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论文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学科论文(精选11篇)

化学学科论文 篇1

教师资格面试《化学学科》学科答辩技巧

“答辩”如此才够精彩

答辩环节,主要考察专业知识、心理素质、教学机智、德育工作等多方面要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中的答辩环节,时间约为5分钟,一般考官会根据考生试讲情况提问1-2道问题,出题方向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结构化、教学反思、教学实施、教学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专业教学论六大方向。其中,比重较大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和专业教学论,下面为广大考生从教学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教学论三个方面总结命题方向如下:

主要命题方向1:教学设计

例1.请问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例2.请问你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置重点? 这些问题一般都是教学设计的相关要素,主要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要素在试讲环节一般不能够显性体现出来,但考官希望对该要素进行明确;2.教学设计要素应当显性体现出来,但是根据考生的展示表现,考官不能做出明确判断;3.根据考生的展示表现,考官判断该教学设计要素存在问题;4.根据考生的展示表现,考官比较认可该教学设计要素,但想进一步了解。

因此考生需要根据考官的提问,回顾一下自己的试讲内容,迅速在大脑中做出判断,考官提出答辩问题的用意,实事求是、谦虚有礼的作答。

主要命题方向2:专业知识与技能

例1.化学实验课时,一个学生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试验台起火,你怎么办? 例2.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烟花五彩缤纷的现象?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

山西特岗教师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考官提出的专业知识问题一般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出题方向之一是对试讲课题教学重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应用,比如例1是实验安全操作的基本知识,本题成为答辩题主要考查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与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出题方向之二是与本课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比如例2是焰色反应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这一方面是对考生化学专业知识的考察,另一方面也是对考生能否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能力的考查。

因此建议考生备考时不要一味机械重复,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主要命题方向3:专业教学论

例1:如何看待“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例2: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化学教学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是怎么样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关系的? 专业教学论是笔试测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比如例1考查对于化学学科的宏观认识。另外对于教学论的考查,容易从化学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理解与应用提出问题,但面试答辩中提出的专业教学论问题相对更有实践性,一般是教师在真实工作情况下可能遇到的问题。

因此,考生对于这种类型题目的作答切不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一定要注意结合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总之,化学学科答辩题目考察,灵活而全面,体现新课改形势下化学教师角色和行为的改变,因此,广大考生在进行答辩备考时,切记抓住六大方向,多看多想多练。

更多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山西教师招聘网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

化学学科论文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研究和思维的基本方法、化学学习能力、化学科学品质等。化学是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 而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是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的。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也就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生是活动的中心, 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鼓励、鞭策、引导。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 复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 笔者让学生讨论:“如何证明醋酸是一种弱酸?”引导他们集思广益, 提出各种方案:利用强酸制弱酸原理来进行证明;利用弱酸的电离特点, 通过测定醋酸溶液的pH证明;测定醋酸钠溶液的pH值证明;测定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值证明;通过同浓度盐酸和醋酸溶液做导电能力比较实验证明;通过用同浓度盐酸和醋酸的溶液与锌粒反应, 比较快慢程度证明;通过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与足量的锌粒反应, 测定生成氢气的量证明……

在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契机, 分析题目实质, 总结解题规律, 再进行引申变换, 多角度设计问题, 通过一题多变、异题同解,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 收到以点串线、触类旁通、深化知识之效,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乐趣, 培养其科学素养。

二、优化实验探究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实验, 不断探究, 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 加强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氯水的性质时设计问题:“氯气能溶于水吗?其溶解度如何?”接着教师先将收集了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少量水, 拧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得出结论:“氯气可溶于水, 1体积水溶解大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叫做氯水。”接着引导探究:“氯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 进行大胆猜测:1.如果只是物理变化, 可能存在氯气分子、水分子等粒子。2.如果是化学变化, 又可能存在氯离子、氢离子等粒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进行验证猜想。学生从而根据实验验证, 明确了氯水中除了氯气分子、水分子外, 还存在氯离子, 但对是否存在氢离子有异议, 无法解释向氯水中加石蕊无明显现象。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尝试将氯水逐滴滴入石蕊溶液中再观察现象。最后, 学生得出了实验结论。

