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探析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计算机软件立法的现状(一)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立法著作权保护是我国对软件进行法律保护的主要途径。1990年9月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将计算机软件纳入著作权保护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探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探析论文 篇1:

计算机软件版权与专利交叉保护立法探析

摘要:计算机软件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通过著作权的保护来实现。但近30年来,美国与欧盟等西方国家掀起一系列对软件赋予专利权保护的研究。美国是最先提出软件可专利性研究的国家,而欧盟则历经从反对到有条件地给予专利保护的过程。在认定标准上,欧盟認为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标准是申请的案件必须具备“技术性贡献”,而美国只需要该软件具有“实用性”即可获得专利保护。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对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立法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专利保护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期,由于美国、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因而引起一连串的计算机软件开发风潮,于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78年便开始着手针对计算机软件保护进行规范,并且首次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定义,分别是:计算机软件保护程序、程序解释及程序应用指引。

计算机软件是由指令语言列表及程序设计语言列表等一系列的指令所构成的计算机语言集,因此,也充分地反映出开发者的智力活动的规则与模式。上个世纪的80年代,美国开始着手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而一开始的保护模式主要是通过版权法的保护来实现的。

一、国际通行做法

世界贸易组织也在1994年通过相关建议希望成员国依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中所提到的,依据《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第2条的规则来保护计算机软件;TRIPs的第10条 主要规范了计算机程序和数据汇编的保护,将其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

计算机程序,无论是信源代码还是目标代码均应根据1971《伯尔尼公约》的规定作为文献著作而受到保护;

二是不论是机读的还是其他形式的数据或其他材料的汇编,其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如构成了智力创造即应作为智力创造加以保护。这种不得延及数据或材料本身的保护不应妨碍任何存在于数据或材料本身的版权。

TRIPs协议这个做法与观点同样得到了《世界版权公约》(以下简称WCT)的肯认,基本体现在WCT第4条之中。

在欧洲,由于当时欧洲国家的法系并不完全一样,在同时存在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的情况下确实存在不同的保护模式。为了调和整个欧洲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模式,欧共体于1991年颁布了关于调和欧共体成员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指令(Council Directive 91/250/EEC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omputer Programmes)来对欧共体内部的成员国计算机软件保护规则进行协调与指导。

由上述各个方面的立法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来看,基本集中在著作权保护的范畴,然而,著作权对于权利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对创意的表现形式而非针对运行模式或处理程序来入手,因此对于计算机软件所体现出来的程序开发及软件运行的程序并不能提供较好的保护,因而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开始着手探讨对于计算机软件给予专利权保护的可行性,然而,另一方面假使允许计算机软件取得专利权保护,则在一定程度上,若遇到改良或科技创新的需要而必须使用该软件技术时,则在一定条件下必须征得权利人的同意,也造成某种程度上对科学开发产生一定限制,最后影响到公众利益,这也就是各国在针对软件的可专利性立法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各国立法探析

(一)美国的相关立法与法律适用

第一个在此领域做出突破的主要来自1981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Diamond v.Diehr中,在这个案例里,法院最后同意授予一个橡胶制作模具的温度测量软件程序给予专利保护,但此前,给予计算机软件予以专利保护的做法一直是不被认可的。

早在1972年,美国最高法院就已经对Gottschalk v.Benson作出认定,认为将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数字进行转换称为纯粹二进制数字的方法不能成为专利保护的对象,因为这样的转换除了计算机可以实现之外,人工的方法也同样可以完成转换,其认为,假使本申请不包括具体应用在机械工艺程序时,则对于可专利性的考虑将重点放在是否能将物体进行转化或缩减并成为其他状态或者其他物体,美国最高法院虽然在这个案例中驳回了申请人的专利申请申诉,但也同时指出,这样的裁定并不影响对计算机软件授予专利保护的可能。

因而,在随后的Diehr案一开始,美国专利局(USPTO)认为本案所涉及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依据美国专利法第101节(关于可授予专利的范围)的规定来看,在橡胶制作的过程中,关于橡胶的装填以及模具的闭合都属于必经的常规程序,假使不考虑计算机软件或者相关数学计算公式,则没有出现可专利性的因素,而数学公式显然不属于专利权保护的对象,在计算机软件普遍适用著作权保护的情况下,驳回了申请人的专利申请,这个意见随后也被USPTO的上诉委员会肯认,认为美国专利法第101条当中认为可以作为专利保护的对象必须是:“任何新型并且有用的工艺、机械、制造品或物质成分,或者[其]任何新型的或有用的改进”,而本案之中的工艺是必经程序与计算公式等组成,缺乏专利保护要件。

