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的思考(共6篇)
[关键词]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是由于行政体制本身存在着各种问题,还在于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不足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要解决行政道德失范的问题,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从根本上保证行政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 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31·3
行政道德,是指政府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行政道德作为对政府行政人员职务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行政腐败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正形象,腐蚀着社会肌体,涣散了党心、民心,败坏着社会道德风气,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道德失范原因的探讨,寻求其解决的途径。
一、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
关于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我国的行政体制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体制自身存在着许多弊端,诸如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叠床驾屋,编制缺少立法;用人制度不公开,人浮于事,因人设事,人满为患;行政权力过分集中,行政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无“程序”,行政监督无“法”无“章”等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种转变必然要求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我国,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改革不配套,政策不完善,在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管理机制出现了大量的制度性、政府性空间。这样就使得一些组织和个人得以钻改革的空子,为行政权力设租,进行“权力寻租”活动,导致行政腐败。这是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最常见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
二是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工资收入却还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相比,而且就以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而在高通货膨胀的年份,其实际收入还要下降。虽说是:“革命党嘛,只要有饭吃就行,以不饿死人为原则。”①但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②所以,随着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把公务员的工资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就很容易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失去心理平衡,挺而走险,走上以权力
为手段和换取工资以外收益的道路,导致行政道德的失范。
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人一旦有了权力,就滥用权力,使用权力直到尽头。”③权力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倾向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就非常注意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开展了许多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高度集权式的行政体制,使实际运行状态中的行政监督事实上仅限于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而上级对下级的一对多的关系,又使这种监督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随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毕竟还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及时惩处,一些已出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在某些现实条件下难以真正发生实效,使得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这里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失范的进程。
二、行政道德治理对策的探索
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第七届国际反贪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就曾指出:“权力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里,无论是在哪种社会制度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④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急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对之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治理。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治理行政道德失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在论及制度的优劣性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⑤因此,治理行政腐败与行政道德失范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的行为。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监督和制约,克服市场天然存在的一些“固疾”如盲目性、无政府性、无计划性、非公平竞争及行业垄断等,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转变政府的职能,使之从经济政府转向秩序政府。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保证市场正常运转;其次是要确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即承认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切实把政府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克服过去那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法不分、政商不分、政社不分的状态,使政府在它应该发挥作用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此,才能规范政府的行为,减少“权力真空”,杜绝漏洞,从根本上、制度上防止行政腐败的发生。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依法行政以法治德。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瑞土、新加坡、香港等都将行政道德法律化,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来维护行政道德的纯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其中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当前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的现实,有针对性地制定《行政道德法》,以法为教,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目
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主要限于各级人大、纪委、政协等,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加强社会舆论和普通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监督体系,多管齐下,才能及早发现并制止权力滥用现象。另外,还要严肃党纪、政纪和法治,依法严惩一切行政腐败行为,使监督收到实效,保证《行政道德法》切实得到维护。
