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带来了挑战。高职院校应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能力为主线构建“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的有机结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化学知识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化学知识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学会借用组织策略,强化高中化学教学

摘 要: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容易将所学的东西毫无顺序地混在一起,没有条理,缺乏组织观念和组织意识,但是他们自己又没有办法控制。这些储备知识在脑海中处于游离、分散、无序的状态,所以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时经常容易忘记或者出错,使得输出速度变慢,甚至无法输出,这些都是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导致的。因此,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搭建学生思维中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记忆力的首选方法是将组织策略运用到化学教学当中,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的提高,明确学习的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组织策略;化学知识;运用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光是针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因为学生的社会经历少,没有追求目标,或者学习的方法不正确,出现了南辕北辙、事倍功半的现象,长期的不得法,难免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心理状态。运用组织策略这种方法是能够让学生分清知识的重点、难点,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思维导图,当出现一个知识点时,脑海中形成的是网状知识结构,由点到面,逐步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并在今后的本学科学习或者交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复习巩固知识的时候,摒弃传统的由点到点的学习方法,多利用图形、表格、归纳、概况的方法,多总结经验,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汲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能。因此,对于组织策略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必然要应用在化学的教学管理当中,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高中生化学学习情况

初中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所以初中化学知识点相对浅显易懂,但是此阶段也要打好基础,对于高中的学习有所帮助,所以,对于初中的化学知识,只要学生用心学习,还是能够完全掌握的,但是到了高中之后,面对繁冗的化学知识以及其他课业的学习任务,学生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对于化学基础好的同学,如果不能掌握组织策略这种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在学习化学时仍然会感到吃力。

高中化学知识点范围广,零散分散且有深度,一道题目就能涉及多个模块的内容,学生容易处于背诵与忘记的死循环之中,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或者明白了这道题,却弄不懂下一道题,没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这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向学生渗透这种组织策略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化学学科的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初期就要让学生对于高中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对其进行分块讲解,每次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都要进行知识之间的串联,这样学生不会因为化学知识的繁杂而感到压力,出现厌学的情绪。

二、组织策略的具体实施

1.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引导

对于化学教学过程的指导方面,首先教师应该研究组织策略的理论方法。例如备课时,将每次需要教授的化学知识利用图表、树状图、网状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概括,每堂课都要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学习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掌握重点,便于吸收知识,避免学生出现对新鲜事物的茫然状态,不知教师所云为何。其次,教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要对各个习题进行知识点归纳,由浅入深地引导,让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同老师所运用的方法进行对比,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其他的解题方式,从多角度出发掌握知识点,避免单调、固定的思维模式。从习题中的知识点入手,进行逆向思维,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绝不能忽略任何一点小失误,因为一旦出现了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时仍会出现不确定的现象,使得头脑中储备的知识混乱、无序,不利于化学成绩的提高。

教师授课时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所以老师的板书一定要清晰、工整、有序、有条理,学生在模仿教师板书时也能养成好的习惯。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没有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顺序,而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在听课时,头脑也会混乱,回顾的时候也会耗时费力。教师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有条理、系统地学习,这也是学生养成在学习化学时借用组织策略方法的一种基础方式。教师的板书明晰,學生在听课时能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在以后复习时也能够减少时间。现在的高中学习都会要求学生写笔记,一方面是为了高考的总复习,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2.学生对于组织策略的应用

高中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论性的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这种组织策略的方法,独立完成学科任务,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需具备的能力打好基础。学生必然要独自实践,所以在学习高中化学之前,要预习书本知识,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提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听课时,要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各个击破,利用老师的板书,整理好自己的笔记,学会并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来串联知识。在做题时,学生要利用好自己的笔记,知道每一道题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利用反向思维检查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熟练程度,了解自己对于化学学科整体的把握程度。每一次的成绩都要做好记录,还需要努力的方面要及时整改,善于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鉴于高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老师要在教学初期就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状态的过渡,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组织策略方法学习的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提高化学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43-159.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肖谷清,肖小明,谢祥林.组织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3.

