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篇1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考察研究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图书馆收藏的重要文献资源之一。因此,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并及时向校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是完成研究生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为规范学位论文提交程序,特制订本规定。

一、凡本校研究生(包括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毕业

离校前须向图书馆提交一份纸版和一份电子版学位论文,两种版本的内容应完全一致。

二、学位论文撰写格式必须符合GB7713-87和学校研究生院对学位论

文的相关规定。

三、论文封面的“分类号”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由作者本人填

写中图分类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可在图书馆各阅览室查阅。

四、毕业研究生及其导师必须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在论文的版权声明中

签字。

五、电子版学位论文必须使用PDF文档,内容必须包括论文的封面、内封、原创声明页(版权页)、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发表论文、致谢等各部分。所有内容必须集中到一个PDF文档,不要有空白页,不要设置密码,不要携带病毒。

六、非涉密学位论文电子版由研究生本人通过“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

学位论文网络提交系统”进行网上提交。

七、涉密学位论文电子版不得通过网络提交,须由研究生本人制作光

盘并连同保密协议送图书馆。未办理保密手续的学位论文一律视为非涉密学位论文。

八、纸制版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提交图书馆。

九、未向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者,图书馆有权拒绝在离校手续

办理单上签章。

十、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由研究生院和图书馆负责解释。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篇2

学位论文在高校图书馆自产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往河海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提交都是由毕业生在办理离校手续时自带软盘或光盘到图书馆来一个个拷贝的。由于毕业生办理离校的时间较为集中有限, 因此常造成很多学生排长队等着办手续的现象。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方便同时也替图书馆工作人员减轻工作量, 河海大学图书馆自行研制开发了学位论文网上提交系统, 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系统的目标是:让毕业生可以在任何一台与河海大学图书馆联网的机器上通过网络进行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提交。要考虑的问题是:该系统必须能够提供不间断的无法预测用户数量的基于网络的查询和下载服务, 短时间内突发的大量上载服务。为了使系统具有高可扩展性, 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特点, 我们选用了J2EE和EJB技术。

2 系统体系结构

河海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网上提交系统采用J2EE体系结构的模型-视图-控制器 (Model-View-Controller, MVC) 模式实现。MVC模式将数据 (模型) 与信息的表示 (视图) 分离, 在此两者之间是应用程序/业务逻辑 (控制器) 控制信息流。以这三种组件 (模型、视图和控制器) 彼此的交互为基础设计应用程序。本系统采用实体Bean作模型;用JSP作视图;用Servlet和会话Bean作控制器。具体见表1所示:

3 具体实现

3.1 开发工具

系统开发工具选用Borland公司的Jbuilder9.0, JBuilder是一组强大的编程工具的集合, 用它可以编写出高品质的、易于升级的、与平台无关的Java应用程序。而且JBuilder本身就完全是用Java编写的, 任何Java程序都可以在JBuilder中运行和调试。

系统用于部署和发布J2EE组件的应用服务器选用BEA公司的WebLogic Server8.1, WebLogic Server是完全支持J2EE的服务器。

3.2 学位论文提交系统工作流程

在学位论文提交系统中, 所有完成论文的研究生可以用姓名作为用户代码, 学号作为口令进入系统进行学位论文的提交及修改, 在最后提交完成后可以办理离校手续。在办理离校手续时, 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完成论文登记, 即将论文数据从学位论文提交表中转存到学位论文馆藏表, 在删除提交表中该条数据的同时查看该生与图书馆的经费是否已经结清, 如果结清则将读者信息表中有关研究生数据级联删除。学位论文馆藏表中数据可以供查询, 下载。

3.3 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模型

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数据库结构如表2所示:

系统对应上述每个表建一个CMP2.0实体Bean, 实体Bean均选用本地接口。

用XML文件描述的JNDI和JDBC与数据库的连接:

3.4 视图

系统的视图全部采用JSP页面, JSP只负责处理界面表示, 不包含任何Java语句。这样处理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开发工作分工, 由专门的美工人员设计静态页面。在JSP中使用如下语句和Servlet进行连接:

3.5 控制器

本系统用Servlet作为JSP和EJB组件之间的控制器。在Servlet中用如下语句和JSP进行连接:

用如下语句和EJB组件进行连接:

3.5.2会话Bean

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所用的EJB组件采用会话门面设计模式。用会话Bean向客户提供高级抽象, 对系统中参与的业务对象提供粗粒访问;用实体Bean抽象数据源, 并提供数据的透明访问。因此本系统用会话Bean作为表示层的Servlet和集成层的实体Bean之间的控制器。

会话Bean用如下语句与实体Bean进行连接:

本系统采用的四个会话Bean (dl、cx、tj、fl) 全部选用远程接口, 使得部署和发布EJB的应用服务器可以和部署和发布JSP及Servlet的Web服务器驻留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

4 总结

J2EE和EJB技术已经成为在多元环境中开发和部署分布式组件应用程序的标准。本文尝试将J2EE的多层体系结构应用到图书信息化领域, 探讨建立J2EE的五层体系结构, 并结合河海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网上提交系统的研制开发, 实现分布式对象体系结构EJB在图书信息化领域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Designing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with the J2EE Platform;http://java.sun.com/blueprints

