进程,大力推进学生思维的全面革新。各高校应该在原有知识型的教育基础上,可增设创新导论课程、创业准备课程、创业法律及政策指导等若干课程。同时,导入一些优质创业项目指导课程,让大学生与优秀的前辈探讨疑惑、在经典案例里面获得思维的拓展,培养更宽更深入的思考维度。

(4)重置就业指导的理念方向,搭建强化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一方面,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要克服服务选择单一、服务内容有限等不足,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极大需求的有利条件,发挥主渠道作用,对想要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情感教育和农村工作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大意义,消除其功利思想,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激励大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建功立业,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加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发展,投建定点见习单位为大学生村官接触、了解、服务和带领农村搭建桥梁。将学校的知识财富与企业的资金优势充分结合,不懈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共同助力政通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祥梅.从现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看高校培养环节的重要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257-258.

[2] 宫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大学生村官[J].法制与社会,2009(9(下)):310-311.

[3] 李霄锋.高校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3):110-112.

[4] 王卫华.大学生“村官”创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D].苏州大学,2010.

[5] 邱哲.谈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J]. 法制与社会,2010(6(下)):218.

[6] 朱丽云,高永生,楼纪东,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2(32):43.

[7] 章霁,张庆.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9(9(下)):179-180.

作者:袁闻笳 杨欣远 郑璐

第2篇: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现状调研

摘 要:高校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组织实施主体之一,调研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对于掌握和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课题组对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开展了专项调研,其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状况、工作评价、执行落实、政策配套等情况,提出了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值得关注的方面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对策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双赢的效果。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国家于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010年6月,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列入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调研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调查研究,主要的调研对象是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村官选聘工作负责同志。根据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高校层面所涉及的基本面,课题组重点从高校的政策认识、工作评价、执行状况、政策配套、项目比较和满意度测评等6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5份,回收有效率96.8%,在155个高校样本中,涵盖了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等类型,在地域分布上,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份抽选了8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52.3%;从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等6个省份抽选了4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6.5%;从西部地区的四川、广西、内蒙古自治区等8个省份抽选了33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1.3%。(见表1)

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

1.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

60%的受访高校开设有农业相关、或者基层管理服务相关专业。89.7%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十

表1 样本高校抽样情况

地区 抽样个数 比例(%) 省份 抽样个数 比例(%)

东部 81 52.3 北京 20 12.9

辽宁 7 4.5

福建 4 2.6

浙江 3 2.6

山东 10 1.9

河北 8 9.7

广东 3 6.5

江苏 9 5.2

上海 10 3.2

天津 4 1.9

海南 3 5.8

中部 41 26.5 山西 15 1.9

吉林 5 6.5

江西 4 2.6

河南 4 2.6

黑龙江 8 2.6

湖北 5 2.6

西部 33 21.3 重庆 4 4.5

广西 3 3.2

陕西 4 1.9

甘肃 7 1.9

四川 5 5.2

内蒙古 3 1.9

新疆 3 2.6

云南 4 3.2

分重视或比较重视。78.1%的高校对国家和各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认识程度高;在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二次调查中,受访者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省市层面和任职单位层面政策的解读。

2.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认为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比较好(42.6%)或者一般(40%);认为现行政策“非常吸引人,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的仅有13.5%。高校认为,大学生关注“大学生村官”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到基层锻炼自我”(72.9%)、“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关优惠政策”(66.5%)和“工作不好找”(45.2%),说明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引导和激励作用不突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任村官,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压力”及“任职期满后的优惠政策”。大学生村官选聘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生选择“家乡所在地”(63.2%)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偏远地区存在“选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

在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面临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身定位不明确”,占61.9%,说明高校判断大学生对于村官角色认同感偏弱。“后续发展乏力”,排在第二位,占60.6%;“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排在第三位,占56.8%。这表明经过几年的政策实践,大学生在选择应聘村官的过程中趋于理性,更加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角色定位及村官职业的后期发展方向,并对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机制政策评价不高。超过半数的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在工作考核、工资待遇、法律保障、社会宣传、培养培训、监督落实等方面尽快完善实施。

4.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受访高校中,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数量多在50人以下,仅13所高校每年村官人数超过100人。目前而言,60.6%的高校仅承担1个~2个省份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同时承担7个以上省份村官选聘工作的仅为11.6%,且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接近半数高校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比例占毕业生人数的5%以下,仅有9所高校报名比例能够超过20%。81.9%的高校认为,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要高于同届整体水平。

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是“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56.1%)、“政策吸引力有限”(49.7%)、“学生参与热情不高”(49.7%)。78.7%的高校认为,大学生不愿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够,村官的再次就业存在问题”;41.9%的高校认为“选聘时间太晚,错过了就业黄金期”。(见图1)

图1: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

在政策配套方面,21.9%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工作制度;在后续跟踪与服务方面,有43.9%的高校落实较好,主要涉及“村官间的交流”“培训讲座”等方面。

5.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

调查显示,除大学生村官项目外,在基层就业项目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高校最多,约为27%;三支一扶项目位列第二,约为24%;各省市的选调生项目位列第三,约为19%。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中,高校认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选调生项目,其次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第三位的是西部计划项目,最后是社区工作者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特岗计划”项目。这表明,同是基层就业项目,具备稳定就业机遇和后续发展渠道且拥有“国家干部”身份的选调生项目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家政策宣传和配套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6.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非常满意的仅占1.9%,多数高校选择比较满意(62.6%)和一般(27.1%)。这一情况与在岗大学生群体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基本吻合。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建议上,41%的高校认为,应加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训;30%的高校认为,应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0%的高校认为,文字写作能力在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李艺英]

作者:倪潇潇

第3篇:大学生“村官”生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种既满足农村人才需求又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手段,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现实性的困难。大学生“村官”在三年服务期内面临着身份困境、生活困境、工作困境等,而在三年服务期满后,他们又面临着出路困境和接踵而来的生存困境。本文基于对湖北省老河口市及江苏省苏州市大学生“村官”生存现状的调查与对比,了解这项政策与实施现实的博弈并尝试找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生存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从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到2010年初共招了两批。2010年1月,我们走访了仙人渡、李楼、孟楼、朱楼、洪山嘴、光化办等镇,采访了在任的11名大学生“村官”。江苏省2009年开展“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2010年9月,我们调查了苏州市留园街道,白洋湾街道,虎丘街道在任的11名大学生“村官”。

一、现状分析

1.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意图

我们发现,无论是湖北老河口市还是江苏苏州,90.9%的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选择村官这个职业是因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缓解压力的途径和寻找其他工作的跳板。另外,国家在招考公务员方面也对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除了基于就业形势严峻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有18.2%人是因为来自农村,有报效农村的思想,其他还有离家近便于照顾家里等原因。对于大学生做村官意图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得到部分大学生的认同。二,大学生“村官”政策主要作为大学生就业的补充,缓解就业压力。三,大学生“村官”们基本无扎根农村的思想,只不过把它当作就业跳板。

2.前途打算

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于前途打算两地大学生“村官”并没有什么较大差异,综合来看,85%以上的大学生会考虑三年任期满后离任。这充分验证了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把此项工作用来缓解就业压力,作为就业跳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策留不住人的局限性。国家制定此项政策的初衷为: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给基层注入新鲜血液和带来活力,促进农村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知识型的转变,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在实施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大学生们不愿意长久留在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

3.从事的工作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上任后多从事一些繁杂琐碎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一般是在完成上级工作安排和村里的一些日常杂事,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任务。另外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在老河口市几乎所有“村官”都被借调到镇上或者办事处,他们只是挂着村主任助理或者书记助理的头衔,很少有下村的机会。在苏州不存在借调现象,苏州大学生“村官”基本都在社区工作,在社区也是主要负责日杂勤务。

