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与社会发展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公平与社会发展(推荐11篇)

不公平与社会发展 篇1

基因技术与社会不公平

本文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作者主要从两个系列研究这一问题,第一个序列包括研究起点的不公平研究过程的不平等,以及基因技术应用的结果的不公平,另一序列包括基因技术应用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富人与穷人,有知识者和无知识者之间存在的社会不公平问题。

作 者:张国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系,贵州 贵阳 550025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1)分类号:B82-052关键词:基因技术 社会不公平人类

不公平与社会发展 篇2

一、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

学前教育在教育供给链条上处于基础的底端,学前教育在教育供给链条中的待遇不公。我国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 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

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间存在很大不公平,具体表现为:(1)起点不公平:城乡幼儿受教育权和入园机会的失衡加剧;(2)过程不公平:城乡公共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3)结果不公平:城乡学前教育质量的巨大悬殊。造成上述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主要为:(1)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起点不公平的根本原因;(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过程不公平的重要原因;(3)农村学前教育长期缺乏质量监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结果不公平的障碍因素。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长期存在于我国,虽然通过多年努力,但仍未从根本上得以有效解决。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必须要有效解决我国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

2. 财政投入不足、不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教育投入方面更多关注的是九年义务阶段的教育,对于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幼儿教育经费支出大约仅占据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如此之低的教育经费支出严重约束了学前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据了解,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教育经费支出均在3.0%以上。而法国及丹麦的学前教育经费更占据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1.1%与10.6%。而在我国还存在另外一个现象: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都流向那些示范幼儿园,最终致使很多私立幼儿园及农村幼儿园仅可以获得极少的教育经费支持,有的幼儿园甚至根本无法得到国家的教育经费支持。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学前教育怎能实现公平呢?

3. 地区师资力量不平衡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支撑。但是在我国,却严重存在师资力量不平衡的问题。诸如,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城市地区。西部地区的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东部地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教师待遇差距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幼儿师资力量不平衡是造成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待遇非常低,为了寻求更好的待遇,很多农村幼儿教师不惜一切代价涌向城市,最终造成城市地区的幼儿师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由于缺乏幼儿教师,不惜聘请一些根本不具备幼师资格的人员担任幼儿教师。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好,幼儿教师的待遇也相对较高。因此,很多西部地区的幼儿教师也积极涌向东部地区,最终造成东西部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平衡。

二、学前教育不公平社会表现的解决机制

为有效解决我国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特提出如下几点发展建议:

1. 有效解决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

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重要社会表现。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统筹发展,尽可能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公平,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最大化普及,让农村的每一位幼儿均可以享受到学前教育的基本权利。最终,有效促进我国城乡学前教育起点实现公平。(2)在物力及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对城乡学前教育实施改革,积极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及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城乡学前教育过程实现公平。(3)不断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及具体课程开展实施监管,不断提升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的质量,尽可能保证城乡学前教育在教育结果方面实现公平。只要能认真做到上述三点,我国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表现定然会进一步缩小。

2. 有效解决财政投入不足、不均问题

在上述论述中已然提及到,我国在学前教育经费支出方面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不公平。基于此种情况,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的经费支出,让教育经费更好的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笔者看来,学前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应占到教育经费支出的5%,不论是示范幼儿园、优质园,亦或农村幼儿园、普通园,均应平等接受国家的教育经费资助。只有国家将学前教育经费平等的分布于各幼儿园,才可能让幼儿园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才更有利于尽早实现我国的学前教育公平。总而言之,我国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支出,有效解决财政投入不均是当下及未来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公平。

3. 解决地区间师资力量不平衡的问题

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平衡是造成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为有效解决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平衡问题,我国必须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提高西部地区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水平。最终让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城市幼儿教师的待遇相当,让西部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和东部地区的幼儿教师待遇相当。工资待遇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帮助农村地区及西部地区更好的留住优秀幼师人才,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幼师更加积极的涌向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除此之外,国家还应明令禁止幼儿园招聘一些不具备幼师资格的人员从事幼师职业。应该建立学前教育师资获得较稳定身份的机制。这样的做法是对学前教育的一种负责,同时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结语

学前教育的不公平会产生很多危害,对幼儿的个体发展及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均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不公平社会现象的研究,从而提出有效解决对策。我国的学前教育不公平还有很多社会表现,在此不再做详细论述。总而言之,学前教育的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学前教育健康、长远发展,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社会表现我们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唯有如此,我国的学前教育公平方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天娥,蔡迎旗.美国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措施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7).

