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1

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鉴定物质中含有那些组分,及物质由什么组分组成,测定各种组分的相对含量,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今天,就从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分析方法、几大分析方法等几个角度介绍分析化学。

一、发展历史

第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利用当时物理化学中的溶液化学平衡理论,动力学理论,如沉淀的生成和共沉淀现象,指示剂作用原理,滴定曲线和终点误差,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缓冲作用原理大大地丰富了分析化学的内容,并使分析化学向前迈进了一步.第二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 年代以后几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改变了经典分析化学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

原子能技术发展,半导体技术的兴起,要求分析化学能提供各种灵敏准确而快速的分析方法,如,半导体材料,有的要求纯度达99.9999999%以上,在新形势推动下,分析化学达到了迅速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和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

第三个重要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分析化学进入第三次变革时期。

由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需要,基础理论及测试手段的完善,现代分析化学完全可能为各种物质提供组成、含量、结构、分布、形态等等全面的信息,使得微区分析、薄层分析、无损分析、瞬时追踪、在线监测及过程控制等过去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分析化学广泛吸取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成为当代最富活力的学科之一。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 1.按原理分: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 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 2.按分析任务: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 ①取样;

②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 ③分离及测定;

④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3.按分析对象:

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 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 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 按待测成分含量分:

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

三、细说滴定分析法

(一)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1.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 2.反应要定量进行; 3.反应速度较快; 4.容易确定滴定终点;

(二)滴定方式

1.直接滴定法; 2.间接滴定法;

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

3.返滴定法;

如,测定CaCO3,加入过量盐酸,多余盐酸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返滴; 4.置换滴定法:络合滴定多用

(三)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和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要求:

试剂与化学组成一致; 纯度高; 稳定; 摩尔质量大;

滴定反应时无副反应。2.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配制方法有直接配制和标定两种

(四)试样的分解

1.分析方法分为干法分析(原子发射光谱的电弧激发)和湿法分析; 2.试样的分解:注意被测组分的保护 3.常用方法:溶解法和熔融法 对有机试样,灰化法和湿式消化法

(五)常用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酸标准溶液: HCl(HNO3, H2SO4)配制:用市售HCl(12 mol·L-1),HNO3(16 mol·L-1), H2SO4(18 mol·L-1)稀释.标定: Na2CO3或硼砂(Na2B4O7·10H2O)

碱标准溶液: NaOH 配制:以饱和的NaOH(约19 mol·L-1),用除去CO2 的去离子水稀释; 标定: 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或草酸(H2C2O4·2H2O)

(六)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NaOH与Na2CO3混合碱的测定;极弱酸的测定;磷的测定;氮的测定;

(七)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滴定突跃pM¢:pcMsp+3.0~lgK¢MY-3.0 浓度:增大10倍,突跃增加1个pM单位(下限)K¢MY:增大10倍,突跃增加1个pM单位(上限)

(八)准确滴定判别式

若ΔpM=±0.2, 要求:Et≤0.1%, 根据终点误差公式,可知需lgcMsp·K¢MY≥6.0 若cMsp=0.010mol·L-1时,则要求lgK¢≥8.0 多种金属离子共存: 例:

M,N存在时,分步滴定可能性的判断:

lgcMsp·K¢MY≥6.0,考虑Y的副反应aY(H)<

则以△lgK≥5 为判据

四、分析化学概念对比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1.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衡量;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间的差值,用E表示E=X-XT;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占真值的百分比,用Er表示: Er=E/XT=X-XT /XT×100%; 2.精密度:

平行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用偏差衡量。偏差:

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用d表示; ①平均偏差:

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②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③标准偏差:

④相对标准偏差: 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精密度好是准确度好的前提; 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方法:

选择恰当分析方法(灵敏度与准确度); 减小测量误差(误差要求与取样量); 减小偶然误差(多次测量,至少3次以上)消除系统误差对照实验: 标准方法; 标准样品; 标准加入; 空白实验; 校准仪器; 校正分析结果

(二)各种误差:

系统误差:

又称可测误差,具单向性、重现性、可校正特点; 方法误差:

溶解损失、终点误差-用其他方法校正; 仪器误差:

刻度不准、砝码磨损——校准(绝对、相对); 操作误差: 颜色观察; 试剂误差: 不纯-空白实验; 主观误差: 个人误差; 随机误差: 又称偶然误差,不可校正,无法避免,服从统计规律;

#不存在系统误差的情况下,测定次数越多其平均值越接近真值,一般平行测定4~6次;

(三)有效数字:

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包括:全部可靠数字及一位不确定数字在内; 运算规则: 1.加减法:

结果的绝对误差应不小于各项中绝对误差最大的数。(与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一致)0.112+12.1+0.3214=12.5。2.乘除法:

结果的相对误差应与各因数中相对误差最大的数相适应(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一致);

0.0121×25.66×1.0578=0.328432;

定量分析数据的评价——解决两类问题:(1)可疑数据的取舍¾过失误差的判断: 方法:

4d法、Q检验法和格鲁布斯(Grubbs)检验法; 确定某个数据是否可用。

(2)分析方法的准确性¾系统误差及偶然误差的判断: 显著性检验: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检验被处理的问题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方法:

①t检验法和F检验法;

②确定某种方法是否可用,判断实验室测定结果准确性;

(四)质子条件式

1.物料平衡(Material(Mass)Balance): 各物种的平衡浓度之和等于其分析浓度。2.电荷平衡(ChargeBalance): 溶液中正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负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电中性原则)。

3.质子平衡(Proton Balance): 溶液中酸失去质子数目等于碱得到质子数目:

(1)先选零水准(大量存在,参与质子转移的物质),一般选取投料组分及H2O;

(2)将零水准得质子产物写在等式一边,失质子产物写在等式另一边;(3)浓度项前乘上得失质子数;

注意:同一种物质,只能选择一个形态作为参考水准;

(五)酸度与酸的浓度:

酸度:

溶液中H+的平衡浓度或活度,通常用pH表示: pH=-lg[H+]; 酸的浓度: 酸的分析浓度; 包含:未解离的和已解离的酸的浓度; 对一元弱酸:CHA=[HA]+[A-]

(六)分布分数:

溶液中某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分析浓度的分数,用δ表示: “δ”将平衡浓度与分析浓度联系起来: [HA]=δHA·c HA,[A-]=δA-cHA;

(七)缓冲溶液:

能减缓强酸强碱的加入或稀释而引起的pH变化; 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

不干扰测定,例如,EDTA滴定Pb2+,不用HAc-Ac-; 有较大的缓冲能力,足够的缓冲容量; 常用单一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MO(3.1~4.4)甲基红MR(4.4~6.2)酚酞 PP(8.0~9.6);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指示剂用量:

宜少不宜多,对单色指示剂影响较大 离子强度: 影响pKHIn; 温度;

(八)吸光光度法:

分子光谱分析法的一种,又称:分光光度法,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基于外层电子跃迁;

(九)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样品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光程(溶液的厚度)成正比关系--朗伯比尔定律;

数学表达:

A=lg(1/T)=Kbc(其中,A:吸光度,T:透射比,K:比例常数,b:溶液厚度,c:溶液浓)

注意:

平行单色光;均相介质;无发射、散射或光化学反应

(十)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显色反应:

没有颜色的化合物,需要通过适当的反应定量生成有色化合物再测定--显色反应;

要求: a.选择性好

b.灵敏度高(ε>104)c.产物的化学组成稳定

d.化学性质稳定

e.反应和产物有明显的颜色差别(Dl>60nm)显色反应类型: 络合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缔合反应;成盐反应;褪色反应;吸附显色反应; 显色剂: 无机显色剂: 过氧化氢,硫氰酸铵,碘化钾 有机显色剂: 偶氮类: 偶氮胂III; 三苯甲烷类:

三苯甲烷酸性染料铬天菁S,三苯甲烷碱性染料结晶紫;邻菲罗啉类;新亚铜灵;

肟类:丁二肟 影响因素:

a.溶液酸度(pH值及缓冲溶液):

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及颜色,改变:Δl; 影响待测离子的存在状态,防止沉淀; 影响络合物组成; b.显色剂的用量: 稍过量,处于平台区; c.显色反应时间:

针对不同显色反应确定显示时间; 显色反应快且稳定; 显色反应快但不稳定; 显色反应慢,稳定需时间; 显色反应慢但不稳定; d.显色反应温度: 加热可加快反应速度,导致显色剂或产物分解; e.溶剂:

有机溶剂,提高灵敏度、显色反应速率; f.干扰离子: 消除办法:

提高酸度,加入隐蔽剂; 改变价态; 选择合适参比;

褪色空白(铬天菁S测Al,氟化铵褪色,消除锆、镍、钴干扰); 选择适当波长。

B.痕量组分的富集和共沉淀分离 a.无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

利用表面吸附进行痕量组分的共沉淀富集, 选择性不高。共沉淀剂为Fe(OH)3, Al(OH)3等胶状沉淀, 微溶性的硫化物,如,Al(OH)3作载体共沉淀Fe3 +,TiO2+;HgS共沉淀Pb2+。

利用生成混晶进行共沉淀,选择性较好,如,硫酸铅-硫酸鋇,磷酸铵镁-砷酸铵镁等。。

b.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

利用胶体的凝聚作用进行共沉淀,如,动物胶、丹宁; 离子缔合共沉淀,如,甲基紫与InI4-;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2

1.1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是利用可燃的气体, 通过特殊的装置 (辐射采暖设备) 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并将热能通过红外线辐射的方式进行供暖。

在整个红外线波段中, 波长0.76~40um的红外线的热特性最好, 能够产生辐射能的主要集中在2~12um之间;当红外线穿过空气层时, 并不为空气所吸收 (可以有效的控制大空间热分层问题) , 一般它能穿透空气层而被物体直接吸收并转变为热量, 不仅如此, 红外线还能穿过物体后人体表面层一定深度, 从而, 从内部对物体或人体进行加热。不过, 空气中的三原子气体能有选择的吸收某种波长的红外线, 所以, 实际上红外线穿过空气层时, 总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衰减, 因此在计算热负荷的时候, 应该考虑高度修正。

1.2 燃气

燃气的种类:天然气、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沼气 (生物气) 1MJ=239Kcal。天然气是指在地下多孔地质构造中发现的自然形成的烃类气体和蒸气的混合气体, 有时也含有一些杂质, 常与石油伴生。主要组分是低分子烷烃。由于来源不同, 天然气的四种类型:从气田开采出来的气田气【川气】、随石油一起喷出的油田伴生气【大庆】、含有石油轻质馏分的凝析气田气【新疆】、从井下煤层抽出的矿井气【山西晋城】 (又称煤层气, 前景非常好, 热值很高可以和天然气混输) 。 (热值:40MJ/Nm3) 。人工燃气是指从固体或液体燃料加工所生产的可燃气体。根据制气原料和加工方法不同, 可生产多种类型的人工燃气:干馏煤气:煤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经加热干馏所得的燃气。高温干馏煤气的热值一般在18MJ/Nm3左右。气化煤气:煤在高温下与气化剂反应所生产的燃气。主要组分为H2和CO。热值一般在13MJ/Nm3以下。油制气:用石油系原料经热加工制成的燃气总称。热裂解气以甲烷、乙烯、丙烯为主, 热值约41-42MJ/Nm3。催化裂解气含氢较多, 也含有甲烷和CO。热值约17-21MJ/Nm3。高炉气:炼铁时产生的副产气, 主要组分是CO和N2, 热值只有4-4.2MJ/Nm3。液化石油气:从油气开采或石油加工过程中取得。目前国内主要是石油加工催化裂解获得。油田气或凝析气田气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烃类, 也可分离回收液化石油气。 (热值:100MJ/Nm3) 。生物气是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及适宜的温度、含水率和酸碱度条件, 受发酵生物作用而生成的气体, 总称为生物气, 其主要可燃组分为甲烷。古代最早在沼泽中发现, 所以也称沼气。一般生物气中含有CH4 55-65%, CO230-40%, 还有少量的H2、H2S、NH3, 热值约20-25MJ/Nm3。

1.3 红外线 (见图1)

红外线介绍:红外线是太阳光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电磁波段的一段, 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 并以极高的速度在空间传播, 它的速度约为30万公里/秒。通常我们用肉眼所能看到的光波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称为可见光, 其波长为0.4-0.76微米, 超过此波长范围的光波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称为不可见光。红外线是红光以外的不可见光波, 它的波长为0.76-1000微米, 占整个太阳光热能的61%, 因而又称“热线”。红外线分类:近红外0.76-3.0μm, 中红外3.0-6.0μm, 远红外6.0-15.0μm;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1.4 辐射采暖。

热量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它们可以单独存在, 但往往是以复合的传热方式出现。热传导:指物质直接接触, 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传递的过程。热对流:指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宏观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热辐射:指不需要中间介质的以电磁波方式传递热量的过程。热辐射具有一般电磁波的吸收、穿透、反射等特性。实际上宇宙中所有物质由于分子和原子振动的结果, 都会连续不断的向外发射电磁波。其电磁波的范围可以由波长达数百米的无线电波直至波长小于10-14米的宇宙射线。本篇只研究与热量有关的辐射, 这一辐射称之为热辐射, 它处于整个电磁波谱的中段。只要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 其内微观粒子 (原子外层电子) 就处于受激状态, 从而物体总是不断的向外发出红外辐射能。当辐射管表面温度低于500摄氏度时, 没有可见光出现, 因此看不到辐射管表面的变化, 当高于500摄氏度-1300摄氏度时, 辐射管表面依次从暗红——鲜红——橘黄——白炽。辐射采暖设备的综合效率与以下几个因数有关:a.燃烧器的热效率 (决定于设备自身燃烧工艺及尾气管线的长度) ;b.辐射管的发射率、温度、和总面积 (决定于辐射管的材质及外表面的涂层、辐射管的壁厚、辐射管的直径) ;c.反射板的反射率, 对流损失 (决定于反射板的材质和形状及反射板的绝热保温措施) ;d.辐射效率 (空气层的阻隔、物体的吸收能力等) ;e.地面的吸收率和模式效率 (决定于地面的粗糙程度和地面的材质和颜色) 。以上每个因素均可以影响到辐射采暖设备的供暖效果, 在这些方面的缺陷会导致空间供暖不好或为了达到所需的舒适性而耗费过多的燃料。

2 辐射采暖系统介绍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主要由红外线辐射系统、尾气排放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以及配套的燃气供应系统和燃气泄漏报警系统构成。a.红外线辐射系统:燃烧器、燃烧室、辐射管、反射板、辐射器吊架、反射板支架;b.尾气排放系统:气流调节器、尾气管线、连接软管、冷凝水收集器、冷凝水排放管、真空风机、真空风机支架、尾气风帽;c.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箱、配电管线、温感器;d.燃气供应系统:燃气管线、燃气球阀、调压箱、流量计、压力表、燃气软管、放空阀, 燃气过滤器;e.燃气泄漏报警系统:燃气报警探头、信号电缆、燃气报警控制箱、防爆电磁阀、配电管线。

3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高大空间最经济最有效的采暖方式

高大空间建筑物的特点:落空高、跨度大、门窗面积大、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大。这就决定了该类型建筑冬季采暖热负荷高;建筑物内温度梯度大, 空气严重分层, 导致上热下冷, 从而致使屋顶散热量很大;由于落空高, 烟囱效应极为明显, 门、窗等缝隙的冷风渗透耗热量很大;有些建筑如生产厂房、娱乐场所等仅需定时供暖, 需要有灵活方便的控制等等。不言而喻, 大空间建筑在采暖方式上亦应具有特殊性。2000年后, 随着国家的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工业革命,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设备在随着国家节能环保大趋势下, 从国外引进中国, 这种被成为“高大空间最经济最有效的采暖方式”, 在中国短短10年的发展工程已广泛应用于航空、军事、交通、工业、农业、医药、体育等行业, 应用面积近900万m2, 在2003年出版了首个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应用的国家标准图集, 2004年国家正式修订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完善了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章节, 使得国家在此种设备的应用上有了应用标准和设计规范, 从它已被许多国家大量采用和国内项目使用的情况来看, 中国高大空间使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局部改变和逐步调整, 燃气工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高大空间采暖工程量增大, 摆脱传统的陈旧的采暖方式, 选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 不仅是建设单位寻求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004.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3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如,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行星、卫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徽行等。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级别:

由上图可知,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为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为地月系。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4)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方向具有同向性、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结构特征:可从质量、体积、距日远近来描述行星的结构特征。

(3)距日由近到远歌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

(1)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2)有液态水。

(3)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因而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提供矿物燃料:煤、石油。

④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耀斑。

①黑子:发生在光球层,黑子的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耀斑:发生在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等等。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运动。

(2)地轴的方向: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4)自转的周期:1日: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5)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都约为15°/时。

(6)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7)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慢。

(8)公转周期:1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23°26′。

(4)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昼夜交替与时差

(1)晨昏线(圈):昼半球和也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3)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国际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

(5)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

(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

3.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1)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太阳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线)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春分(秋分):

①侧视图:

②日期:春分在3月21日前后,秋分在9月23日前后。

③该日太阳直射赤道。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⑥全球昼夜等长。

⑦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7)夏至:

①侧视图:

②日期:6月22日前后。

③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冬至:

①日期:12月22日前后。

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③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④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⑤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9)夏半年与冬半年: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10)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1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的特性: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①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上,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岩石组成。

(4)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包含地壳。

(6)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知识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它存在于水平面上,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3.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4.理想状态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等压线。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2.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在这一地区就形成了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3.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聚集,气压升高,大气向南、北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4.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东北风,向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西南风。

5.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东北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五、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高气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低压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3.东亚位于亚洲东部,面临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差异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的气温差异和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气候形成与西风带有很大关系;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七、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3.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过境前,天气温暖晴朗;过境时,常有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天气低温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八、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

1.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反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

九、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近百年全球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十、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1)海平面上升。

(2)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3)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十一、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十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十三、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小结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最为重要——它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2)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3)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的更新。

(2)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交换。

(3)通过径流促进物质的迁移。

(4)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又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洋流的分类:(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2)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对气候的影响:①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②南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如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狭长的热带沙漠。③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可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凌兰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弯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是由于离岸风引起上升流补偿流形成的。

4.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五、水资源的含义及分布

1.水资源的含义。广义:地球上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因素:降水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的分布规律。① 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② 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分析径流量时,不仅要看总量多少,还要看人均径流量)③从我国看: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六、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如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很少)。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效益(如酒厂、饮料厂的分布)。

3.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七、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现状。(1) 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

(2) 浪费与水污染严重

2.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

4.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5.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6.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五、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六、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七、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八、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4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

元素的种类也不变)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HNO3==H+ + NO3-H2SO4==2H+ + SO4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NaOH==Na+ + OH-Ba(OH)2==Ba2+ + 2OH-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Na2SO4==2Na+ + SO42-BaCl2==Ba2+ + 2Cl-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

PH值<7,溶液呈酸性;

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

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

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

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七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绿色:FeSO4•7H2O、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② 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②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O2 + H20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05 + H2O == 2HNO3(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5、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二、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通风厨中进行;

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

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 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如图),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七)、解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①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③由①和②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 ╳ 100%(二)、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 ╳ 100%(三)、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100%(四)、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 ╳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五)、解题技巧 1、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答。

八、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九、、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

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

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

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

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

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

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

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

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 等。

十化学实验总结 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 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固+液] 反应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O2↑ 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

否则不是氧气 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①排水法(难溶于水)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验满(验纯)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

<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

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

否则没满 放置 正放 倒放 正放 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常见气体的性质 O2(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 用途 氧气(O2)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②S + O2 ==SO2(空气中—淡蓝色火 焰;

氧气中—紫蓝色火焰)③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④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氢气(H2)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① 可燃性:

2H2 + O2 ==== 2H2O H2 + Cl2 ==== 2HCl 1、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2、合成氨、制盐酸 3、气焊、气割(可燃性)4、提炼金属(还原性)② 还原性:

H2 + CuO === Cu + H2O 3H2 + WO3 === W + 3H2O 3H2 + Fe2O3 == 2Fe + 3H2O(CO2)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

CO2 + H2O ==H2CO3(酸性)(H2CO3 === H2O + CO2↑)(不稳定)1、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2、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 + Ca(OH)2 ==CaCO3↓+H2O(鉴别CO2)CO2 +2NaOH==Na2CO3 + H2O 氧化性:CO2 + C == 2CO CaCO3 == CaO + CO2↑(工业制CO2)一氧化碳(CO)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①可燃性:2CO + O2 == 2CO2(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1、作燃料 2、冶炼金属 ②还原性:

CO + CuO === Cu + CO2 3CO + WO3 === W + 3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基本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1)定义:多变一(2)基本形式:A+B=AB 2C+O2=====2CO 2CO+O2=====2CO2 CO2+C=====2COCO2+H2O==H2CO3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 2CuO现象: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是吸热的反应)2、分解反应:(1)定义:一变多(2)基本形式:AB=A+B 2HgO===2Hg+O2 二、分解反应: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H2:O2=2:1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8、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2KCl + 3O2 ↑ 20、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2、加热氧化汞:2HgO 2Hg + O2↑ 23、锻烧石灰石:CaCO3 CaO+CO2↑(二氧化碳工业制法)24、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25、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3、置换反应:

(1)定义:一换一(2)基本形式:A+BC=AC+B 酸与金属反应:Zn+H2SO4==ZnSO4+H2↑ Fe+H2SO4 ==FeSO4+H2↑ Mg+2HCl==MgCl2+H2↑ 盐与金属反应:2Al+3CuSO4==Al2(SO4)3+3Cu CuSO4+Zn==ZnSO4+Cu 三、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26、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27、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 28、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9、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30、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31、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26-31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32、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33、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32-33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6、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Cu+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4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4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Cu==Cu(NO3)2+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38、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39、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5、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 Cu + H2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34、镁和氧化铜反应:Mg+CuO Cu+MgO 35、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 2Fe+3H2O 37、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4、复分解反应:(1)定义:相互交换(正价与正价交换)(2)基本形式:AB+CD=AD+CB(3)实例:酸与碱反应:Ca(OH)2+2HCl==CaCl2+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酸与盐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碱(可溶)与盐(可溶)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盐(可溶)与盐(可溶)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满足下列任意一个条件(1)有水生成(2)有气体生成(3)有沉淀生成 四、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Ba(NO3)2+H2SO4==BaSO4↓+2HNO3 NaHCO3+HCl==NaCl+H2O+CO2↑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NH4Cl==NaCl+NH3↑+H2O 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2 + H2O === 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

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15、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注意:

碱性氧化物+水→碱 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2NaOH 氧化钾溶于水:K2O + H2O=2KOH 氧化钡溶于水:BaO + H2O ==== Ba(OH)2 1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五、其它反应: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Ca(OH)2 ==CaCO3↓+ 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 +Ca(OH)2 ==CaSO3+ 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 +Ca(OH)2 ==CaSO4+ 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盐 + 水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 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 == 6CO2 + 6H2O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识记部分)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8、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9、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10、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1、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2、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3、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5、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6、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

17、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

(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3)不尝药品的味道。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W。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

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

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

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

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

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

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化学规律)1、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2、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水银不是银是汞;

铅笔不是铅是石墨 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

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4、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3)CO32-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4)铵盐(NH4+):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5、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③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6、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7、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8、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9、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10、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①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②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③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④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⑤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⑥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⑦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⑧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

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⑨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⑩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⑾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⑿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金属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也是“先远”“后近”。

11、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①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 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②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NH3+H2O=NH3·H2O)③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CaCO3=CaO+CO2↑ 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12、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3、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角。

3、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 克。

5、用蒸发皿盛装液体时,其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6、如果不慎将酸溶液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7、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8、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处 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

一元酸与多元酸;

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7)质量守恒定律 5.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5)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A.Na2O+H2O=2NaOH B.KOH + NaNO3= NaOH + KNO3 C.2Ag + H2SO4(稀)=Ag2SO4 + H2↑ D.2Fe+6HCl=2FeCl3+3H2↑ 解析:A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K2O、CaO、BaO、Na2O等)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B有错,KOH属于碱,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条件是:① 两种反应物都可溶;

② 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如水、气体和沉淀。显然,该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D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价,该反应应生成FeCl2,而不是FeCl3。

答案:A 说明: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① 金属活动顺序 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③ 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

(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是否为零?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连接。

[例2] 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A.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C.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四种基本类型(指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形式来划分的;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氧的得失来划分的;

