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通用8篇)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篇1

一牢织基础网

王家镇目前的残疾人现状。做好登记工作,王家镇现有残疾人800多名,占全镇总人口的3.48%,其中:听力残疾1410人,言语残疾1671人,肢体残疾6360人,视力残疾1920人,智力残疾2019人,精神残疾1620人,多重残疾1470人。

做好残疾人事业首先要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有一支爱岗敬业、稳定实干、乐于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在区委组织部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区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操作,到2010年6月底,16个村(社区)残联全部配备了专职理事长,选聘了残疾人专职委员,1个社区、15个村的107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选聘了残疾人助理员,并将残疾人专职委员、助理员的误工补助和学习培训等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按照残疾人专职委员每人每月360元、社区残疾人助理员每人每月160元、村残疾人助理员每人每月100元标准。村和社区都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助残队伍。

政策优惠:相关政策,结合王家镇实际,在救助标准等方面大力的向残疾人倾斜,农村低保每人每月100元,政府贴20元,城镇残疾居民医保每人每月180元—220元不等,政府补贴40—60元不等,同时,在新农村养老保险、新农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对一、二级重残实行免费政策,对三级以下的残疾人,实行政府补贴制。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既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又让残疾人享受了各项优惠政策 二织好就业网

劳动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我终于娶上媳妇了”社区残疾人杨二娃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这位杨先生现年38岁,肢体二级重残。

以前,他常听别人背后议论他是个“抓手”(方言,意思是有没用的手),正值年少的他是在灰色中度过自己的青春的,他说“那个时候,我就常常觉得命运的不公平,甚至是常常责怪自己的父母”,“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我渐渐发现,其实残疾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幸福,只不过这种幸福要比别人来的艰难些,“后来,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就去学习修电脑,后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还开起了网吧”

是的,杨二娃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目前他已经是个小老板,有了自己的楼房,有了自己的事业,当这一切都有了之后,他还娶了个健健康康的新娘子。

在我镇,像杨二娃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但是由于王家镇山高地远,没有大型的企业单位,造成残疾人的就业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万事有其弊就有其利,近年来,根据农村的特点,镇党委政府多次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组织开展残疾人猕猴桃、茶叶、养鸡鸭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次,引导和扶持残疾人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残疾人创业致富,同时发放各类就业信息260余条,免费赠送小鸡鸭1400余只。

三精织关爱网

关爱残疾人一直以来都是我镇社会事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年初年末,党政领导都会下到村社,慰问残疾人,年初给他们送去春耕的种子、肥料,帮助他们种下春天的希望;年末给他们送去大米、菜油,祝福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王家镇和平村村主任王明容(全国人大代表)的老公也是一名残疾人,每年都会和同村的十几名残疾人一起参加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培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就业和自主创业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扶贫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力提倡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提升我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倡导乐观、积极、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对于残疾人我们应该有着同样尊重的目光。希望全社会都能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提倡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偏见,全社会每个人都能伸出自己关爱的手,奉献自己的爱心,让每个残疾人都

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今年来国家加大对惠农政策的资金投入,让广大的残疾同胞“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我镇一直以来免费为广大残疾人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减轻广大残疾人的经济负担的同时,让他们生产、生活无后顾之忧。

建立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也就是“一个党员联系一个残疾人,一个党员帮扶一个残疾人”,积极、主动、及时的了解残疾人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篇2

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 但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匹配, 主要突出的问题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覆盖面窄, 服务设施少、专业人员缺乏, 资金投入不足, 无法解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目前,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 残疾人参与社会的环境和条件有所改善, 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两个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的速度和力度, 主要问题有:理念排斥、政策执行不到位、财政投入过少和资源的不足。

二、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在我国, 政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制定和建设残疾人的保障措施当中, 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中来。政府应当发挥的具体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当发挥优势作用, 增加对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职能作用和财政投入是维护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重要途径, 同时政府要引导社会各界发挥各自的强项, 拓宽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这样才能使残疾人的家庭减少负担, 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的稳定。具体措施如卫生部门降低残疾人的治疗费用, 加强对残疾人的医疗救助, 扩展对残疾人医疗保险报销的范围;市政和交通部门要加强方便残疾人生活和出行的环境设施建设;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残疾儿童和少年接受教育, 加强对成年残疾人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等。二是政府要重视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在构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政府一定要重视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发挥的作用, 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第一, 政府要帮助宣传, 增强人们对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信任, 激发非营利性组织帮助残疾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鼓励支持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加入到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队伍中, 放低非营利性组织的准入标准;第三, 坚持政府为主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辅的原则, 宏观上把控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三是政府要坚持普惠与特惠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目前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里主要是普通型的社会保障, 政府针对残疾人只提出了一般的经济救助和生活保障, 无法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多样性, 所以政府应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制定专项的服务保障, 在实现一般经济救助和生活保障的前提下, 主动积极地按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制定政策, 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多样性, 实现普惠与特惠的相结合。