实验中, 教师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使他们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激起实验探究的兴趣, 锻炼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引领关注现实生产生活, 在增趣中促进学科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并适时地穿插化学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工业合成氨等化学史, 这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认识到化学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到学化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 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和任务, 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视德育渗透, 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科学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 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并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 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 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如中国古代劳动群众在化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火药在世界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还有, 近代化工专家侯德榜致力于祖国的化工事业, 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返回祖国,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发明了我国自己的制碱方法。所以, 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 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化学学科特点与化学三重表征教学 篇3

关键词: 宏观 微观 符号 化学教学

一、化学学科的发展与特点

1.古代宏观水平

人类从用火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用火烧制熟食、制作陶瓷、冶炼金属,并逐渐学会酿造、染色等。人们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了解物质之间能互相作用、发生变化,开始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古代化学科学发展处于宏观水平与经验水平、定性水平。

2.近代过渡时期

19世纪初,近代原子论建立,随后分子假说提出,使原子分子学说得以确立,为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奠定了基础,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科具有了严密体系,在此阶段,化学科学研究从宏观水平向微观水平过渡。

3.现代微观水平

进入20世纪以后,化学科学得到巨大发展,在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合成、测试等方面都有很大进展,人们通过可见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谱学方法研究物质结构,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化学微观世界的研究日益深入。

4.化学符号语言

化学符号的思想萌芽于古代希腊和中国,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化学符号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不断变化与完善,1813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Berzelius)在《哲学年鉴》发表了他定义的化学符号,这是化学符号演变过程中的一次巨大变化,这套符号为现代化学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今天所用的化学符号已经是全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归纳化学科学的发展,可以看到化学科学是在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语言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学科独具的特点。

二、化学三重表征理论

1.约翰斯顿的思想理论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的约翰斯顿(A.H.Johnstone)教授于1982年在“宏观与微观的化学”(Macro and micro chemistry)文章中,首次提出化学教学要在宏观水平和微观水平进行,1991年约翰斯顿教授在“为什么科学那么难学,事情不是它看起来那样”(Why is science difficult to learn Things are seldom what they seem)文章中,倡导化学教学要在宏观—微观—符号认知水平同时进行,从而使化学教学变得清晰明了。

约翰斯顿教授认为,化学专业人员和化学教师能不假思索地在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之间自由转换,为什么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困难,因为传统化学教学通常在宏观和符号水平进行,造成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这两个水平,难以对化学微观世界建构科学的认知,因此不能在三种水平之间自由转换。约翰斯顿教授指出,化学教学应该在宏观—微观—符号水平同时进行,这样才是有意义的、真正的化学教学。

由于约翰斯顿教教授对基础化学教育的突出贡献,他于2009年获得了美国化学会在这个领域的最高荣誉,约翰斯顿是位非常热心的教授,2013年笔者对谁是化学宏观—微观—符号教学理论的首倡者提出疑问,于是发邮件给约翰斯顿教授对此事进行询问,很快得到他肯定的回复,约翰斯顿教授现年已是84岁高龄,他现在的研究工作是如何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更加容易。

2.化学三重表征教学

化学宏观—微观—符号教学成为国际化学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且最有效的教学理论之一,指导着世界各地的化学课程与教学,约翰斯顿的化学教学理论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我国化学教育研究者将其思想理论编译为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理论,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理论在化学教育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从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学习中,学习者必然从宏观、微观和符号水平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认知,宏观水平的认知主要是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及化学变化中可观察的宏观现象,微观水平的认知主要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世界,符号水平的认知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单位构成的化学语言系统。

三、加强化学三重表征教学

1.以化学实验强化宏观水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的宏观现象测试物质的性质,进而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微观结构,宏观水平的认知是微观水平认知的基础,离开宏观水平学习,微观水平学习将变得机械与无意义,实际化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化学实验宏观表征,强化宏观水平的化学教学。

2.以微观模拟强化微观水平

化学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质,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用肉眼是观测不到的,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文字水平,为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微观模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微观模拟,增强微观世界的可视化,相当于为学生提供可以看到微观世界的“眼睛”,强化微观水平的化学教学。

3.发挥化学符号的桥梁作用

化学符号是连接化学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桥梁,化学教学中为了使化学符号学习变得有意义,需要将化学符号的学习运用于描述化学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充分发挥化学符号的中介作用,强化符号水平的化学教学。

综上所述,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强化宏观—微观—符号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微观水平分析宏观现象,依据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并用化学符号语言进行表述,实现宏观—微观—符号认知水平的自由转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参考文献:

[1]徐光宪.今日化学何去何从 [J].大学化学,2003(1).

