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部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审计成果运用是内部审计价值的核心体现。本文从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然后以A银行为例,从建立成果导向的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机制、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性整改等角度,提出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银行部审计风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部审计风险论文 篇1:

粤港澳大湾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分析、思考与展望

自预算法修正案通过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占比均在飞速地发展。本文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广州专项债券余额位居大湾区之首,通过对广州全市及所属辖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募投项目发行规模、项目投向的调研分析,结合国家战略规划与区域发展特色,为大湾区专项债券项目投向领域以及申报规范提供思路。

自2014年末,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后,地方政府债券作为地方政府的合法融资方式,既是区域经济建设项目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遏制地方政府隐形负债和稳增长重要利器;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下简称“专项债”)作为其子品种,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是政府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有力保障。

作为国家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大湾区在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在除港澳两大特区之外,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战略地位。截至2020年末,除港、澳外的大湾区9座城市专项债限、余额占广东全省限、余额均超过60%。其中,广州市限、余额既是广东省第一,也是大湾区第一。下面,本文将着眼广州,映射全大湾区的专项债发展状况。

一、广州市场发行概况

(一)整体债务及发行概况

专项债务限、余额方面,截至2020年末,广东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为10177.55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9526.95亿元。其中,大湾区城市专项债务限额为6606.58亿元,占全省限额的64.91%;专项债务余额为5872.71亿元,占全省余额的61.64%。大湾区内除港、澳外其余城市债务限、余额情况如表1:

专项债新增发行方面,2020年全年,广州市发行量为470亿元,排名全大湾区第一。其中市本级专项债发行量290.4亿元,区级及以下专项债发行量179.6亿元。

(二)募投项目趋势

从募投项目种类来看,在2017年以前,项目收益专项债的项目种类仅有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费高速公路专项债券和轨道交通专项债券三种,发行规模最高也不足700亿元;而在2018年-2020年专项债的高速发展时期,专项债募投项目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除以上领域外,还扩充到了保障房建设、生态环保、交通运输、社会公共服务、农林水利、防灾减灾、地下管廊、文化旅游、教育、旧城改造、医疗卫生、产业园区建设、乡村振兴共计十六类九大领域。而在2019年9月国务院颁布禁令,广州在2020年全面暂停了新增土地储备专项债的申报与发行,而其他领域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广州区域募投项目结构分析

(一)募投项目分类

2020年,广州市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项目59个,总金额470亿元。根据广州市及区级财政对具体募投项目领域划分,共投向11大类,其中发行金额最大的前5大领域是市政建设、铁路、机场、农林水利以及产业园区。前五类项目发行金额总计占全年金额的86.91%。

(二)广州市各区域募投项目结构分析

2020年全年,广州市共发行区本级专项债179.6亿元,除天河区外其他行政区均有发行。发行额度排名前五的分别为南沙区、花都区、黄埔区、番禺区以及增城区。前五行政区发行金额占总金额的87.02%。作为第一名的南沙区,主要投向产业园区、市政建设以及水利工程;由于其南沙自貿区万顷沙自贸港建设、大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国家级园区的建设,其用于发行产业园区专项债的金额达22.67亿元,占其区域发行金额的46.11%。发行项目方面,广州市共计新增发行专项债募投项目57个,其中市本级24个,区本级33个。发行项目数第一的依然是南沙区;在其投向的8个项目中,5个均为产业园区建设,剩余为铁路、轨道交通以及污水治理。

三、广州主要地区专项债募投项目分析与思考

相比起专项债务限额,广州市的专项债发行额度还存在差距。2020年,广州市专项债务余额为2229.45亿元,专项债限额为2548.98亿元,当年专项债限额使用率达87.46%,尚剩余319.53亿元空间。未来广州市地方政府专项债还存在着极大的新增空间。本文结合广州地区专项债申报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针对还存在大量发行空间的区域为未来专项债项目申报方向提供思路:

(一)市本级

2020年全年,广州市本级专项债募投项目以基础设施为主,铁路、机场、市政设施均涉及;而在农林水利项目方面,由于其具体项目主要为大湾区污水联合防治,尽管截至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并未发布污水联合防治行动公示,但根据十四五规划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的目标,也将是未来专项债投向。

(二)越秀区

2020年全年,越秀区以保障性住房为主,具体投向均为加强补短板项目。根据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中,在保持保障性住房项目以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进程之外,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均可通过发行产业园区以及文旅专项债解决部分资金来源。

(三)天河区、海珠区

2020年全年,天河区并未新增专项债募投项,海珠区募投项目均投向医疗卫生;截至目前,2021年专项债项目两区均仅有城市更新补短板项目,情况与越秀区类似。建议结合两区未来重点工作,建议在未来可考虑新增申报医疗卫生(包括养老设施)、生态环保类型项目。

(四)花都区

花都区由于承担了城轨(广清城轨、广州东环城际等)、铁路(广州北站)、机场(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交通枢纽职责,因此2020年的专项债发行量较大,达到了38.81亿元,其中32.13亿元为以上交通枢纽建设项目所需,剩余6.68亿元专项用于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由于花都区政府将“智造立区、枢纽强区”作为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因此未来花都区的专项债项目申报重点仍集中于机场、铁路、道路等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五)番禺区

番禺区跟花都区类似,2020年新增发行的21.9亿元专项债投向项目均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专项债申报领域还可增加产业园区建设,以推动打造千亿级汽车制造业产业群的战略目标。

(六)南沙区

2020年南沙区项目募投方向在第二部分已进行分析,在此不再赘述。未来南沙区的专项债项目应仍聚焦于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以完成推动“三区一中心”的建设与链接。

(七)黄埔区

2020年,黄埔区涵盖了交通枢纽、生态环保、产业园区建设领域。结合黄埔区未来5年工作规划,未来黄埔区专项债申报领域有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广州科学城建设)、产业园区(广州国际生物岛)、教育(黄埔大学筹建)、交通枢纽(地铁7号线二期、5号线东延段、沙鱼洲隧道建设)等领域。

四、广州地区专项债项目展望与建议

地方政府专项债募投项目的申报对区域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民生都有重大意义。且以专项债券撬动募投项目规模作用给区域建设腾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专项债效用,做好募投项目的规划与筛选,同时提高申报过程中的专业性,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申报成功率,让专项债更好地服务城市、服务人民。

根据调查发现,广州市存在不少地区项目申报成功率较低,甚至个别区尚不足10%的情况;同时通过对广州地区募投项目的”一案两书”进行深入研习,发现普遍存在募投项目方案不够具体、项目自平衡测算粗糙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专项债审核,高质量完成“一案两书”

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申报流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项目入库。各地区从区、县、镇级开始,要根据国家政策方向和行业发展需求,梳理项目清单,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包括可研报告、土地及规划意见、设计批复等材料的编撰,并获取发改委立项批复。二是债券的申报发行。在项目申报通过进入项目储备库后,各级发改委、财政将按照申请当年的政策投向领域、债务限额等要求进行筛选,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及债券额度安排。项目申报主体需要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各项评估工作。最终出具“一案两书”,即专项债的实施方案、融資自求平衡专项评价报告以及法律意见书。

申请专项债额度前,还需在发改委进行立项。因此,在进行项目申报前期,务必保证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到位,如区域城市更新补短板项目,要提前完善可研、用地、环评报告,办好征地拆迁等手续,以免影响专项债项目申请进度。

(二)准确理解项目准公益性,确保测算合理

一是具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不可以是完全公益项目或可通过市场化融资项目;二是项目收益需全程自平衡;三是必须是政府投资项目。因此,在项目申报时应注意区分,项目收益类型、项目收益测算、项目业主均需认真核实,尤其是捆绑项目,务必核实每一个单独项目,以免因个别子项目问题影响整体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过程中,难度最高的是如何对项目预期收益进行测算以保证项目收益覆盖债券本息。因此在测算过程中,一要保证利息覆盖倍数达标(一般均大于1.1倍,在1.3到1.4倍最佳),以满足项目收益自平衡的标准;二要考虑未来的经济因素影响,如供水电项目,收取的水电费极有可能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上涨,故应以一定增幅测算收益,最大限度测算预期收益,为项目测算增加优势。