(二) 健全完善现有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残疾人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导致残疾人伤残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这就要求我国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维护残疾人群体的利益。当前, 政府应重点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完善残疾人的社会救助制度。政府对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分别建立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制度, 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重度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有关残疾人的福利性网络资源发挥社会基层组织的力量, 把救助残疾人的具体活动公布出来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需求, 这种保障活动要明确清晰, 能够接受人民的监督, 保障残疾人的公平权益。第二, 政府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教育, 主要包括增加对残疾人的教育投入, 改变残疾人受教育的环境, 对残疾人因材施教, 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进入聋哑人学校, 有智力障碍的残疾人进入到社会上的特殊教育学校等等, 同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 提高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技能, 对从事特殊岗位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 鼓励教师在教育事业上无私奉献、尽心尽力的行为。第三, 政府要保障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国家要大力发展集中就业, 建立专门的企业来接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或是设立制度要求现有企业和机关按比例招聘残疾人员工, 并给予这样的企业和机关一定的资金扶持;开发残疾人特色岗位, 在企业和机关的很多岗位上, 残疾人比正常员工更适合, 比如聋哑人在生产企业的零部件加工工作, 由于聋哑人听力差、交流不便, 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工作中就会专注认真, 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劳动就业的相关服务, 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国家要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政府要对已有的就业服务大厅设立专门的残疾人就业窗口等其他的相关服务。第四, 政府采取措施完善残疾人康复保障工作, 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政府需要完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体系, 建立多样的康复项目, 帮助残疾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活能力, 康复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康复机构和开展残疾人的专项康复项目和医疗保险项目, 同时还要加强康复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三) 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社会保障的差距。我国社会发展中, 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的发展速度, 使得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 导致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的保障水平高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残疾人的保障水平, 这就需要国家协调区域发展,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还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适当提高农村的残疾人的补助标准、教学水平, 增强农村残疾人的劳动生产和竞争能力, 还要在农村广泛建立特殊的卫生室、卫生站, 提高在农村服务的医疗人员的职业技能, 保障农村残疾人享有与城市残疾人平等的权利。

(四) 加强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残疾人社会保障有效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做后盾, 目前我国对残疾人的专项立法很少, 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具体实施方案没有法律可依, 造成方案落实困难,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的建设, 加强对残疾人的专项立法, 借鉴他国对残疾人社会保障过程中的经验和残疾人的自身特点, 制定有别于全体公民的特殊、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过程中, 政府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 确保针对残疾人的各项保障政策能够落实, 防止专项资金的流失, 同时在监督过程中, 检查和评估政策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 为修改和完善保障政策提供依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如要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和生存环境就必须健全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责任主体作用, 健全完善现有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社会保障的差距, 还要加强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促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J].求是, 2010

[2]杨志民.对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践 (党的教育版) , 2010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5-0046-03

Study o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Establishing

Reg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s Safeguard SystemShao Kuide

(Library,Heyuan Polytechnic College,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Heyuan is an undeveloped areas in Guangdong.The cause of public libraries were relatively backward.The level of its information services,digital,service conditions and so can not meet the communitys economic developping requirement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Because the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quest,the native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has developped and become the most large-scale library of region,it has become the regional center library of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safeguard system is a new measures for concentrate resources,it should make use of the resources,adjust service construction to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undeveloped areas.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reg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information service safeguard system

1 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状况

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调研了解,河源地区的文献信息服务水平远远滞后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差距甚大。县、乡、镇图书馆基本处于应付开馆状态,甚至有的县、乡级图书馆已经关门;图书馆员们知识水平偏低,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概念建立不起来,新技术、新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无从谈起;市直信息部门、政府机关、高新企业、农村信息部门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迫切,但河源地区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不起来,服务能力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河源市必须加强地区图书馆建设和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河源市有1所市级图书馆——河源市图书馆;1所区级图书馆——源城区图书馆;5所县级图书馆——紫金县图书馆、东源县图书馆、龙川县图书馆、和平县图书馆、连平县图书馆。全市共有97个乡镇,每个乡镇都要求设有文化站资料室,但只有几个乡资料室对外开放。全市公共馆总藏书量为43万册。还有9万册图书为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舍总面积只有8 700平方米,服务人员59人[4]。

调研情况表明,广东省河源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较为落后,其信息服务工作水平、数字化程度、服务条件等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图书室,开展文献信息服务是十分困难甚至根本无法进行。这对于提高全民信息素质、丰富乡镇文化信息生活、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都是不利的。表1 各图书馆使用面积

馆名使用面积(m2)馆名使用面积(m2)和平县馆1 200紫金县馆1 500连平县馆1 600河源市馆2 000龙川县馆1 000源城区馆1 000东源县馆400总 计8 700

表2 各图书馆馆藏文献及年增文献情况

图书馆名称总藏书量

(万册)年新增图书

(册)报刊数量

(种)和平县馆112 000100连平县馆80200龙川县馆6080东源县馆100紫金县馆72 000200河源市馆81 000344源城区馆2040总 计435 000964