[2]Enterprise JavaBeans Specification;http://java.sun.com/products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探析 篇3

【关键词】专业学位 ; 学术性学位 ; 研究生教育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graduate degree in our country, the specialized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and academic degree graduat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comparison, finally discussed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to facilitate a targeted different categories high?鄄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Professional degree ; Academic degree ; The graduate education

【基金项目】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2012003)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13-02

一、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发展现状

我国于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多年来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84年我国提出工程硕士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批准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艺术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经历了从试点到奠定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2010年国家把专业硕士提到了与学术硕士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最终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比例达到7:3。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指出:要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

根据文献[1]统计,2012年,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达到811个,在校研究生数为1719818人,其中学术性学位研究生1270144人,专业学位研究生449674人,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为3.54:6.46。研究生招生數为589673人,其中学术性学位研究生3907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98883人,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为5.09:4.9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了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一种是传统的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偏重于理论和研究,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另一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学位研究生具有明显的区别[3]。

1.培养目标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专业学位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不足而新增的一种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研究生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2.招生条件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不要求工作经验,招生条件跟原来的学术型硕士一样,应届生可以报考,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报考者一般具有一定年限工作经历。

3.招生考试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只有每年一次的“统考”,2015年以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每年一次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参加10月份的联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跟学术性学位研究生考试时间一致。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联考”和 “统考”以外的专业复试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安排。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将只有每年一次的统考。endprint

4.培养方式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为全日制学习,实行校内导师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脱产全日制学习,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半脱产学习,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5.学习费用的区别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全日制研究生均收取学费,全部实行自费+奖学金制度,而且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因各培养单位而差别较大且没有奖学金,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一般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6.文凭颁发的区别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同时颁发学术性学位和学历证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颁发专业学位和学历证书,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授予专业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

7.认可度的区别

由于是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办学时间长,同时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在招聘时也考虑到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弱点:理论知识较高,但经验不足,企业会有所顾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2009年教育部才新增的硕士研究生,办学时间短,目前虽然已经有少量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是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不过由于有国家颁发的“双证”,而且我国也将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硕士,因此相信会在短期内得到社会的认可。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只有学位证书而没有学历证书,因此其认可度跟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差异。

可以看出,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三、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國的专业学位的发展与国外的相似,都是在学术性学位之后发展起来的。研究生教育最初所授予的学位有不同层次的区别,但是仅存在单一的科学学位,并没有类别上的区别。但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经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层次和类型的需求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生专业学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目前,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已成为共识。但是由于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于学术性学位的设置时间长且发展较为完善,目前学术性学位仍起主导作用,社会上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对专业硕士产生一定的误解,导致专业学位的发展还是活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阴影”之下。

首先,目前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此前提下统一领导,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也提高了认识并各司其职,管理人员对专业学位的观念和认识虽然已经“一视同仁”,但是社会大众仍需要一定时间去正确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其次,虽然全日制专业硕士可以获得“两证”较之以前的专业学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是从 2009 年设置,到 2010 年才开始正式招生,用人单位对此类研究生并不是很了解,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还存在偏见。

2.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标准类同

首先是培养目标类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在品德和素质结构方面关键是养成科学家素养,具备开展基础性研究的知识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品德和素养结构方面关键是养成实干家精神,具备开展应用性研究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受到长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认为学术水平为标准衡量研究生的水平,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类同。

第二是课程设置类同。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其职业能力目的, 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有区别于学术性学位的课程特点。但是由于各培养单位办学实力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条件等都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类同。

第三是评价标准类同。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尽管都属于同一层次,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撰写论文的目的在于增强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因此, 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目前对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或多或少以学术性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对专业学位论文。

3.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资源不完善

首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队伍不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队伍的质量。专业学位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企业情况和行业背景。教师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共同培养研究生,使得导师各尽其能,发挥了校内外导师的优势,但是在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流于形式,且一些培养单位存在将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队伍等同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队伍的现象,没有建设一支高效的适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其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突出其实践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不能仅仅通过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而获得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但是,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实践实习机制建立健全,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四、结论

从当前的招生规模来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时间较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虽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培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充分地认识困难和问题并对症下药,才能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1): 1-5.

[3]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如何在全国平台提交学位申请 篇4

特别提醒:①每位申请人只能注册一个账号(以身份证号作为识别标准),请务必认真、准确记录用户名、密码、电子邮箱、移动电话等信息,这些信息也是找回密码的唯一依据;②申请人姓名一经注册便不能修改,请务必确认信息无误后再保存;③学位申请信息保存后仍可重新登录系统进行修改,但是一经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现场确认,所有信息均不能修改,请务必在现场确认之前确认信息无误并保存;④院系、课程班名称和学号三项信息务必根据院系通知准确填写。

一、用户注册

1、登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在主页左侧“站内导航”一栏中点击“同等学力全国统考报名入口”(下图中的红字链接)。

2、进入“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页面。新用户请点击页面右侧黄色按钮“新用户注册通道”。