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是根据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来划分的。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一种、两种或三种分类法(如:2H2+O22H2O,是化合反应,又属氧化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显然,选项A中的两种反应无包容关系;

B中的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

C中两种反应是交叉关系,但有很多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

在D中,有许多还原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答案:B [例3] 表中1~5组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1 2 3 4 5 酸 硝酸 硫酸 盐酸 酸式硫酸钠 氢硫酸 碱 烧碱 纯碱 苛性钠 碱式碳酸铜 消石灰 盐 大理石 胆矾 纯碱 蓝矾 石灰石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 D.①③⑤ 解析:本题是对物质俗称和物质分类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搞清各物质主要成份的基础上,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和它们的组成特点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选出合适的一组答案。

在本题中,硝酸(HNO3)、硫酸(H2SO4)、盐酸(HCl)、氢硫酸(H2S)都是由若干个氢原子和酸根组成,它们属于酸类化合物。

烧碱(NaOH)、苛性钠(NaOH)、消石灰[]是由金属原子和若干个氢氧根组成,它们属于碱类化合物。

纯碱(Na2CO3)、大理石、石灰石(CaCO3),胆矾、蓝矾(CuSO4•H2O),它们由金属原子和酸根组成,属于正盐;

酸式硫酸钠(NaHSO4)属于酸式盐;

碱式碳酸铜[]属于碱式盐。它们都属于盐类化合物。

答案:D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涉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约占试题数目的1/4,约占试卷分值的1/5。考查的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等。

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重点应放在深刻理解其实质及应用上。例如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结构和分类,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溶液的有关概念、质量守恒定理和化学用语等,可以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可采取分类法,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则可采取类比法,列表分析它们区别和联系。对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则可采取辩证的方法。有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运用综合练习的习题复习法。

【典型例题分析】 [例1](05年福州市中考模拟题)下列关于溶液、溶解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 B.温度降低时,原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C.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有一定值 D.某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解析:真正理解溶液的各种概念和转化过程。

答案:D [例2](06年天津中考题)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解析:准确理解分子的含义。

答案:A [例3](北京海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也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两种离子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 C.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任何离子中所带的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一定不相等 解析:对元素中各种粒子的相互关系应准确掌握。

答案:C 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空气和水的比较 表1 空气和水的比较 空气 水 物质类别 混合物 纯净物 物质组成 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0.94%,CO20.03%,H2O0.03%等(体积分数)宏观:氢、氧元素组成 微观: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O原子构成的 组 成 测 定 实 验 实验过程:红磷在空气里燃烧 方程式:4P+O22P2O5 现象:黄白色黄、热、白烟,水面约上升1/5 结论:(1)O2占空气体积的1/5(2)红磷燃烧产物是P2O5(3)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过程:电解水 方程式:2H2O2H2↑+O2↑ 现象:接正极的试管中放出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接负极的试管中放出气体可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结论:(1)水由H、O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2个H原子一个O原子构成;

(2)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污 污染源 矿物燃料燃烧,工厂废气排放 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及农业生产中施加农药、化肥的水的排放 染 与 污染物 粉尘、气体(SO2、CO、NO2)工业“三废”,化肥、农药、生活污水 防 治 防治 保护 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加强对水质的检测;

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2.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比较 表2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比较 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

无色、无味气体;

比空气重;

难溶于水;

熔、沸点很低。

通常状况下: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轻;

难溶于水;

熔、沸点很低。

通常状况下:

无色、无味的气体;

比空气重;

能溶于水;

加压、冷却易变成无色液体和雪状固体——干冰。干冰可直接气化。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活泼,能跟非金属、金属等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可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不助呼吸;

跟水反应;

跟碱液反应。

制 法 工业 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物理变化)电解水;

分离水煤气;

天然气等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高温煅烧石灰石。

实验室制法 原理 活泼金属和稀酸反应:

(稀)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装置 固体+固体气体 块状固体+液体→气体 启普发生器 块状固体+液体→气体 启普发生器 收集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检验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点燃,火焰呈淡蓝色,不纯时有爆鸣声。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途 供给呼吸;

气割气焊;

炼钢;

液氧炸药等。

充灌探空气球;

作高能燃料;

生产盐酸;

冶炼金属等。

灭火剂;

致冷剂;

人工降雨;

化工原料等。

3.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比较 表3 CO与CO2比较 名 称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俗 名 碳酸气,固态时叫干冰 煤 气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重,溶于水,凝固点为 无色、无味气体,有剧毒,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 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 与水作用:

③ 与碱作用:

④氧化性:

是酸性氧化物。

① 可燃性:

② 还原性:

是不成盐氧化物。

制 法 ① 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② 实验室制法 ① 工业制法:碳不充分燃烧 ② 水煤气法:

用 途 作灭火剂,致冷剂,用于人工降雨,作化工原料 作还原剂,冶炼金属、作气体燃料 4.氢气、碳、一氧化碳的比较 表4 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比较 可燃性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现象 淡蓝色火焰,放热,火焰上所罩干冷烧杯壁上有水雾生成 无焰,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还原性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现象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5.有机化合物 表5 甲烷、酒精、醋酸的性质和用途 俗 名 沼 气 酒 精 醋 酸 学 名 甲 烷 乙 醇 乙 酸 化 学 式 CH4 C2H5OH CH3COOH 物理性质 ① 无色无味气体② 密度比空气小③ 极难溶于水 ① 无色透明液体② 有特殊气味③ 易挥发④ 易溶于水和多种有机化合物 ① 无色透明液体②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③ 易溶于水和酒精④ 易结冰(冰醋酸)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CO2+2H2O 可燃性 C2H5OH +3O22CO2+3H2O 酸性,能使紫色蕊变红色 用 途 ① 用作燃料 ② 发电 ① 作燃料 ② 医用酒精作消毒剂 ③ 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来制醋酸、饮料、染料、香精等 ④ 作有机溶剂 ① 食醋中含有乙酸 ② 有机溶剂 ③ 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生产合成纤维、染料等 制 法 秸杆、杂质等有机物甲烷 含淀粉的原料酒精 酒精醋酸 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形成、性质和主要用途 煤 石油 形成 古代植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地壳中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元素 组成 分类 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和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碳和氢,还含有少量的硫、氧和氮等元素,是一种混合物 性质 煤 石油 用途 重要的能源及化工原料 重要的能源及化工原料 6.铁的化学性质 发生的现象 结论 铁与非金属单质(氧气)的反应(1)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器表面无变化。

(1)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较稳定。

(2)常温下,潮湿空气中,铁表面出现红棕色物质。

(2)常温下铁在潮湿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而生锈。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3)3Fe+2O2Fe3O4 铁与化合物的反应 酸 稀HCl 铁钉上出现气泡,试管中液体的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Fe+2HCl=FeCl2+H2↑ 稀H2SO4 Fe+H2SO4(稀)=FeSO4+H2↑ 盐 CuSO4 溶液 铁上出现红色物质,溶液颜色变淡。

Fe+CuSO4=FeSO4+Cu 7.初中化学中的一般和特殊 8.初中化学之最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CO、CO2、HCl和H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

② 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后,没有发现浑浊现象,但气体体积缩小一半;

③ 点燃导出的尾气,将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该混合气体中肯定存在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 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水蒸气;

② 的现象能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可能含有CO2,(因为HCl能被石灰水吸收生成CaCl2而不产生浑浊现象,当混合气体中含有HCl和CO2时,通入石灰水中也不会出现浑浊,原因是HCl能跟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Cl2)③ 的现象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有H2,一定含有CO(因为H2点燃后生成的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CO点燃后生成的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和CO,一定不含有H2O和H2,可能含有CO2。

答案:肯定含有HCl和CO,肯定没有H2O和H2,可能含有CO2。

说明:本题属于物质推断题,所考查的知识主要是H2O、CO、CO2、HCl和H2的化学性质。解答时,应在熟悉各物质性质的基础上紧扣题目所列出的三项实验操作和实验发生的现象,逐步推断,找出答案。

[例2] 在通常情况下,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溴(Br2)是深红棕色液体,碘(I2)是紫黑色固体。实验证明,氯、溴、碘三种元素中,其单质的活泼性是Cl2>Br2>I2。氯气可以把溴或碘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溴亦可以把碘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碘单质具有遇淀粉变蓝色的特性。