表3 各馆年度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情况

馆 名年度文献资源建设经费

(万元)和平县馆7连平县馆5龙川县馆3东源县馆1紫金县馆10河源市馆8源城区馆2总 计36

表4 各图书馆人员结构情况

图书馆名称总人数副高级

职称人数中级职称

人数初级职称

人数河源市馆1014紫金县馆12115和平县馆1112连平县馆612龙川县馆600东源县馆200源城区馆1203总 计591416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区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研究May,2010Vol30 No52 建立区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21 确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中心地位

河源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相对滞后。而地方的大学图书馆,由于办学水平的要求,不断投入、发展状大。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当地的专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但传统制度是大学图书馆只能为校园服务,公共图书馆只能为社区、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服务。针对河源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滞后的现状,2007年河源市领导本着“区域资源为地方,高校服务为社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提出了创新意义的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构想。以当地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建立区域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河源市又将河源市图书馆、河源市科技图书馆并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形成“三馆合一”模式的面向河源地区开放和信息服务的区域共建共享的中心图书馆。3年以来,河源市政府先后投资4 000余万元建设学校图书馆。目前,河职院图书馆已建成地区最大规模的图书馆,无论是服务人员、馆藏资源、馆舍面积都是地区最多、最大的图书馆,服务能力、服务质量也位居地区前列,形成了一个技术力量较强、服务条件优良、文献信息丰富、网络技术先进的河源地区最强、最优的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图书馆就开展了面向地区的文献信息服务和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建立了地区文献信息共享网络,实现了地区图书馆资源的网络集群化管理和文献信息的一体化检索,在河源地区产生了较好的影响[5]。

22 以高校图书馆为中心,共建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电子书目数据库我们建立以河职院图书馆为中心,河源地区多所图书馆加入的地区图书馆联盟体,建立了地区图书馆集成网络集群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这一网络集群管理平台,共知、共享区域资源,共同访问联合共建的馆藏电子书目信息,实现地区文献信息的共建及馆际间的通借通还。目前已共建共享区域电子书目信息80余万条。也是目前河源市书目信息最多、最全的信息库。

23 开展地区的电子资源信息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

学校图书馆面向市政府机关、高新区企业、地区公共图书馆及地方学校、社会信息服务等部门,开通网上电子资源服务,资源包括经济信息、统计信息、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名师讲坛等;开展科技查新、科技专题信息服务、文献远程传递、电子图书网上阅读等。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和文献信息的合理利用,我们建立了“以点带面”的服务体系,在市区设立信息服务点,以“点”带动“面”的服务体系。如设立“高新区信息服务点”、“日服社信息服务点”、“学校信息服务点”、“政府机关信息服务点”、“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点”等,为服务点开通电子书目信息、电子图书、学位论文、电子期刊、统计信息、经济信息、专题数据库信息等,很好地为地区服务。表5 河职院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各项指标比较

馆 名馆舍面积

(m2)管理及

服务人员馆藏图书量

(万册)现刊种类年新增

图书量(册)年文献建设

经费(万元)电子资源量

(万册)中级以上

职称人数河职院图书馆 26 00060541 20030 0001203517(高级3人)其他公共图书馆8 70059439645 0003605(高级1人)

24 建立面向农村的区域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图书馆与市、县、区、镇公共图书馆建立市、县、乡、镇信息服务体系,共同建建设“农家书屋”等工程,建立包括图书、期刊流动及推送,图书统一查询、借阅,文献资源整合,特色数据库建设及服务、网站建设、网络信息远程服务、教育培训等多种服务体系。

25 建立“河源市客家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

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主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通过收集和自行建设两种方式建设客家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目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已建客家文化文献全文数据库35 000余种,是目前广东省最大、最全的关于客家文化、岭南文化、赵佗文化、东江文化等专题数据库。图书馆建立信息研究所,利用客家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开展客家文化信息研究,为信息需求者和科研人员提供特色信息服务。我们已把挖掘信息资源为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做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26 建立河源地区图书馆联盟机构

建立河源地区学校馆、市县公共馆、专业图书馆为联盟的组织机构,研究地区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研究地区文献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的共建和共享机制,研究地方企业商情、企业产品信息,建立地区图书馆整体服务群,提高地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图1 图书馆联盟组织领导与业务建设关系

27 开展面向全地区的文献资源整合服务

广东河源是一个文化名城,特别是河源的客家文化、赵佗文化、红色苏区文化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十分有影响的。对于这些文化文献的收集并建成专业特色数据库,对河源的文化建设、创全国文明城市、创文化名城、扩大地区影响、促进地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等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发展意义。

28 建立河职院图书馆“三馆合一”服务模式的区域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体系以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中心,成立“河源市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立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和面向全市的文化阅读开放体系。建立每天开放12个小时以上、每周开放85小时以上、每年开放340天以上的开放式、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服务格局。定点向市高新区、日报社、党校、中学、县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开通网上资源、设立信息咨询员,开展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信息讲座及信息检索培训,对“三农”信息员进行更高层次的讲解和培训,更好为地方服务。

据统计,全国有1 169所高职院校[6],几乎每一个市都有1~2所。而且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几乎依靠当地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区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带动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服务,从而最大限度挖掘、整合、利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减少浪费、节约投入、节省人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这将大大加快提升地区的信息化程度,大大加强地区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区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打破原有的必须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区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框架,很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优势,有利地方的文化信息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和研讨。

参考文献

[1]任宝祯.中小型图书馆实用小百科[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737.

