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检测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专业检测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与相关行业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从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课堂教学评估和顶岗实习五个方面,论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第一篇:专业检测论文

高职无损检测专业物理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物理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是高职无损检测专业必修的课程。传统的高职物理课偏重理论教学,追求物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致使很多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这严重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与“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也不相适应。该文依据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无损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物理在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中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专业特点,针对该校高职物理教学生源质量不高、物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不够、教材与专业课程不配套等进行分析,并针对该校学生的基础水平,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的选择、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对物理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适合该校高职无损检测专业物理教学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高职 无损检测专业 物理教学改革

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为该校的精品专业和骨干专业,其培养目标为:能从事机械制造、航空、航天、道路交通、能源、船舶制造、特种设备等行业原材料、产品无损检测、理化测试等相关工作中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几年来,该专业的物理课程教学一直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院办学层次提高以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必须对物理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做出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下面就无损检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改革问题,谈谈该研究者的几点想法。

1 高职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1)生源质量不高。由于社会大众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再加上高职的录取分数线在逐年降低,高职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而该院无损检测专业又可文理兼招,因此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成绩不理想,高中物理和数学知识很薄弱,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这给物理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物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不够。该校无损检测专业开设了一年的物理课,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必需、够用”,教学内容的“必需、够用”是由专业教学计划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确定的,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一般为基础部的物理教师,由于他们对于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要求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任课教师对“必需、够用”的度把握不准,往往根据课时数和经验来取舍教学内容。现有的高职物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础物理的内容比例较大,近现代物理的比例较小,且太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及后续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衔接,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3)教材与专业课程不配套。由于该校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物理课程一般都沿用理工类专科教材,缺乏与之配套的能反映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教材。

2 物理在无损检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无损检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科学,该技术以不损害被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结构件进行有效地检验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安全可靠性及某些物理性能。无损检测技术所使用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几乎涉及到现代物理学各个分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是渗透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例如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渗透液的湿润作用和毛细现象,使渗透液进入工件表面开口的缺陷,随后被吸收和显像。磁粉检测是利用导磁金属在磁场中被磁化,并通过显示介质来检测缺陷特性的一种方法,铁磁材料的工件若有缺陷就会磁化后产生漏磁,采用磁粉或霍尔元件可以检测出漏磁场的存在,从而判断缺陷位置、大小、形状和性质。涡流检测是建立在电磁感应理论基础上,利用交变磁场作用在不同材料上会产生不同振幅和相位的涡流来检测导电材料的物理性能、缺陷、结构情况的差异。射线检测是利用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易于穿透物体,穿透物体过程中受到吸收和散射而衰减的性质,在感光材料上获得与材料内部结构和缺陷相对应的黑度不同的图像,从而检测出物体内部缺陷的种类、大小、分布状况。超声检测是工业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超声波被用于无损检测,如脉冲反射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脉冲激励压电晶片,发出超声波,通过偶合剂进入工件,在工件中传播如果遇到缺陷发生反射,反射波再由压电晶片转化成电脉冲,放大后由仪器显示出来,根据反射波可以确定缺陷的大小和位置。

近年来随着物理学发展,许多无损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如声发射、激光全息、微波、红外线等。

由此可见学好物理是学好无损检测专业课的基础,同时学习过程中还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逻辑性、认知性有较大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是要远超课程本身的内容。

3 无损检测专业物理教学的改革探讨

(1)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于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研室应对《物理学》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规划、整体设想,在物理课程教学方面真正形成一个多层次(高职三年制文理科、高职五年制构成),多模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分级教学与大面积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立体化的物理课程教学体系。

(2)正确定位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思想。在高职教学中开设物理学,其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及一些实际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物理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物理学时少、内容多、学生高等数学知识不足、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等问题,决定在物理教学上实施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淡化理论、注重实践,不再保全物理内容的系统性,而强调其应用。该课程欲设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5个模块,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开设力学和热学等知识;第二学期开设电磁学、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原子物理学等知识。力学包括运动学、动力学、振动和波动等内容,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超声检测;热学包括分子的动理论基础、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等知识,物理光学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度学等知识,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渗透检测;电磁学包括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等内容,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磁粉检测和涡流检测;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包括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理论、射线产生的机理、种类和性质等知识,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射线检测。

