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节约型社会

2023-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建立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节约型社会

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实现我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在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而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有什么政策措施?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在这里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一,为什么要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它的含义是什么?今后的半个世纪将是我国完成工业化过程的时期,工业发达的国家在这个时期都经历了从全球获取其所需的资源,以保证其高度消费的过程,如今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资源日趋紧张,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资本资源高度消费的模式已不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作用,寻求工业化进程时期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以保证在大力节约消费资源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否反映了节约型社会的含义。

第二,节约型社会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工业化过程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为此,必须建立起庞大的制造业,以便能够生产人们所需要的消费品和可以出口的商品,制造业需要有设备,建立制造业就需要材料和能源。资源的节约虽可依靠发展文、娱乐等低资源消耗的服务业取得一些成效,但衣食住行等所需的基本消费品是替代不了的,因此,工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还得依靠采用高效、节能的先进设备和工艺流程,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工业过程中有两个高消耗资源的领域必须面对,即建筑业和汽车业。

改善居住条件是每个人的愿望,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不能阻挡的。13亿人口要求有较高水平的住房,加上工商业用房、公共设施用房,今后几十年我国的建筑业必将迎来大发展时期,倘若我们仍然主要采用钢筋水泥以及传统材料,这钢筋水泥材料的需求量将有极大幅度的增长,这是我国难以承受的。因此,必须加速对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的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和研究开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汽车是最方便的工具。但是大量发展汽车,除生产过程要消耗钢铁、玻璃、塑料等材料外,使用中,停车场、公路要占土地资源,行驶要汽油、柴油等燃料。今后几十年,我国可能将拥有几亿到十几亿辆汽车,因此必须大力提高汽车的燃烧效率,降低车的耗油率,但是光节约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研究我国交通运输的最佳模式,尽量做到资源的最大节约。

奢侈是不顾浪费资源的消费,中华民族在传统上是勤俭节约的民族,以节俭为美德,然而,如今却奢侈成风,互相攀比,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遏制奢侈之风,杜绝奢侈的行为。

资源的节约涉及方方面面,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大家认识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人人树立节约的观念,形成以节约为荣的道德风尚,才有可能建立起节约型社会。

第三,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什么政策措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需要对重点的领域制定指标和措施,如对建筑物应在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采用上有严格的要求,设置必要的标准,以保证资源的节约和使用中的能源节约,根据资源供应条件,国家对年度建筑总面积和建筑标准也应该有限制指标,随着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的指标和建筑面积指标,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第二,为了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应该进行宣传教育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

作者:侯祥麟

第2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新社会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杜宜瑾。

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使资源更趋短缺

《绿色中国》:为什么说我国目前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

杜宜瑾: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说,我国目前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

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保障后代人的发展,当代的经济增长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绿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请您具体分析我国资源的利用状况。

杜宜瑾: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品质不高,时空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出现重要资源国内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态势。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变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严峻;耕地紧张与城乡发展的矛盾在部分地区十分尖锐;煤电油运“瓶颈”制约趋势加剧。世界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加剧,以及各国对本国资源的保护,加大了我国利用国外资源的难度和经济成本。

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利用水平低、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关税壁垒的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则日益显现的时候,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要求产品符合环保标准.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环节都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尤其是对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最终处理实行生产者责任制,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力带来很大影响。

封建陈旧的价值观和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部分行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的无序建设;不合理的高消费、贪大求洋的炫耀性消费、用过即扔的浪费型消费以及滋生腐败的公款消费等,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和不合理消费,向自然过度索取,已经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水污染使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恶化了生存条件。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产生大量寄生生物,而且废弃物产生的渗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些都成为一些地方疑难怪病和职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绿色中国》:在资源的低效利用、高能耗的同时,对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也同样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可持续。

杜宜瑾:是的。我国生态与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334万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用水匮乏。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仍有6200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监测结果表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五是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与环境恶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国外产业转移到中国,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对我国的环境也将产生更大压力。

