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探寻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未来研究方向,运用统计分析法,对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从提升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的必要性、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途径、将新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应有的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篇1:

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

关键词:管理者;信息素养;信息化;组织

摘要:文章提出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的各种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背景,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信息素养与管理者直接相关的研究较少,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在高等学校,信息素养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初步探讨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研究内容、提升路径及其发展趋势。

1引言

随着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人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已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不被淘汰的必备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各类组织经历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化进程,要求组织的所有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的信息素养要与企业的发展互相匹配、互相促进。因此,研究组织中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成为企业管理的迫切需求,提升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符合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2研究现状和趋势

2.1国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主要在信息素养的基本理论、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方面。和管理者相关的研究比较少,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信息素养和特定职业的人员有着一些研究,与管理者信息素养关系较密切。

以下学者是对信息素养在职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科研人员、厨师以及医院管理人员和卫生保健者的信息素养情况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William Badke认为对许多职业来说,熟练的信息素养及其技巧是重要的。员工们因为缺乏获取正确信息的技能而每天浪费大量的时间。在商业、科学和医学方面,因为错误的信息寻求与使用的方式而产生了很多问题,更好的信息素养训练可以避免问题的发生[1]。Cheuk,B提出,人们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九种问题,如:无法确定信息需要的性质和程度;无法有效地从信息系统搜索和检索信息;信息和电子邮箱超载;无法创建和使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来关联信息等,这九种问题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2]。

Melissa A. Haendel等人分析了研究人员的信息和数据管理素养的案例。认为每一位科学家需要了解如何管理、浏览和组织大量的数据。探讨了一个协作资源共享的网络,目的是解决研究人员的数据共享[3]。Jenny Fafeita和Annemaree Lioyd研究了职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上如何使用信息,探讨厨师职业中学徒工如何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他们信息素养的实践与自身的知识相联系,使他们了解专业技能并成为专业的厨师[4]。Jean P.Shipman等人对医院管理人员和卫生保健者的信息素养进行研究。许多医院管理人员和卫生保健提供者通常不知道美国消费者诊断的信息资源,他们需要获取和使用相关的消费者的健康信息资源和服务进行工作,正规的健康信息素养的培训以帮助他获取这些资源[5]。

下面四篇博士论文研究了转化学习理论与信息素养的结合、老年人的互联网信息素养以及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信息素养研究。

McKinzie,C.LeAnn在其学位论文中,将转化学习理论与成人学习者结合,研究了信息语境下信息素养技能的发展。作者分析了在训练的设计和传递中信息语境的重要性,提出要考虑信息语境的自然性[6]。Wu,Shu-Wei的学位论文提出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实践、网络和信息素养之间的正比关系[7]。Revercomb,Pamela Lipe的学位论文研究了老年人的互联网信息素养这一问题[8]。Neely,Teresa Yvonne的学位论文从心理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9]。

国外信息素养的研究,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探讨了信息素养与工作、职业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功的案例,并研究相关理论与信息素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2国内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2.1信息素养相关研究检索情况

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检索时间:2012年12月28日。结果如下:篇名含有:“信息素养”,或“信息素质”,共有6,673篇;其中来源类别:核心期刊1,268条;篇名含有管理者(或管理层)17篇;信息化157篇;知识管理11篇;竞争情报3篇。摘要含有管理者(或管理层)32篇;信息化927篇;知识管理66篇;竞争情报4篇;学习型组织6篇。全文含有管理者(或管理层)634篇;信息化4,549篇;知识管理4,664篇;竞争情报1,329篇;学习型组织,2,157篇。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c.g.wanfangdata.com.cn/Thesis.aspx)检索,检索时间:2012年12月28日。标题中包含“信息素养”的论文有184篇,包含“信息素质”的论文有56篇;标题中包含“信息素养”,并且摘要中包含“管理”的论文有29篇。

2.2.2期刊论文中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研究

CNKI中篇名含有“管理者”和“信息素养”的论文基本情况显示:在26篇论文中,有13篇和高校相关,有7篇和医院或医学相关。研究在一般环境下两者之间关系的论文仅有8篇。

