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机教学方法(精选8篇)
一、思想方面
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电脑设备的检修、维护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继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1、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欲望,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2、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中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学完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电子作品,确立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电子报刊,主题选择方向可以是环境保护、西部开发、世界无烟日、科技活动周、机器人、奥运等。老师给出作品要求,给学生两节课时间,可以上网搜集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可以从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几个方面给打分,全面给出评价,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 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
③ 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
④ 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成各种教学课件,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⑤ 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总结
首先, 我认为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东西是比较多的, 既有学校硬件条件的情况分析, 如学校的机房中已有机器能不能满足学生?你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适合学生?你的教学策略应用妥当与否?另外还要分析学生的情况, 如班上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前期准备程度怎么样, 有没有学生已经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了, 如果有的话, 这部分学生将如何安排等等。
其次,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力。
在课堂上, 作为教师, 必须具备能调整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流程、免于偏离主题的调控力。譬如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 往往偷偷地做些小动作, 我觉得这本来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教师的调控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的感染力已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这些学生还会被重新吸引到学习中来, 这是一种成功, 也是激励教师继续进取的源动力。
第三, 教师必须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导入法。
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 都怀着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 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用来干什么的, 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我就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及时启发、引导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如教《认识计算机一课》这课时, 我在导入新课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学生纷纷举手, 兴奋地告诉我在商场、银行、车站、码头、街上见过计算机, 并简单地说出计算机的作用。接着让学生观看《漫游电脑世界》录相片, 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录相片, 学生产生了计算机可以辅助人们进行多种工作, 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等想法。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 教学气氛活跃, 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 比喻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专业名词较难讲解, 学生也难以接受, 如何使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呢?我就采用了比喻教学法, 适当用一些通俗简单地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讲解那些学生尚未接触过的知识。如讲授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概念时, 我这样进行比喻:像显示器、键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称为硬件, 但计算机同时还得有软件才能真正地工作, 就好比把人的身体当作电脑的硬件, 那思维就如同人的大脑, 人一旦没有了思维就成了行尸走肉, 同样, 电脑没了软件就是一堆无用的机器;又如:讲授文件名的认识时, 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什么要由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 我就这样比喻:文件名就象人名, 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 中国有百家姓, 而名是无限的, 计算机的文件名也是如此。诸如此类比喻, 如果用得好用得贴切, 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实践法。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对某一方法、步骤反复实践籍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实践操控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教师演示。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应变能力还在培养之中, 因此光凭教师干巴巴地讲授某类知识时, 他们不一定全能领会。比如指法、鼠标的使用等。但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 通过教师演示, 他们就可以比较快地接受。如果利用网络教室的“转播示范、同步执行”, 那么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 分类辅导。虽然上机课是以学生为主, 教师也要勤于辅导。这是因为在实践中一些微小的错误, 比如无空格、程序中的一个字符错误等, 这些细小的问题学生自己在上机时是很难发现的;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 组内互相帮助, 互助互学。
(3) 实际运用。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某一领域。信息技术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极好条件。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巩固性练习和整合创造。例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 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 用电子邮箱收发邮件等, 这些学生既感兴趣, 又容易上手。