(4)积极探索教材建设。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这一特点,教研室应选择或编写出适合高职检测专业要求的物理教材。具体是要注重教材知识的合理性、基础性,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述要深入浅出,清楚明白;内容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同时还要根据检测专业的特点,注重物理教材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并且还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实践性,增加实验内容的叙述。

(5)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教学手段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的使用、实践教学等。

(6)明确高职物理教学目的,改革考核方式。

考虑到高职物理的教学目的,应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出勤表现、提交作业、课程论文、期末闭卷考试等情况来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压缩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增加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其他能力的分值比例。期末考试除了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还应该设计出一些评估物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题。教师课堂提问,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更加开放和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通过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习题课时,可以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期中,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要求学生提交与其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相关的课程论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总之,通过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既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培养他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该研究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分析无损检测专业高职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对物理教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高职物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该研究者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为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曹惠华.职业院校物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35-136.

[2] 李化南,肖利.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5):119.

[3] 赵凯华.对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在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第七届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J].大学物理,2000(2):1-5.

作者:熊海燕

第二篇:信息化管理 专业化检测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南宁龙光工程施工现场

众所周知,“机械伤害”位列建筑施工领域五大伤害之一,约占建筑业总事故起数的5%左右,导致人员死亡约占建筑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1%左右。特别是近年来,建筑起重机械较大事故还时有发生,已占到建筑工程较大事故(死亡3人及以上)的1/3以上,建筑起重机械已是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例如:2015年7月19日,广州市增城区某在建厂房的塔吊在升高作业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紧接着在8月21日,湖北省武汉市硚口辛家地北路附近某处工地内,一座正在吊装的塔吊吊臂突然发生垮塌,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而起重机械重大事故也未完全杜绝,2012年9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景园”施工电梯坠落导致19人死亡,后果极为惨重。

上:专业检测人员正在对滑轮、钢丝绳防绳装置进行检查

下:专业检测人员正在对吊钩进行检查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建设)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经营范围包括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装饰装修、市政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商品混凝土生产和输送、机械化吊装和运输、电梯安装及改造、物流贸易、模板架构件租赁和加工、工程机械租赁、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管理等,在建项目400多个,年施工能力超过5 000万m2,施工现场在用塔吊和施工电梯共计1 500余台。如何加强施工现场大型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成为中铁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中铁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施工现场设备安全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专业化举措来强化施工现场大型起重机械的安全管控,一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大型起重机械系统化、标准化管理;二是运用专业化手段开展大型起重机械设备委外第三方检测,确保对施工现场每一台塔吊、施工电梯安全管控无死角。近期,中铁建设还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其北京地区的89台大型起重机械进行委外第三方检测,其设备产权单位对照现场开出的“问题清单”限时整改,杜绝机械带“病”作业。自2012年9月份推行大型起重机械委外第三方检测以来,已累计检测5 000余台次,此做法已成为企业做好现场大型起重机械安全防控的“法宝”之一。

大型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专业检测人员正在对起重臂结构、滑轮、各连接处及变幅钢丝绳进行检查

由于施工现场的大型起重机械设备数量众多,一个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往往存在几台、十几台,甚至几十台塔吊和施工电梯。而每台设备的基本属性和运行情况都不尽相同,包括设备的进出场时间、租赁单位、安装和拆卸单位、使用单位、操作人员,以及设备本身的安全性能等都不一样,项目部的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每一台设备进行登记造册,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记录,而在管理过程中,设备管理人员难免会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对于中铁建设而言,各个施工现场的大型起重机械设备数量和种类更加繁多,且分布广泛,想要全面系统地监控每一台设备的管理情况,比较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中铁建设于2012年11月份启动了“大型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塔吊、施工电梯、电动吊篮等施工现场常见的7类设备,从“设备及租赁单位信息、设备首次安装及检验、设备使用及使用中安装及检验、设备退场”4个环节,设置了设备名称、规格型号、产权登记备案、安全装置检验、租赁合同签订、设备进场、安装单位资质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安装告知手续、安装和拆卸人员姓名及证件、安装验收、整机检验、使用登记备案、操作人员姓名及证件、顶升附着、日常检查、委外第三方检测、设备拆除、设备退场等18个基本要素。每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项目部设备管理人员都要及时录入以上基本信息,对于“企业资质、人员资格、检验、检查、验收”等相关信息,还要上传相应影印记录。