郭潇对高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进行了研究[10]。张文政提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尽快提高信息素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和培训[11]。沈新艺和陈卫忠建构了高职院校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以及评价体系的框架[12]。

姚显霞,刘新卫: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姚显霞,刘新卫: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续蕾从崛起中国的多重转型任务、社会角色和承担的职责、新时期信息的地位、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等角度论述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将公共管理者提高信息素养融入建设学习型政府之中等建议[13]。郭丽军认为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把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作为管理人员能力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2.3硕士论文中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研究

下面7篇硕士论文从企业信息化、党员干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农民、中小学校长、研究生、高校教师等方面信息素养进行了研究。

朱立新在其硕士论文《信息素质教育与企业信息化进程研究》中,探讨了信息素质教育对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作用,分析了不同阶层对信息素质需求的差异,企业推进员工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并对员工信息素质教育具体分析[15]。孙志效的硕士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党员干部信息素养的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委党校的各种培训班、进修班为研究对象,对党员干部信息素养、师资队伍及教学环境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干部培训机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16]。金鹏的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研究》就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17]。

尹志超的硕士论文《河北省农民信息素质研究》,提出提高河北省农民的信息素质,一方面建议河北省树立全民“信息意识”,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建议河北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信息发布渠道,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法规,并完善农业信息立法和监管[18]。李霞的硕士论文《湖北省城市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针对制约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因素,提出了提升湖北省城市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的对策。归纳总结出了五个发展对策[19]。

张玲玲的硕士论文《基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研究》在知识管理的指导下对作为研究生自学、科研及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和保障的信息素质的教学进行探索[20]。梁嘉的硕士论文《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民族学院为个案》论述了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模型,以及该应用模型在广西民族学院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实践状况[21]。

综上所述,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研究中,研究“管理者”的论文数量要多于研究“信息素养”的论文数量;信息素养与管理者直接相关的研究较少,但与一些职业的管理人员相关的信息素养研究有一些;信息素养的研究,与组织中的信息化、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学习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研究中直接关系不明显,但在文献中有着不少知识联系。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在高等学校。信息素养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信息素养的研究中,“大学生”、“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教师”等是相关的热词。

3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内容及其提升路径

第一,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分析管理者信息素养的提出背景,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内容以及管理者信息素养在管理者素养中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信息素养在素养中的结构分析和管理者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分析管理者素养中对信息素养的要求,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是如何影响管理者的素养。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除了在他们上学期间的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外,在社会和工作中是如何进一步改变的,这种改变可能是提升,也可能是萎缩。

第二,从各类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异同分析入手,主要分析初级管理者的信息素养、中级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高级管理者的信息素养、不同级别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异同以及不同部门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异同。根据不同级别管理者的定义和工作内容来分析他们信息素养的异同和要求。以一个具有基本结构的企业为例,分析不同部门,如采购、生产、销售、设计、发展规划、后勤、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管理者的信息素养要求的异同。

第三,参考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制定并推荐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从管理者信息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管理者信息意识的培养、管理者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管理者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管理者信息评价和融合能力的培养、管理者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者信息伦理的培养。根据信息素养的标准,结合组织信息化环境的改变和要求,研究管理者六种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

第四,从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评价中找出管理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管理者信息素养评价的模型。梳理信息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和模型。

4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发展趋势

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环境的改变必将引起管理者信息素养内容及其提升方向的变化。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如Web2.0或3.0、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社会网络、物联网、大规模协作等对组织和管理者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影响到组织中不同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发展。而知识管理、竞争情报的实施,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也将直接影响到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理论与实践。以企业信息化为例,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KM(知识管理)、EIP(企业信息门户)、EAI(企业应用集成)、CC(协同商务)、CPC(协同产品商务)、BI(商业智能)、EAM(企业资产管理)、ITSP(信息技术战略规划)、ITO(信息技术外包)等工程或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的各级管理者不断适应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对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2]。企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为两大基石,管理者一方面需要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好工作,并发现机会和风险。尽管企业有特定的部门和人员进行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协调,但各类管理者仍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并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William Badke. Ten Reasons to Teach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Credit[J].Online,2008(6):47-49.