3、点击进入后请阅读《用户注册协议》,然后点击页面最下方“我同意”按钮。

4、进入个人信息填报,请仔细阅读页面中红色字的提醒。注意:移动电话、工作时间电话、非工作时间电话三者不能相同。填写好后点击“完成注册”。移动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必须牢记(建议将这些信息备份存储在电脑、手机或记事本上,这些信息是在忘记账号密码的情况下找回密码必须提供的信息)。

5、注册成功后进入激活页面,选择点击“立即激活”(蓝色字),系统会自动发送激活邮件进入你注册时填写的邮箱。

在邮箱中打开邮件,点击激活链接。如下图。

进入激活成功页面,可点击立即登录进入登陆界面。

6、回到登陆界面,在右上角蓝色区域内输入登陆账号、密码、验证码。便可登陆。

7、登陆后右上角蓝色区域变为登录状态,点击进入系统,便可进入信息平台。

新用户需要保存个人信息,请再确认无误后点击保存。之后进入系统界面

注意:本工作系统运行脆弱,经常出错,遇到出错页面请勿惊慌返回上一界面重复操作即可。

二、学位申请

1、查看学位申请流程,可点击左侧工具栏“学位申请——申请流程”,了解学位申请操作步骤。如下图:

2、上传电子照片,点击左侧工具栏“学位申请——上传电子照片”。此照片是用于将来制作申请人学位证上的照片,提交后不能再修改,因此务必认真上传。

(1)在上传照片之前请仔细阅读页面上的注意事项:

电子照片规格:

·照片文件必须是JPG格式,修改文件后缀认为无效。

·照片尺寸要求,宽:390像素;高:567像素。

·照片文件大小必须在200K以内。

·颜色模式:24位RGB真彩色。

·成像区全部面积48mm×33mm;头部宽度21mm-24mm,头部长度28mm-33mm。

·要求:近期(三个月内)正面免冠彩色半身电子照片,国家公职人员不着制式服装。照片背景为单一蓝色。

·电子照片必须由数码相机拍摄,并不得进行任何修饰。

说明:

1、图片文件原本格式须为.jpg或.jpeg格式,其他文件格式如.gif、.pgn、.psd等无效,且将文件名后缀的其他格式修改为.jpg格式也是无效的; 2、390像素*567像素按照通用标准大小换算即为48mm*33mm,需注意头部大小。必要时可以用专业的图片软件如photoshop对图片大小进行调整。

(2)请将调整好的图片放入电脑或移动存储设备中,在网页上进行本地上传。上传照片时点先点击“浏览”按钮,然后再对话框中找到图片的储存位置,在对话框中点选该文件后文件名会出现在对话框下方“文件名”一栏处,此时再点击对话框右下角的“打开”按钮。对话框会自动关闭,“照片选择”一栏会出现照片文件的本地连接,之后再点击页面下方“上传”按钮,即可上传。操作如下图:

如果系统显示出现错误请重复上述操作直至上传成功,如下图:

3、填写个人信息:如图

注意:①凡带有*的项目均为必填项;②姓名拼音以开首大写字母,姓名中间空格隔开的形式:如张三,Zhang San;李小四,Li Xiaosi;③日期填写请按照项目后方标示的格式;④前置学位须为有学位证书而非毕业证的有效学位,前置学位日期为学位证书上的发布日期;⑤前置学位单位请按照学位证上的发放单位在下拉菜单内查找,若无,请 点击菜单中最下方的“学位授予单位已取消”,此时会在后方多出一个输入框,请将学位证书上的学位授予单位名称输入进入,如下图:

⑥前置学位专业按照学位证书上的填写;⑦个人简历最多为四行(不能新增行),请填写最新近的个人经历。

填写完成后点击最下方“保存”,完成个人信息录入。

4、提交学位申请:点击左侧工具栏“提交学位申请”按钮,进入提交学位申请页面,如图:

注意:①带有*的为必填项目;②申请人将来只能选择“工作单位所在省市”或北京为考点参加全国同等学力统一考试,因此请务必准确填写“工作单位所在省市”,③在册人员根据自己院系教务老师告知的进修班名称、院系名称准确填写。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篇5

一、论文送审前需填写和提交的材料:

1、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书(一式二份)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书(一式三份)

提示:盲审论文的评阅书作者及导师信息隐去。

2、博士学位论文15本。(分三次交:先交3本盲审;盲审完毕根据评阅修改意见印交6本;答辩完毕根据答辩委员会修改意见印交6本,最后6本务必在“原创性声明”和“著作权使用声明”两处签名)

硕士学位论文12本。(分两次交:先交6本;答辩完毕根据答辩委员会修改意见印交6本,最后6本务必在“原创性声明”和“著作权使用声明”两处签名)

提示:学位论文按“厦门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排版、打印。(详见http://yjsy.xmu.edu.cn/hy/Download/Download.asp?page=1)需盲审的论文封面有关个人和导师的信息隐去,后记也须隐去。提交截止时间:4月5日(博士)4月15日(硕士)

3、论文定稿确认书。(须导师签名确认)提交截止时间:同论文提交时间

4、学位申请书(一式二份,认真填写,信息完整)

课程成绩自行在学生系统查看如实填写,成绩登记人不填。P8-P11I不有填写。

5、毕业(或学成)研究生登记表(一式二份,认真填写,信息完整)

