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推荐1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 篇1

通过一阶段的复习,回顾这学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所学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校园,勤于思考,善于自我表现保护的优秀品质,同时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二、指导思想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所学内容,查遗补漏,整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三、复习内容

1.建立同学之间友好的关系,懂得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树立时间观念,知道要珍惜时间,有效率的学习。

2.知道规则的意义的作用,能找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则并努力遵守,在与人交往中讲究诚信,重承诺。

3.了解生活中一些紧急状况下的自救知识,知道各种急救电话号码,明白在遇到诈骗等犯罪分子时应该冷静地采取行动,以保护自身安全为先。

4.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能做到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怀,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上不攀比,讲勤俭,不对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复习方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 篇2

●知识记忆“系统化”, 唤醒学生品德认知

例如, 山东美术出版社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 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为“腾飞的中国”。这个单元的课程包括《废墟上崛起汽车城》, 介绍中国建立之初汽车产业的发展;《春天的故事》, 讲述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盛开的紫荆花》, 记录香港、澳门回归的美丽回忆;《“神舟”飞天》;述说飞船上天的激动时刻;《2008相聚北京》举国欢庆的奥运盛典。

“腾飞的中国”根据“意象”可以“飞机”为引导, 让其在时间的航道上飞行。以时间轴为主线是复习课上常用的方式, 多媒体活化了时间轴, 明晰了这个过程, 较为适合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标注重要时间点, 引导学生回忆。例如, 飞机飞行到1956年, 引导学生回忆、归纳出以下关键词:解放牌汽车、国产车、红旗牌汽车。请学生就这些关键词谈一谈所了解的事件。教师伺机扩展, 在课件上添加链接, 给学生做一个由图片、视频等结合的完整复习。

以此为例, 在改革开放、香港和澳门回归、“神舟”飞天, 北京奥运会这几个板块都可以在“飞行”到关键时间点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并用自己的话尽可能进行介绍。最后教师再链接到准备好的资料中去。当然, 时间轴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 将学生的知识记忆通过不同的轨道“系统化”, 一步步唤醒巩固学生品德认知。

●查缺补漏“精确化”, 完善学生知识储备

复习不仅是重复旧知识, 将其系统化的过程, 更是一个查缺补漏的关键环节。查缺补漏要做到“精确化”,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解析自己, 发现自己的擅长之处, 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做出有效的补救, 从而完善学生知识储备。

同样以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在时间轴的复习结束后, 学生对于整个单元的知识已经有了系统化的了解。在这个前提上, 利用多媒体来查缺补漏最为合适。以《春天里的故事》为例, 一个小学生样子的卡通人物在视频中说道:“1979年, 邓爷爷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从此以后我们进入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改革开放都是邓爷爷的功劳。”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判断, 一个国家的发展除了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外, 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祖国是大家共同建设的。在这样的判断和解释中让学生对这节课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总结思考“多样化”, 带动学生迸发新知

复习在系统化知识、查缺补漏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而复习的最高境界, 即为“知新”。学生在复习总结的过程中, 加入自己的思考,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多样化的思考能够带动学生迸发新知, 得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例如, 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打开世界的大门”介绍了中国与世界的各方面的交流和交往, 以及取得的成果和成就。本单元第一课以“丝绸之路”为开篇, 介绍了我们的祖先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华文化带向世界。在学生掌握了丝绸之路知识点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资料阅读、视频展示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玄奘游印度”的故事。小学生对于“西游记”的印象深刻,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西游记”是以“玄奘游印度”为模板进行编写、创作的。教师可以伺机提问:“‘西游记’和‘玄奘游印度’两个故事有什么根本不同?”六年级学生的判断力能够辨别出西游记的重点是降妖除魔, 而玄奘在游印度的过程中和返回之后都一直肩负着吸收和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这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两个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可以通过两个国家的邦交, 两个公司的合作, 甚至两个人的聊天。在现代社会中, 还有哪些具体的例子?教师提前准备好学生可能回答的多媒体资料, 方便向其他同学展示。再通过进一步提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回答, 形成自己观点。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连贯性、整体性强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 复习环节显得特别重要, 教师要注重增强“复习”生命力, 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本文试从知识记忆“系统化”, 查缺补漏“精确化”和总结思考“多样化”三个方面阐述, 说明多媒体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复习环节中的作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复习,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李建德.例谈多媒体教学在思品课中的作用[J].中小学电教, 2012 (9)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探究 篇3