[2]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10).

[3]王玉超.学前教育不公平现状及改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4]王亚芳.公平视阈下学前教育发展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08).

[5]第七战略专题调研组.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10,(07).

不公平与社会发展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不公平 社会表现 财政投入

近年来,教育公平无疑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教育公平的讨论热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由此亦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教育公平应从学前教育开始。美国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诸如促进州际学前教育的公平、保障不同族裔间学前教育公平及实现不同家庭背景学生接受学前教育的公平等。在我国,同样存在学前教育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不公平既有学校方面的表现,亦有社会方面的表现。本文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进行阐述。

一、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

学前教育在教育供给链条上处于基础的底端,学前教育在教育供给链条中的待遇不公。我国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

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间存在很大不公平,具体表现为:(1)起点不公平:城乡幼儿受教育权和入园机会的失衡加剧;(2)过程不公平:城乡公共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3)结果不公平:城乡学前教育质量的巨大悬殊。造成上述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主要为:(1)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起点不公平的根本原因;(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过程不公平的重要原因;(3)农村学前教育长期缺乏质量监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结果不公平的障碍因素。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长期存在于我国,虽然通过多年努力,但仍未从根本上得以有效解决。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必须要有效解决我国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

2.财政投入不足、不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教育投入方面更多关注的是九年义务阶段的教育,对于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幼儿教育经费支出大约仅占据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如此之低的教育经费支出严重约束了学前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据了解,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教育经费支出均在3.0%以上。而法国及丹麦的学前教育经费更占据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1.1%与10.6%。而在我国还存在另外一个现象: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都流向那些示范幼儿园,最终致使很多私立幼儿园及农村幼儿园仅可以获得极少的教育经费支持,有的幼儿园甚至根本无法得到国家的教育经费支持。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学前教育怎能实现公平呢?

3.地区师资力量不平衡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支撑。但是在我国,却严重存在师资力量不平衡的问题。诸如,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城市地区。西部地区的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东部地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教师待遇差距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幼儿师资力量不平衡是造成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待遇非常低,为了寻求更好的待遇,很多农村幼儿教师不惜一切代价涌向城市,最终造成城市地区的幼儿师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由于缺乏幼儿教师,不惜聘请一些根本不具备幼师资格的人员担任幼儿教师。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好,幼儿教师的待遇也相对较高。因此,很多西部地区的幼儿教师也积极涌向东部地区,最终造成东西部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平衡。

二、学前教育不公平社会表现的解决机制

为有效解决我国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特提出如下几点发展建议:

1.有效解决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

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重要社会表现。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统筹发展,尽可能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公平,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最大化普及,让农村的每一位幼儿均可以享受到学前教育的基本权利。最终,有效促进我国城乡学前教育起点实现公平。(2)在物力及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对城乡学前教育实施改革,积极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及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城乡学前教育过程实现公平。(3)不断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及具体课程开展实施监管,不断提升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的质量,尽可能保证城乡学前教育在教育结果方面实现公平。只要能认真做到上述三点,我国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表现定然会进一步缩小。

2.有效解决财政投入不足、不均问题

在上述论述中已然提及到,我国在学前教育经费支出方面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不公平。基于此种情况,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的经费支出,让教育经费更好的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笔者看来,学前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应占到教育经费支出的 5%,不论是示范幼儿园、优质园,亦或农村幼儿园、普通园,均应平等接受国家的教育经费资助。只有国家将学前教育经费平等的分布于各幼儿园,才可能让幼儿园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才更有利于尽早实现我国的学前教育公平。总而言之,我国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支出,有效解决财政投入不均是当下及未来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公平。

