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精选6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 篇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

一、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我市土地总面积14130642.7亩。其中农用地10379061.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45;建设用地683329.9亩,占总面积的4.84;未利用地3068251.4亩,占总面积的21.71。

2、矿产资源。现已查明和发现的矿种有煤、铁、硫铁矿等23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19.5%。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2种,占全省有探明储量矿产的19.3%。其中全市含煤面积4654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9.01%。资源总量458.8亿吨,现已探明储量273.8亿吨,占全省无烟煤探明储量的54.5%,占全国的26.6%。全市现有煤矿保有储量约66.5亿吨,其中乡村煤矿保有储量约17.5亿吨。

二、目标任务

1、大力开展对未利用地和废弃建设用地及被破坏土地的开发复垦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有余。2010年前,每年开发复垦整理土地不少于8000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少于5000亩。

2、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2010年前,中低产田改造每年不少于6000亩。

3、严格控制城市、村庄和集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前,城镇建设新增建设用地年均不得突破1500亩,乡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不得突破200亩。

4、加大“城中村”、旧村(镇)改造力度,提高城市、村庄和集镇现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率,控制城市、村庄和集镇外延扩展,减轻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压力,保护城、镇、村周边良田。2010年前,全市每年改造“城中村”不少于9个,农村旧村整理改造不少于15个。

5、控制新建煤矿开采规模,鼓励大规模开采,确保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建煤矿开采规模不得低于100万吨/年。

6、整合现有煤炭资源,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现有煤矿采矿回采率,延长现有矿井服务年限期,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产煤县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必须整合,整合后的开采规模不得低于30万吨;大中型煤矿的采矿回采率要在现有78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乡村小煤矿的采矿回采率要由现在的35左右提高到60左右。

7、加快煤矸石利用步伐,积极鼓励和扶持煤矸石电厂和煤矸石砖厂项目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土地的压占和破坏耕地取土。

8、对铁矿石要进行精选,提高利用率。

三、保障措施

1、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2、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健全统一供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土地使用权入市交易、集体决策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统一有序的土地市场制度体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3、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旧城、旧镇、旧村改造,走内涵挖潜的新路子,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

4、严格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开发土地,开发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优先用于农业,特别要注重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开发土地要注重保护环境,保持水土,严禁开垦坡度在15度以上的土地。

5、加大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开发复垦整理土地的积极性,确保新增耕地的质量。

6、严格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尽快出台煤炭资源整合办法,对规模小的煤矿和边角残留煤炭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确保煤炭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矿业结构,推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根本改变。

7、鼓励现有煤矿技术改造,革新采煤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

8、严肃查处,严厉打击违法占地、私采乱挖等破坏土地和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新秩序,确保国土资源充分合理利用。

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好范文版权所有

关于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近期所要做的主要工作(矿管科)

一、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及采矿权有偿使用

(一)目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 篇2

近年来,我局严格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坚持重土地审批、更重用地监管的建设用地管理理念,严把建设用地审批环节、跟踪环节和验收环节,强化全程跟踪管理,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把好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环节

我们坚持从审批制度、标准、方式入手,强化建设项目用地管理,确保建设项目依法用地、集约用地。

(一)规范审批制度。坚持用制度来筛选项目、保障用地。一是严格执行供地制度。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通过预审和供地。凡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项目,按照规定从严审批,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严格执行项目用地审查制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抽调成员组成建设项目预审评估小组,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提出会审意见,作为预审、供地的依据。对超亿美元项目和用地规模超过百亩的大型建设项目,要求提供可行性报告批准文件,明确项目建设的周期,并对其用地进行重点审核。对可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根据实际到帐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供地,预留规划用地。申请增资扩建的用地单位,首先充分使用企业已有建设用地,核定用地面积时,将已使用土地与拟新增加的用地一并计算核定。三是严格执行征地补偿制度。建设项目报批农用地转征收,同时收取土地补偿费和劳力补助安臵费,作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由国土资源部门直接解缴给财政社保专户,资金不足额到位的,坚决不予供地。四是严格执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体系》,对超定额、超计划用地和不合理用地该裁减的裁减,该淘汰的淘汰。2005年以来,我市共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核减土地面积近2万亩。

(二)严格审批标准。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中,作为硬杠杠,坚决贯彻执行。一是确立了亩均投资强度的新标准。去年XX市出台的《全力推进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争创全国节约集约用地先导区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规定,国家和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达到200万元以上。XX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年亩均投资强度在上述基础上必须增加5%,亩均产出必须增加15%,达不到指标的项目不予供地。二是明确了分类供地的新要求。明确提出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医药、生物等适合建造多层厂房的行业,新建厂房都必须建造五层以上多层厂房。凡投资总额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及适合进多层厂房的建设项目必须通过租赁或购买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用房。除生产安全和工艺流程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一般不得建造单层厂房。2005年以来全市已有1.2万个项目通过建造或租赁多层标准厂房解决了项目用地。三是提出了优先供地的新目标。坚持建设项目用地“有保有压”和“招商选资”的原则,指标优先向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向提升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倾斜,向现代外向服务业项目倾斜。促进城乡企业用地实现高容积率、高密度,城乡住宅用地实现高容积率、低密度,城乡所有建设用地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少用地、多产出。目前全市多层、小高层、高层农民拆迁安臵房建设已近3000万平方米,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已超1200万平方米,节约土地超过了8万亩。意法半导体项目总投资达20亿美元,亩均投资近2000万元人民币。

