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精选8篇)

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 篇1

其实,选择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个专业时,我对它一无所知,我本来选择的是建筑设计,可是在阴差阳错之中我“被选择”了这个专业。周围的同学对此也是一知半解。想来,学院开设这个课程,着实是用心良苦,希望我们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先对自己的专业有个概括的了解。

专业的具体现状: 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

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操作过程是将自动化系统上的信号加以采集、整理、处理、而后进行显示或者发出控制信号的过程。目前由计算机和工作站作为结点的网络也就相当于现代仪器的网络,因此计算机已成为现代测控系统的中坚。

以下几点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技术研究状况(1)以自然基准溯源和传递,同时在不同量程实现国际比对。

(2)高精度。目前半导体工艺的典型线宽为0.25μm,并正向0.18μm过渡,如果定

位要求占线宽的1/3,那么就要求10nm量级的精度,而且晶片尺寸还在增大,达到300mm。这就意味着测量定位系统的精度要优于3×10的-8次方,相应的激光稳频精度应该是10的-9次方数量级。

(3)高速度。目前加工机械的速度已经提高到1m/sec以上。

(4)高灵敏,高分辨,小型化。如将光谱仪集成到一块电路板上。

(5)标准化。通讯接口过去常用GPIB,RS232,目前已逐步被高性能标准的USB、IEEE1394和VXI所代替。现在,技术领先者设法控制技术标准,参与标准制订是仪器开发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未来趋势

1.发展方向与学科前沿。

(1)配合数控设备的技术创新。数控设备的主要误差来源可分为几何误差和热误差。

对于重复出现的系统误差,可采用软件修正;对于随机误差较大的情况,要采用 1

实时修正方法。对于热误差,一般要通过温度测量进行修正。中国机床行业市场萎缩同时又大量进口国外设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方面的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为此,我国需要自主开发高速多通道激光干涉仪。

(2)运行和制造过程的监控和在线检测技术。综合运用图像、频谱、光谱、光纤以及

其它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的传感器具有非接触、高灵敏度、高柔性、应用范围广的优点。在这个领域综合创新的天地十分广阔,如振动、粗糙度、污染物、含水量、加工尺寸及相互位置等。

(3)配合信息产业和生产科学的技术创新 为了在开放环境下求得生存空间,没有自

主创新技术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应该根据有专利权、有技术含量、有市场等原则选择一些项目予以支持。根据当前发展现状,信息、生命医学、环保、农业等领域需要的产品应给予优先支持。

2.优先领域

(1)纳米溯源技术和系统。

(2)介入安装和制造的坐标跟踪测量系统。应用范围:航空航天行业对此已经提出

迫切要求,这是今后坐标测量机发展的关键技术。新型并行机构机床的鉴定,飞机装配型架的鉴定,大型设备安装,用于生物芯片精密机器人校准等。

(3)非接触测头以及各种扫描探针显微镜。目前接触式测头已完全被国外所垄断,非接触测头还没有发展成熟,我们有参与竞争的机遇。

(4)计算机辅助测量理论。信号处理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兼容和集成。我国需要

根据已有基础,发展特长,有利于克服重复研究。

(5)新器件,新材料。新的突破点可能出现在新光源、新型高频探测器。目前干涉仪

实际上是起着混频器的作用,适应探测器的不足(如果探测器的响应果真能超过光频,干涉仪也就没有用了)。如果探测器的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对于通讯也是很大的突破。

(6)半导体激光器计量特性的研究和创新。半导体激光器用于计量需要解决很多问

题,但如果解决了诸多问题以后,半导体激光系统比气体激光系统更复杂,就不会有竞争力。有些问题在物理层面上也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半导体激光器如果能形成双频,无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特性,如果既能扫频又有两个相近的频率扫描,就会成为一种新的无导轨测量工具。

我校测控专业的所处的现状和发展机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广东只有我校和广东工业大学两所大学开设,两校该专业的就业历史均甚为辉煌。周围各省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也不多,就业环境良好,但是开设本专业的学校有增多的趋势,就业压力增大。

从我校来看,我校测控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器材设备齐全,研究成果颇丰,这是个好的环境。但是我校的学生在专业素质上相比起其他高校就有压力了,这是个严峻的问题。

从整个广东来看,社会对这个专业的需求甚大,但是要求高,要求学习能力极强。根据国家今年已经开始执行的“十二五”规划,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和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这是个好机遇,广东省及全国大范围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技术的要求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政府在政策方面一定会对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与帮助。