此外,中铁建设及其下属的分(子)公司、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只需进入“大型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即可对本单位的大型设备管理情况了然于胸,比如:每台设备当前的状态、过程管理,以及记录留存情况等都能清晰反映出来,相关管理人员可以迅速发现某单位或某设备在管理上的缺陷。中铁建设每月会对其下属工程项目部施工现场所使用的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大型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标准化。

危险作业管理信息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1年全国共发生塔吊事故410起,死亡616人,其中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为164起,死亡377人,分别占比40%和61.2%。由此可见,大型起重机械的安装、顶升、拆卸作业是大型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明确要求,“起重机械设备自身的安装、拆卸”属于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前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高度200 m及以上内爬起重设备的拆除工程”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其专项施工方案还要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并且规定,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指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

为了加强对大型起重机械安装、顶升、拆卸等关键环节的管控,中铁建设于2011年制定了《施工现场危险作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作业”,根据施工安全管理难度划分为13项,分为AA、A、B等3个等级,其中AA等级2项,A等级6项,B等级5项。《办法》针对每一项危险作业均制定了“方案策划—作业许可—旁站监督—作业验收”4个控制环节,分别由集团公司、分公司、项目部对危险作业情况进行管理。2012年,中铁建设启动了“危险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及手机APP客户端,固化了管理流程,简化了审核审批程序。

专业检测人员正在对钢结构及各连接处进行检查

例如,中铁建设在北京市房山区某工程计划于2015年8月15日进行1#楼塔吊安装作业,项目部安全员赵某于8月10日在“危险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内建立了“1#楼1#塔式起重机安装作业”,并立即启动了对该项作业的管控程序。当天下午,项目部生产经理吴某就在该系统内上传了安装单位的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施工现场准备就绪的实拍照片;项目部安全总监文某在系统内上传了安装拆卸人员的特殊工种证件、教育记录、安全交底记录,以及安全防护用品的发放记录。8月12日上午,项目部总工程师张某在系统内上传了审批完成的塔吊安装方案、应急救援预案、塔吊基础验收合格记录等技术记录。8月12日下午,项目部项目经理孙某对以上记录进行了审核,并提出安全管理要求。8月13日,北京公司的技术部、工程部、安全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均对方案策划和施工准备等情况,进行了审核,以及安全总监杨某对该项危险作业进行了审批,同意安装。8月15日上午,启动了1#楼1#塔式起重机安装作业,项目部安全总监文某在作业现场进行旁站监督,并通过危险作业手机APP,将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实时拍照,并上传到系统内。8月15日下午,租赁单位、安装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项目部有关人员对该项作业进行了验收,项目部安全员将验收记录上传到系统。至此,1#楼1#塔式起重机安装作业顺利完成。

第三方检测

建筑施工现场的大型起重机械体积庞大、安全装置多,而且专业性强,项目管理人员仅从外观检查来确定是否有明显损坏等安全隐患,对于深层次的隐患,根本不具备检查能力,对于大型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项目部管理人员更多的是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的缺陷。《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原建设部令 第166号)也要求“建筑起重机械在验收前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以确保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但一个工程项目的塔吊、施工电梯等,往往要在施工现场使用半年以上,甚至使用2~3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环境的变化,这些大型起重设备也可能出现老化、损坏等故障,如不能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为及时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隐患,真正做到预防为主,中铁建设于2012年9月提出了定期开展大型起重机械委外第三方检测的重要举措。同时,中铁建设要求下属的各区域分(子)公司在当地选择一家具备塔吊、施工电梯检验检测资质的专业机构,签订委托检验检测协议,定期对进场首次检验超过6个月的塔吊和施工电梯,进行全面的检验检测,并出具检验检测报告。目前,中铁建设已投入检验检测费用500余万元。

正是由于不断完善大型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体系,创新大型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手段,中铁建设大型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一直处于有效受控状态,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编辑 刘莉莉

作者:金柴君

第三篇: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与相关行业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从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课堂教学评估和顶岗实习五个方面,论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改革

自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意见》体现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的艰巨性,教学评价的模糊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进展较缓慢,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与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使该专业毕业生分配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是职业教育的主渠道,职教课程改革应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它不仅反映职业教育的育人思想、育人规格、育人标准,而且囊括了职教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教学管理、学制、学分制、考试考核、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都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而往往又以课程改革为基点。我国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