[2]Cheuk,B.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workplace context: issues,best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http://www.nclis.gov/libinter/infolitconf&meet/papers/cheuk-fullpaper.pdf.

[3]Melissa A. Haendel,Nicole A. Vasilevsky,Jacqueline A. Wirz. Dealing with Data: A Case Study on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Literacy[J].PLoS Biology,2012(5):1-4.

[4]Jenny Fafeita,Annemaree Lloyd .Plating up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social practice: A slice of the literature[J].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2012(2):92-101.

[5]Jean P.Shipman,Sabrina Kurtz-Rossi,Carla J.Funk.The 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earch Project[J].J Med Libr Assoc,2009(4): 47-49.

[6]McKinzie,C.LeAnn.Transformation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adult learner: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in response to the informational context[D].Lubbock: Texas Tech University,1997-01-01:163.

[7]Wu,Shu-Wei. Work-related practices,networking,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bilities of participants in community leadership programs[D].Louisville: Spalding University,2009-01-01:129.

[8]Revercomb,Pamela Lipe. Internet information literacy: A study of older adults [D].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2005-01-01:143.

[9]Neely,Teresa Yvonn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y [D].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0-01-01:4-6.

[10]郭潇.论高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6-98.

[11]张文政.论高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29-30.

[12]沈新艺,陈卫忠.浅析高职院校管理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0):67-69.

[13]续蕾.信息素养——新时期对公共管理者的新要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17-18.

[14]郭丽军.管理者的信息素养管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51-52.

[15]朱立新.信息素质教育与企业信息化关联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2003:21-23.

[16]孙志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党员干部信息素养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29-30.

[17]金鹏.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3-45.

[18]尹志超.河北省农民信息素质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46.

[19]李霞.湖北省城市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38-46.

[20]张玲玲.基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7:40-41.

[21]梁嘉.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民族学院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50.

[22]李宇宁,贾文宇.企业信息化初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63-387.

(编校:严真)

作者:姚显霞 刘新卫

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篇2: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摘 要:为了探寻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未来研究方向,运用统计分析法,对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从提升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的必要性、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途径、将新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应有的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存在着范围广泛但不深入、内容重复率高、团队缺失等研究局限。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指出高校图书馆应构建基于新技术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着力推动高校图书馆用户对泛在知识环境的理解与应用,并开展以学术团队为基础的信息素养教育深度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应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研究述评

0 引 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给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概念,指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2]。信息素养作为人们适应全球信息化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其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充足、信息技术设备先进、学术环境良好,能够承担整合信息技能培养与专业课程以及监督学生信息技能发展的工作[3],因此,长期以来,学界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展开了持续的探讨和研究。

1 文献检索与统计

1.1 文献统计

笔者利用CNKI(中国知网)为检索工具,以“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交叉组配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9月24日。共得到相关学术论文1 250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6篇,核心期刊216篇,核心期刊占到总发文量的17.7%。

1.2 文献分析

通过文献统计可以看出,2006年之前,有关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论文发表总和也不过100余篇,2010年后研究呈现繁荣的态势:2013年一年就有近180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也以2014年为最(36篇)。整体发文趋势如图1和图2所示。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爆炸,近年来信息量迅猛增扩,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和评价有效利用信息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二是信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如何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利用新技术开展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

2 文献综述

2.1 提升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的必要性研究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支撑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公民素质提高、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要素。图书馆用户应该具备哪些信息素养、提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何在,首先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周剑等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应具备包括信息检索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 IT能力和独立思考、认识论认知能力在内的信息素养[5]。赖华认为,在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育,要从信息策略的高度,使学生具备选择、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众多信息中选择相关信息,从相关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从有用信息中选择核心信息、增值信息;对学生进行信息课程教育时,要充分让学生参加到信息素养培育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确定信息、发现和评价信息有效性的能力,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相关信息,具备获取新知识,成为有信息创造能力,有信息素养的高层次人才[6]。杨晓琼认为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数据素养要求,合作是解决数据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开展数据素养教育要与专业教师合作、与学生创新型学习合作、与数据库提供商合作[7]。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钱毅、高丽认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制定以及如何评价信息素养拥有主导权,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国外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依据实践积累的经验,先行制定出本校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然后将这些汇集起来制定出各高校公允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8] 。