个人就业意向

根据我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现状,想到外省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就业学习。

给学校的建议

学校要切实落实测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我校测控专业的课程安排有着明显的缺陷与不合理性,加强测控专业的专业实践环节和工程训练,这方面我校还需要改善。

结束语

总之,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坚持走下去,除了坚持努力,别无选择。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给予我们的知识是蜻蜓点水。我们要以无限的好奇去探索这门课程背后更深奥的知识,这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是一项可以改变人类的技术。热切期盼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测控专业能给我们带来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美,廖晓文,黄瑞龙,田志波 《关于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思考》[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2008,5

2.崔惠柳,潘盛辉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测控技术与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200

43.Mr.Louis Frenzel,《Synthetic Instrumentation No Longer A Test Case 》

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 篇2

大连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专业设置方面一直在不断改革和探索,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结合学校轨道交通办学特色, 确定了人才培养培养目标为:侧重培养动车运用与维护领域中从事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同时, 引进优秀人才从事动车运用维护、动车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等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教师参加现场实践能力培训, 加强了师资队伍特色建设。并且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实践, 取得的建设成果如下。

一、教学团队建设

大连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围绕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核心课程, 确定了“突出特色、立足培养, 加大引进, 稳步实施”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经过不断的建设, 形成了一支紧跟社会前沿, 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 热爱本科教学、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突出、符合培养方案特色要求的教学团队。目前共有教师14人, 其中教授4人, 副教授6人, 讲师4人;博士后5名, 博士8人, 在读博士2人。年龄基本分布在35~55岁之间, 40岁以下7人, 占1/2。每年招生人数约120人, 师生比例约为1:8.5。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1.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 加大培养现有师资力度, 不断提高本专业教师素质。

在加强教师测控技术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与动车关键技术有关的实践能力培训, 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更好地满足了专业办学特色需要。

2. 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

依托辽宁省动车检测与网络控制工程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辽宁省轨道交通设备检测中心, 引进了2名从事动车运用维护健康监测技术、动车网络控制技术、动车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等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

3. 提升教师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 用科研反哺教学。

优化学科队伍结构, 加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的能力。引导教师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 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

4.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为导向, 构建了一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每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包括1名负责人、3~5名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 并为提高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质量采取了有力可行的措施;主讲教师协助课程负责人完成了该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理论和实践授课等具体教学工作。

5. 依托各类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强化实习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引进具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背景的博士, 充实到了专职实践教学系列教师队伍中;同时加强了现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打造了一支具有自主开发实验、最大化利用仪器设备、管理科学的、能有效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实践教学团队。

二、培养方案改革, 课程与教学资源优化

1. 改革了专业培养方案,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成立专业培养方案调研小组, 以制 (修) 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要目标, 走访了相关用人单位和相关院校, 逐步形成并确立了具有动车运用与维护技术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现代轨道交通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 (1) 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了学校轨道交通办学特色。 (2) 整合传感器技术系列课程, 坚决杜绝了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3) 充分考虑卓越工程师建设计划, 将实践环节相对集中, 方便了卓越计划的实施、完善和推广。 (4) 针对目前毕业生不了解行业标准, 实用性比较差等问题。在培养方案中, 设置了相应内容的实践环节, 满足了现场提出的实用性强的要求。 (5) 通过调研, 了解到目前动车最新技术文件均是英文资料, 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结合现场需求, 调整了《专业英语》的授课内容。 (6) 增加了科研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环节, 提升了学生科研素养。学生模拟参与到项目管理过程, 从而使本科毕业生具备了一定的项目研发经验, 提高了毕业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2. 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导向, 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

对专业限选课以上11门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进行了重点培育。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了多层次人才。

加强了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组织完善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 进一步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小组, 鼓励优秀学生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 自主设计实践项目。近年来, 在各种大学生竞赛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有: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 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2项;第3—8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 获得东北赛区二等奖4项, 三等奖, 3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新课程体系的指导下, 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和发展, 成为学习的主人。