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

《绿色中国》:面对这种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杜宜瑾: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应对“绿色壁垒”的重要措施;是引导合理消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绿色中国》:中国致公党作为参政党,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做了大量的调研,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杜宜瑾:1999年,在对西部大开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向中共中央提出“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2001年,根据致公党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在九届政协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实行绿色会计制度的建议”,国家财政部高度评价了该提案,认真落实有关建议,于当年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促成了全国首届环境会计专业会议的召开。

2002年,我们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推行循环经济两个专题,在四川进行了十余天的调研,提出的相关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为了将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们于2003年组团,又赴辽宁就如何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课题展开考察。我们先后将调研成果,在党外人士座谈会和全国政协大会上做了不同层次的建议与发言,得到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采纳。落实。

2004年12月,致公党中央联合国家环保局、南开大学在天津共同主办了“环境与循环经济国际研讨会”。会议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国内外及港澳台共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加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环境与循环经济的理论、政策法规、技术支撑等方面,探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会议取得了很大成功,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2005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中央组织了51篇大会发言和提案,其中17篇涉及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期望能从理论到实践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呼吁与推动。

《绿色中国》:在改造老工业基地,鼓励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打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产业基础方面,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具体谈谈。

杜宜瑾:我们建议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把改造老工业基地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验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与整合调整。引进新的管理机制,整合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人力技术资源,努力同新开发区的政策、体制、资金上的优势对接起来,在区域开发中构建新的工业体系。

我们建议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城市发展的生态规划相结合。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型工业与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的承载能力,而且要注意资源的容量,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

我们建议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培育接续产业相结合。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中,要充分挖掘潜力,寻找伴生资源,把废物开发利用作为接续产业,对废弃矿坑要加强生态修复,发展旅游、科普教育和现代生态农业等产业,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资源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民间自发形成废品捡拾收购加工体系混乱无序、人员庞杂,急需加以引导和管理。我们建议要鼓励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打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产业基础。建立废物回收体系,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也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建议按照市场运作模式,重视并加强这项工作,为资源回收利用与环保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尤其要为民营资本进入环保产业开绿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观念要转变、法律要先行

《绿色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反对奢侈浪费,首先要在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变革。

杜宜瑾: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对奢侈浪费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变革,树立资源节约型价值观和消费观,建立和养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在满足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提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广泛开展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活动,形成人人崇尚节俭、处处体现节约的社会风尚。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基于循环经济是集社会、经济、环境与相关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实践进程中,首先要从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入手,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核心。因此,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公众及中介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而且需要从现有社会体制的创新出发,在法规、政策体系、经济、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建立.以及道德文化等诸多环境条件上给予发展循环经济强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较低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通过合理生产、高效利用、提倡节约、杜绝浪费等手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文明社会。

《绿色中国》:在全社会形成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价值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杜宜瑾:在现阶段,我们认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其它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结合起来,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利用意见》等,研究出台循环经济建设的专门规定,以确立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比较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加紧制定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特别是循环经济的引导性政策等。然后结合我国不同层面实践循环经济试验示范点的现状,开展循环经济的立法调研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先出台促进循环经济立法的相关管理条例,进而从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明确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宗旨、基本原则,尔后逐步完善与建立符合国情的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

《绿色中国》:在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您还有什么样的建议?

杜宜瑾:应尽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和推广工作,促进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节约型社会中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循环经济要求物尽其用,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以资源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要逐步制定规划,试点示范,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领导,切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和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型经济必须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公平结合。通过建立资源价值计量并计八成本制、排污计量收费制、产品负责乃至最终处理责任制三大经济政策,以及三大经济政策间的互动效应,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制度架构。市场和法制的社会,不能只有利益而不负责任;也不能够只负责任而无利益。资源价值计量并计八成本,是从源头控制资源消耗,增强循环利用的市场动力。排污计量收费,是从末端控制废物的排放.减少废物的产生,促进循环利用。产品负责制是从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直接促进循环利用,将源头和末端责任贯穿起来。三项政策的有机互动,就形成了循环型社会能动的经济政策框架。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责编:宋燕波)