三是对行政主体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虽然,腐败是由贫而不是由贪引起的,我们也并不赞成“高薪养廉”说,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予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将其工资收入提高到社会中等偏高的水平并与通货膨胀率挂钩还是应该的。我们要想遏制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使行政主体不以权谋私,就要求行政主体除工资收入和法定奖金外,不能再有其他的收入,而这种要求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高收入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我们依靠其他手段能维持行政主体的廉洁,但低收入也难以把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行政部门来。而那些虽然廉洁但低素质的行政人员同样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不受人民的欢迎。所以,加强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也是解决行政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是提高行政人员自身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行政人员自身的素质才是解决行政腐败的根本。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是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监督制约机制也好,还是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都只是解决了不能贪,不敢贪、不需要贪的问题,都是从外部、他律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而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解决“不想贪”的问题,才是从根源上杜绝行政失范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深入到人的内心,才能使行政主体经受住各种考验,在任何利诱和挑战面前都不丧失理性、人格,维护行政道德的纯洁性,也才能从根源上彻底消除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
一、营销道德概述
当前, 理论界对于企业市场营销道德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总结主流观点, 可以对企业市场营销道德做出概述, 即企业营销道德是指企业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接受广泛监督的前提下,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对自身的营销行为进行自律和自我约束, 从而形成的企业营销行为规范。也就是说, 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不能违背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不能以侵害社会效益、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为前提来获取利润;同时,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负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义务。
二、企业营销道德失范成因
一是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制定了《合同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但仍然存在操作性不强、多头管理、部门职权交叉、法律法规执行不严等问题, 给一些企业钻法律漏洞留下了空间。
二是市场信息不对称。由于相对于消费者, 企业、中间商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和产品信息, 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低地状态, 易于造成营销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三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仍不健全。目前, 我国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体系建设力度不足, 企业即使发生营销道德失范行为也不会立即造成严重后果, 也降低了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风险。
四是企业经营理念出现问题。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在制定企业营销战略和经营理念时, 过分强调自身利益, 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消费者权益, 则必然会出现营销道德失范现象。
五是营销人员素质的影响。部分营销人员存在思想道德品质不高、营销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营销过程中, 易出现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利、欺骗顾客等行为。
六是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 保护自我权益的意识不强。 一方面, 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 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另一方面, 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过高。这些都导致了消费者不能维护自身权益, 使不良企业更加大胆和放纵。
三、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治理对策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改善市场环境。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逐利”是天然的目的, 但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遵守营销道德。立法部门、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应从消费者权益、合同、质量、价格、广告等多个角度健全法律法规, 并加大执行力度, 提高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成本, 促使企业主动遵守营销道德。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应加强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监督, 对不良企业及时曝光, 使企业承担营销道德失范的严重后果。
二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 从企业信用记录、产品质量检查、合同履行情况、贷款偿还情况、消费者投诉情况、企业资信评价、企业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 进行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并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共享平台。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规范合作、消费者的信息补全, 也有利于使企业时刻处于被监督的状态, 使企业遵守营销道德。
三是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 经营者要主动学习市场营销知识, 遵守社会公道和营销道德, 科学制定营销策略, 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尤其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层次, 并通过管理者的率先垂范带动全体员工主动遵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 企业应加强对营销人员的教育培训, 使营销人员提高道德水平, 丰富营销手段, 以先进的、合乎营销道德的营销手段吸引顾客, 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此外, 企业还应强化营销过程的监督管理, 把营销活动纳入到考核体系, 对发生营销道德失范的员工进行处罚, 严格约束营销人员的营销行为。
四是加强消费者保护自我权益的意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营销道德的宣传, 使消费者明白何种行为属于营销道德失范, 使消费者能够明确发现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同时, 还应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的宣传, 介绍消费知识和维权手段, 使消费者能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并促进全社会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总之, 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立法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等全面参与, 才能使企业主动遵守营销道德, 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市场营销领域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 营销道德失范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也影响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本文针对企业营销道德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营销道德,失范问题,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郭国庆, 刘凤军, 王晓东.市场营销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关键词】行政道德;失范;原因;治理路径