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否定了USPTO的看法,认为本案中申请人对于专利的权利要求涉及了橡胶的“物质转化”,尽管包含了数学运算,但申请人主要不是申请数学公式的保护,而是寻求橡胶转化的工艺技术,因而不能仅仅因为此项工序包含数学运算及计算机程序就否定其成为专利保护的可能,并且要求专利审查过程中不能“片面化”考虑,而应当整体分析,虽然本案原理不具有可专利性,但是经由后续的工艺处理,假使能够达到实质性的工艺表现形式时,则符合美国专利法第101条的专利保护对象,因此判令USPTO应准许专利保护。

在近10年里,美国联邦巡回法院也审理几个较为著名的案例,如1998年的State Street Bank案和1999年的AT&T案,这两案案例的共同特点就是针对美国专利法第101条的可专利对象进行了分析与解释,在该案件中,美国法院的目光焦点也始终放在是否该项工艺技术能够具体并技术性地转化物质或者仅仅只是数字运算或制造该物质的必经程序。

而2010年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针对Bilski v. Kappos案件作出了最新的判决,实际上,这个案件上诉人的专利申请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认定不成为美国专利法第101条的可专利对象而予以否定,虽然,本案中肯认了联邦巡回法院在过去审判中所沿用的司法先例所确立的可专利性审查标准:“机械关系标准或物质转化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并非是可专利性的唯一标准,但在没有出现新的判断标准之前,这个标准仍然是普遍适用的,其中对于物理现象、自然规律或数学运算公式仍然不予认定其具有可专利性保护的可能,但却同时指出,只要能够运用在工业生产领域并符合新颖性、实用性及创造性,并且排除上述三种不可授予专利的因素外,对于商业方法或软件的专利申请仍然是可能并可行的,换句话说,计算机软件在一定情况下是具有可专利性特征的。

因此,从1981年的Diehr案件到2010年的Bilski案件前后经历了将近30年,可以说美国对于如何适用专利法第101条已经十分明确。

(二)欧盟相关立法与法律适用

在欧洲,关于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的争议也始终延续到现在。然而,欧盟即将针对专利的审查与授权进行重大改革,在原有根据EPC(欧洲专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而取得授权的欧洲专利(European Patent)基础上,研拟出“欧盟专利”(European Union Patent)的构想,并初步于2009年12月提出了关于建立“欧盟专利”规则的草案(Revised proposal for a Council Regulation on the Community Patent),继而实现审查与授权的统一。

此前,虽然申请人根据欧洲专利公约的规定可以获得欧洲专利保护,但实际上的保护仍是通过欧洲国家内部的国内法进行审查与授权,一个欧洲专利的申请是否能在该个国家得到保护仍需要通过每个国家的专利局进行审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审查与授权标准,而即将出台的“欧盟专利规则”虽然还只是草案,但预计最快将于2011年获得通过并在欧盟国家普遍适用。这个立法的出台也势必对原本已经较为成型的欧洲计算机软件保护规则带来冲击。

欧洲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主要仍是来自欧洲专利公约的规则,而欧洲专利公约对于适用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等装置上的发明,假使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技术创新,并具备新颖性、实用性与创造性时,无论是全部或者部分构成这个创新,则体现在计算机软件的该技术创新部分就具有可专利性特征,有机会获得专利的保护。而软件的可专利性主要还是体现在公约的第52条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公约第52条第2项与第3项所提到的:“(2)下列各项尤其不应认为是第一款所称的发明:a)发现科学理论和数学方法;b)美学创作;c)执行智力行为、进行比赛游戏或经营业务的计划、规则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d)情报的提供。(3)第二款的规定只有在欧洲专利申请或者欧洲专利涉及该项规定所述的主题或活动的限度内,才排除上述主题或活动取得专利的条件。”而其中第2项(c)当中所排除的计算机程序应当是欠缺创新技术特征的程序,并且,欧洲专利局(EPO)一开始认为此条款的规则明显不肯认授予电脑軟件专利权保护,此后便引发一系列的争议与呼声。而在2001年,EPO的态度在多方的要求下有所改变,以专利《审查指南》的方式针对此项争议进行了规范,认为欧洲专利局的技术上诉委员会对于有条件地授予电脑软件专利保护的观点应当受到肯定,并规定电脑软件只要具备技术创新及贡献就可以不被囊括在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2)所排除的条件之中,最后将能获得专利授权[1]。