1.引入“专业导论课”, 由专业团队中教学名师、资深教授对学生进行常态化专业教育, 对学生理解专业课程体系内涵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了传统的“传输型”教学方式, 逐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了学习态度, 并在强烈的创造欲望中开始追求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追求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 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 以教学带动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结合科研项目采取专题讨论、命题设计等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发表方案、质疑辩论等方式参与课程教学和科研求解过程, 强调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 教学与科研互动, 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等。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平等的知识交流, 学生经过质疑、讨论、实践后, 达到对知识的深信无疑、深刻理解。 (2) 教师在相关专业课程中, 充分分析在“专业导论课”中涉及的案例, 保证了专业教育的延续性;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分析生活中与专业有关的设计案例。让学生真正了解通过专业学习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 (3) 通过科技报告和科普宣传、优秀大学生讲座、校友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了解就业需求, 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

3.提倡从课程实际情况出发, 改变了以往多数课程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采用了考勤、课堂表现、实验环节动手能力、命题作业、基本知识闭卷考试、命题设计开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灵活组合的考核方法, 并对课堂或实验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上给予了一定分值的奖励。

四、实践教学改革

对整个培养方案中所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梳理, 认真组织实践教学, 形成了要求具体、目标明确、体系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培养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宗旨, 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内容, 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在实践中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提高了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积极开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 制定了实践教学基地规划, 通过长期与校外实习基地协作共建, 完善了“3+1”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的质量。

2.为了更好地满足实用性强的要求, 在实践环节设置过程中, 增设了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研发项目管理能力实习、专业应用能力实习等环节。在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基础上,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充分发掘了现有设备潜力, 侧重学生测控电路设计、仪表电路设计方面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 使得现有的设备能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3.在各种课程设计、专业实践训练等实践环节中, 采用小组内分工合作、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小组集体答辩、现场评分等教学和考核方式, 鼓励优秀学生在完成最低设计要求基础上, 优化设计方案, 使学生能力发挥实现了最大化。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 提倡教师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有效结合, 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避免了“假题真做”的问题, 保证了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科研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联合指导企业的生产条件, 参与到科技开发、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 使学生在实践中能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体验到了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的指导作用, 逐步实现了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角色转换, 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前期基础, 提高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专业改革与实践, 近五年来, 教学团队在教学与教改方面取得了省级和校级主要成果20余项, 在各种大学生竞赛中取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13项。为同类型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色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 篇3

关键字: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历史沿革;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TH70-4 文献标识码:A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历史沿革

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者对本专业存在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也是很浅薄的错误。我们可以听听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我们测试的手段。现有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可以让我轻松地模拟实地环境,不仅学起来轻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设计更复杂完备的系统。”可见,一个真正的测控专业学者,需要掌握更多电学方面的知识,他们要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具有新颖设计思路,并且能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工作。

中国工业以前很长时间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路货太多,没有自主创新,没有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工业强国相争,这与我国测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有关。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关键,因此,测控专业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无损检测理论与工艺、计算机测试、工业过程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材料加工、设备安全与质量控制、计量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工业无损检测、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开发和工业检测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复合型应用性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且这个专业主要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毕业以后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因为他们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转行比较

容易。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材料加工、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无损检测工艺设计与检测操作、计算机测试与仪器仪表开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无损检测应用、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相比起许多理工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可能是比较难以望文生义的一个专业。究竟什么是“测控”?“测控”的范围是什么?“测控”专业在社会上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使许多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心存疑虑。其实测控技术就是精确探测和采集各种信息的尖端技术。说白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就是去研究、去开发最先进的测量仪器。而高技术含量测量仪器不仅逐渐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最尖端、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结语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介绍 篇4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从核电子学应用发展而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逐渐形成了“核技术应用与电子技术应用并重”的办学特色,即既涉及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又涵盖非核领域自动化仪器仪表的应用。本专业自设立之初始终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特色办学”的办学思想和培养定位。1995年获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8人,工程师1人。教师队伍中有8人具有硕士学生,且都在进修博士学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介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掌握测量与控制、计算机、仪器仪表、传感网络、工程监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仪表与系统设计及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热爱劳动、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本专业的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子学、测量与控制、信号采集与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国家外语四级水平考试。

•掌握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及设计和开发能力。毕业生可以在仪器研制、环境保护、冶金与建材、交通、商检等部门从事研究、生产和教学等工作。、主要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传感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测控仪器设计等。

本专业课程由课堂教学课程与实习(课程设计)课程两部分组成。. 1 课堂教学课程

课堂教学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任意选修课四大类,共计 44 门。

•公共基础课

总计 18 门。包括: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C)、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外语、体育。

