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精选8篇)
能把书中的框架和重点都展现出来或者你用一页纸能把重点说清楚,就算合格。
第一步来说理清结构,归纳重点。
第二步是舍弃对自己无用的部分,第三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有时会把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第四步用自己的话从新表达出来,第五步是实践,然后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重复这几步
二、建立初步框架
1、读过的书,尽可能做成笔记或导图,笔记放在OneNote里。导图放在MindManage里
2、针对不同的主题,建立思维导图,尽量提练重点,然后在Note或分支中加下注释或出处。
3、定期整理和汇总,不段调整分支和整体结构。
4、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做成PPT或写文章,能把所关注的问题,用自己的话给清楚表达出来
5、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三、资料补充
如果学习的东西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
1、还需要建立自己的专业名词字典
2、做资料收集工作,定期整理
3、针对特定大量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和相关资料,提练重点
4、会记录所有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心得
5、把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单独记录,定期总结和分析
当你完全按照这种方式,针对某方面积累几个月或一、二年,基本上可以冒充一下专家,而且业内人很难挑出毛病
上面所的说东西比较宏观,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说到。如果目标的制定,建立或加入圈子,合作性学习、更有效的实践、辅助技能的锻炼、资料搜索、分类、重复阅读、阅读技巧、有效的记录和表达
有些步骤我也正在努力,比如我做笔记的时间很长经常会比阅读的时间长,归纳整理的能力还需要加强,我现在就在刻意每天练习,用微博或BLOG来分享每天一本书中第一、二步的内容
实际上对于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最快最有效的办法,高端访谈和顶级专家的培训,但这二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上无法实现。不过可以折中一下,多请一些业内的专家吃饭,海聊,效果也很不错。
1. 嵌入式系统人才现状
由此可见, 嵌入式软件未来的前景看好, 可是目前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嵌入式软件发展的瓶颈。一方面, 因为嵌入式软件领域门槛较高, 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懂较底层软件 (例如操作系统级、驱动程序级软件) , 对软件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嵌入式系统对软件设计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要求较高) , 而且必须懂得硬件的工作原理, 所以非专业IT人员很难切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 因为这一领域较新, 目前发展太快, 很多软硬件技术出现时间不长或正在出现 (如ARM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MPEG技术、无线通信协议等) , 掌握这些新技术的人才很缺乏。目前我国高校的软件教育普遍以应用软件为主, 开设嵌入式软件专业的学校很少, 那末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在学习现有课程基础上, 来学习嵌入式开发。
2. 嵌入式开发分类
嵌入式系统是软硬结合的东西, 嵌入式开发的人员分两类。
一类是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偏硬件专业出身的人, 他们主要是搞硬件设计, 有时要开发一些与硬件关系最密切的最底层软件, 如BootLoader、Board Support Package, 最初级的硬件驱动程序等。他们的优势是对硬件原理非常清楚, 不足是他们更擅长定义各种硬件接口, 但对复杂软件系统往往力不从心, 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和复杂应用软件等。
另一类是学软件、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 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如果我们学软件的人对硬件原理和接口有较好的掌握, 我们完全也可写BSP和硬件驱动程序。嵌入式硬件设计完后, 各种功能就全靠软件来实现了, 嵌入式设备的增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嵌入式软件, 这占了嵌入式系统的最主要工作。目前有很多公司将硬件设计包给了专门的硬件公司, 稍复杂的硬件都交给台湾或国外公司设计, 国内的硬件设计力量很弱, 很多嵌入式公司自己只负责开发软件, 因为公司都知道, 嵌入式产品的差异很大程度在软件上, 所以搞软件的人完全不用担心在嵌入式市场上的用武之地, 越是智能设备越是复杂系统, 软件越起关键作用, 而且这是目前的趋势。
3.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嵌入式开发方向
(1) 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与应用
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或"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和C语言、汇编语言课程。嵌入式是软硬件结合的技术, 搞嵌入式软件的人应对处理器工作原理和接口技术有充分了解, 包括汇编指令系统。若不了解处理器原理, 怎么能控制硬件工作, 怎么能写出节省内存又运行高速的最优代码, 怎么能写出驱动程序?因此, 计算机专业学生一定要学好以上基础课程, 在此基础上嵌入式软件人员时都要求熟悉ARM处理器, 若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 就必须在这方面加强, 需要自学关于ARM处理器原理和ARM的汇编指令系统的相关知识。
对于C语言的学习大家都清楚非常重要, 但有些同学对ARM汇编不感兴趣, 以为嵌入式开发用C语言就足够了。其实不应仅是将汇编语言当成一个程序设计语言, 学汇编主要是为了掌握处理器工作原理的。一个不熟悉汇编语言的人, 不可能在该处理器写出最优的C语言代码。在嵌入式开发的一些关键部分, 有时还必须写汇编, 如Bootloader等。特别是在对速度有极高要求的场合 (如DSP处理器的高速图像采集和图像解压缩) , 目前主要还要靠汇编写程序。当在一个嵌入式公司工作时, 在查看描述原理的手册时, 可能很多都是用汇编描述的, 这是因为很多硬件设计人员只会写或者喜欢用汇编描述, 此时您就必须看懂汇编程序, 否则软硬件人员可能就无法交流。很多嵌入式职位招聘时都要求熟悉汇编。
(2) 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学习过操作系统的课程, 这对于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习嵌入式操作系统, 因为除了WinCE的实时性稍差外, 大多数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实时性都很强, 所以也可称为实时操作系统Rea Time Operating System.从事嵌入式的人至少须掌握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 这在嵌入式的所有技术中是最为关键的了。目前最重要的RTOS主要包括:
第一类、传统的经典RTOS:最主要的便是Vxworks操作系统, 以及其Tornado开发平台。Vxworks因出现稍早, 实时性很强, 并且内核可极微, 可靠性较高等, 所以在北美, Vxworks占据了嵌入式系统的多半疆山。特别是在通信设备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 几乎非Vxworks莫属。Vxworks的很多概念和技术都和Linux很类似, 主要是C语言开发。也就是说C语言在此类应用中也必不可少的。
第二类、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Linux的前途除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外, 最成功的便是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 原因当然是免费、开源、支持软件多、呼拥者众, 这样嵌入式产品成本会低。Linux本身不是一个为嵌入式设计的操作系统, 不是微内核的, 并且实时性不强。目前应用在嵌入式领域的Linux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为嵌入式设计的已被裁减过的Linux系统, 最常用的是uClinux, 目前占较大应用份额, 可在ARM7上跑;另一类是跑在ARM 9上的, 一般是将Linux 2.4.18内核移植在其上, 可使用更多的Linux功能 (当然uClinux更可跑在ARM 9上) 。很多人预测, 嵌入式Linux预计将占嵌入式操作系统的50%以上份额, 非常重要。所以, 我们对于Linux操作系统的深入学习也是必要的。
第三类、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目前已很流行主要为4.2版 (.NET) , 开发平台主要为WinCE Platform Builder, 有时也用EVC环境开发一些较上层的应用, 由于WinCE开发都是大家熟悉的VC++环境, 我们的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都学习了VC++程序设计过这门课的。学过VC++后再学WinCE, 非常方便自然, 通过学习WinCE同样也可了解嵌入式软件的一般开发过程。WinCE开发环境方便快速, 微软的强大技术支持, WinCE开发难度远低于嵌入式Linux, 也是很多公司的选择, 也是我们计算机专业学生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3) 嵌入式开发的其它应用
嵌入式应用的相关领域有数字图像压缩技术、通信协议及编程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和DSP技术。这领域需要掌握MPEG编解码算法和技术, 如DVD、MP3、PDA、高精电视、机顶盒等都涉及MPEG高速解码问题。以及TCP/IP协议及其编程, 还有数字信号处理这方的课程面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较少, 如果要从事这方面工作就需要专门去补充这方面知识。