[2]中国各省经济状况比较[EB/OL].http:∥hi.baidu.com/goodgao88/blog/item/46ff478bc3eb3417c9fc7a8b.html,2009-09-06.

[3]“广东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探索”课题组.积极推进环保良好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广东省河源市的调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61-62.

[4]邵魁德.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建设,2009,(9):25-26.

[5]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图书馆概况[EB/OL].http:∥tsg.w2.hycollege.net,2009-11-02.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篇4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

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直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根据•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聊政办发„2011‟46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并予以优先发展;坚持普惠制度和特惠制度相结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充分依靠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服务。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建立起全县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城乡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住房、托养照料、精神文化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 性保障,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2020年,全县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二、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一)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落实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逐步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分类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实施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臵。

坚持“救早、救小”原则,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大病救助、医疗救助要优先照顾 2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贫困残疾人大病住院费用经医疗保险报销后,在政策范围内自付部分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要将残疾人“温馨安居工程”纳入其中同步实施,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在选房和无障碍改造上充分考虑残疾人出行和使用方便,给予特殊照顾和帮助。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应为重度残疾人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落实重度残疾人享受养老待遇条件和标准的政策。将城乡重度残疾人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由60岁调整为55岁,在55-60岁期间需支付的基础养老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一定比例承担。

对于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的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减免或补助。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生活护理费、伤残津贴等各项特惠待遇。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单位)招用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按规定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三)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落实省财政给予补助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居家服务补贴等政策,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托养护理制度。提高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阳光家园”建设,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得到寄宿和日间照料等服务。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给予政府补贴,对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逐步实现免费适配。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

三、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大幅度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主导、社会康复机构为骨 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临床研究等康复服务项目。按照县级不少于50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要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5年内至少建成1处骨干型、标准化的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加强残疾人康复网络建设,三级和二级医院要设立康复科,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康复指导站,配有从事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并配备康复设施和器材。制定并完善聋儿语训、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等专业康复机构标准和各类康复技术标准,建立康复定点机构认证制度,提高康复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城乡医保定点机构和工伤康复定点机构。

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将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技术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有计划地选聘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优秀大学生,强化训练后充实到社区和专业康复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加快建立残疾预防联席会议制度和早期干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医疗保健机构要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制定“残疾预防行动计划”,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逐步免费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逐步免费实施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阳性病例干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工伤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残疾的发生;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加大残疾预防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对接受义务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杂费,并给予生活补助。实施残疾学生免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残疾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对考 6 入大中专院校及以上的残疾学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残联、民政、财政等部门给予学费补助。

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加大公用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按规定落实特殊教育工作者岗位津贴标准,落实手语翻译教师和翻译干部特教津贴政策。

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要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

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各类特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集中就业机构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

(三)建立规范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山东省†残疾人就 业条例‡实施办法‣等法规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把残疾人就业创业作为就业工作重要目标任务。政府招录公务员时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投资主体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庇护型工厂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臵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落实好按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达不到安排比例的单位按规定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按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还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税代收制度。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落实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规定。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扶持各类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五统一”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确保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 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针对性就业援助。加强对盲人按摩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行业管理,落实盲人按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规范发展盲人医疗保健按摩服务业,实施“万名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师培养工程”。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四)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要向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落实好康复扶贫贴息贷款,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户)的到位率和扶贫效益。探索“公司+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帮扶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巩固发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要将残疾人优先纳入培训范围。

(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逐步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街道(乡镇)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 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开展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与工疗、农疗、文化体育、心理疏导、安全保护等服务,组织从事简单生产劳动以及相应的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活动。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一处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托养服务机构。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落实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入院甄别标准、机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社会组织的资助及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加快托养专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六)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改善残疾人日常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旅游景点、机场车站码头、居民社区等场所和设施实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严把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审批关、设计审查关和竣工验收关。对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无障碍建设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政府信息公开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 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县电台、电视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