2.2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途径研究

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公民素质、推进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提升公民素质的一种基本方式。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研究,是学界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肖丹、王喜明认为,图书馆参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指将信息素养相关知识通过“馆员—教师”协作模式融入专业课教学。国外高校图书馆注意加强与院系之间的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专业学科的日常教学和实践,国内高校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并不多,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某些课程及实验当中[9]。宫平、杨溢认为,传统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课程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教育内容难以实现与专业知识的有效整合;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阶段式教育应以基础—提高—创新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措施开展相应的指导[10]。邓佳、詹华清通过对38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认为应当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纳入资源服务系统,实现一站式检索;借鉴 MOOC的合作开放理念,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并应加强信息道德和法律内容的建设[11]。李金芳、刘霞提出构建“协商课程模式”:构建主义的虚拟学习环境;探究与合作的协商式教学活动设计;多维的协商式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与教师协商学习同社会、学科相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模式,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批判吸收、灵活应用与自我评价的目的[12]。苏云认为可以增加游戏元素或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和检验学习效果[13]。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不能独立培养学生的多层次信息素养能力,建议从网络课堂、图书馆、学校、第三方平台等多个层面,共同推动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14]。

2.3 将新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培养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养应依托不断发展的技术发展。栾旭伦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 Web2.0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构建。他认为利用Web技术搭建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世界各国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面所采用的主流教学方式,建议国内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与高校图书馆现有服务融合的、具有支持有关信息交流、信息素养教育等功能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使其具有更好的终身学习能力、信息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15]。杨莹、罗宏就利用 LibGuides软件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LibGuides又称Lib2.0知识共享系统,是一款开源软件,使用web2.0技术开发,以云端的管理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学科服务,利用LibGuides软件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将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信息素养在线培训,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互补,优化信息素养培训效果,达到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16]。刘涛提出了信息素养新标准——元素养。他认为元素养是面向Web2.0环境的,面向社交媒体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自我参照的素养框架,强调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交互协同能力。通过对相关素养理论的整合并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指导信息主体在社交媒体和交互协同在线社区中进行信息获取、评估、组织,强调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交互协同能力[17]。叶小娇将微课引入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认为微课平台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信息素养学习;信息素养教育微课教学平台应包括微课视频、交流BBS、学习效果在线测试以及后台管理等模块[18]。

2.4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应有的服务内容

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改革与创新,不断开拓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路。肖自力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实现使命的途径有:与教师合作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教育,并提供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实习基地;独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开设文献课和较为系统的专题教学;推动本系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交流,逐步推进全国跨行业的联合,以至于参加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合作[19]。高协等以上海交大图书馆在 IC2(信息共享空间与创新社区两种理念的职能互补和整体优化)创新服务模式下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为例,支持只有学校及院系重视与支持,馆员与教师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才能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进一步融合,切实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20]。余晓蔚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学习分享中心”为例,说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建立一种新型合作模式,作为学业辅导、经验分享、学术交流等工作的展示、指挥、交流、监控中心,为学业辅导提供一个互动、展示、学习的平台[21]。龚雪竹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当建立一个创新社区,多途径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利用新媒体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将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社团活动拓展在社交网络中,促进读者在网络空间上进行互动;通过新媒体建立专门网页为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讲座课件、内容等[22]。郭瑶将图书馆组织文化理念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分析图书馆管理、服务和馆藏文化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体现[23]。

3 研究展现的特征

3.1 研究广泛但不够深入

整体来说,虽然国内学者已经高度关注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但由于社会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足、构建学习型社会备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仅有教育技术领域、图书馆领域的学者对其给予较大程度的关注,同时由于国内尚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很多研究论文不能根据国内实践开展研讨,导致大多研究流于表面,有的论文甚至表达的是主观臆断,以高校图书馆应当如何去做来阐明观点和表达诉求。可以说,在该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不少,但不够深入,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论证不够缜密、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