作者:胡俊生

第3篇:浅析建设节约型社会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04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要求此后几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自此,“节约型社会”一词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频繁出现,而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成为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呢?本文将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现状及对策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早在1994年就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理论与实践程》,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据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节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正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三) 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保障。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能源、资源国内供应能力和保障能力下降,在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如石油、铁矿石等进口越来越多,外贸依存度越来越大。这一方面耗费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危害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要尽量减少这些问题,控制和降低我国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从内部入手,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自给能力,为此,必须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的资源总储量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量十分的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而且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十分紧缺,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可能要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同时,我国耕地资源也非常有限,人均耕地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主要矿产资源除煤炭外,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几年水、煤、电、油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然而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能源,因此,在这一阶段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必要的。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势在必行,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问题。

资源消费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如果仅靠市场机制作用而没有外部干预,相关主体是很难做到自觉节约资源的。笔者认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这时就应该出面发挥其主导作用。

(一)要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工作。

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任何时候都要依法办事,建设节约型社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在自然资源节约和保护方面虽已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而且有些法律、法规已有所改进,如《煤炭法》已规定对煤炭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但是总体来讲,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所以这就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特别是要制定循环经济法,要加强环境、粮食、水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要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等,通过立法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时,在执法方面,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也应该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与制度鼓励节约,限制资源浪费行为。

一方面,政府应抓紧制定新的能源、资源、环保方面的各种政策,如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在财政政策上给予补贴、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而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可以考虑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及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既唤起社会对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又能充分发挥税收对节约资源和环保工作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节约。根据制度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漫飞的解释,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规则,它们抵制人际交往中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为此,要想实现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节约,如严格、规范的项目准入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的强制淘汰制度;完善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汽车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三)加强宣传教育及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

首先,通过教育将节约型社会观念塑造为全民的主流意识。一方面,要从学校教育入手,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直至全民教育,宣传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从各级领导干部入手,加强节约教育,将勤俭节约行为作为选拔、考察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提高全民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

其次,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传媒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宣传。如日本大阪市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每年9月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并向100万户家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加拿大蒙特利尔还特别注意公众宣传的基础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持久性,鼓励公众参与资源循环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媒体也应该行动起来,加大节约型社会的宣传力度,要让广大公众认识到消费方式要从本国、本地区的消费环境出发,要考虑到资源和生态可承受的消费度。另外,要充分发挥各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在资源节约中表现突出的行业、企业、部门及个人的宣传报道,对那些浪费资源的相关主体给予曝光,要通过舆论监督促进资源的节约。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种良性的价值诉求,它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然而这种新的发展模式需要有配套的制度与之相对应,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越来越完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省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2]林双川.中南海倡建节约型社会.半月谈.2005,(14)

[3]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

[4]沈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资源科学.2005,(1)

[5]张晓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6]高福德,王志敏.法律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今日科苑. 2007(22)

作者:珍菊 李茜

第4篇:建立节约型社会演讲稿

“建立节约型社会”这几个字,眼下常常见诸媒体,无论看起来还是听起来都是那么舒服!我常常有一种也许不恰当的看法,那就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往往是在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了,政府或有关部门才采取行动,仿佛救火。

举个例子说,关于煤矿事故,我相信自从出现了煤矿,事故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一些,然而纵观煤炭行业的发展过程,政府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到底真正花了多少精力呢?就在当前,在国家专项整治的情形下,我们也会时不时看到悲惨的报道,看到顶风开采的案件。我绝对相信,这些被曝光的仅仅是一些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已经无法隐藏的事故。这一点我没必要再举例证明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有着暴利的行业,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很多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窑存在着。说到这里,我们就自然的得出一个结论:问题的根源在政府。具体有二:一是没有非常好的预防措施,二是缺乏果敢的执法力度和透明的、有效的监督机制。如果政府不能够解决自身的这些问题,那么制定再好的政策,免不了会成为聋子的耳朵,或者成为好听的口号。