4. 结论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想从事嵌入式开发, 我们在校学习的像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等硬件课程是较重要的。另外, 汇编语言、C/C++、数据结构和算法、特别是操作系统等软件基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以上基础还要根据实际确定的方向学习ARM处理器原理和ARM的汇编指令系统,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等方面知识, 这样我们毕业后就可以更顺利的开始我们的嵌入式开发之路, 并把这条路走得更远。
摘要:伴随着巨大的嵌入式系统产业需求, 我国嵌入式系统产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一路高涨, 嵌入式系统开发成为未来几年最热门的职业之一。文章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行业特点, 论述了如何建立在校生嵌入式开发知识体系的问题。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Linux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袁洪阔.在LINUX下使用iptables作为防火墙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7
[2].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N].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教材分析】
学生对小数概念认识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材分两个阶段教学小数。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这一单元(苏教版),简单地接触一下一位小数,定位是初步认识小数。从教材提供的素材中不难看出,教材主要是借助生活经验(人民币、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告诉学生一位小数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小数意义学生能否理解,小数是否能融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初识小数,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学生进行数系的扩展?小数与已有的整数、分数各是怎样的关系?这是学生能否接纳小数的关键所在。使小数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体系中生根,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又是抽象的,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不相符。因此,如何将小数直观化,将小数与整数、分数关系直观化,是学生建立小数概念的重点。直观模型可以起到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的目的。
【教学片段一】
师:如果把这个正方形看成是1元,你觉得0?郾3元可以在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在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
师: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数?
教学中,教师从几何直观入手,让学生通过图形,表示出一位小数,清楚地表示出一位小数与整数1、十分之几的关系。比分数还抽象的小数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对应的直观画面。学生在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构了清晰的小数概念,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的数。
二、再识——以直观建立联系,深化认识
深入学习小数是在五年级的上册《认识小数》这一单元,全面建立小数的概念,对已有的整数体系进行扩充,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小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以及后面的“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单元。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将一位小数的认识扩展到两位、三位乃至更多?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整数之间相同的十进关系?抽象的关系离不开直观的表达,越抽象的关系越需要直观的表达。小数的意义,一方面要在通过认识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等价关系;另一方面要体现与整数的联系,即小数的计数方法与整数计数方法的同构关系,这样才能完成整数中一整套计数方法向小数的顺利迁移,完成学生已有数系的拓展。小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持,离不开丰富感性材料的支撑。所以,教学中直观模型对学生理解小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以直观模型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段二】
1.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1元,如何表示出0?郾3元?0?郾03元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3份。因为0?郾03元是3分钱。
2.你会探究吗?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3.刚才我们把1元和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可不可以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出示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你想在图中表示出哪些小数?
元、角、分,与米、分米、厘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为10,是十进制的直观模型。相对而言,小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比长度单位要熟悉一些。从人民币模型到长度单位模型,再过渡到相对抽象的正方形模型,学生对两位小数的认识从直观走向抽象,从模糊走向深刻。不容置疑,学生对两位小数的认识经验比三位小数要丰富。只有让学生对两位小数有充分认识后,才能通过想象、类比推理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完成把一、两位小数拓展至三位以至更多位数的小数,从而建立完善小数的概念。
【教学片段三】
归纳小数的意义。
出示正方形,正方体。
上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一位小数选哪个图形?为什么?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在完成对以米为单位的三位小数的认识后,分别出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正方形及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让学生表示所学的小数,学生要根据小数相对应的分数,再选择相应的图,这就加强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更从直观上突出了这些纯小数与整数1的联系,学生在用图表示这些小数时,初步体会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是若干累加构成新的小数,感受小数的计数单位。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时,都可利用正方形(体)模型,数形结合,做到见数思形、以形助数,更直观地理解小数。
(二)以数轴直观沟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正方形与正方体模型都是较具体的直观模型,利用这些具体形象的模型理解小数相关知识后,一下子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生不易迈过这个坎儿。小数的出现既是数位的反向发展,也是数与数之间粘稠性的填充。因此,在深入认识小数的过程中,还必需利用一个过渡模型——数轴,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建立数序。数轴既以直观的方式加固学生对十进小数的认识,同时也形象展示了数的有序和密集的一面。更加直观地体现出与整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小数和整数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这也是它们的外在形式看上去更为相似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小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及后面几个单元“小数加减法”与“小数乘除法”(除小数点的定位法则),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四则计算都可以像整数一样进行。利用数轴,使学生认识到小数与整数的相似之处,能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把握小数的核心价值。
几何直观是揭示数学对象的性质和关系的有力工具。数形结合应伴随小数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利用直观图表征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清晰的数学概念,逐步构建数学概念的视觉表征系统,形成准确感知世界的能力。
机遇之一:将促进中短途客货运输的发展。甬台温铁路的开通和今后全国高速铁路网的贯通,虽然促进了客货的流通,但由于铁路的线网单一,站点稀少,特别是作为客运专线,其快速列车停靠站点更少,因而,它在为公路运输带来大量中转、接驳的客货运量的同时,也拱手让出了大部分中短途运输的客货源。
机遇之二:将促