(三)改革审批方式。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臵,充分运用价格杠杆,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现象。一是不断推进城市土地资产市场化经营。我市已连续三年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成交价突破100亿元。去年全市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283幅、1370.5万平方米,出让成交总额达到221.75亿元。二是全面推行工业性用地市场化运作。2006年初,我局就作出决定,增量工业性建设用地必须100%经过招拍挂供地,存量工业性用地必须50%经过招拍挂供地。2007年,我市就组织开展了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试点工作,国务院31号文件出台后,市政府批准出台了《关于工业性项目用地市场化运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科研设计、工业配套、金融、营利性公用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用地一并纳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供地范围。

二、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监管,把好建设项目用地跟踪环节

严格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对建设项目用地实施跟踪管理,是减少和杜绝违法违规用地的关键。

(一)信息管理到位。通过信息的及时更新,实现对建设项目用地的动态管理,提高批后监管的工作效率。一是建立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把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出让、土地划拨、建设项目用地验收、变更登记等内容加以整理,构建项目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跟随项目进度定期更新相关内容,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查阅该数据库,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审批情况和实际使用情况。二是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监管系统。以市局、市(县)区局和乡镇国土资源所互联网络为平台,实行按宗建档,推行一宗用地建立一个跟踪监管资料档案,将宗地说明、现场照片、转(征)用和供地批文、地籍详查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巡查记录表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加强建设用地日常管理。对新建、在建项目,及时将项目名称、类型、用地规模、投资强度、容积率、建设进展情况等信息录入计算机,使执法监察部门可以直接对全市范围内新建、在建的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进行监管。三是建立建设项目用地信息定期交换制度。局内部建立了批文信息抄送制度,土地利用部门通过局内部网络平台及时将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情况和基础资料等信息传送给法规监察部门,加强审批和跟踪检查环节的衔接。同时,建立了动态巡查信息反馈制度,法规监察部门把对建设项目用地跟踪检查的结果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局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违法违规用地形成监管的合力。

(二)进度跟踪到位。建设项目用地经过审批以后,法规监察部门及时纳入监管范围,严格按照“三定”程序,加强对项目进度的追踪。一是定片区。按照项目的所在区域,明确跟踪管理主体、规定跟踪管理职责,落实跟踪管理责任制。二是定专人。实行《建设项目动态督查单》制度,将项目的监管落实到具体人,明确考核奖惩办法。三是定期限。我们对每个项目分三个阶段跟踪,至少记录三次。第一次在平整场地、圈建围墙或打地基时,重点记录用地人、用地位臵是否与批文一致;第二次在土建基本封顶时,重点记录用地范围、容积率等是否与批文一致;第三次在项目竣工时,重点记录用地人、用途是否与批文一致。

(三)违规查处到位。我局在建设项目用地跟踪管理中,敢于动真碰硬,对不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项目坚决查处。一是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开展以来,以非法占地为主的土地违法案件逐年减少,而以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不按合同约定条件开发利用土地、擅自改变容积率等新型土地违法案件逐年增加。我市每年都要公开曝光一批违法违规用地案件,两年来累计责令退还土地713亩,处以罚款153.43万元。二是依法处臵闲臵土地。连续两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闲臵土地专项执法检查,出台了《XX市闲臵土地处臵办法》。2006年,全市依法无偿收回闲臵土地10宗,面积2612亩;征收土地闲臵费46.5万元;协议收回调整项目用地3240亩进行重新配臵。三是盘活低效存量土地。对占地面积大、效益差、不符合现行产业政策、达不到环保等要求的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拆、归、并等方法,协议回购企业用地1317亩,解决了急需用地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利用原有厂区土地进行增资扩建改造或建造多层标准厂房出租,2006年,全市共有87个项目,利用存量土地追加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节约土地3000多亩。

三、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评估,把好建设项目用地验收环节

全面建立建设用地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依法节约集约用地。

(一)建立建设项目用地验收制度。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验收,凡2005年以来批准供应的新上建设项目用地都必须进行竣工验收,用地单位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先对照土地出让合同等用地批准文件规定的各项用地条件和节约集约用地指标进行自检,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建设项目供地批准文件约定的建设期限、建筑容积率等方面要求,进行实地踏勘和综合检查。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对1170个竣工建设用地项目进行验收,涉及土地面积为3.68万亩。

(二)建立建设项目土地利用评估制度。在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验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出让合同等土地批准文件的约定和验收结果,对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对达到各项规定指标要求,经建设项目用地验收评估合格的,用地单位可申请办理土地变更登记;验收评估不合格的,由国土资源部门出具限期整改等书面处理决定书,按验收评估标准要求签订有关实施整改的具体补充协议。