[2]周公度.化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A.H.Johnstone.You Can’t Get There from Here [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10,87(1).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化学学科1 篇4

关于有志者事竟成还有那些经典案例?

答:司马迁发愤撰《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身残志坚的罗斯福,他的故事一直震撼着我们的心。1882年他出生在美丽的赫德逊河畔的一处庄园里。18岁时,罗斯福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哈佛大学。1904年毕业后,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律。当选纽约参议院后,初出茅庐的罗斯福积极倡导革新,很快成为新闻人物。但天有不测风云,在39岁那年,他竟然得了小儿麻痹症,只能靠双拐和轮椅走路,这对他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但罗斯福并没有在病魔的重压下屈服,他开始了艰苦的锻炼。为了活动四肢,他经常像小孩一样爬行。最后,他竟成了美国的第22任总统。他的成功,难道不是他的顽强的意志所起的作用吗?

高三化学学科规范要求 篇5

一、规范的目的——会做的题不失分。尖子生的比赛:不是看谁“会的多”,而是看谁“错的少”。

中等生的比赛:保证会做的题不失分,这就是胜利。

后进生的比赛:认真把细节做好,结果肯定比你想象的好。

二、规范学习过程:

1、预习:结合学案提前复习所要掌握的重要化学知识,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对不明确、易混点先做好标记,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2、上课:要集中精力听讲,紧抓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手、眼、耳、脑、嘴并用。切实向课堂四十分钟要知识,利用对比、归纳法把知识掌握准确,分清疑问点、易混点。

3、课下:要及时总结知识体系,及时改错,归纳积累。没有听懂的部分及时向老师请教,要做到知识“堂堂清、天天清”,不将疑问留作以后解决。

三、规范考试过程:

1、要正确对待考试: 只有把平时考试当高考,才能做到高考像平时。涂卡规范,写清姓名、考号、座号等,保证不涂错号。选择题答案选出后,要及时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绝不能在收卷时匆忙涂卡。

2、注意答题区域规范,按照网上阅卷要求,不要出边框,不要答错位置。要逐步养成边做题边向答题卷写答案的习惯。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语言表述要简洁准确、条理清晰。

四、注意化学考试细节:

1、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分清是 “ ===”还是“ ”,如一种盐水解方程式一定用“ ”不能用“===”,其产物也不能标“↓”或“↑”,弱酸、弱碱的电离一定要用“ ”不能 用“ === ”。

3、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物质的量浓度等,若不写单位就失分。

4、要求写“名称”却写分子式或其他化学式。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不看清,张冠李戴。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

5、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等。

6、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请注意,做的正确,填卡时却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这种情况发生。

7、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陆、海、空”全方位观察。

8、表示离子电荷与元素化合价混为一谈。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

9、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②用关系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以上情况发生,全扣分③讨论题,缺讨论过程,扣相当多的分④给出两种反应的量,不考虑一反应物过量(要有判断过程)⑤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不要省略步骤,计算过程要带单位。注意题中对有效数字的隐性要求。

10、对推断题,注意根据题意,无机物、有机物均应考虑(全面,综合)。

11、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12、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不搞假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要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不漏写反应热的“+”或“-”号,反应热的单位-1注意是kJ〃mol。

13、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化学用语中文名称不能写错别字。如,“酯化”不能写成“脂化”,“羧基”不能写成“酸基”。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不漏写“水”、缩聚反应的生成物不漏写“小分子”。

14、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结果反而出错,一样要镇静、认真解答,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决不能一下子“蒙”了,要知道,机会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得到这分。

15、考试时切忌“反常”,仍然是先易后难,先做第一卷,后做第二卷。

五、重视考后分析:

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不仅要看成绩,而且要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错题改正过来,然后看看因审题、表达、原理、思路、马虎等因素各扣了多少分,经过分析统计,找出自己学习上的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把错题认真整理到错题本上。考试试卷要注意保存,以便以后复习时参考。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总结(化学) 篇6