作者:张晓亮

化学知识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篇2:

高职建筑类人才“411三阶段”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带来了挑战。高职院校应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能力为主线构建“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的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

我院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借鉴过其他学校的经验。

首先,探索了“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用两年半时间完成课堂教学,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下施工现场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该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既缺乏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又缺乏工程施工能力,丧失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优势与特长。

其次,探索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施工实践教学时间,用一年的时间在施工现场进行毕业实践,力争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1)前两年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突出学生单项能力培养,也没有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导致学生下工地只是在“看中学”,而不是在“做中学”,更谈不上顶岗实习。(2)甘肃省处在北方寒冷地区,一年中有4~5个月不能施工,加上其他原因,学生在工地只能实习5~6个月。(3)由于建筑产品具有规模大、施工周期长、结构形式多、无法复制等特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学到个别几项基本技能。(4)学生在学校没有经过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不能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得不到企业的重视和欢迎。(5)高职教育虽然属于职业教育,但同时也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由于过多地压缩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存在不少问题,对其将来的发展会有不良的影响。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基础能力(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综合能力、顶岗能力三大块,以培养高素质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工程实践为载体,以顶岗能力为目标。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有主要培养目标,各阶段培养的能力又是有机统一、互相支撑、互相影响的。

“411三阶段”中的“4”指前四个学期,以基本能力为培养目标——即第一阶段。主要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强调基础能力培养,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将素质转化为专项基本能力,并通过相应的单项职业能力考试,取得单项职业资格证书。

第一个“1”指第五学期,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即第二阶段。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实践模拟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将学生内化的素质和已有的基本能力加以综合,形成能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的专业综合能力。

第二个“1”指第六学期,以顶岗能力为培养目标——即第三阶段。主要采取工程现场实践的方式。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程建设环境中,将已形成的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将非专业的知识和素质转化成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相应的岗位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最终形成顶岗就业能力。

“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以能力为本位,循序渐进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因此,岗位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都将影响能力培养的最终结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以能力为主线,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计能力培养顺序,以学生的单(专)项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循序渐进是“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体现了“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模拟实训,超越情境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最直接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但是,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通过下工地实践学到所需的全部能力是不可能的,而且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模拟实训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到相关的能力。在一个影响因素可以控制的情境下学习,通过对工程实际项目的有效设计,建立仿真(真实)实训实验室,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可以达到超越情境、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的效率。模拟实训,超越情境是“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理念,体现了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能力本位,既是出发点,又是终结点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它既是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又是培养方案的终结点。整个培养过程要贯穿“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以培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岗位(群)人才为目标。

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教学结构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应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建筑施工类岗位群人员的执业需要,完善“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结构;从基础理论知识到知识应用能力,都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培养过程要依据能力形成的顺序安排;要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入手,明确各专项基本能力的教育目标及培养要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项目贯穿能力培养,以行动促成能力形成”的整个教学结构体系。

以专项基本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能力训练大纲及评价体系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各教学环节应围绕专项基本能力培养进行,确保教育教学过程对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按照教学规律,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安排专项能力培养,这是第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培养学生应掌握的各专项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由各个单项基本能力组成,这有待进一步划分并完善。

2.建立各专项基本能力评价体系。为了达到学生专项基本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根据各单项能力的特点,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各项能力训练大纲与训练方法,建立各专项基本技能考试试题库及考核标准。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

3.采用“互动式”教学,强化专项基本能力培养。在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现能力针对化;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要根据知识点的需要,采取认识实习、参观、校内各种专项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大型作业、跟踪实践、仿真模拟、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手段强化专项基本能力培养。

4.认真实施认证教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根据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应在教学中推行认证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根据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标准,经过专项基本能力培养,组织学生通过技能考试取得各种资格证书:(1)取得社会承认的各种技能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颁发的“CAD计算机绘图员”、“测量工”、“建材试验员”等技术工种证,教育部颁发的“计算机一级B”、“英语B级”等资格证以及广联达造价软件(GSAA)应用证书等。(2)按照学校制定的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安排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能力考试,取得学院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系统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能力和认证教育水平,使其具备专业认证教师资格。