依下所示关系推断指定物质(写化学式):

B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__,E是_________,F是___________。

解析:G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说明G是碘单质,而碘是由深红棕色的液体D(溴单质)从E的钾盐溶液里置换出来的,故E是KI,F是KBr。依此类推,B是NaBr,C是NaCl,A是Cl2。

答案:NaBr;

NaCl;

KI;

KBr 说明:本题是一道关于物质推断的信息题,题目信息给出了几种单质的颜色和状态,给出一个新的规律,即三种非金属单质的活泼性顺序和规律。根据已学过的金属活动性规律可以推知:活动性强的单质可以把活动性弱的元素的单质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历年来中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化学知识点及技能的考查都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内容为载体来体现的。一般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实验等,约占试卷分值的40%。在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中应以空气、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碳、一氧化碳,铁,酸碱盐的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为重点;

以实验为依据,理论为指导,并注意准确书写化学用语。

【典型例题分析】 [例1](苏州中考题)有一包混合物,其中可能是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钙、炭粉、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现作如下实验,第一步:取样品,高温灼热后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步:把足量稀盐酸滴入固体残留物后,残留物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具有还原性的气体。试回答:

①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

②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在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③ 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为证明它是否存在,应采用的方法是。若确实有该物质存在,那么在第二步实验中,还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由第一步实验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推知,混合物中肯定不存在碳酸氢铵。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可能来自于碳酸钙分解,也可能来自炭粉与氧化铜或炭粉与氧化铁反应后的产物,所以此时不能判断碳酸钙的存在,根据第二步实验加稀盐酸后残留物全部溶解,且有还原性气体产生,可知一定存在单质铁而无单质铜,因为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铜不溶于盐酸,进而推知原混合物中一定存在氧化铁和炭,而无氧化铜。

答案:

① NH4HCO3和CuO ② C和Fe2O3 3C+2Fe2O34Fe+3CO2↑ CO2+Ca(OH)2=CaCO3↓+H2O Fe+2HCl=FeCl2+H2↑ ③ 碳酸钙(CaCO3)。若证明存在碳酸钙,可取少量样品,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证明存在碳酸钙,否则不含有碳酸钙。

CaO+2HCl=CaCl2+H2O [例2](03年天津中考模拟题)下图是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制法的综合性实验习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1)A处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

(2)B处现象为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C处现象为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4)D处黑色粉末a为(填名称)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5)E处黑色粉末b为(填化学式)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6)F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G处作用是____________。

解析:A处反应会生成CO2气体,显然B、C、D是测定CO2性质的装置,E、G是测定CO性质的实验装置,而F是吸收过量的CO2的装置。

答案:

(1)CaCO3+2HCl=CaCl2+CO2↑+H2O(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H2O=H2CO3(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4)木炭粉,CO2+C2CO(5)CuO,CuO+COCu+CO2↑(6)F处吸收CO2气体,验证CO的反应产物;

G处点燃剩余CO,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说明:这是一类综合性基础习题,要求熟练掌握C、CO、CO2的性质,并熟练书写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3](06年天津中考题)A、B是初中学过的两种黑色物质,它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根据图中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E 答案:C;

CuO;

CO2;

Cu;

CO 说明:熟悉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根据物质的颜色、特征及反应条件推断物质。

初三化学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二)【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二)【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酸、碱、盐的性质 名称 浓盐酸 浓硫酸 浓硝酸 化学式 HCl H2SO4 HNO3 色态味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液体(工业盐酸略带黄色)无色透明、粘稠、油状液体,无刺激气味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液体 溶解性 易溶 易溶于水,强烈放热 易溶 沸点、挥发性 沸点低,易挥发(白雾)敞口放置质量、浓度均减小 高沸点,不易挥发 沸点低,易挥发(白雾)敞口放置质量、浓度均减小 吸水性 无 用作干燥剂,敞口放置质量增加、浓度减小 无 脱水性 无 能使纸张、木材碳化 无 稳定性 稳定性酸,受热或见光难分解 稳定性酸,受热或见光难分解 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强氧化性 与氢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能与许多金属发生反应,但不生成氢气 稀盐酸、硫酸、硝酸化学性质比较 名称 稀盐酸HCl 稀硫酸H2SO4 稀硝酸HNO3 相对分子质量 36.5 98 63 电离方程式 HCl=H++Cl- H2SO4=2H++SO42-HNO3=H++NO3- 与指示剂作用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与金属反应 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能发生反应,但不生成H2,生成H2O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Fe2O3+6HCl= 2FeCl3+3H2O Fe2O3+ 3H2SO4= Fe2(SO4)3+3H2O ZnO+2HNO3= Zn(NO3)2+H2O 与碱 反应 Cu(OH)2+2HCl= CuCl2+2H2O Cu(OH)2+ H2SO4= CuSO4+H2O Mg(OH)2+2HNO3= Mg(NO3)2+H2O 与盐反应 HCl+ AgNO3= AgCl↓(白色)+ HNO3 BaCl2+ H2SO4= BaSO4↓(白色)+2HCl Na2CO3+2HNO3= 2NaNO3+H2O+CO2↑ 常用鉴别方法 AgNO3溶液和稀HNO3,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

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2 BaCl2或Ba(NO3)2或溶液和稀HNO3,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2 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2 用途 化工产品,除锈,制药 化工产品,化肥、农药、炸药、染料、除锈、精炼石油 化工产品,化肥、染料、火药、酸的通性:

① 使紫色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 活泼金属+酸→盐+H2↑。(属于置换反应)③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属于复分解反应)④ 金属氢氧化物(碱)+酸→盐+水。(属于复分解反应)⑤ 盐+酸→新盐+新酸。(属于复分解反应)两种常见的碱的性质。

名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俗称 火碱、烧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溶液为石灰水)化学式 NaOH 相对分子质量 40 74 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Ca2++2OH- 物 理 性 等质 色态 白色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吸湿性 有强吸湿性,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潮解 无吸湿性(CaO有吸湿性)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强烈放热 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腐蚀性 有强腐蚀性 有强腐蚀性 化学性质 使指示剂变色 ①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②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③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①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②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③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跟酸性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CO2=CaCO3↓+H2O +SO2=CaSO3↓+H2O 跟酸发生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3NaOH+H3PO4=Na3PO4+3H2O +2HCl=CaCl2+H2O +H2SO4=CaSO4+2H2O 3+2H3PO4=↓+6H2O 跟某些盐反应 2NaOH+CuSO4=Na2SO4+↓(蓝色)3NaOH+FeCl3=3NaCl+↓(红褐色)+Na2CO3=CaCO3↓ +2NaOH +MgCl2=CaCl2+ ↓(白色)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建筑业,制三合土,抹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工业上制取NaOH、漂白粉 制取 +Na2CO3=CaCO3↓+2NaOH CaO+H2O= 碱的通性(1)与指示剂作用,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仅限于可溶性碱)。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3)碱+酸→盐+水(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4)碱+盐→新碱+新盐(要求两种反应物均可溶,生产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才能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三种常见的盐 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硫酸铜(CuSO4)结晶水合物 —— Na2CO3•10H2O CuSO4•5H2O 俗称 食盐 纯碱 结晶水合物俗称胆矾、蓝矾 分布 海水、盐湖、盐井、盐矿 盐湖或碱性土壤里,天然碱(俗称口碱)—— 物理 性质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粗盐中因含MgCl2、CaCl2而易潮解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其结晶水合物易失去水而风化 CuSO4为白色固体,易溶,水溶液为蓝色,CuSO4•5H2O为蓝色晶体,易溶,加热失去结晶水,由蓝变白。

用途 化工原料,可制取钠、氯气、NaOH和纯碱,调味、腌渍食品等 化工产品,用于洗涤剂、造纸、纺织及制玻璃等工业 精炼铜、电镀、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2.金属和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 3.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常见酸中除硅酸(H2SiO3)外均可溶;

常见碱中除NaOH、KOH、、NH3·H2O可溶,微溶外其余均为难溶碱。其中为蓝色沉淀,为红褐色沉淀,其余均为白色沉淀;

常见的盐的溶解性规律是:钾、钠、铵、硝溶;

盐酸银不溶;

硫酸钡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

碳酸钾、钠、铵能溶;