(七)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残疾人体育运动专业队伍建设,建立残疾人文化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选拔、激励机制,具体办法由县残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制定。根据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特殊需求,加快残疾人体育训练机构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荐参加省、市残疾人运动会,参加全国残运会、残奥会和特奥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要配臵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器材及健身路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县级以上图书馆要设立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定期增配、及时更新适合残疾人阅读的读物;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要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加强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等健康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加大对盲文、盲人有声读物、残疾人题 11 材的图书、音像制品出版等的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残疾人励志文化产业,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八)健全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臵机制。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四、建立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列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各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列入各自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密切配合,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水平。城乡基层组织要将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列入社区建设规划,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将无障碍建设、扶残助残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残联、统计等部门要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且财政投入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福彩 公益金和体彩公益金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要积极给予支持。大力发展扶残助残慈善事业,创新开发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团体的扶残助残项目,完善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多元筹资机制。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各类残疾人服务业。

(二)完善政策法规。认真落实•山东省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我县全民普法教育规划,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制定并完善残疾预防、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医疗康复、残疾人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化残疾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和倾斜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面向残疾人服务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服务机构的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

(三)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针对残疾人的各项特惠扶持政策,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 动,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各有关单位要将志愿助残纳入本地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培育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活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切实发挥优势,依法维护相关残疾人群体的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捐助活动。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不仅需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以拓展经营形式,更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指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对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之配套:

一是因为在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农业劳动力又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二是因为在农业市场化、国家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服务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又存在政府失灵问题,建立适应农业新阶段特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三是因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求一个覆盖全程、形式多样、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撑。

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全国各地在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各种创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供给主体、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的差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应呈现如下架构:

(一)根据供给主体分类

实践表明,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明显的主要有七类供给主体:一是依托政府涉农部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农口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村集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是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六是不同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七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根据服务性质分类

从上述各供给主体的经济和社会特征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然具有公益性服务主体与经营性服务主体相结合的特征。这也符合农业服务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特点:政府失灵的地方,用经营性服务来补充;市场失灵的地方,用公益性服务来补充。此外,由于一些经营性服务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经营半公益的性质,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根据服务内容分类

从供给方来看,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农业服务有所不同。就种植业而言:政府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为提供水利设施服务;村集体是提供水利设施服务、灌溉服务;合作组织是农产品储存、打药技术指导;龙头企业是收购与销售服务、加工、包装和运输服务;科研单位是购买农药、良种和化肥的服务。就畜牧业而言:政府在养殖业各环节单项服务的提供中占比重较大的是畜禽防疫、饲养技术;村集体是畜禽产品的运输和加工服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是饲养技术的提供、畜禽的销售、畜禽的治病及优良种畜禽提供等。

从农户需求角度来看,研究发现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技术信息、价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级证明、贷款担保、介绍贷款渠道、组织集体贷款和组织外出打工。农户对种植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的顺序分别为:购买化肥、购买良种、购买农药、灌溉服务、收购与销售服务、水利设施提供服务、购买农机、机耕服务、播种服务、打药的技术指导服务、施肥服务、租用农机、大宗农作物收割服务、农作物采摘服务、大宗农作物脱粒服务、农机修理、运输、农产品包装服务、农产品储存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户对养殖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顺序分别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销售、饲养技术、优良种畜禽提供、饲料供应服务、屠宰服务、畜禽产品运输和加工服务。

可见,无论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有着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之分,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时要注意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的协调发展。

十八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展开,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主体建设。就政府主体而言,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其中,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还是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健全、村级服务点建立、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都需要在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此外,还要认识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两个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反过来又会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篇6

*市财政局社保体系建设课题组

“农民富、天下足、农民安、天下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与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繁荣和富强,事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因此,加强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尤为重要,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以

期求能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需要社会保障的现实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农村。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很大,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保障可言,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紧迫课题,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主要依赖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其二,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农村==岁以上人口已接近=亿,占农村总人口的==;且每年正以=.=的速度递增。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一对夫妇由三四个儿子供养,现在两对夫妇则由一对年轻夫妇供养,同时还要负担一个子女的培养,且随着工业化发展,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农村生产力的有限,不少年轻夫妇已无法承担其养老功能,另一方面,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极不完善,覆盖面不到==,缺少总体设计和政策引导,非常需要我们加快其政策的研究和完善。其三,农民看不起病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看病已失去了集体经济的依托,完全依靠个人进行医疗保障,加之,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勉强维持生存,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入不敷出,同时,医药费用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少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刚刚起步,此方面政策功能还比较脆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社会保障政策。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目前,我国城市已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覆盖率较高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然而在广大农村,至今还未形成社会政策体系。首先,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过去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消失,如农村集体(生产队)养老制度、农村(大队)合作医疗制度已不复存在,所以目前农村保障政策正处在新旧制度的交替阶段,旧的社会保障政策已经失去作用,新的社会保障政策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正处在萌芽状态,其次,农民对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信任度不高。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为例,不少农民对其仍持不信任态度,普遍反映其保障水平低,只有=.=大病农民得到真正实患,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门诊费用享受不到实惠,如某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只能报销=元钱的门诊费用,因而,不少地区的参合率较低,一般只有==左右。再次,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缺陷还比较多。最突出的是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有四个方面缺陷。①互济性低。农村养老保险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个人缴多少,就有多少进入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时也就按比例领取多少,完全依赖于个人缴费多少,几乎没有相互调剂。②保障水平低。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为例,至====年底全省积累农保基金达==亿元,占全国保费总额的四分之一,居各省之首,而到达收益期的==万农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人均只有==元,因而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全省只有===万农民参保,占全省近====万农民的==.=。③有些农保政策已经过时,如现行农保政策中的“集体扶持”,随着分田到户,生产队集体形式的消失,已无法做到。④农保基金政策风险大,缺乏新的政策规范。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而计入农民个人储蓄账户的利率到=.=,形成了近=.=个百分点的利差,以*省为例,每年利益损失就达====多万元,如此长期下去,就会使收支倒挂越来越大,以致于出现无基金兑现的风险。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非常迫切。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根据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是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迫切需要。这是因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到先进农村文化的前进