(三)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变更登记制度。建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验收评估后土地变更登记制度,用地者在规定的建设期限内完成各项建设并达到相应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的,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验收评估合格后,更新地籍图和相应的宗地图,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换发在整个土地使用期限内有效的土地证书。2005年来,全市有1091宗3.38万亩建设项目用地在验收评估后进行了土地变更登记。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建设用地的跟踪管理。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篇3

【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发布日期】2014-05-22 【生效日期】2014-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已经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姜大明 2014年5月22日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 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

(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第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模引导

第七条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

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及时调整或者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第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

第三章 布局优化

第十条 城乡土地利用应当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第十二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协商,促进现有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的比例,促进城镇用地效率的提高。

第十三条 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其取得方式和使用年期参照在地表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出让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出让的建设用地最低价标准。

第十四条 促进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的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一宗土地实行整体出让供应,综合确定出让底价。

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包含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的,整宗土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第四章 标准控制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更加节约集约的地方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地者和勘察设计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督促和指导。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当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对违反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使用土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建设项目,或者因安全生产、特殊工艺、地形地貌等原因,确实需要超标准建设的项目,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评价,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依据。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宏观产业政策,制定《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限制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不得为禁止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

第五章 市场配置

第二十条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当充分贯彻市场配置的原则,通过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一条 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

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第二十三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

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 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第二十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有偿供应各类建设用地时,应当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中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定。

在供应住宅用地时,应当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六章 盘活利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土地整治。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对历史遗留的工矿等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对城乡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治应当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应当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坚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开展。

第三十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当严格控制田间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合理缩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

对基础设施占地率超过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的整治,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地再利用的激励机制,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居民点搬迁、产业调整形成的废弃地实行复垦再利用,促进土地优化利用。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

第七章 监督考评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的开发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土地供应、合同履行、欠缴土地价款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监督,在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等环节加强用地准入条件、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等方面的检查,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基础。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组织开展区域、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结果作为主管部门绩效管理和开发区升级、扩区、区位调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为不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供地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为禁止或者不符合限制用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供应工业用地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验收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 篇4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

第61号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已经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姜大明

2014年5月22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 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

(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模引导

第七条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

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及时调整或者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第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

第三章 布局优化

第十条 城乡土地利用应当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第十二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协商,促进现有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控制生产用地,保 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的比例,促进城镇用地效率的提高。

第十三条 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其取得方式和使用年期参照在地表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出让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出让的建设用地最低价标准。

第十四条 促进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的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一宗土地实行整体出让供应,综合确定出让底价。

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包含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的,整宗土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第四章 标准控制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更加节约集约的地方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地者和勘察设计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督促和指导。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当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对违反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使用土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建设项目,或者因安全生产、特殊工艺、地形地貌等原因,确实需要超标准建设的项目,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评价,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依据。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宏观产业政策,制定《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限制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不得为禁止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

第五章 市场配置

第二十条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当充分贯彻市场配置的原则,通过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一条 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 地划拨。

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

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第二十三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

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 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

第二十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有偿供应各类建设用地时,应当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中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定。

在供应住宅用地时,应当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六章 盘活利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土地整治。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对历史遗留的工矿等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对城乡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治应当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应当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坚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开展。

第三十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当严格控制田间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合理缩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

对基础设施占地率超过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的整治,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地再利用的激励机制,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居民点搬迁、产业调整形成的废弃地实行复垦再利用,促进土地优化利用。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

第七章 监督考评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的开发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土地供应、合同履行、欠缴土地价款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监督,在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等环节加 强用地准入条件、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等方面的检查,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基础。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组织开展区域、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结果作为主管部门绩效管理和开发区升级、扩区、区位调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为不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供地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为禁止或者不符合限制用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供应工业用地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验收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九章 附 则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 篇5

武汉市为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通知》(鄂政发〔2014〕24号)、《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武发〔2013〕15号)等精神,经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深化土地有偿使用

(一)明确国有土地划拨供应范围。凡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的建设用地项目,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划拨用地目录》规定不明确的,按照以下原则办理:

1.《划拨用地目录》所述的非营利性项目和公益性科研机构,由市级以上(含市级,下同)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2.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还建房、持有有效批文且纳入地方计划管理的部队保障性住房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地。

3.经市级以上外事部门认定的使领馆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地。

4.经市级以上民族宗教管理部门认定的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场所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地。

5.“三旧”改造、市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留置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地。

(二)明确国有土地公开出让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下列情形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

1.政府储备土地和新增建设用地,经批准用于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建设的。

2.集体经济组织产业用地经批准转让,用于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

营性建设的。

3.存量土地,经批准进行商品住宅建设的。

4.可以协议出让但有2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的情形。

(三)明确国有土地协议出让范围。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且同一地块只有1个意向用地者的,可以采取协议方式供地。具体包括:

1.原划拨用地项目符合规划,并不改变土地用途、使用强度等现状条件补办出让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

2.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存量土地投资建设“三旧”改造和棚户区改造还建房、市级以上重点工程还建房、土地储备项目还建房,以及“三旧”改造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存量土地进行非商品住宅建设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供地,但法律、法规、规章、《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明确规定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公开出让的除外。