碳酸镁微溶。

4.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主要是在置换反应中的应用。

(1)金属 + 酸 →盐 + 氢气(2)金属 + 盐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金属 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起码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之一:① 有沉淀析出;

② 有气体放出;

③ 有水生成。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有一氧化碳、硝酸钡、二氧化硅、木炭、氢氧化钾、硫酸钠、盐酸、碳酸钾和氧化铁九种物质(其中酸、碱、盐都是溶液)。将它们分成三组,每组都有三种物质。其中:

(1)第三组内只有单质和氧化物。且其中一种物质能与生石灰反应生成盐,另外二种物质都能与第一组内的A物质反应。

(2)第一组内A、B、D三种物质间均不能发生反应,而B物质能与第二组内的二种物质反应。

(3)第二组内不与第一组内B反应的物质,能与第一组内的A、D二种物质反应。

试写出各组物质中,每种物质的化学式:

第一组:A._______ B._________ D.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写出九种物质的化学式:CO、Ba(NO3)2、SiO2、C、KOH、Na2SO4、HCl、K2CO3、Fe2O3(2)结合题意分析推断:

① 第三组内只有单质和氧化物,即是C、CO、SiO2、Fe2O3中的三种。其中能与生石灰反应的是SiO2,是单质的只有C,所以C和SiO2一定在第三组中。

② 由于C只能跟Fe2O3反应,所以第一组中的A一定是Fe2O3,第三组中的物质是C、SiO2和CO。

③ 第一组内A、B、D之间不反应,说明HCl必在第二组内(因为Fe2O3能与HCl反应)。

即:第一组:A.Fe2O3,B._________,C.___________;

第二组:HCl,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C,CO,SiO2 这样,没有确定的物质还有Ba(NO3)2,KOH,Na2SO4,K2CO3四种。B、D及第二组内的另二种物质各是上述四种物质中的一种。

④ 由于B能与第二组内的二种物质反应,而在没确定的四种物质中,只有能跟HCl、KOH、Na2SO4、K2CO3中的Na2SO4、K2CO3反应,因此B是;

Na2SO4、K2CO3应在第二组,KOH应是第一组中的D。

答案:第一组:Fe2O3 KOH 第二组:HCl K2CO3 Na2SO4 第三组:C CO SiO2 说明:本题是一道有关单质、氧化物及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审题。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知识进行解答。

[例2] 某厂排出的废液中含Zn(NO3)2和AgNO3,为了从中回收金属银和硝酸锌,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1)写出X、Y的化学式:X_______,Y________;

(2)写出固体A的成分的化学式:

写出滤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

写出滤液C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

解析:由滤液B蒸发、结晶得硝酸锌固体可知,B中所含溶质为;

滤液C与反应生成及难溶物,可知C中所含溶质为ZnSO4;

向含和AgNO3的废液中加入X后再加入Y可提纯出Ag,同时得到ZnSO4,可推知X为Zn,Y为稀硫酸。

答案:(1)Zn,H2SO4(2)Zn和Ag,ZnSO4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历年来中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化学知识点及技能的考查都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内容为载体来体现的。一般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实验等,约占试卷分值的40%。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又是此部分内容的重点,复习中必须明确各物质的概念、分类,掌握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并由此在同类物质间进行推广;

对典型题的解法要分类总结,做到举一反三。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下列物质中,能与盐酸反应,其生成物之一又能与石灰石反应的是()A.KOH B.AgNO3 C.CuSO4 D.Fe 解析:题目所给选项中A、B、D均可与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KOH+HCl=KCl+H2O,AgNO3+HCl=AgCl↓+HNO3,Fe+2HCl=FeCl2+H2↑ 各产物中只有HNO3可与石灰石反应:2HNO3+CaCO3=+CO2↑+H2O,所以选 B。

答案:B 说明:熟悉反应规律并结合具体物质准确书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解好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2] 某NaN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Na2SO4和Na2CO3杂质,为除去这些杂质,仅提供3种药品:AgNO3溶液、BaCl2 溶液和稀HCl。请设计合理的顺序将杂质逐一除去,并填写下面实验报告。(简要回答)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1)(2)(3)答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加入适量 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H2O+CO2↑ 加入适量的 BaCl2溶液 有白色沉 淀生成 BaCl2+Na2SO4=BaSO4↓+2NaCl 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 有白色沉 淀生成 NaCl+ AgNO3= AgCl↓+ NaNO3 说明:这是一道综合性,思维性较强的去杂质题。解这类题时,要遵守不能引入新杂质的原则,若在去杂过程中,一旦引入,要在后续步骤中除去。按照题目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操作顺序,杂质逐一除去,如果忽略了题目的要求就可能出错。

[例3] 在分开盛放的A、B两溶液中,共含有Na+、Cu2+、Ba2+、Mg2+、OH-、NO3-、SO42-七种离子两溶液中所含离子各不相同,已知A溶液里含三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其余在B溶液里,则B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

解析:解此题关键是以哪些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共存为考虑出发点。因为Cu2+、Mg2+,不能与OH-共存,Ba2+和SO42-不能共存,而Na+、NO3-与其它离子都能共存,所以A溶液里含有Na+、Cu2+、Mg2+、NO3-、SO42-,B溶液里含有Ba2+、OH-。

答案:B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Ba2+和OH-。

说明:离子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之间必须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从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来考虑。

初中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综合 【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总复习——化学实验综合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名称 化学式 俗称 主要物理性质 硫 S 硫磺 黄色固体,不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氧化碳 CO2 固体俗称干冰 无色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体干冰易升华。

一氧化碳 CO 煤气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有毒性。

甲烷 CH4 沼气、坑气 无色、无味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

乙醇 C2H5OH 酒精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易 挥发的液体,可与水任意互溶。

乙酸 CH3COOH 醋酸、冰醋酸 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易 溶于水,固体称冰醋酸。

氧化钙 CaO 生石灰 白色固体,易吸水,有腐蚀性。

氧化铁 Fe2O3 铁锈、赤铁矿 红色固体,不溶于水。

四氧化三铁 Fe3O4 磁铁矿 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氢氧化钠 NaOH 火碱、烧碱、苛性钠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易潮 解,有强腐蚀性。

氢氧化钙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有 腐蚀性。

碳酸钠 Na2CO3 纯碱、口碱、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且吸 湿结块。

碳酸钠晶体 Na2CO3·10H2O 无色晶体,易失水风化。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但溶解度 比小。

氯化钠 食盐 碳酸钙 石灰石、大理石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硫酸铜 白色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其水 溶液为蓝色。

硫酸铜晶体 蓝矾、胆矾 蓝色晶体。

高锰酸钾 灰锰氧 紫色有光泽晶体,溶于水,其水 溶液为紫色。

碱式碳酸铜 铜绿 绿色粉末状固体,不溶于水。

氯化银 新制得为白色凝乳状沉淀,不溶 于稀硝酸。

硫酸钡 BaSO4 天然产称重晶石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不溶于稀 硝酸。

氢氧化铁 新制得为红褐色沉淀。

氢氧化铜 新制得为蓝色沉淀。

2.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药品 性质 保存方法 白磷 着火点低,易自燃,不跟水反应 放入冷水中 浓硫酸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吸水性)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浓盐酸 易挥发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浓硝酸 易挥发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氧化钙 易吸水,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密封于干燥试剂瓶中 固体氢氧化钠 易潮解,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密封于干燥试剂瓶中 碱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密封。

3.物质的检验 (1)常见气体的检验 物质 检验的方法、步骤 现象 化学反应原理 备注 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木条复燃 C+O2CO2 氢气 ⑴点燃 ⑵ 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

⑴ 产生淡蓝色火焰。

⑵ 烧杯壁上有水雾或水珠生成。

2H2+O22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二氧化碳 ⑴ 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⑵ 加入澄清石灰水 ⑴ 木条熄灭;

⑵ 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一氧化碳 ⑴ 点燃;

⑵ 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

⑶ 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⑴ 产生蓝色火焰;

⑵ 烧杯壁无水珠;

⑶ 石灰水变浑浊。

2CO+O2CO2 Ca(OH)2+CO2==CaCO3↓+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甲烷 ⑴ 点燃;

⑵ 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

⑶ 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⑴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⑵ 烧杯壁有水珠;