进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物流业要发展,重要条件之一是有一个完善的综合运输网络,特别是××市,其物流业之所以大大落后于其他地区,主要原因之一是境内没有铁路。2007年4月,原交通部出台了《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规划在全国设立19个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其中宁波、××、温州三市各规划设立一个。沿海一级铁路的开通,既有利于公路运输枢纽功能的发挥,更有利于综合运输网络的完善,有利于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机遇之三:将促进道路运输业的整合和创新。甬台温铁路一旦开通,浙东南地区运输业将重新洗牌,特别是××市,原先几乎由道路运输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成为历史。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由于铁路运输方式参与竞争的力度加大,将进一步增强道路运输业的危机感和实施整合、创新的紧迫感,迫使道路运输业由原来的行业内部竞争为主,变为以与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竞争为主。
机遇之四:将促进道路旅游客运的发展。甬台温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沿线有众多国家级风景名胜。2006年,三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420.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34.6亿元。
超长途班线将被迫退出
甬台温铁路的开通,将使甬台温沿线及该地区至南北方向的道路长途、超长途客货运输量骤降,至西部地区的道路客货运输也将受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铁路的提速和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网的形成,超长途客运班车终将被迫退出市场。这一结论决非危言耸听,有以下事实足以证明。
其一,根据设计方案,甬台温铁路到2018年将开行旅客列车44对/日,并逐年增加到2028年的58对/日,旅客列车几乎覆盖了北到北京、南至广州的沿海各主要城市。届时,大量原来通过公路出行的旅客,特别是长途旅客将改走铁路。
其二,从出行选择意向表明,大部分中长途旅客将选择铁路作为首选出行方式。2007年4-6月,××市道路运输协会在临海客运中心进行旅客出行方式调查,9473个样本中,选择火车出行的占63.96%,选择汽车仅为19.61%,另外选择飞机和私家车分别为13.05%和3.01%。就具体到达地而言,运距越远,选择乘火车和飞机的比重越高。
其三,从金温铁路开通后水路客运萎缩的旧事可以得出结论。1998年6月1日金温铁路通车,给温州公路客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数据表明,铁路通车后10天与前10相比,温州市长运总公司温州至金华客运量减少1289人次,降幅达65.51%,至杭州客运量减少441人次,降幅55.0%。金温铁路标准低,线型复杂,行车速度慢,高速公路客运班车的开通,尚可与其决一高低,而甬台温一级铁路则不同,公路客运无论在安全性、快速性,还是经济性、舒适性等方面均很难与之抗衡。使浙东南人们最难忘怀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当年曾一票难求的温州、海门(××)、宁州至上海的海上客运班轮,随着公路客运的快速文秘杂烩网发展,均被迫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退出历史舞台。
具体影响度分析
首先,受影响最大的当属甬台温三地铁路沿线南北向的长途客运班车,特别是台温两市。甬台温三市始发的跨省客运班车,其到达地和线路走向大部分与铁路相同或相近。以××市为例,2006年,该市开行跨省班线198条、日发班次118.5班(系指××市籍车辆)。其中发往甬台温铁路旅客列车到达地相同的8省市班线就有114条,日发班次80.75班,分别占该市跨省班线总数的57.57%和68.14%。可以预见,甬台温三地发至铁路客运列车沿线及经停城市的长途客运班车将风光不再。
其次是自甬台温三地间的客运班车,特别是市所在地的直达客运班车。甬台温三市,公路客运历来是三地间人员交往唯一的交通方式。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和三地间社会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直达快客班车已成为沿线客运企业的热门品牌班线。因三市所在地均经停包括特快列车在内的所有客运列车,火车将以高密度的班次和特有的优势,带走大量的公路客源。同样,三地至杭州的直达快客也将因甬台温铁路的开通、铁路的提速和客运列车班次的增加而受到冲击。
其三,其他中长途客运班车。随着全国快速铁路客运网的形成,铁路列车的相继提速、列车运能和发班密度的提高、服务网络的健全,长途、超长途出行旅客无论是甬台温地区还是我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都将逐渐转向铁路和民航。
假如以特大、较大、一般和较小四种影响度对各类道路客运班线进行预测和排序。
影响度特大是指预测道路客运班线旅客向铁路的转移率将超过40%以上的,较大是指转移率在20-40%之间的,一般是指转移率在10-20%之间的,较小是指转移率在10%以下的。
其四,道路货运业。虽然甬台温铁路是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客运专线,但也兼营货运。根据甬台温铁路的设计规划。到2018年,该线年到发货量为4834万
吨,2028年为5959万吨。很显然,铁路在争抢公路客源的同时,也要在货运上分得杯羹。如大批长期靠公路运输进出的货物会转向铁路;如铁路沿线的零担快件货运必将分流部分货源,特别是那些批量相对较大,时间要求不高的物资,如国际集装箱运输。××、温州两地的国际集装箱主要通过宁波港进出口。据××市统计,2006年进出口集装箱70万标箱左右,95%以上是通过公路运输至宁波、上海港进出,承担该线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专用货车就超过2000台。据铁路部门透露,甬台温铁路开通后,将开行双层集装箱专用列车,直接通往宁波港区,届时,××、温州两地从宁波港进出的国际集装箱将大量通过铁路运送。
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强化整合,优化结构
一是要继续加大企业结构、运力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收购、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形成规模效应,提高行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现行条件下,建议省级行业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从速组织道路客货运输企业联盟,以便共同商定应对办法和措施。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科学合理配置。对那些与铁路同向平行的长途超长途班线,协调撒并,巩固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短途线路;二是减少内耗,合理运用。目前,浙江省多家企业同时经营同一班线的极多,往往是导致同行相煎,实载率低下。甬台温铁路沿线的浙东南道路客运企业也应借鉴经验,在相应的长途线路上联合组建线路公司,实行线路公司化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选择大容量的高速大巴,如双层客车,降低运行成本,降低票价,以吸引更多旅客选择道路客运。
2.发展短途客运和农村客货运输
浙江省交通自2003年以来实施的乡村康庄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发展短途客运和农村客运,要积极推行公交运行,满足城乡居民出行方便,使农村客运车辆开得了、留得住、有效益,以赢得更多的客运市场份额。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货运,了解农村货运需求信息,扩大货运市场覆盖面。
3.加强区域合作,发展节点运输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设立和建设,无疑为发展节点运输提供了重要基础保证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道路运输业要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平台,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做好短途客运与铁路、公路中长途客运的转乘与联运,大力发展节点运输。
4.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浙东南道路运输企业已相继推出了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面对甬台温铁路的开通运行和铁路的提速,道路运输业要继续坚持高标准、规范化服务,统一服务形象、完善服务设施,注重和加强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根据各企业实际,创建服务品牌,大力提倡人性化、个性化特色服务。
5.科技创新,搭建信息平台
开发应用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网络,为公众出行提供准确,实时的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开发应用远程售票系统、联网结算系统、gps监控系统等;依靠优势货运企业或货运站场的信息平台,建设区域性的对社会开放的货运交易服务平台,方便货主择优选择运力,为车主配载,为中介服务机构更有效地提供运输服务创造条件;引导建立租赁客运网络,促进异地租赁企业之间的联合,规范异地设点,实现异地还车;建设汽车维修管理系统和覆盖干线公路的车辆维修救援网络;发展浙东南沿海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与商务客运信息网络,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共享。
6.发展甩挂运输,加快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
甩挂运输在甬台温地区还未普遍应用,可组织有条件的运输企业,在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一些大型企业中间产品的流转等,开展试点或示范工作,以推动发展甩挂运输。
货运经营者要摒弃传统观念,提高对现代物流的认知度;明确市场定位,找准切入点,要打破区域封锁,构筑信息网络,建立货运与物流信息平台,公开交易信息,要从服从物流需求出发,完善功能设施,尽快实现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
7.优势互补,加强公铁合作
铁路大提速,对整个综合运输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公路铁路的良性竞争起到推动作用。但事物均有双重性,应摒弃长期以来画地为牢的竞争思维,充分利用竞争中巨大的合作空间,在服务上优势互补,以无缝衔接的方式体现便民利民的服务职责,实现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的运输效果。