一、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的表现
第一,政治上弄虚作假、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求真务实本是公务员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在的公务员中说假话、套话、官话现象很严重,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只为自己的升迁发展奠定基础,铺好路。
第二,经济上权力寻租,官商勾结。所谓权力寻租是指国家行政人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从中谋取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收受贿赂、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
第三,生活上作风腐化,奢靡堕落。这几年,“二奶反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一大批高官在往昔情妇的揭发下纷纷落马,人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看到了事件背后隐藏的行政官员生活腐化,奢靡享乐的现状。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不良风气对原有的行政道德造成冲击。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金钱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相信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千方百计地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钱色贿赂、回扣等方式向拥有公共权力的行政人员发起利益“进攻”,一些受到利益诱惑的行政人员对金钱的追逐开始泛滥,便会利用制度与体系的漏洞,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为自己谋取私利,出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
2.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建设落后。监督是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重要手段,更是监督监控与治理行政道德失范的重要举措。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行政监督体系多元化,各类行政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而且各类行政监督机制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第二、对公共权力行使的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第三、政务公开等相关制度建设落后。第四、社会监督、公众监督仍处于低效阶段。
3.行政角色的冲突导致行政主体道德缺失。行政人员一方面先是一名“理性经济人”,有着和每一位社会公民一样的私人生活和个人利益追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掌握着国家公共权力的行政人员,他们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与职能。
4.行政体制自身问题。具体来说,行政体制自身的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比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臃肿,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行政组织管理中存在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用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领导干部擅长“拍脑袋决策”,而遇事又“拍屁股走人”;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低效化;行政程序不完善,行政监督无“法”无“章”等等。
三、行政道德失范的治理路径
1.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第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行政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时代要求,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树立坚实的诚信观,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第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断完善与丰富教育的方式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突出渗透式教育的作用;外部教化与自身修养相结合,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地道德行为。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
2.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准确定位政府职能。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准确定位自身的职能,承认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并合理使用权力。第二,与时俱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建设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服务型政府,正确合理的发挥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第三,加强政府机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职业道德体系。
3.建立与完善监督与制约机制。第一,设立独立的监督制约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设立各种权威机构与专职人员,是监督制约工作具有组织上、制度上的保障,把对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落实到实处。第二,要实现监督的全面化,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要注意发挥舆论监督、社会团体监督、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也是重要的监督力量,将分散的力量集合起来,增加社会力量的权威性和凝聚性。第四,健全道德监督的激励和惩处机制。通过有效地激励与惩处机制,对于模范的遵守行政道德者进行奖励,对于道德滑坡者进行惩处。
4.加快行政道德法制化建设。第一,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只有通过严格的立法,将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纳入到法制化的建设中来,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第二,制定公务员日常行为规范。要注意规范内容要明确,并体现规范的层次性,从而增强道德的约束力量。第三,强化行政道德责任追究机制。
【参考文献】
[1]汪波.《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能悖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2]曾庆男.乡镇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
因。
一是放松政治学习,不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实施纲要》的出台,从教育、制度、监督多方面、多角度地建立起全方位的反腐败防线,全国上下各地也都制定了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和方案。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学习制度,各级党委、政府也都把理论学习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内容之一。但是在基层乡镇或部门学习中,往往都集中在班子中心组,而常常忽视了村级班子的理论学习。而村级班子和成员,也确实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针尖大的事、芝麻小的事都需要他们去解决,即使偶尔来学习几次也是敷衍了事。这些“村官”们认为只有解决群众的实事,至于什么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那是上面的事,学习不学习,对他们这些“村官”来说都是“无从谈起”的事。所以政治学习不到位,引起这些“村官”们思想上修德律己的严重缺失,把自己看成一方“神圣”,或认为“山高皇帝远”,我就是“土皇帝”,谁也管不着。
二是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制度不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搞了好多年,经验也层出不穷,各地也出现了许多好的作法。如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公开,村里重大项目或开支由村民理财小组商量讨论,村级财务实行“双代管”等等。但这些制度虽然齐全,但在一些地方或单位只是走过场,搞形式,制度也是墙上挂挂而已。有些地方政务、村务公开栏内容常年不换,审批资金手续不健全,群众意见很大,以至于给少数思想不健康的村级干部钻了空子。
