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思想与宪政分析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契约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它对中世纪西欧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契约精神起源探究,着重分析了契约精神在中世纪封土制、农奴制和商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这些深入中古西欧社会方方面面的契约精神,使得西欧社会开始向民主宪政的方向迈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契约思想与宪政分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契约思想与宪政分析论文 篇1:

卢梭公意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程度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社会道德问题不断涌现,国家秩序混乱,在人们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思想腐蚀问题。卢梭,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启蒙家,他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不忘不在枷锁之中”,试图用公意学说帮助人们寻找到自由和幸福的出口。公意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所有公民的意见,而是要将所有公民的意志趋向于一致,能够体现共同体的意志。公意是以服务广大公民为目的,坚持一致的利益追求,以共同体的意志和利益为衡量一切事物的行为准则。同时,公意代表的民主权利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征。现代社会,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公意让部分人不惧约束,铤而走险,触犯法律,成为社会发展不安定因子。在此情况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加强公意思想引导,将有助于维持一个稳定的发展局面。本文将对卢梭公意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稳步发展,实现自由和平等的发展理念创造条件。

【关键词】卢梭公意;社会思潮;影响;分析

在卢梭提出的哲学体系当中,公意理论作为核心内容,对于人类社会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提出了看法。公意与其他意志不同,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公众意志间的差异性,才推出了公意。公意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由和平等,从而创造一个温馨的社会环境。现下,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愈发地激烈,社会不断发展,给了人们更多的实现自我的价值空间,但也导致了社会差异化,人们的心理层面已经从单纯的自我奋斗激发出了不安定的因子,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此情况下,从卢梭的公意理论当中寻找能够建立起统一思想的观点,以社会思潮为研究主体,分析公意理论对其影响,从而为转型期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一、社会思潮的界定、类型及特征

1、社会思潮的界定

社会思潮有两方面的界定,一是社会存在下潜藏的历史现象。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社会思潮产生并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演变。二是代表一种社会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思潮是介于普通意识和理论意识的一种中间意识,将以作为一个社会的心理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结果。社会思潮一般是在特定的历史为环境下产生的,是以人的社会心理为基础,借助某种思想理论,代表某个社会群体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体现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念。

2、社会主义思潮类型

(1)老左派思潮

老左派思想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凡是都以集体利益为主,集体公社成为了群众利益的分配点。此时期,人民还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自由探索精神被禁锢,在此情况下,社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2)新左派思潮

新左派同老左派思潮有所不同,受西方当代新左派思想的影响,认为资本思想束缚着人们,同时反对大公司,认为其主宰着人们的命运,任谁也没有力量抵抗。我国的新左派思想反对跨国公司统治、反对资本和市场。

(3)自由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思潮随着改革的步伐逐渐形成了大范围的影响。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人们采取了多种举措打破禁锢的社会环境,主张自由和平等。当前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上主张个人财产权,在政治上主张宪政、民主政治。

3、当前社会思潮的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潮活跃,这将对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析当前社会思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意识强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条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域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年轻人,思想活动更为活跃。社会思潮在过去主要体现在抽象的思想领域上,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多间接地体现,而当前的一些社会思潮却与社会产生了直接的关系,关系到民生与社会发展问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思想资源广泛

社会思潮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以观点形态的角度上看,有其自身的多元化思想资源。西方的现代性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使得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思想的统一将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

(3)表现形式驳杂

因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多样性,加之指导思想、分析工具的多元化,导致社会群体基本利益诉求出现了差异性。在社会转型期,对于差异性问题的不同看法和理解,将成为社会寻求稳定发展需要扭转的主要思想。

(4)社会影响巨大

社会思潮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要求以及个人利益的诉求,在社会群体和不同领域相互转换的过程中,社会空间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若社会思潮全部转变成社会行为,那么,势必会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卢梭公意理论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卢梭的公意思想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注重分配的合理性,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卢梭的自由和平等強调的是决对的自由和平等,以个人为例,一个人有足够的权利可以自由的在社会中活动,并不会因身份或财富的不同而丧失这些权利。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也很适用。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要达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卢梭提出的理想社会相吻合。在平等的前提下,缩小社会等级,消除贫富差距,对于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强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研发,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逐步地向小康社会迈进。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下,对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社会生产资料以及财富的分配上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差距正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拉大,在此种状态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将发生变化,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呈扩大趋势,且行业的经济收入也有明显差距,如烟草、电力、石油等垄断行业,经济收入远超出其他行业。从中可以看出,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性,这势必会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党和政府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社会财富分配的均衡性,逐步地提升劳动者的薪酬,从而稳定社会发展秩序。从我党对收入分配作出的重要改革上可以看出,分配方式已经从注重效率分配向公平分配上过渡,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尽管卢梭的极端社会分配情况不会出现,但是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社会不良分配造成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这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是有益的。