一、教材方面

(一)主要的问题

近年来,仍有许多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已经陈旧和老化,有些内容基本上已经淘汰,即使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虽有所改进,但还是“新瓶装旧酒”。如东风EQl092汽油货车和解放CAl092的汽油货车基本上被柴油车所代替,化油器式汽油发动机已完全被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所代替,化油器式汽车早已禁止上牌销售等,但是大部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高职教材仍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化油器的构造和检修。教材的内容与现实教学设备相距较大,甚至已经脱节,无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

(二)采取的措施

应在提取旧教材精华的基础上,编写与我国现代汽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教材,按照项目化、模块化及任务驱动的思路开发与实施,并让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模块以及每一个任务都包含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而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来参与课程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是保持教材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也可参照、引进国外有重要参考价值并符合我国汽车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并整合为自己的东西。与此同时,选用教材也应考虑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所采用的案例除了全国主流车型外,还要与当地的汽车保有量车型情况相适应,为当地汽车产业服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在编写内容方面应有所侧重,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以“机电液一体化”为主,所编写教材应具有代表性。在焕发教材旺盛生命力的同时,改善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使之用得上、能拓展。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与时间分配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大致包括:专业基本素质课、专业主干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顶岗实习,课时的分配不尽合理,专业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仍然偏多;专业核心课程还没有进行系统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进行,课时所占比例偏小;专业拓展课所开的课程偏少,比如有些拓展课开设四门,要求选三门,这种情况在许多高职院校汽修专业都存在,并没有达到拓展的目的。

(二)采取的措施

应在整合专业基本素质课的基础上,减少一些课时;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量,把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在进行课程重组的同时,打造教学团队,在保证课时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在专业拓展课中,加大拓展课的课程数量,同时保证拓展方向课程的一致性,如营销方向、改装方向、美容方向、装潢方向等。以往的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笔者认为,对那些与主干课程教学影响不大的基础课或专业课可以适当减少教学学时,精讲或少讲,而对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开发他们的后续发展潜能的知识的核心课程则应多讲多做。这符合国家提倡培养既懂得熟练的操作技能又熟知现代新技术发展动向和有一定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精神。

三、教学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意见》提到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当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理论课与整周实训课仍然是分开进行的,而且理论课与整周实训课分别由不同的教师独立完成,造成理论课与整周实训课互相独立、自成一体,不利于课程的优化整合,也浪费了教学时间,学生从中学到的其实是一个个孤立的专业知识点,而不能融会贯通地把它们综合起来,更不能进一步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二)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高职院校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教改措施,以改变现状。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中,所有核心专业课都应按照知识系统化与连贯性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再分成子模块,如果子模块太大,还可以再分,但是要保证子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子模块都应包含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同时,实施理论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较好,它可以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实质性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管是“一体化”、任务驱动还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同一门课程应由同一个教师或同一个教学团队来完成。

四、课堂教学评估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除了少数国家级示范院校外),不少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而多数院校的课堂教学评估基本上是采用分数考核法,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文化基础课是这样,多数专业核心课仍然是这样,而且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又是分开进行的,理论教师把理论课程上完之后,往往以布置作业、小测验、段考和期考的形式评估。这种方法,对那些基础本来就较差的学生来说,往往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会产生放弃专业课程学习的思想,于是上课开小差、不听课、不做笔记甚至睡觉

的现象就容易出现。受不良现象的影响,一些成绩原本较好的学生成绩可能出现滑坡。

(二)采取的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汽修专业核心课应将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习课有机地结合起来,组建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改革与整合。开展汽修专业核心课程按模块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做法是把专业核心课程按知识、能力和素质系统性分成许多大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成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有若干个实训项目(每个项目中包括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团队则以项目为中心备课和组织教学,把理论知识融汇于实习操作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学到理论知识。然后,在实习现场(课堂)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在测试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每个学生有三次机会。如果一个学生第一次测试时,由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其他原因不及格,老师马上在现场讲评,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分析失误的原因,并给他第二次测试的机会。学生只要在三次测试中有一次及格,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方法对于“差生”来说是一个促进,因为通过老师的讲评,他除了强化记忆外,还能在旁边观察其他同学的操作和倾听老师对其他同学的点评,在下一次测试时,成绩往往要比那些一次性通过考核的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还要好。这就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鼓舞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对学生检测的过程中,注重过程考核,把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变为以技能的应用考核为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以后的教学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可见,一次评分法的课堂教学评估效果与多次机会课堂现场教学评估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与学校的硬件与软件的支撑是分不开的。