4.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障碍

不论老河口市还是苏州市,大学生“村官”遇到的共同障碍在于,创业资金短缺。让他们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有“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也是一大障碍,现任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农村最为迫切解决的经济问题不吻合、匹配,95%的大学生的专业与农林经济无关,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自身能力的发展,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作为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时期内被当地群众接纳。我们认为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身份不明,“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他们在与群众交往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得不到认同,因此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很多想法不为群众所理解,更谈不上接受。

对比反差大的主要在于生活上面,苏州整体生活水平较老河口而言是非常好的,在我们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工作大楼就可与老河口市政府相比,里面设施非常齐全。因此,苏州大学生“村官”整体生活并不单调,娱乐活动也不缺少,而老河口则相反,办公设施简陋,宿舍破旧,伙食不佳,交通闭塞,通信不畅这一切导致了生活的贫寒与单调。

5.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

雖然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迫于眼下严峻的就业压力,但他们到村任职的时候还是满怀信心和热情的,都尽心尽力地完成本职工作,并谋求乡村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我们调研中,发现有70%多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所做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所在村发展的同时使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对自己不满意的主要是觉得所学知识用不上,没有融入村组织,进入角色较慢。

6.当前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为:提高工资待遇、身份问题、三年任期满后的出入问题,此外还包括解决农村创业基金不足、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工作环境质量等问题。目前老河口市大学生“村官”的年工资为15000元,苏州年工资为28000元。对此他们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此外身份问题也一直困扰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他们在与群众交往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得不到认同,因此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很多想法不为群众所理解接受。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出路问题是头等问题,按照政策,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一是鼓励他们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

二、问题分析

1.国家出发点好,政策模糊身份

国家以选聘的方式招录大学生到基层担任村官,他们是以固定期限的合同工身份到任的。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这样一种“非农非官”的模糊身份使得大学生“村官”难以有真正的处理事务的基本权力,阻碍了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以及积极性,难以使大学生“村官”得到锻炼,就更难说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了。

2.待遇因地而异,人才流向悬殊

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来说,大学生“村官”政策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农村的面貌有所提升,是为了中国整体区域考虑的。从襄樊与苏州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来看,都是按照本地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指数来确定,虽然是和生活水平相适应,但是不能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东部发展机遇比西部大得多,待遇也更优厚,当前大学生大都倾向往东部地区报考,而对于西部等农村地区的兴趣却并不浓厚。

3.出路国家统一,实现反成盲点

当前国家发布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指出“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五条道路都要畅通。这是针对全国的大学生“村官”而言的。但是基于我们所调研所得实际情况却是这五条道路实现上有难度。大学生“村官”一般是依据合同在当地任职3年,而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实在难以相信他们能够深得当地村民的信任而被选举担任村干部;虽然国家在职位开放以及要求上给予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合同期满之前,大学生“村官”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公务员考试?择业需要机会,创业需要成本,国家给予的待遇却也很难满足他们创业的需要;最后是继续学习深造,经过几年的基层工作历练,对比于他们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考研,当然是后者更好。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阶层深刻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上要加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宣传力度和相关知识的普及,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政策宣传,要引导人们客观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其意义深远,这项计划将是长期和连续的,宣传力度的加大将为以后的政策的持续推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明确大学生“村官”政策目的,加强监管落实责任

培养锻炼大学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但是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村官”真正想扎根农村的人很少。因此要重新界定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首先是加强对大学生的锻炼,同时让大学生体会农村生活的艰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通过对农村注入新的血液,激发创造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最后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培养和发现人才。目的明确之后,才更有操作性,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另外,就当前调研发现的问题而言,大部分是缺少监管制度,所以必须要设立严格的监督机构,明确责任后果,及时监督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遇到的情况,对于违反或者不贯彻的个人或者部门及时给予纠正和惩处,保障这一政策的贯彻实施。

3.从法律上破除身份难题,在政策上解决工作处境

首先,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一方面,可以将档案和户口转至工作地,让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改变“村官”的授权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在选举中真刀真枪杀出来的,使他们真正成业民主实践的受益者,将来他们如能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应该会让更多的人共享民主权利。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选择回城工作时,在落实户口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日益壮大,大学生“村官”日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国家应择机出台有关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专门法律法规,使各种“村官”政策的实施有一个充分合理的法律依据。法律层面的身份界定将使大学生“村官”的权力来源具有合法性,有助于大学生“村官”权威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发挥,以便取得村民的社会认同。

4.提高大学生“村官”待遇,加大创业基金的投入

我们认为应该设立创业基金,大学生“村官”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申报项目并上报管理机关论证,通过后可以得到一定的创业资金,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指导,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和工作积极性。另外,一是要提高大學生“村官”的经济待遇,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类别的农村实际,制定出相对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标准,逐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养老保险制度化。二是要对那些立志扎根于农村、奉献自己的大学生加大优惠政策,设计一套弹性任期机制,使大学生“村官”招得来留的住,为农村留下一批高素质的基层管理者,同时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科技与教育,2007(6).

[2]孔沛球.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思考与探讨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3).

[3]澹宁.大学生“村官”的红火与尴尬[J].河南商报,2007(4).

责任编辑:刘皓

作者:童怡芸

第4篇:大学生村官现状

此处依照个人情况添加个人学校名称或学校LOGO

马克思主义实践报告

题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类型: 实践报告 组长姓名: 组员姓名:

专 业: 学 院: 年 级: 指导老师:

2011-5-11

目录

实践报告...........................................................................3 调查问卷...........................................................................5 调查数据...........................................................................6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目的: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毕业后愿意去农村做村官,从基层工作做起,投身到伟大的基层建设中去。大学生做村官一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可是如何把村官做好对不少大学生而言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有些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等事完全没有概念,甚至对农村的生活方式也会非常不适应,这样的大学生盲目来农村是不合适的。所以大学生是否鼓励去当村官,该如何当好村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了这次问卷调查,调查社会上的各方面人士对大学生村官问题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大学生村官这个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式,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村官的队伍之中,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好的贡献。

调查对象:

社会人员100名

调查内容: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村官的一些建议

调查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的调查报告的内容,我们经过讨论与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内容,帮助我们了解大学生村官问题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

首先,大学生做村官这件事情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而且绝大多数的人也表示支持和赞同。大学生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当村官所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他们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必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对搞好搞活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颇为重要的一个阶层,与其它阶层相比,他们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所以肩负的发展祖国的担子也就相对较重,大学生有义务有责任投身到建设祖国的工程中去,这对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要想建设好社会主义,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很重要的一步,中国目前63%左右的人口都是农民,只有让这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部分过上好日子,中国的建设才算取得了突破;最后,大学生当村官不仅是对国家有益,对其个人来说也是大有好处,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今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向高分低能演化,当下,有太多的大学生空学了一肚子理论知识,却并不知道怎样把它们运用于实践,这与国家培育人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眼前正是中华民族复兴关键之际,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庞大的,没有哪个领域哪个行业会需要只说不做的人,换句话说,书呆子是没有市场的,而大学生做村官一事则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帮助知识分子将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伟大的基层建设中真正为祖国的崛起献上犬马之劳。

综上所述,大学生当村官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是如何把村官做好,对于广大的大学生来说却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有些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等