2、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的政府机构

卢梭的公意理论和主权在民充分地说明了民众力量的强大。在主权在民的基础上,他又提出政府团体是人民机关,强调为人民服务。这对当前政府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卢梭的公意理论中,可以看到国家和政府是区分开来的,政府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的合法性主要是主权者给予了其合法的地位,以委托的方式承接民众的权力,而公民的公共利益将是政府机关需要维护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权利的进一步放宽,使得很多官员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擅自用权,致使国家财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有效管理,强化民众服务意识,对于提高政府职能作用将产生积极的意义。但在建立服务型政府机构的同时,我们对于服务体系的内容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因此,在社会思潮下,我们首先要确立民众与政府的关系,不再追求单纯的服务体系,还要强调服务理念、服务分配以及服务实效性,从根本上落实政府的职能作用。

3、杜绝享乐主义,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

当前社会,个人崇尚金钱,将金钱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人不在少数。对于金钱的盲目崇拜和过分追求势必会导致个人意志的丧失,容易步入歧途。金钱至上观已经成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思想风潮,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发展。另外,由此衍生出的享乐主义,也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活动变得活跃,多变,差异性选择进一步增强,出现了多重价值标准,又因多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导致人们无所适从。在缺乏必要的价值取向引导的情况下,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偏颇,呈现价值多元化的局面。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追求,但若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公意不同,那么,将这些不同的各意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众意。公意和众意之间的着眼点不同,公共追求的是集体利益,众意讲求的是私人利益,所以,众意的出现将一定程度上阻碍公意的完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意因生产形式、组织形式等的不同,逐渐分解,被私人利益掩盖。若个人意志或众意与公意之间相背离,那么,公意就会消亡,社会也因此混乱。在此情况下,人们的正常生活在无序的社会环境下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失去稳定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遵循社会契约行为,崇尚精神追求,杜绝享乐主义,以公意为价值追求标准,对于众意价值的实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4、借助知识的力量,采取理性的统治手段

在社会思潮以知识形态和政治相关语言表述出来后,往往借助真、善、美的语言骗取大众的信任,从而达到预期的权利掌控等,这样的统治也充分地体现出了知识体系下精英们的价值意志霸权。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所宣扬的思想精神以及话语正是掌握了特定的知识与话语的规律,从而帮助特殊群体实现价值追求。但因非正常的引导,很容易引发社会等级制度。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行为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导致大众利益遭到损害,从而使民主意志行为无法实现,社会不公平行为不断涌现。卢梭公意强调公民权利,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与我党倡导的为民服务相吻合,在大众思想意识处于潜在影响的状态下,精英们已经开始尝试用新的形式创造领导格局,那么,大众思想就很容易受其影响,进而被精英们领导。在此情况下,个人意志就会受到精英们的影响,有可能出现损害公意的行为。当两者不断激化,社会环境由此变得紧张,对于集体利益的实现将产生不利影响。

现代社会发展凸显出了知识的重要性,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思想意识形态逐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而私人企业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产业机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逐渐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变,精英们参与社会活动逐渐增多。在此情况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按照卢梭公意理论,为众意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达到优化的程度,进而形成公意,为创造理想的社会发展环境创造条件。卢梭公意理论从社会稳定的发展格局入手,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为主,降低社会思潮的冲突性,从而打造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

三、结束语

卢梭公意思想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公意强调集体利益,通过强化公意思想以及政府职能作用,使公意行为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思潮较为复杂,在其情况下,运用卢梭公意思想,将其作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采取必要的手段强化公意思想,使社会行为能够在有序的竞争环境中被确立。社会发展势必会涌现出新的思想,而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在未确立新的意识形态下,根据潜在的影响采取必要的引导措施,按照卢梭公意理论,使社会围绕在一个平和、健康的环境中,从而使社会发展能够稳步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马继东. 卢梭“公意”思想簡述[J]. 学理论, 2015,(27):34-35.