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综合能力训练大纲及考核方法以“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将学生已掌握的各项基本能力综合应用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中。首先设定综合能力培养项目,然后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能力综合训练,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第二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1.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编制综合实训任务书。(1)建筑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套建筑施工图设计;强化学生的系统绘图(可用CAD程序)和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以及对建筑规范的应用能力。(2)建筑结构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套结构施工图设计;强化学生的系统绘图(可用CAD或PKPM程序)和识读结构施工图能力以及对建筑结构规范的应用能力,掌握一般结构构件的计算能力。(3)招投标文书编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套招投标文书;通过技术标书的编制,提高学生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机械选用,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工程材料管理等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商务标书的编制,提高学生的工程计量计价、造价软件应用、施工成本控制等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答辩。选择专业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提出工程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生就业顶岗实习主要应注重以下环节。

1.安排顶岗实习,提高职业能力。学生在学校模拟环境中形成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人为设计的教学情境基础上的,将教学中形成的能力转化为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能力,是毕业顶岗实习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使学生将已形成的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真正的顶岗就业能力,同时还要将一些非专业的知识与素质转化成能力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是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良好阵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安排到生产第一线,可以创建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和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并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使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要努力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实践能力训练的实践基地和专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基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环境。

3.注重实习管理,全面提高素质。顶岗实习在教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上都发生了变化,只有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学院应成立专门的实训管理机构(实训部),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大纲”、“学生实习实训实施细则”,安排实习现场指导教师,采用学院指派与企业聘请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过程实习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构建“641”管理体系,即完善六项制度、落实四项到位、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4所示)。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的定位与思路要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建筑施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应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建筑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合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要根据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要选择先进、实用的教材,可与企业合作,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鼓励教师制作编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习实训项目、实习实训大纲及考核标准、学习指南等。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能力训练一体化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仿真实训室、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遵循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突出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建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针对各部门、各系的评价制度和针对教职工的目标考核制度,并与经济效益挂钩,措施要得力,奖罚要分明。教师管理队伍要精干、高效,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及责任感要强,整体素质要高,年龄、学历、专业结构要合理,能够发挥好管理育人的职能。

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监督、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控制体系),并应运行有序。每年一次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要有材料、有分析、有总结、有反馈,要能够对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发挥积极的影响。要推动管理方法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教学档案应完备、齐全。

参考文献:

[1]黄卫.在全国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建设教育,2007,(6).

[2]刘晓萍,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3]周衍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社生(1956—),男,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

作者:李社生

化学知识能力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食品安全课程群建设思考

摘要: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如政府、企业、科研工作人员和消费者)高度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食品安全课程群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群建设思路、课程结构和建设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对于课程群建设的认知,目的在于加强食品安全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课程群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安全;课程群;课程体系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而导致的事件及贸易纠纷频频发生,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这就迫切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监管人才。然而,目前在国内高校食品类课程建设方面,多注重单一课程的教学改革,往往忽略了食品类各课程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交叉性,致使课程间的衔接性不强,知识重复性较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载体,在高校教育中具有核心作用,其体现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1-4]。因此,本文探讨了食品安全课程群建设相关问题,以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种模式。

一、食品安全课程群的建设思路

食品安全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将其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其内在的衔接性及逻辑性,将其统一为一个大的课程即课程群进行改革及建设[5-7]。

1.课程体系改革。根据食品安全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性及逻辑性,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及整合,使食品安全课程群内的课程在教学体系方面能够达到前后相互统一,相互对应,从而使课程群内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上能够达到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及前后照应的体系。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以课程组多年实践的“项目式”教学、“主题性教学”及“对话式”等为主要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3.注重网络课程体系平台的建设。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自己的课程群体系平台。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如QQ群、留言板、微信群及微博,打破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模式,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在网络课程体系平台中,根据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人才培养的要求,多设置一些有利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项目,如创新性试验、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主题讨论内容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学生主观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食品安全课程群的结构体系