3 事完全没有概念,甚至对农村的生活方式也会非常不适应,这样的大学生盲目来农村是不合适的,所以首先大学生在决定投身农村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的客观情况,切不可盲目热血;再而,对于那些有条件做村官的大学生来说,做好这项工作也是很不容易的,光是具备一定的农村管理知识是不够的,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其本身的意义,而做好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学生鲜少有投入农村生产第一线的经验,不懂生产,盲目指挥是目前屡见不鲜的问题;同时,还有一点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大学生属于年轻有激情的一代,因而做事情不乏有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可是做村官是绝对要杜绝这种现象的,所以大学生要适当调整好自己的主观情绪,切忌虎头蛇尾;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关于大学生做村官的出发点,这个问题就牵扯到政治了,本不便多说,可是确实有不少大学生做村官是出于自己的一己私心,众所周之,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政策里就有说如果有基层工作经验就给于一定方便,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阶层以及公务员身份在这个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来讲,村官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工作,所以,不少人就单纯从自己的发展前景考虑而愿意到农村去,继而发生的事情就是工作积极性不高,有囫囵吞枣之嫌,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农村地区发展,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不利于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结论与建议:

由上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当村官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是也存在着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除,那么大学生村官就又会成为农村建设的一个败笔,于国于民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解决措施就是大学生首先要摆正自己做村官的出发点和工作态度,哲学上讲,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只要态度对了,任何技术理论方面的问题都是可以学习的,而对于这方面问题,大学生就要学会吃苦耐劳,做到凡事躬行,遇到不清楚的事情学会向有经验的农民群众请教,深入人民大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且要做到随时更新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为新农村建设事业鞠躬尽瘁。

其次,各地农村也要做好迎接村官的准备工作,要积极提高自己农村的吸引力,在重视引进大学生村官的同时,要出台一些支持和推动大学生村官建设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好的,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的做到扎根农村,为农民谋利益。再者,各地政府要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村官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业团队管理与运作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村里的各项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再让他们独自的完成一些项目,让他们在工作中摔打、锻炼、提高,并提高自己基层工作的信心。同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长和村里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做到效益最大化。

最后,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村官选拔的制度,直接从大学中挑选出一批能干,肯吃苦的大学生,同时,在一些电视,报纸,网络上面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大学生村官这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本次调查报告工作总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真当好人民群众的村官,为人民谋好利,才是真正贯彻落实党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相信当大学生村官们真正在乡土中扎下根,他们会慢慢体会到群众的淳朴、可爱,深深感受到艰苦朴素的传统精神,这将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

4 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问卷模板

1、您赞成大学生当村官吗?

A、赞成

B、不赞成

C、无所谓

2、您觉得大学生村官对于当地发展有作用吗? A、有

B、没有

C、说不清

3、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位应是哪项(限选3项)

A、农村政策宣讲员

B、农业技术服务员

C、远程教育管理员

D、农村信息发布员

E、计划生育协管员

F、法律援助咨询上

G、教育工作指导员

H、乡风文明倡导员

I.村长秘书

4、您觉得大学生村官和普通村官比有什么优势?

A、知识面比较广,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较多的科学、法律等问题 B、年轻有活力,能够比较好地带动工作的气氛 C、年富力强,精力旺盛 D、没什么优势

5、您觉得现在大学生来担任村官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A、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B缺乏耐心,不能够安心工作 C年轻浮躁,过于理想化

D原本太养尊处优,吃不了苦

6、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原因是什么? A、投身基层,服务农村

B、跟随社会潮流,听从父母朋友的意见

C、社会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

D、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基础

7、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的原因是什么? A、缺少其它村官的支持

B、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不完善

C、农村基础建设经验不足

D、自我适应能力不足

E、对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模糊

8、你觉得大学生村官在哪个方面最需要改进? A、综合能力素质方面

B、个人工作态度方面

C、专业素质能力方面

D、心理素质方面

5

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数据

括号内为人数

1、您赞成大学生当村官吗?

赞成(60)不赞成(30)无所谓(10)

706050403020100赞成不赞成无所谓103060

2、您觉得大学生村官对于当地发展有作用吗? 有(63)没有(20)说不清(17)

706050403020100有没有说不清201763

4、您觉得大学生村官和普通村官比有什么优势?

知识面比较广,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较多的科学、法律等问题(38) 年轻有活力,能够比较好地带动工作的气氛(22) 年富力强,精力旺盛(30) 没什么优势(10)

6 403530252015105038302210知识面比较广带动工作的气氛精力旺盛没什么优势

5、您觉得现在大学生来担任村官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22) 缺乏耐心,不能够安心工作(33) 年轻浮躁,过于理想化(23) 原本太养尊处优,吃不了苦(32)

35302520151050不熟悉缺耐心理想化吃不了苦22232332

6、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原因是什么? 投身基层,服务农村 (24)

跟随社会潮流,听从父母朋友的意见 (33)

社会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26)

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基础(17)

35302520151050投身基层随大流缓解就业压力打基础24332617

7、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的原因是什么? 缺少其它村官的支持 (16)

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不完善(14)

农村基础建设经验不足(30) 自我适应能力不足

(22)

对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模糊(18) 353025201510503022161814适应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备缺少支持经验不足定位模糊

8、你觉得大学生村官在哪个方面最需要改进? 综合能力素质方面 ( 26)

个人工作态度方面 (28) 专业素质能力方面 (24)

心理素质方面

(22))

302520151050综合素质工作态度专业素质心理素质26282422

第5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村官”的了解,掌握大学生服务

基层工作的现实需求,给领导决策和课题研究提供依据,以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我们特进行此次调查。请

您按照实际情况填写,我们尊重您的个人隐私,保证对您的

有关信息严格保密。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你认为大学生村官对于当地发展的作用:

A作用很大B有一定作用C基本没什么作用D没作用

2、在你们村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是:

A非常欢迎B比较欢迎C反应平淡D不欢迎

3、面对近年“大学生村官热”,在择业是会考虑当村官吗?

A会B不会C不清楚

4、你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担任村官吃、存在问

题吗?

A存在脱节现象B不存在问题C不清楚

5、你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位应是哪项(限3项)

A农村政策宣讲员B农业技术服务员C远程教育管理员

D农村信息发布员E计划生育协管员F法律援助咨询员

G教育工作指导员H村长秘书I乡风文明倡导员

6、你对于目前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看法如何?

A很有用B作用不大C没有作用D没有考核机制

7、你觉得目前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B缺乏耐心年轻浮躁,过于理想C吃不了苦E其他

8、你觉得现在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原因是:

A投身基层,服务农村B跟随社会潮流,听从父母意见C就业压力大,作为暂时缓之计D为今后考公务员作基础E其他

9、你是否与你们村里的大学生开展交流:

A经常交流B偶尔交流C不交流

10、你觉得大学生村官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的原因是:

A缺少其他村官的支持B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比完善C农村基础建设不足D自我能力不足

11、你觉得大学生是否需要在任职期间作进一步培训:

A需要,他们需要进一步培训更好地工作B不需要,

已经够了C不需要D无所谓

12、你觉得大学生村官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A综合能力素质方面B个人工作态度方面C专业素质方面

D心理素质方面E其他

13、如果你觉得需要培训的话,你觉的大学生该有怎么样的培训形式?

A定期开设文化课培训B定期组织村官见得交流

C定期举行讲座D不需要

14、你觉的大学生村官与普通村官相比有什么优势?

A知识面广,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较多的科学法律问题B年轻有活力,精力旺盛C没事什么优势

15、你认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上地方如何?