言归正传,就说“建立节约型社会”。古人云:由俭如奢易,由奢如俭难。人大概都如此,除非有极好个的个人修养。当前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是提高了,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同时我们也目睹着饮食穿着的铺张浪费,政府办公成本的高涨,还有很多很多生活艰难的群体。按照我一开始的说法,这种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所以政府必须得站出来说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做为草根之人,我也深深为政府能够重视此问题而由衷高兴,但高兴之余不免又有些担忧:政府到底能不能达成这个目标!我担心的理由与前面我谈到煤炭行业时所指出的政府存在的问题相对应,首先是预防措施,根本的问题在于教育,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所以不可能立杆见影,那么就需要紧急制定预防措施,能不能制定一套有效的预防措施,犹如我们人类的一条能够走路的腿,是非常关键的;其次是,有了好的措施,制定者能否果敢监督,执行者能否有效执行就象人类能够走路的的另一条腿,只有两条腿都能健康的走路,我们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我非常喜欢一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词:节约是一种境界!但愿人人都能够吃透这句话,做一个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自然的好公民!

第5篇:节约型社会论文对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节约型社会论文对建立建设节约型

社会的思考

节约型社会论文对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2007-02-10 16:48:59

节约型社会

要以节约型经济为基础

我不仅赞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和提法,而且十分赞成这句话:“中国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是曾培炎副总理的话。

构建节约型社会,要以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为基础。不以这些经济为基础,节约型社会是建立不起来的。因为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

如果我们把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作为一个主课题的话,那么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则无疑是它的子课题。

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很有针对性

我认为,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

第一,我们早就提出了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直到现在,增长方式的转变成效甚微。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约型的。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已经进入中后期了,但仔细观察,实际上是粗工业化、粗现代化。许多产品非常粗糙,而不精细。有数量而欠缺质量。1958年大跃进时追求的是钢产量1070万吨,实际上生产出来的是烧结铁,而且是靠几千万人上山大炼钢铁,砍伐森林实现的。现在当然不是这样了,我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3亿多吨,居世界第三位,成绩突出,但铁矿石绝大部分要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远距离进口,价格很高,

消耗的资源、电力居高不下,而且许多高质量钢材还得靠进口。据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透露的数字,目前,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可见转变增长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喊空口号、说大话是实现不了的,必须采取措施,下苦工夫,扎扎实实地工作。

第二,我们的自然资源确实很紧张。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资源利用率不仅明显偏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而且许多资源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例如石油、铁矿石等进口比重近些年出现增长的趋势。而这些资源的世界市场价格,却又大幅度上涨。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以缓解这些矛盾。

第三,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状态,制约了增长方式的提升和转变。科学技术落后,并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

是长期的闭关自守、专制独裁体制,束缚了人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因为在

四、五百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到清代以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专制独裁统治,才落在其他先进国家的后面。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技水平本应追赶上来。但因为实行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知识分子当作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看待,不断地搞政治运动,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结果适得其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市场化取向改革,重视了科学教育,重视了技术引进等等,才有所好转。总体上看,我国科技水平还落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有十五年左右,个别领域好一点,多数高新技术,如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差距更大。今后只有深化改革,创造更快地发展科学技术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努力,才有可能追赶上来。

第四,我国公众,整个社会风气,

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意识严重缺失。大吃二喝,铺张浪费,比比皆是。而且普遍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节约是小气,以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该讲阔气,讲派头。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在一些人头脑里,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浪费可耻,变成了浪费光荣。整个社会每年浪费的物资相当惊人。生活上如此,生产经营上能好吗?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严重。因为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希望节约型社会概念提出以后,通过宣传教育、揭露批判,能把这个风气扭转过来。同时还要考虑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用法治手段,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构建节约型经济

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确实很高。特别是近十多年,每年的GDP增幅都在8%~9%以上。它促进了中国的崛起,引起世人的关注。这

