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安排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历史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既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人文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具有较强情绪色彩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情感教育中,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人文感的培養,使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安排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安排论文 篇1: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摘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对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发展。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标准不同、教材编写方式不同、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等。笔者在通过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后,对高中历史老师提出一系列建议,以促进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形成历史思维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一、背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各个不同的阶段组成的整体。其中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各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彼此衔接。余力教授曾指出:“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初高中两阶段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所以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意义

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问题,一直是高一历史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助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和质量。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是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特点而进行的研究,有助于学生顺利跨越学段,进行有效学习。

三、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的不同。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首先表现在两者的设计思路不同,初中历史的板块设计为“由点到线”。通过点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线,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历史的基础知识,更能在此基础上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基础性。在初中历史教材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多用“了解”“举例”“简述”等等。然而进入高中之后,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则转变为“探寻”“理解”“分析”等等。这也间接导致了初高中历史在衔接上出现差异。

(二)教材编写方式不同。笔者通过研究初中历史教材,发现目前初中历史教材多以“主题+时序”的方式呈现,强调历史的发展顺序与内容。与之相反,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则注重逻辑性,多以对知识点的概括呈现。同时, 对于重大事件,却没有按照历史时序来编写,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对于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来说,短期内要从初中历史的模块中走出来,适应高中历史的模块,有一定的难度。

(三) 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初中历史以政治史和经济史为主,思想文化史并非重点内容。导致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安排教学工作时,片面强调考点,而忽略文化史。与之相反,文化史与经济史是高中历史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如果在初中忽略了文化史的学习,就会在升入高中以后感到历史学习难以适应。

四、新課程标准下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一)高一入学早期,对初中思想文化史进行补充学习。为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高一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入学之初,制定专门的初高中历史衔接计划。先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通史和思想文化史教学,侧重于中国历史的阶段分期和特征的分析。对于中国古代史部分,从王朝更替和阶段特征方面进行讲解。而中国近代史部分,抓住主要线索进行梳理。有了通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基础,才能较好的去理解和学习高中专题史教学。

(二)改进教学策略。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好历史教学工作,进而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应重视教育教学策略的优化。第一,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例如通过讲述历史小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强化历史知识融入。由于初高中老师教材侧重点不同,使得很多初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高中阶段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为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弥补初中历史知识的不足,为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历史框架。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逐渐形成历史思维。

(三)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惟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衔接搭建桥梁。在以后的高中教学中,教师首先研读初高中课标,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二是课程理念上的衔接,高中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继承了初中教学的长处,并契合高中新课程的要求,使得高中新课程教学是有泉之水,有本之木。三是从典型课例研究入手,通过个案的深层分析比较,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水平,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之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关联性和层次性。

总而言之,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满足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应与高中历史教学相关联,尽管两者的层次并不相同,但两者的终极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让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而开展的。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了教学衔接,更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波.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3,(34):81-82.

[2]徐志兰.从课标的变化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J].教育科学论坛.2013,(2):13-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龙健(1991-),男,汉族,江西赣州市人,历史学硕士,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客家与区域社会史。

作者:李龙健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安排论文 篇2: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摘要】历史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既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人文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具有较强情绪色彩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情感教育中,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人文感的培養,使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鉴于此,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及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 情境教学 情感教育 结合

高中历史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理论知识的任务,更担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观的重任。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工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较好的积极影响作用。而情境教学是一种具有较强情绪色彩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对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进行分析,能够有效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及意义

1.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是必然趋势,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关键手段。就目前来看,我国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几个部分。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对以上三者进行有机融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处于更加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因此,对情感教学和情感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使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2.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首先,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感角度对课程进行情感方面的设置和安排,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代入感,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使学生产生较好的学习热情,并与教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使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以往教师作为主导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局面得到改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创新,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且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个体或整体存在的问题,继而找出可靠的解决办法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和激励,对历史知识中的非情感因素进行转化,将其作为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有效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使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对于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的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1.创设情感教育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较好的学习兴趣,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就目前来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实物情境、音乐情境及生活情境,对这些方法进行合理运用,能够有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实物情境。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对一些实物进行展示,如文字、遗骨或艺术品等,以此强化学生对历史形象的感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投影仪对各种发明的历史背景进行展示,对“蔡侯纸”等古代发明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对书本内容和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客观分析和比较,对各种发明的出现形成初步认识,有效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模型展示,简单制作一个指南针,使学生对历史形成更加深刻的感悟,有效强化学生的历史人文感。