一、如何理解有效教学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近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记得余文森老师写的《课堂教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觉得: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也应该如此,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师所教知识。

二、制约影响学生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制约影响学生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知识差异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接触外界事物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原始知识不同。因此,课堂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从而制约了课堂有效性的发展。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纪律松散。从学生的因素讲,在城关地区,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班化是现在一个教学现状,导致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很难整体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农村地区,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科目,可以不像语文、数学学得扎实,对于考试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课堂的纪律松散,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形式化,缺乏实效。课堂中,常常呈现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形式,情境表演注重课堂气氛”等现象。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但学生所学知识很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讨论时间得不到保证,在情境中的体验得不到满足,又如何谈课堂的实效性?

(四)教具单一,作业布置不灵活。现有的教学课堂,经常出现“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是课堂的常客”的现象,布置作业时也只是将课本中的重点抄一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得到满足,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并且在分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因而,它再也不是“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会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是叫学生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课,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教好品德与社会要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因而,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五、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課程的三个特点。“教”是为了“学”。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教学的改革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也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因为,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儿童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获得了新知,提高了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复习计划 篇4

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已基本结束,复习阶段即将系统展开。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复习是进行系统知识整理的过程,是查缺补漏的过程。对教师来讲,则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如果复习系统性、针对性强,就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如果在复习时予以足够重视,学困生在这个阶段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为利用好这宝贵的复习时间,我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标

通过一阶段的复习,回顾这学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所学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尊重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学会感恩的优秀品质,知道如何关心帮助残疾人,如何出行以及具备基本的自救能力。

二、指导思想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所学内容,查遗补漏,整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三、复习方法、措施:

先基础巩固,后检测提升,采取两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阶段

夯实基础知识。教师列出每一单元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本单元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教师规定记忆时间和内容,接着检查提问,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轮:检测提升阶段

达标检测,及时反馈。师口述做单元练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并通过精选材料题及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利用部分时间进行巩固记忆,并及时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正确认识,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做两套比较好的期末综合题,教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从中找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对优秀生和边缘生提出较高要求,适当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平时多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复习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复习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第三课时:复习并进行测试。

第四课时:综合检测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 篇5

一、填空(14分):

1、真正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不仅仅是(),更取决于()和()。

2、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富兰克林

3、每年的3月22是是“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

4、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

5、中国红十字会是以()为宗旨的人道主义团体。

6、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处理各国事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如今,新的()和()的不断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和()的出现,更使人们感受到彼此跳动的脉搏。

二、简答题(6分):

1、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会影响到环境的好坏,那么,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呢?

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一,填空题(8分)

1、朋友之间因为___________的关系带来了乐趣.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我国四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

4、联合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5、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的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3月4日提出了以___________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7、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请你为“节约水资源”写一句广告词______________(简洁)。

8、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一,选择题(4分)

1,我们与父母之间、长辈之间发生矛盾应该怎么做().A、对着父母大喊大叫;B、忍着委屈的哭;C、通过书信向父母倾诉;

2,战争不仅耗尽大量的物力及财力,还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A、财产和地位;B、地位和生命;C、生命和财产;

3,生命之源是_____。

A、水;B、森林;C、矿产;

4,当洪水来临时,下列错误的做法是()。

A、抓住水中的漂浮物;B、爬上带电的电线杆;C、向高处转移;

三,连线题(2分)

3月22日世界环境日

4月22日国际和平日

6月5日世界地球日

9月21日世界水日

四,问答题(6分)

1,生活中我们可以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写三点)

2,为一位同学写临别赠言。(100字左右)

一、连线。(3分)

森林工业的血液

石油工业的粮食

煤炭生命之源

水地球的肺

河流湖泊地球的血液

大地地球的肌肤

二、你知道吗?(9分)