A很有地位B社会地位一般C不清楚D没有社会地位

第6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

——以长治市襄垣县为例

一 前言

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青年成长成才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早在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北京市开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京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里任职。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解大学生村官现状,让大学生村官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建设,进行此次调查。

(一)调查地概况

本次调查选取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为调查地。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全县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为1160平方公里。襄垣现辖8镇3乡,323个行政村,总人口25万人。襄垣物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马铃薯、花生等。 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锡、硫磺等。其中煤、铁矿极为丰富。全县现有煤田450平方公里,总储量75.8亿吨。

(二)实施调查

从七月二十日起实施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问法、观察法等多种调查方法重点对古韩镇、夏店镇、后堡镇、北里乡、善福乡的代表农村进行了调查,并到县、乡镇政府了情情况,收集资料。

(三)资料整理

八月十号到二十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有效问卷,大学生村官部分30份,村干部部分25份,村民部分25份,同时对谈话内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着手设计问卷报告。

二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部分

1、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本次选取大学生村官共30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20人;本科12人,专科18人,担任职务多为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其中有一人晋升为普通村干部,所学专业较杂,覆盖文、理、工三科。

2、大学生村官的动机和对未来的规划

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的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就要形势所迫,发展前途良好,人生理想,待遇优厚等,具体分布如下:

就业形势发展前途人生理想待遇优厚其它

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对三年的村官工作有详细或大致规划,其选择方向包括扎根农村,考公务员,向上发展,考研等,具体分布如下:

0%20%40%60%80%

3、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

调查发现,75%以上的大学生主动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建议在实际中较少被采纳,加上专业不对口现象的存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呈现下降趋势。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侧重于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要表现为指导农业生产,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均对工业发展的

贡献较小。在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资金短缺、村中社会关系复杂、

信息不畅通、自己能力不足等方面。

4、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情况

多数大学生村官对村官的待遇持一般满意的态度,认为非常满意的待遇应保持在此1800~2000元/月。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学生村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食宿条件难以适应、办公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大学生村官对理想的实现,生活的丰富有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村官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具体分布如下:

0%10%20%30%40%50%

60%

5、大学生村官工作感受

在本次调查活动中,多数大学生村官表现出了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希望领导能够多分配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更好的发挥其才能。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的新的思想观念,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的文化生活、积极的态度,为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表示,大学生村官工作缺乏安全感稳定性,国家没有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身份界定。制度不够完善,待遇不高,管理混乱是造成许多大学生村官跳槽的主要原因。

(二) 村干部部分

根据本次调查,98%以上的村干部认为农村的发展非常需要大学生村官,通过经常性与大学生村官交流以及在工作中的接触,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优势表现在文化程度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劣势在于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对农村尤其是所有村的了解,解决问题的实用办法较少,不善于与村民沟通。对农村的具体影响表现在普及农业知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文化水平,但在促进工业发展方面影响较小。多数村干部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长期留在农村,只有有一定的任期才能够对所在村有所了解,方便工作。同时表示农学、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有更大的影响力。建议大学生村官应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积累工作经验,早日适应农村工作。

(三)村民部分

在本次调查中,82%的村官认为自己对大学生村官处于一般了解的情况,15%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没有了解,不清楚农村是否有大学生村官,只有极少数村官表示自己对大学生村官非常了解。90%以上的村民认为本村发展非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表现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期待,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以主动上门服务、定期举办讲座、户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提供包括种植知识、养殖技术、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促进本村农业知识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共服

务的改善。

三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襄垣县自2007年9月开始招收大学生村官,到2009年8月已招收两批,第三批大学生村官也既将分配,对襄垣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优化农村干部的队伍结构,增加村民的民主意识。目前我国农村干部存在队伍日益老化、后备来源不足、管理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头脑灵活,思想解放,培养为村干部后,能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变管理方式,与村干部交流学习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村干部队伍向知识型和职业型转变,这对现在村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优化整体素质等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第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头脑灵活、思想解放,具有良好的理论和新知识基础,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农村传播了新知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新方法,并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第三,宣传科学,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的去学习、去创造。知识促进经济,相信当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一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 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总的来看,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很多大学生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他们自身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设计与实际操作背道而驰。一方面是组织部门出台了相关制度,但却不能更进一步加以深化落实。比如,对于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培养上,既有市级文件规定,也有各乡镇(街道)的举措,但结果在部分地区却成为一纸空文,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二是部分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看上去是留住人才的良方,但反过来也加重了制度本身的功利性,导致从业者“骑驴找马”的心态占了一定的比例,不利于稳固大学生扎根农村建设的决心。

2、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可持续性值得深思。无论是承诺3 年“锻炼”以后考研加分, 还是准允将来“提干”可以作为一项参考, 或优先录取公务员,均以3 年为期, 期满走人, 并没有长远制度性打算。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说,选择做村官只是就业形势严峻下的缓兵之计,借助国家给于的这些优惠政策,对任职期满后已有详细打算,他们更多的是要向上发展,或考研,或考公务员等。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这项政策的后期管理出现的不足。因此, 如何解决他们“去” 与“ 留” 、‘进” 与“退” 的问题, 如何健全相关的退出机制, 将会直接影响政策的可持续性。

3、专业知识不对口,很难施展才能。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 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我们调查发现, 当村官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各异, 理工、农医、文法, 一应皆全。农民也好、基层政府也好, 不是不存在对大学生的需求, 农民普遍期待大学生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资金、农技、信息、

市场方面的服务, 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

4、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融合度不够。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的村民认为对本村大学生村官一般了解,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有大学生村官这回事儿。这与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关的同时,更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融合度不够。与一般村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不同,大学生村官由上级直接指派,也就是所谓的“空降村官”。在农村,一直实行所谓的村民自治,而 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村官是由村民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些地方采取了变通的手法, 给大学生增设了村党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以使大学生村官在“空降"的同时, 不至于有破坏村民自治的嫌疑,但是作为主体的村民来说,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还微乎其微,很难实现真正的“互动”。因此, 大学生村官还存在与目前农村政治民主生活如何融合的问题, 这需要从制度上加以确定。

五 有关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价值观念。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各有关方的思想引导力度。一方面是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工作,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消除村干部中存在的,认为大学生到村工作是“实习或过度”的狭獈思想,切实利用好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关部门应多给予关心和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使他们能真正在农村工作中汲取宝贵的经验,练出独当一面的实力;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村官群体进行适时报道,从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的精神风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更多的群体了解大学生村官,支持大学生村官,从而能让他们更加安心踏实地在农村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 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虽然很有限, 但是这个措施对于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作用是实质性的。政府着手参与, 制定具体的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 可以起到一种辐射作用:有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为农村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一方面, 如果大学生到农村工作这条路能够走通,那么下一步到街道、社区和其他基层单位工作同样可以考虑。大学生当“村官”, 它的号召效应比实际效应要更好。另外一方面, 到基层去对人各方面的素质锻炼是非常大的, 尤其在农村处理各种各样的是非, 的的确确是能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素质。

3、引入考核和监督机制。在选拔任用上, 明确重点选拔对象, 提高选拔条件。明确农村中需要的人才类型, 在同等条件下对该类型的的大学毕业生优先录用。加强监督管理与考核,考核、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包括年初的目标考核、年终的个人考核,对日常工作的细分,建立健全传帮带制和领导联系制等等。

4、对于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 应该因地制宜,切合实际,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要想留住人才, 一定需要特殊条件。地方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冲破传统身份、城乡、地域等人才壁垒, 吸引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当村官。国家必须在资金、政策、体制、人力物力上给予农村大量的支持。因财政等条件限制的地区,地方政府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 应该制定出台更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比如报考公务员时加分,而这样的政策只有省

里才能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 相关规定是灵活的, 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量力而行, 慎重对待, 认真执行, 履行政府的诚信义务和职责。

5“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人才问题而现阶段,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和发展, 仅靠市场规律难以解决, 要提高“大学生村官”对政策意义的认识, 把它放到更高甚至是战略高度上去认识与实施,必须使之制度化、法律化, 增强可操作性。