•专业基础课

总计 12 门。包括: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计算方法、金属工艺学、工程制图、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外语、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专业课

总计 8 门。包括:自动控制原理、传感技术、检测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虚拟仪器试验、人工智能、测控系统设计、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

任意选修课

总计 6 门。其中人文类课程 3 门。. 2 实习(课程设计)课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述报告 篇5

每个专业都会有自己的专业特点,网络上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介绍很多。测控技术与仪器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等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因为他们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转行比较容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测控专业还是陕西省名牌专业。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中生报考高校时可能对本专业存在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我在网上找到了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

我们测试的手段。现有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可以让我轻松地模拟实地环境,不仅学起来轻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设计更复杂完备的系统。”

通过近三年的学习,我发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在学科方面,我们先后学习了《C语言》、《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等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课程。

在赵建老师的专业综述课上,我们对本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学生就业方向等关键问题已经有所了解。赵建老师也对我们本届测控学生提出了迫切的期望和严格的要求。对于赵建老师的要求,我个人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包括电子学、光学、传感器技术、测量与控制等;

3.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现代测控系统与仪器的设计、开发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参加科技竞赛的能力。

在动手与实践方面,我们也受到了系统的训练。在工程训练中心,我们分阶段参加了金工实习,具体包括车床的使用和收音机的制作等。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比较重要的有电赛、国创等。

我们都非常关心本专业的就业问题。测控专业学的有些庞杂,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诸多软、硬件知识。从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看,本专业毕业后可到技术学校、研究单位、生产企业、管理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生产、应用、经营、管理以及质量检测与技术监督等工作。

从近几年的就业分布来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最为适合的TOP5岗位分别是“IT/技术”、“农林牧渔业”、“学术/科研”、“生物/制药”、“市场/公关”。测控技术与仪器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很不匹配和不太匹配的比例为10%和11%,同时,10%和25%的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为“很匹配”和“比较匹配”。69%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中,86%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13%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读研究生和出国的比例分别为10%和1%。

我们也很关注不同学校本专业的排名。目前统一的认识是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的测控专业在全国领先。不过也不要小瞧一些小学校的测控专业,杭州有个中国计量学院也有测控专业,但它的毕业生工作不比清华难找,因为这个学校跟中国质量监督局等机关有一定的联系,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这种学校。测控同时也跨在电子和软件两个专业之上,因为在国家关于专业的划分上测控是电类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可以分两个方向,一个是仪表方向,一个是自动控制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专业,其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会根据应用需求而设计相应测试仪器的电子工程师。其面向对象相当广,每个学校开设这个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我们学校就是偏重电。电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对电子,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和使用有综合的能力。就目前来看,具有良好能力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其实只要自己真正学到东西了,电子类的硬件、软件,检测、控制等都可以做。学长说,对于刚上大学的来说,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要学好英语和专业课。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习报告 篇6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事件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矗

本次毕业实习由张涛老师和牛金星老师带领,测控专业总共两个班,64人参加实习。3月7号出发去北京,安住在北京交通大学招待所。两人间三人间四人间不等,全都在地下室,据说以前是按防空洞的标准设计的,地下一层一点信号都没有。本来预计是北京两周的毕业实习,但由于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实习时间缩短为一周,虽然缩短了实习周期,但是我们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首先我们去了北京基康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美国基康公司(geokon inc.),公司成立于1976年,是世界最大的岩土及大坝监测仪器制造商之一。北京基康位于北京高科技园区中关村,拥有上千平米的研发基地。公司自成立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投入千万元引进人才、购置设备,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目前已完成全系列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测量设备的研发,为基康家族增添了一条充满生机的产品线。

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 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纷纷增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这门专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得知,在我国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阶段,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是十年前的数倍,而且自2000年以后,该专业招生人数几乎是毕业人数的两倍。从高校方面考虑,我国设有此专业的高校由1996年的37所增加到2004年的161所,我国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不仅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需求量,更是对我国目前现有阶段教学质量的极大肯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测控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起着推动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加速阶段,以科技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科技创造与生存土壤,而对人才的教育既是科技兴国的要求,也是为技术的创造与发展提高契机。

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要求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明显的专业特色