三是监督不能够到位。上级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注重事务性地布置工作,缺少经常性地开展对“村官”的谈心、谈话活动;既然村级财务实行“双代管”,但又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财务管起来,只是起到代帐保管的作用;一个村支书或村主任,有的地方实行任命,有的实行公开选举。之所以能竞上村干部这个岗位,一般来说他们也是某些主要领导的意中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只要你放开手去干,工作上即便有点失误,也是“情有可原”,上级注重的只是结果。基层工作本身就难搞,有些地方甚至使用一些在当地有一定势力,品德虽然有欠口碑,但能“镇”得住当地百姓的这种人。这样无形放纵了某些行为不端“村官”们膨胀的野心,使之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任其所为。看到“村官”们招来了商、引来资、吸来了税、当地百姓不无事生非,加之别有用心的“村官”们花言巧语,骗取了上级的信任。在这种毫无监督的状态下,“村官”们想不腐败也不能矣。
对于“村官”们的腐败也不是没有办法预防,一些地方好的措施值得我们学习,采取一些措施也十分必要。
一是要加强对“村官”们政治思想的教育。我们的“村官”们直接面对的是群众,小民百姓接触是就是这些朝夕相处的“村官”们,即:村级干部,他们是党和政府基础的基础。要让我们的“村官”们知道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干群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村官”们代表和影响着一方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一个地方民风的好坏,群众也把他们当作党和政府的代言人。不要用世俗的看法,即:“乡下狮子乡下跳”,把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当成是基层工作特色。如果经常加强村干部的学习教育,利用农村农闲时候进行冬训班培训,通过廉政文化进农村等活动,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确立正确的荣辱观,提高他们政治、工作水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牢记宗旨意识,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主动创造一种让群众和社会监督的氛围。
二是加大基层权力的阳光操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公开”力度,在村级中把群众关心的财务、人事、宅基地审批、专项资金使用问题,严格按照公开要求进行公开;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制度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同时推行村民代表质询制,进一步保障对农村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发挥好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把村集体的钱和帐由乡(镇)真正管起来,使“村官”们欲“腐”不能矣。
三是抓好制度建设。构建惩防体系,要抓好制度配套建设。当前特别要抓好三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一是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勤廉双述工作作为对村务公开的有力补充,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在公开栏内全景亮相。二是强化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理财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并将理财情况张榜公布,并作为村干部勤廉双述的重要依据,增加群众对勤廉双述的信任度。三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村干部任期内要由镇组织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计经济工作目标完
成情况,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村财务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要向村民公开,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四是建立村官述廉、考评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改变以前村级领导干部上面管不到,群众管不了这样一局面和监督体系的断层。
现在许多地方实行村官述廉,并针对“村官”执行廉洁自律情况建立一套考评机制。各村聘请一定数量的村民评议村干部代表,每季度由村民评议代表对村两委班子和成员开展一次评议,并针对问题进行整改。由镇纪委组织进行每年一次对“村官”的述职述廉和测评,并开展1—2次廉政谈话,针对当前农村存在或可能出现苗头性的问题进行提醒。当然这要根据当地的村官实际状况,结合地方经济实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这既要有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又要对村干部的廉洁自律进行严密的监督,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领头羊”。由于农村情况复杂,群众素质参差不齐,对群众测评结果要辩证看待,既要尊重民意,也不能单一地以票取人。因此,对干部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把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综合评价,科学评价,使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肯定和重用,对那些德差才庸、无所作为的干部及时作出调整。
五是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评议代表的作用,定期召开这三个小组成员会议,明确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通过他们的监督,提高村务公开的质量和对非生产性开支监督;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各级组织必须与下级或下属单位、部门的领导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状,根据这项要求上级部门可以一一对照检查,看是否执行到位,该整改的整改,该追究的追究,比如强化农村村级财务大检查、加大对村务公开的考核力度。如果制度执行规范到位,监督得力,广泛发扬民主集中制,“村官”们即使想要腐败也无隙可乘;加强对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镇纪委组织,审计、经管、财政实施开展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和对村级财务进行“三堂会审”,同时与村民理财结合起来,让群众参与到审计中来,从而增加审计的公开和透明度,并把审计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明白。尤其是将调任新岗位的“村官”,在审计过关之后,才能就任,否则不能到新岗位任职。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 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 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 媒体的数量剧增, 媒体之间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激烈, 竞争的领域越来越广。面对急剧增长的媒体数量, 受众的增长极为有限, 由于人员的流动, 在一些地区读者的数量反而出现下滑的趋势, 这就更加加剧了同城媒体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夺有限的受众, 为了扩大自己的发行量和影响力, 也为了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各家媒体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读者。出于利益的驱动, 一些媒体的记者在做选题时并不是从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出发, 而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为了造成所谓的轰动效应, 甚至编造假新闻。2007年的假新闻《河南新郑市原副市长李兆才出狱后卖烧烤》以及今年的假新闻《习近平北京微服打车》等就是没有向有关部门证实的情况下刊发的, 造成全国许多网站转载, 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
2. 经济利益的驱使
近年来, 在我国的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报刊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其典型表现主要有;将一件平常小事儿炒成热点、无中生有, 编造假新闻、收取利益, 将负面报道变为正面歌颂等等。这些都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理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也对媒体的信誉和品牌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3. 新闻媒体的行业监管仍有缺陷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快速发展, 各个新闻媒体也招收了大量的青年记者扩充到记者队伍中去, 这些青年记者在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招聘人员大部分仍然是从新闻专业和中文专业中选拔, 但是这些青年人刚刚离开大学, 没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记者职业素养, 在面对各种社会诱惑时, 立场容易偏离。