1、()月()为“世界气象日”,2009年它的主题是()。

2、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基础上的,你有()个要好的朋友,你认为你们相处的秘诀是()、()。

3、我们的地球妈妈已经不堪重负了,在她身上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你的家乡,有没有破坏地球妈妈健康的情况,请举出一个(),你认为原因是(),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4、去年的汶川地震让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其中有一些我们的同龄人,他们用坚强和乐观感动了全世界,他们是()、()、()。

三、问答题。(8分)

1、假如地震发生时,你正在下面某一个地方,你该如何自救?(4分)

①平房 ②高层楼房 ③电影院 ④马路上 ⑤地震时被压在废墟下

2、列举你所知道的世界战争情况。(4分)

一、填空题(10分)

1、人们形象地把称为“工业的粮食”,把()为“工业的血液”,()被人们誉为“地球的肺”。

2、3月22日为(),4月22日为(),6月5日为()。

3、()是联合国的诞生之日。

4、()为国际和平日。

5、()、(),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心声。

二、问答题(10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让人喜欢的男孩或女孩?

3、联系实际谈谈面对冲突,你该怎么做?

4、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

一、填空:(15分)

1、年月日,《 》生效,联合国诞生了。

2、2003年12月24日,美国爆发 病,2003年春,肆虐中国,并扩散到世界30多个国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 年,持续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 年,持续 年。

4、联合国有 个常任理事国,分别是,还有大会选举的 个理事国,任期 2年。

5、时期,科学家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

二、问答:(15分)

1、什么叫中水?中水有哪些用途?

2、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地震有什么前兆?(至少说两个),发生地震了,如果你在高层建筑物上面,你该怎么逃生?

一、填空(6分)

1、随着年龄增长,男女生在()和()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

3月17日为世界(),6月5日为世界()。

4、2003年3月,()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5、()被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6、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

二、选择(4分)

1、1976年7月28日,()发生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发生特大地震。

A、中国唐山 B、四川汶川

2、()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A、水 B、煤炭 C、石油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

A、1914年 B、1931年 C、1939年

4、“提到童年,总是让人有些向往……”这段话是()说的。

A、余秋雨 B、矛盾 C、冰心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5分)

1、2003年春,中国发生非典。()

2、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地动仪。()月球是与地球最类似的星球,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

4、我国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四、简答(5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哪些?(2分)

3、如果发生地震,在高楼、公共场所、室外应该分别采取哪些措施?(3分)

一、我能填对。(12分)

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她给人类提供(),(),使人类在这里()。

2、地球上的绿色越来越少,是因为(),(),()。

3、()年()月()日,我国在()成功举办了第()届夏季奥运会,这届奥运会的主题是:(),()。我国运动员共取得()块金牌。

4、()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提出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6、()年()月()日,中国()发生()级大地震,造成经济损失()元。

二、我会答(8分)

1、男生与女生相处,会碰到哪些烦恼呢?男女生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2、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今年(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3、地震发生的时候,你知道怎样自救吗?

如果在楼里:

如果正在影剧院、商场:

如果在室外:

一、填空:(5分)

1、同学之间交往,我们要学会()和()对 方。

2、真正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更取决于内在的气质和良好的()、()。

3、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处理各国事务()五项原则。

二、判断(5分):(对的打√,错的打×)

1、在人类没有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之前,地球是唯一适合我们生活的家园。()

2、团结友爱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让何亚军、牛钰同学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终于获救。()

三、简答(10分):

1、在我们每天生活中,想想怎样可以减少垃圾?

2、当同学们与父母、长辈意见不一致或发生矛盾时,你是怎样做的?