3.解决地区间师资力量不平衡的问题

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平衡是造成学前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为有效解决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平衡问题,我国必须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提高西部地区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水平。最终让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城市幼儿教师的待遇相当,让西部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和东部地区的幼儿教师待遇相当。工资待遇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帮助农村地区及西部地区更好的留住优秀幼师人才,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幼师更加积极的涌向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除此之外,国家还应明令禁止幼儿园招聘一些不具备幼师资格的人员从事幼师职业。应该建立学前教育师资获得较稳定身份的机制。这样的做法是对学前教育的一种负责,同时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结语

学前教育的不公平会产生很多危害,对幼儿的个体发展及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均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不公平社会现象的研究,从而提出有效解决对策。我国的学前教育不公平还有很多社会表现,在此不再做详细论述。总而言之,学前教育的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学前教育健康、长远发展,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社会表现我们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唯有如此,我国的学前教育公平方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天娥,蔡迎旗.美国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措施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7).

[2]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10).

[3]王玉超.学前教育不公平现状及改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4]王亚芳.公平视阈下学前教育发展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08).

[5]第七战略专题调研组.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10,(07).

所谓教育不公平 篇4

原因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使教育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存在差距,从而导致区域间教育发展存在差距。二是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当前的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这就严重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四是教育政策不尽合理。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公平,给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平等教育造成阻力,人为地加大了城乡、区域差距。高校招生中的“定向生”“保送生”“专升本”等,也是制造教育不公平的源头。

五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现在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寄予孩子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能“上好学”,这就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在深入分析这五个方面原因基础上,《七个“怎么看”》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思路与对策:

一是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印发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各级政府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

二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2001年至今,党和政府通过采取下发文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有些地方仍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尽可能多地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在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促进其办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太不公平了 篇5

今天晚上姐姐都在那个电脑桌旁边用了很久的电脑,然后我就想用一下电脑的,结果姐姐又不给我用,然后突然看到他空闲的,他就看了一下手机,然后我就偷偷的用了一下电脑,看一下哔哩哔哩的视频,结果他就不玩手机了,那个时候我还特别的烦,而且还非常的扫兴,没想到他就把我的那个网站给关了,这真是太扫兴了呀,所以我就看不了了,我就很生气,我就拍了一下他的背,结果他就很愤怒,直接把一个那个安慕希酸奶泡到了地板上,而且还非常用力,只见安慕希里面的白色酸奶爆出来了,而且洒的地面全是,比如说衣柜上还有瑜伽垫上甚至床上都有,这个时候我特别的着急,如果到时候爸爸妈妈回来之后看到如果是我弄的怎么办?我现在应该马上弄好,否则到时候我该挨骂了,但是又不是我弄的,我这个操什么心,但是还得弄一下,否则他们真的怪我怎么办?我就拿了一个抹布来擦了一下,这个酸奶真不好擦,而且擦了之后还会有那个味道,这个又不像水一擦就干净。

我一共擦了整整两遍,而且在擦第2遍的时候爸爸还回来了,他看到了那个地板上的`酸奶,还怪我说我惹了姐姐,而且在我弄这个地板上的酸奶的时候,姐姐还把那个椅子弄甚至推我了一把,真的好愤怒啊。而且那个酸奶还是我擦干净了,反正这些都不说了,在我洗澡的时候,他还连续的开关灯,而且还把那个门打开,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我还帮你擦了那个地板,你还这样子弄,我真的好气啊,而且爸爸还袖手旁观,这真的太不公平了,我应该变得更加强大,在别人破案的时候不会质疑我。

不公平与社会发展 篇6

1 职业教育公平的内涵

职业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对职业教育权利享受的均等、对职业教育内容选择权的均等、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享受权的均等。公民对职业教育权利享受的均等, 是指每个公民均等地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不因公民的正常差异性而使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产生差异。所谓正常差异性, 是指人为差异性以外的各种差异, 比如人们所处地域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等。对职业教育内容的选择权, 意味着职业教育接受者有权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等方面的情况, 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 包括对所学专业、课程、学习形式的选择。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良好的学风、合适的教材等。对这一切, 每一个职业教育接受者都应该能充分地均等地享受。