第7篇: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分析

调研报告格式(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调查

报 告 书

题 目 大学生村官情况调查与分析 姓 名 谭凯 专 业 数学教育

班 级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1级7班 学 号 1108080742 联系方式 18780589758

教务处、团委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1 武胜县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但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通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为什么说这是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呢?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只谈谈我对我县大学生村官现状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就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关注‚三农‛,体现了国家明确的政策导向。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广大的农村面貌仍然落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关键。而农村要发展,必然需要人才,除了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培训,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选派大

2 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当‚村官‛是改革发展必然之举,顺应时代潮流。

一、武胜县大学生村官基本状况

2008年7月,我县按照中央、省市委组织部安排,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积极协调区有关部门抓住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程序,选拔了55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村干部,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学历30名,本科学历以上占61%,中共党员29名,女性26名、占47%。专业以法律、农牧、财经、管理类居多。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村干部是好中选优,普遍具备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通过集中培训后,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在我县中心镇、旧县乡和万善镇,到任之后这些大学生村官们主要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经过2008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部进入支部班子或者村委会班子。在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职主要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参与组织实施当地新农村建设有关任务;做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宣传工作;配合完成乡、村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组织重大事务;参与村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

3 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臵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手机飞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法律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我区大学生村官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优势,为百姓解答支农惠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远程教育节目内容、农业种植养殖、市场信息等各种政策知识,及时解答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创建了‚党建资讯服务平台‛,所有定补以上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近八成农户被纳入‚党建资讯服务平台‛系统,通过‚飞信‛平台向村民‚飞鸽‛传书,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3、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了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等多种形

4 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2009年初,。大学生村干部服务队一方面积极与村干部协调,号召干部帮助、群众互助等形式抗旱,另一方面亲自参与,走上田间地头,帮助困难户抗旱浇麦,得到了农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4、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干部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能够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手机飞信平台,坚持每天播放各类致富、法律和农村喜闻乐见的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为了把国家的‚惠农‛政策给群众宣传好、解释好,南曹乡大学生村干部自编、自制了远程教育、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政策的综合宣传磁带,在14个行政村播放,每天上午播放三遍、下午播放两遍,使国家的‚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在2009年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家庭联户代表制度工作中,大学生村干部更是身兼多职,在专题培训讲座、入户宣传、户代表和联户代表、村务监督员的选举和资料完善工作、电子信息录入等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

5 大学生村官现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也面临诸多的困境。

1、大学生自身角色定位与经验不足问题

由于经济危机下就业压力的加剧,在政府诸多方面优惠的政策下,不少大学生存在一种‚跳板‛心理,他们把村官工作当做一种谋求更好发展的途径,而不是全力的为实际工作服务,思想存在消极应付,工作不积极,他们往往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热爱农村,服务人民之上。因为专业不对口和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大学生对村官的日常工作也表现出经验不足问题。大学生刚毕业,在实际工作面前,他们的想法有些单纯,有些理想化,他们的理论知识往往很难切入实际,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成了制约大学生能力发挥的因素之一。

2、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困境。我县55名在职村官中,农学专业的仅有6人,经济学、法律专业及其他专业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拥有大学生的光环,但较为缺乏农村工作的专业知识、实践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所以不能很快与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有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五分之二的人认为要搞好学校教育,三分之一的人的认为要提高科技水平。然而,对我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二大学生村干部认为做好材料工作、活跃农村气氛、协助村组完成乡镇交办任务是重

6 要的工作,有些甚至就是被安排在乡镇政府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一致。

3、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出路困境。从目前全国各地所出台的倾斜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政策角色。《郑州市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规定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两年后报考公务员的,适当增加分数,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录用的原在区直机关工作的大学生,三年后将作为科级后备干部优先提拔。但就当前实际,这无疑加剧了进行中的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对于优惠政策的另一重要砝码‚研究生考试加分‛,即使如愿考上研究生,也无非是再次回到了面临两三年后毕业就业困境的怪圈中去,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大学生村官面临自身工作难有作为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尴尬身份,使得这些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助理‛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成了村干部或两委班子的‚勤务兵‛。有事找‚村官‛,不是群众的呼声,而成了村干部的口号,有了这样一个村官,切实减轻了他们的工作任务,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成天帮助他们做自己分内的‚杂务‛,根本顾不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加之,他们这些所谓的‘村官’,并不是真正的干部,对其他村干部没有约束力,即便政府给的‚官‛大,资格也不如人家老,因此,他们没有资格在决策层里或重大事情上拥有发言权。再者,仅仅三年的时间,既要熟悉环境,还要做一些来自各方交给的不

7 是工作的工作任务,又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做些实际和能令群众认可的事,这一切何谈容易,这就注定了大学生村官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对于‚见多识广‛的农村干部和村民们来说,早已对驻村、驻队、挂职等概念有些麻木,何谈会信服一位‚乳臭未干‛的大学生做自己的领头人。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乡镇政府以各种各样的名义从村里‚借调‛出去,有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在乡镇政府的办公室,更谈不上为村里发展有所作为了。

四、大学生村官对策与建议

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得以更好落实,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的工作。

1、对大学生村官加大培训力度。农村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利益交错,而大学生村官大多经历单纯,从而在农村也无法真正的开展工作,并且目前,很多毕业生只知道大学生村官工作待遇好且稳定等好处,却对当村官需具备那些素质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在深入农村工作的前期进行培训就显的尤为重要了,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当好一个村官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还有必要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的生活实践,端正大学生村官的态度和认

8 识。让大学生真正的从思想上扎根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新文明的形成。其次,培训内容应更侧重于如何开展‚村官‛工作,如何与当地农民打交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提高自己与农村人民打交到的能力,从能力上扎根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型农村的形成。最后,可以通过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村官的培训,做到在实践中出问题解决问题。

2、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能部门,改变大学生‚村官‛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的现状,并建立‚村官‛工作手册,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员和责任部门。大学生村官是村主任或村支书的助理,就要做到村主任或支书对大学生村官的正确引导作用,一方面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权力、义务和考核,同时还要明确村主任或村支书的对大学生村官的引导、指导与监督的职责、义务与考核。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村官提要求、下指标、压担子,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时间、工作效果进行考核,对工作‚不上心、不安心‛的给予组织处理;对先进典型,要及时宣传,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激励机制,营造‚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氛围。并且应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出现乡镇一级‚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乡镇干部要负主要的领导责任,同时也要责令村干部进行检讨。

3、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自主创业。政府应推出优

9 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必要的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目前南曹乡大学生村官有两个创业项目:一个位于南曹村,创业项目是肉鸡养殖,第一批鸡苗已养成出笼;另一个项目基地位于毕河村,正在积极筹划环颈雉鸡养殖项目,已自筹资金3万多元,鸡舍及人工已准备就绪,待4月中旬鸡苗出来后,开始养殖。

4、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5、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

10 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管城区积极探索管理和发挥大学生村干部作用的有效途径,经过一年多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了《管城区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制度》和《管城区大学生村干部考核办法》,建立大学生村干部个人档案,一人一档,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以考核引导大学生村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主战场,为管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第8篇:“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现状综述

夏志刚

(中共舟山市委组织部,浙江 舟山316000)

作者简介:夏志刚(1974-),男,浙江定海人,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2009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联系方式:0580-2281009 zsmpa@126.com

内容提要:

随着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许多研究者从调研的角度或实证等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但是,作为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宏大系统工程,目前的研究还较多的集中在存在问题、对策措施、角色定位等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工作机制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财政保障和法律保障机制建设的研究甚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进行的公共政策评估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研究 综述

一、研究态势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嘎查)。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北京市则率先实现了3955个行政村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目标。