8.加强行业管理,营造道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在具体政策措施上坚持鼓励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道路运输业项目,鼓励和支持服务质量优、安全有保障、质量信誉好的道路运输骨干企业,如减免交通规费、调整公路收费政策等。
在提高农村道路运输发展能力、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建立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发展农村客运,争取农村客运享受城市公交一样的税费优惠政策。
加强道路运输站场规划、建设。在城内外合理布局,在市区人流密集地应适当设置上下客站点,使旅客出行方便。
力资源和社会治安资源,建立和完善以预防、打击、控制违法活动为基本目标,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派出所民警、巡警、刑警、交警等多警种合成为主体,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警务、阵地控制和单位内部防控为基础,以快速反应机制为保障,以科技手段为支撑,集打击、防范、控制、管理、教育、改造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形成多警联动、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
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在实践中一直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安的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不到位,防控网络没有建立起来,传统重打击轻防范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公安机关报的保驾护航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中国,必须建立以打造治安防控网络和改革警务运行机制为切入点的新型的治安防控体系。
(一)治安防控体系中防控网络的建立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而不是靠派出所几条枪就可以完成。公安机关要通过对人、地、事物和时空的全方位管理,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防范措施的运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防控网络。主要由社区治安、街面治安、卡口治安、单位治安以及其他治安等网络构成。这些网络既自成系统又相互支撑,构筑起点线面有机结合。
1、立足社区,整体防面,编织社区治安防控网络
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社区应以社区警务为重点,深化派出所工作改革,切实强化社区防范管理工作。社区警务战略是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预防犯罪战略,是把握防控结合的关键。公安机关应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的作用,有效地动员和组织社区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动,及时发现整改不安全隐患。派出所要实行向社区群众通报治安情况的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发布警情预报,实行警务公开。要认真做好重点人口、暂住人口、闲散人员的管控工作,及时发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尤其是对流动人口情况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即:及时掌握、核对流动人口的底数及流向。对流动人员的姓名、年龄、原籍住址、流动时间、详细地址、从事职业、经济情况、现实表现、发复函情况一一作了登记,建立完整基础台帐。
2、布建严密的治安巡逻网,建立街面巡逻防控网络
巡警、交警部门是街面、路面巡逻防控的主力军,要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推向街面路面,切实增加街面路面有警密度和有警时间,以动治动,提高发现和抓获现行犯罪的能力。在交通繁华、治安复杂的重点路段和时段以步巡为主,在其他路段和时段以车巡为主,提高巡防效能。在主干道,以交警为骨干,既管交通又管治安;在次干道和主要街区,以巡警为骨干,加强巡逻控制。要针对街面路面抢劫、抢夺犯罪日趋突出的动向,有重点地加强对犯罪高发区域和路段的巡逻控制,全力遏制犯罪案件多发的势头。要把巡警、交警街面巡逻防范工作与派出所社区巡逻防范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做到不漏防、不失控。
3、科学合理地设置防控点,建立卡口治安防控网络
卡口防控是根据交通发展情况和犯罪规律特点,以城市出入口、交通要道和案件多发地段为重点,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分类设置治安卡口或查报站,形成严密的堵控网络。要加大治安卡点和查报站的投入,配备必要的通讯、交通、路障等设施,对重点卡点要配备比较先进的设备,有利于及时准确地识别违法犯罪嫌疑人。要加强与卡点周围单位和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争取群众的广泛支持,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运行的群众基础,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的有效性。
4、严密阵地控制,建立单位内部防控网络
健全组织,落实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靠各企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充分发挥单位内部保卫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各项安全防范制度,落实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安全保卫措施落实到位。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适时开展企业、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整治活动,净化治安环境,维护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教学秩序。
(二)治安防控体系中的警务运行机制的建设
打击现行犯罪,提高驾御治安局面的整体能力,就必须运用各种社会控制,建设规范化警务运行机制。要积极探索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警察行政资源配置、使用、管理模式,彻底清除影
响这种模式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意识观念和扭曲的资源配置、使用、管理政策和制度。加强警务运行机制规范化,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中包括指挥快速反应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勤务运作机制、整体作战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等。
1、强化实战功能,进一步完善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
以前我们破案的基
本方式是“从案到人”,大多数案件主要依靠调查摸底、现场分析确定嫌疑对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破案的基本形态也由“从案到人”发展到“从人到案”,案犯随机作案,与事主之间没有深层次的社会联系,大量的案件通过现场抓获后扩大线索,串并案件,抓一批人,破一批案,这种破案方式是当前的主流形态。因此,应该强化110的龙头作用,构建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的指挥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各警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水平。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22、119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关键是把110指挥中心建设成为接处警、突发事件指挥处置,紧急警务活动组织协调与一体的“合成式”指挥中心,充分发挥其信息汇总、实战指挥、参谋决策的作用,统领协调治安防控体系的有效运作。
2、建立预警性的情报网络,强化预警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安工作对情报信息的依赖和需求越来越强。只有信息灵,情况明,反应快,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要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各警种、各部门和各基层单位都要在工作职能所涉及的范围内,分系统、按行业分布建信息员,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广泛搜集情报信息,做到耳聪目明。要加强对各类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运用,增强观察问题的敏感性。各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各部门要普遍建立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和情况通报制度,研究治安动态和犯罪规律,充分利用情报信息为实战服务,提高治安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实行勤务制度改革,强化勤务运作机制
各级公安机关要实行勤务制度改革,基层派出所和一线实战部门要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和常规作息制度,针对夜间案件多发的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两班制、夜班制以及弹性制、错时制等警务模式,把警力向案件多发的时段、路段和部位延伸,根据各警种的工作性质,综合安排警力部署及工作时间,增强治安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由机关型警务向实战型警务的转变。各部门、各警种要针对各自的业务特点,确定相应的勤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将有限的警力和防控力量投向街面和社区,走向群众,服务群众,实现由被动反应型警务向主动服务型警务的转变。