4. 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 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当我带着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指法综合练习后, 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 许多同学自觉“挑战”, 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结果形成了全班比, 年级比, 全校比指法的热闹景象, 这还是不过瘾, 下课后, 有的学生对我说:“下节课我一定超过他。”还有的说:“老师我要跟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 有时我个别指导, 有时让“小老师”指导, 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 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一点点进步, 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时, 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经过努力, 所有这些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用“画笔”、“Power Point”和“Word”制作了许多幅优秀作品。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 对电脑也有了新认识, 知道了信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探索能力
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科技课程已经成为初、高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我在几年来从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动力是需要,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外力影响下的“要我学”变成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学生对学习感到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学习的目的动机、学习的成就动机、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人际交往动机、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兴趣;学生在学习某一具体课程时,他的学习动机总是由上述几种动机组成的,没有绝对单一的动机,但又以某一种为主,或以成就动机为主,或以认知兴趣为主,或以其它某种动机为主;对某一具体活动的动机水平,有的强烈,也有的较弱;有的积极,也有消极的动机。由于各个个体的学习动机不同,我们教师就必须充分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把消极的、较弱的动机,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设计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不是通过教师讲解、介绍,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进行推理和验证;最后得出科学认识。以问题为中心来安排教学程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为重要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求知识的能力,但只适用于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且需化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储备,否则难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假设、自己推理验证。
四、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利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利用CD-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上课时,我首先给出本节的重点、难点,需学生解决的问题或一些样例,然后让学生看书或上机练习。通过巡回发现学生感到凝难的问题及本节的重点、难点、学生易忽略的内容拿到课堂上讨论学习。再给出部分对本节内容应用的例子进行自测,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讲一讲、及时交流、反馈自己学习的成效,学生、包括教师本人都能再得到一次学习的机会并有所收获。另外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一些电脑系列软件,内容全面、详实,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方式生动灵活,特别是这些软件安排的学习过程以大量交互式动画教学,声情并茂,生动有趣。放置在服务器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自已选择学习。
在我们的电脑教学当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定向:教师先向学生说明要掌握的行为技能,解释技能操作的规则、要领、程序等。示范:教师向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制作范例。在教学时,有时教师边示范边说明操作要领,把定向和示范两个阶段合为一个阶段。参于性练习:教师示范以后,便由学生进行模仿。学生先要尝试一下,这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如果发现学生不明白练习的方法,则应加以说明,如果发现学生模仿得不对,则应及时纠正,直到学生把动作做正确。如果发现学生更好的操作,及时推广和表扬
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培养独立操作、主动探索的能力。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无论是理论性较强的课中还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中,在教学中我都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的内容及内容之所以如此编排,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课程,怎样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大批企业蓬勃兴起,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被拓宽,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对就业者的各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上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施行扩招的政策,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专业在开设和施教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的课程设计体系,推动课程的合理化,才能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
1.缺乏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知识和专业技术储备的人才,技能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对象,但是,就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分看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反而忽视了对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表述,背离了创新教育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太过落后和枯燥,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热情,而且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很到的教学限制,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与高职人才的要求相悖,不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学习内容不断增加。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加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不断增多,课程的内容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初衷是希望将压力变成动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显然学校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有效地把握,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偏失。