随着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有关人物、事迹、制度、规定、新闻、调查报告、理论研究、书籍、影视作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类传媒系统中。此外,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正在引起国际方面的关注。2008年日本、韩国部分媒体曾予报道,2009年美国《华盛顿邮报》刊载关于“中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对大学生担任村官这一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予以极大关注。“大学生村官”正在成为新时代越来越熟悉的新名词、新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网络中搜索“大学生村官”共获得约 15,300,000 条结果。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检索,从2000年到2009年末,近十年内共搜索到文献1980篇,在期刊发表的为739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8篇、核心期刊27篇。由于这一政策是中国独有的,研究该

1

问题的相关国外文献未能找到。囿于笔者的认识水平和文献获知途径,未发现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方面的理论专著。

2000-2009年中国知网“大学生村官”文献检索统计情况

从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建设和大学生村官计划引发的思考等方面。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学者们主要着墨于大学生就业、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人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向,并经常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相类比。温铁军(2009)认为,大学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既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而是有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正是由于政府对“三农”投入政策日益得到加强,各地才有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客观需求和起码的资助条件[1]。段小力(2008)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提出,相对偏低的人口素质、落后的思想观念、单向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使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村人力资本的低水平陷阱,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领导人才[2]。大学生农村干部政策正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2]。在谭林丽(2008)看来,大学生村官政策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其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可能会给农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新思维,将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冲击性的变化,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3]。耿相魁(2008)提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打破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

2

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项有力措施[4]。宋相义(2007)认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高学历层次,打破地域界限,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突破了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和“本村居民、农民身份、种植行业”的束缚,为村级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推进了农村干部队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守业型”向“创业型”的转变,是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5]。顾承卫和祝志芬针对不少人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运动相提并论的怀疑态度,通过比较提出,两者虽然在人员流向、实施动机方面有近似之处,但是它们在时代背景、驱动力、程序、参加者的文化层次、身份待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区别,“大学生村官”计划绝不是知青运动的翻版,它是在我国国情产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党中央所采取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已经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予以考虑[6]。同时,他们引用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观点:“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同时带有一定的志愿者的性质”[6]。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大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人才成长、解决大学生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等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如翟书斌和刘军名(2007)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通过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健全了村级治理结构,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发核心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7]。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2008)研究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和正在产生深刻社会影响:第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传播了新观念;第二,推广了新技术、新方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6年对南省汝州市小屯镇东村、耿堂村等村的调查表明,86%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持欢迎与积极支持态度,2006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77.6%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知道有大学生村官计划[8]。同时,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人生的价值;经受了农村磨练,提高了自身素质;积累了实践经验,找到了事业舞台”,一代新人在健康成长[8]。殷殷(2008)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提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从苏北农村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制度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人才[9]。马龙生(2007)则理进一步假设,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不止于“大学生有了职业,乡村有了活力”,极有可能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突破口[10]。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现有法律困境、动机激励理论、人才流动规律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质疑的观点。如孙兆金(2007)觉得,当前过分“迷信”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值得商榷。首先,大学生当村官能否真的改变农村面貌让人质疑,把精英意识和大众意识“捆绑”到一起短期内肯定会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各地假如取消了鼓励大学生当村官的优惠政策,其积极性也值得怀疑;第二,大学生当村官有“学非所用”之嫌,面对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僵化封闭的思想意识、落后落伍的生产方式,指望人生地疏、书生气十足的孩子,去带领并未完全摆脱愚昧的农民建设新农村有些异想天开;再者,大学生当村官容易加重“本土村官”的自卑心理,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并不只是“空降”几名大学生、提高一下学历那么简单,过分地迷信大学生

3

只能挫伤现有村官的积极性[11]。郑明怀(2008)也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非官非农的模糊身份,无“法”可依的法律瓶颈,难有作为的农村现实,看重优惠待遇的动机不纯等;政府与其大力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还不如实施“大学生回乡”计划[12]。薛涌(2006)则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角度提出,村一级政权能否自治,村民民主选举“村官”的改革能否充分落实,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大学生当“村官”不应该和刚刚开始的基层自治、村民民主选举的精神背道而驰。一旦村民真正有权利自己管理自己,他们在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知识资源不足时,自然会出钱雇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教授和社会名流。与其鼓励大学生当村官,不如落实村一级自治,保证村民的权利,让他们自己看护自己的利益。大学生下去,最好是担任村内选举的监察员和仲裁人,不能参与基层政权的行使。如果像派工作组一样往村里安插“干部”式的人物,等于官僚机构在基层社会扩张,而不是从基层社会退出[13]。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不断深入,许多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工作总结和调研分析,总体上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2009)较具代表性,该课题组于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就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先后对北京、重庆、四川、安徽、江西、河南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查阅了有关新闻报道、网络信息,参考了平顶山市、漯河市、张家口市的大学生“村官”年度总结报告。该课题组认为主要建设成效有:(1)党中央明确决策,形成了全国发展局面。伴随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和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重要讲话,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其中当年发展人数占总数的50%以上。(2)积累了大量建设经验。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充足,主要以向全国大专院校开放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北京、重庆则尝试了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以市外生源与农工理为主或较高结构比例的建设;管理机构与培训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学生“村官”的分级组织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正在建立,有关内容涉及对大学生“村官”的经济与政治待遇、社会保障、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保障,对有关建设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管理职责、调配使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组织考核、监督检查、待遇与奖惩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形成了规定与系统配套的管理办法,多数地方开展了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管理;全国各地纷纷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典型有2007年5月河南省鹤壁市最先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2008年湖北省启动最高可获10万元无息贷款的“扬帆计划”,江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德兰集团、江苏天容集团共同发起专设55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关于3年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河南省平顶山市先后招收的2637人90%在第五次村委换届选举中入选“两委”班子,2008年北京市平谷尝试分流制度建设,江苏、重庆则实施2到3年考核合格后转入行政或事业编制,在大学生“村官”届满考研、留在农村创业、自主到社会择业方面各地也有积累经验。(3)正在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大学生“村官”有关人物、事迹、制度、规定、新闻、调查报告、理论研究、书籍、影视作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类传媒系统中,大学生“村官”正在成为新时代越来越熟悉的新名词、新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14]。在各地各学者开展的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整体评价调查中,意见也较为一致,如程毅(2009)认为,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稳定,被访对象选择村官角色适应“非常适应”和“能够适应”的分别为42.1%-56.1%,选"不很适应"仅占1.8%;大学生村官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熟悉村情快,工作任劳任怨,能主动走访群众;大学生村

4

官工作成效明显,大部分大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有关工作,得到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15]。而这一点也在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院校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的调研中得到印证,84%的人为村里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协助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创办企业及科教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有95%“村官”认为自己合格,有7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受到了当地村民欢迎,有79%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的欢迎[16]。