当然是好事,应当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自己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生活的高消费来刺激和支撑这种高增长的。我们虽然成了世界工厂,同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源损耗最严重的国家。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把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研究,是有重大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经济,使以后的经济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

中国不要再单纯追求GDP了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再单纯地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就很不理性、很不应当了。因为GDP这个指标,太简单了,不能反映其成本、代价、损失的补偿和耗费。长此下去,就会得不偿失了。何

况GDP这个指标的增长,也反映不了人民群众究竟得到了多大的实惠。

GDP的好处是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目前它已为国际社会认可。但这种对比带有虚幻性质。因为人家的GDP是在转变了增长方式条件下获得的GDP,而我们的GDP是在粗放经营下获得的GDP。人家的GDP包含的代价很小,而我们的GDP,包含的代价很大。单纯追求GDP,还会使我们的干部丧失清醒的头脑,“自欺欺人”。

现在既然我们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构建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明确提出了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那么,作为配套性举措,就应当不要再单纯地追求GDP了。应当追求实实在在的增长,实事求是的增长。这个实实在在的增长,应当是绿色GDP。

建设节约型经济的主体是企业

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经济,那就必须明确,这个社会、这种经济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因为,我们的社

会主义社会必须以人为本,现代社会经济的细胞只能是企业。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大显身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顺理成章地提出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这些概念了。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约型经济的中间环节和必要步骤,使节约型经济真正得以实现。

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都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合理利用为特点,并且以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来支撑的。这方面由于我们刚刚起步,许多问题的解决要靠探索。

建议国家把环保

作为发展战略的内容

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只有经济发展战略。后来由于学者们的呼吁,才改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经济后面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现在我提议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

的后面,再加上环保的内容,把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更加重视起来。这样做的好处:⑴可以彻底纠正政府的短期行为;⑵有利于统领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使这种社会的构建逐步变为现实,因为和谐社会也好,节约型社会也罢,归根到底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⑶更加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⑷为了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都要制定构建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

第6篇: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一、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改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未来的十五到二十年,我们国家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果不计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层面看,一方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更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日趋紧密;另一方面是全球性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愈加强烈。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二、具体措施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2.以转换机制为动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3.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能源等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坚持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

经济结构。我们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

2.努力使用多种能源,有效开发替代能源

开发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新的替代能源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

3.坚持把立足国内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

中国既是资源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从能源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未来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从重要矿产资源看,中国资源比较丰富,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分别居世界第4位与第12位之间。因此,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资源供给。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有效供给,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

4.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从能源看,中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仅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就达4亿千瓦,我们将在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水电。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宝库,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我们要加快发展风电。中国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2/3的国土面积每年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我们要加快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步伐。中国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农村沼气建设。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1.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5.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总之,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方式。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内的总体性的目标,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趋势还在加剧,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在加重。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6.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必须加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因为它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生态环境开始急剧恶化,尤其是自然灾害,造成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

和谐,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能做什么?

(一)资源:

一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在大学里是数见不鲜。食堂里剩菜剩饭到处皆是,为了方便大量使用快餐盒,这不仅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此外厕所、洗衣间、走廊上的灯经常是通宵亮着,拧开水龙头不关,另外每天用掉的塑料袋数目更是触目惊心。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学习环保和节约知识,让环保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举手之劳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事的发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随手关灯、关机,宁紧水龙头,尽量用自已的饭盒,购买东西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洗漱时顺手关上水龙头。做举手之劳之事,不仅节约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大学生崇尚时尚前卫,盲目追求名牌与款式,存在攀比现象。手机、MP3等电子产品频繁更换,服装穿一次便“束之高阁”等浪费现象。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歪曲的价值观,提倡理性消费,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二手货集市(如旧书、旧学习用品等),这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更重要是使二手产品循环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环境:

一是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建设绿色校园。虽然不少高校每年都有环保宣传活动,但由于活动形式和宣传手段匮乏、单一,传播渠道不畅,舆论氛围不浓等因素,导致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应该积极、持续创新,开展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来吸引大众,引导大家树立环保观念,倡导绿色健康生活,培育环境友好的氛围。

