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思考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文明进化足迹记录;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人类的文明程度体现。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贯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造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人才,学校应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校道德教育思考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校道德教育思考论文 篇1:

新环境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挑战,网络媒体的发展,单纯的教师说教与学生看到的社会现象越来越矛盾,难以令学生信服,寻找新的德育教育突破口以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正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试图探讨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教育。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礼仪 学科 生活 良心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学校教育正面临着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管理由“追求效率”转向“效率与主体价值张扬并重”,学校办学由“注重事业发展”向“注重内涵发展”转变,而处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对人立身处世的评价,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相应地变化。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开始变了,对于我们这些学校里的中学生思想形成是个不小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想谈谈关于学校如何做德育的五点想法:

1 用礼仪做新德育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孟子等礼贤人士的笔下,在四书五经的记载中,无不闪烁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智慧与文明。我们老一辈无人不会诵读那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教,父之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积累到底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不能不让人思考。

古之敬鬼神,内心对鬼神的那种信仰、敬畏的虔诚之举在现在看来,的确滑稽可笑。然而笑过之余,试问一下现在的人们,又有什么是值得,是可以让我们在内心能加以敬重的东西?这不是宣扬迷信,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要有一个信仰,要有敬畏,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孔孟之道也一直是我们中华儿女遵循的立世之准则,要让我们的孩子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发自内心的评判与准绳,就需要孔孟之道,宣扬中华礼仪应该成为学生教育的突破口,至少目前可以做到,电视中就有专门关于礼仪讲座的节目。

在我们学校里增设一个专门的礼仪课程,与生活相紧密结合,增设一门课程,看似占据了学习时间,但文化可以影响人,文化可以塑造人,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同时学了可以用,用了有收获,有提高,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 个人素质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

2 用学科做巧德育

我们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小学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要求尽可能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但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仍然是以学生的考分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上一级学校,教育体制没有德育评价,缺失了对学生德育的关注,甚至在清华大学出现了用硫酸泼熊事件,加之我们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受各学科的特点限制,或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老师只是精心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知识的传授,很少去探寻所授内容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性,更加难以去认真思考将这些道德如何加以实施,达到最撼动人心的育人效果。

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评价作为一项硬性的指标,也就是说不能把德育任务完全交由思想政治课承担,每一科在道德教育上都应该有不同的价值体现。所以要求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挖掘教育资源,学科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挖掘本学科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资源;二是教学过程必须与道德教学同在;三是德育评价必须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四是道德学习必须对学生起到触动作用,这样,一改过去传统的重智偏德,德智分家、高分低德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将知与德统一,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

3 用生活做德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活德育的理念,即“让道德教育回归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态度养成为表征,以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彼此发展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形成丰满的道德人格为目标”这一理念的提出大大改变了传统专设德育课程的面貌。“强调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虽说这些构想已蕴含在大纲和教材中,但它毕竟是一种教育理念。所以笔者认为,在德育教育实践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德育资源最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利用专用的教育课程也好,挖掘学科中的德育点也好,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真正遇到真正困惑的东西,只有让学生亲切可感,也才有可能真正引起他们内心的触动。每个学生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德育活动记载卡,记录自己在学校或社区各级各类的有组织或自发的德育实践活动,并把他作为成长记录档案的资料之一,作为评先表优的依据。用生活做德育需要社会的配合,生活中有道德的榜样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让这些英雄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模范。

4 用良心做好德育

一个老师首先应该有一种大爱,要非常有爱心,而且,这种师爱,更应该是一种母性的爱。谁都知道,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最深广的、最博大的一种爱,它是发自内心的,愿意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它不虚假,不做作,所以它伟大,它感人至深。如果真的能具有这种大爱,这种视生为己出的慈母之爱,那这个教师本身也一定具有超强的道德魅力,这种人性的光辉足可以影响几代人。

5 用特色做活德育

要把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得深入人心,做得卓有成效,能真正起到感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想的作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我们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设置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道德体验,一定是深刻的,长效的,值得回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在知识教学、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都大量地渗透有德育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反而效果不好呢?首先是德育的形式太单一,太陈旧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德育对象的特点,不切合社会的实际,甚至回避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不被德育对象所信服;其次是相对而言,德育工作还比较急功近利,对该项工作的特殊性还缺少本质认识,许多问题急在一时,浮在表面没有触及事物本质和德育对象的情感世界。从德育形式的角度分析可以改进的方面很多,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形式的活泼多样,将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这是德育规律要求的,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智慧要用智慧去启迪,人格要靠人格来塑造。教育是事业,需要我们献身;教育科学,需要我们求真;教育是艺术;需要我们创新。只要用心,用心去做,用心去对待这份事业,我们托起的一定是一片灿烂的蓝天!