在欧洲,关于此项研究的最新案例是2006年的科乐美案件[2]。科乐美的畅销电脑游戏软件“实况足球”,本游戏首次采用3D模式来呈现足球游戏,取代了过去传统2维界面的单调,使得玩家可以具有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但受到争议的是该软件所开发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这个界面是由半透明微缩视窗组成并位于画面下方,能使得玩家知晓游戏中球员位置,借以判定游戏策略,一经推出获得玩家好评,然而这个技术也随即被竞争对手大量参考与借鉴并也开发出类似游戏,因而产生保护的呼声。然而,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尚处于一个发展状态,除非软件能排除数学公式并具备实用性价值,否则软件的保护仍通过传统的版权保护来实现,继而可能出现不受保护的“灰色地带”。对软件的保护若是只停留在版权的领域,则当行为人对软件创意进行剽窃时,则可能在认定上出现争议,甚至最后无法获得保障;另一方面,软件假使过分地获得专利保护时,则也有可能造成技术垄断,不利于新技术的创新开发,最终影响科学发展与公共利益,因此各国对于软件可专利性认定基本上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

科乐美的软件专利案一开始被欧洲专利局审查委员会以软件的“方法”(method)不具备可专利性为由驳回申请,理由是其中的“图形用户界面”仅仅只是运用在游戏当中的一个“方法”,并不符合可专利性特征。但在本案申请失败的上诉中,欧洲专利局的上诉委员会最终却推翻审查委员会的决议,认为该软件的方法具有“技术创新”而不仅仅是一项“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在电脑或游戏的设备上而具备实用性特征,继而授予科乐美公司该项专利。

上诉委员会的认定是,假使本案中的游戏是经过电脑或游戏机的设备来打开,没有该游戏软件,则电脑或游戏机将无法成功地运行该游戏,这使得软件可专利性的认定离不开设备,换句话说,能否运行在电脑或游戏设备上也是软件具有可专利性的重要关键之一。根据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关于可专利性条件规定,上诉委员会认为游戏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确实与游戏设备有实质性的结合并具有技术特征应给予专利保护。

与此同时,计算机游戏也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体现在TRIPs第10条(1)、世界版权公约第4条、欧洲指令96/9/EC 2(a)与2001/29/EC 1(2)(a)之中。

从科乐美案件的裁定中可以看出,本案中所涉及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程序与文本显然是受到著作权保护的,著作权的保护仅扩张到概念与创意的表达而非概念或创意本身;相较于专利,著作权的保护是自动产生而非注册,并且版权保护期限远比专利要来得长,根据欧洲专利上诉委员会对本案的裁定看来,本案的计算机游戏软件同时具有版权(计算机软件文本部分)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创新发明部分)的保护,假使行为人非法地使用科乐美此款游戏软件将有可能同时构成对著作权与专利权的侵害。

三、我国现行法律的局限及未来的立法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立法,采取较为保守的做法。虽没有在《专利法》当中排除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然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2部分第1章当中仍规定“计算机程序本身”属于《专利法》第25条(2)中的“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因而不属于专利授权的对象。

然而,在一些“含有”计算机软件的发明,如工业过程控制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内部运行性能改善的发明,测量或测试过程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程序发明,外部数据处理所涉及的计算机程序发明,汉字编码及计算机汉字输入方法的发明,等等,可以在符合一定条件后得到专利的授权以获得保护。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将计算机程序实质性地应用在具体的功能性设备,如电子芯片或处理器等能与硬件相结合的整体,借此通过硬件的名义申请专利保护。

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探讨,无论在欧洲或是美国几乎都在鼓励技术创新及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在公共政策方面兼顾社会层面的考量,采取折中的方式来作为软件可专利性的认定。

我国目前正步入产业升级的阶段,在逐步汰换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高新技术产业势必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角而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计算机软件大量地运用于各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民众的生活。因此,加大开放软件可专利性保护将有助于鼓励技术创新与优化产业结构。虽然,给予软件过度的专利保护将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平衡,但损益平衡的博弈之后,软件可专利性认定的扩大最终将还是有利于群众生活,兼顾公共利益的保障。

注释:

① 欧洲专利公约第52条:可以取得的发明(1)对于任何有创造性并且能在工业中应用的新发明,授予欧洲专利。参见http://www.sipo.gov.cn/sipo/flfg/zl/gjty/200703/t20070330_148611.htm,访问日期:2010-12-21。

[参考文献]

[1] 朱 理译.欧洲专利局审查指南关于商业方法和与计算机有关的发明的可专利性的修改[M]∥张 平.网络法律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84.

[2] Konami/Video game, T928/03[DB/OL].(2010-12-22)[2011-12-10]http:∥legal.european-patent-office.org/dg3/biblio/t030928eu1.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24.