4、强化整体作战机制,加强各警种合成作战的能力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各个警种各个部门。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要树立整体作战的意识,在防控体系履行相应职责的同时,要从防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打破区域、警种、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加强协同配合作战,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情报信息为纽带,采取民警个体间的搭档,警种部门的联勤,机关基层间的联动等形式,实行基础共建、信息共享、责任共担、捆绑考核,推动防控各个环节工作的有机衔接,完善防控一体化的整体作战机制。刑侦体制改革与派出所工作改革要从全面出发,配套进行,在管理体制上来,应该把刑侦、治安两部门的工作统一主管,以保障打击防范工作的协调和公共安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5、坚持正确导向,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尽管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基础工作和防范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很多地方却长期得不到落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出在导向上,尤其是在考核评估方面。目前,从公安部到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严密的考核机制。考评方法对基础工作往往缺乏量的标准,可操作性差。相反对打击处理人员和破案的数字却一目了然,易于操作。因此,把极其复杂的公安工作考核标准简单化,不切实际地制定发案、破案或控制指标,以此作为公安机关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甚至惟一指标,并与公安工作的实绩相结合,与单位的评优评奖以及工资金挂钩,以此为导向,必然出现盲目追求和攀比“打处”数字的倾向,进入“案多则喜,案少则忧”的怪圈。这就背离了预防犯罪、减少犯罪这一防控工作的终极目标。因此,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探索、建立针对不同对象自成体系的系统、科学、严密的考核机制,准确、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乃至每个民警工作的实际效能。这是解决重打轻防、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像目前正在创建的“平安零发案”活动就是很好的尝试,以可防性案件发案率、抓获现行、提供破案线索数和群众安全感为主要指标,按照“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以结果性考核为主”的原则,客观评估各警种、各部门及各位民警的治安防控工作实绩,并以此作为单位评价、人员提升、立功受奖的依据和标准,营造出实事求是、公平竞争、凭绩效实际定优劣的工作环境。
二、治安防控体系的完善
完善防控体系是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保证。各级公安机关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充分挖掘潜力,把警力、民力、科技装备等各种战斗力要素置于防控责任区中有机整合起来,追求防控效能的最大化,形成全民参与,全警参战的整体防控局面,以巩固和完善治安防控体系。
(一)合理调整警力部署,充分挖掘现有警力资源
要立足内部挖潜把有限的警力用足用好,大力精简压缩机关非实战人员,减少非警务活动,科学调整警力部署,把公安机关各种战斗力要素置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全盘中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充实基层实战警力,解决一线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从政策上保证一线民警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要坚持科学用警,把有限的警力用于防控工作最需要的地方,合理布局警力,增强整体的战斗力。
(二)开发民力资源,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
社会治安的各项工作,公安机关不可能包揽,失去群众的支持,治安防控体系将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充分挖掘民力资源,把群众充分发动和组织起来参与维护社会治安,才能打牢治安防控体系的根基。重点要抓好专业化的保安联防和义务性的治安志愿者两支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警民联防站和警民联系点的建设,着力提高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的组织化水平。同时,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快推进报案服务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同时,还要从解决社区成员的思想认识入手,提高社区成员参与治安打防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和强化公众治安意识,让社会公众经过长期的公共选择,真正理解、认同和接受它们,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价值准则和态度,外化为治安行为。一个社会只有真正重视并切实加强公众的治安意识培育,才能保证自己在社会安全维护和治安秩序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并产出高质量的社会治安成果。
(三)实施科教强警战略,充分挖掘科技资源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分子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作案手段日益科技化、智能化,公安机关要有适度的超前意识,用战略的眼光看待警务科技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科技在警务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科技含量。要加强防控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民警运用高科技警务装备的水平。要完善公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尽快建成覆盖所有基层单位的宽带、高速信息通信网络,提高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普及应用程度,全面推进治安的科技化和信息化,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社区治安信息网络建设绝不仅仅是现代网络技术在社区信息工作中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实现观念上的更新,用现代网络观念来改革传统治安信息工作,是现代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在社区治安工作中的综合运用。因此,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打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
(四)广开财源,增加经费的投入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华汉 20122941171、制度建设要符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制度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深理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增强认识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要通过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关系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己任,又要把维护干部合法权益作为职责;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善于有效预防腐败;既要促进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又要实现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的有机统一。要通过加大监督检查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的监督检查,纠正相互攀比、奢侈挥霍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
2、要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上有所创新
加强监管,不能“走过场”,必须切实做到有纪有法必依、执纪执法必严、违纪违法必究。一但发现违法违纪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纪检监察部门应认真做好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对于群众举报信件,经加大查办工作力度,实行信访督办案件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大违法查办责任追究工作,建立健全由人到案、由案到人的查案工作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办事行为。对发现干部中有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乱纪案件;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案件;在办事中损害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案件;知法犯法违规审判的案件;要组织力量,严肃地予以查处,决不姑息迁就。要逐步建立事后的跟踪随访制度,重点调查案违法违纪现象