3.项目符合划拨用地条件,建设单位申请有偿使用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

4.经营性项目扩大用地,扩大地块面积偏小,形状不规则,难以独立成宗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

5.其他项目,国家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可以协议方式供地的。

(四)丰富国有土地供应方式。国有土地租赁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是出让方式的补充,除经营性房地产开发以外的项目,确需采取租赁方式用地的,可以租赁方式供地。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行授权经营或者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的企业,可以采用授权经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土地,其土地资产处置总体方案应当按照规定报批。

(五)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条件下,非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依法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用于非商品住宅建设,享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权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成交后,土地使用者应当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国土规划部门分别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土地利用合同。

(六)明确土地使用年限。划拨用地不设定使用年限。出让用地设定最高使用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商务办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工业用地可结合产业类型和产业生命周期弹性确定出让年限。

(七)完善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坚持统一供应计划、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价格体系、统一信息发布,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将全市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出让的土地集中纳入市级土地有形市场交易。规范公开交易行为,大力推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采取网上交易方式公开出让。需要以招标、带方案挂牌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的,由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或者项目所在区人民政府拟订具体实施方案,与供地方案一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土地公开出让坚持“市场主导”原则。因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功能实现,地块开发有特殊要求的,应当按照“依法依规、公开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严把握,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公开出让文件。

二、完善土地价格确认机制,强化土地收益管理

(一)土地出让价格管理。土地出让底价、起拍(始)价依据土地评估价,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土地市场行情等因素,采取集体决策方式确定,且不得低于国家、省规定的最低地价标准。市国土规划部门要建立土地评估机构入围招标、土地评估价格异议救济、土地评估机构激励惩罚等制度,规范土地评估市场,促进土地估价行业健康发展;要成立土地价格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地价审查会,确定土地价格。

(二)土地储备成本管理。储备主体依据土地评估价,综合考虑土地市场行情、地块历史投入、企业改制职工安置等因素,采取集体决策方式,严格控制土地储备成本。储备主体综合考虑房屋土地征收成本、财务成本等因素测算土地储备成本,作为储备土地供应的必备要件;项目完成供地后,由财政部门审核认定土地储备成本,并返还储备主体。

(三)土地收益确定及控制标准

1.政府储备地块,按照土地成交价与储备成本之差计收政府土地收益。工业用地,政府土地收益原则上不得低于土地评估价的20%。限价商品房以外的其他用地,采取房屋征收方式实施土地储备的,政府土地收益原则上不得低于土地评估价的20%;采取宗地收购(收回)方式实施土地储备的,政府土地收益原则上不得低于土地评估价的50%。

2.委托交易地块,属于工业用地的,按照土地成交价的20%核定政府土地收益。属于其他用地,容积率在3.5以内(含)的,按照土地成交价的50%核定政府土地收益;容积率超出3.5的,以建筑面积均摊,按照3.5以内部分土地成交价的50%与3.5以上部分土地成交价之和核定政府土地收益。

3.协议出让地块,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按照本意见委托交易地块相关规定核定政府土地收益;改变土地用途的,按照新、旧用途土地评估价格之差核定政府土地收益。

4.项目经批准扩大用地,且扩大用地由项目业主自行整理的,扩大用地部分按照土地成交价与土地整理成本之差核定政府土地收益。工业用地,政府土地收益原则上不得低于土地评估价的20%。其他用地,以房屋交易方式实施土地整理的,政府土地收益原则上不得低于土地评估价的20%;以宗地交易方式实施土地整理的,按照本意见协议出让土地相关规定核定政府土地收益。

5.由于地块取得成本过高、其他地块成本转移等原因,导致政府土地收益达不到上述标准,或者因项目平衡需要与其他优质地块搭配供应的,应当在供地前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划拨用地土地价格管理。划拨用地不计收政府土地收益。项目使用储备土地的,用地单位应当支付土地储备成本及相关税费;项目用地未纳入土地储备的,用地单位自行承担土地取得成本及相关税费。划拨用地按照规划批准配套的经营性部分,按照本意见相关规定计收政府土地收益。

(五)租赁用地供地价格和政府土地收益管理。由市国土规划部门依据土地市场行情、产业政策等适时公布租赁用地供地价格和政府土地收益标准。

三、实施项目用地分类管理,规范用地供应行为

(一)工业项目。鼓励工业项目进园区集聚发展,从严控制零星工业用地。支持小微企业通过利用存量土地、租赁标准厂房等途径解决生产经营场所。对“退二进三”、转型升级的企业,优先在工业园区内安排建设用地或者提供标准厂房。

1.明确准入门槛。各类开发区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生产和基础设施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其他工业集中区新建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分别不低于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投产后亩年均税收分别不低于25万元、15万元、10万元。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1.0,建筑系数原则上不低于40%,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不超过项目用地的7%。