6、导师评语(1份)4、5、6、提交截止时间:答辩前一周

二、论文评阅通过后需填写和提交的材料:

1、登陆研究生院学生系统填报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的详细信息。http://yjsy.xmu.edu.cn/hy/SystemLogin/SystemLogin.asp?ty=xs&no=1

2、核对或上传学历电子注册照片。没有照片的请自行下载并上传。(登陆点击“学历电子注册图像校对系统”时,将学历电子注册照片另存为图片进行保存,再根据要求上传。)

3、高师、中职在职研究生请按以下要求采集图像,纸制版5张(小2寸)交至所办,电子版请自行上传至研究生院学生系统(用户名和密码均为学号)。a、图片尺寸(像素):宽150、高210 b、大小:<=10K,格式:.JPG c、成像全部面积48mm*33mm;头部宽度21mm-24mm,头部长度28mm-33mm;下颚到头顶25mm-35mm;像长35mm*45mm;头顶距离照片顶部高度约占照片高度的3/10。d、被摄人应着白色或浅色服装,免冠。

e、照片背景为单一蓝色 f、照片一律采用照片,不得采用扫描照片。

三、论文答辩通过后需填写和提交的材料:

1、再登陆研究生院学生系统进行学位申请,并于答辩通过后三天内从学位申请功能中打印《学位基本数据表》,此表必须由学生本人签字并交至研究生秘书。

2、论文全文光盘(答辩结束修改后提交)。

3、学位论文(前面有说明)

4、博士研究生提交在校期间以“厦门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视同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复印件为刊物封面、目录、版权面及正文首尾页)。提示:博士生所发表的文章未符合申请学位的要求,可在通过答辩后三年内再次申请,逾期视为自动放弃申请学位,不再受理。

5、厦门大学研究生登记表(一式二份,入学时填写需补充信息)

四、离校手续办理

1、时间:答辩通过后即可办理

2、办理流程:

图书馆----物业管理中心----财务处----凭离校单及研究生证领取证书 提示:a、到图书馆办理手续前,必须先将论文电子版上传至http://210.34.4.13:8080/lunwen/upload/default.asp,然后把图书证及学位论文一本(自备)交图书馆。

b、离校前领取的主要材料:毕业证、学位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党组织关系。请各位同学亲自办理,在规定的时间内离校,若有特殊原因请委托其它人办理。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篇6

申硕需要每年的5月份提交材料,9月份办理考试资格卡。10月份和第二年的四月份进行题库的考试,5月份参加申硕的考试。题库考试时需要提前申请《课程考试资格卡》,申硕考试时需要申请《考试资格卡》。

准备的材料有:

1、最后的学历

2、本科毕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3、身份证原件(一般为二代身份证)

4、准备以上复印件各一份。

一般在职研究生报名资料有以下六项:

1.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原件以及复印件

2.跨专业,公司证明

3.本人身份证原件以及复印件

4.照片

5.报名费(一般为:100元-300元左右)

6.填写好入学申请表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报考的详细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A1座1054室(人民大学西门进门左手边即是)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篇7

摘要:“导师工程”是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把“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导向。通过对中青年指导教师的培养、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导师全方位参与学生活动等实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导师工程 能力培养 就业指导 工程能力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1.“导师工程”

通过几年的工程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发现目前面临着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问题。因此在总结培养过程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导师工程”的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此模式旨在培养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工程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导师工程”是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把“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导向,在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工程能力”的同时,做好研究生就业的指导。

2.“导师工程”实施

“导师工程”的实施主要通过导师队伍自身的建设、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和导师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学生活动。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工程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

2.1培养一批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指导教师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一批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青年导师将产、学、研相结合,积累在企业进行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通过承担生产课题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并实时掌握工程实际所需的各种应用型软件。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各类工程项目,进一步提升有着丰富工程实际经验教师的创新能力,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提升工程能力

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强工程能力。首先通过校内导师理论指导,利用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夯实理论基础;依托校内导师承担的重大工程,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同时以实际工程为对象应用独立思考式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承担实际生产项目过程中提升工程能力。其次在工程企业单位,聘任了一批设计勘察大师、教授级高工为企业导师,依托企业项目,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带入企业,参与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在企业导师一线指导下,提升工程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能力的提高,依托校内外导师理论与工程经验,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工程类高级应用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为此增加了行业前沿发展讲座,使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拓宽行业视野;还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巩固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2.3推进学生活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不仅仅是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同时还要全方位参与学生活动,推动职业能力提升。在研究生中开展以“弘禹论坛”为平台的“双促双建”活动,实现研究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开展以“活力100”党建创新活动为载体推进“名师进支部,师生共进步”活动,强化职业观。坚持导师进支部制度,积极发挥导师“三导一率”作用,即导师对研究生在思想上的引导、学术上的指导、为人上的向导以及党员身份上的表率作用。“导师工程”将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生活学习融为一体。

研究生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成长规划》,指导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研究生进行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施工目标明确。研究生指导教师因材施教,进行正确的择业观导向和正确的择业心理辅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特点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鼓励“先就业,再择业”。实现培养单位就业率100%。