2 职业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根据公平理念所适用的社会领域, 可以将社会公平区分为政治公平、经济公平、文化公平、法律公平和教育公平等, 社会公平是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公平的缺失, 将极大地影响到其他领域的社会公平, 甚至会使其延续并进一步放大。因此, 促进职业教育公平, 是缩小社会不平等、鼓励社会流动、社会参与和社会团结的必由之路。

2.1 社会公平是影响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

作为整个社会公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公平的水平和状况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公平水平和状况。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不得不采取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 集体劳动, 平均分配财物和社会政治权利,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绝对公平状态。这导致原始社会的教育也是如此, 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绝对公平状态。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解体, 人们进入到一个极不公平的时代,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封建主与农民之间以及在其他的各个社会群体如种族、性别等之间, 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不仅体现在劳动和分配领域, 而且体现在政治领域、法律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 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教育处于一种绝对的不公平状态。直到近代社会,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民权运动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之下, 社会公平问题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公平理念开始在政治领域 (如选举权的不断扩大) 、经济领域 (如按劳分配制度的普遍确立以及高额遗产税的征收) 、法律领域 (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确立) 、文化领域 (如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等) 、教育公平 (如废除双轨制、取消种族隔离、方便女童入学、入学机会均等、开放入学政策、全纳教育出现等) 被认同和实施, 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反对特权和崇尚公平的时代。人类对职业教育公平的期望程度直接反映着整个社会公平所达到的水平和程度。

不仅如此, 现实生活中其他社会领域内的公平状况深刻地、多方面地影响着职业教育公平。职业教育公平不是处在一种真空当中。从政治领域来说, 如果主权国家内部的公民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那么也就不会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在政治上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 将“敌我矛盾”泛化到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被认定为地 (主) 、富 (农) 、反 (动派) 、坏 (分子) 、右 (派) 的人们及其子女就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从经济领域来说, 如果一个社会还存在着多种劳动形式和分配制度, 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还比较大, 那么自然会影响到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的教育投入能力、教育期望水平、实际受教育的程度以及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最后收益。在某种程度上, 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制度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同样, 如果一个存在多样文化的社会中, 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 那么反映到学校中来也必然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出身的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成就。其中, 出身于居于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中的青少年儿童会比出身于被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中的青少年儿童更易于适应学校环境并取得成功。所以, 要想真正彻底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就要同时提高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领域的公平水平。

2.2 职教公平在促进整个社会公平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 是矫正社会不公平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公平的丧失, 必将使得整个社会原有的不公平状况进一步加剧。当前, 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 由于种种复杂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 在整个社会蓬勃发展的同时, 人们也看到, 社会收入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社会差距也日益显现出来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根据国际公认的指标体系, 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不断扩大的社会差距, 人们在意识领域也重新出现了社会区隔乃至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的意识, 社会成层和分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如何解决这种社会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防止这种社会差距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进一步扩大?政治的决策、经济的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除此而外, 实现和扩大职业教育公平, 关心农村的职业教育, 关心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 是缩小社会差别、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现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也是国家追求的目标, 更是全社会不懈努力的结果。在社会发展不断加速的今天, 职业教育的公平性会不断提高, 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不断提升。

摘要:公平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社会公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影响。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公平在职教领域的延伸, 也是一直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公平的内涵以及职业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龙春阳, 王强.教育公平的主要需求与教育政策的选择重点[J].科技与管理, 2003 (4) .

[2]郑晓鸿.教育公平界定[J].教育研究, 1998 (4) .