二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应该把个人节约和环保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分的重要部分,把节约也纳入寤室美化大赛评选内容,设立节约和环保奖项等多种灵活机制来使大众共同参与环保行动,营造良好节约氛围,构建良好社区文化。通过下乡活动、参观活动等形式活动,把环保知识带到校外,引导全民参与环保。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节约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出一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第7篇:建设节约型社会

联系实际谈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代学生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怎样履行自己的义

务,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谈建设节约型社会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就是要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 首先,人均资源相对较少是我国突出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的发展必须实施以依靠本国资源为主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国内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而,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种类比较齐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均资源量少,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质资源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也不理想。多年来资源开发强度高,后备资源不足,加之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资源供应的紧缺。 其次,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 我国不仅存在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还非常低。这种低下表现在资源开采、资源加工、资源回收和资源循环等生产、生活消费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另外,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少,但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多数城市供水跑冒损失超过20%。矿产资源回收率低,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煤炭综合回收率为30%,其中小型煤矿仅为10%~15%,大量尾矿资源浪费。由于技术落后,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23%,内河船舶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由于设计不合理,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气候相近国家的2倍至3倍。 最后,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 由于我国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远远低于开采量的增长,开采量的增长又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形成了倒逼资源强度开发。但由于过去建设的矿山陆续进入“老年期”和“衰竭期”,资源产能大幅度下降,有的资源型城市所依靠的矿山又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资源的供给出现了紧缺,甚至“断层”。这一切,使煤炭、石油、钢铁、铜、铝等重要资源需求增长呈指数型曲线上升。为了平衡供需,2003年以来,铁矿石、石油、钢、氧化铝等资源性物资进口大幅度增长,我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明显升高,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映;不仅进口价格高速攀升,铁矿石价格一年上涨70%,运费上涨150%,而且被一些反华势力所利用,借口制造“中国威胁论”。因此,必须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所以,党中央作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不仅充分考虑了我国人均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在于:建设资源节约型,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当以身作则,遏制奢侈之风,杜绝奢侈行为,鼓励合理消费,提倡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 要想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要端正消费观念。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辅相成和内在统一的关系。鼓励消费并不是无节制地制造消费,更不是奢侈浪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而人们消费的“度”就在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有的又是不可再生的,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人类必须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加以必要的、合理的节制。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和浪费之风。 (2)要提倡文明消费。 正常消费,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是随着生产和科技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不能“过度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不是不要人们消费,更不是要求人们压缩必要的消费和反对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是提倡合理的、正当的消费,实行文明消费。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不良消费习俗,如饮食摆阔,大量浪费,肆意斗富,挥金如土,无节制地盲目追求高标准、超豪华等。文明消费是要把生活消费控制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最大效用”上。应从每一个人做起,在生活领域实行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材等,真正体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

第8篇: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珍惜、节约资源时喊的一个口号。可是,又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节约资源呢?为什么要大力推荐节约呢?下面请听听我的心声吧!

先说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水量为2100多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我国的用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比如:用完水后,要拧紧水龙头,以免造成“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浪费现象,如果发现水龙头坏了,要及时修理,避免损失大量的水,大家也别小看废弃的电池,因为一粒纽扣电池会污染600吨的水,如果你把它扔到水里,水将无法饮用。我们应该把电池收集起来,送往回收站,这样既可以避免污染水源,又使电池得到回收,一举两得。大家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要行动起来呀!