2.结合产业类型和产业生命周期弹性确定土地出让年限。探索实行“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区别产业类型确定出让年限”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减轻工业企业首期投资压力;首期出让、租赁年限届满后,再视项目情况继续有偿使用或者收回土地使用权。由市国土规划部门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研究出台实施细则。

3.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增加建筑规模、利用地下空间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在标准厂房集中区域,可根据需要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4.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市国土规划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全市工业用地计划。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跟踪督促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出具辖区内工业项目产业类型、投入产出强度等情况的意见;未取得意见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严禁擅自改变工业用地用途,对未开发建设的工业用地、2002年7月1日以后的新增工业用地、储备机构供应的工业用地,申请改变用途进行经营性开发的,应当由储备机构实施储备,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二)土地交换项目。土地交换是指2个或者多个土地使用者之间,因土地储备、项目用地调整等原因,对原有地块进行部分或者整体调换的行为。土地交换应当遵循价值对等、差价互补的原则。当事各方交换后所获得土地的用途、使用权类型,应当与其交换前所持有土地的用途、使用权类型一致。土地交换方案及交换价格,由交换当事各方依据土地评估价等协商拟订,报国土规划部门按照规定审批。

(三)出让土地改变使用条件项目。区分扩大用地、提高土地使用强度、改变土地用途等情形分类管理。

1.经营性项目扩大用地,可以独立成宗的,在明确地块相关情况的前提下,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扩大用地;符合本意见第一条第(三)款有关规定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协议方式出让扩大用地。土地出让底价确定及政府土地收益计收,适用本意见第二条相关规定。

2.经营性项目提高土地使用强度,新增建筑面积补缴政府土地收益,按照国土规划部门批准调整时的评估楼面地价核定,评估期日设定为容积率调整批准文件签发日。因加装电梯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增加面积的,不予补缴政府土地收益。

3.经营性项目局部改变土地用途,按照新、旧用途土地评估价格之差核定政府土地收益。因城乡规划修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等原因调整项目局部用途的,按照新、旧用途土地评估价格之差的50%核定政府土地收益。

4.出让土地改变使用条件项目,事前已进行资金平衡测算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按照批准的标准补缴政府土地收益。

(四)竣工验收规划条件核实增加建筑面积项目。按照国土规划部门规划条件核实时的评估楼面地价核收政府土地收益。

1.分期核实项目,建设单位可选择分期或者一次性缴纳超建部分政府土地收益。分期缴纳的,按照各期规划条件核实时的评估楼面地价核定政府土地收益;一次性缴纳的,应当在核实总面积超出出让合同批准面积时缴纳,并按照超出时对应的规划条件核实时的评估楼面地价核定政府土地收益。

2.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及“城中村”还建住房等项目,属于合理误差或者经住房保障房管等部门认定仍按照原批准方案销售的超建部分,按照原收益缴纳方案补缴政府土地收益;其他超建部分,按照评估楼面地价核定政府土地收益。

3.加油站核实超建部分属于罩棚等构筑物的,按照商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下基准地价对应楼面地价核定政府土地收益。补缴政府土地收益=基准地价÷基准容积率×超建建筑面积。

4.2011年12月31日前已核发最后一期房屋销售许可证,但未及时办理核实手续的历史遗留项目,可以按照最后一期销售许可证核发时点的评估楼面地价核定政府土地收益。

5.建设项目违反出让合同约定违法增加建设规模的,在核收超建部分政府土地收益的同时,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收取超建部分违约金。

(五)地下空间项目。按照不低于相应主导功能用途、土地级别、使用年限的地上建设用地评估价的30%核定土地出让底价。

1.独立式地下空间项目,其土地出让底价按照不低于基准容积率下地上建设用地评估楼面地价与批准建筑面积之积的30%核定。

2.连建式地下空间项目,土地出让底价与地上部分合并计算。地下空间土地出让底价按照不低于地上地下总容积率下地上建设用地评估楼面地价与地下建筑面积之积的30%核定。

(六)公共停车场项目

1.单一功能公共停车场,按照街巷用地(公共停车场)划拨或者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复合功能公共停车场,按照街巷用地(公共停车场、配套商业),或者街巷用地(公共停车场)、商服用地(商务办公)公开出让;区别街巷用地、配套商业、商服用地(商务办公)等情形,政府土地收益原则上不得低于工业评估地价的20%、商业评估地价的20%、相应用途评估地价的50%。

2.建设单位利用自有用地建设停车场,不申请产权登记的,可以不再重新办理土地供应手续。需要产权登记的,原用地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继续以街巷用地(公共停车场)划拨方式供地;原用地以出让方式取得的,以街巷用地(公共停车场)协议出让方式供地,新增建筑面积按照工业评估地价的20%核定政府土地收益。

3.建设单位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项目,地面权属不变,地下土地权属依法确定给停车场建设单位。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按照地下空间管理政策确定。

(七)“城中村”改造产业项目。按照项目实施时的规划确定建设规模;村集体申请按照原核定规模建设、且不违反城市规划的,从其申请。需要以公开方式供地的,按照委托交易程序办理。