(責任编辑 江海波)

The Legislation Research on Copyright and Patent Cross Protection of Computer Program

LIN Cheng-duo

(International Colleg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Key words:computer program;copyright protection;patent protection

作者:林承铎

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探析论文 篇2:

我国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保护模式选择

一、计算机软件立法的现状

(一)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立法

著作权保护是我国对软件进行法律保护的主要途径。1990年9月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将计算机软件纳入著作权保护体系。《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受保护的作品的类型,计算机软件亦是其中的一种,同时《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软件的具体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国务院于1991年5月24日通过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即是与《著作权法》配套的规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办法的行政法规。我国从而初步建立了软件版权法保护的体系。

随着加入WTO谈判的成功,为适应WTO规则的需要,我国于2001年修订了《著作权法》,新法明确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国务院颁布了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使国内法律与国际条约接轨,缩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围,提高对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水平。在软件版权立法保护之外,我国专利法也给予计算机软件一定的保护。

(二)计算机软件立法评述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并没有发展到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们的计算机软件购买力不高,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力度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因而造成了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立法的这种窘境。总体来看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计算机软件侧重于版权法的保护,忽视了其他保护模式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中应有的作用。当前,我国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方面是以《著作权法》为主,辅以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條例》,其中对软件版权保护的对象、保护期限。授权条件等都有较为详尽的规定,但是对于软件专利保护只是在《专利审查指南》里的专利申请部分略有提及。而商业秘密的制度中,则没有针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具体规定,由于版权法保护保护模式的固有缺陷,使得我国无法为计算机软件提供完整的保护。

第二,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虽然没有完全排除软件的可专利性,但单独的计算机程序被认为是一种智力活动规则,不能得到专利法保护。软件申请专利必须满足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并且该技术方案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条件。在工艺应用中的绝大部分含有计算机软件的发明专利申请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软件专利的申请也寥寥无几,造成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技术构思基本得不到保护,而计算机软件最具价值的部分恰恰就在于软件的技术构思和方案。因此,我国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不够完善的。

第三,在软件保护的问题上,没能注意到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平衡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精神。然而在软件的版权法保护上却不能得到体现。如软件最终用户责任的问题,就体现了对软件权利过度保护的倾向。我国现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将软件最终用户纳入了软件侵权人的范围。软件最终用户是指计算机软件除软件权利人和复制者之外的最终使用者,即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十条中的“软件复制品持有人”,通常为普通的软件消费者。这种规定超出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国民的承受能力。

二、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选择

(一)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模式

最为大家所知悉,且最具有影响力的软件专门法便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78年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款》和1986年韩国的《计算机程序保护法》。笔者认为,应当制定专门的软件保护法,

(二)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模式选择的再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正以日新月异的形式飞速发展,现有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权利人的要求,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国情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分析,采取如下的做法比较合适:

第一、以版权法作为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基础性力量。如此一来,计算机软件的“作品性”的特质仍能得以保持,使其能够继续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避免重大变动所带来的司法实践和思维观念转变的难度,并且这样做也和美国的做法保持一定的协调性,美国是世界软件界的巨头,这样做不至于受到其排挤,能够较好地缓解我国软件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压力。

第二、以专门的软件保护法作为计算机保护的中坚力量。这主要是考虑到满足计算机软件兼具“作品性”和“功能性”的双重属性。计算机软件具有“作品性”,与著作权法所明确的“文学作品”的外部属性十分相似,而计算机本身的核心部分就在于其不但能反映出一套程序规则,更重要的是其能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产生一定的技术效果,所以其工具性特点也相当突出。专门法保护模式的设计要能恰到好处地将软件的作品性和功能性做到兼顾,同时保护其内容和技术,既不会出现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形,也不会出现因为不符合标准而被排除出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

第三、对计算机软件采取综合保护的形式,多种方式并行,以适应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与以往知识产权客体有许多不同,因此法律对于新兴技术的保护也没必要那么泾渭分明,常常会出现一个客体由多部法律共同保护的情况,这不仅能够体现法律各分支之间的交叉关系,还能给于软件更加全面的保护,不再是专利法或者版权法,甚至是合同法单独保护,孤立地调整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采取综合保护的模式,应当有主有次,具体软件具体对待,针对计算机软件制定技术标准,做到以专门软件保护法为主,其他保护方式为辅的调整方式。

我国采取这样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是可行,是符合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是符合国情的。由于计算机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将会涌现更多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这种保护模式能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合理法律保护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现今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彻底分析之后的合理化改良,能够为今后的司法实践或是立法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驾护航,并在整个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山信弘.软件的法律保护[M].郭建新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2]黄臻.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探析[J].亚太经济,2006(5).