作者:张玉春

学校道德教育思考论文 篇2: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文明进化足迹记录;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人类的文明程度体现。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贯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造就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人才,学校应有“舍我其谁”的担当。而这一切,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山高人为峰,海尽天是岸”。

【关键词】传承 传统文化 道德教育 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發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作用,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是现代人的正确追求。

一、触目惊心的现状与引发的思考

道德是维持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当前一系列“道德滑坡”现象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道德建设问题。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人人自危便在所难免。深层次思考,此类社会问题的出现,难道我们的国民真的是连最基本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都没有了吗?其实不然,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我们的国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不能正确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已经处于道德规范的迷茫期,困惑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那些冷漠的人,就是价值体系正在发生转变的人,就是道德判断上迷惘的一群人。道德的缺失,是周边正能量的缺失,正能量的缺失正是道德文化底蕴缺失的体现。

学校的教育是“校正教育”,去校正他们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形成的不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大面积缺失和错位,基本行为准则教育的错误,给我们校正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许多人感慨社会、家庭的巨大威力,叹息教育的苍白和无奈。有人说,“禾(稻谷)黄到处都黄”,“春天来啦,再冷也冷不到哪里啦”,说的就是大气候与小环境的重大关系。因此,学校教育应以时代精神为着力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力戒“高、远、虚”“假 大、空” 的德育虚浮现象,根除“重认知,轻体验;重物质,轻心灵;重公德,轻私德;重结果,轻过程”的德育模式。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把感恩教育作为切入点。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受到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仁爱为主题,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弥补现社会道德缺失的一济良方。但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应该立足长远,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探寻一种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

二、我校的做法主要有如下五方面

1.开发系列校本教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

以《弟子规》、《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及名言警句等儒家经典为蓝本,结合博罗本地文化和学校校情实际,取其精华,整理汇集成《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做到人手一本。以蒙训经典《弟子规》为主体,从做人最起码的道理教起,引导学生“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百善孝为先,从孝道开始,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从礼义廉耻开始,引导学生懂礼仪、知善恶;从美文警句开始,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印发校本教材,利用家长会及家访之机,发至每一个学生家长,通过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学习,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形成道德教育大气候。

2.利用课堂阵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

磨刀不誤砍柴功。每学期伊始,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传统文化学习,平时每周安排两节课的传统文化学习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一方面,我们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炼、升华,开展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另一方面,我们以班团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早(晨起自勉文)、午(感恩词)、晚(夜暮省思文)诵读等等课堂活动进行集中的专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每天都能以传统文化的教导对照自身的行为作自我检查,做到“吾一日三省吾身”,不断提升自己道德言行。通切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净化心灵。进而大大增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健康成长。

3.搭建活动平台,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成长

创设传统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开展有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道德讲堂”为依托,每周开展两次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围绕孝文化,开展了“孝心少年”、“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组织收看全国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感受这些先进典型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开展讨论、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相关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尊老、爱老、敬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围绕节庆文化,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之机,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爱自己、爱家庭、爱学校、爱社区、爱祖国的情怀;通过校园广播,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标兵,播放优秀的经典歌曲,陶冶学生情操;结合读书节,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 “读经典文句,与圣贤为友”;结合学校文艺汇演,开展“学经典汇报表演”等等。通过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道德素养,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作者:黄少雄

学校道德教育思考论文 篇3:

学校道德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目标的“无人化”;德育内容的“知识化”;德育方法的“外铄化”;德育主体的“口袋化”。重构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对策有:关照学生的道德生活世界;构筑“我与你”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体验情感。

关键词:道德;滑坡;存在问题;主要对策

道德教育因塑造学生健全完美之人格而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的道德在滑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惊呼:“道德处于危机之中!”而且这呼声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越来越强烈。虽然学校一直强调“德育首位”,但德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投入较多、成效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学校德育该怎样进行?德育实效性较低的症结在哪里?现实的德育有错?有误?