[2] 侯小丰. 卢梭的“公意”与形而上学自由观的奠基[J]. 人文杂志, 2015,(11):1-9.

[3] 郭健坤. 论卢梭的公意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 理论观察, 2015,(8):68-69.

[4] 王俊. 从“公意”角度解读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J]. 法制博览, 2015,(34):281-282.

[5] 张国旺. 公意、公民宗教与民情——卢梭论立法者的科学与技艺[J]. 政治思想史, 2014,(4):65-85.

[6] 许奥琪. 读卢梭:以自由为基础的法律[J]. 法制博览, 2015,(13):112-112,111.

[7] 张国旺. 必须保卫社会生活:重新界定卢梭思想的问题域[J]. 学术交流, 2015,(8):151-156.

[8] 汤葆青. 论人民主权原则下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基于卢梭对人的理解[D]. 西南政法大学, 2013.

[9] 马喜春, 于伟峰. 论“公意”视阈下的“中国梦”[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29(6):48-50,77.

[10] 张建霞.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价值和局限性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作者:李雪 张胜利

社会契约思想与宪政分析论文 篇2:

西欧中世纪契约精神研究

摘 要:契约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它对中世纪西欧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契约精神起源探究,着重分析了契约精神在中世纪封土制、农奴制和商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这些深入中古西欧社会方方面面的契约精神,使得西欧社会开始向民主宪政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契约精神;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契约精神的起源

在欧洲历史上,特别是中世纪阶段,人们特别重视契约精神。人一旦违背契约,不仅会遭到习惯法制裁,甚至会遭到全社会的唾弃。契约精神何以在欧洲社会备受重视呢?它对西欧社会的发展又存在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不得不从其源头来探索。

1.罗马法中的契约概念

契约精神远在古罗马时期即已体现在法律中。罗马法是欧洲两大法系之一,是反映奴隶制商品经济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中世纪基督教学者精心专研罗马法,也为资本主义法律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罗马法中的契约制度,仅为财产流转法律形式。 英国著名法史学家梅因认为,西方主要国家的契约一词均源于拉丁语,即“耐克逊”(Nex),即“用铜片和衡具的交易”[1]。这就意味着远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方就有了契约的概念。但当时人们对契约的理解还主要在于商品经济的交换领域,远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契约观念,那时人们偏重于订立契约的形式。

梅因指出,“罗马法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想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专门用语言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这确是令人惊奇的事。在曾经促进现代人的智力欲的各种主题中,除了物理学外,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2]虽然古希腊、罗马和中国也有“约”的形式,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欧社会“契约”,也不具备西欧社会契约的内涵。契约精神在中古西欧得到了升华。而谈到西欧社会契约的渊源,不得不提基督教。

2.《圣经》中的“约”与自由平等思想

“约”即契约,是当事人基于平等地位而自愿建立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圣经旧约》中有上帝与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等多个“约”,《新约》有耶稣与门徒之约,这些表达了“约”的不同特征。首先,“约”具有非一元性,订立契约至少要有双方主体。其次,“约”自愿订立,违约应受处罚,立约主体拥有自由意志。其三,立约主体双方平等是其效力能够贯彻的保障。最后,立约主体具有理性和功利目的。立约双方都有增加自己利益的理性预期,这可以构成人们立约的充分原因。正是神人之间这种话语契约的形式,为契约的最早形式“诺成契约”注入了精神内涵。

《新约》是耶稣与其信徒所立之约简化了立约的程序:神直接与其信徒立约,不再需要亚伯拉罕等先知代言人,同时扩大了契约的主体:与上帝立约之人变成了其所有信徒。这种表达方式更有利于契约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契约成为人们理解一切教义的出发点,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生活方式。基督教契约的一方主体——上帝是人所无法见到的,从法理上说,是一种推定主体,这与日常生活中的民事契约主体大有不同,同时使西方形成社会契约成为可能。