不公平与社会发展 篇7

一、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

我国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每一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不同地域之间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条件,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义务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和地区间的不公平。

1.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

我国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兩极分化。义务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预算内经费在城乡间分配极不平衡,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巨大,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农村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师资队伍在教师数量,教师学历、职称等方面都无法与城市的相提并论;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缺乏财政支持,造成农民家庭及个人负担沉重,学校负债经营的局面,义务教育难以保证。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农村普通小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远低于全国普通小学国家财政性经费。

小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表

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

普通小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万元)5759654246425984397257153297895226738863

农村普通小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万元)3724914430419740264255492223624118069991

2.地区间义务教育不公平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直接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在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多的财政收入,为义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到义务教育中的资金更少,义务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这些导致了经济水平发展不同的地区义务教育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二、义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义务教育不公平的产生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外,还存在体制的渊源。学者们普遍认为财政分权体制不合理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财政体制没有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承担责任,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于义务教育的负担责任和负担方式。这导致了中央和地方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不明,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发展。而不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公平。

1.财政分权体制

我国自建国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也大体经历了集权和分权两大阶段。在1978年以前,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是高度集权的;1978年之后,教育财政进行了分权式改革,财政分权的改革以1994年为界限,分为财政包干和分税制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地方政府承担了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中,责任又层层下推,在农村推到乡级政府。但是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部分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只保留少部分税收,而在义务教育的责任分担中,地方政府承担了主要责任。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资金匮乏,财政负担较重。在2004年取消农业税后,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大幅缩水,负担进一步加重。地方政府税收的减少,限制了对义务教育的支出。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在教育资源、教育条件,教育质量方面都与城市差距较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税收收入较少,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当前教育财政体制中,财政收入与责任分担的不对等,是造成了义务教育城乡,地区间的不公平的渊源。

2.转移支付制度

在1994年财政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先集中大部分税收收入,然后通过转移支付向地方返还税收,即中央政府按照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缴纳税收的多少来确定中央向地方返还的税额。这种以地方政府上缴税款多少确定返还额度的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政收入匮乏的地方政府无法得到较多的财政收入,而地方政府承担着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有限的财政收入无法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使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以上缴税收额度确定返还税款多少的转移支付制度,使教育资源需求更大的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无法得到国家更多的财政支持,导致了财政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的不公平。

三、义务教育不公平的对策、建议

义务教育不公平的消除,必须解决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不足,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在教育财政的分权体制中,要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中承担的责任要与它可支配的财政资金相匹配。中央要加大对地方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加大对偏远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增加对这些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其次,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以教育资金需求为基础的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使教育财政资金的需求与供给挂钩,让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可以获得更多资金投入,实现教育资金效用的最大化。最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所以要不断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发展水平,为义务教育不公平的消除提供物质基础。(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管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志磊,袁连生,张雪.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02:43-48.

[2]成刚.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预算制度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6,06:7-10.

[3]马喆.公共教育财政调控与预算行为规范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05:54-56.

[4]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06:3-8.

教学反思《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篇8

2013年11月29日上午第四节,我在船寮高中高一(2)班上了一堂县级公开课,课题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对这节课进行了自我反思,具体反馈如下: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堂课自己上的还是比较满意的。准备很充分,材料也新颖,在教学中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本课的重难点把握准确,并立足于解决落实重难点知识。

本框内容理论性、政策性比较强,和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感觉比较生疏,兴趣不大。所以,如何设置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成为我在备课时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切入口要小,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一材多用,可以将本框生涩,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理解掌握知识。

本课内容归纳成为三个部分:一是公平问题,二是效率问题,三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均分别可以设计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主线突出,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内容。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三次讨论,第一次是在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处,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第二次在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处,设计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富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去回报社会?”从而解决国家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一重点问题。最后,根据仇富心理这一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该不该仇富?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结束本课内容。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建议 篇9