3.2 研究内容重复率较高

从文献统计来看,许多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兴趣和关注度,但可能受制于一定的思维局限和现实困境,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研究内容较多重复。多数论文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方面,也有许多论文根据国外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同类业务进行了类比分析,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多数学者给出的建议与发展路径也比较接近。这反映出研究者的相关研究重复比例较大,且大多缺乏切合具体情况的实践指导。

3.3 团队研究缺失

从以前的文献统计与分析来看,国内学界虽然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了探讨和研究,但学者的地域分布和学科分布均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团队规模,没能展开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合作性研究,也没有比较可观的大型研究项目出现。

4 研究展望

4.1 推动高校图书馆用户对泛在知识环境的理解与应用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形成泛在的知识环境,泛在知识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全面的数字环境,能够根据人、数据、信息、设备和工具形成交互的功能完备的研究社区,并具备空前的计算、存储和数据传输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用户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用户对泛在知识环境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并能最大程度地利用、适应,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使问题得到解答。

4.2 高校图书馆应构建基于新技术的教育平台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是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可以在借鉴国外图书馆经验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技术,为用户提供一个与高校图书馆现有服务融合的、具有支持有关信息交流、信息素养教育等功能的高科技平台,提高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质,使之具有更好的终身学习能力、信息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开展以学术团队为基础的深度研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开展该方面的研究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扶助的跨学科学术研究团队,形成较为趋同的话语结构和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共同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邰 峻,张利平.信息素养与计算机信息检索[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伟军.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 宫 平,杨 溢.基于需求的阶段式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3(7):5-9.

[4] 庄善洁.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5] 周 剑,王 艳,Iris XIE.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7):25-38.

[6] 赖 华.高校图书馆学生用户信息素养培育的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1):86-88.

[7] 杨晓琼.大数据时代高校数据素养教育的合作路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5(3):98-102.

[8] 钱 毅,高 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探讨[J].情报探索,2013(1):26-28.

[9] 肖 丹,王喜明.从嵌入到整合——高校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4):88-90.

[10]邓 佳,詹华清.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调查及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6):96-99.

[11]李金芳,刘 霞.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协商课程模式建构[J].情报资料工作,2014(3):99-102.

[12]苏 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8):55-58.

[13]栾旭伦.基于Web2.0的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3(3):111-115.

[14]杨 莹, 罗宏.基于 LibGuides软件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3):64-67.

[15]刘 涛.走向元素养: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动[J].新世纪图书馆,2015(1):9-12.

[16]叶小娇,李检舟,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70-74.

[17]肖自力.信息素养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2-5.

[18]高 协.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0-14.

[19]余晓蔚.学习分享中心建设——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协同合作之路[J].图书馆杂志,2013(11):74-76.

[20]龚雪竹.基于IC共享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社区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86-89.

[21]郭 瑶,范 洁.从组织文化视角谈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61-64.

作者:何颖

研究生协同学习信息素养论文 篇3: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三重维度

摘要: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必备的综合能力,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存在着顶层设计不足、教育培训不深、资源配置不均、认知程度不够、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脱节严重等问题,面对新形势,通过重构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内容指标和结构模型,进一步审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现状,从价值、实践、创新三重维度开展研究与探索,形成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分层培训;生态系统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高职院校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明确提出“实施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信息素养水平”。高职院校肩负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信息化2.0时代,深刻认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全面审视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着力重构教师信息素养内容指标,探索找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科学路径,创新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生态系统,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重构与结构模型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是集多维性、复杂性、持续性、系统性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反复实践过程中,信息素养内化为个人行为模式、外化为个人职业素养。

(一)内容重构

教师信息素养内化为个人行为模式,体现在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技能上;而外化为个人职业素养,则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施、教學改革、教学评价创新融合上。本研究以关注高职教育时代特点、关注信息素养时代特征、关注行业信息化时代要求为基本原则[1],重构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内容,其一级指标由“基本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信息素养、行业信息素养”三个模块构成,并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编写二级指标,同时,拟定详细的内容对二级指标进行解释说明,形成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内容指标体系[2](如表1所示)。