总结各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建设实践,当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政府层面的配套政策滞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没有实现合法化,从法律角度看,大学生担任的并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模糊使大学生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开展开作[17]。“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借用”和“截留”现象,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调整基本上是乡镇说了算,随意性较大,缺乏一个较为规范公正的程序[18]。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每个“大学生村官”来说,收入是不平衡的,如果考虑扣除保险、公积金等因素,实际收入只能维持本人的衣食住行、交通通讯和日常开销,几乎没有什么节余[18]。后续管理、安置问题滞后,截至目前,所谓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宜性安排大学生村官[19],调查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分别有47%、36%、42%的现任大学生“村官”心里主要的顾虑是期满后的出路问题[14]。(2)大学生村官方面的认识误区或能力缺陷。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等现象在大学生村官中不同程度的存在[20],不少大学生村官卸任后慨叹道:“农村改变我比我改变农村多”[21]。(3)社区(村)干部和村民的角度,大都希望能把专业对口(如农业种植、养殖、法律、财会、电子信息、企业管理)、综合素质较高、为人正直、作风踏实、性格外向、能带领大家致富创业的优秀“村官”派到村里,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与村干部所期盼相差较大,“连邻里纠纷问题都不容易解决”等等[14],加之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失由学生到农民的思想过渡,在他们看来学生气太浓,部分村“两委”干脆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勤务员”,使不少大学生村官感到自己的工作像是“打杂”的,我们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并非是完全“适销对路”的[21]。有些学者也以不同的视角探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郑明怀(2009)认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条件不宜过高,最重要的是要选那些能胜任大学生村官的人去做村官[22];金高平(2009)用金融的视角看大学生“村官”,认为必须支持人才这种投资行为加速流动和周转,目前纵向流动机制已经较完善,但在横向流动或加快周转次数的流动方面还欠缺,同时由于政策侧重于吸纳“存款”上,而对人才资源的投资运用,则完全缺失[23];李伟(2009)从需求层次理论解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偏低、安全感匮乏、社区归属感弱、角色认同度低、价值满足程度偏低等问题[24]。

(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功能定位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特别是个别地方无的放矢的选派大学生村官,致使一些大学生村官用非所学,难以发挥自己专长,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花瓶”,造成了人才和资金的浪费,引起了大学生村官和当地群众的失望和不满[17],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大学生村官的功能(角色)定位有较大的关系。全国首届十佳村官、清华大学法学院本

5

科毕业生周倍良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系非公务员身份,当前大部分省份对大学生职务的正式定义一般为“助理”角色(村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而且在服务的3年期限中,这种身份都是恒定不变的。这种不是那么有分量的身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25]。 在大学生村官本身的角色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能更大,“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困境。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该调查指出,“大学生村官”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河南平顶山“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显示,82%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36%的人认为要搞好学校教育,30%的认为要提高科技水平。然而,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86%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组织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气氛是重要的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一致[26]。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问题,许多学者给予了关注。栗振宇和彭爌(2007)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功利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的重要原因。2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的心理隔阂较少。

3、发挥自身特长是大学生“村官”价值实现的突破口[27]。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看,他们如果要使自己的“村官”生涯有所成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工作环境创造实惠;如果从决策者的角度看,在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选拔对象的自身优势(专业、特长等),以及分配地点的特殊需求[27]。于鹏飞(2009)认为,大学生村官需要失学好各种角色,主要应扮演好“村民”的角色、扮演好“新型农民”的角色、扮演好“村干部”的角色、扮演好“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扮演好“自愿者”的角色[28]。吴立许(2009)等作为主管这项工作的同志也提出,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定位上要争作“四种人”:做基层广大群众的贴心人、做农民创业致富的领路人、做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做党的事业的接班人[29]。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我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2008)提出,一些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为什么在农村的环境中成长不起来?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把进村当做提升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不断调整心态,调整工作方式和目标。从各级党政部门来说,要对大学生跟上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定位,适应环境,最后有所成就。另外,还应加快用人制度改革,使基层干部有更多上升空间,让更多下基层的大学生能够留得下[30]。而陈常有(2008)更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期望,认为村官们首先应该是社会观察员,然后才是具体的生产实践者。动员大学生到农村去,用实事求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促进那里的工作,还可以端正我们的党风、学风。也许可以开创学术新风气,引导中国教育走出泥潭,彻底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出新一代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31]。

(五)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建设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实施,如何通过积极引导、政策扶持、制度保障、机制创新,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学者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建设也展开了探讨。万银锋(2007)认为,当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制度设计,实践中只能参考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任制度、后续保障制度、帮扶引导制度和评价监督制度[32]。鲍宏丹(2009)从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手,对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支持制度、选拔制度、培养制度、出口制度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制约其发挥作用的因素众多,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

6

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规定与保障[33]。赵锦山(2008)提出,应修改和制定相关法律,为大学生村官权威合法化提供法律支持。今后毕业生的组织分配,应该成为一种建立在村民意愿上,由村民大会讨论接受,具备充分法律基础的政策行为。其次,应与时俱进地对现有的相关法律进行修正,应该在时机成熟时制订针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专门法律[34]。也有学者就大学生村官安置问题上的法律冲突进行探讨,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35],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选举身份问题[36]。派大学生到农村挂职、创业是好事,问题是,这些创举和一部法律发生了冲突,首先是打破了村民自治这种格局,也产生了村官不由村民普遍直选这种格局。既然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很适宜农村的改革发展需要,我们就应在试点和普遍推广相结合的情况下,探索出更成熟的体制和制度,为修订法律打下基础。法律的修订本身就是为适应时代性,使其体系更加适应民情和国情,这也是立法的宗旨[37]。

杨明娇、方义发(2009)探讨可以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职业进行定位,实行政府“雇员制”,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一是减轻了村里的经济压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福利待遇均由当地政府支付;二是明确了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三是给了“大学生村官”们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四是为“大学生村官”预设了“退出机制”,留下了“出口”,在服务期内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好各种应有的社会保险,当其服务期满退出时可将保险转走,与未来服务单位的社会保险实现对接;五是政府职员实行“雇员制”是各国通例,也是我国未来改革的方向,可以为我国政府机关大范围推行“雇员制”提供经验。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城乡差别还会长期存在,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村官有了更好的出路而离开农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在对“大学生村官”实行“雇员制”的基础上,使农村成为“铁打的营盘”,而使下乡的大学生成为“流水的兵”,即采用动态管理办法[38]。冯克(2009)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大学生“村官”们基本上有了工作目标和创业意向的时候,主管部门可以对他们的想法和计划进行整合,将那些志趣相投的大学生村官集中在一起合作,以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39]。章曙东、景仁勤(2007)呼吁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改变过去那种“计划分配”、“行政指令”的工作模式,明确农村的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引导其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纳贤,组织人事部门要转换角色,从组织领导转为工作指导,通过广泛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意见,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基层党组织及农村党员干部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工作顺利开展[40]。

张清华(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将由各地运作的情况决定,在完善选拔体制和加强财政、制度保障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新教育体制,对于即将赴任的大学生村官和在任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还可以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第二,制定一套完善的追踪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期进行评估。第三,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从多方面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性和法制性服务,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开展基层工作服务人民造福农村[41]。张丽、韩新宝认为,要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基层服务的长期意识,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要落实好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政策,还必须搞好各项配套改革,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才能使各项政策收到实效。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毕业生下乡当村官的优惠政策,通过农村广阔的就业天地和创业前景来吸引他们,如保留城市户籍、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

7

分、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等。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重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健全后续政策[42]。长兴县的实践表明,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放在战略部署上,放到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工作中与其他村干部在培养、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一视同仁做出统筹安排,使“大学生村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我是村里人、我是村官的认同感,这是“大学生村官”在提高自身素质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把“大学生村官”推向实践第一线,在赋予重任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挖掘和施展“大学生村官”才能的有效举措和重要条件。长兴县“大学生村官”的典型事例共同证明,他们的成长和成功,除了自身勇于进取的创业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思想意志,为创业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外,各级组织和领导、亲朋好友在政治思想、工作方法、日常生活、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的全面帮助、指导、扶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功之路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43]。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展的各项研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果,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作用等方面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观点,许多研究者从调研的角度或实证等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但是,作为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宏大系统工程,目前的研究还较多的集中在存在问题、对策措施、角色定位等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工作机制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财政保障和法律保障机制建设的研究甚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进行的公共政策评估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月刊,2009,(11). [2]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 2008,(10). [3]谭林丽.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2).

[4]耿相魁.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8,(10). [5]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J].前沿,2007,(2). [6]顾承卫,祝志芬.“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运动的比较与启示[J].青少年导刊,2009,(9). [7]翟书斌,刘军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的内发核心力[J].职业圈,2007,(6).