⑶ 石灰水变浑浊。

CH4+2O2CO2+2H2O Ca(OH)2+CO2==CaCO3↓+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氯化氢 ⑴ 有刺激性气味 ⑵ 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 ⑶ 在空气中有白雾 ⑷ 通入溶液中 ⑵ 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⑷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HCl=H++Cl- AgNO3+HCl=AgCl↓+HNO3 氨气 ⑴ 有特殊刺激性气味;

⑵ 利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⑴ 有氨臭味;

⑵ 湿润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

氮气 ⑴ 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

⑵ 加入澄清石灰水 ⑴ 木条熄灭;

⑵ 石灰水依然澄清。

(2)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 物质 所用试剂 检验的方法、步骤 现象 化学反应实例 酸 ⑴ 紫色石蕊试液 取少量酸于试管并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石蕊试剂由紫色变为红色。

⑵ 无色酚酞试液 取少量酸于试管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⑶ PH试纸 蘸取少量酸滴在试纸上。

碱 ⑴ 紫色石蕊试液 取少量碱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石蕊试剂由紫色变为蓝色。

⑵ 无色酚酞试液 取少量碱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⑶ PH试纸 蘸取少量碱液滴在试纸上。

盐酸及可溶性氯化物 试剂和稀 ⑴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⑵ 滴入几滴试剂并滴加稀 产生不溶于稀的白色凝乳状沉淀。

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 试剂和稀 ⑴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⑵ 滴入几滴试剂并滴加稀 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碳酸盐 或稀,澄清石灰水 ⑴ 取少量待测固体或溶液于试管;

⑵ 加入几滴稀或稀;

⑶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冒出气泡,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铵盐 ⑴ 碱或碱液 ⑵ 红色石蕊试纸 ⑴ 取少量待测固体或溶液于试管;

⑵ 加入碱或碱液共热;

⑶ 将产生的气体接触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⑴ 有刺激性气体生成;

⑵ 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物质性质的实验(1)气体的发生装置(2)气体的收集装置 ① 排水集气法 ②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③ 向下排空气集气法(集气瓶口向下)。

(3)气体验纯与验满方法(4)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使用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气体 药品 反应原理 O2 氯酸钾、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 H2 锌粒、稀硫酸 Zn+H2SO4(稀)===ZnSO4+H2↑ CO2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5.常见气体杂质的除法 气体杂质 方法或试剂 H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除去产生的水蒸气。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除去产生的 O2 通过炽热的铜网。原理:

CO2 通过澄清石灰水或溶液。(后者吸收效果更好)通过无水硫酸铜或浓硫酸。(后者在除水时常用)通过溶液或等碱性溶液中(后者吸收效果好)6.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法(2)蒸发法(3)结晶法(4)沉淀法(5)气化法(6)转化法(7)溶解法(8)吸收法 7.课本上的重点实验(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2)燃烧的条件(3)分子的运动(4)水的组成(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8.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认识基本的化学仪器、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下列几项操作中,正确的是()A.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通入氢气立即给氧化铜加热,实验结束时,撤掉氢气后停止加热。

B.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D.皮肤上沾上浓硫酸,立即用水冲洗。

解析:A的操作错误,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目的是赶走试管里的空气,避免引起爆炸。当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使铜在氢气流中冷却下来,再停止通入氢气,目的在于防止铜在高温下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B的操作正确。因为氢气为可燃性气体。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果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这个范围,点燃时就会爆炸。因此,我们在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的操作错误。实验室制取氧气结束时,如果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会使水槽中的水倒吸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因此,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来,然后再撤酒精灯。

D的操作错误。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皮肤上沾上浓硫酸,当接触水时会放热,进一步腐蚀皮肤。正确的操作是先用布试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答案:B [例2]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不要求回收杂质),把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A.加适量盐酸,过滤 B.加适量水,过滤,蒸发 C.加适量水,过滤 D.加热(或高温灼烧)E.加热,加适量水,过滤 F.加适量盐酸,蒸发 ① 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② 氯化钾粉末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钾()③ 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④ 氢氧化钠粉末中混有少量碳酸钙()⑤ 炭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解析:① 碳酸钙难溶于水,而碳酸钠能溶于水,根据二者溶解性不同,即采取加适量水、过滤的方法进行除杂和分离。

② 本组两种物质均能溶于水,因此不能用上法分离,可设计将碳酸钾转化为氯化钾的方法,采用加适量盐酸、蒸发的方法除去所含有的杂质。转化的方程式如下:

K2CO3+2HCl=2KCl+CO2↑+H2O ③ 本题欲除去碳酸钙,往往有人用溶解过滤法分离,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氧化钙不易溶于水,而且溶于水的部分又会转化成氢氧化钙,这样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很显然可以利用高温煅烧的方法使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其反应方程式为:CaCO3 CaO + CO2↑ ④ 本题可利用二者的溶解性不同来进行分离,但是仅仅采取溶于水,过滤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⑤ 本组若采用高温加热使碳还原氧化铜的方法,虽然能除去氧化铜,但是生成的铜仍混在炭粉里,实际上是除了一种杂质又带入了另一种杂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可利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转化为能溶于水的氯化铜,而炭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的性质采用加适量盐酸,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其反应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答案:C、F、D、B、A 启示:从上述几组除杂题可以看出,除杂的方法可采取物理方法(即①)也可采取化学方法进行转化,使加入的试剂跟杂质反应与原物质不反应,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沉淀或原有的物质,达到除杂的目的,但注意一定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化学实验在中考试卷的比例约占总分的25%,且内容逐年有所增加,重点知识的重现率很高,覆盖率达到40%以上。我们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不但要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取、几种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装置和物质的检验等基本要求,更要注意提高实验操作、设计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对每个实验要在深刻理解其原理的基础上,弄清操作原理要点、观察方法、思考重点,以及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说理要科学,表达要准确)。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A.用过滤的方法分离NaCl与NaNO3的混合物 B.向某无色未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存在SO42- C.将H2、O2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灼热氧化铜的试管,以除去氢气 D.用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解析:A中NaCl与NaNO3均易溶于水,不能通过过滤分离;

B中由可能存在Ag+;

C加热条件下H2与O2会反应且可能引起爆炸;

D因镁粉和铝粉可溶于盐酸并与之反应而除去。

答案:D 说明:实验方案设计的综合问题,要求掌握各自的方法和要点。

[例2] 向盛有镁、氧化铜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

解析: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NaOH溶液剩余,同时有NaOH与H2SO4反应生成的Na2SO4。

答案:NaOH、Na2SO4 说明:可忽略反应过程,直接从反应本质来分析问题。

[例3] 根据下列给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A B C D(1)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取甲烷,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在做甲烷燃烧实验时,点燃前必须要,否则会发生危险。

(2)若用装置C制取CO2,并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较长时间一直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生成的CO2中混有 气体。

(3)D是用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① 中的现象是 ;

② 中的现象是。

尾气应该,以防止和控制尾气中的 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1)B;

检验甲烷的纯度(2)氯化氢(3)黑色的CuO逐渐变为红色;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用气球收集或点燃;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5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所有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6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7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等多个专业开设的重要技术基础课[1], 同时在大学生求职应聘过程中, 《模电》知识点也成为面试人员较为偏爱的提问内容, 因为该课程有很强实践性和综合性, 学生的回答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面试中常出现的问题分析

1. 二极管与、或门, 三极管非门电路

实现基本逻辑运算的单元电路称为门电路。常用的门电路在逻辑功能上有与门、或门、非门等几种[2]。在面试时, 面试官通常会让面试者阐述上述门电路功能以及如何用二极管或三极管构成以上门电路, 下面就构成方法做一定的阐述。

如图1为二极管构成的与门电路, 若高电平为3V以上, 低电平为0.7v以下。当U1=U2=0v时, 二极管D1、D2均导通, 此时U0为0.7v;当U1=3v, U2=0v, 假设D2先导通, 导通后D2将其右侧的电位钳位在0.7v, 此时D1正极0.7v, 负极3v, 所以截止, 最终U0输出0.7v;当U1=U2=3v时, D1, D2都会正偏, U0被钳位在3.7V, 通过以上分析, 此电路实现的与操作。

如图2为二极管构成的或门电路, 当U1=U2=0v时, 二极管D1、D2都截止, U0为0v;当U1=3v, U2=0v时, 此时D1正偏导通, U0=2.3v, D2截止;当U1=0v, U2=3v时, D2导通, D1截止, U0=2.3v;当U1=U2=3v时, 此时D1, D2均导通, U0=2.3v, 通过以上分析, 此电路实现的或操作。