青山中学 梁冰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培养求真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笔者认为“科学思想”中的“科学态度”是核心,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导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例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提出“将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变浑浊”;少数学生回答:“先变浑浊,继续通人二氧化碳又变澄清”。教师当场演示,结果符合学生的预料。有学生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在做实验时搞了鬼?”,对这种大胆的怀疑,教师应表示赞赏,立即取刚才实验的澄清石灰水,请该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气,结果出现浑浊然后又澄清,怀疑被实验否定,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科研小组”,要求他们自学溶洞的形成且综合学生看法,设法寻求合理解释。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要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靠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直接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规范实验药品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废弃物等。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实验过程中,药品要按规定用量取用,没有规定用量的要取最少量。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都可以用碱液或水吸收;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实验可以在封闭式装置中进行,硫化氢燃烧实验,也可以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使产生的二氧化硫经漏斗在作用下通过其连接的U型管(内盛稀氨水),吸收液可作化肥使用等等。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空气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严重污染,这些酸性污染物与雨滴形成酸雨,对人的危害比二氧化硫高10倍,引起肺水肿,使水体酸化,可使鱼类绝迹,尤其是重金属和一些致癌物质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专家研究已确认,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癌症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度物,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作为花、木、草、树的化肥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强化化学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 篇7

一、分类概念

分类思想应用广泛, 适用于人, 适用于物, 人力和社会保障系统将公务员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进入大型超市, 商品琳琅满目, 我们会发现“物以类聚”现象, 进入图书室, 汗牛充栋的图书, 管理员早以将它们“分门别类”, 化学实验室中药品的存放, 是根据物质本质属性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观察、分析、综合后, 把分类思想具体运用在实验室中的事例。此外, 中学化学教材中也渗透着分类思想。如:

在新课标下, 高一教材又引入了交叉、树状分类方法, 旨在让学生养成分类的意识。要建立分类思想, 前提是比较, 分类是比较的结果。对有升学任务的毕业生, 后期备考, 分类概念尤为重要, 学科知识梳理中, 哪些考点是必考点, 哪些是不考或可能考的, 考前进行分类, 对备考大有裨益。

二、守恒概念

守恒概念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 它包括电荷守恒、电子守恒、质子守恒、物料守恒, 一旦掌握它, 相当于拥有一把解题的“金钥匙”。

(1) 电子守恒。即电子得失相等。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一定等于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无论是自发的或者需外力作用进行的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电解) , 都遵循它, 概莫能外。它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和有关计算的重要依据。

(2) 物料守恒:在电解质溶液中, 某些离子能够发生水解或者电离, 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 这虽然可使离子的种类增多, 但却不能使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数目发生变化, 因此应该始终遵循原子守恒。溶液中某元素物质的量等于它在溶液中所含该元素的微粒的物质的量之和, 如Na2CO3溶液中, 因钠元素的量相当于碳元素量的2倍, 碳元素在该溶液中以CO32-、HCO3-、H2CO3三种形式存在, 故恒有:c (Na+) =2c (HCO3-) +2c (CO32-) +2c (H2CO3) 。物料守恒实质是某元素在溶液中的质量守恒。

(3) 质子守恒:酸碱质子理论的观点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为酸, 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如CO32-, 在质子理论中属于碱。盐的水解反应, 本质是盐与水之间质子的转移。平衡时, 酸失去的质子总数和碱得到的质子总数相等, 这就是质子守恒。书写质子守恒表达式时, 方法是:先选取溶液中参与质子转移的起始酸碱组分和水作基准物, 再确定酸碱组分中得失质子的微粒种类以及得失质子后的产物种类。最后, 利用减少的质子就为失去的质子, 增多的质子就为得到的质子, 列出以平衡浓度表示的质子守恒式。对可溶性碳酸盐溶液有:c (OH-) =c (H+) +c (HCO3-) +2c (H2CO3)

(4) 电荷守恒:在电解质溶液中一定存在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恰好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规律, 如Na2CO3溶液中可以表示为:c (Na+) +c (H+) =c (OH-) +c (HCO3-) +2c (CO32-)

另外, 化学变化过程中, 有新物质生成, 但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三、极端概念和差量概念