3.“导师工程”取得的成果

3.1提出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全工程类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工程能力。职业能力,即具备职业发展中能独立工作、进行社交、公关、组织、协调、领导能力;工程能力,即解决工程实际专业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工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与工程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综合素养相结合,培養出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给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的特定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目标要求。

3.2全面提高工程能力

工程能力的提高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是用人单位对培养单位提出的最实际的要求,也是培养单位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工程能力的提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统筹实施,通过改革培养方案,统筹规划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工程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通过校企导师联合培养,总结提炼生产实践需求,实施改革培养方案,以专业基础课程、实用型软件课程、实践课程、行业前沿发展讲座四大模块为主线规划课程体系。依托国家级实验平台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结合校内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培养研究生基本技能、方法、素养的基础上,进入实践实习基地,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任务,强化工程素养、工程能力的培养。

3.3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经过调研和探索,建立了以课题组、实验室作为基础构建支部的纵向支部构建新模式。即以系为基本单位,在系内以课题组、实验室、导师作为构建支部的基点,解决了以往横向设置党支部中存在的因学生毕业支部就解散的弊端,让支部永远存在,在传承支部特色的基础上,推行“导师进支部”,通过导师参加支部的各种活动,发挥导师的“三导一率”作用,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4.结语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篇8

姓名:张春和

导师:徐璋勇

论文题目:银川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与融资成本的博弈

1.选题背景:选择研究对象为银川的中小企业,研究的是各企业与类融资平台的关系,以及在选择好融资平台后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企业有选择融资平台的自由,也有融资平台对企业的限制,这两者相互制约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的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时,企业一方面会选择进入门槛低的融资平台,同时有会因此而承担较高的融资费用,不同融资平台对企业选择时再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风险,这几种关系中有博弈的色彩。在这里运用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运筹学是企业在实行管理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统筹规划,作出合理的决策。

2.研究思路及方法:

开题报告的基本写作思路如下: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具体数据由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研究范围是在银川市的中小企业,同时根据网络数据和问卷调查来分析,同时关联的是银川市的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其次,运用统筹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企业在选定不同融资平台后,融资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两者之间选择的相互作用。从中为企业对融资平台的选择做出判定。

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调研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总量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相结合。

文献检索法:利用宁夏图书馆所收藏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数据库,搜索、查阅本文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央行网站的数据。

银行信贷工作指导文件。

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

调研考察法:在给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根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对企业的调查了解掌握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对各融资平台的选择。

同时走访各融资平台,了解不同融资平台对企业的限制要求,例如银行根据央行的信贷规范的要求,2012年起不受理房地产的项目贷款,同时宁夏地区不受理小煤窑的各类流动资金的贷款,这样房地产便将融资渠道转移到了民间集资上来,小煤窑的资金基本上由小贷公司给予支持。

问卷调查法:通过银行发放的一些针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问卷,了解企业对金融企业的需求和经营成本的掌控。

总量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宏观了解企业的总需求。微观具体到某一特定的企业分析融资成本与利润的变化关系,从而以点到面的分析资本市场的需求关系。

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相结合: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法规来了解把握信贷的规范性,同时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了解实际各类贷款的真实的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动走向。让理论的实践相互结合。

3.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内容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对象的确定和选择、基本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是中小企业的概述,主要阐述中小企业的概念、资金需求和投资的关系,融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第三章融资平台的种类和对应执行的政策法规。

第四章融资平台与企业的关系。

第五章企业的使用者权益和负债和资产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主要分析企业选择融资平台后对资金的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对经营成本的影响。

第七章分析融资平台对企业客户的筛选,保证融资平台的资金的安全性。

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企业融资提供选择融资平台的建议,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做好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保障,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供建议。

本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对象的确定和选择、基本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是中小企业的概述,主要阐述中小企业的概念、资金需求和投资的关系,融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第三章融资平台的种类和对应执行的政策法规。

第四章融资平台与企业的关系。

第五章企业的使用者权益和负债和资产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主要分析企业选择融资平台后对资金的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对经营成本的影响。

第七章分析融资平台对企业客户的筛选,保证融资平台的资金的安全性。

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企业融资提供选择融资平台的建议,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做好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保障,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供建议。

4.特色和创新点: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资本的主要需求和供给的两大主体企业和融资平台的分析来了解资本在流动过程中的增值。

对货币在企业和融资平台中的本质属性做分析阐述。

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负债与利润的关系,也就是投资额度与利润收益的关系。

博弈就是围棋局戏。现代数学中有博弈论,也就是“对策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表示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情况,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理论。目前在经济学、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2)选题较新。当今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者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与市场的竞争中的优胜劣汰造成的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破产给融资平台带来的影响。

小贷公司、私人银行、支付宝的理财对传统的银行业的冲击,是对当今金融领域的突破。

(3)房地产的融资和房价牵动百姓的房产的使用需求和投资需求。

(4)具体到一个城市中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国家的宏观金融组政策,结论更具现实意义。

5.论文的基本框架: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1.1小贷公司的繁荣

1.1.1.2担保公司的角色

1.1.1.3支付宝的理财业务对银行储蓄的冲击。

1.1.2选题意义:中小企业如何扩大投资,减少融资成本。

1.2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研究对象

1.2.1.1中小企业,1.2.1.2融资平台:

1.2.1.2.1银行

1.2.1.2.2信用社

1.2.1.2.3小贷公司

1.2.1.2.4担保公司

1.2.1.2.5典当行

1.2.1.2.6投资公司等。

1.2.2研究方法:

1.2.2.1文献检索法

1.2.2.2调研考察法

1.2.2.3问卷调查法

1.2.2.4总量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1.2.2.5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相结合。

1.3基本思路及基本框架

1.3.1基本思路

1.3.2基本框架

1.4论文的贡献

2.中小企业的概述

2.1中小企业的概念

2.2资金需求和投资的关系

2.3融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3.融资平台的种类和对应执行的政策法规。

3.1以国家经济政策为信贷指导的银行金融界

3.2以资本收益最大化的私营金融机构,自担投资风险

4.融资平台与企业的关系。

4.1投资平台不受理的企业

4.2企业不愿选择而不得不选择的高利贷经营机构

4.3本身就是一边向银行借款一边向企业发放贷款的特殊企业

5.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和资产的辩证关系。

5.1所有者权益中负债的占比

5.2负债对收益的影响

5.3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相互关联。

6.主要分析企业选择融资平台后对资金的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对经营成本的影响。

6.1融资平台中资金获得的成本

6.2投资的总额对收益的影响

6.3投资和收益的最佳比例

7.分析融资平台对企业客户的筛选,保证融资平台的资金的安全性。

7.1融资平台对企业的限制

7.2融资平台对企业的融资支持

7.3融资平台的投资资金的安全性要求

8.结论

8.1新兴的融资平台

8.2对企业融资提供选择融资平台的建议,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做好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保障,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供建议。

6参考文献:

《运筹学》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1990年1月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篇9

XX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位类别

专业领域

研究方向

指导老师

学院名称

XX大学研究生院

学位论文拟选题目

技术研发类,工程设计类,管理研究类,其他

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地、市级项目,横向项目,校内项目,自选项目,其他

一、与所选题目相关的研究进展、现状(主要分析本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着重说明自己的选题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所列中、外文参考文献数量应不少于20篇)、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所选课题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以及自己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及预期成果等):

(可加页)

二、主要研究内容(明确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可加页)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阐明拟采取的试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

(可加页)

四、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五、仪器设备、研究经费(完成该项研究已有的基础及知识储备情况,仪器设备和其它方面已具备的条件,估算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及试验研究经费等):

(可加页)

六、审核意见

校外指导教师对于学位论文选题的意见(阐明选题的意义或价值,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否正确,可行性如何?)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校内指导教师对于学位论文选题的意见(阐明选题的意义或价值,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否正确,可行性如何?):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审核专家组对于学位论文选题的意见

审核时间

****年**月**日

成员

审 核 小

意 见

审核组长(签名):

****年**月**日

学院意见

审批人(签名):

****年**月**日

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 篇10

关键词:法律硕士 培养机制 实践教育 浙江大学

[FL(K2] 前 言

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自1995年创办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顺利完成了试办任务,于2006年转入正式实施,成为经国家学位与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正式实施的一项法学教育制度。作为以培养实践型、复合型、高层次法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各招生单位的不断努力下,在招生规模、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浙江大学作为第一批全国试点院校,经历过了11年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法律硕士生实践经验缺乏、一次性就业率不高等问题。诚然,笔者以为反思法律硕士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革创新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何乐而不为。

一、 中国法律硕士教育述评

(一)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历程

随着国家的法制化进程,政法部门及社会其他部门都急需大批较高层次的应用性、复合型法律人才,中国为了法学教育推陈出新,参照美国法学院的 JD学位培养模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于1995年批准设置JM学位教育,1996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试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998年,又允许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2006年年底宣布结束试点,JM学位培养转入正式实施阶段,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里程碑。截止2010年,经批准的培养单位共有115所。

(二)中国法律硕士的类型与特征

第一类是参加每年一月份全国高校联考的法律硕士,招生对象为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录取类别包括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计划外委培和計划外自费,学习方式有脱产学习和不脱产学习,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培养机制为全日制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二类是参加每年十月份全国高校联考的在职法律硕士,招生对象为法律专业或非法律专业的在职法律工作者,录取后全部是委托培养,采取在职不脱产方式学习,毕业时仅获硕士学位证书。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法律”是指职业领域,它是指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属于培养高层次的法律实践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其特点:

1它是一种专业学位。它虽然与法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规格,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根据培养方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法律实务部门中级以上专业和管理岗位的专门人才。

2它是以法律为职业领域的,或具有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这使得它不同于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等其他职业领域的专业学位。

3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位。这是因为法律专业的特点决定的,这个学位的培养目标就是以能够胜任法律实务工作为基准。要达到“实践部门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与管理职务的任职要求”。这就是说,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法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是高层次的、即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的一种学位。