3.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大院校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加快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这种思想本身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施行该思想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度重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却忽视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系统化,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求新求异”上,显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做到系统的掌握。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1.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根
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相关的课程,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就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将课程的设置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更是如此,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对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进行相关的跟踪性社会调查,认识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对课程的设置,使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打破课程的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整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以岗位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构为要求依据,建立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吗,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领悟能力、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了解,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等方面做好系统的课程内容整合,以知识结构为基本框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把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当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课程的教学形势,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比较古板和陈旧,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地改革实践,使之符合学生的就业要求,建立起由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所构成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打破原先的课程自称体系的封闭状态,将专业课当作课程设置的中心,使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都围绕着专业课来展开教学,突出对实践课的重视,以专业课为核心,形成与其他课程横向衔接的发展态势,教师要根据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做到每一课程的设置都要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逐步接触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也应当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实践实训练习的重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录用需求,鼓励学生多考一些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边讲边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的讲解局限在了课堂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职学生大多是一些文化基础课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的,这些学生本来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就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在毕业后取得与高等院校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要加强对他们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本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边讲边练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到专业的教室去上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结构以及功能在头脑中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教学的思路首先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展开实践性的练习和训练,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走的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起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动手实践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理论课程,从理论课程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充分关注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是创新类的人才,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各企业对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都在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提倡学生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统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也给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薇.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2]滕艳平,郑影.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J].高师理科学刊,2007,3
[3]崇岩,廖锦玉.论面向岗位的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育[J].科技信息,2008,30
[4]刘修生,胡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4
[5]杨馨,陆科.基于CC2005的高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26
[6]罗汉云,宋勇.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科技资讯,2008,25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成人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成人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0序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培养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教育,尤其是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及规划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定位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基础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导,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
