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摘要:根据当前中国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现状,阐明现行跨省级区域经济规划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探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以期为以后的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提供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篇1:

探讨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因素

摘 要:区域经济规划是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空间统一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計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因此,探讨我国区域规划的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长远发展将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规划;产业集群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十二五”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董丹丹 钱凯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迟宏伟 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约翰利维.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辛晓梅.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6]姜爱林.论区域经济资源分析的几个问题[J].经济经纬,2000(3).

作者:董丹丹 钱凯 迟宏伟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篇2:

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方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摘要:根据当前中国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现状,阐明现行跨省级区域经济规划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探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以期为以后的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省级行政区 区域经济规划 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全面突破高层行政区划界限的跨行政区的大都市圈(区),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型空间组织和主要竞争单元。同时,“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理念的转变,也使得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规划成为新的指导区域有效治理的方法。

一、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跨行政区概念界定

我国的行政区划若按三级制,分为中国一级行政区即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即第二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即第三级行政区;若行政区划按四级制,则各级为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跨行政区,即不局限于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划内,而是跨越等级的行政区域或者是几个同等级行政区划形成的区域。如跨行政区的城乡规划就是将全省城市、镇和乡村规划纳入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即为跨越等级的行政区域的区域治理;而后者的典型则是我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粤、港、澳“大珠三角”的区域、“京、津、唐”环渤海湾区域治理、黄河流域,等等。本文的讨论也是基于跨省级行政区划展开的。

(二)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策略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总和。跨省级行政区域涉及到多个行政区经济实体,各个行政区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区域管理制度,但同时又彼此联系牵制。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即是作为协调跨行政区域整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与城市规划的手段,使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其对解决如何组织跨行政区政府(实体或非实体),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既能推动区域公共服务的发展,又能兼顾各地方政府的利益,实现空间制度整合,提高区域管理效率等问题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现状

2000年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2003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6年4月,国家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定位;2008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长三角区域由原来的16城市扩展到“两省一市”。直到最近几年更多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正式批准,区域经济规划的侧重点也经历了转变。由原来的侧重于平衡地区间差异,即延续“经济效益优先”和“梯度转移”理念,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多重政策目标上,突出前者目标,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目标[1],逐渐向整合地区间优势,凸显各地的利益共同点,转变地区政府职能、破除行政区壁垒的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态势转变。

(二)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跨省级行政区涉及多个省级行政区,在规划编制时要考虑市场和政府的因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我国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编制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域规划缺乏地区间的协调配合。规划的编制缺乏对于各地区自成体系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以及以港口、机场为主的基础设施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存在不适当竞争等问题,没有做好统一协调和规划,或者规划编制的效果不理想。二是规划编制时缺乏对生态分割与跨界环境污染统一治理的考虑。由于自然生态区和行政区之间的内在非耦合性,使得跨行政区边界地带往往因管理制度、政策法律、标准时序等差异,更容易造成生态分割和跨界污染,激化社会矛盾,成为跨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2],而现行规划没有引起对这些区域问题足够的重视。三是区域规划的保障机制不具体。现行规划编制时政策等保障机制实际操作力不强,没有很好的引导地方政府间的协调关系,推动规划实施的作用力度不够。

三、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方法体系

(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总体程序

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过程应采取滚动循环的方式进行,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循环往复,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和环境。

(二)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3]

在进行规划的编制时,必须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如了解提出规划部门或领导的要求;组织规划领导机构;准备规划所需各类地图;制定规划工作计划等。在做好以上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具体的规划内容的编制,主要包括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重点任务、区域发展政策机制保障以及确立评估方案执行情况的指标体系、滚动编制规划的办法。

1.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区域发展目标是区域规划的核心,有了目标,才能提出发展方向,研究发展方针。由于区域目标涉及区域宏观发展趋势、国内外、区域内外的发展需求,以及区域内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等等可能性,因此,需要对区域发展进行大量的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目标。

研究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的关键是对内部人口、交通、物流等的预测以及外部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优化配置、外向型经济关联性以及国内外经济需求的预测。具体的预测方法和模型有: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模糊贴近度、因子分析、空间相互作用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系统诊断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以解决区域规划中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支柱产业的选择等问题,要求做好各种模型的互补与对接,形成模型体系[4]。