(二)结构模型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反映了人们思考和处理信息的路径,分类法中认知领域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级[3]。本研究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并借鉴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教师信息素养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设计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六个层级,结构模型的三大模块(基础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信息素养、行业信息素养)被分为三个层级,由10个二级指标组成,层层递进。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现状

本研究选取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教师及相关部门人员作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在调查分析高职院校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类型教师信息素养异同的基础上,访谈收集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典型做法、经验和困惑,进一步审视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现状。

(一)学校层面

1.顶层设计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虽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了《智慧校园及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等相关文件,但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问题重重。首先,政策落地不实,表现出整体规划虽好,但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推进方案等措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流于形式;其次,协同推进不够,多数高职院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但未组建由人事、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技术、财务部门一体化的教师发展中心,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人事处或教务处“单兵作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疲于应付;最后,考核导向不准,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将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作为教师入职、职称评聘、教学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力不从心。

2.教育培训不深

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尤其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层面比较明显。一是教育培训层次不深,大多数培训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浅在层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施、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创新融合的深层次培训较少;二是教育培训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出教育培训体系缺乏、针对性不强,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差异性不足,教育培训内容固化、实用性不高等问题。

3.资源配置不均

优良的信息环境,尤其是软件环境,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下,高职院校“重硬件,轻软件”现象虽有所改观,但软件和硬件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盲目追求热点基础建设,作秀式建设模式普遍存在于新建高职院校,硬件资源浪费严重,软件资源建设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步伐缓慢,教师参与热情不高,对软件环境建设在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

(二)个人层面

1.认知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需求强烈,信息意识普遍较高,但认知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理解偏差。教师将“互联网+”教育片面理解为“教育+互联网”,对此新型教育生态理解存在偏差,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学行为和效能的提升。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不少教师仍未意识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线下教学恢复,线上教学随之抛之脑后。三是畏难心理严重。教师群体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行业前沿信息技术存在畏难心理,固步自封,对“智慧教师”新角色接受程度不高。

2.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面对教学模式(传统化转向个性化)、教学手段(应用导向转向需求导向)、教师角色(主导者转向合作者)的转变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跟从教育信息化的节奏。首先,从学历层次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具有研究生学历,学历层次较高,信息意识较强,信息素养水平相对较高,而部分本科学历的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较低;其次,从年龄层次来看,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青年教师普遍具有“互联网+”思维,信息素养水平相对较高,而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长期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信息素养水平较低;最后,从所授专业(课程)来看,专业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高于基础课教师,理工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高于文科教师。

3.与行业脱节严重

行业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教师与行业脱节严重,直接制约着信息素养的提升。第一,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单一,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行业经历、企业经验和专业实践,对行业信息化动态和学术研究风向标把握不准,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第二,信息化时代,行业发展、技术进步迅猛,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不重视企业实践,自身的技能、技术水平与行业严重脱节。

三、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三重维度

(一)价值维度: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

1.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时代需求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从时间跨度上看,其完成了从“1.0时代(电化教育)”迈向“2.0时代(智慧教育)”的转段升级;从建设重点上来看,其强调从“关注物的建设”迈向“关注人的发展”的扩展升级。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变革,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1.0时代”转段升级成“2.0时代”,给教师带来了机遇,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有了较大空间;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关注物的建设”扩展升级为“关注人的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各项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信息素养亟需提升。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要顺应时代,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时代需求,就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信息素养。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实施者。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可以说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大尺度地看待教师信息素養提升对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其次,大跨度地看待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全方位创新融合,协同破解人才培养难题,意义重大。最后,全维度地看待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4]。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评价多元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维度来看,人才的培养均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多维度有效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3.高职院校教师成长的本位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洪流之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突破成长瓶颈并实现发展的本位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适应性来看,是教师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信息化时代,顺应而来的是理念更新、模式创新、方法升级、课程重构等,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二是从发展性来看,是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网络教学成为主流,尤其是疫情期间,教师成为“主播”,学生成为“粉丝”,师生之间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如何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如何“吸粉”?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三是从过程性来看,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诊断师(学情分析)、设计师(设计教学过程)、工程师(教学实施)、分析师(学习效果评价),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创造等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实践维度: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选择