方向,关系到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主要表现三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建成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就意味着广大农民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收入时,就能得到物质保障,从而能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这样就能维护广大农民的再生产,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我国

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体现,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互助、自力等先进文化的特征,这也可以直接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可以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扩大。这直接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难有所帮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例如若建立起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就可以使广大农民彻底摆脱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的困惑。所有这些都是足以证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实践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现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可行性

=、我国稳定增长的经济形势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增长=以上,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更大,每年都以高于GDP=—=速度为国家财政积累财力,农业生产也连续多年获得丰收。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为我们建立和完善更优越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事实也正是这样,只要我们以财政收入总额增长的=—=就基本上能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资金的需求。即使考虑财政支出也同样增长的因素,在财力上依然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并不合理,存在着支出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而最大的支出缺位就是社会保障支出不足,所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仅能解决支出增长的问题,而且还能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所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形势,为我们建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比较健全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提供了经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框架。====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统一了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年,为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调剂力度,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同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和改革方向,====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近年来,国务院又发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等。这表明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法规,从而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特别是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行政管理、基金管理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我们制定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有了成功借鉴。

=、农民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辅设了道路。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广大农民思想素质日益提高,这对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十分有利。首先,农民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保障。不少地区农民已从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向渴望参加社会保险、自觉参加社会保险方面转变,以苏州市为例,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已达农村总人口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更高。以我们东台市为例,去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万,参合率为==.=,今年已增加到==万人,净增加==万人,参合率已达==.=。其次,农民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不再闭门种田,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外出打工的的人越来越多,这不仅使农民与城镇有了直接接触,而且使农民知识面有了进一步拓宽,了解到有关城镇保障的许多政策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农民讲真话、讲实话的能力和表达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为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再次,农民互助互济精神进一步增强。一人有难,众人帮,一村受害,千村助已成为当今农村新时尚,这对我们推进和完善以“个人缴费为主、社会、政府资助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辅设了道路,有助于消除“完全依赖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思想障碍。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原则

为了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合理性、可行性,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地区差异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经验总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不同的地区应建立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模式也应因地制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保障程度较高,以农村合作性的保障为主;欠发达地区保障程度可较低些,以地方政府的保障为主。

=、坚持城乡分治的原则。城乡分治一直是我国的特色,这种状况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中也应得到体现,因为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背景是不同的。城镇地区职工对土地不存在任何产权,其生活依赖于所在的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单位不再为其提供保障的时候,由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是必然的,否则他们将失去生活来源。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土地拥有经营权、收益权等,土地可以为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由于城乡居民对土地的产权背景存在的差异,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显然与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政策是有所区别的: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体,农村地区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政府为保障主体或建立合作性的社会保障机构,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以农村集体为主体。

=、坚持不搞“一刀切”原则。就是坚持由无到有,逐步完善,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处置不当,步骤不妥,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另外社会保障的实践也证明,一项社会保障政策是否成功有效,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检验,才能看出它是否符合农村实情,是否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是否能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不管制定单项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还是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完善,都要注意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农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注意先出台暂时没有、急需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同时又要注意保持有关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相对稳定和各项政策的衔接配套,注意分期制定,逐步完善,平衡过渡。

=、应处理好“养穷人”与“养懒人”关系的原则。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的效果看,它在为低收入者提供生活保障、维持社会稳定以及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如果社会保障的保障标准过高,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导致社会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在设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过程中,借鉴别国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社会保障的程度较高,显然会导致劳动供给的大幅减少,而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需要保障的农村人口很多,且受到政府财力的限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高标准的保障制度,因此,每一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应有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时又不会出现养懒人的现象。

四、几项具体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思路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总的政策思路是继续保持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社会、集体资助,国家政策扶持,如利息补偿、免税、适度财政介入,对特殊群体在缴费环节上予以适度补助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策取向。具体讲:

⑴参保范围。制度建立初期参保范围为小城镇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再逐步向农村其他地区推进。参保对象为==—==周岁的农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小城镇农转非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工商个体户、专业户、被征地农民等。