3、制度建设应与教育相结合,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制度建设要在不断完善原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加大各项制度的宣传,使国家干部熟悉各项制度,把已经制订的制度落实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找到制度缺陷,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应注重进一步提高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国家工作人员认识到权利是人民给的,行使权利只能为人民服务。推进教育工作制度化,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坚持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积极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推进制度反腐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党委(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
学习考核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坚持反腐倡廉专题教育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专题教育与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完善网络教育制度,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充分运用影视、电教、戏曲、文学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努力提高党风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实行分层施教制度,建立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家属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廉政教育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提醒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的防范功能。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党校和各类干部培训计划进行统一部署,形成反腐倡廉教育强大合力。制度与教育监督在反腐败中既要各有侧重,又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育是基础,侧重于教化,同时教育为制度的制订、执行奠定思想基础;制度是保证,侧重于权力行使的规范,同时制度为教育、监督的规范有效提供保障;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侧重于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同时为制度的执行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提供硬性约束。制度反腐作为新形势下反腐败的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必须纳入整个惩防体系,与教育监督等其它手段相互结合、综合运用,以达到反腐的最佳效果。要通过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监督的全过程,努力形成教育监督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教育,深刻认识制度反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制度反腐意识,使制度反腐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制度反腐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要通过对制度的执行状况的严格监督,狠抓落实,切实维护制度的尊严和权威,从而全面推进制度反腐工作。
4、制度建设应注重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依制度办事的意识
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办事制度,加大违法办事的惩治力度,对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依照制度处理,做到奖惩严明,并加大宣传力度,对违法办事人员在福利待遇,干部考核提拔使用上加以限制,使违法办事的“成本”大大加强和提高,从而提高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依制度办事意识。推进监督工作规范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坚持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重点,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为关键环节,努力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同级监督相互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体系。在突出抓好党内监督的同时,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制定各项监督配套措施,增强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把党内监督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阶段。
5、制度建设中应注重建立新的具有强大约束力和不可人为控制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机制
尽快建立起行政办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及高科技手段来加强办事的监督,把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从而使问题公开化、明朗化,使违反制度者公开暴光,无藏身之地,使问题在未产生不良后果之前及时解决,同时推
进惩处工作法制化,强化法纪约束机制。坚持依纪、依法、依规惩治腐败,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完善办案制度,促进办案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强化制度的规范功能和惩戒作用,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适时地将一些惩治性的规范上升到法规和规章层面,切实提高制度权威,弥补惩处工作中的纪律疏漏,增强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力,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依法惩处力度。建立辞职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等组织处理制度,强化干部问责制,加大对违规干部和不称职干部的组织处理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要逐步建立廉政预情网络,在检察、审计、信访、新闻媒体等单位设立廉政预情联系站,在县(市)区、镇乡(街道)、企业和村级组织有选择地建立廉政预情直报点,组建党风监督员、特邀监察员、行风监督员为主的廉政预情观察员队伍,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与反腐倡廉有关的信息资料。深入分析收集的信息,动态研究腐败行为的类型、形式、手法和发生的环节,及时预测一段时间内党风民情动向,为制度防范提供决策依据。建立预情反馈制度,发现单位在制度和管理上存在漏洞的,及时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责令纠正,防患于未然。以预警机制的全面构建,提高制度反腐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6、制度建设要符合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要求
一、充分挖掘, 利于学生多渠道的融入
新授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一环节, 学生新接触一个知识点时, 他能调动原有体系中的基础, 联系其中相似或者相近的部分来试图融入新的元素。此时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演算过程, 甚至只是让学生进行形式上的模仿, 那么学生的所得通常是模糊的。教学中, 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 以此疏通学生的“融入通道”。
例如“乘法分配律”的学习, 简单的教学只是在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两种不同方法间的相同点, 然后顺理成章地在其中画上一个等号。严谨一些的教学会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然而这两种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在现象上做文章, 还是建立在学生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 没有带领学生去探寻本质的数学内涵。那么怎样去引导学生深入地领会其“必然性”呢?我觉得应当从意义理解上下功夫, 要让学生觉得“必须是这样的, 本应如此”。由此, 我在简单情境中创设一个4× (3+7) =4×3+4×7的式子, 在学生发现其运算结果相同后请学生思考其中的缘由:“是巧合还是必然?”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乘法的意义来加以解释和证明, 当学生的数学思维一步一步接近真理时, 我再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模型图片 (见图) , 这样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被打开, 原本有一些理解障碍的学生也因为表象的呈现而豁然开朗。对照图片, 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 而是自然而然地明白:4个3加上4个7就是4个10, 形似这样的式子是必然相等的。
我想这样的教学, 学生不仅能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 唯有通过这样深度地挖掘和剖析, 学生才能深度理解知识, 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去。
二、适时反思, 利于学生知识网的连接