基督教教义中还存有平等思想。一是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二是所有人生来都是有罪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宣告了人类的平等。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从纯粹灵魂意义上的平等发展到追求经济和政治的平等。中世纪经院哲学代表阿奎那认为,从禀赋说人生而不平等,人有体力、智力的差异,但所有人的自由、权利生来平等,一个人不应该像一个工具一样服从另一个人。因此,任何国家都要在尊重人自由平等的基本权利之上建立政权。阿奎那的平等观建立在基督教的信仰之上,他的“一个人不应该服从另一个人”的思想,直接为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思想家吸收,成为近代社会契约论的重要理论渊源。

二、契约精神在中古西欧的影响

契约精神可以说弥漫于整个西欧社会,几乎可以说处处可见契约精神。在中世纪重要的封土制中,契约精神即是一显例。

1.封建分封制中的契约精神

英国著名契约法学者阿狄亚认为,契约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而中世纪最主要的契约关系也建立在封土制中,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存有深厚的契约理念和实践。

中世纪分封制的主要特点是将享有封地的权利和服从军役的义务联系在一起,封君封臣关系的成立要通过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臣服礼和宣誓颇具宗教意味,宣誓时要手抚《圣经》,其意义在于利用宗教权威来巩固君臣关系。其中即包含了契约因素,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既紧张又合作的契约关系。附庸的臣服是双向契约,梅因称之为“原始契约”。原始契约关系必定迁延到庄园组织结构内部,即领主与农奴的关系中。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结构中,原始契约关系虽然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契约关系相提并论,但它毕竟在人们社会活动的逻辑内涵和规则上,对权利和义务作了某些限定。

实际上,封臣必须遵守封建契约中规定的各种义务,否则就是犯“大罪”,有可能失去封土;而如果他能履行义务,其封土即可父子相传,领主不得无故没收。同样,如果封君不能尽责保护封臣,或对封臣不公,封臣就可宣布解除对封君效忠的誓言。作为一种法律上的关系,臣服礼使得封君承担了保护其封臣占有的土地并反对他人干涉的义务,封臣也有忠于封君并保有相应尊敬的义务。由此可以认为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关于封土交易的契约关系,租地者应负担有关义务,而出租者则保证其租用者的名分和权利。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初级阶段的契约。它有很明显的积极作用,极大地稳定了大小封建主的关系,为其生存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保障。由于这种契约构筑的是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体现出宣誓立约、相互约束等契约精神,正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重要理论渊源。

2. 农奴制中的契约精神

庄园中原始契约因素的存在,首先体现在它得到法律制度中独具特色的庄园习惯法的保障。英国具有独特的法律传统,其法律制度建立在习惯法和判例法的基础之上。11- 12世纪,随着封建庄园制度的兴起,传统习惯演变为“习惯法”,也逐渐融入人们的法权观念之中。这种法律意味着庄园法对于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并非无足轻重。在庄园制度存在的几个世纪里,英国独特的法律体制特别是庄园习惯法,为领主和农奴提供了一个较量的空间。领主与农奴经常通过讨价还价达成这样的协议:农奴交纳一笔现金,领主则免除他们的劳役义务。例如,1316年,库克汉姆的管家在庄园账簿中记录,理查德冬季的劳动售价为2先令6便士;亚当·布雷冬季劳动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乔安那·布劳切奇冬季的劳动卖15便士[3]。因此,惯例形成的过程,也是领主与农奴之间围绕各自的利益不断斗争和妥协的过程。其内容一旦确定,无论是对领主还是对农奴,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农奴通过习惯法与庄园主的斗争,正是契约精神在双方内心中的体现,如果任何一方没有遵守契约精神,庄园法的作用都会是无效的。因此,绝不可以低估契约精神在维护整个西欧社会运作中的作用。

英国中世纪庄园中也存在原始契约因素,毋庸置疑,封建主对庄园进行管理,是为了获得最大利益。但是,由于原始契约因素的存在,则使农奴的权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和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封建主的权力被限定在“原始契约因素”的范围之内。这是一种限制统治者权力的因素,对于农奴来说,其政治、经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庄园中的农奴为其主体权利而争也正是基于这种扎根于内心的契约精神。

3.广泛的商业契约

虽然中世纪欧洲封建分封制度中的契约意识早已为人们所接受,但这些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为论证其对广大人民进行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并不具有近代契约论的实质。与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精神即自由、平等、功利、人权等理论更为接近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兴起的商业契约。