某种情况下, 涉及组成为混合物或化学反应存在不确定因素, 需要求知某一量范围, 可将思路引向极端状况, 确定最大值、最小值, 再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极端 (假设) 思想。解题时加以灵活运用可化难为易。而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往往会在体系中伴随能量、压强、固体质量、气体体积的变化, 根据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某种量的变化, 找准差量, 建立差量思想。对于气相反应, 可以用体积差或压强差, 对于固相反应, 可以用质量差或物质的量之差分析解决问题。无须考虑反应过程, 化繁为简, 事半功倍。

四、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概念

学完高一、高二教材后, 学生在考虑化学问题需有结构定性质, 性质反映结构、用途的思想。比如丁烯醛CH2=CHCH2CHO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 估计具有烯烃类和醛类物质的相关性质, 如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可以跟氧化剂反应, 比如氧气, 适当条件下把醛基氧化为羧基, 也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 还可以与弱的氧化剂如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银氨溶液反应。又如碳酸氢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 溶解度较碳酸钠溶液小, 其原因可由两者的结构差异解释, 即碳酸氢钠溶质间形成氢键, 分子间发生缔合作用导致降低了溶解度, 而后者无氢键。医用钡餐是硫酸钡而非碳酸钡。

五、实验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学科结论多数来自于化学实验和严密逻辑推理, 要得出某一结论, 往往是通过实验证明, 中学阶段常见气体的制备实验中, 要根据原理、选择恰当的仪器进行组装, 组装仪器时遵循“自下而上”, “自左而右”;吸收与洗气装置中的导管“长进短出”, 干燥管连接时“大口进小口出”等, 实验中的各步骤力求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最终让学生掌握仪器、药品、操作、现象、结论的实验思想。

六、数形结合概念

学化学, 适当练题可加深对教材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 而经典题,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综合性强, 覆盖面广, 甚至寓某种化学思想于题目之中, 例如, 不同浓度的HNO3与金属Mg反应, 气态产物能生成H2、N2、NO、NO2, 液态产物有Mg (NO3) 2、NH4NO3和H2O, 在S.T.P下, 若0.04摩尔Mg与1L 4mol/L HNO3恰好完全反应, 收集到0.01摩尔气体。据图 (纵坐标为气体含量) 所示试写出其反应方程式。这类题, 数是“魂”, 图是“形”, 理解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实现文字与图示的信息转换。

由图可知, 当HNO3为4mol/L时所得气体及其物质的量之比为n (NO2) ∶n (H2) ∶n (N2) ∶n (NO) =1∶1∶3∶5, 反应方程式为:24Mg+60HNO3=24Mg (NO3) 2+NO2邙+H2邙+3N2邙+5NO邙+29H2O, 又因金属Mg与气体物质的量比值为4∶1, 故反应前Mg原子应有4× (1+1+3+5) =40, 可得此时化学反应方程式:40Mg+100HNO3=40Mg (NO3) 2+NO2邙+H2邙+N2邙+5NO邙+4NH4NO3+41H2O。数形结合思想亦可用于有机解题中, 如试求“立方烷C8H8”二氯代物、三氯代物种数。立方体8个顶点有8个氢原子可被氯取代。当任意2个氢被氯取代后, 可作出3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见图 (一) 中BC、BD、BD′, 故立方烷的二氯代物有3种同分异构体。同理, 8个氢原子被任意3个氯取代, 可构成3种不同的“三角形”, 如图 (二) 中的△AA′B、△AA′C′、△A′BD′, 即立方烷的三氯代物有3种同分异构体。

化学核心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来源于对化学知识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 只有对化学知识多进行总结、归纳、概括, 对方法进行提炼, 学科知识才能得以升华, 融会贯通。

摘要:就知识、能力、思想三者而言, 思想是最实用的东西, 它将直接影响处理某些问题时的方法、策略。思想水平的高低, 是衡量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化学学科思想的和谐构建 篇8

关键词:结构决定性质;平衡;守恒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0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66

“化学学科思想”是对化学学科的本质、规律及价值的理性认识。从这一观点来看,化学学科思想可以说是多角度、多层次地与化学知识、化学发展以及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化学学科思想的来源有以下几方面:1.直接来自化学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等知识,如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等。2.作为一定历史阶段各学科科学知识的总和,且常以哲学世界观的形式出现,如化学中的燃素说、氧化学说、原子结构观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3.化学技术带来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如绿色化学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等。