⑵运行模式。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定位在基本养老保险方向上,因此,其运行模式应选择“待遇确定型”与“缴费确定型”相结合的混和模式。个人缴费、社会(集体)资助、政府补贴均计入个人缴费账户。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到领取期,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基础养老金专户,另一部分进入个人养老金专户。到领取期,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达到规定的积累总额,并划入基础养老金专户,即可享受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划转基础养老金规定积累总额后,余下部分进入个人账户养老金专户按年金形式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这样的政策设计,使个人多缴的多得、少缴的少得,有利于激励农民早参保、多投保。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缴费费率、缴费比例由地级市或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测算确定。

⑶要与原“农保”政策衔接。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且已领取养老金的,仍按原政策执行;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未领取养老金的,但属于尚未具备条件实现上述新政策的,暂按原政策执行,待条件成熟后,再过渡到新政策;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未领取养老金的,且属于有条件的,可以全部过渡,执行新政策。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和农民个人家庭差别较大的实际,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政策取向主要体现多层次特色。即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医疗保险三部分政策组成。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是主体,并将医疗救助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则针对部分农村人群实行。

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政策取向为政府组织、引导和财政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社会(集体)、政府多方负担,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缴费比例为三分之一,一般为==—==元/人;②政府补助占三分之二比例,==元—==元/人,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按比例资助,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补助是大头,在有的省区,经济不发达的乡镇不负担,社会资助不受比例限制,有多少,就补充多少保险基金;③实行住院补偿为主,门诊补助为辅,门诊补偿比例不超过个人缴费部分;④以县为统筹单位,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⑤合作医疗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⑵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政策取向为政府支持下,依靠社会资金如慈善资金、帮困资金等建立的,主要面向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负责实施的一种救助制度。救助对象包括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享受==救济费的==年代精简退职职工、农村优抚对象、困患大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又无自救能力的农村居民。医疗救助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资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二是对因患大病,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上述医疗救助对象,给予适当的资金救助。具体救助比例及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

⑶农村医疗保险。对具备经济条件的农民,主要指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管理。其具体政策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并轨。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陷入贫困的农村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政策取向为“低标准起步,小范围保障,逐步推进完善”,坚持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政策。保障对象为:①失去劳动能力、无收入、无生活来源,也无家庭依靠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②生活在农村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家庭或个人。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农村居民基本所必需的衣、食等费用确定,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③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级为农村低保工作提供捐赠、资助,逐步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以增强保障能力。④对农村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每季都要对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来源进行复查,对已不符合条件的,立即报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停止发放保障金,并收回或注销其低保对象证件,对仍符合条件的,但其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按程序办理减发,增发保障金的手续,在发放上应实行金融部门代发的社会化发放制度的政策。

=、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原来由五保户供养制度、临时救济制度、自然灾害救济制度,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部分组成,因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已演变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故现行农村社会救济仅剩下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等三项制度。其政策取向为坚持公平与效率、合理确定救助对象、科学划分标准,突出救助重点,采取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生活救助与扶持生产相结合,定期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具体讲:

⑴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在政策上应由“分散型”向“集中供养型”转变。以*省为例,主要加快三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一是加快实施“关爱工程”扩大乡镇敬老院供养规模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力争三年内使集中供养率由原来的==提高到==;二是加快农村五保户保障资金筹集机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增加市以上财政的投入,以适应调整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的需要;三是加快农村敬老院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着重加强理顺乡镇敬老院管理体制、人员供给渠道、内部管理机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⑵临时救助制度。其政策设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规范临时救助对象。其对象为因病、因钱、因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农村家庭人员;虽已享受了优抚及其他特殊救助待遇,但仍因突发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农村家庭也应列入临时救助对象。另一方面规范救助程序。临时救助对象也应由本人提出申请或经村民小组提名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评议后,张榜公示=天以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无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初审后,再次张榜公示=天后,报异议后再报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确认为临时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改由过去的固定补助为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篇7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1.1维护社会安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体现出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之安,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是通过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来合理分配国家资源,以保障无收入、低收入和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金。俗语有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家庭又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只有每个人都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不必忧心最起码的生存问题,才能保证每个家庭和睦稳定,才能维护社会安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从19世纪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保证个人的稳定生活,家庭的团结和睦,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最终建成理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完善经济体制,调节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各个企业、公司、商家可以在交易市场上公平竞争、自由交易。理论上而言,市场经济是公平、自由的经济体制,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工作的人员很多。没有工作岗位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会使个人压力、负担加重,使家庭经济、生活变得困难。此时,就需要国家全面调配国民收入,合理分配国家资源,帮助没有收入、经济负担沉重的公民渡过困难期,保证最基本的生活,从而使经济改革持久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总需求的自动调节作用。历史经验证明,在经济萎靡,失业率增加的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帮助许多失业、低收入的人群渡过难关,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缓解了社会压力,对于维持社会安定有巨大贡献。