五、顶岗实习方面

(一)存在的问题

《意见》提到,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在某些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常有学生提前(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或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下到汽车生产企业、发动机生产厂或汽车维修厂进行为期半个月至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其目的,是想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以便上专业课时围绕课程讲授,做到有的放矢。但这种做法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笔者认为,由于学生在校内只是简单地学习过一些基本的专业常识,进到陌生的、采取流水线生产作业的汽车总装厂或发动机厂,在一些固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简单机械操作,在刚刚熟悉该岗位后,时间已经消耗了一大半,转岗之后,对其他岗位还来不及认识,就已经到了结束下厂实习任务的时间。当这些学生实习完毕之后,对汽车的基本构造和知识仍然一知半解,而那些被动学习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少。因此,学生在一年级提前下厂实习,收效甚微。而有些企业并不欢迎一年级的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因为怕他们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二)采取的措施

如果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说,引企入校,与汽车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做到前厂后店,实验、实训、实习全部在学校进行,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就能保持一致。学生顶岗实习,应在完成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之后进行,在时间的安排上,下厂实习拟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或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初为宜,因为这个时候也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考察期,可以为就业作准备。因此,学生在下厂实习前,应把各个模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转化为整体系统,对所有的专业核心课进行梳理。在教学团队组织下根据不同企业岗位要求再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实习。为顶岗实习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岗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顶岗实习创造比较充分的条件,他们才会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不是盲目地进行顶岗实习。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师资是关键,教学条件是支撑,机制与制度是保障。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应从适应两个方面需要出发:一方面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应适应受教育者自我生存发展的主观需要。这两方面既互相包容又相互制约。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汽车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汽车工业的分散与重组,都标志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同样在大发展时期,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既应渗透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中,又应贯穿于实践课程与职业技能训练中,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力求完善的人格背景下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实现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洪军,取教课程改革探微[J],教育与职业,2002(11)

作者:谭克诚

第四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状与对策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相应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专业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汽车检修;维修技术;专业现状;应对策略

在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迅猛提升的大背景下,汽车销售量也在与日俱增,汽车也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受此影响,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前景非常广阔,但当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育人质量水平,为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状

(一)专业定位存在偏差

从当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现状来看,在不同的院校,受实际教育条件、教育实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该专业的定位,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尤其是在面向不同企业,基于不同的工作岗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定位均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诸多专业定位中,很多院校将其定位成汽车维修岗位,主要负责汽车售后服务。少量院校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定位在汽车保险企业,负责汽车保险理赔鉴定。而由于面向企业不同,需要的专业课程教育内容也有一定差异性,导致最终培养出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差别。

(二)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当下很多院校在实际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时,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没有考虑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导致学生在学习到相应专业教育内容后,毫无用武之地,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并且在当前企业中,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协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技术实践能力。而院校在实际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时,则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导致一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

(三)专业教学计划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在如今,很多院校在实际进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没有从自身角度出发,了解院校实际生源结构。比如学生的理论基础、学生生源地、学生的学习期望等,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个性彰显,难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除此之外,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方面,缺乏灵活性,没有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灵活制定教学计划,没有落实人才多方向培养,最终对学生后续的职业竞争能力提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应对策

(一)明确专业教学标准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工业产业快速发展,在汽车检修维修领域,也涌现出了很多新技术、新岗位等,这同时也意味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尤其是在2015年这一时间节点, 最初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 (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作出了新的調整,在专业设置与划分方面产生了较大变化。 基于此,院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方面,应严格在《目录》指导下,统一明确专业定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促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化发展。

(二)专业培养对标企业要求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便是确保学生未来有一个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基于此,在专业人才方面,必须要对标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情况,保障学生所学的知识、技术等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相符合,满足企业实际人才需要。在实际制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育内容时,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明确其中必须要具备的专业必备知识与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方面,还应立足长远目光,充分考虑汽车行业发展实际,紧跟行业最新发展潮流,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在未来职业中进行应用[2]。例如新能源汽车是当下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此,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融入关于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技术内容,确保学生在毕业后,所学知识技术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

在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广泛应用推广实施的当下,尊重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学习体验,已经是当前院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中,为了实现更好地发展,同样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考虑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尤其是随着当前汽车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出现了很多高端复合岗位,这些岗位对学生技术能力有着不同需求[3]。基于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可设置不同的扩展课程,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适应未来高端复合岗位要求。比如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设置汽车商务礼仪、汽车美容保养技术、二手汽车的鉴定与评估等课程内容,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当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专业定位不清,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等,从而阻碍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提出相应的专业发展对策,实现问题解决,才能推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素质现状及对策[J]. 南方农机, 2020(8):112-112.