根据课程组多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中所取得的经验,把食品安全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和食品标准与法规五门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构建了食品安全课程群,建立了以三大基础知识为模块的现代食品安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食品安全专业基础知识。食品安全专业基础知识指食品安全人才必备的知识,是构建整个食品安全知识体系的基础。一般包括: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化学性、生物性及物理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新型技术(如转基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让学生从微观层面掌握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认识食品安全领域最基本的知识单元。此部分由课程群中的食品安全学承担。

2.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知识。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知识指的是在专业基本知识上,对照食品标准与法规,针对不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专业的检测,一般包括:检测基础知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毒素、重金属、食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有害物质、转基因食品、掺假和有害微生物检测等技术。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知识的构建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为学生从事食品品质控制和食品安全监督等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此部分由课程群中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工艺学承担。

3.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专业知识。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专业知识是指在前面两个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相关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和控制策略、食品原料的质量控制、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生产、经营场地的安全控制和食品安全的管理认证)方面的知识后,以“质量控制”为题,让学生掌握“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食品安全控制知识。此部分由课程群中的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承担。

三、食品安全课程群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把CDIO的人才教育模式和机制引入到食品安全课程群的建设中来,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式下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食品安全人才。此种教育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系统能力的培养,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针,同时对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检验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很强,实践证明通过实施CDIO培养模式,使学生大大增强了自学、研发、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8,9]。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注重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结合课程群的知识体系从实践中找项目,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项目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得到通用能力,进而解决一般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此种学习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我培养专业素养和领导力,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政府和企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群内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修订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时,要注重与社会对学生素质及能力要求的对接。因此,课程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深入到社会进行细致的调研,以确保合理性地修订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分析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课程群中课程的关联性。找准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关联,使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各课程间得到体现。按照CDIO模式中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做,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用于解决综合问题。建设中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打破教师单打独斗的传统教学方法,紧紧以CDIO工程项目的标准来实施教学工作。

4.重视设计-实践教学。在课程群中设置“设计-实践”项目,包括一些简单层次和复杂层次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初步从构思、设计、实施和形成产品整个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从分析引起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而达到能够为企业或政府建立最低限度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能力。此类项目必须是来自于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政府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消费者购买产品时遇到的问题等等,由于这些项目实践性强,包含的知识多、杂,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践性问题,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5.科学、合理地建立集成化的教学过程。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必须注重实践项目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统一,实现从基础到高级的前后关联性,进而达到同时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集成化的教学过程,课程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通过实践锻炼以提高其自身传授专业知识及个人的经验的能力。通过集成化的教学过程,课程组教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食品安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使学生能够在个人素质及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从而尽快适应社会中食品安全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6.培养教师的CDIO能力。采用CDIO的教育模式,教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工科师资的最大不足是很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扎实,但实际经验却少得可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师的CDIO能力:(1)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进行实践;(2)要注重与社会各界进行产学研合作,尤其是政府和企业;(3) 将实践经验作为考查教师的必要条件;(4)聘请企业或者政府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做报告。

7.建立科学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由考试结果来考评学生的局面,采用CDIO侧重能力的评价方法,将以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采用此种评价体系,必须注意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例如,专业知识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笔试和口试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评价则可以采用过程考察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肖仔君,朱定和,钟瑞敏.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17):221-223.

[2]李云捷,郭壮,吴进菊.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群建设思考[J].学园,2014,(32):70-71.

[3]杨萍,李秀娟,钟敏.强化工程素质培养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5,(1):84-85.

[4]姚芳,刘靖,张璟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6-58.

[5]张丽萍,刘东升,林民.“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61-64.

[6]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高教研究,2010,(2):139-141.

[7]谢幼如,尹睿,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7.

[8]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9]姜大志,孙浩军.基于CDIO的主动式项目驱动学习方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59-164.

作者:张建 朱新荣 陈国刚 李宝坤 姬华 许程剑

上一篇:镇化体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司法局道德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