另外, 由于我国新闻媒体是“事业编制、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 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人员, 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由于生活需要, 他们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多出稿、出重大新闻和独家报道, 为了追求新闻稿件最大化的“轰动性”和“可读性”, 一些记者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 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 成为虚假新闻的编造者。而行业监管的缺失, 也降低了记者编造假新闻的成本, 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
二、加强记者新闻职业道德标准的对策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我国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很广的联系面, 我国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廉洁清正, 必须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1. 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目前, 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还不完备, 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 甚至连一部行政性法规也没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1年1月制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7年1月第二次进行了修订。但是,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一个群众性团体, 不是立法机构和行政机关, 它制订的这个《准则》一点法律和行政约束力都没有。因此, 我国应加大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立法工作, 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使我国的新闻事业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对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要坚持违法必究,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成效。
2. 要加大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培养和新闻纪律的教育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防止新闻记者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手段还是要努力建设一支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新闻记者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关键在于提高记者的素质。所以我们要加大对新闻记者的教育和培训,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 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坚持改文风, 转作风, 出好作品, 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3. 建立严厉的惩处和制约机制
目前, 当记者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被揭发后, 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 报社的一般做法是报社道歉, 扣发记者稿酬、暂时封杀其“作品”, 造成严重后果的报社会解聘其职务, 构成犯罪的, 才会移送司法机关。但是新闻记者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触犯法律的很少, 而其他惩戒力度对于记者来说“微乎其微”, 打不到记者的“痛处”, 造成其违背职业道德的成本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长了记者违背职业道德以及新闻造假之风气, 使得一些记者铤而走险, 助长了行业内的不正之风。所以我们要使记者杜绝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就必须建立严厉的惩处和制约机制, 使其不敢触碰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红线”。
三、结束语
当前, 我国新闻领域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缺乏人文关怀、报道低俗化和新闻炒作等, 这些道德失范事件的存在, 不仅仅影响了新闻媒体的良性发展, 更将舆论导向引向错误的一面,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一种巨大的隐患。
例如, 新闻道德失范中的虚假新闻, 新闻传播者报道虚假新闻的目的, 就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 追求“显著性”和“轰动效应”, 从而获得不正当利益, 如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 仅有1人施救的案例, 这条新闻在后来的调查中证实是自编自演的虚假新闻, 如果此类虚假新闻频繁出现, 一方面会使大众对于社会环境产生怀疑, 另一方面使媒体公信力下降, 给整个新闻行业带来沉重打击。再如, 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恶意炒作, 这些被炒作的新闻大多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等的基础之上, 只注重犯罪、丑闻等问题, 强调灾害和奇闻异事的报道。例如, 2012年5月, 嫩模杨紫璐突然在微博上声称, 她的干爹花888万元包机带她直飞伦敦看奥运。大家纷纷猜测杨紫璐的干爹是何方神圣, 最终发现这种新闻仅仅是立二拆四 (微博名字) 的一场炒作, 为了只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度, 这样的恶意炒作新闻, 不仅侵害了无辜人的名誉, 还给社会带来积极恶劣的影响。
总之, 新闻道德失范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里不一一叙述, 谈论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明白, 新闻道德失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有多么恶劣, 这也说明了对当前新闻道德改善是十分必要的。
2 新闻道德失范的原因
新闻道德失范对社会舆论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 但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现如今的这种局面呢?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2.1 新闻立法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新闻立法工作起步较晚, 且不健全,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新闻法律体系。我国新闻立法工作中有许多不足之处, 对新闻领域的道德问题, 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无法可依。另外, 新闻法的缺失导致新闻从业者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当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受到伤害, 没有说理的地方;哪些应当采访, 哪些不应当采访, 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 导致很多新闻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新闻立法的滞后性还表现在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很好的预见性, 不能在违反新闻道德的事情发生前, 依法进行约束, 不能从源头上制止。因此, 对新闻媒体就不能够起到很好法律约束的作用。
另外,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也是我国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 部分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追求金钱, 丢掉自己的良心和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 新闻报道走马观花。社会群众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没有监督的渠道。导致人们对社会缺德行为也习以为常。新闻机构内部职责划分不清, 部分新闻机构采编发行与广告经营不分, 记者介入经营活动, 滋生新闻腐败。新闻报道过程缺乏有力的把关人, 一些简单的错误时常出现, 见诸报端, 这些错误的出现, 既与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关, 也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关。