1.村集体持有的原核定规模以内部分分摊用地,以划拨或者协议出让方式供地;村集体持有的原核定规模以上部分分摊用地,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村集体不持有的原核定规模以上部分,与原核定规模以内部分捆绑公开供地,并在供地文件中明确物业分配方案。属于工业类出让的,政府土地收益按照成交价的20%核定;属于其他类型出让的,政府土地收益按照市场价的50%核定。

2.产业用地整体转让。依法规范改制后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产业用地,经股东大会同意,产业用地可以公开方式出让。区分工业、其他等类型,分别按照成交价格的20%、50%核定政府土地收益。产业用地出让前,所在区人民政府应当审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制订的原村民安置补偿方案和生活保障方案,并对方案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保障原村民的合法权益。

3.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物业管理。产业用地划拨或者协议出让的,应当供应给经区人民政府确认的村改制经济实体及其全资子公司,土地登记时备注“产业用地”。产业用地经批准改变用途用于非商品住宅建设、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属划拨用地的,不补缴地价;属出让用地的,按照规定补缴政府土地收益差价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的产业用地及地上建筑物确需转让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土地出让手续;所在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制订的原村民安置补偿方案和生活保障方案,并对方案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保障原村民的合法权益。

(八)其他项目

1.关于加气站、加油站项目。加气站项目,逐步纳入公开出让范围;加油站项目,以公开方式供地。加气站用地价格按照加油站用地价格的50%确定。

2.关于清查补办项目。清查补办项目是指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纳入清查补办范围、且在2002年7月1日前已实际使用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项目。此类项目用地在明确地块相关情况的前提下,以公开方式出让;2004年8月31日前市人民政府已批准供地,但尚未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项目,参照清查补办项目政策办理。

3.关于“城中村”改造奖励用地项目,奖励用地用于辖区内其他“城中村”或者重点工程还建房建设的,按照“城中村”还建用地供应政策办理;用于其他建设的,按照“城中村”产业用地供应政策办理。

4.关于地铁项目用地复合利用。按照建筑方案分层、分区,分类办理划拨或者出让用地手续。

四、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强化土地批后监管

(一)加快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加快已获批新增建设用地的征收、供应步伐,确定前五年累计供地率考核标准为60%。对供地率低于考核标准的区(平台公司),暂停新增建设用地审批。

(二)加强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市国土规划部门要以供地政策落实、《出让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履行情况为重点,通过信息公示、预警提醒、现场核查、跟踪管理、竣工验收、闲置土地查处、建立诚信档案等手段,实现对辖区内建设用地批后开发利用的全程监管,促进已供土地及时高效利用。

(三)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3号),综合采取挂牌督办、约谈问责等形式督促闲置土地再利用。因企业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超过约定时间未动工开发满1年的,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20%核收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2年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应当收回土地的,要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对闲置用地的企业,列入用地信用黑名单,在闲置土地处置完毕前,不得再竞买新的土地,不得办理被认定为闲置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和变更登记。

(四)建立项目用地竣工核验制度。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核实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规划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意见不合格的,不得通过规划条件核实。

(五)积极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发布与共享制度,不断拓展评价成果应用领域和服务范围,同时建立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与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挂钩制度。

五、明确土地管理工作职责,提高用地服务效能

(一)市国土规划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供应管理,督促建设单位完善规划用地手续,切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能;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对不按照规定进入有形市场交易或者不按照规定供应土地的行为,要严格依法查处。市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政府土地收益征收管理。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土地供应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理土地供应事项中接受贿赂、营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的,由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以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严格按照本意见规定执行。东西湖、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以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汉化工区可参照本意见精神,依法完善本区域范围内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工作。

(三)本意见有效期为5年,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原《市人民政府转发市国土房产局关于完善供地管理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意见的通知》(武政规〔2009〕9号)同时废止。我市以前制定的有关供地管理规定凡与本意见精神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见的规定执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 篇6

发布日期:2012-6-8

2011年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用三个“最严格”强调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即“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我县作为 “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如何做到既要保证建设用地供应,又要严格保护耕地,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两不误,这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通过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县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点

我县区域面积506.6平方公里,辖6镇3街道,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37万,境内河网密布,一马平川,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土地资源利用特点明显:

(一)用地结构单一。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显示,全县现有耕地41.4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4.59%;园地和草地面积0.31万亩,占0.4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37万亩,占16.2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65万亩,占24.54%;交通运输用地3.07万亩,占4.04%;其他土地0.11万亩,占0.14%。由此可见,我县建设用地主要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2项占了全县总面积的28.58%。

(二)土地空间有限。首先新一轮土规(2006年-2020年)全县允许建设用地空间为23.05平方公里,经过前些年的开发利用,目前仅剩13平方公里。其次新一轮土规编制 “有条件建设区”为36平方公里,其中26平方公里为基本农田,目前已很难置换为建设用地。再次新一轮土规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8.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1.48万亩的93.5%,高出上一轮农保率7.5个百分点(全市为88%,全省为85.6%)