(三)及时按照要求精准录入系统,增加通过概率

专项债的所有项目均需录入发改委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中,并编制“一案两书”。经广州地区项目申报情况调研发现,在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时,存在大量的元素填报不准确、不完整问题;而在对广州市专项债募投“一案两书”的深入研习发现,存在大量的项目内容不够完整、项目收入来源不够明确、项目预期收益测算不够精细或科学等问题。以上问题若在省级以下发改委审核过程中被发现,还有机会修改;一旦进入国家发改委进行审批,凡是上述问题均不再有调整机会,便导致原本符合专项债发债要求的项目被否定。故在项目填报过程中,要审慎填报,务必将填报元素、内容、格式均完善,以增加通过项目比例。

(四)严格使用专债资金,降低合规风险

专债资金要严格按照信息披露文件规范使用。根据《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关工作的通知》(财预〔2020〕94号)严禁将新增专项债券资金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决不允许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新增专项债券资金依法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严谨用于发放工资、单位运行经费、发放养老金、支付利息等,严禁用于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企业补贴等。同时,坚持不安排土地储备项目、产业项目以及房地产相关项目。严格资金使用,降低后续财政部地方监管局等监管部门的审计风险。

(五)把握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夯实项目储备基础

在进行项目规划及初筛过程中,要紧跟时代发展方向、符合国家发展路径;做好对国家、区域的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方向的深入研习,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导向,紧跟财政部、发改委下发关于专项债资金需求指引,并以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与规划为落脚点,投向符合国家政策与未来发展的领域。如2021年,根据财政部、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梳理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的通知》,当年新增专项债券应重点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九大领域,因此在区域项目规划时,以此为基础,结合区域内建设重点方向申报项目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夏诗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特征、优势及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20(08):52-62.

[2]谭天骄,李亘.完善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建议 [J].中国财政,2020(5):78-79.

[3]李秀笑,浅析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评价思路及方法[J].中国工程咨询,2021(10):77-78.

[4]张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5):55-62.

[5]李超,程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新特征及发展建议[J].债券,2019(6):22-24.

[6]杨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物价,2019(7):54-55.

作者单位:张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徐谦,广州银行投资银行部,纽约大学管理学硕士

作者:张贺 徐谦

银行部审计风险论文 篇2:

浅谈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摘要】审计成果运用是内部审计价值的核心体现。本文从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然后以A银行为例,从建立成果导向的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机制、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性整改等角度,提出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成果运用

一、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性

审计成果是内审人员在开展审计项目、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是内部审计发挥咨询、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一般包括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审计意见等审计信息。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产品”,只有审计成果得到充分运用,审计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审计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审计成果运用是一个审计项目完整流程的“最后一公里”,使审计项目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审计成果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操作层面的运用,是指被审计单位就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问责;第二层级是管理层面的运用,是指业务管理部门主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管理,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杜绝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等问题;第三层级是决策层面的运用,高管层通过了解重要的审计发现、采纳审计建议,从加强和改善管理上做出指向性、全局性的高层决策,进一步规范相关业务活动,促进全行的稳健发展。

二、目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成果运用意识不强

部分审计人员思想观念陈旧,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查找问题,至于查出的问题怎么解决、审计建议怎么落实都是被审计单位的事情,和审计人员无关。因此,往往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現场审计过程,不重视现场审计结束后的总结分析提炼,不追踪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对审计成果开发运用缺乏全面性、全局性认识,使审计成果开发运用失去推动力。同时由于现场审计结束后缺乏总结和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只是简单的汇总罗列,提出的审计建议也往往是正确而无用的套话,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价值性也因此大打折扣。这也是部分银行高管层认为内部审计有苦劳无功劳的重要原因。

(二)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被审计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找问题、向领导告状,将内部审计置于自身的对立面。对于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敷衍了事、不注重分析问题根源,不认真落实审计建议,违规问责无故拖延或者问责时避重就轻等等。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错误认识,直接阻碍了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三)审计成果运用渠道不畅