一、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目标的“无人化”

“乌托邦式”的学校德育目标不是针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心理实际和学生的现实道德生活,而是贪大求高,缺乏教育的层次性、生动性。将原本发展人之德性的素朴德育蜕化成培养“政治人”、“经济人”乃至“超人”的工具。幻想立刻让学生成为“君子”,试图在学校的“净土”上快速地培养出“出污泥而不染”的“圣人”。由此学校德育中出现了奇怪的“倒三角”现象:小学生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中学生讲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生讲集体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基本道德补修)。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式的德育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学校的德育目标远离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交往实际,培养出来的人踏上社会后在现实的冲刷下显得无所适从。这种过空、过大、过泛的学校德育其实是一种“无人”的教育。

(二)德育内容的“知识化”

长期以来,“主知主义”、“唯理性主义”,在教育领域盛行,德育也不例外。很多人认为,德育只要教会学生一些道德知识,就可以使学生生成一些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于是思品课、班队活动课上所进行的德育活动就只剩下简单的道德逻辑知识传授,学生的主动选择,实践操作等技能锻炼基本上没有,而且这些知识经常处于变动中,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教育核心。其结果是学生碰到道德实际问题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形成了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常不能合乎道德,在无形无影当中,道与行分而为二”。学生的知、情、意、行无法得到有效整合。

(三)德育方法的“外铄化”

传统的德育常常有意无意地从“人性恶”的假定出发,把学生当作操作、教化之对象。通过单向灌输、刻板说教、纪律强制、规劝训诫或奖惩等技术手段,让学生服从听话而后成为“乖人”。教育异化为一种“改造”。这种外铄化的德育常常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将德育看成一种外在的刺激。学生因此“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唯唯诺诺,养成了“多重人格”。这种防范型的德育是把学生看作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独立判断的活生生的人,故而难以在学生的心灵中扎根。

(四)德育主体的“口袋化”

德育过程实际上指的是通过外在的教育辅助手段来达到对人的基本做人的养成过程,它强调主体人对外在教化的内在建构。而传统德育常常是教育者将受教育者当作接受德育知识的容器,把经过“过滤”了的理想化内容单向灌输给学生,学生成了存储美德的“口袋”。德育评价也以学生记住多少“道德知识”作为衡量指标。德育主体宛如一根“香肠”,被各种符号化的条文所充塞。德育不是引导学生的品德生成,而是蜕化成“道德记忆力”教育。故而难免出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精神疏离现象”。

二、重构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对策

(一)关照学生的道德生活世界

学生道德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学校德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和为了学生的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根基,是学生诸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之处所。缘此,关照学生的道德生活世界就必须反对德育与学生当下生活的疏离,就必须切入并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所谓经验,即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际遇、经历和体验)。杜威指出,儿童将来要参与社会生活,现在就该投入社会生活。学校不是游离于社会的“象牙塔”,教育也不是为生活作准备,教育本来就是生活。德育不是让学生去“出席”教育场合,也不是让学生去“参加”教育活动,而是让学生全身心的“介入”,体验栖居其中的“生活”,并不断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这样一个生态创生的过程,使得学生的“生活世界”变得异常丰富多彩。任何试图脱离学生生活的说教式德育,都将在抽掉人性的丰富性的同时,也将抽掉了道德教育自身的丰富性,从而丧失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教育魅力。

(二)构筑“我与你”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把实施道德教育的人叫做“教育者”,这带有明显的“我(教育者)比你(受教育者)高尚,我比你强”的道德预设,违反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精神。师生不能平等对话,德育常常违背学生的意愿,漠视学生的需要,因而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甚至德育过程本身就超越了教育的道德阈限。

新学校德育将德育者定位于“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是“我与你”的平等关系,教师不再扮演道德的权威。在教育中师生互动,相互实现,互惠互赢。德育主体双方相互聆听、倾诉,相互接纳、碰撞,师生共同“在场”,共同卷入德育过程中,达成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体验情感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学生的“德性之知”不同于“见闻之知”,它是源于学生真实、现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是一种“亲知”,而不是“闻知”或“说知”。通过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社区服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农、学军、城乡“留学”、野营拉练等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诱发和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开掘“德性潜能”。让学生感受世界之丰富曼妙,人性之美好纯洁,生命之神圣高贵,生活之宽宏博大。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超越性倾向,建构主体的精神世界。

以“人性向善”作为学校德育的价值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实践中平等对话、自主建构、促发体验是当前学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唯其如此,道德对学生才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是一种“化我”的动力;德育也才不仅具有规范作用,而且还发挥着享受功能;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道德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道德体验”、“道德内化”;德育不仅能让学生形成“自律”品性,而且能让学生达到“律他”的交往行为境界。

(作者单位:如皋港城实验学校小学部,江苏,南通 226532)

作者:阚建荣

上一篇:班会主持稿(3篇集合)下一篇:竞聘申请书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