1.政策引导:创新素养提升机制

在政策引导层面,机制创新能充分激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新动力,其对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5]。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实践探索、立足于高职教育、立足于行业需求,做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顶层设计,从宏观指导和微观执行两个方面入手,在管理运行、行业合作、动力激发、分层培训四个类别上,创新推行服务型管理运行机制、合作型企业对接机制、科学型评价激励机制、导师型帮扶反哺机制,并建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深度合作、教师考核评价、教师团队建设等相关配套制度、方案、规划(如表2所示),让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不再流于形式。

2.师资培养:规划分层培训体系

在师资培养层面,分层培训能充分挖掘教师信息素养,其对高职院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教师从容应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分层培训体系[7],首先在理念重塑上,强调“聚焦需求侧,尊重差异性,关注供给侧,强化针对性”,形成迭代递进、螺旋上升的分层培训思路;其次在内容架构上,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视角,从教师层面(年龄结构、信息化水平、所属行业、所学专业)和学校层面(培训类别、模块、内容)等七个类别进行分层(如表3所示),形成层次系统化、服务个性化的分层培训方案;最后在机制创新上,以“老教师指导帮扶新教师、新教师技术反哺老教师”的形式,开展“师徒结对(反哺)”合作团队建设和信息化培训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导师型帮扶反哺机制[8]。

3.资源支持:提升硬件软件环境

在资源支持层面,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硬件软件环境能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注入新活力,其对高职院校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9]。高职院校应打造开放式的信息化硬件软件环境(如表4所示),一方面硬件建设与智慧校园建设同步,建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行政职能部门)和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技术支持部门),整体推进、系统谋划硬件环境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与保障,强化信息化教育教学硬件保障;另一方面软件建设与教育教学发展同步,建立信息化教师发展成长中心(教师发展部门)和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中心(教师服务部门),推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养与培训、评价与激励、考核与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软件环境,强化信息化教育教学软件保障。

(三)创新维度: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生态系统

1.生态循环系统的基本架构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由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教师和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构成,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系统[10]。创新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生态循环系统,回归教育信息化2.0本位,意义重大。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生态循环系统可用根深叶茂的“大树”作为隐喻(如图2所示),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与学”中枢)看作粗壮挺拔的“树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新路径看作“营养液”,为大树的生长源源不断提供给养,形成营养丰富的“树根”部分;学校、教师、学生被看作枝繁叶茂的“树冠”,是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受益者。

2.生态循环系统的内在逻辑

(1)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融合逻辑。从现代信息技术供给侧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需求侧的双向性关系来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要以“教与学”为中枢,从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入手,经过现代信息技术理解认知、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应用的三个过程,形成双向融合新范式。其中,两者的双向融合在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新型生态。

(2)生态系统参与者的共生逻辑。从生态系统中“种群”的角度来看,学校、教师、学生作为生态循环系统的参与者,其在现代信息技术供给侧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需求侧的双向融合基础上,形成共生共存的关系,他们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和学习环境中产生“化学反应”,成为生态循环系统的受益者,呈现出“校园智慧程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景象。

(3)生态机制促进系统的平衡逻辑。从生态系统中“营养供给”的角度来看,上述教师信息素养内容重构和结构模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维度两部分的研究,如“素养重构、机制创新、分层培训、环境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提供潜在动力,寓意为“营养液”,形成生态系统的动态循环“营养供给”,从而促进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

综上所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教师自身要由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追随者”转变为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创新者、示范者、引领者”,学校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整体谋划、坚持系统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文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0(1):98-104.

[2]宋权华,于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困境与路径——以我国西部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10):78-84.

[3]邵莉.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7):122-124.

[4][10]胡钦太,张晓梅.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解读、思维模式和系统性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12-20.

[5][9]王芳,陈继祥.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123-126.

[6]黄斌,杨馨宇,周一诺.“互联网+”时代高师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11-18.

[7]宋宇辰.浅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的构建——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高职教育,2019(2):84-87.

[8]蔣维西,陈霞.“技术反哺”:老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6):30-33.

(责任编辑:刘东菊)

作者:陈晶

上一篇:综合财务工作总结下一篇:体育局业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