如图3为三极管构成的非门电路。当U1=0v时, 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此时U0=5v;当U1=5v时, 三极管导通, U0输出为低电平。

2. 三极管放大原理

三极管从出现以来, 以构造简单, 开关速度高而广泛应用, 三极管在电路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往往处于电路的核心地位。三极管是在本征半导体硅片上制作两个背靠背的PN结, 要使晶体管具备放大能力, 必须满足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内部结构特点:发射区重掺杂、基区低掺杂且必须薄、集电区面积大。外部条件需满足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反偏[2]。三极管通过控制电流的方法将微弱信号放大成幅度值较大的电信号, 这一点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 理解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放大作用中能量不会自己产生而是能量的转换, 其中的控制作用是利用输入小的交流电, 控制大的静态直流。举个例子, 假设三极管有个储水罐, 该储水罐有一大一小两个闸门, 小闸门可以轻易打开, 大闸门很重, 凭人力无法打开, 但可以借助小闸门的水的冲击力打开。所以, 若想使用大量水就需要从储水罐里放水, 就需要打开小闸门, 此时细流的水冲击大闸门使之打开, 大量的水滔滔而下。这里便是控制作用, 若改变小闸门的开合度, 那么大闸门的开合度也做相应地改变, 若能做到两者变化严格按比例执行, 即完美的实现了电流的控制。三极管自身并不能把小电流变为大电流, 它仅起着一种控制作用, 控制着电路里的电源。

3. 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

三极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设置不正确, 会引起失真。失真导致原始信号和放大后信号相比发生偏差。在波形上失真分为饱和失真以及截止失真, 引起饱和失真的原因为静态工作点一部分进入饱和区所导致的失真, 截止失真是工作点一部分进入截止区而引起的失真[2]。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 首先需要明确晶体三极管的输入和输出电压极性是相反的。例如假设静态工作点正好处于放大区, 输入波形为正弦波, 那么此时输出波形也为正弦波, 但与输入波形相反。一般饱和失真是因为Q点设置过高, 若此时输入波形的正峰值大于VQ, 当在输入波形的正半周期, 接近峰值处, 晶体三极管会处于饱和状态, 此时输出波形不再随输入发生变化, 出即现了饱和失真, 在波形上表现为底部限幅;反之, 截止失真是因为Q点设置过低所引起的, 当输入波形是负半周时, 接近谷值时, 三极管处于截止区, 此时输出就不再随输入波形而发生变化, 出现了截止失真, 在波形上表现为顶部限幅。

三、结论

本文对公司面试常用题库以及研究生面试中常会提问的问题做了统计, 挑选出面试频率较高的问题做出分析, 三极管放大原理是模电基础, 在面试中也是提问频率极高的一个问题, 而对于由二极管和三极管构成的门电路体现了学生对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综合理解, 失真是工作当中常常要诊断的故障之一, 所以要学会分析失真的原因。

摘要:面试是学生进入企业的必经之路, 是大学生能否顺利签约的重要环节, 对于理工科类的学生, 《模拟电子技术》中所学到的知识在面试中提问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若要顺利的通过面试, 就要求对面试所涉及的知识作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文对公司面试常用题库以及研究生面试中常会提问的问题做了统计, 挑选出面试频率较高的问题做出分析。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面试,门电路,失真

参考文献

[1]王春.《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5.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8

1. fine adj. 好的

[用法]用作形容词,常放在系动词后面,指身体健康的,用作“How are you?”的答语。eg:

——How is your father? 你父亲身体怎么样?

——He is fine. 他身体很好。

[拓展]fine还可以表示“天气晴朗的”,相当于sunny。eg:

The weather today is fine. 今天天气很好。

2. name n. 名字

[用法]用作名词,询问对方的名字常用:What’s your name? 也可简略为Your name? eg:

——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I’m Lucy. 我叫露西。

[拓展]given name/first name 名字;middle name 中间名;family name/last name 姓

3. list n. 名单;列表

[用法]用作名词,常与其他名词构成短语,也可用作a list of…,意为“一份……列表,一份……清单”。eg:

Give me the shopping list, please. 请把购物单递给我。

This is a list of English words. 这是一份英语词汇表。

4. what pron. (疑问代词)什么;什么样的人(或事物)

[用法]what是疑问代词,用来引导特殊疑问句。以它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其答语不能用Yes或No来回答。eg:

——What’s this? 这是什么?

——It’s a desk. 是一张课桌。

[拓展]其他常用的疑问代词有:who(谁),whom(谁),whose(谁的),which(哪一个)。疑问副词有:when(什么时候),where(在哪儿),why(为什么),how(怎样)等。

5. map n. 地图

[用法]用作可数名词,在表示“一张……地图”时,常用a map of…。eg:

This is a map of France. 这是一张法国地图。

[拓展]a map of…如果有big, small这类的形容词修饰时,应放在map前。eg:

What a big map of America!多大的一张美国地图啊!

6. orange n. 橙子

[用法]由于orange以元音音素开头,所以在表示数量是一个时,应用an orange。eg:

Have you got an orange? 你有一个橙子吗?

[拓展]orange也可用作形容词,意为“橘红色的,橙黄色的”。eg:

His sweater is orange. 他的毛衣是橘红色的。

二、句子

1. Hi, Cindy!How are you?

How are you?意为“你好吗?”,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它常用于熟人之间,其答语为:Fine./I’m fine./I’m OK. Thanks. And you? eg:

——Hi, Tom. How are you? 嗨,汤姆。你好吗?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我很好,谢谢。你好吗?

——I’m fine, too. 我也很好。

2. I’m fine, thanks.

Thanks.是感谢用语,也可以说Thank you.。当别人给予我们帮助、表示关心或者善待我们时,我们应用Thanks./Thank you. 来表示感谢。当对方称赞、夸奖我们时,我们也要用Thanks./Thank you.来作答。eg:

——Your English is so good! 你的英语真棒!

——Thanks./Thank you! 谢谢(夸奖)!

[拓展]回答Thanks./Thank you.的常用语:That’s all right./That’s OK./You’re welcome.(不客气。/不用谢。)

3. What’s this in English?

(1)此句用来询问“某物用英语怎么说”,回答用It’s…句型。eg:

What’s this in English? 这个用英语怎么说?

It’s a pencil-case. 这是文具盒。

(2)this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个”,指近处或距离说话人近的人或事物。eg:

This is a pen. 这是一支钢笔。

This is my mother. 这是我母亲。

(3)in English意为“用英语”。表示“用……语言”用介词in。eg:

——What’s this in Chinese? 这个用汉语怎么说?

——It’s Jiaozi. 这是饺子。

4. It’s an orange. It’s a map.

(1)it是人称代词,意为“它”,用来指代单个事物。eg:

I have a pen. It’s black. (其中it指代前句话中的pen) 我有一支钢笔。它是黑色的。

(2)a和an是不定冠词,只用在单数可数名词前面,表示“一个”的意思。a用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词的前面;an用在以元音音素开头的词的前面。eg:

a pen 一支钢笔

an apple 一个苹果

5. What’s this?

这是一个特殊疑问句。当我们面对不认识的东西时,就可以这样问。回答这个特殊疑问句时应用“It’s…”,不能用“This is…”。eg:

——What’s this? 这是什么?

——This is a book. (×)

——It’s a book. (√) 这是一本书。

6. What color is it? Color the picture.

(1)What color…?是用于询问某物颜色的特殊疑问句,其中color为名词,回答时可用“It’s+表颜色的形容词”或直接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eg:

——What color is the key? 这把钥匙是什么颜色的?

——It’s yellow./Yellow. 是黄色的。

(2)Color the picture. 中的color为动词,意为“给……着色”,结构为“color+物+颜色”。eg:

Color the picture green. 把那幅画涂成绿色。

7. It’s black and white.

and是并列连词,意为“和”,用来连接两个对等关系的词、短语或句子。eg:

Tom and Joe are at the party. 汤姆和乔在参加聚会。

He stands up and walks out of the room. 他站起身来,走出了房间。

She’s good at sports, and she’s smart, too. 她的体育很好,人也很聪明。

上一篇:小满节气的天气下一篇:骨干教师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