作者:杜春龙

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探析论文 篇3:

计算机软件开发及保护技术研究探讨

摘 要 软件技术的开发在21世纪将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到了鼎盛时期,它以网络为载体并且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改变。计算机软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信息技术的再发展,本文将围绕软件开发及其安全保护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电子技术 计算机软件开发 安全保护技术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各个行业的进步,其技术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技术实力,但是软件开发技术不够完善,如果安全性达不到,甚至经常被窃取,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不仅要重视软件开发,还要对安全技术保护的态度加以端正。

1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就受到格外关注,成立了很多计算机软件公司,技术含量相对于过去也得到大幅度提升。面对WTO国内不能再存有封闭的行业,要筹集资金投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将行业推向网络,进而推向国际。有了良好的研究条件,相关领域成果会层出不穷,技术先进性目前已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

1.1制定优惠政策以鼓励软件开发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庞大现已居世界第三,但是在技术含量上还比不上发达国家,究其原因,是各个单位对行业内软件开发不够重视,投入经费不足,各项政策不利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与其它工作性质不同,软件开发持续时间长,耗费钱财大,有的甚至几年之内仅科研经费就高达几百万,最后结果还不一定令人满意。因此为加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大企业、研究院以及高校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将计算机的增值进行投入再循环,进行滚动式的发展。

1.2互帮互助实现再开发

中国软件市场相对于国外落后了很多年,所以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不能仅仅从零开始,对于一些比较有优势并且价值较高的国外软件可以购买,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中国的特色进行二次开发。积极鼓励相关科研人员参加有关国际会议,和国际上知名人士进行技术探讨,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中国才能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1.3未雨绸缪实现人才培养

在高校中,尤其是计算机院校中重点培养计算机人才。在未来,计算机行业必定会占据大部分行业,而目前的一些工作者到时候势必会老龄化,如果没有接班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可怕的,因此要未雨绸缪提前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满足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保护

技术保护主要是为了防止软件被窃取或者被破解,从而在市面上出现盗版软件。虽然相关法律已明令禁止对软件技术的非法窃取,但是仍有不少窃取案件的发生,因此不仅要从法律角度对技术进行保护,还要力争其它有效措施开展行业保护。

2.1申请专利保护

越来越多的软件被开发出来,也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盗版公司,这些公司专门窃取一些昂贵软件,从而低价售出,从中牟取暴利,正版软件反而失去青睐。因此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外出现了很多专利,当某项技术被发明,发明人可以向国家或者国外申请相关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成果,保护自己的产权。

2.2普及正版产权知识

由于一些软件在开发过程中耗费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大,因而在面向市场时价格昂贵,一些小的行业根本用不起。如果这时候软件核心技术被窃取,市面上出现了功能相似的盗版软件,可想而知,一般人就会放弃价格昂贵的正版而选择较为便宜的盗版软件。因为大多数人并意识不到自己使用盗版软件对别人利益的损害,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也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违法,所以要积极宣传正版软件的益处,以及使用盗版的非法性。

2.3加强硬件保护

计算机硬件保护主要由加密狗以及光盘保护。其中加密狗是一项加密性能比较好的技术,当使用软件时必须具备软件发明者所提供的加密狗。一个软件有的可以有多项功能,并且每项功能都配有一个加密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都能起到安全防范作用。但是这样也会有缺点,配套软件一定会很昂贵,只有在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公司才能用得起。加密狗主要应用于投入商业市场的软件保护。

光盘保护目的与加密狗一样,都是保护软件版权,它设置一个密码,并将密码保存于光盘之内且不能被复制,只有在光盘没有被破坏时密码才能够被成功读取,软件才能用。但它同样具有局限性,即使买了正版软件,如果不小心损坏光盘,自己也不能再次使用,而且它容易被黑客所破解。

2.4加强软件保护

软件保护主要由序列号保护、Nag窗口和功能限制保护,其中最常用方式是添加序列号,具体而言就是在软件使用前要先安装到电脑上,安装的时候会出现添加序列号的对话框,而序列号只能从商家获取,没有正确的序列号就不能使用软件。序列号保护投入成本较小,目前应用比较广泛。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开发技术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它能够改变人类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它的安全性应该受到各个行业的关注,在进行软件开发的同时也要积极研究软件保护技术。

参考文献

[1] 邱志超.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现状及应用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61-262.

[2] 周迪卿. 计算机软件保护技术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 王强.浅议计算机软件开发与保护技术的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18):34.

作者:孙美玲

上一篇:演讲必须主题集中下一篇:院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