[8]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 [9]殷殷.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苏北农村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6). [10]马龙生.大学生村官是历史变革承担者[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7,(6). [11]孙兆金.大学生村官热的“冷”思考[N].农民日报,2007-10-10. [12]郑明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J].改革内参,2008,(4).

8

[13]薛涌.从大历史看"村官"[N].南方都市报,2006-2-18. [14]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5]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 [16]袁小年.大学生“村官”母校要“扶上马送一程”[N].北京日报,2009-5-6. [17]李晓玉,李晓宁.关于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18]中共长兴县委党校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践探索与长效机制研究--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2009,(10). [19]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20]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2007,(6). [21]张家智.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7). [22]郑明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条件不宜过高[EB/OL].http://blog.gxsti.net/u/郑明怀,2009-3-11. [23]金高平.用金融的视角看大学生“村官”[EB/OL].湖南在线金融频道,http://hunan.voc.com.cn/,2009-5-19. [24]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25]周倍良.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待“升级”[N].半月谈,2008-12-1. [26]郑风田等.大学生村官,一把双刃剑[EB/OL].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2009-3-22. [27]栗振宇,彭爌.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28]于鹏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8-14. [29]吴立许.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定位上要争作“四种人”[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12-15. [30]张晓晶.“硕士村官”缘何败走麦城[J].政府法制,2008,(18). [31]陈常有.大学生村官是社会观察员[EB/OL].北青网,2008-05-08. [32]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 [33]鲍宏丹.大学生村官工程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3). [34]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5). [35]刘学平等.“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C). 新农村人才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36]安勇.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保障[J].经营与管理,2007,(6). [37]大学生村官安置问题上的冲突法律[EB/OL].大学生村官之家网,2008-08-29 . [38]杨明娇,方义发.“大学生村官”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问题探讨.http:///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594,2009-5-18. [39]冯克.严把入口关只是选聘大学生“村官”第一步[J]. 农村·农业·农民,2009,(6). [40]章曙东,景仁勤.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J].党政干部学刊,2007,(1). [41]张清华.大学生村官计划--双赢战略的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

9

报,2008,(1). [42]张丽,韩新宝.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43]中共长兴县委党校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践探索与长效机制研究--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2009,(10).

第9篇: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

学院:会计学院

班级:09级会计1班姓名:刘浩

学号:20091611101

3这个暑假我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对本村和周边村庄的大学生村官的走访调查得出了如下报告,对此我也是深有体会。

由于我国长时期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的逐步拉大,广大农村的发展成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瓶颈。党和国家近年来的支农惠农政策也突出表明,建设新型农村,促进广大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来的战略部署,既是初步探索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它激发了亿万农民加快改变农村面貌的豪情。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单单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要把战略部署转化为现实,离不开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的青年人才。现在,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严重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队伍总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落后保守,一些地方村组织后继乏人。因而,大学生到村任职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村官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不仅拥有良好的科学与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大胆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正是我们广大农村所缺乏的,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2008年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而大学生村官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以及广大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我们调查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明确颁布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政策,各地都是根据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基本上是由县一级政府选任分配到乡镇,然后再由乡镇统一管理,他们的编制不在村而在乡镇政府,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干部除了完成村里的工作外,经常被安排到站所帮忙,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脱离了农村成为站所的常任工作人员。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鲜见,毕竟大学生所学知识在农村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并不多,而对镇上的各个站所却是大有裨益,被借调也就可以想象了。我们的问卷数据显示,有四分之一是经常被借调。中央在最初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时也许没想到会出现大学生村官被借调这一现象,可是基层的复杂工作环境促成了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也无需大加责备,在大学生村官将自己村里的工作不打折扣地完成,再到站所去帮忙这也不是坏事,关键是一个如何把握的问题,这就需要政策制定相关部门认真对待,明

确大学生村官的主要职责,对其他部门借用以及对大学生村官的其他活动予以规范,在规范的前提和范围内,也应该允许各地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点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管理、使用、锻炼等。

大学生当村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为“三农”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缺乏了解。有的村民只是了解国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上是不是有大学生村官,更不知道落实情况怎么样。

究其原因,一些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安排不合理。按要求,大学生几乎每天都应该深入一线与农民朋友打交道,首先是调查研究,摸清农村情况,熟悉辖区内的村民,然后才是传授先进的知识,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致富,同时学习积累农村工作经验。但调查走访的各村反映,由于一些大学生村官文字能力强,能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经常被“借调”在办公室里做打字员、记录员,甚至是书记、村长的“秘书”等,对农村发展的实际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大,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在少数。很多当地的农民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来了大学生村官,甚至没有见过大学生村官人长得什么样子。

但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依然给农村带来了变化,接受调查的村民认为,主要体现在村容村貌改善、社会风气优化、生产技术革新等方面。

而村民寄望最高的是大学生村官能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调查报告分析认为,这就需要村官工作着力于此点,并在此基础上严把技术关、法律关、管理关,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所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于村民

的具体情况也有待加强了解,应注重发挥所长,尽最大努力做最顺应民意的实事。

通过调研我了解到了以下一些实际情况

1)在贯彻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大多数省份都从实际情况出发,招聘的大多也是本省人员,在我们的调研地中牟,大多数村官都是中牟县本地人。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方面的困难。因此大多数村官在这方面并不存在多大的问题。

(2)在工作条件方面,由于大学生村官们都工作在农村,而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实比较落后,并且村委会也没有能力为其提供很好的工作待遇,因此有的村官住宿条件不是太好,还有的村官工作地区比较偏远,交通出行受到限制。所以超过40%的村官认为在工作条件上有待提高。

(3)在精神文化方面,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网络通讯等不够发达,村官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外面的讯息,并且和外界的沟通交流受到限制;又由于他们处在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接触的人群在年龄、观念、视野和思维方式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很难结识到新朋友,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他们情感的空白,生活的孤独。另外农村娱乐活动的缺少,也是他们的生活感到单调。虽然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工作的先决条件,但如此高比率的人精神生活的贫乏,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状态,乃至整个政策的实施效果。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今后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有以下问题:

(1)完善选拔培养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选聘好大学生“村官”。为了避免用非所学,让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在设置选聘条件时要以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发展村镇工业所需的专业为主;同时,为了缩短适应农村的过程,尽可能选聘本土的大学生“村官”就近任职,防止和避免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成为“村官”。为了防止大学生“村官”成为“花瓶”、“看客”和“高级杂工”,不仅要给他们明确职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分工,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在大学生“村官”基本了解村情民情后,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负责一片或一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体现他们的价值。

(2)建立考核管理体系。为激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各地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细化考核标准,强化管理措施,通过量化考核和严格管理,引导大学生“村官”努力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3)量力而行扶持创业。大学生“村官”应该有多种发展方向,各地在鼓励他们创业时不能“一刀切”,应正确引导,不能给他们造成压力。大学生“村官”创业不能单凭热情,而应立足本村的实际,结合个人所学的专业和经济实力,选

择起点较低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全程跟踪帮扶,不仅要提供资金扶持,而且要加强培训、进行指导、帮助解决销售问题,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风险降到最低。

(4)切实畅通流动渠道。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各地应按照中央的有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选聘优秀大学生“村官”充实事业单位等制度,为日后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早作准备。同时,按照政策规定,在让大学生“村官”正常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引导,鼓励一部分人扎根基层,安心农村工作,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

我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在即将开始的新的学年里,我会投入我实践工作中那样的热情去对待我的学习。希望明年暑假,我还可以有机会再来到这里。过一个让我成长而有充实的暑假.

上一篇:网络实训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中考英语口语话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