(三)供需矛盾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县用地需求每年以18%的速度增加,全县农转用面积21160亩,平均每年4232亩,其中计划指标6117亩,折抵指标3826亩,复耕指标11217亩。而实际供地面积达25195亩,平均每年5039亩。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县可用用地指标为9840亩,仅为“十一五”的46.5%,其中计划指标预计可取得4000亩,农村土地整治5840亩,年均可新增建设用地供应1968亩,同比减少53.5%,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四)占补平衡困难。县域内可开发的未利用地已所存无几,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匮乏,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缺口很大。经估算,我县可供开发的非耕地和断头浜总量不超过5000亩,而“十二五”期间全县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1万亩(不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到2015年我县将无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如江苏射阳县每年海涂就可新增0.8—1万亩,土地后备资源十分丰富)

(五)亩均投入产出低。据统计,2011年,我县规上企业土地投资强度亩均136万元、亩均产出190.5万元、亩均工业增加值34.2万元、亩均税收8.61万元;而全市规上企业投资强度亩均220万元、亩均产出258万元、亩均工业增加值45万元、亩均税收9.99万元。同时,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差异也很大,在亩均产出上木业家具仅为122万元,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达到553万元;在亩均税收上,木业中位居前位的钱塘木业仅为45.9万元,而像田中精机装备制造业达到144万元。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全县亩均税收1万元且亩均工业增加值10万元以下的规下企业还有69家,占地5247亩,占总量的17%;69家企业2010年税收2675万元,占总量的0.7%;工业增加值2.57亿元,占总量的1.7%。

二、我县节约集约用地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高度重视,在今年开展的五大专项行动中,把土地“要素保障创新行动”作为首要行动,形成了实施方案,并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实施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工程。县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县府办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印发嘉善县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自2008年开始实施“腾笼换鸟”、“退低进高”、“提高容积率”、“增加投资强度”四大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工程。2011全县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共完成退出落后低效产能企业(项目)共82个,盘活土地资源1116亩。2011年还成功创建为省级节约集约模范县和部级达标县。

(二)开展“三旧”改造调查摸底。2010年对全县“三旧”(旧城区、旧厂区、旧村庄)改造的潜力进行了调查摸底分析,各镇(街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或地形图为底图,将需改造的旧城区、旧厂区、旧村庄构绘出来,确定改造地块及面积,经各镇(街道)上报,全县“三旧”可改造面积10092亩,其中:旧城区584亩、旧厂区6322亩、旧村庄3186亩。

(三)有序推进“退二进三”工作。初步确定了 “退二进三”的政策意见,如原地块转型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等商服用地的,则将超过底价部分按净收益的50%奖励给原用地单位;如原地块转型为城镇住宅用地的,则将超过底价部分按净收益的20%奖励给原用地单位。目前,通过各主体自行申请和相关部门实地踏勘审核,确定了魏塘、干窑、大云、罗星、开发区等9宗地块作为“退二进三”试点,总土地面积1908亩,目前试点单位正在组织实施之中。2011年全县验收确认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项目44个,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面积1572.6亩,盘活存量厂房近8万平方米。

(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县已批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4个,其中2009年5个,2010年8个,2011年1个。14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全县6镇3街道,项目区总规模133242亩,规划搬迁总户数7530户,规划复垦总面积6071亩,已核拨周转指标3163亩,其中:用于安置区建设、二三产等其他用地面积分别达到1568亩和318亩,占已核拨周转指标的50%和10%。完成搬迁农户1039户,复垦土地945亩(其中市级已验收828.2亩),占已核拨周转指标的29.88%。

(五)强化用地准入和批后监管。主要是把好“三关”:首先是把好项目联审关。出台《嘉善县工业投资项目评价办法(试行)》,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双控”指标,实行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履约保证金制度。其次把好合同履行关。将开竣工时间、“双控”指标、达产要求、挂牌施工等纳入合同管理,对不能按合同履行义务的,按规定收取滞纳金或违约金,直至取消合同、收回土地。再次把好重次登记关。在竣工验收时,按照出让合同和补充合同的约定,对容积率等主要指标进行核实,对符合要求的予以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三、我县节约集约用地的问题思考

我们调研后感到,目前在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过程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一)法规政策的推力不够。前期因项目分期实施、企业圈地行为、法律缺乏约束等多种原因,导致土地用而未尽数量相当可观。目前在腾退拥有合法使用权且依法审批过的项目用地时,仍然缺少必要的法律条款支撑,而要腾退这些低效利用土地,在实际操作中路径还不够多,手段和措施还不够有力,目前基本上局限于经济补偿这一办法,容易使当事人讨价还价,腾退成本增加、难度加大。

(二)行政推动的合力不够。腾退低效利用土地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需要各部门形成合力,克难攻坚。我们感到目前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部门协调机制,腾退的项目大多是个案,很难用一个政策来执行,有时往往需要领导出面协调才能解决问题,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长期下去很难常态化推动这项工作。

(三)腾退资金的支撑不够。从目前情况看,无论农村土地整治、“退底进高”、“退二进

三”和“五个一批”工程,还是土地“二次开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但由于政府性融资平台的清理,镇(街道)已很难进行融资,在县级层面上也缺乏有效的融资平台来支撑项目的包装和实施,加上主体财力的局限,导致一些项目腾退不彻底,没有用净地出让的方式进行操作,容易造成遗留问题。