不仅仅要节约用水,还要节省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1.5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

一。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

这就是森林资源向我们发出的警报!我们要节约利用森林资源,首先,不能乱扔稿纸,也不拿没写过的纸张折飞机之类的小工艺品,更不要乱砍乱伐,任意践踏花草树木,要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不使用一次性的东西,如纸杯、木块等等。在学校,我们要建立“绿色银行”,捡起以前丢弃的纸屑、小手帕等。外出就餐时,自带勺子、筷子。同学们,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利用我们有限的森林资源。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离不开电。电,给我们带来各种便利,但是我们要节约用电,因为电几乎是由烧标准煤产生的,而在我国储藏的煤只够开采100年了!大家想想,100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电。首先,从自我做起,我牢记“人来灯开,人走灯灭”,盛夏时节,开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适合就可以了。平时的照明灯,尽可能用节能灯,因为普通灯泡把大量的电能转化为了热量,只有小数转为光线,而节能灯把电能几乎转化为了光明。

“珍惜资源,崇尚节约”,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请快快行动起来吧!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是地球母亲,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春天。4月22日,当第37个“世界地球日”踏着春天的舞步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善待地球母亲,应该怎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万里春光。

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是这个春天的主旋律。

但是,当前在我国,无论土地资源还是矿产资源,其保护、利用和永续利用的形势,都不容我们乐观。我们不得不问一问:地球的春天,是永远的吗?

尽管我们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可在一些地方,乱占乱用农地和基本农田的事,还时不时地发生;我们大大小小的城市,由钢筋混凝土铺就的“大饼”,仍在一个劲儿地向四面八方扩张,吞噬着周围的万顷粮田……

尽管矿产资源供给已经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瓶颈,可在一些地方,以浪费和破坏资源为标志的无证小矿山,仍在不停地乱采滥挖;即使在大矿山,“吃一半扔一半”的粗放开采方式也还在继续;乱堆乱放的尾矿,不但使本来可以利用的矿产资源惨遭抛弃,还可能在雨季形成泥石流,变为摧毁田地、庄稼和百姓生命财产的杀手;矿山采空区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不但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也威胁着他们的居住安全;我们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可生产和生活用水还在被随意地挥霍着,珍贵的地下水被过量开采或者污染着;我们的能源已经十分短缺了,可雨后春笋般新建住房的粗放供暖,仍在浪费着油和煤炭资源……

在土地、矿产资源供求全面紧张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国土资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现状。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我们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有高

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广阔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十一五”期间国家立下了几个必须达到的约束性硬指标: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预期性)。现在,各级政府和企业正在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就在我们身边,“电荒”、“油荒”、“煤荒”、“水荒”等等,正无时不刻在困扰着我们。珍惜资源靠你我他。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摆脱快速发展中的资源困境,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

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一切自然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年年春光灿烂……

相关报道:

云南整顿矿产资源开发 初步遏制"六乱"蔓延势头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自去年9月以来启动的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取得实效,初步遏制了乱占、乱采、乱卖、乱批、乱收、乱管“六乱”蔓延的势头。

据介绍,通过对违法违规开采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和处理,全省共清理出无证非法采矿行为2240起,越层越界开采110起,责令停产整顿588个,取缔非法采矿点2545个,追缴矿产资源补偿费11.8万元,处以罚款278万元,没收矿产品1.5万吨,注销和吊销采矿许可证89个,给予行政处罚1661人,追究刑事责任67人,严厉打击了乱挖滥采、破坏环境、无证非法采矿行为。通过全面核实证照,全省现设置有效探矿权2824个,登记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5%。各州、市、县政府通过组织联合执法,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徇私舞弊、失职渎职、公职人员参与或变相参与办矿的行为进行了初步清查。到目前为止,共查出41人涉嫌参与办矿、入股分红。针对去年出现的矿产勘查“虚热”现象,有关方面按照“六条原则”和“十个不批”的办法,组织力量,进行集中甄别处理,迄今已处理发证近千件。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资源消耗40年内翻一番

4月19日上午世界自然基金会(WFF)公布了《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报告》。报告显示亚太区人民耗损资源的速度接近该地区自然资源复原速度的两倍。从1961年到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几乎超出了原来的一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消耗的资源在40年中翻了一番。报告的发布者表示,尽管如此,中国的国家生态足迹却比较稳定。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节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的长流水,复印机旁的废纸张……还有,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欲。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年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隔膜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说,节约是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丰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提节约是否不合时宜?有人说消费是生产的牵引机,是现代化列车不可缺少的车轮,倡导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是否守旧落伍?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不加节制的资源浪费撼动生存根基

节约与浪费是相对的,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里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珍惜水了吗?