张俊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卒,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在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修1教材“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框,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对于解决这方面问题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这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帮助我们高中学生认识社会,全面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过必修1教材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个框题的内容很难教。有的知识不好把握,也有些知识很难讲清,笔者也有这样的同感。很多教师都知道这节课内容重要,但上公开课都回避这一内容。经过深入分析,我发现这个框题难教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首先,这个内容是新增加的理论,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本框题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解决的举措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知识都很抽象。其次,教材提供的辅助材料理论性较强,不贴近生活。教材在讲述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解决的举措时,各提供一段辅助材料,这些材料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再次,教材在编写中省略了一些重要概念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对一些观念的理解缺少知识铺垫。此外,有的内容还涉及到辩证法的知识,高一学生尚未学习过哲学,缺少辩证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教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处理这些问题的几点教学建议,以便给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一、引进基尼系数的指标,讲清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这个概念较抽象,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教材在讲这个概念时,在辅助材料中提供了两个对立的观点,通过对这两个观点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观点一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观点二运用辩证的思维,指出收入分配公平也存在着合理的差别,因而是正确的。

借助这样的材料,固然能帮助学生理解该概念。但是,这段辅助材料思辨性强,比较抽象,对高中学生来讲缺少趣味性。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个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以及联合国对此所作的有关规定,让学生结合这个指标来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概念,这样就容易多了。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也叫洛伦茨系数)。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教学论文 )联合国把0.4作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提醒某些国家应尽快采取措施,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以上,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

二、补充几个重要的概念,做为公平举措的铺垫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讲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时提到,“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重视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然而,高一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些概念,因此,理解这两个重要的举措就很困难。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补上这些概念,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一下这些内容,有了这些概念做铺垫,学生再学习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也就水到渠成了。

国民收入是指―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总和,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剩余部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三、结合两个直观的图表,理解两个合理的比重

教材在讲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时提到“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两个合理比重很抽象,学生自己理解起来很困难。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两个直观的图表,就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实现难点的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过分地强调国强,而忽视了民富,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过多的`向国家和集体方面倾斜,造成居民的收入分配较少,并且,居民的收入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不相适应,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第一个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第一个合理比重。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国民收入分配上的不科学,应当适当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分配。在这些分配中,凭借劳动要素获得的收入较低,而拥有一技之长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收入较高,按资本要素的收入最高,因此,我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第二个图,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第二个合理比重。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同样是劳动者,而体力劳动者的报酬相对偏低,应当适当地提高。

四、借助教材提供材料,帮助理解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包含着辩证法的内容――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高一学生由于没有学过哲学,缺少辩证思维,因而,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就很困难。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充分借助教材中提供的一段材料,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阅读这段材料,领会材料中哪个部分说明效率的重要性,哪个部分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学生阅读材料以后,经过认真地分析就会很快找到答案:新的领导改革公司分配制度,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报酬,说明效率是公平的前提;企业内部和谐了,公司又红火起来,强调了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样,借助教材具体材料就可以很快理解抽象的观点。

公平不公平——“四体联动” 篇10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会上指出,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221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也明显增多。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更好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努力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高虎城表示,近年来中国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取得扎实进展。进出口贸易法律体系日益完备,商务部围绕《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程序、贸易壁垒调查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出口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中介机构和涉案企业间的”四体联动”应对机制日趋完善,一批重大案件的应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国产业运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水平日益提高,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多哈回合谈判中关于反倾销规则修订的磋商与谈判。

高虎城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督促企业认真履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工权益等企业社会责任;在处理贸易摩擦工作中,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源头上减少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完善“四体联动”工作机制,增强运用国际规则发展和保护产业合法权益的本领,加强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的能力建设。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王世春局长对近两年来全国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今后一个时期内进出口公平贸易的工作安排作了部署。

会议对全国22个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先进集体和1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简析社会公平与政府责任 篇11

无论在哲学层面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 关于社会公平的内涵都有诸多的争议和分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公平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公平:

首先, 社会公平是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 它包含着一定社会对人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权利的共识, 是在社会资源相对于社会需要具有稀缺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的群体生活持续下去, 免受社会冲突的破坏和瓦解的生活原则, 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持续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其次, 社会公平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它涉及财富的占有, 收入的分配, 权力和权利的获得, 声望和社会地位的状况, 享受教育的机会, 职业选择等等, 一句话, 他涉及全部社会资源和社会福利的配置;第三, 社会公平不仅仅是指社会福利的配置结果, 更重要的是指发展机会的平等, 也就是说, 人们获得发展机会 (如教育, 就业) 的权利不应受到家庭背景, 性别, 种族, 身份和资本占有状况的影响, 发展机会的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第四, 社会公平是对市场缺陷的一张补偿和竞争过度的一种制约。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 市场不是“圣诞老人”, 社会公平则是要抑富济贫和“普渡众生”所以, 社会公平的问题不能由市场本身来解决, 而是要通过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来调节利益差距, 进行社会福利的二次分配, 并使在市场上竞争屋里和竞争失败者具有起码的生存保障和发展的机会。

社会公平不仅指社会制度及规则的公正、平等, 指收入分配规则公平, 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相称”和“平衡”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反映或评价。而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公共行政。公共行政作为“一种社会目标的合理调整和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的组织体系”, [1]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必须把维护社会正义, 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其奋斗目标。另外, 公共行政所要实现的社会公平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时段的公平, 而是全方位的整体公平。公共行政如果背离政治性、公共性, 丧失其本质诉求, 只注重管理主义, 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特别是当前社会领域内公平问题日益凸现, 公共行政更要以实践和维护社会公平为宗旨。

二、政府要承担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

公共行政以社会公平为其价值诉求, 一方面社会公平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选择, 这由政府的公共性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维护社会公平, 政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力量依托。

现在公共行政以社会公平为其价值诉求, 是其“公共性”使然。由学者指出“公共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律, 遵循公共目的, 行使公共权力, 处理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承担公共责任, 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管理活动。”[2]公共性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 公共性意味着共有性而非私有性, 共享性而非排他性, 共同性而非差异性。政府通过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 这是所有政府公共性的共同内涵。

公共权力的获取与行使要求政府必须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其价值评价标准。公共权力是由宪法、法律所规定, 由公民和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公共权威。它代表着国家意志, 集中表现为国家权力, 是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政治强制力量。就公共权力的起源而言, 它源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共同生活秩序的需要, 其本质是一种凝聚和体现普遍意志的力量。洛克和卢梭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分别在其所著的《政府论》和《社会契约论》中均以自然状态为起点, 阐述政府成立的条件以及功能:保护财产, 维护社会安全与公民自由, 彰显政府的公共性, 从而维护社会公平。他们认为政府代表着一种公共的理性契约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3]现代社会, 当国家运用公共权力时, 必须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前提, 与履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 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为旨归。

公共行政的内在要求是代表、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 现代政府作为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 应按照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意志, 从保证公共利益的出发点入手, 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所谓公共利益, 是指一定范围内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产生于社会又独立于社会, 现代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进行政治统治, 必须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履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其外在表现就是满足变化公共需要。这正是公共行政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公共利益, 社会成员对其具有平等的享有权。西方政治学认为, 国家是个人让渡主权订立契约的产物, 政府的行为目标或宗旨必须具有公益性的本质。公共利益得到维护, 整个社会存在公平、公正、协调和稳定的秩序, 反之则不然。需要强调的是政府所代表的是公共利益, 它本身不应有自己的利益要求, 否则将破坏社会公平。

另外, 现代政府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主要依托, 政府作为个人无法实现利益的全权代表者, 应当被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弥补市场不足的制度性工具。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担负着双项职责:一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引导;而是对政府自身行为的约束。政府维护社会公平地位的确立由它和其他部门相比的特殊性所决定。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私人组织等相比, 政府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目的是向全体公众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 具有公益性, 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其运行依靠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 其行政行为是凭借公共权力的强制性来进行的, 采取层级节制的官僚组织形式进行管理;政府在价值取向上以公平为优先选择的价值标准等。

综上所述, 社会公平实现所依赖的最直接现实力量就是政府。人们设立政府最初的目的就是谋求公平行政。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调控者和分配者, 对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行设定, 对社会不同阶层进行利益和角色的调节, 因而政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权威性力量。尤其当前形势下, 不同利益主体频频出现对立和冲突, 这就要求政府以公正的调节者的姿态出现, 通过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 规范其行为方式, 从而化解冲突, 保护利益, 维护稳定, 实现公平。