(四)政策导向明确不够。目前,腾退低效利用土地的思路有了,但具体办法措施还不多。关键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腾退标准和机制。譬如:对小木业、小印染、小水泥(建材)、小冶炼、小造纸、小化工、粘土砖瓦窑和铅酸蓄电池等八大行业如何进行强制性淘汰?对单位土地产出少、贡献低、能耗大、占地多的企业,如何通过整体或部分转产、嫁接、合资、合作或转让等方式来实现“退低进高”或转型升级都缺乏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江苏省射阳县对乡镇工业园区的规模已严格控制,不能再铺摊子,对引进的项目原则上集中到县里4大园区落户,考核上项目算乡镇,税收县镇各半分成)

(五)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不够。土地后备资源少,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难度大,新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不力,抛荒、非法搭建时有发生。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及“两新”工程推进因资金短缺,空间指标制约,推进速度滞缓,且主体间不平衡,按使用和归还周转指标的情况看,今年我县力争完成复垦面积1322亩,确保归还2009年5个项目662亩周转指标任务,但今年一季度全县仅完成复垦15亩。因此,2012年复垦还债压力非常大。对存量土地如何有效利用还在探索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土地“二次开发”及“两新”工程推进积极性普遍不高。

(六)出让金提留偏多偏高。据了解,目前出让一宗土地有10项提留,总提留比例一般在总地价的35%—40%。10项提留中: 2项是新增提留(教育专项资金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按净收益的10%收取)。6项是原有提留(土地收益基金和政府偿债风险准备金:按总地价的5%收取;社会保障统筹基金:按总地价的10%收取;廉租住房保障基金:按总地价的2%收取;土地复垦专项资金:按总地价的1%收取;土地节约集约专项资金:按总地价的1—2%收取)。2项是县定提留(农业开发资金:3500元/亩;公路建设资金:2000—5000元/亩不等)。特别是一些政府回购项目,再次进行出让提留,使主体收益倒挂,已严重影响各主体开发利用土地的积极性。

四、我县今后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建议

节约集约用地的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即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有效用地。即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在此,对我县下一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注重观念更新。要切实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确立“只有节约集约,才能保障发展用地”和“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树立“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观念,全面推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走内涵挖潜的新模式,全面推进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和数量、质量、生态管控并举的资源管理新机制,真正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由粗放使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同时要算好我县土地资源帐,根据2011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我县建设用地已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8.87%,已接近国际30%的警戒线(北京为18%,苏州为20%,天津为25%,上海为29%)。昆山市2010年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内资就达到458万元/亩,而我县2011工业用地平均合同约定投资强度仅为120万元/亩。因此,我县在“投资强度”这个指标上还有较大的挖潜空间。

(二)要注重有效利用。就是对“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项目进行重点清理。据调查:截止今年3月底,全县共有闲置用地15868亩,其中:转而未供土地11931亩,其

中工业项目有4000亩;供而未用土地3937亩,其中工业项目有2036亩;“用而未尽”项目事实上很多,至今尚未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统计。为此,要建立现有存量土地动态档案,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存量土地的批准时间、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与处理情况,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量土地可以利用的方式,要花大力气进行彻底排摸清理,做到情况明,底子清,操作得当就是很大的土地潜力。

(三)要注重“二次开发”。即“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据了解我县可改造的“三旧”面积达10092亩。目前,省国土厅已原则同意我县作为《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试点县,我们要抓住机遇,用足用好政策。要鼓励和引导“三旧”业主依法转让或出租闲置房,通过实施老厂改造、内部整理、余缺调剂、引进先进设备等途径,对空闲地、闲置房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整合,实现土地的充分开发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当然“三旧”改造在政策处理上难度要大些,但只要方法措施得当,也是我县下一步盘活土地的潜力。与此同时,在土地的占补平衡上,对小河小浜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对断头浜的利用也要有占补平衡的方案,总的建议是水域面积只能保持,不能减少。

(四)要注重临时用地清理。在全县进行普遍清理的基础上,要把320国道两沿作为清理的重点。据了解:80年代为了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在320国道等公路两沿审批了较多的“两户一体”生产性、经营性临时用地,当时规定用地时间为2年,现在近30年过去了,由于生产经营发生了变化,目前许多房屋闲置,场地荒芜,浪费严重,有的甚至改变了用途或用地性质。我们认为,临时性建设用地是有法律规范的,盘活用好这些存量土地也是缓解目前土地资源要素制约的有效办法。

(五)要注重长效管控。首先要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管控作用。其次要健全建设用地准入和批后监管评价机制,制定出台相关细则,全面实施新建项目竣工用地复核验收制度。再次要建立GPS土地动态巡查系统,实现在建项目、巡查路线和巡查人员实时监管“三定位”,初步建立“以图管地”的监察模式,提高土地执法监管效率。最后要加快责任体系建设,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执法,保证和促进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优秀学员自荐材料下一篇:生活抒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