横向上,审计成果信息往往局限于具体的某家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也只能是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由于缺乏与总行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此查彼犯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有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形成合力,但由于没有部门牵头和协调,最终问题只能是不了了之或者悬而不决。纵向上,有的商业银行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重业务发展、轻管理控制,审计部汇报的重要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往往石沉大海,或者由于迟迟不批示导致审计成果失去时效性。最终造成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审计资源严重浪费。

三、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措施和途径

(一)建立成果导向的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机制、倒逼审计人员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意识

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是控制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而成果导向的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机制,可以倒逼审计人员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意识、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A银行审计部对审计项目的考核包括审计项目操作规范性和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两部分。其中,审计项目操作规范性评价覆盖审计项目开展全流程的各个关键环节,突出项目的合规性。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评价关注审计项目的效果以及审计价值体现的充分性。成果运用方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审计组是否对主要审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具备操作性、可行性,被审计单位是否认可和采纳;审计要情和风险提示编制是否有价值;对各有关部门利用审计成果开展整改工作、落实责任追究、规范管理的行为是否进行追踪等。项目整体评价结果的确定以成果运用为导向,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评价为“优秀”,审计项目操作规范性不存在明显缺陷且评价在“良好”以上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结果为“优秀”;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中任一评价结论为“良好”或“中”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结果不高于“良好”;审计成果运用有效性评价为“较差”的,审计项目质量评价结果不高于“一般”。审计项目受到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或外部监管部门表彰的,审计项目质量整体评价结论为“优”。

(二)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性整改,向上传导整改压力

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性整改是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环节。而根源性整改要求将整改重心由业务操作层提高至业务管理层,要向上传导整改压力。A银行审计部评价问责中心负责定期对审计项目发现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按机构、业务条线等维度进行分析。对一些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并通过审计告知书和审计联席会议的形式,将整改评价工作向上延伸至总行业务条线管理部门,推动业务管理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顶层设计的整改落实。审计部分别在每季度末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对小微金融业务条线、个人金融业务条线、运营条线、公司金融条线、财务条线管理部门、信息科技管理部门发送审计告知书,同时抄送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由于涉及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方面的问题整改期限较长,审计部采取按月持续跟踪方式督促整改,直至整改到位。对于涉及多部门的审计发现,A银行审计部牵头组织召开审计联席会议,落实各部门整改责任。如2016年A银行审计部发现部分分支机构存在为完成电子银行交易考核指标弄虚作假,通过多种方式虚增交易量的问题。审计部组织战略发展部、渠道管理部、交易银行部等九个部室针对该问题召开联席会议,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进一步确认了审计事实,有效明确了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边界和整改职责。如建议战略发展部制定科学的电子银行交易考核指标,引导分支机构员工开拓对电子银行业务有实际需求的客户市场。渠道管理部要明确界定虚假交易行为和表现特征,并采取技术手段全面、实时监测分支机构电子银行交易情况,及时阻断违规交易行为。

(三)建立健全违规问责机制、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问责力度

问责机制是一种制度基础,可以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促进审计成果运用,是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由于内部审计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因此,只有全行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审计部才能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并通过问责提高违规人员的违规成本,解决屡查屡犯问题,促进全行、全员提高合规意识。A银行制定了违规失职问题和一般违规问题问责办法,并建立了总行和分行两级问责委员会,明确了问责流程。审计发现问题的问责已经可以做到有据可依、流程可控。审计部坚持用好问责利器,不断加大问责力度,提高问责层级。问责流程上,审计部对违规失职问责事项执行三级复核制,对于重要的违规失职问责事项,采取集体讨论研究的方式,保障问责材料事实清晰、证据确凿,提高了违规失职问责材料的审核通过率。