有些学生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时, 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知识来解决, 其余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 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所以对这类学生而言, 哪怕是进行强化训练, 他们还是很容易遗忘这些具体的方法。究其原因, 这些问题可能是某个数学问题的变形, 而学生没能及时将这些问题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外, 还要引导学生适时反思, 明辨事理, 将这些新的知识连接到已有的知识网络中去。
三、注重反刍, 利于学生理解度的深化
数学知识很少有孤立的, 知识间总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 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储存的知识调动起来, 与新接触的内容相印证, 这样的“反刍”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度的理解。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图中 (如图1) 的大圆直径为20厘米, 两个小圆的直径相等, 比较图中的两条不同的路径,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计算发现两条路径的长度是相同的, 然后我们再将图进行变化, 变成两个大小不一的小圆 (如图2) , 学生计算后发现两条路径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接着我们再将小圆的圆周变化到直径下面, 任意改变两个小圆的直径大小, 学生发现不管怎样变化, 两个小圆的半个周长之和总是等于大圆的半个周长, 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此时引导学生比较几次计算的算式, 学生会发现原来是乘法分配律起了作用, 因为圆周的一半等于圆周率乘半径, 而大圆半径总是等于两个小圆半径之和, 所以刚才的发现就统一归结为运算律的范畴来解释了。在这里再回顾乘法分配律, 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也加深了原有的理解。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对于一贯注重量化分析的一些跨国公司,评价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比较常规的手段。比如,企业借助强大的信息化手段,及时收集和掌握企业的客户、财务、物流、员工等方面的数据,帮助企业及时做出决策,有效管理好日常业务。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在西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精细化管理的阶段,一些跨国公司注重对企业文化进行定量评价和管理,并使之纳入到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之中,成为一种常规性管理手段。
在我国,由于企业文化发展得比较慢,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目前,企业文化评价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盲目推进,或者缺乏必要知识和技能,遇到很多理论和操作难题,一些人开始怀疑企业文化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被评价,而且非常有必要。随着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企业文化评价研究的深入,企业文化评价将会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常规性管理。
二、国际企业文化评价的基本类型。
在优秀的国际企业,企业文化评价非常普遍,对于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评价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调查式评价。GE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曾说过:我们采用年度员工调查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的理念在公司里扎下了多深的根。我们用这种调查来帮助校正我们的方向,就像是什么探测器。调查的题目都是直接关于那些理念的、以及我们的信息是否已经传达到位。很多跨国公司,每年都要委托专业的第三方做员工意见调查或客户意见调查,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改善企业管理和提高员工士气。
审计式评价。思科公司,是一个靠并购企业发展起来的国际著名公司,他们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开发出来一套成熟和适用的文化审计工具。思科在进行企业并购之前,总是要对并购对象进行企业文化审计,通过审计来发现被并购公司的文化的优、劣势,考察是否与思科文化契合,评估双方的融合难度,以此作为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的重要依据。
诊断式评价。2003年,IBM公司准备从一个PC公司彻底转变为服务型的公司,因此,他们专门成立企业文化工作小组,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大规模的企业文化诊断,并邀请全体员工进行文化大讨论。最终,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员工意见,IBM不仅提炼出来一套适合服务型组织的价值观,并且针对员工提出的诸多问题,一一制定对策来改进,通过文化诊断激发了员工参与组织变革的激情,对于组织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检式评价。在联想集团,每年都有两个“体检”,一个是行政部门对员工进行身体体检,目的是帮助监测身体状况,提醒员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强身健体,保障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好的革命本钱。一个是企业文化部门对企业进行文化体检,帮助各级管理者发现和改善团队的管理问题,进而提高各级管理者的带队伍能力,改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乃至整个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两个持续的“体检”,为联想集团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照镜式评价。一些跨国公司在员工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员工的个体文化和团队文化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分析员工的个体性格、沟通风格和价值观等特征,以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为上下级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适应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促进了员工自我管理技能,促进团队建设。
总之,用数据说话是优秀跨国公司的一种管理习惯,优秀跨国公司非常注重企业文化评价。通过企业文化的评价,目的是建立企业文化“软数据”,通过对企业的“软”数据进行有效管理,进而改善企业的“硬数据”(也就是企业业绩指标),把“软”数据和“硬”数据进行协调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三种选择。
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建立,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建立一个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实践,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才能逐步形成。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企业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以达标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评估。
这类评价,适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企业文化架构体系尚未建立。为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行为体系、视觉体系等方面的要素,细化成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可以直接检查和发现企业文化标准化的体系和要素是否健全。例如,通过检查企业文化规划、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资料,检查企业文化手册、员工行为手册、企业VI手册和企业宣传片、企业文化环境布置等硬件是否具备,以此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动和开展。
这种检查多用定性的方式,通过实物观察和检验的方式来评价,考核对象是负责企业文化的部门,可以直接打分,对于促使下属单位启动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要防止误导企业文化,防止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产生。
第二种:以过程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评价。
这种评价,适用企业文化建立架构体系之后,需要建立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实体系,开展一系列宣贯活动。
企业文化总结提炼出理念体系、行为体系和形象体系之后,很多企业都头痛难以“落地”, 企业文化部门策划了一系列的企业文化传播活动,使企业文化在员工中被激活。
由于企业文化落地和激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同时期设计不同的主题、内容和形式。
这个阶段企业文化评价的内容,大多为了检查各个单位是否开展了员工培训、案例征集、演讲比赛、团队建设等活动,以及各个单位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数、频率以及学习效果。
这种针对企业文化传播活动的评估,检查各个单位是否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各个单位企业文化有效开展。这种评价属于针对性检查,每年都可以开展。