1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其教学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力就应该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作为基本目标。
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多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能力;(2)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操作能力;(3)熟练掌握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维护和处理能力;(4)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5)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1)能将应用软件操作知识运用到各类企业日常办公中去;(2)能将硬件维护和检测能力运用到各类计算机相关公司中去;(3)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知识运用到网络公司中去;(4)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知识运用到电视广播行业中去。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要能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就能使用计算机这一最重要的工具。突出的能力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用、驱动程序、硬件安装调试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的应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最新的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实用软件的良好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的技术、新的软件的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本位的思想,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用将课程的内容机械拼接的方法,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积极调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需求,形成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能力的分析,最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在课程整合中突出职业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品质的塑造。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要采用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为教学过程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的教学媒介,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以及直接感知能力。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多进行互动,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思维对撞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能力的掌握。同时班级同学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基于工程背景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案例任务。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形成实际的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邮件、BBS、QQ等即时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延伸拓展专业技能。
4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式不能采用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案。教师要将平时每一个教学案例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同时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都是教学评价的内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组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样的评价也更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学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综述
高等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计算机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变化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的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董喜雨,邢世霞.浅谈成人教育计算机技能教学模式.成人教育,.9.
[2]朱淑鑫,夏欣.成人教育中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考试周刊,.
[3]王国栋.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关系重构.继续教育研究,.
[4]郑大顺.成人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施,计算机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首选工具,计算机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习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所以机房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是至关重要的。
我院实验中心有10多个机房及多个多媒体教室。承担着五千多名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机房维护工作量相当大,有些学生在上机时操作不当和故意将计算机系统文件删除,或者感染病毒,容易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甚至崩溃,严重地影响了计算机实验教学效果。及时预防、排除故障,尽可能地为教学提供高效、交互、实时的操作环境和良好的服务是我们机房管理人员的首要任务。
一、计算机机房的制度管理
建立计算机机房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是机房管理好的前提,制定相应的《机房管理制度》和使用日志。要明确机房管理人员的职责,机房管理人员要督促上课教师认真填写上课记录,并及时查看上课记录、和上课教师多沟通,对教师反映的设备情况进行核对,分析设备运行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填写好维护记录,努力学习业务技术,了解设备原理和性能,做好机房的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同时还要担负起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工作。