(四)创新成果运用形式、拓宽成果运用渠道

審计成果运用的形式和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成果的转化率和时效性。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审计成果运用渠道,创新审计成果运用形式,实现审计项目“一花多果”、审计成果“一果多用”。A银行审计成果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审计管理建议书,将涉及重要风险、跨部门、难落实的问题以行领导签批、总行办公室督办的形式来落实。通过行长督办,可以进一步增强总行业务条线管理部门的履职意识和管理能动性,切实解决久拖不决,跨部门、跨条线、系统性的问题。如2016年A银行审计发现该行信用卡业务部分关键环节存在控制漏洞、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对此,审计部编写了《关于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的审计建议书》,提交行长签批、总行办公室督办。总行信用卡部及时修订完善了信用卡授信审查制度,上收了审查、审核层级,强化了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信用卡部派遣用工的管理,建立了明确的派遣员工准入、退出及惩戒机制。

2.通过审计要情参考、审计项目汇报、审计月报等多种形式向高管层汇报重要审计发现,积极发挥经营管理“参谋者”的作用。A银行审计部定期、不定期向高管层汇报审计发现的重要性、典型性问题,使高层领导及时了解重要审计发现及管理缺失、听取审计建议,以便在更高层次上对重大风险进行及时把控和纠正。如2016年A银行审计发现某分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存在严重漏洞的问题,并立即通过要情参考的形式向高管层汇报,引起高管层高度重视,约谈了该分行分管财务的领导,要求该分行立即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和问责,促进了该分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3.通过风险提示发挥风险管理“预警者”的作用。A银行审计部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在全行范围内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整改建议。风险提示发布后得到全行各机构的高度重视,使一些风险暴露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大大前移了风险防范关口,同时也强化了各条线、各级行的风险意识,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4.利用内部网站、内部刊物等多种渠道积极向全行宣传内部审计工作成果。A银行审计部面向全行所有机构按月发送《审计工作简报》、开放审计案例库,在OA上及时发布内部审计最新动态,拓宽了审计成果信息的使用面,促进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黄予川.2015:内部审计在企业问责制中的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P37-40.

[2]王欣.2016:建设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型功能的开发[J].中国内部审计(6).P13-16.

[3]何宏勋,邓向君.2017:如何推进人民银行审计成果转化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P75-77.

作者:杨小琴

银行部审计风险论文 篇3:

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融资中实施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黄平(1959— ),女,安徽合肥市人,安徽大学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陈莉 (1988—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商学院2012级学生,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量身订做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本文基于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优势及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存在的风险,并结合现行的企业运作实践做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希望对解决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贷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经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的现金流中断。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却有大量的资金在沉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究其原因,除了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部门的金融服务创新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银行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创新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业银行与第三物流企业的重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新的渠道。

一、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一)三大银行在安徽省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安徽省金融供应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安徽省金融机构供应链中处于前列,三大银行根据各自的经营状况推出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1、浦发银行推出全面升级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各类信用增级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从而帮助安徽省内的各类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上提高实效、节约成本、增加价值。

2、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邮政、银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分业经营的格局。在安徽省中小企业间这三大板块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整体优势,实现板块间有效联动。

3、交行安徽省分行,一方面在严格履行内部授信审查审批的同时,还对运营良好、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已在全省搭建“7+36+107”的小企业信贷服务平台,探索出符合安徽省不同地方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融资中实施的效果

供应链金融通过对完整产业链或部分节点给予金融支持,不仅解决了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而且有利于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增强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收到了一项创新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

1、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供应链融资模式成功突破传统贷款业务的评级授信、地质担保押、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且低成本的融资模式,如交行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有利于企业全方位的发展。

2、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三方物流在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了自己综合价值,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把一些规模大、资质较好的物流企业吸进强势的供应链中,让其获得更多的资金的支持。对于一些低端的物流企业不给予资金支持,使其被市场淘汰。所以,供应链金融的介入无疑会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胜劣汰。

3、开拓了银行业务新渠道

供应链融资为银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业务渠道,增加了银行的利润。具体表现:(1)优化业务结构,银行根据交易设计产品营销方案,其中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的授信额度成为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2)构建了银行、企业、商品良性互动的产业环境,达到银行与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多方共赢。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的信用体系、评估体系尚未建全