一、填空题(10分)

1.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做一个好男孩或好女孩,但是什么样

才是好男孩或好女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注重(),有的注重(),也有的注重()和()。

2.在与人交往时,难免会出现()或()。重要的是,当这种情况出

现时,我们应该学会()地对待。

3.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球。

4.森林湿地是地球的(),河流湖泊是地球的(),大地是地球的(),如果破坏这些,地球将不堪设想,人类生存环境将恶化。

5.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我们要保持()的头脑,()的态度,并采取()的方法自救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人员伤亡。

6.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六月()日。

二、辨别对错(对打“√”,错打“×”)(5分)

1.地震、洪水、生病、摔伤、台风、瘟疫等都是自然灾害。()

2.地球邻近的星球有: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

3.能源和能耗是一个意思。()

4.全球指的就是全世界。()

5.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六个。()

三、问答题(5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2分)

2.谈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环境?(3分)

一、填空:(6分)

1、真正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不仅是外在的形象,更取决于()和()和修养。

2、让灰暗了的天空再现(蔚蓝),让光秃秃的山坡重披(绿装),让浑浊的河水变得(清澈),让干涸的土地变得(滋润),让狂风的海洋变得(温顺)……地球的希望就是人类的希望。

3、联合国成立于()年()月,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宗旨是维护(),发展(),促进()。

4、1955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处理各国事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

5、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了,这届奥运会的口号是:(),()。

6、在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打破了110米栏记录,这是中国男运动员在奥运会田径赛场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二、判断题:(4分)

1、只要是可再生资源就可以无节制地使用。()

2、竞争需要合作,合作中存在竞争!()

3、当对手成为我们的朋友时,我们得到的仅仅是多了一个朋友;当对手成为我们的敌人时,我们损失的仅仅是少了一个朋友。()

4、有人认为:“未来不一定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三、简答题:(10分)

1、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导致许多学生伤亡,令人痛心。请说说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变?

2、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有限,请你设计一句“节约水资源”的广告词(语言简洁)。

3、薛宁、李浩和杨杨是好朋友,他们都是虎子足球队的队员。这天,虎子足球队和光明足球队比赛,光明队的后卫故意把虎子队的主力队员李浩绊倒了。杨杨看见了,几步冲上去狠狠给了那个后卫几拳。薛宁赶紧拉住杨杨,劝说道:“他虽然是故意的,但咱们也不能打人,你可不能冲动啊!”杨杨生气地冲薛宁嚷道:“李浩都挨打了,还不帮忙,真不够朋友!说着,拉着李浩就走了。

请你根据上面的片段,评价一下他们的言行,说说自己的看法。

1、同学之间发生冲突怎么办?我们怎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呢?(5分)

2、人类如何减少垃圾污染?怎样才能留住大自然的绿色?(5分)

3、当灾难降临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自救措施?(5分)

4、战争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派遣维和部队的目的一、填空。(10分)

1、为了推动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_____月_____日定为“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_______。

2、真正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不仅仅是_______,更取决于______和_________。

3、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我国四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

4、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3月4日提出了以___________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简答题。(10分)

1、、假如地震发生时,你正在下面某一个地方,你该如何自救?(5分)

①平房 ②高层楼房 ③电影院 ④马路上 ⑤地震时被压在废墟下

2、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5分)

一、填空。(14分)

1、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是、、。

2、人类对待垃圾的科学态度是、、。

3、2001年9月7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 为国际和平日。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在 上提出的,分别是、、、、。

二、判断(3分)

1、朋友之间,好的行为和做法不仅能给双方带来快乐,还有益与友谊的进一步发展。()

2、我们国家缺水现象还不严重,但我们也要节约水资源。()

3、诺曼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场。()

三、请你设计一个爱护地球的公益广告。(3分)

一、填空(6分)

1、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发现男女生在()和()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2、真正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取于内在的()和良好的()、()。

3、地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和()。

4、、()年()月()日,中国()发生了大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选择(5分)

1,生命之源是()。

A、水;B、森林;C、矿产;

2、地球被称为()

A、生命之源;B、生物圈1号;C、生物圈2号;

3、五个常任理事国是指()

A、中国、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

B、中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中国、德国、美国、法国、俄罗斯;

4、()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A、水 B、煤炭 C、石油

5、全球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

A、40亿平方千米;B、50亿公顷;C、36亿公顷;

三、简答题(9分)

1、“世界水日”是几月几日?今年的“世界水日”的活动主题是什么?