2.2 新闻从业人员对道德教育不重视
新闻道德教育是新闻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能够培养新闻从业者健全人格, 从内在转变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品质。如果没有新闻道德教育, 那么提高新闻道德素养只能是一句空谈而已。因此, 应当主动对新闻工作者进行道德教育, 从思想上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认识, 从而使大家自觉承担起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和义务。而新闻从业者的道德教育程度不高, 是促使当今新闻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笔者调查, 目前, 在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中, 对于道德教育普遍不太重视, 师生对新闻伦理学科没有进行足够的学习, 甚至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设置中, 新闻伦理都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边缘科目, 作为选修课来修, 这自然使学生不太重视新闻道德。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高校新闻专业自然就缺乏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伦理教育, 使学生缺乏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 这就从根源上阻碍了新闻伦理道德建设的发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教授指出:“新闻的基本价值观、伦理道德观, 应该列为新闻传播院校的核心课程, 这些核心价值是新闻工作者从业的基础, 应该列入大学新闻院校的核心课程中去, 培养学生一种开放的、无偏见的头脑和寻求真理的精神。”
2.3 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失衡
媒体和记者自身道德素质的低下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或偏离, 是造成了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闻从业人员不顾新闻基本原则和要求违反新闻伦理道德, 主要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和金钱的诱惑, 缺乏一种应当承担起的社会责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有的新闻从业人员为了利益不惜制作虚假新闻;有的媒体从业人员过分的迎合社会受众的需求, 报道不应该报道的东西, 来获得高收视率或发行量;还有的媒体或记者, 不顾当事人的利益、隐私和感受, 胡乱采访, 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权利。因此, 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学习和培养, 寻找自身那一份应有的社会责任, 对得起国家和自身良心。
3 新闻道德失范的治理对策
当今, 造成新闻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以在进行对策研究的过程中, 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 寻求多方面治理, 全民参与的处理原则, 接下来, 笔者就对改善新闻道德现状的措施进行讨论。
3.1 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约束是最有效, 最节省时间的管理方法。新闻领域也需要用制度的硬约束管人、教育人。要加强新闻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班子建设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在严格执行总编台长负责制的前提下, 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 禁止搞“一言堂”, 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做到民主科学决策,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完善新闻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新闻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紧密结合实际, 建立健全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3.2 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从新闻从业者自身因素出发, 可通过教育使新闻从业人员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使媒体从业人员自觉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自觉加强自律。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学生, 因此, 高校承担着教育新闻工作者的重任。所以现如今高校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主要重视新闻史和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培养, 还要加强对新闻伦理方面的教育力度。
高等院校的新闻教育课程就不能仅仅培养技术高超的新闻工作者, 更要培养出文化底蕴深厚,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的群众代言人。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新闻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3 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网民正成为舆论的重要生力军。要充分发挥网民的监督作用。随着微博、微信等通信工具的兴起, 每个人既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 也可以成为新闻道德失范的监督者, 当新闻道德行为发生后, 在网上谴责这种行为, 使其新闻道德失范行为失去生存的土壤。建立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另外, 老百姓的监督能够弥补行政与专业力量的不足。畅通群众批评与媒体自我批评的渠道, 使媒体在道德规范方面的作为及时被公众知晓, 接受公众的监督并给出及时的反馈与修正。将这点落实的形式有很多种, 如经常的公示与通告, 专门的杂志等。新闻职业的一大职能是舆论监督, 让专门监督别人的人回过头来监督自己到底是否可靠, 只有依靠全体受众的评判与偏好, 才能迫使新闻媒体进行自我修正。同时, 要充分发挥新闻行业协会作用。逐步建立起新闻行业完整的监督体系, 新闻监管体系是与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相对应的他律措施。
4 结语
随着改革的推进, 我国新闻领域的道德问题不断好转, 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为之高兴的同时, 也应当重视存在的问题, 仍然有需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还很多, 复杂的问题仍然不少, 需要相关部门尽快解决, 更好地促进新闻领域的良性发展, 使新闻机构与媒体人从内部能够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在外部自觉遵守新闻法律法规, 不越底线, 达到内外和谐统一。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道德问题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新闻领域也不例外。当前, 很多无良媒体将新闻噱头作为新闻播报重点, 丝毫不考虑真实性及新闻的人文性,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当前我国新闻道德失范为研究对象, 通过一些道德失范表现, 提出对这种问题出现原因, 同时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希望能够为构建和谐新闻氛围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闻,道德失范,对策
参考文献
[1]冯若谷.从媒介素养到媒介伦理——新媒体时代公民的传播抉择[J].新闻战线, 2014 (12) .
[2]郭镇之.公民参与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中国的问题[J].国际新闻界, 2014 (6) .
[3]孙锦卉, 周晓航.娱乐新闻传播中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探析——以“周一见”事件为例[J].文化与传播, 2014 (3) .
【关于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0-11
行政复议原因及对策11-19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06-06
关于当前烟草品牌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6-29
公安行政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05-31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0-21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10-13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关于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