化学学科自起源到产生到发展至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学科思想,并非在中学阶段就能够明确与掌握。立足于中学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需要,考虑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我们就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大观念,如“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平衡”思想、“守恒”思想、“能量”思想等进行具体表述。它们是最基本的核心观点,又是学科中深层次的寓意,可以随时间、跨文化进行迁移。某一种学科思想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理念、核心观念,最后汇聚成大观念,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思想体系。

一、“结构决定性质”学科思想的构成

世间万物本质相同,只因微观的结构不同,使宏观性质不同。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性质、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研究反应规律。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例如,同周期元素、同主族元素的电离能与价电子排布结构有什么联系

〖科学探究〗为什么Be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第一电离能的大小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碱金属的电离能与金属活泼性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Be有价电子排布为2s2,是全充满结构,比较稳定,而B的价电子排布为2s2 2p1,比Be不稳定,因此失去第一个电子B比Be容易,第一电离能小。镁的第一电离能比铝的大,磷的第一电离能比硫的大,为什么呢?

Mg:1s2 2s2 2p6 3s2 P:1s2 2s2 2p6 3s2 3p3

因为镁原子、磷原子最外层能级中,电子处于半满或全满状态,相对比较稳定,失电子较难。如此相同观点可以解释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

二、“平衡”学科思想的构成

平衡是物质变化的普遍现象,化学平衡状态是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勒夏特列原理)。

三、“能量”学科思想的构成

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能量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数值保持不变。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四、“守恒”学科思想的构成

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遵循着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等规律。

化学学科校本培训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化学新成就不断涌现,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深入抓好校本教研,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则,并持之以恒地开展活动。

二.措施落实 1.改进教研模式:

传统的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一言堂,内容由学校指定,方式单一,不能引起老师共鸣,不能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经过改革,改进教研模式,杜绝一言堂现象,坚持“自主—探究—合作”的教研模式。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是需解决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树立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

2.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排查教学薄弱环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测验,交流探讨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倡资源共享,做好拾遗补缺,发挥备课组长的作用。备课 组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达到互补互利。区级研究课集体备课从过程上得到保证“课题确定→集体研讨→个人执笔→个案补改→个体施教→课后反思”,通过试讲、讨论、完善、创新的过程,之后再次集体评课反思,最后形成较优教案。

3.开展教学反思,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种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而是用心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将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在“校本教研”时摆出来,大家共同研究,老师仍在不断反馈、调节、体验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贯穿始终,在“反思”中提升。

三.培训的内容

1.教材拓展类:拓展补充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实验探究类:利用本地资源自制化学仪器或替代药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中学实验室的作用。

3.乡土特产类:以本地特产或附近工矿企业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4.绿色证书类:寻找绿色证书与化学内容的结合点开发校本课程。5.环境教育类:联系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地膜等使用情况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

6.生活化学类:联系农村生活中常用的化学小常识、小技巧等开发校本课程。7.远程教育类:充分利用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开发校本课程。8.教育技术类:适当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尝试。9.学历培训类:年轻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培训。四.培训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为校本培训初步探索阶段

1、选取化学校本培训的内容,需培养的新教师。

2、明确化学校本培训内容及方向。

3、按计划开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4、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化学校本课程的雏形。

第二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为提升、扩大校本培训规模的准备阶段

1、成立化学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2、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

3、制定课题培训方案与计划,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第三阶段:2016年5月~2017年10月,为校本培训的深入研究阶段。

1、进行全面培训和现场示范、观摩。

2、组织开展本校及其周边地区课程资源的现状调查与研究工作。

3、全面探索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的基本模式。

4、逐步建立全县化学校本课程资源库(包括文本、视频等)。

5、探索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机制。

6、培育、推广典型经验,开展经验交流、专题研讨、阶段性成果展示等活动,组织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评选活动。

7、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沈阳市辽中区第一私立高级中学

化学学科教学的论文 篇10

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常见的题型或者常考的考点让学生能有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伊始解读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前常见考点提醒的小纸条,或者教师精讲解说归纳的方式,将这部分知识展示给学生。