2、森林有哪些价值?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计划 篇6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

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

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

5、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文明古国的荣辱

1、从四大发明说起 2课时

2、圆明园在哭泣 2课时

3、悲愤的吼声 2课时

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 2课时

2、春天的故事(二); 2课时

3、走进新时代; 2课时

第三单元:巨龙腾飞

1、高峡出平湖; 2课时

2、西部大开发; 2课时

3、日新月异的交通。 2课时

第四单元 生活在地球村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课时

2、国际组织; 2课时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计划范文(三)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四、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 篇7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因此, 在品德教学中, 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 做到教学内容安排有实效性、针对性。品德来源于生活, 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 必须要以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 道德观念也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呈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 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每节课教育内容的安排上, 我极力做到不脱离课标, 不拘泥教材, 让《品德与社会》走进学生现实生活。

选择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紧扣课程标准, 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现实性、社会性。如:教学《我们手拉手》时, 我插入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面临埃博拉”这一热点话题作为教学内容, 学生谈兴高涨, 畅所欲言。通过具体实例, 学生轻松地明白了: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相互依赖的关系, 知道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知识点。在学生情感交流之时, 达成目标完成, 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得以增强。

二、创新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 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如何。教学中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新鲜感, 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课堂教学体现双边活动, 是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乐学+乐探+乐展+乐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上形成的。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 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探究者加入进来, 他才能有优点要展示, 有想法要表述, 有问题要暴露, 从而反复认识自己, 修正自己, 使自己得到发展。以此为前提, 我实施“四乐教学”模式, 开展学生相互评价, 实现了教学途径的多样灵活。 (1) 乐学——自主学习, 乐思生疑; (2) 乐探——小组合作, 乐探释疑; (3) 乐展——快乐展示, 质疑求新; (四) 乐用——知行转化, 乐于运用。此模式以学生心理认知特点为基础, 以激发兴趣为起点,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在乐学、善思中完成学习任务, 并通过过程评价, 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 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如:教学《《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时, 我让学生课前看一部战争电影, 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学中, 我首先质疑:人们都爱好和平, 为什么还会有战争?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在此基础上展开广泛交流, 并借助那些具有震撼力的悲惨的战争画面, 拉近学生与苦难中儿童的距离,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 进而对和平产生强烈渴求, 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提倡教师做学生的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尊重学生的人格, 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 也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因为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关爱, 少一些指责。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走近他们, 深入到学生群体中, 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特长和人格,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信任每一位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习发展的潜能, 积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发展;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美好的情感, 学会赏识和欣赏每一位学生, 努力让学生处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师还要展现人格魅力, 做到笑口常开。教师脸表严肃, 学生就会心理畏惧。如果多些鼓励, 多些沟通, 让学生各抒己见, 课堂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 争抢回答的场面。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师生关系自然也就和谐了。

四、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

我们知道, 品德课教学除注重课堂明理外, 还应课外导行。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 组织学生躬身实践, 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知行统一, 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如教学《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时, 鉴于农村六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一些消费行为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认识不够, 对身边、对家乡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认识不足, 再加上学生缺少参与环保活动的锻炼机会, 造成环保意识不强。为此, 我组织学生参与白水湖水污染情况实地调查,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调查访问、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几个组分别参加实践活动,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初步调查报告, 再召开班级汇报会。

总之, 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式方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 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贴近生活;社会实践

一、体验生活,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也尤为重要,在生活中对身边事物的感知、领悟与感想就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必要因素。只有学生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到的感受才能真正触及他们的真实情感,引发深切的思想感悟,而并非是简单的书本学习,认识思想道德。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就应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鼓励学生如何做好人,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本。故此,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体验生活,联系实际,对生活有所感悟、体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进行社会实践,进行深刻学习

社会这门学科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简单向学生阐述清楚的,也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走进超市,菜市场等让学生去亲自感受产品价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判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兴趣,使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吸收到知识,真正对社会有深刻领悟。