(三)浙江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概况

浙江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始自2000年,首届招收48名,至今共有十届JM研究生毕业。目前浙江大学的JM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有三种:一是全日制性质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前他们都是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入学后学制为三年,完成学业者既有毕业证书又有硕士学位证书。二是半工半读性质的在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前他们多是司法系统或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入学后学制也是三年,完成学业者无毕业证书但有硕士学位证书;三是全日制性质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前他们均为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入学后学制为两年,完成学业者既有毕业证书又有硕士学位证书。

浙江大学经过11年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并面临国内各高校竞争日益激烈,招收生源质量和教育培养质量不如以前,以及一次性就业率有所下降等问题。

二、 中美德日法学教育培养机制之比较研究

(一) 美国法学院的JD培养模式

美国法学院的JD教育培养模式是把法学教育放在大学本科教育之后进行的,即在研究生层次进行。学生如果想学习法律,首先必须获得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本科以上学位,才有资格申请学习法律专业。要获得法律专业的毕业资格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学制为三年。

1课程设置

美国法律教育以实用为价值追求,美国JD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实用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能力素质。以哈佛大学法学院为例,在三年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宪法、刑法、行政法等基础课程外,还另外设置了如移民法、银行法、知识产权法、担保法、证据处理、法律推理和争辩等上百种实用性的课程。同时,在美国,各个法学院都要求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每年必须学习法律写作和职业道德。在哈佛法学院的学位要求里有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律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十几门课程。这也体现出他们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

2独特的法学教育教学方法

美国法学院的JD教育主要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律师职业技能训练为辅。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方法,即教师在课前提前将要讨论的内容所涉及的文献资料、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有自己的个人观点和见解。在课堂上,教师将引导学生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像在法庭上一样充分的陈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辩论。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美国法学院的JD教育模式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教育。按照美国律师工会的课程核定标准,法学院高年级学生还要参加现场实习,每个法学院都有这种教育活動,并专供学生实地从事法律实践活动。3在哈佛大学中,每年哈佛法学院都会提供给学生20门以上的诊所课程。这些课程让学生在参加课程学习的同时,还以助手或者志愿援助者的身份帮助处理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件。凡是参加法律诊所活动的学生,相当于参加法律实习,因此可以获得若干学分。同时学校的几个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研究协会都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法律工作的机会,使学生能以一名真正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以更好的学以致用。

(二)德国的法律教育培养模式

1多种教学方式兼容并包

与美国判例教学方法不同,德国大学法律系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中国的相同,即通过讲授进行,教师通过讲授教科书或者讲稿,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德国的法律教材中,实务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时,德国各大学法律系教学还采用了练习相结合的方法。“练习”课要举行三次闭卷考试,布置两次家庭作业,内容都是案例分析。4“练习”是德国特有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通过熟练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是一种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性操作的思维训练。

在德国法律教育中还采用了专题讨论与自由讨论的教学方式。专题讨论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大多和实际结合紧密。学生在讨论课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查阅大量的资料,撰写论文或报告。在正式上讨论课时,每次由一至二名学生做出报告,大家进行讨论与辩论,自由交流。

2特色鲜明的德国国家司法考试

德意志法官法第5条规定:出任法官的资格是,在大学学习法律专业,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修完职业预备期,最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充作检察官、律师以及高级公务员也需要受与充任法官者相同的教育。学生在开始法学院的专业学习期间,至少要在校学习两年,并必须参加大学组织的所有考试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否则没有资格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考试采用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其中书面又分为当成笔试和家庭论文两种。在笔试达到了规定的平均分数后,考生才可以申请口试。口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笔试和口试的成绩,达到规定以上分数的考生可以取得考试局颁发的载有成绩的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证书。

学生通过了第一次国家考试,意味着其具备了成为一名准职业法律者的资格,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完全的职业法律者还需要经过职业预备期和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德国职业法律者的培养与选拔,充分体现在法学教育的结构上。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法律知识,还要到司法、行政部门中去锻炼运用法律的能力。

(三)日本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

日本在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基本保持着大陆法系国家的基本模式,法律教育与职业培训没有直接的联系。日本大学法学教育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这使得法学教育与法律实际业务相脱节。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日本形成了新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制度——法科大学院培养方式。

法科大学院是以实践性教育为主,培养专门的法律职业人才,学校教育法规定的研究生院。法科大学院从2004年4月开始招生,其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带有美国JD教育的特点,是以借鉴美国JD教育模式为主的实务型教育模式。

三、 法律硕士培养机制之改革创新

(一)中国法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前,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按照法学本科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二是移植法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来设置课程。例如,浙江大学的全日制法律硕士课程,基本上沿用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但是,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为目的,而这两种课程设置方式都偏离了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严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影响了实际的培养质量。

2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背离

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案例教学、法律调研等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很少,只是简单地、机械地传授理论知识。具体来说,法律硕士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为了应对司法考试而采取的培训式教学法;二是为了传授法律基本知识而采取的法学本科教学法;三是与法学硕士相同的专题式教学。5这三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忽略了法律硕士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不利于培养应用型的法律职业者。

3录取考试制度的缺陷

目前,中国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实行全国联考,考试科目包括英语、政治、专业基础课(含刑法学和民法学)和综合科(含法理学、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四门。大部分考生在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时要求是非法学专业毕业,这就造成很多学生为了应对入学考试,大学期间都在自学法律而放弃了自己本专业的学习,这也与法律硕士复合型培养目标相背离,不利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法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建议