一方面,由于银行与供应链上的多数企业没有业务往来,银行很难得到企业可靠的信用保证,不便于银行做出正确、及时的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对流动资产进行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存在分歧,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也就导致了银行贷款的回收难度增加。

(二)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风险

1、物流业渎职风险

安徽省内管理规范、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较少,且大多数管理系统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对企业出货进货实施严格的监管。在此背景下,如果对物流企业准入不严,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发展,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能无缝衔接,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崩溃[1]。

2、银行面临潜在风险

一方面,借款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及审计报告中采取隐藏不利财务信息从而获得贷款[2],实现短期效应的最大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观察到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最终必然导致银行承担极大贷款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操作的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面临潜在的操作风险

3、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会产生“自我扩散”的效应,使供应链金融业务将各方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生产商、物流方、金融机构这种铁三角的关系,意味着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使风险传播整条供应链。如果这种风险不加以控制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化建设发展与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同步的问题较突出,信息化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电子商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贸易系统的可信度,但是安徽省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将供应链金融融入这类平台,因此信息化滞后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三、解决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的模式具有持久的生命,并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必须有效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全方位动态的信用评估体系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档案,对于恶意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维护商业银行权益。其次,应加强企业的信用理念,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企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再者,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将信用度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对各加盟成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对潜在不良的企业进行及时地淘汰,以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最后,银行必须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评级方法由传统的单一授信主体评价制度转变为“主体+债项”二合一的新型评价制度[3]。同时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信用额度通过率三个指标,来评价企业以往的信用度。

(二)加快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应尽快地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另外一方面 ,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定期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员工素质,降低操作风险。。

(三)完善银行对合作企业评估和约束机制

1、借款企业

对于借款企业银行,你一方面,银行应针对每个供应链的具体的融资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小组,并且对该项目所处的行业前景、发展动态、项目生命周期、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国内外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对于存在潜在危险的项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的信贷部门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的责任合同来约束合作企业,使合作企业严格地按照合同的规定使用贷款,对于没有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并将贷款投入风险较高项目的企业,银行可以按违约来处理,提前收回贷款、增加违约金甚至解除贷款合同。

2、物流企业

应建立物流企业严格的准入管理机制和灵活的监管制度,从而完善对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和评价机制[4],以控制物流企业渎职风险。此外,银行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监管资质和信用状况确立不同的贷款额度,在额度范围内监管企业对贷款的使用,从而形成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同时,还要考虑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物流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自身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历史信用记录。

3、核心企业

对于核心企业银行应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财务状况,对其存在特殊的交易和账户进行函证和调查,防止经营状况不佳的核心企业因为,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合谋。同时还要对核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控制测试,了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有效执行,进一步发现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的可能。同时鼓励核心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制,防止企业存在虚假的信息。银行应根据建立的内部机制对核心企业从做账方法、业务流程、资金流程等方面进行审查,力争从信息和流程的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供应链的管理

降低供应链金融自身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除了银行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核心企业的支持。银行可以通过调阅核心企业财务报表、检查核心企业过去的交易等多种手段,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要求企业出具全套的合同单据。另外,银行必须引入专业的物流公司或仓储机构对质物进行监管。同时,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激励惩罚机制,增强成员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

(五)提高信息化水平

从政府层面看,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安徽省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金融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从企业层面看,应不断地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水平,通过现代化信息的利用,将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从银行层面上看,应建立信息化系统平台,积极地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建立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5],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有效的提高银企协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将成为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和增加利润来源的新领域,亦是物流企业挖掘供应链价值的新大陆。建立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经济环境,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物流业、商业银行及供应链成员的相互协作。必须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长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安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编号:SK2012A01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善良.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9).

[2]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的再思考[J].金融观察,2011,(1).

[3]李殊琦.发展我国供应链业务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7).

[4]腾剑仑,罗全华,韩家彬.供应链金融审计风险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2,(10)

[5]姜超峰.2012金融物流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3,(3).

作者:黄平 陈莉

上一篇:公司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个人工作季度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