中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意大利和德国表现最为突出。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契约意识得以扩散。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的商品经济就开始复兴,它在使城市兴起的同时,为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提供了贸易场所。意大利银行业的诞生也说明了它的商业化发展程度。最典型的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汉萨同盟。 该同盟甚至为保护商业利益订立了政治军事性质的法律规定。根据规定,任何汉萨同盟成员未获得邻近的4个汉萨城市同意之前不得进行战争。一些城市由于违背某些同盟法规和惯例而被开除,还有一些城市因不愿承担参加汉萨议会的开销而自动退盟。被开除的城市的商人将失去在各个汉萨城市的特权并被逮捕,其货物被没收。①所以严格遵守同盟中的契约规定成为必要而强制性的要求,其商业贸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经常性的契约交易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商业契约成立的前提是双方地位平等,并拥有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与权力。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所体现的自由、平等、理性与功利等原则,正是社会契约论的精神实质。 随着商品交易发展,这些原则渗透到人们心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相互关系的天然法则。 商品经济发展中商业契约的普及为随后形成的社会契约论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总结

契约精神是西欧重要的社会灵魂,可以说是促进西方文明进步之内核精神。它不仅存于封土制、庄园制、宪政和商业精神中,更弥漫于整个西欧社会与人心之中,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不同阶层的人不断争取主体权利,最终为西欧近代自由民主的政治法律制度打开了大门。历览中世纪宪政发展历程,无不渗透着契约精神的痕迹。中世纪使国王政治权力有限,具体的方法有三:分权、制约和监督。三方面相辅相成使国家达到一种权力平衡的状态,就可以免于独裁暴政,又可以在人民的监督下正确的行驶国家权力,真正代表人民意志。

社会契约的观念是从民事契约的观念中引申发展而来的。 社会契约的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强化了民主政治理念,成为宪政的思想基础。建设法治必须确立起契约精神,并以契约精神作为意识基础。从民事契约的意义上讲,契约精神包含着自由、平等、协商、互利、诚信等精神内涵;从社会契约的意义上讲,契约精神包含着人民主权、人权保障、法的效力、社会权利等精神内涵。这两个方面的精神内涵都是宪政得以建立所必需的。这为宪政和宪政精神提供了相得益彰的精神资源与认识基础。宪政精神中似乎天然地包含着这种观念,宪法是人民缔结契约的体现。

在中国契约思想并非没有萌芽,但它决没有形成一种引发历史运动、改变历史进程的系统理论。契约思想也没有踏进过哲学和伦理学的殿堂,即便中国历史上也有过一定经济意义上的契约精神。但这种精神从未深及整个社会,正由于社会契约观念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宪法、民主、法治、人权作为核心内容的宪政精神难以产生和确立。

参考文献:

[1]陈秀平.契约的伦理内核—西方契约精神的伦理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学报,2006,(8).

[2][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1- 192.

[3]E.T.Ropers A History of Agriculture and Prices in England: Vol 2.[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66.

作者:张伟同

社会契约思想与宪政分析论文 篇3:

契约论的理论阐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迪

摘要:众所周知,契约论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契约论思想从伊壁鸠鲁最初的系统阐发到20世纪罗尔斯《正义论》的新近阐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契约论思想本身也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理论。启蒙运动后,契约论思想一度为西方宪政精神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全球化时代与信息时代的诸多挑战。风险共生的21世纪,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新的阐发。契约论的中国式阐发不失为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的诸多理性选择之一。

关键词:契约论;人类生存状态;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契约论的理论阐述——卢梭与罗尔斯的对话

曾经读到政治学家俞可平先生的《政治与政治学》一文,其中将政治哲学分为几个阶段,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哲学(强调神性与世俗性的统一)到中世纪的政治哲学(神学主导政治哲学的视野)再到近代尤其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之处(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哲学(强调理性的光辉,突出世俗性,从神走向人),再到行为主义政治学(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阿尔蒙德与维巴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与民主制》、亨廷顿的《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兴起以及政治哲学著作(诸如萨托利的《民主新论》以及代表后行为主义时代兴起的政治哲学大作即罗尔斯的《正义论》)丛生的20世纪。