1改革法律硕士录取考试制度

法律硕士录取考试制度是选拔优秀法律职业者生源的第一道关口,作为JM教育的起点,它是选拔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保障。要保障法律硕士教育的人才质量,就必须完善法律硕士录取考试制度。

(1) 改革考试内容。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法律硕士录取考试制度是为了选拔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且具有成为优秀法律职业者的潜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考试内容上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可借鉴美国的LSAT的内容设计。LSAT测试的不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是一个学生能否具有将来在法学院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能力。LSAT考试共有五个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阅读理解、分析推理以及逻辑推理。这种不涉及法律专业知识的考核,而以学生的推理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为考查内容,将更为科学和合理。

(2) 合理控制招生人数。首先要合理控制招生单位每年的招生计划,应当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资源情况确定招生数量。其次要维持现有的JM教育招生单位的数量。目前中国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已经有115所,如果无标准无限度地扩大JM的培养单位,不仅会造成過度的竞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使得法律硕士的市场容量过剩,学生就业困难。

2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性的法律人才,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1) 开展诊所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课程,它借鉴医学院诊所临床实践的教育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真实案件活动,代理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它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将法律知识学习、法律人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育融为一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单向授课模式,而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法律教育方法。诊所法律教育为中国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改革之路,其特色和优势正好能弥补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的不足。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部分院校已经启动了该项目,建构诊所法律教育体系时中国法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诊所法律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浙江大学在引入到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法律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其一结合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其二是在充分发挥诊所法律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平衡实践性教育和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关系;其三是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软硬件情况,如师资力量、硬件配备情况、信息资源等。浙江大学引进法律诊所教育可以依托法律援助机构展开。

(2) 开设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中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法学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同的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不同诉讼角色,在模拟法官的主持下,由模拟法官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在虚拟的法庭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并对司法程序给以更多的关注。

笔者在美国学习的Valparaiso大学法学院甚至不定期地安排地方法院法官来大学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真实的案件,让法学院学生旁听,这样身临其境的教育不仅能让法科学生接触司法实践,了解法庭审理程序及内容,使其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有效地解读现行法律,分析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将来的法律职业生涯奠定感性知识基础。

3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时法律硕士教育的重中之重,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紧紧围绕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结合法律硕士教育的特点,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法律硕士课程体系。

首先要调整教学课程结构,增加总学分,扩大选修课比重和数量,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落实共同培养的机制,聘任实务专家就某些实务问题开设选修课,以供学生作为广泛的选择。在课程结构中,应当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素质的课程设置。例如,建议用《法学专业英语》课程来取代《研究生英语》课程。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增加一些反映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制建设的最近动态以及法学研究最新成果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追踪学科发展趋势。

最后,应当组织编著一套专门的法律硕士教材。在教科书的编排上,不仅要有利于JM研究生掌握必需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实务知识,还应当迎合国际化趋势,编写双语教材,设置双语课程。

4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要真正实现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法律硕士教育课程体系,还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第一,要构建实务导师制度。院校可以与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建立共同培养机制,为每一位法律硕士研究生配备一名实务导师。实务导师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务,提供法律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和疑难案例,提供实践平台。第二,应当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实现法律硕士研究生与法学研究生的同等对待。第三,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加强法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5建立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机制

由于各个地区、学校的法律硕士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以及人文环境的不同,通过建立地区间、学校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可以交流培养经验,携手共同促进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专门的法律硕士交流论坛,以便捷、快速的方式加快法律教育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共同为法律硕士教育出谋划策,促进法律硕士教育的快速发展。

6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制度

学校应当在新生入学时,班主任或德育导师应结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特点,给予法律硕士研究生关于就业政策、应聘技巧、心理调适、道路选择等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招聘会,了解社会需求,多参加社会实践,并邀请一些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亲临课堂指导,为同学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上答疑解惑,使法律硕士研究生们早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学习的方向感。同时,还要加强对法律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的对外宣传和信息收集工作,成立专门的法律硕士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就业网站,搭建就业交流平台,及时地为法律硕士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新政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等,保证法律硕士研究生的顺利就业。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既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培养未来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改革现行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就迫在眉睫。笔者建议:为了注重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把好法律硕士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答辩和就业等关键环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考试形式等方面都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律诊所”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必修课不应超过1/3,选修课应超过2/3;课程设置方面,建议用“法学专业英语”课程取代“研究生英语”。笔者希望这些改革举措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机制,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与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邵东建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律师职业[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大钢中外高等法学教育的比较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杨海坤法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李龙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研究报告: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未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夏薇,张秀萍中国JM教育与美国JD教育比较及其借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9]蔡立东,吕欣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式新探[J],高等研究与实践,2011-3

注释:

1本文系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课题成果

2参见哈佛法学院法律课程教学培养计划

3夏薇,张秀萍《中国JM教育与美国JD教育比较及其借鉴》,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71页

4鲁宁《构架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美德三国法律教育比较研究》,载中国知网,第8页。

上一篇:鲜花与阳光范文下一篇: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