我们的高效课堂历来不主张“题海战术”,可对于那些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为了把他们从传统课堂的题海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能用以一敌百的方法加大“活题”的出现频率,让他们学着自己运用已学知识点考查自己,让他们自己学会做到随机应变,变中求活。

对于化学课堂教学来讲,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要致力于对各类知识的全方位引导,我们面向的是高考,基础知识掌握得再扎实,定理公式背诵得再滚瓜烂熟,不会应用也是对自身能量的一种浪费。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对课本基础知识灵活运用。

另外,我们要加大备课力度,集思维之精华,抓高考之要点,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在备课本内容的同时兼顾备学生,学会放开,大胆取舍,争取对教材做到最大限度地重新整合,力争每节课都做到高效求实,把课堂教学效果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

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注重与现实的结合。

有些教学内容因过度抽象而远离学生的现实,学生便无法及时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时,我们就必须选择比较接近现实的素材。

当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学习的内容全部融入导学案,我们还需要给学生创设一展才华的土壤———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当学习内容既应用了新知识又富有挑战性时,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给他们的学习兴趣带来极大鼓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再次,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拓展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以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来完成。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因为课时限制对所学知识掌握不深不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将课堂进行有效延伸,拓展课堂内容,实现大课堂教学理念,提高课内外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

我们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内容,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化学现象,让他们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同时,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我们也可以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创设一些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式从中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形成自我体验,以期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现实体验,加深学习印象,形成长期记忆,促成学习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高效课堂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彰显“乱”而有序,“活”而聚神的特色。

我们的课堂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中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聚焦”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在平等的待遇下学到了新知,提升每一节课的学习效率。

摒弃传统、创建高效课堂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解放教学思想,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大好时机,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探究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究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奥秘,体验化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在探究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学科教学与高三复习 篇11

一、做早

1、就是早安排,早做复习计划和复习安排。

2、思想上早认识:

(1)认识高考。当今高考已从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实质是要求考生在试题设置的情境中运用平时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利用基本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认识练习。我认为学生应自主地认识到做题不是为做题而做题,做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或深化基本知识、概念,提高解题能力,应重视解题过程中的分析过程,要重思路:就是弄清各类题目所涉及到课本上的哪些知识点,思维的切入点,达到做一题对一题,进而会一类。

(3)认识复习目的。一是知识系统网络化,二是能力提升,主要指在高考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在试题设置的情况下分析解决问题。

二、做实

具体做法如下:

1、知识的完善化

教材为了减少教学内容的难度,通常将同一知识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复习时,应将分散的、不全面的知识变成集中的、全面的知识,使之较为完善。

2、知识的深化,例如从定性到定量设计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从共性中找特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等。

3、知识的集成化,这样便于记忆、查找、提取、使用。特别在做推断题时,要用到集成知识。

4、知识的系统化,在元素化合物中,由物质结构引发性质,再引发制取存在、保存等。总之,应使知识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细致性和深刻性。

三、做巧

若说第一轮应实则第二轮要巧。具体应巧在什么地方呢?

1、复习起点应巧,回到教材,打实基础,收集并调查学生的疑难处,知识的重点、难点,从而确定复习起点,做到:低起点、小台阶、勤反馈、强矫正。

2、巧抓复习对象,十几年来特别是90年以来,化学高考命题已渐渐成熟、稳定,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高考考纲涉及的考点有474个,但高考题中,年年都考或大部分考的考点大约有27个,这就是我们应复习的热点。

3、复习方法技巧。如何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转变教学观念,确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观应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人,学生主体性能否实现取决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以讲代教、以讲代学显然不行。但也不能满堂问或满堂练。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总是情境,使学生能产生疑问,主动思考问题。

(2)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课外分工明确,课内是高考复习的主战场,教师在课内重在指导学生就知识进行梳理,将知识点连线织网,以求融会贯通,重规律方法的总结与归纳,力求学生对各种题型应对自如,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重结论更重方法的获取过程。

(3)正确处理容量与效率的关系。容量不只看教师的发布量,主要看学生的接受量,更取决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

总之,我们的复习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做,错了自己去思、去悟、去总结,这样才能对知识起一个内化过程。在总复习阶段要留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训练时间,留给学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我们始终要意识到:是学生去高考而不是教师去高考,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上一篇:基建工程项目预算管理的应用论文下一篇:封装生产主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