2.确定区域发展重点任务与对策

围绕区域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未来发展目标,提出重点建设项目,如水、土、矿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就业问题,主导产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包括建设规模及空间布局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对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进行规划时,最重要的是做好各省级的功能分区,明确各省级行政单元的重点发展任务以及行政区之间的协调机制。可以构建区域经济规划指标评价体系,明确要进行评估的重点任务和对象。预测各功能区未来发展趋势,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具体使用的方法有系统动力学(SD)模型,用于综合研究区域PRED协调发展问题;功能对比法;生产函数模型;普及遥感与GIS技术。

3.拟定区域发展政策机制保障

为确保规划能够政策实施,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提出推动规划有效实施的政策机制保障措施。对跨省行政区区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政策的执行力度,协调各省的关系。编制规划时建议由区域内各个省级行政单位派遣人员参加,做好内部沟通和交流。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优化配置、投融资政策以及政府间协调机制、立法保障做详细梳理。

4.明确规划方案的评估体系

区域规划涉及的面很广,区域内部各类要素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到。在制定规划时要首先明确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的目标、内容、基本思路与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规划的漏洞和缺陷,增强预警导向功能。

建立以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协调机制、执行力度、人员安排等组成的评估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功能对比分析,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价、审核。

5.确定滚动编制规划的办法

在编制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思想是,在规划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复核规划的编制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对规划进行修编。或者在规划执行一段时间后,当外界环境、经济背景发生变化时,要重新制定规划,拟定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和方向,采取滚动的编制办法,改进原有规划。

跨省级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方法体系还应该强调规划理念的创新和规划内容的突破,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将方法体系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理论内容,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收稿日期:2011-06-01

作者简介:黄堃(1987-),女,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楠,等.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现状及成渝经济区发展远景——基于“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的回顾[J].西南金融,2010,(6):47-50.

[2] 陶希东.跨省区域治理:中国跨省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新思路[J].地理科学,2005,25(5):529-536.

[3] 李克强.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62-174.

[4] 毛汉英.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1-6.

[责任编辑李 可]

作者:黄堃

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 篇3:

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长三角与珠三角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不仅是人口、产业和财富的密集地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区域经济战略与地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思想、科学理念和主要目标,旨在为其他地区的区域规划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一、确立科学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原则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规划非常注重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兼顾长远发展与当前目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注重政府调控和市场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兼顾长远发展与当前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特征,追求的是区域10年、20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但易受规划决策者“有限理性”和规划中信息不对称约束,也易受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因而,有些地方政府在长远发展与近期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出现冲突时,更加关注当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没有协调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长三角不仅着眼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更加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到2020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大都市圈。珠三角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拉动民间投资,促进外贸出口,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为全球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仅要关注当前目标,而且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而保证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性与前瞻性。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很长一段时期,受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影响,经济发展只追求GDP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以致造成了沉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的显著特点就是节能和低碳,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珠三角规划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效”等措施,如构建珠三角绿道网,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研制经济发展规划的立项、纲要、草案和实施等各个阶段,可有效利用公众等社会监督机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邀请各领域专家和环保组织代表等,对规划纲要的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协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规划方案,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路径。

(三)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相结合

政府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可对整个市场运行进行适当的引导、干预,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区域市场开放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和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优化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和顺利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很好地将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发挥政府调控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优势,又注重政府在体制创新与协调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区域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如珠三角发展规划不仅确定了优先发展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而且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带动性强的钢铁、石化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升级,推动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长三角发展规划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强调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确定发展的重点区域与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钢铁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进一步提升航运、金融和贸易等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完善交通运输枢纽,构建开放、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及信息网络体系,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二)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走在前列,经济发展规划起了较好的引领作用。近年来,珠三角发展逐步走向融合,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频繁,优势产业的跨地域发展使得珠三角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互补,珠三角经济正逐步向一体化发展。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广州、深圳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按照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互补的原则,加快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推动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是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长三角经济影响不仅局限在地区增长和发展,而且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会展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能力,优化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立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旅游中心,进一步融入全球国际城市体系。

珠三角利用靠近港澳和东盟的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区域和新兴市场开展多领域的合作,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承接高端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进出口结构,发展高端贸易,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携手港澳打造亚太地区的城市群,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了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结论

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区域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的战略思想和统筹发展的指导原则;既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还要关注当前目标,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资源的整合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影响力。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杨再梅

作者:武文霞

上一篇:预备党员转正下一篇:土地开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