1.1 要求以社会为导向,借鉴外国的办学经验,确定并提高自己的办学地位

高校自创办该专业以来,应该组织专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积极组织小组到有关发达国家进行教学考察,并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教学模式;此外,还应对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做一个深入的调查,明确我国实际情况的专业定位。根据对国内外各高等学府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调研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的要求培养一些“宽口径、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1.2 要求建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1)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集高校的教授、企业老总、地方相关领导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该专业高材生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有助于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办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该专业人才的考核,建立一套较为完备且适应我国目前发展情况的人才考核系统。定期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导向以及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不断地改进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该专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闭环系统。

(2)突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专业特点。由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涉及面较广,是一门典型的宽口径的专业,与此同时,该专业发展速度快速,更新周期短。要求高校应该采用“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将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以及各专业方向模块相互联系,构成一体化、无缝接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办学理念,稳固教学内容;“模块”主要是对不同专业特色人才的分化,对相关的专业发展成果和教学内容做到及时的跟踪与跟新。

(3)针对生源特点,不同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方向,着重培养工程应用和管理型人才。具有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强化课程要求,要求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功底,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要求每位在读本科生每日完成一定的创新训练,而且学校要提供多种职业技能的认证培训项目,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上手快”、“后劲足”的教学目标。

2 我国国内高校要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2.1 修改并完善学生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国内外先进经验为借鉴,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并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充实和深化课程内涵,确保课程设置满足于我过现状的发展需求。

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涉及到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以及控制各个信息技术的分支,我们根据这个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验环节。培养方案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而且,可以借鉴有关高校的先进经验,根据实际经验,开设智能仪器仪表技术方向与现代测控技术方向两个专业方向。

2.2 开展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课程建设

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际情况,围绕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与社会相接处,邀请在该专业具有权威的专家、教授参与,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并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目前,我国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气以及PLC控制已经渐趋成熟,可以较为完善的引进我国的教学中,展开一系列的课程建设。

2.3 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

面对竞争日益加强的社会背景,我们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改革,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良好的对接。与此同时,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要积极采用现在的高科技产品,比如多媒体、虚拟技术等。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3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益坚强,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学校为了匹配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有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人才,应该坚持错位发展,逆向设计,积极构建与优化课程体系。为了确保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我们采用的是“逆向倒推”的课程设计方法。结合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在发展成长中所经历的成长阶段,逐步完善对学生的培养工作。我国各高校应该建立“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培养能力、引导创新”为核心的实验课程体系,一边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一边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努力创造一流的教学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前有力的支持

4.1 合理规划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于专业特色的原因,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从大学生刚入学以来,学校就针对学科特点,为该专业的学生制定了五年的实验规划,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丰富的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高良好的实验条件,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

4.2 中是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应该加强校外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该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当中,先后建设了智能仪器综合实验室、先进测控技术联合实训中心、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几年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构建了我国已电子信息为核心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更替,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进一步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紧扣社会需求,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秀兰.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5):122-123.

[2]杨俊,王光明,叶湘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套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02):14-16.

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 篇8

摘要: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形成了光、机、电、算一体化教学体系。建立了以教育部光电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使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得以充分结合,从而构建了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重庆大学的特色专业。在一代又一代重大人的精心打造下,该专业以崭新的教育理念,创建了光、机、电、算一体化教学体系;实践探索了以教育部光电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以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育体系。使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得以充分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从而培养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欢迎。近年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一、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行业对仪器仪表学科人才需求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传统的按统一规格培养的工具型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并有扎实基础,拥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校既有共性的培养计划,也有个性的培养方案。通过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选修、专题设计等方式,把培养工程师与培养行政管理、商业精英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全面培养,又个性发展的育人格局。

通过对知识及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精心设计,在传统的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及智力发展、科技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力、积极探索、耐受挫拆等情商因素培养,使智商情商得以协调发展。使一大批学生不仅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突出,同时又拥有较好的科学思维、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已成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由多学科综合交叉发展起来的,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等特点。该专业以信息的获取为主要培养任务,并综合有信息的传输、处理和控制等基础知识及应用。以培养具有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管理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能力;掌握信息的猎取和处理技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富有多元人文背景,有道德、爱学习、勤思考、重实践、富有创新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根据该专业特点,为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学校对该专业设置及培养计划也进行了多次调整。根据社会需求,目前我校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目录下,又发展了光电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光学、精密机械技术、电子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能够从事与计算机、通讯、家电、工矿企业、科学实践等新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创造、管理、营销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针对学科知识密集、课程门类繁多、行业技术发展迅速,企业要求毕业生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学院优选了机械类、电子类、光电类、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等分支的主干课程。开设出与各主干课相适应的强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相关选修课及综合课程设计,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高度重视专业实验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在该课程体系中,测控仪器设计、精密机械设计、信号与系统等11门核心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电子技术、精密仪器、光学、检测技术等主要知识模块,为学生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嵌入式系统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6门基础外延课程在加深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工程光学实验”、“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信号与系统”、“精密机械课程设计”等20余门实验实践课程,构成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及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推进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积极推进校内外实践教育体系建立。