第三种:以效果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评估。
当企业文化架构体系和传播体系建立之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转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评估上来。通过定期的企业文化监测,不仅促使各单位的文化要符合企业的主流文化,并且要使企业文化发挥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作用。比如,一些企业把员工的价值认同度、员工敬业度、客户忠诚度等等,作为各个单位的考核指标,落实到各级经理和主管的绩效指标里,使企业文化成为各级经理和主管的职责,通过企业文化效果检测,企业文化工作更加系统化,不断凝聚和激发企业软实力,推动了企业长期发展。
四、建立企业文化评价的模型与指标
企业文化评价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工作,企业文化评价不能随意开展,否则评价结果难以分析和使用。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从技术层面来看,关键在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
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
进行企业文化评价,前提是要问对问题,问对问题取决是否有科学的评价模型。因为模型决定了评价的总体方向和整体质量,为评价后期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建立科学的模型,至少要研究五个方面的文化信息:行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所处阶段以及员工状况。例如,不同的行业注重文化类型不一样,如IT行业注重创新和速度,化工行业注重安全、健康和环保,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评价方向就有很大差异。
企业文化评价要适应行业的特点,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适应企业的发展阶段,反映员工真实的文化状态。只有把这五个方面考虑到,才能从中找出企业文化的关键要素,并在关键要素之间建立科学联系,设计出科学的评价模型。这样的评价具有长期使用的价值,真正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细化合理的评价指标
有一次,一个企业自己设计的员工满意度问卷中一道题目是:“如果更换你的上级,你是否更满意。”问题的本意是希望调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用这样的问题,就非常糟糕,等于在挑拨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因此,细化企业文化指标,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指标要系统化。评价指标要系统化,也就是明确评价指标之间要有内在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评价数据能分析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例如,有的企业在设计企业文化评价指标的时候,其中用了三套问卷:经理优秀度指标、员工敬业度指标和客户忠诚度指标,这三套指标背后的逻辑关系是:优秀经理驱动敬业员工、敬业员工维护忠诚客户。通过这样的系统化的指标设计,企业可以从各种日常管理现象背后,发现管理问题背后的文化问题。
二是指标要标准化。要把评价模型细化为一系列的工作标准或工作场所的行为标准。标准化有两个作用:一是标准本身就是尺子,本身就能衡量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以此来自我检查和改进工作;二是通过标准来使被评价者对问题有统一的理解,便于统一开展检验和评价。
三是指标要实用化。被评价的问题应该能被有效解决,如果不能被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去问。例如,有的企业问员工:你对你的薪酬是否满意?你对公司战略是否满意?你对组织结构是否满意?类似这样的问题虽然在企业普遍存在,但是问了之后,你根本无法解决,这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浪费,对员工来说是一种欺骗。因为员工要适应公司的薪酬体系、战略与组织。
四是问题要简约化。把指标变成简约和通俗易懂的问题,便于员工理解和填答。好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准。例如,盖洛普发明的员工敬业度,问题虽然只有12个,但是每个问题直指员工敬业度的核心维度,容易被理解、填答和改进,也便于各级经理改进提升。
目前,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评价的时候,盲目地使用国际上所谓的先进模型和评价指标,大都因为水土不服而难以真正消化,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
真正要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一是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评价理论、方法和工具,更要结合企业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设计企业文化评价模型和指标,踏踏实实地开展企业文化评价工作,千万不能盲从和照搬。
五、企业文化评价实施的基本流程
企业文化评价的流程应该与企业的运营与绩效管理流程相匹配,评价的数据直接为战略规划和修订提供文化数据支持,评价的数据为人力资源发展和团队建设提供参照指标。
评价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升企业管理。实施企业文化评价,基本上可以分为测评、改善与总结三个大的阶段。
企业文化测评阶段
1.评价策划。形成企业文化测评的细致策划,企业文化评价的目标、计划、组织和实施要求。一般来说,为了保持测评的科学、客观和中立,可以选择具有权威的第三方作为测评机构。
2.评价动员。对员工进行广泛动员,既要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测评形成了解,对企业文化测评形成正确的认识,又要激发员工参与测评的热情,保障企业文化测评有足够的样本量和填答问卷的质量。
3.数据收集与统计。如果员工能方便上网搞填答最好,这样通过软件系统可以直接统计数据,对于不能填答的部分员工可以采用邮件或纸质方式作为补充。员工填答之后,可以适当做一些访谈座谈,作为定性资料来解释定量数据。
4.报告撰写。形成企业文化数据库,根据企业需要,制作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报告。
企业文化改善阶段
5.研讨决策。企业的管理层在看到评价报告之后,要积极研讨和分析问题,针对一些制约企业管理和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要及时做出改进的决策。特别是高层要率先示范,作出改善的承诺。企业文化的源头在高层,改善也应该从高层开始。
6.培训宣贯。对调研的主要结论、解决措施和实施要求,应该告诉全体员工,员工有权指导评价的结构,员工希望看到企业改进的计划。各级领导或企业文化部门应该给员工作适当的培训和宣贯。
7.反馈改善。各单位的管理者应该对自己所辖的部门的企业文化负起责任,拿着测评报告,对下属员工进行沟通和反馈调查结果,发动下属一起制定群策群力的改善计划。
8.改善行动。根据各个单位的改善计划,实施改善行动。企业文化部门应该为各个单位提供相应的指导工具和专业方法。
企业文化总结阶段
9.经验总结。企业定期开展各单位企业文化评价改善的经验总结会,宣传、总结和固化其中的优秀经验。
10.表彰激励。对企业文化改进的优秀单位,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六、企业文化评价的责任与考核
在设计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是各级主管还是企业文化工作者对企业文化负责?
从实践来看,企业文化评价的设计应该从企业战略出发,各级主管应该担负主要责任。企业文化部门作为一个战略性的职能部门,应该从服务企业战略的角度,发挥战略性职能作用——辅助作用。
企业组织管理链是由各级主管所形成的,是企业文化的主导线。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各级主管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管理行为,逐渐形成自己团队的小文化,各个团队的文化最终汇集形成企业文化。实际上,评价企业文化,最终还是评价各个单位的文化。各级单位的一把手对企业文化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各级主管应该对企业文化建设负主要责任,各级主管应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效果都负责。所以,应把企业文化的过程和效果作为考核各级主管的主要文化指标。
企业文化工作者作为负责专业化或职能性的部门,担负着对企业文化的总结规划、传播教育、组织实施和评价激励等职能性工作,这是企业文化部门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主要职责,这种职责相对各级主管而言,是企业文化评价的辅助线。
把企业文化评价的指标变成一种日常管理目标,纳入企业目标责任体系之中,形成企业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有指标,人人有任务”,这样企业文化就能像业绩指标一样被逐级评价与考核。同时,还需要营造一种“奖金靠绩效、升迁靠文化”的氛围,使企业文化与各级主管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各级主管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投入。
目前,在一些企业中,绩效考核正在受到很多挑战,把企业文化这样的软性指标纳入企业考核体系之中,有较大的难度,需要谨慎操作。企业文化考核应该在绩效考核体系相对完善和企业文化相对成熟的企业中间开展,防止使企业文化评价与考核流于形式。
(作者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课题研究中心主任。)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推荐阅读:
如何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0-18
如何建立企业知识库07-24
如何建立幼儿课堂常规07-07
新人如何建立职场人脉09-16
浅谈如何建立学生档案06-15
如何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07-10
如何建立家庭理财规划方案09-23
私营企业如何建立工会10-02
创业企业如何建立长期激励机制06-09
如何建立和完善改善民生保障机制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