西方政治思想中充斥着诸如自由主义、契约主义、无政府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等诸多理论流派。而诸多理论流派中思想承前启后的并且对现代政治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可谓契约论了。契约论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这种学说既用来说明国家起源的必要性,也说明国家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理性。这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明确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认为国家和法都是基于契约的产物,是关于人类福利的约定,目的是免除人们相互之间的侵害。伊壁鸠鲁堪称契约论思想的最早表述者,后来伊壁鸠鲁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古罗马杰出的无神论者和契约论者卢克莱修又用契约论的观点解释了国家的起源并且第一次详细的描述了原始的自然状态。契约论思想到启蒙运动时期又开始引起政治学思想家们的注意,十五六世纪一些反暴君派的贵族思想家系统地论述了契约论思想,把它看成反抗非正义统治的根据。契约论最盛行的时期是十七八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J.阿尔色修斯、H.格劳秀斯和B.B.de斯宾诺莎,英国的T.霍布斯和J.洛克、德国的S.von普芬多夫、法国的J.-J.卢梭。其中格劳修斯的《战争与和平法》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其政治学思想包括社会契约论的思想;霍布斯的《利维坦》以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从不同的人性视角和理论假设出发对国家起源前的自然状态进行论述。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激进的政治思想家斯宾诺莎则认为建立国家是理性的需要,这可以指导人民过和平安定的生活。斯宾诺莎的社会契约论比格劳修斯以及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完整,而且内容上也更加进步。正因为如此,他和费希特一起被马克思称作“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当然契约论思想的阐述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位政治思想家,即卢梭和罗尔斯,他们分别在《社会契约论》和《正义论》中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然状态的观点以及契约论思想。我在阅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后发现,二者遵循不同的逻辑路线,从不同的自然状态描述手法与内容出发演绎自己的契约论的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注重实践价值,而罗尔斯则更倾向于理论的精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罗尔斯的理论演绎更为精巧。

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这一人类生存状态的变迁,从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理性主导,社会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卢梭认为,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跨越标志着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及一个公共的“大我”的产生。卢梭进一步认为合法的社会绝不是建立在强力或强制服从基础之上的,因为强力并不等于“权力”,也不等于“权利”,只有公正平等的社会契约,才能为国家的权力和权利的合法性提供基础。

卢梭对于“公意”的论述与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对“无知之幕”的论述一样,构成了各自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重要理论假设。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契约论从根本上是关于国家起源的一种理论假设,该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特色,内容和形式上都逐渐得以完善。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可谓契约论思想的新颖成果,代表了当前政治哲学发展的较高水平。

契约论的实践意义更应该体现于其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无论是卢梭还是洛克或罗尔斯等人的契约论思想都反映了一种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细心阅读后会发现,这也许是众多契约论思想家的共性。哪怕是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在强调君主统治的主权不可分割时,也同样坚定的主张“人类是平等的”这一基本论据。因此,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贯穿于契约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大部分,并在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后的西方政治思想中得以凸显。契约精神在当代或许早已或本就不是国家起源的正确假设,而只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理论演绎的一种理论假设而已。科学的国家起源思想应该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找到正确答案。但是这不能成为否定契约论价值的论据,因为我们知道契约论产生之初的时代是古希腊时代,契约论的论据中关于自然状态的唯物主义的论述已经颇有实践与理论价值,此外从某种层面上说契约论思想为国家的合法性寻求了在那个时代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因此,我认为评价契约论需要从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加以分析,并公正的阐述其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之所在。

二、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他山之石——契约论的中国式阐发

关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说贯穿于政治思想史的始终,直到21世纪的今天民主依旧是政治发展的理想追求。民主从最早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城邦时代最原汁原味的“大树底下的民主”,到现代程序民主和代议民主的建构呈现出民主的价值的同时,更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政治发展的实际演绎。