(2)音乐情境。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借助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选择适宜的音乐作为教学背景音乐,以此渲染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增强,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基础。例如,在进行“九一八事变”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设备播放《在松花江上》,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同胞的同情,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加认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有效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生活情境。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对历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现实生活中,有效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背景及事件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有些教学场景很难进行现实还原,这就要借助其他方法进行模拟,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有效缩短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得到有效增强。例如,在进行《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水稻种植场地进行观察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对农业有一个具体认知,对于一些难以还原的生产场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容中的农业生产情景,有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以情动情,熏陶学生情感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借助语言及声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首先,教师想要以自身形象诱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就必须要不断强化个人修养,提高教育机智,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表现出对民族英雄的敬意,使学生受到情感影响,进而产生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语言的魅力,通过语言对学生情感进行渲染,尤其要注重声调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事件的起伏波折,有效增强学生的历史人文感。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声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革命高潮的时候,要加快语速、提高音调,并确保声音的连续性;在民族受挫的时候,要减缓语速、降低音调,并确保声音的低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及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应积极创设情感教育情境,以请动情、熏陶学生情感,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使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目标得以完成,有效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6,(44) :277.

[2]万丽艳.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分析[J].求知导刊,2015,(18) :148.

[3]唐贤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学周刊,2016,(01) :140.

[4]仲宏梅.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黑龙江科学,2015,(10) :98.

[5]王举.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才智,2015,(26) :56.

作者:王崇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安排论文 篇3:

呼伦贝尔市新课程高中历史面临的问题

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三年来,经过广大历史教师不懈地刻苦探索、研究和实践,呼伦贝尔市高中历史教学从最初的茫然、不知所措,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教学实际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不理想

新课程忽视了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我认为,初中历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均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较为科学,便于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基本知识,并从中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但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有一部分却采用了专题形式。初中历史的这种专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顺序不了解,对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不清楚,对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没有整体的印象,对基本的历史知识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这样,就不能使学生在进入高中“模块+专题”式结构的学习时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如果初中历史不在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上下工夫,那么在以后就不能满足高中历史“模块+专题”式结构的学习要求。

现在,呼伦贝尔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弱化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而在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初中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历史学习不是很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基本的历史知识掌握得少且不扎实,对历史的认识非常模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学生从相对“低能化”的初中历史课程进入专题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后,显得力不从心,困难很多。对某高中部分学生调查显示:在200名高一学生中认为很难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占52%,努力适应的占21%,能适应的占19%,称无所谓的占8%。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反映最多的是听不懂、没学过、系统性不强和知识储备不足等。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与高一学生认知水平差距的矛盾特别突出。初中历史课程造成的知识空白和盲区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难度大、专业性强的矛盾,使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少一国关系的事件或现象。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从“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学习经验等都不足以使其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片面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没有真正树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

一些教师虽然参加过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但是未能真正树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和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没有真正用其要求来引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课程标准、片面强调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依然很严重,不少教师课程标准意识淡薄,甚至备课都很少看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只要认为重要的就细讲、深讲,面面俱到,要求学生全部掌握,造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对知识点的处理,过分强调背景、过程、内容、意义、影响等公式化程序,理论性、学术性太强,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对一些重要结论的表述更是绝对化、权威化,完全照搬教材观点,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本位”,“教师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新课程改革深入到现在,历史教学中“知识本位”思想在部分教师中还是根深蒂固。他们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三维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顾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没有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句空话。在备课过程中,只关注教法,很少关注学法,缺少对学情的研究,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些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一言堂”,认为只要教师讲完课文,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四、探究性学习没有把握好“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引入新思想、新理念,但是,也出现了片面追求探究性学习,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在一些常规教学或教学评比中许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法上力图创新、求新,课堂讨论、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形象化的手段被移植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采用上述创新教学形式的确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却会适得其反。如一位教师在讲授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讲解有关中美关系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尼克松(周恩来),如何说服国会的反对派(或中央政治局其他成员)实现美中建交?”应该说这个问题可讨论的内容非常广,而且很具深度,如果作为课后创新作业还不错,但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后就来扮演尼克松或周恩来,那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教师还用有关美国未来利益的简单结论草草结束了讨论,根本没能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