[2]依来努尔.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探析[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11):65-65.

[3]魏明江, 赵宏, 李磊,等. 中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 内燃机与配件, 2019(007):253-254.

作者简介:安康(出生年月:2001年3月12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历:大专,职称:无,研究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作者:安康 薛兰 梁磊 覃琴

第五篇: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摘要:针对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实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补修文献检索和写作类选修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毕业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前一次岗位能力锻炼与体验的机会。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130学时,5学分,占实践教学总量的1/5。由此可见,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学生多,教师少 扩招使高职院校各专业招生规模大增,学生人数增多,师资力量不足,出现一个教师指导二三十个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现象。规模扩大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般为每周20多学时,而教师精力有限,这是许多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仪器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选题脱离实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有多个校区,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实训仪器设备往往只集中在一个校区,各校区之间实训设备分配不合理。为了方便学生就业,毕业生迁往离城区较近的校区上课,很难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完成毕业设计所需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所以选题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加之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所选题目脱离岗位工作过程,致使有些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完成时间短 毕业设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进行,而即将毕业的学生急于找工作,心情浮躁,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时间短,学生很难完成任务。

创新能力不强,论文写作水平低 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培养操作能力的课程占了半数以上,忽略了文献检索、写作等语言应用方面的课程,致使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获取文献资料,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看过期刊论文,没查过文献,也不知道对本专业有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让学生自己想出有创意的毕业设计课题和方案,往往依赖指导教师布置的题目,照着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去完成毕业设计。最终结果是,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创新能力不强,没有真正实现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功能。毕业设计试验完成后,如何组织语言把结果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成了一大难题。有时,往往有创新的设计思路,有很好的试验结果,却不能很好地通过论文表达出来,学生论文写作水平欠缺。

缺乏监管和激励机制 对于毕业设计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制定出一套具体的管理办法。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单靠指导教师监督检查是不够的,学生自觉性方面也需提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之间缺乏一套激励机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几点经验

延长毕业设计完成时间 把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提前到二年级下学期至毕业之前完成。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也可充分利用主校区实训室仪器设备资源,解决校区之间实训设备配备不平衡的矛盾。指导教师方面,在不增加师资的情况下,可把外聘教师利用起来,适当给予报酬,采取自愿的原则,指导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开设的某一课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题目来做。如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理化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的教师把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在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当然,也可根据指导教师的擅长进行选题。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各高职院校把顶岗实习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计划来实施。与很多高职院校的做法一样,以往在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单独设置、单独进行的,顶岗实习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完成。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摸索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是将毕业设计(论文)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进行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环节同步进行。三年来,学校组织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前往广州酒家、东方宾馆、流花宾馆、广州尚加食品有限公司、珠江饼业、东莞东升酱油厂、广东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和单位顶岗实习,学习糕点生产、酱油生产等质量管控和检测,完成了近200人次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此外,也有学生到自己联系的各地食品营养咨询机构和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学校规定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要轮流带队实习,实习带队教师住在企业里,或每周至少有2天下企业实践,提升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水平。同时也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和指导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带队实习教师共同评价,分别占60%和40%。

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 我们更加注重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学院、系、教研室负责人共同参与其中,定期抽查和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激励机制方面,把学生各种评优与毕业设计成绩结合起来;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课酬,如由原来的2学时/组计算课酬,增加到3学时/组计算课酬,并把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纳入教师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对于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这样,提高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补修文献检索和写作类选修课程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出现论文设计不够新颖、写作水平低的问题。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化学和检测类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开设,而忽略了文献检索和写作类课程。鉴于此,我们指导学生在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同时,补修了文献检索和应用文写作等类似选修课,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中,既有与高职其他专业毕业设计共同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有的问题,以往的傳统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弊端。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能否以更合理的途径来进行,以便更加体现其特色,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崇炯.高职工科类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24-26.

[2]穆学玲,吴凌云.对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28-29.

[3]徐立志,贾敏.对高职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2):36-37.

[4]吴红,冷士良,徐冬梅.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的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110-111.

[5]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1):210-211.

作者简介:

李冬梅(1975—),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检测。

作者:李冬梅 杨君

上一篇:综合实践论文下一篇:自动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