品德与社会就如同生活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源于生活,但生活又离不开社会,两者相辅相成。只有真实的感悟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触碰他们的真实情感,引发他们对道德的认知与领悟,绝非虚假。

因此,良好的道德品质源于学生的真实社会生活,绝非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与真实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等事物,触及他们心灵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自己学会领悟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进行讨论式教学,交流中出成果

小学教学中讨论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想必有很多人都能记起自己上小学时的学习方式,老师通常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小组长,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大家分组讨论,然后说出讨论结果,大家分享。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离不开这老方法,老师可以固定分组,也可以随机地进行分组,也可以全班作为一个集体,整体讨论,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交流中了解学生,也使学生学习感悟到知识。这样也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想法、感受,展示自己的成果。当然,教师应该注意,我们的讨论必须要有实在意义,不应该是形式上的讨论,并未达到真正的效果。

说起讨论,切入的选取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切入点,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的思绪,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加讨论,乐于讨论。在品德与社会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讨论技巧与讨论方法,并且将“品德与社会”和小学开设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这两门课严格区分开来,要注重以下几点:

1.教师应该明白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本着“教人,育人”为核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德以及健康的心理。教师应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热爱生活,乐于帮助他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学生才是品德与社会门类开设的根本目的。

2.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的能力,并且通过生活得到不同的领悟。教师应该安排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答案,努力完成任务,教师也应努力克服成人化思想,尽量站在学生角度去想、去做、去实践。

3.“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最终结果就是能够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受骗,甚至简单的游说上当,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积极进行社会体验与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进行信息反馈,教师应当整理反馈信息,即使安排活动消息,在活动的事件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是比较普遍的问题,那么肯定是活动的安排本身策略有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调整,避免出现更加恶劣的结果,如果是极个别或者是少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那应该就是学生本身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有着些许不妥当,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改正,引导学生尽快找到正确的方法,参加到活动中去。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使学生暴露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活动一定要主题鲜明,活动内容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平等友好,没有隔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变化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内容贴近生活主要意图就是让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可以通过观察生活进行知识的吸收,达到边玩边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年龄、性别、爱好的特征进行对活动的安排,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内容,由于小学生普遍较难集中注意力,所以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尽量安排一些小游戏、竞技比赛等娱乐活动,通过活動的开展,让学生自身去感悟思想品德的深层次含义,感受社会的意义。

教学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师生关系不融洽,所以老师一定做到放低姿态,平等地去和学生交流、沟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听取学生意见,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教学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根本。所以保证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也是教师应当注意的。

现在很常见的现象是在楼道里、电梯间,学生向老师问“老师好”,教师好的眼神示意,有的教师根本不予理会,完全不顾及学生感受,也不顾及自己的身份,这样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使学生厌恶老师,甚至对教师团队的素质进行质疑,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成绩。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由于它相对比较抽象,又不容易用语言形容,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样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工作的互动中,使教师准备的活动有一定的实效性,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开拓思想,联系实际,做出自己的决定,有着自己的思维。在活动中,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使学生发扬其优点,改正其缺点,通过活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社会观。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科目,这种科目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教师应该时刻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与正确价值观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社会观,热爱生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这样方显教学成果,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刘恩柱.怎样引导学生参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2]梁小丹.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5).

[3]吴红芳.初探小学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新教育,2009(05).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 篇9

1、为了使我们愉快健康地成长,爸爸、妈妈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我们在家人的关爱下一天天成长起来。

2、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在家中得到家人的关爱,学到了知识、本领和做人的道理。

3、其实,和爸爸妈妈之间通过谈心时可以相互理解的。

4、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学校里还有很多部门,在这里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提供了很多 服务,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为我们工作很辛苦,我们要尊重和感谢他们。

5、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来自家人、学校的爱,也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

6、我们国家的法律中有许多对儿童实行特殊保护的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

7、有时,由于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想法、感受和选择不同,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另外,我们每个人和别人接触时,都会对人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因此,我们可以试着换个角度想一想,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避免冲突和矛盾,也能正确看待同学了。

8、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9、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10、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是相互服务、相互依赖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们。