在机房管理中,要注意几个方面:保持计算机机房整洁卫生;不准在机房内吸烟、吃东西、喝饮料。曾经发生过学生将整袋奶洒进键盘,导致机器无法正常使用的事情;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及强磁性物品进入机房;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计算机,外来U盘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带有病毒,未经检查U盘严禁使用。任何人不准随意删改和增加系统文件,严禁学生私自拆卸计算机部件。管理教师应提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建议学校安装监控设备或用绑线提前将容易拆卸和容易携带的部件(像键盘、鼠标等)绑好,课后及时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并监督学生做好机房卫生,为下节课的正常使用做好准备。
管理中,对新购买的设备,按规程安装测试,做好记录;建立设备的运行及维修档案,做到资料齐全,有凭有据;机房内的设备、工具、资料,一律不得外借。外部门因工作需要借用,需经有关领导同意,必须办理借还登记手续。
二、计算机机房的硬件维护
在机房管理当中,每天对机器的检查是必须的,第一通过检查可以确定机器设备的完整性,第二通过检查可以确定机器是否能够正常启动。任何时候都应保证电源线与信号线的连接牢固可靠,以使计算机能正常运转。督促学生开机时应先给外部设备加电,后给主机加电;关机时应先关主机,后关各外部设备,开机后不能立即关机,关机后也不能立即开机,中间应间隔10秒以上;经常会有学生因不知开机关机顺序或因图省事而只关显示器的事情发生,这样管理教师如果不知
情的情况下,而直接断开总电源的话,会导致机器硬件的损坏。所以管理人员除督促学生关好机器外,还应自行检查每台机器是否已正常关机。软盘驱动器正在读写时,不能强行取出软盘,平时不要触摸裸露的盘面;在进行键盘操作时,击键不要用力
过猛,否则会影响键盘的寿命;打印机的色带应及时便换,当色带颜色已很浅,特别是发现色带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以免杂质沾污打印机的针头,影响打印针动作的灵活性;经常注意清理机器内的灰尘及擦试键盘与机箱表面,计算机不用时要盖上防尘罩;在加电情况下,不要随意搬动主机与其他外部设备。
三、计算机机房的软件维护
在机房的管理当中,除了硬件的维护,还需要安装软件。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应用软件。不同的软件的安装方法也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根据硬件环境选择安装操作系统,再根据操作系统安装适合版本的语言处理程序和应用软件。有时会因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问题或应用软件本身的问题造成很多安装的麻烦。需要实验员耐心的查看相关的资料和反复试安装。就学校机房来说,主要的目的是开展教学,所以安装的软件要以满足教学为主。此外可以安装一些常用软件,比如压缩软件、阅读软件、打字软件等。像打字软件安好以后很多同学如果早到机房等着上课,他就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练习
打字提高打字速度了。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我们用脑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在机房当中一般都会安装一种教学软件,可以使教师机上的教学内容同步反映到学生机上,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授课知识。所以试验管理人员课下应多检查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检查教学系统软件是否运行通畅,如果出现教学软件问题应及时发现并解决,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如果教学软件在教学当中发生问题,实验员应及时和任课教师沟通,小问题当场解决,大问题启用教师备用机。教师备用机的选择应和教师机一样,选择硬件配置较好,运行较稳定的机器提前安装好各类软件及教学软件,这样就会在教师机发生故障的时候,起到后备作用。另外,计算机系统的防病毒工作也是实验员的一项艰巨任务,学校的机房使用率一般都很高,而且使用的学生也多。有时需要上网,有时学生用自己的优盘存取作业,有时教师会带自己的课件来等等,这些都会造成病毒的泛滥,所以实验员应将计算机安装病毒防火墙,并及时升级。如果管理的机器较多,同时又是单机管理,这项工作就相当繁重了。这种情况下,起码也要保证教师机防火墙的安装和升级。其实在学校机房的管理当中安装还原卡是最方便和经济的。这样不仅可以简单防病毒也可以保护计算机系统。
四、利用技术手段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1.用Ghost软件来备份文件
Ghost软件的基本方法是将硬盘的一个分区或整个硬盘作为一个对象来操作,可以完整复制对象。使用时,可以在学生计算机上先安装好系统,硬件驱动程序,以及教学必备的软件如Office2003等,这时学生计算机系统是最稳定和最干净的。利用Ghost软件将学生机装有操作系统的硬盘分区克隆成为镜像文件。具体步骤将系统启动盘插入机器软驱启动机器,运行Ghost单击〔OK〕;选择
Loacl→Partition→To Image,将要备份的分区生成后缀为.gho的文件,选择要备份的分区所在的驱动器,就是System分区,单击〔OK〕;在Filename一栏键入镜像文件名称,如bf.gho及存放位置,然后按回车键,这里有三个选择:是否压缩.No(不压缩)、Fast(低压缩比,速度较快)、High(高压缩比,速度较慢),一般选High高压缩,速度慢点,但可以压缩50%。选好压缩方式后,进度条开始慢慢地移动,备份完毕后,在确认的对话框中选择Yes后,Ghost将开始生成镜像文件。
2.恢复镜像文件
一旦学生机的C盘系统崩溃或者是有些应用软件被删除,可以通过恢复镜像文件来恢复系统:运行Ghost软件,选择Local→Partition→From Image,从镜像文件恢复系统,选择镜像文件要恢复的源分区,单击〔OK〕会提示是否确定还原,按Yes!即可恢复,这时进度条开始慢慢地移动,恢复完毕以后,选择重新启动计算机,这和备份前一模一样,然后修改好ip地址及网络标识,这样就不必重新安装系统,而且还可以轻松管理机房了。
3.利用“还原卡”管理和维护机房
那么,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 我们要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要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 ) 教学手段单 一 ,师生互动 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二 )过于讲求 知识的系统性 ,不注重知识 的模块化 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使学生如云里雾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 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厚。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 Point小模块等。
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巧妙设计教学,构思有效备课
( 一 ) 仔细钻研教材 , 设计好课 堂教学内容 , 做到因材 施教。好的构思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的教学设计要像其他科目一样做到因材施教、详略得当。例如:上“Office 2000”的“Word”内容中的对“文本框设置”这一节 ,怎样构思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知识呢?上课之前,我先编了一张“报纸”,其报纸的格式中有:文本框、自选图形、表格、剪贴画、字体设置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这些内容都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凸显。上课时,设置文本框前先要进行文字输入,假如一节课都放在输入文字上,就没时间设置文本框。根据此情况,我事先准备好一篇文章,课上让学生打开这篇文章(内容是这节课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复制、粘贴”把这段文字放到文本框里。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 又合理地充分利用了这一节时间。接下来,我让学生对照自己编的报纸和老师编的报纸有何区别,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文本框的线条和颜色还不够完美。学生在上课时带着问题,认真听讲,“文本框的设置”,是“Word”教学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学习“Word”的整个软件呢?如果把所有的内容都详细地讲解,那么学生恐怕一学期也学不完、学不好。我们应该去粗取精,把常用的几方面讲讲,剩下的让他们看看“帮助”,或者点一下。
(二 )仔细研究学生 ,根据他们的不同差异设 计课堂内容 做到因人施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几十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操作计算机时,学生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需要因人施教。计算机教师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教学更需要因人施教。