1.3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社会保障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必需的一项制度。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在逐渐增加。据权威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到全球第一,进入老龄化高峰阶段。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有所养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社会负担也将越来越重,各种由老龄化引起的问题日趋凸显,养老问题、医疗保健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缓解家庭的负担压力,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以求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平稳度过老龄化时期。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2.1宣传社会保障体系,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保

社会保障工作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不仅影响家庭的稳定和睦,更关乎着国家的安定与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阶级和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责任和重要任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国家的不断努力,也需要民众的大力支持。要通过积极宣传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弘扬社会保障的精神,来增强广大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社会上下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摒弃“福利保障”观念,树立“自我保障”意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自觉参保的积极性。

2.2扩展社保资金的来源渠道,建设持久可靠的筹资体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是确保社会保障机构顺利运行的必要因素,只有资金及时、持久的供应,才能维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不再只局限于维持基本生活,还渴望获得更加多样、丰富的福利保障。这就要求国家获得更加丰厚的资金储备,来确保社会保障的运行。要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基金征缴率,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不能出现偷费、漏费的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补充社会保障资金,可以采取发行社会保障债券、相关彩票的措施,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鼓励企业或个人捐赠资金等形式来扩展资金的来源渠道。

2.3严格落实社会保障资金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证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而建立的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持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我们应当严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明确资金帮助对象,利用新闻媒体发布救助资金的相关对象、标准和资金数额。建立资金反馈机制,确保每份资金落实到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3结语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无收入、低收入、伤残、年老等无从获得经济收入的人们维持基本生活,确保个人的稳定生活,家庭的团结和睦,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最终建成理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真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是依法建立,为维护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的体制。公民有权在年老、残疾、生育、遭受灾害时向国家寻求保护和帮助。社会保障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为无从获得经济收入的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又是社会安定、国家兴盛的基本条件。通过研究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意义,提出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以期帮助社会保障事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潘璐.试析完善我国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27.

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篇8

关键词:网络教学发展模式;理论构建;应用

0 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公民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建设程度。近年来,国家对公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对于保存珍贵的文献资料,实现对公民的社会教育和满足公民对信息的追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图书馆公共服务质量,建立更加方便于读者的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是非常迫切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已经建立了先进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例子,来建立我国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1 公共图书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

1.1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既有一般图书馆的特点,还有公共的特点,就是无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都可以免费进入图书馆,享有城市带给公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图书馆主要是以文字、信息、图书及电子文档的方式提高给公民文化服务。主流文化,传播文化多樣性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它的传播方式是向广大读者提供文献资料,如书籍、报纸、期刊等,还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等文化活动,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休闲娱乐。同时公共图书馆还能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公共图书馆完成信息资料的整合、存储、研究和传播,给读者提供知识的海洋,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体系也就是发展的形式,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像我国其他的体系一样,有自己运行的机制和服务的形式。目前,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学者普遍接受观点是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看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给广大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形式的综合,也就是将公共图书馆本身和他提供的服务总称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因此这种体系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另一部分是公共图书馆的所提高的服务,是图书馆向广大社会成员提供的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保证公民基本的文化权利。这对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至关重要。公共图书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具有免费性。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是满足公民的文化需要,并不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图书馆内所有存书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②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普及性。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一类人群,而是面对所有公民,无论其年龄大小、民族和知识水平都有权享受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免费进入图书馆。③公平性。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公平性,具体表现在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分配上,采取的是均匀分配的方式,使广大社会成员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④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具有多样性。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残疾人,甚至是一些有阅读障碍的人群都能在公共图书馆内享受到自己应得的文化权利。

2 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公共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公共服务职责,自觉肩负起实现公民接受文化知识的权利,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广大读者提供公平的服务。满足不同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2.1 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履行图书馆的职责至关重要 图书馆公共服务职责是向广大公众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充分发挥传播文化作用。同时,作为公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的重要场所,要发挥图书馆良好的娱乐环境的作用,更好的给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务精神。

2.2 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这是图书馆公共服务的信息职能, 图书馆公共服务的信息职能是指信息的搜集和传播,要发挥图书馆文献收藏中心的职责,编制好藏书的序号,方便读者阅读。同时要不断探索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体系内实现资源共享,发挥体系的整体性,加快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

3 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可行性

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需要体系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根据体系内各图书馆的特点,充分发挥

体系内个图书馆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公共服务功能。

3.1 建立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 国家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力度,图书馆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和地区政府的财政投入,便于图书馆免费向公共开放,这体现了图书馆的公益性职能。要充分发挥这种职能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公益价值。

3.2 建立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依据 ①公共图书馆和它的分馆的通力合作能大大加快公共图书馆的发展;②高效图书馆也参与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中去,大大增加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4 总结

图书馆对提高广大公民的素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保证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措施。要根据图书馆建设的特点,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和范围,从而建立起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沈阳四大才子台词下一篇:机械系学生会学习部2011-2012(上)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