11、我们能够在社区方便、愉快地生活,离不开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们,如:清洁工、邮递员、药店工作人员、饭店服务员、物业管理人员等等,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要尊重和感谢他们。

12、平面图上的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对于平面图中的事物,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符号来表示。

13、为了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国家和各地方制定了相应的交通规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如:行人要走人行道,并做到右侧通行、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能翻越马路中间的横栏、在铁道口要张望两侧再通行、不能在公路上追逐、跑闹、说笑等、小孩子不能在公路上骑自行车、玩轮滑、玩滑板车等……

14、现代的交通给人们的才出行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享受着交通的便利时,也要有现代交通意识和行为习惯。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0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长”、“我们一起长大”、“班级是我们快乐的家”、“我喜欢我们的学校”四个单元,共12个主题,31个活动。 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会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爱家庭、爱家人,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和居家生活安全意识,行成真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系他人的生活态度。

2、了解自己的特点,知道每个人各有所长,学会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诚实守信,平等相处。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人宽容。

3、学会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学习困难,取得成绩的乐趣。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平等意识。

4、热爱关心学校,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学会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能利用图例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图和上学路线图。

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3、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 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怎样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篇11

关键词:读懂;创新;精心设计;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33-01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优良的品德,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它往往表现在小事中,表现在细节上,它体现在一个人的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品德的重要性,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通过《品德与社会》课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品德,作为一个小学品德教师有着不可推缷的责任。那么,该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几点建议:

一、读懂教材,用好教材,不断创新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目标,我们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单元总目标来选取的,这些内容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品德教师,我们应该深入大纲,深入教材认真钻研,读懂教材,从而让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服好务。

另外,我们在使用手中的教材时,还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也理所当然要改变。我们要读懂教材,善于利用教材,又要敢于跳出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课本只是一个蓝本,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比如,我在上《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家问一问,让他们深入老人的生活,去了解老人的内心,感受一下老人是否幸福。然后再让学生做一做,回家亲自为爷爷奶奶捶背、洗脚、剪指甲等,让学生明白,我们尊敬老人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的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活动是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中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就应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例如: 《学做小雄鹰》这课,要求学生能分辨哪只雄鹰做得好,并向它学习,从而让学生愿意做勇敢、坚强的孩子,不娇气,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纯地给他们讲解这些道理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故事导入:给学生讲两只雄鹰的故事,一只勇敢,常常练习飞翔,一只懒惰,一天到晚只想玩。在大风雨来临时,勇敢的那只拍拍翅膀飞上了蓝天,懒惰的那只只能躲在窝里。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所以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在纸条上写出自己想做又不敢去做的事情,再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展开“帮一帮”的活动,花传到哪个孩子手里,就让他说出自己的困难,其他同学帮帮他。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寓教于游戏中,活动中,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就把知识掌握了。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抓好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家庭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改变。很多父母给子女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却让孩子们滋生了好吃懒做的思想。一些离异家庭的子女要么脾气怪,行为习惯差,要么自卑,内向;留守儿童们要么没人管,要么被娇惯成小少爷,小公主。据有关心理专家研究结果表明,21.65%-32% 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切实抓好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抓好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例如:《伸出爱的手》一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同情、关心、帮助.让学生自觉地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篇12

一、提高认识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所以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枝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 篇13

一、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你我同行》,让学生探讨与不同的对象打交道的基本原则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好沟通。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的可贵。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 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内容整合,力求课程内容生活化,易于让学生接受,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的情感;通过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认识当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首先,让学生通过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来的苦难,感受和平的美好;通过了解人们为维护世界和平的 努力和作为,感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然后,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 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解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理解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合作的 重要性。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让学生通过回顾小学六年级的成长过程,从外表的变化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以及积累的成长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并以适当的 方式对帮助自己成长的同学和老师表达内心的 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性别差异,化解由性别差异产生的 矛盾,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营造愉快的学习好生活氛围。

2、认识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资源,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从而产生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3、知道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理解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 一些共同问题,初步树立开放的 国际意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 苦难,体会和平的美好。