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有不适应感和挫折感

1.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体系不一致导致不适应

以前高中历史教材是通史体例,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是通史。而如今我们使用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体系,含有教师知识结构中较为缺乏的欧洲古代史,特别是政治史,相关的历史资料也很缺乏。这样导致部分教师对高中新教材很不适应。有的教师反映“新教材的内容太多、太深、太难,有些历史知识我们教师知道甚少,如何去教学生呢?”如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Ⅰ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内容,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古希腊城邦制度、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罗马法的条文等内容几乎不了解,因此教学的内容显得苍白无力。现实表明,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与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的矛盾已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能否满足内容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该怎么处理?等等。

2.高中历史教师知识、能力储备出现危机导致有挫折感

教师是新课程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中历史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师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史学发展趋势和考古最新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2)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与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从表面上看,呼伦贝尔市高中历史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有研究生学历者比比皆是,但是教师知识能力储备出现了危机,中老年教师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学科渗透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内容明显落后于新形势和新课程要求。青年教师虽然掌握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工作热情高,但是刚走上工作岗位,不熟悉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中力不从心,分析挖掘教材、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不能及时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这样高中历史教学步入了两个极端:一是固步自封,穿新鞋走老路,仍是“一言堂”、“满堂灌”;二是一知半解,“很激进”,把新课程教学变成随意“创新”的“天堂”,“满堂问”、“满堂跑”,“空洞”、“花架子”,看似发挥“主体作用”,实乃“放任自流”。这种局面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3.对历史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不适应

有的高中引入“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等新的教学方法后,部分教师感到教师权威被冲击,学生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主导性显得苍白无力而很不适应,除非上观摩课,参加比赛,多数教师教学方法还是呆板、单一,教师“一讲到底”,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重复叙述,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设问简单,无梯度、无启发性,达不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完不成教学任务而有挫折感

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知识点较多,需要补充大量的新知识、新内容(初中时未学过的知识),这样教师往往完不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上完课后有挫折感。

5.教师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大而产生了挫折感

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交给的课外阅读、查找历史资料的作业,做好新授课的准备。但是学生在课后又有其他各科作业和任务,上网、上图书馆时间、条件有限,无法及时查找资料,最后还是由教师包办。这样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使教师在高中历史课改中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和压力。高考压力,学校考评中的重结果、重高三、轻基础年级倾向使教师的积极性大受影响,产生挫折感。

六、新教材内容多、学时少,教师难以深入分析把握

高中历史新教材增加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及近现代史的内容,比以前增加了大约两倍,而课时增加不多。“内容多、课时少”成为突出的矛盾。如:岳麓版历史必修(Ⅰ)七个单元共27课,尽管教参中基本要求都是一个课时,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课都需要1.5或者2课时,而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更是需要3课时,这样算来总共至少需要36学时左右,而《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必修教材每周按2学时安排。由于历史教学难度本身就大,内容又多,要求也高,加上教师还要考虑知识传授、方法创新、师生互动、问题探究、多媒体运用、检测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学时显得特别不足,拼命赶进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高中甚至在高一阶段就把必修的三本历史教材内容全部讲完。试问,这样的历史教学,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呢?

另外,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专题”式结构尽管突出了教材内容的重点主题,但是导致了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大、跨度大的问题(如法国历史),增加了教师深入分析挖掘教材和备课的难度。如果课堂教学中补充必要的新知识展开讲,一节课当然讲不完;如果不展开讲,学生又不知来龙去脉所以然。试想,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都不清楚、不理解,又何谈形成历史认识呢?

有一位重点高中的历史教师说:“新课程教学压力太大了,过去我备课不这么费劲,上课从不压堂,备课从容,上课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在备课压力大,时间紧不说还经常压堂。”教材内容跨越性太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再加上专题模块、中外历史混编,对教师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七、观摩课、竞赛课与常态课存在很大差异

举办观摩教学和各种竞赛是历史教师锻炼和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现在纵观我市举办的许多观摩课和竞赛课与常态课存在很大差异。观摩课、竞赛课前大都经过师生精心准备,投入大量精力,经过多次试讲、提炼,成为作秀课。而高中历史常态课则没有每节课都像观摩课、竞赛课那样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作者:卓日格图

上一篇:镇红十字会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工委组织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