1.依托光电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建立了“课程实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室课题研究——毕业设计”为主线的校内实践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校内实践活动。对于每项实验课程我们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及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及实验过程的表现态度等综合考核评出优良中等相应等级或评出相应分数。对于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社会调查、课外科研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都给予相应的学分或表彰奖励。在学院仪器仪表奖学金、电脑报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的评比中,对科技创新活动及成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年都有十余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获得学校学生创新基金支持。学院设立的创新基金加大了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受益。

依托光电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了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两个实验室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和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拥有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内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及每年数千万元的科研课题经费。实验室下设多个研究室,包含了智能结构中的光电技术、光纤技术及应用、微型光机电系统智能化光电仪器及设备等多个研究方向。

为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担任了本科学生专业课教学工作或定期开展科技讲座。这些课程和讲座中含有重要的实验内容。学院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安排适当的实验内容用于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模拟性、验证性的教学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学院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都要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并分配到相关研究室实践,由相关教师作指导。并在博士、硕士的带领下,完成一至二项由学校或学院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的课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由限制性的科学实验逐渐转换为向实战性、更加自主开放和创造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方向发展。通过实验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的一系列训练和锻炼,一部分本科生在四年级就直接参与了所在研究室的教师承担的国家科研课题或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学院90%的本科学生

毕业设计任务都是学院研究室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的子课题。这使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具有了综合性,突出了创新性,提高了科技实践水平及能力。通过“课程实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室课题研究——毕业设计”为主线的校内实践教育体系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近年来,我院多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奖,获重庆市“声广”科技创新奖,获全国及重庆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奖项,每年都有本科学生获全国仪器仪表奖学金、光学学会奖学金。

2.依托产学研合作单位,以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核心,形成了到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一一参与校企共设课题——进行“3+1”培养——毕业实习——校外毕业设计”为主线的校外实践教育体系。

产学研合作是重庆大学探索了20多年的一种高校与企业、政府加强合作办学的模式。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校董会运作,有30余家董事单位(企业)与重庆大学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光电学院依托学校创造的良好的产学研环境,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与董事单位诸如长安集团、西南铝集团、四联集团以及与测控仪器相关的市内外企业联合建立了多个共同研发平台,多个人才实习基地。校企双方以科研课题为纽带,加强了相互间的交流。企业为学校提供大量科科技攻关课题及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又提供科技创新智力及人才支持。从而形成了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为使专业培养更加面向市场,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目标、任务、程序及要求都由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制订。学院校外实践教育计划每年都要进行微调,两年进行一次大调整。通过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承担大量科研教学任务,熟悉企业前沿最新技术规范的校内教师。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学院聘用了部分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作兼职教师。这些教师讲解的内容大部分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含有大量企业前沿产品开发及创新的信息,其中很多更是结合企业界正在运用的新技术新规范。这使教与学得到很好的结合,教育内容丰富生动而且针对性强,受到学生的欢迎。学院根据企业需求,每年都要选取一定数量的优秀本科学生与企业联合培养,即校内培养三年,企业培养一年的“3+1”模式培养。在生产实习后,根据企业需求,有小部分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由企业的专门技术人才进行指导,学院指定教师协助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更具有实战性和应用性,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大都被这些企业直接录用。

产学研合作,推进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参与校企共设课题——进行“3+1”培养——毕业实习——校外毕业设计”这种校外实践育人体系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在这一体系里受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不仅从创新思维,科学精神上得到培养,尤其是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了系统的实践锻炼,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成效显著。

[本论文是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基地、实验室)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编号:0635212]

参考文献:

[1]叶红,俞永康,郑清奎,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6。

[2]刘京诚,秦岚,唐孝云,仪器仪表学科素质教育新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3]重庆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8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计划[Z]。

上一篇:情人节给女朋友的温馨祝福短信下一篇:公共安全教育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