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路线图,按照政治学家俞可平的见解有三条路线:第一,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第二,从较少的竞争到较多的竞争;第三,从基层民主到较高层次的民主。自从马克斯·韦伯以后,民主不再过分强调实体民主,而把民主的视线转移到程序民主上来。一般而言,民主需要符合以下标准:第一,普选制;第二,公共部门的分权制衡;第三,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与监督等。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当前乡村选举中出现的大步乡改革和“两票制”以及“公推公选”都反映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切实进程,也真实的展现了民主政治演绎的路线图。当然,学生认为民主政治的发展依赖与其他诸如契约论以及各种与之相类似的诸如公共选择学派“委托与代理”等理论的发展。因此,笔者更愿意将契约看做一种人民与国家的“合同”,是双方意思的真实表示,是建立在维护人民主权基础上的民主政治的彰显。这也符合卢梭等契约论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国情。

根据契约论的思想,笔者对当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或许还较为粗陋的建议:第一,更多的维护少数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他们同样是“契约”的制定者,他们有权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中代表的结构需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不能仅仅代表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忽视占社会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诸如农民工等。第三,各种“契约”的制定(这里尤指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需要体现“公意”,需要彰显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的同时,真正实现其制定过程和制定结果的民主与公正。这需要在程序民主和程序公正等问题上做更为合理有效的政治设计。第四,契约的维持需要民主做合法性支撑,民主的彰显不仅是一种政治价值,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实际权益,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承诺兑现,是客观的利益分配格局与机制的构筑。

根据契约论的观点,根据当前政治发展的需求,契约论应该更加赋予其自身以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这也应该是理性政治的选择,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要求。当前中国社会问题众多,社会泄愤事件、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胡鞍钢的“一个中国,三个世界”理论)、贫富差距都已经达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基尼系数保守的说已经接近0.5),而教育如何才能去行政化、居高不下的房价、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三农问题甚或四农问题、利益集团问题、政治腐败问题、基层民主问题、教育公益化(而非产业化)问题等都威胁着政治系统的稳定,削弱着中国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而当前无论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都存在着诸多阻滞,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认为“政改阻力由既得利益阶层制造”。显然当前中国已经不存在阶级之间的对立,但是诸多阶层尤其是中间阶层理论和现实的出现使得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在中国彰显,各阶层形成了诸多利益各异、力量各异的利益集团并据此形成影响公共政策的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分子。契约论给我的启示则是政治必须彰显公意,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应该顾及少数既得利益者的不合理要求。因为按照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政府的创制只是一项法律而非契约。格劳修斯在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中甚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退出自己原是其中一员的国家,并且离开国土时就重新获得了自己天然的自由和自己的财富”。当然这种行为是极其不负责的,但是这客观反映了政府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政治与行政系统已巩固其已有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以免出现哈贝马斯所言的“合法性危机”。而正如俞可平所言“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增量政治改革与增量行政改革,在某些领域实现增量基础上的必要突破性发展,逐步实现民主政治的发展以避免“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信念危机、信心危机”。面对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阻力,面对如此诸多的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复杂的社会问题情势,面对各种群体性事件与民告官事件,我深深感受到治理与善治在当前的重要意义。而显然,这与契约论思想不谋而合。善治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形成一种公私伙伴关系。从根本上说,契约论思想所指涉的即为这种良好的互动,一种委托与代理关系的演绎。

因此,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历史机理出发,从其中契约论的理论出发结合当前中国具体国情,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且对民主政治提出了更高也更符合实际甚至说是更切实的要求。契约论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它带给人类宝贵的财富,曾经它成为启蒙运动中耀眼的火炬,曾经它是西方文明从封建文明向资本主义文明演进的号角与方向盘,而今在该思想从伊壁鸠鲁系统阐述到卢梭(1762《社会契约论》)再到20世纪下半叶罗尔斯(1971《正义论》)的发表,逐步完善。再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跨越二百多年的历史时空,它依旧熠熠闪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世界文明的百花丛中,契约论给予当前中国政治的最大启迪,我想正是一种符合“公意”的“允诺”的兑现,是一种民主政治与宪政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途是光明的也是崎岖的,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这也是政治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所需面对的必然现象。我们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坚信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理性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近九十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与中国命运休戚相关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取得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促进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一定可以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考验,一定会忠实地兑现与全国人民“契约”,带领全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迈进,朝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汪建达,吴新民.论桑德尔对罗尔斯新社会契约论的批判——兼与姚大志先生商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2]俞可平.政治学的公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3,(5).[责任编辑 吴迪]

作者:裴丽,姚 荣

上一篇:家长会学生学习问题演讲稿下一篇:公安局副局长竞聘演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