三、政府如何承担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

强调政府职能的社会公平取向, 并不意味着侧重从政府的角度去考量社会不公平的现实状况, 分析社会不公平的产生原因, 其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昭示政府必须从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入手, 致力于社会不公平现状的减缓乃至消除, 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应采取的措施。

(一) 健全服务裂政府的职能体系

任何政府均具有双重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毫无疑问, 国家 (政府) 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治统治职能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但这并不能否认其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功能。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 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得以持续下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政府的统治职能将会不断弱化, 而作为社会管理的服务职能将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强化。因此, 由传统的强制性的管制为特征的统治行政和管制行政, 走向以民为本的服务行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而社会发展缓慢,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改革不到位。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管理理念不清, 对经济增长和市场过分迷信, 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建立一个“经济建设型的政府”, 以经济建设为己任, 直接参与市场中的竞争, 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而且政府把大量精力和财力用于促进GDP的增长上, 用于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上的较少, 因而, 公共服务缺位, 导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这也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社会组织不发达的情况下, 要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这就要求政府彻底从经济至上的管理中走出来, 由传统的管理和管制向服务转变, 担当起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的责任。

政府只有树立服务理念, 充实和强化会服务职能, 在诸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扶助、公益事业建设等公共物品的组织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才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二) 完善以社会公平为取向的公共政策

如果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那么追求社会公平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保证, 因此, 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取向。让我国更多的人分享到发展的好处和成果。这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并且贯穿整个公共政策的始终。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社会公平, 但是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公平, 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保障。用制度方式对困难群体的基本权利加以保护, 正是社会公平对市场缺陷的一种补偿。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抽象的口号, 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有政治基础的保障, 即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 必须首先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保证人们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完善民主制度, 建立一种公平的法律政治机制, 达到政策上的公平。

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 在社会公平问题中的弱势群体。根据罗尔斯的正义的两个原则,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 必须符合利益分享的公平机制, 将社会各阶层、集团的利益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或者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时带有倾斜性的, 但这种倾斜性的公共政策要有利于最少受益的群体。例如, 我国在近30年的改革发展中贡献最大、受益最少的莫过于广大农民了, 因此, 当前党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该适当向农村、农民倾斜, 保障农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利益, 取消农业税就是符合罗尔斯社会公平原则的政策表现, 下一步要做的, 应该是制定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了。当然不仅农民, 其他弱势群体, 如城镇、城市中的失业者, 都应纳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对象中, 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

(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民生即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或基本生存状态,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经济刚刚起步, 我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者“经济性政府”的角色, 公共投入的重心在经济, 而非民生, 因此, 改革开放近30年, 经济飞跃发展的同时, 社会保障却一直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美国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开始构建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英国从1945年也开始建立这一体系。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 2003年人均GDP己经超过了100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字, 从可比价格和实际购买力来看, 我国现在的人均收入己经略超过当时的美国和英国;而从公共财力, 更是远远超过当时的美国和英国。因此, 无论从人均收入的角度, 还是从公共财力的角度, 我们都应当开始着手建立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 既不在于资金问题, 也不在于工作的难度, 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科学的公共财政制度应该体现财政的公共性, 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等事项, 而从竞争性领域、盈利性的领域退出来,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投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 尤其是用于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制。

根据中国二元社会的特点,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其支出大致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城市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由于基础较好, 近年来投入也较多, 现在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现才是重中之重, 是现阶段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重头戏, 也是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保、困有所助, 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力量, 政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社会, 避免社会发展中社会差距过大, 并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责任。一方面社会公平是现代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选择, 这是由政府的公共性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维护社会公平, 政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力量依托。

关键词:社会公平,公共行政,政府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庆东.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实现途径.中山大学学报, 2003, (1) .

[2]周庆行.公共行政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3]马恩选集.第四卷 (2) :116.

上一篇:中学生入团仪式总结下一篇:巴蜀小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