(三 )编写校本教 材 , 因材施教 。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一是不能与社会接轨,二是不能为其他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摘 要:计算机测控系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重要的课程,然而由于实验手段和教学手段的限制,多数教学过程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验证实验为辅。本文论述了计算机测控系统课程的特点,及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验证实验为主的实践环节,提出采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手段,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测控系统,实验教学,综合性,设计性
1.引言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基础实践层次中的核心,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1,2]。
综合性实验是指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3-5]。综合性实验一般可以在一门课程结束之后开设,也可以在几门课程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时间较长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实验[6-8]。它一般是在学生经过了常规的基本实验训练以后,开设的高层次实验。实验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体现科学精神。
2.“计算机测控系统”课堂实验环节
重庆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设的“计算机测控系统”是自动化及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或其他方向或同类专业的限定选修课程之一,是一门面向应用、面向工程的应用技术性课程。该课程以广泛使用的工业PC及其应用技术为主线,介绍计算机测控系统的一般工作过程、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能力,进行工业PC测控系统设计或开发的初步能力。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计算机测控系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一:认识IPC,了解其和PC的异同点;认识工业过程通道;了解通道卡(AC6611)的接线,掌握AC6611的测试;了解基于DLL调用的AC6611的A/D和D/A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
实验二:熟悉AC6611的安装、接线和测试操作,掌握AC6611开关量输入/输出的功能验证方法,理解AC6611的编程思路和实例。
实验三:安装和测试AC6611,编写画面显示AC6611的输入/输出数据,掌握数据采集程序和画面显示程序的设计方法。
实验四:掌握远程模块或子系统的安装、接线、配置和测试操作方法,完成远程I/O模块的A/D数据采集或D/A数据
输出程序的设计和调试。
3.“计算机测控系统”独立实践环节
然而,由于“计算机测控系统”是一门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9],仅仅依赖课堂上8学时的课堂实验,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应的实现技术与实现方式。为此,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在课程结束后,单独安排了为期两周的独立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独立实践环节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结合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测控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各项内容。具体要求是:了解计算机测系统的设计方法,数据采集卡或模块的使用方法,掌握基于CB数据采集、数字滤波、PID算法和画面显示、通讯程序的设计方法和过程。
我们设计了三个综合性实验,包括:
基于AC6611板卡(远程I/O)的阻容一阶对象控制系统设计、基于AC6611板卡(远程I/O)的彩灯(追光)控制系统设计、基于CB6的IPC_PLC编程口/通信口通信程序设计。
实验一:基于AC6611板卡(远程I/O)的阻容一阶对象控制系统设计。
在工程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如室温调节系统、恒温箱以及水位调节系统均为典型的一阶系统,它们与阻容一阶对象控制系统结构相似,并且它们的数学模型及闭环传递函数形式与阻容一阶对象完全相同。
设计要求:
在IPC上设计PID控制算法程序,实现对阻容一阶对象控制,改善其过渡性能。
实现电容充电过程自动控制。
提供较为完善的操作画面和工艺控制功能。
经过PID控制后,得到较理想的实时趋势曲线。
实验二:基于AC6611板卡(远程I/O)的彩灯(追光)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要求:
(1)系统由1~8号HL1~HL8共8盏灯,一个工作方式开关SA1,一个启动按钮SB1,一个停止按钮SB2组成。
(2)当SA1打在左档,系统工作方式为从HL1~HL8循环追光;当SA1打在左档,系统工作方式为从HL8~HL1循环追光。
(3)当SA1选择好工作方式后,按一下启动按钮SB1,系统启动追光,按一下停止按钮SB2,系统停止追光。
(4)每盏灯轮流点亮的时间为一秒。
在IPC上设计算法程序,实现彩灯控制,设计要求:
(1)实现彩灯追光过程自动控制
(2)提供较为完善的操作画面和工艺控制功能
实验三:基于CB6的IPC_PLC编程口/通信口通信程序设计。
控制要求:
(1)用CB6编程实现IPC和FX2/FX2N编程口/通信口的通信,并动态采集输入触点X0-X17,随意置位或复位中间继电器M0-M17。
(2)在PLC上编写三台电动顺序启动和顺序停车程序,时间间隔由定时器控制。
(3)在PC机上设计监控界面,能实现远程控制启动和停车,监视电动机的运行状态,可在PC机上实现人工设定定时器的延时时间。
(4)系统具有远程控制与就地控制两种工作方式,两种可任意切换。
在IPC上设计算法与通讯程序,实现电动机控制,设计要求:
(1)实现电动机自动控制。
(2)提供较为完善的操作画面和工艺控制功能。
综合性实验通过设计一个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过程通道的简化工业控制系统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计算机测控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PLC知识等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红胜,董军军,吴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思路探讨.大学物理.2007,26(5):44-47
2.秦晓静.开放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87-89
3.曹中一.“三性”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22(4):10-12
4.叶佩青,刘莉,吴志军等.综合性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22(2):24-36
5.刘丽文.学生自主式的教学模式在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21(3):74-85
6.刘竹琴,刘艳峰.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6):97-99
7.吴纯,张列林,许晓嫦.设计性实验教学法的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74-75
8.高艳阳,董培荣,王金霞.对设计性实验的认识与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6):125-127
9.刘丽丽,何存富,宋国荣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践教学一条线”体系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22(1):93-95
【论计算机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计算机教学科学论调查报告12-06
论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10-31
试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优化对策论文12-26
高职计算机教学01-03
计算机教学标准01-15
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06-01
计算机基础教学心得07-18
计算机硬件分类教学11-05
浅谈中专计算机教学方法01-10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