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的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了,利用率仅为40%左右,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我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生活中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同样肆无忌惮。实验表明,一个水龙头如果一秒钟漏滴一滴水,一年便滴掉360吨水,而我国多数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更在100亿立方米以上。北京市仅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万—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土地就达400万亩。

在粗放使用、无端浪费中,能源也进入了紧缺时代。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的最低值,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目前中国每万元工业生产值比发达国家多消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除了科学技术落后的因素外,人为浪费是一个大漏洞。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非典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态势。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重要资源紧缺必将受制于人,关键时候,资源可能是用钱也买不到的。

迫在眉睫的资源危机敲响自然警钟

乘坐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上,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时常感到一种满足:捉襟见肘的日子过去了,生活越来越红火。

但当我们知道,今天的富裕生活是要靠过度耗用资源来实现,今天的发展是要用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来换取时,我们还能如此坦然地粗手大脚地生活吗?

“原以为你无限宽广,不在乎失去一片荫凉。原以为你有无穷宝藏,不在乎掠走一点安详。原以为你无比坚强,谁知你的泪在流淌。原以为你母爱无疆,谁知你渐渐失去力量。”

现存资源的匮乏与穷绝,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让我们必须静心聆听自然的警示。在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之后,国人初尝资源短缺的苦涩。在排队购买蜡烛的烦躁中,在忽然陷入黑暗的恐慌中,警钟其实已经敲响!

地质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勘测证实,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资源弱国”。50年后中国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有识之士警告,2010年中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代,我们的孩子将不得不为我们今天的挥霍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困难,也将成为损坏我们美好生活的最大隐患。

其实,在发展的车轮下,如何应对资源短缺的挑战已经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世界各国,节约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不少国家的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已经融入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那是一些远比我们富裕得多的国家,但他们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扣除成本,可节约的资金便相当可观!而在课本循环使用过程中,又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难!

我们的近邻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本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浆出口中国换取外汇。

惠普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实力雄厚财大气粗,但他们却在办公室里设了“备用箱”和“再生箱”,只用过一面的纸张都放在备用箱中,其他人可以再利用那纸的背面,两面都用过的纸则放入再生箱中回收。在全球的爱普生任何一家公司里,所有双面用的打印纸在用完之后还必须用于粘贴各种报销票据。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再富裕也没有权利浪费资源。

节约资源依赖每个人的行动

积羽沉舟,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每个人都不注意节约资源,那么我们的资源储备将无法承载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舟;

滴水成河,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真正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它所汇集的力量将不仅是我们国家走向未来的支撑,也是我们民族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馈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活中杜绝浪费之事人人可为,可以节约之处俯首即是。

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用口杯接水刷牙,只有0.5升水,如果让水龙头开着5分钟,则要浪费45升水;厕所使用节水型器具,每次可节约4—5升水;洗菜时用盆接水洗,而不是开着水龙头,一顿饭可节省100升水……

全国13亿人口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厄运。全国每个家庭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可以节省大量的石油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

如果采用节能光源,我们的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一年可节约74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2989万吨标准煤。如果把国内现有的1.3亿台冰箱全部换成节电冰箱,每年可节电431.32亿千瓦时,相当于半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对这些民族发展“命脉”生杀予夺的权力,成之毁之、爱之损之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曾经大力倡导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一寸布的精神。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但那种节俭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

“俭以养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今天,我们的20字公民道德纲要也将勤俭节约大书其中。

选择节俭,不仅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追寻一种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它的名字叫可持续发展。

它需要13亿国人同心协力、身体力行。

第9篇: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

二、2005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发表讲话《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指出: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4)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3.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节约能源。

(2)大力节约用水。

(3)大力节约原材料。

(4)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5)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2005年7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

1.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2)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3)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4)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上一篇:东北土话大全配解释下一篇:支教工作总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