4、回顾成长的 足迹,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生活,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以适当的 方式表达自己对同学和老师的 内心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能够顾及他人的感受,学习化解矛盾的技巧和方法。

2、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知道为了实现和维护世界和平,人们在进行着各种努力,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4、感受自我的成长。

四、方法与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

2、调动学生的热情,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 篇14

经过以上几个学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与实践,大部分学生已具备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体验,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同学之间能相互合作,共同进步。通过生活实例的启发,思想认识转变很快,已具备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的能力,正向着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的合格的学生迈进。但也有少数学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因如此,促使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尤显重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其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使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

2、通过对吸烟、酗酒、吸毒等危害的了解,唤起学生要远离毒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受害者的介绍,激发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反对邪教,立志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了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5、学习和了解村干部和居委会的职责,懂得选举制,培养主人翁意识。

6、知道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通过对埃及金字塔的了解,培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正确态度。

7、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

8、了解世界三大人种体质、形态特征,掌握其主要分布地区,了解不同人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实例,充分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交流情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

3、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及时关注社会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篇15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生硬地讲授, 学生在台下无休止地记笔记, 然后在学期末期参加期末考试。很多时候,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 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不断压缩, 甚至是直接擅自取缔。这样周而复始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闲暇思考自己品德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在书本知识教育, 还是在心理问题教育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所以, 现在初中和高中学生频繁出现叛逆问题, 并逐渐严重。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逼迫我们不得不改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只有改变, 才有可能使我们祖国的花朵健康的成长。

由此, 我们必须实行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 将道德教育和情操教育融入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中, 使课堂变得寓教于乐, 充满生机。很多人认为改变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很困难, 目前的现状是无从下手, 其实不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体系经历了许多的改革, 其中就包括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改革可以说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的先驱, 它已经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做了很多的铺垫, 我们现在其实是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改革, 其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但也不会轻松。所以,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这条路上, 我们要重视敌人, 也要有足够的信心。

二、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这个问题, 现在变得十分棘手。但是经过长期研究和考证, 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变。希望以下几点建议能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发展和进步能有所帮助。

(一 ) 科学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的制定可以为后来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 也可以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纠正过失和偏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从情感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出发, 进行科学制定。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其实是个隐性的东西, 教师并不容易察觉。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入到一般教学之中, 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情感世界。

此外, 为了科学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目标, 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 有必要逐个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对于个别特殊的学生, 如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 结交了不好的朋友的学生, 或者已经产生了叛逆等不积极情绪的学生, 教师还要进行特殊的教导。教师要在不伤害他们的情况下, 认真对待他们, 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 从实际出发 ,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其实, 这样的脱离实际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没什么用处的, 有时候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改变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我认为, 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最好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根据书本上的一个小点开始讲授, 慢慢地将这个点结合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件和人物上, 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更为有趣,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觉得更有意思。

与此同时, 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讨论。这些讨论可以围绕一些道德问题展开, 如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或是家喻户晓的事情, 让学生根据本堂课的知识和自己的认知基础进行讨论, 教师在旁边观察他们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 及时发现问题, 还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观念, 提高预防心理问题。

(三 ) 鼓励家长积极配合

学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场所, 但是, 单单依靠学校来教育学生也是不够的。作为小学品德的教育课程, 教师可以细心指导和教育, 但是, 却不能时时刻刻跟着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一天里, 一半的时间在学校里, 教师可以教育他。而另一半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 这个时候, 学生的教育重任就移交给了家长。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 家长也必须参与其中, 积极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教导他们。家长还要将自己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即时反馈给教师, 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在上课期间, 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有需要纠正的地方, 也要立即联系学生家长, 叮嘱家长在日程生活中纠正学生的情感观念。这样的双管齐下, 比以往的传统教育更为有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关系到学生未来长大成人后的心理问题、价值观问题、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所以, 我们必须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来帮助小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情感观念。这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因此, 我们必须抓住机会, 做到科学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目标, 并从实际出发,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同时还要与家长积极配合。只有这样,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才会逐渐显著起来, 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才能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3 (8) .

上一篇:[总结]小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鸟类保护手抄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