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有关中国发展差距研究内容丰富,但多以研究东、中、西部和一个省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为主。本文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1999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总体发展差距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论文 篇1:

互联网经济对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影响分析及思考

摘 要:“十三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尤其是近年来隨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使得原本在资源禀赋、科技创新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政策扶持上存在较大差异的东西部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本文在阐述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互联网经济对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影响,从而给出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东西部发展差距 对策建议

“十三五”实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东西部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正处于互联网经济带来的“福利时代”,但我国东部地区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的优势明显强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以互联网为平台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发展,使得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东西部之间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亟需解决,西部地区亟需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一、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

(一)东西部地区GDP总量差距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各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第一名到第六名分别为广东(80854.91)、江苏(77388.28)、山东(68024.49)、浙江(47251.36)、河南(40471.49)、四川(32934.54),排名倒数后五位的省份分别是:西藏(1151.41)、青海(2572.49)、宁夏(3168.59)、海南(4053.20)、甘肃(7200.37),除海南外,其他4个省份均处于西部。

(二)东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全国所有省份中,有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内蒙古等10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10个省份中,除了内蒙古位于西部,其他9个省份均位于东部。西部省份不仅GDP总量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比较低,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看,排在后五位的是:西藏、甘肃、贵州、云南、青海,5个省份都属于西部地区,尤其是排名第31位的西藏,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639元,仅相当于上海的25%。

(三)东西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差异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中2016年分地区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使用情况显示,2016年全国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共有102761个,其中浙江(12240)、广东(11542)、江苏(10008)、山东(8358)、北京(5661)分别排名前五位,为全国拥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企业最多的地区,这5个省市均位于东部;西藏(109)、青海(233)、宁夏(371)、海南(521)分别排名倒数后四位,除海南外,其他3个省份均处于西部。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中2016年分地区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使用情况显示,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销售额总共为107321.8亿元,其中广东(17595.1)、上海(16037.7)、北京(12026.7)、山东(9890.2)、浙江(6846.8)分别排名前五位,为全国拥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最多的地区,这5个省市均位于东部地区;西藏(73.1)、宁夏(169.2)、黑龙江(299.3)、甘肃(325.0)、新疆(326.2)分别排名倒数后五位,除黑龙江外,其他4个省份均位于西部。

二、互联网拉大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转型,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基础不断向“互联网+”转变,传统制造业不断改造升级,但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匮乏、人才支撑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无法很好地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互联网经济使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2016年上半年我国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9万亿元,电商服务商市场份额排名中,阿里巴巴(浙江)占38.5%、环球资源(深圳)占4.5%、慧聪网(北京)占3.4%、上海钢联(上海)占2.9%、焦点科技(江苏)占2.2%、环球市场(广州)占1.4%、生意宝(浙江)占0.9%,其他企业占46.2%,占据较多市场份额的电商服务商都在我国东部地区,拉动东部地区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扩大了东部地区的市场交易规模。

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3亿元,B2C网络零售市场中,天猫(浙江)排名第一,占53.2%的份额;京东(北京)名列第二,占24.8%的份额;唯品会(广州)位于第三,占3.8%的份额;位于4—10名的电商依次为:苏宁易购(南京)(3.3%)、国美在线(香港)(2.2%)、亚马逊中国(北京)(1.6%)、1号店(上海)(1.5%)、当当(北京)(1.4%)、聚美优品(北京)(0.8%)、易迅网(上海)(0.3%)。这些电商服务商都在我国东部地区,拉动东部地区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员就业。

《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涵盖国内31个省份的“互联网+”大数据,报告中显示“互联网+指数”与各地的实体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互联网+”总指数排名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分列前5位,除了北京外,均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和北京以绝对优势领先,最后6名均位于西部,依次是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其中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等新经济领域,东西部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三、新时代下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

现阶段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障碍主要是交通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供应—配送设施、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西部地区应完善省内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把关键城镇、矿区和主要景区全部贯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高效率地组织物流活动,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商圈服务;加强信息体系的建设,加强科技的研发和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新思想优化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要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封闭思想和体制机制,用改革的手段和市场手段促进发展,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外部资金和金融资金,激发全民创业的活力。此外,要理清新时代下的发展思路,利用“互联网+”新思想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改造传统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互联网在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以更大的规模创造出社会福利。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例

为有效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国家需给予西部地区比给予东部地区更宽松的财政政策,以有效避免西部生产要素的外流。政府在制定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宏观政策时,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充分发挥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促进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高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增强市场经济发展活力。利用“互联网+”经济模式结合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特色经济。

(四)建立西部地区内部和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联动机制

1.建立西部地区内部的发展联动机制

西部地区较为典型的城市发展带是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个城市为核心构建的菱形经济圈,这四个城市依靠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有效地突破了地理空间制约,在更大空间范围和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共享并构建产业分工协作网络。基于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强化区域联动、资源互通的产业协同优化格局,将为促进西部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所以,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趋势、在地区发展战略上应重点布局“互联网+”发展能力、建设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框架、区域共享经济平台核心区和跨区域共享联动机制等重点环节。

2.建立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联动机制

我国东部地区部分省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互联网+”正在成为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平台,基于西部地区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的基础较为薄弱,东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和长期对口支援制度,形成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结对子”,以省、市、县为单位确立经济帮扶对象。科技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帮助西部地区使用大数据在社会分工中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加速产业合理化、高级化转移速度,形成区域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的核心能力。加大力度消除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促进产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空间自由流动,形成跨区域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圈,引导西部经济创新式、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莉. 产业结构视角下区域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

[2]刘大林.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J]. 商场现代化,2017,(15).

[3]李瑶. 电子商务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4]欧阳日辉.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

[5]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6,(3).

[6]甘甜. 基于非参数理论对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J]. 企业导报,2013,(19).

[7]詹晓玲. 采取特殊措施 缩小东西部差距[J]. 发展,2016,(1).

[8]孙亚男,刘华军,崔蓉.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来源及其空间相关性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视角[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

[9]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6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517975.html.

[10]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EB/OL].http://news.focus.cn/xianyang/2016-06-18/10959294.html.

(作者单位: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责任编辑:代建明

作者:安帅 祝静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论文 篇2:

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差距研究

[摘要]有关中国发展差距研究内容丰富,但多以研究东、中、西部和一个省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为主。本文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1999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总体发展差距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差距;变异系数;泰尔指数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于此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凸显出来,发展差距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陈宗胜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收入差距的未来趋势作出预测,提出了著名的“陈氏倒U曲线”?譹?訛。李子奈运用基尼系数对人均纯收入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譺?訛。魏杰则对能力性收入差距进行深入分析,就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收入差距、机会选择与收入差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譻?訛。Ravi Kanbur采用综合墒 GE指数研究了中国 1983~1995 年城乡差距及沿海与内地差距的演变过程?譼?訛。Athar Hussain 等人则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以及Atkinson 指数对中国区域差异进行了空间和因子分解研究,认为省内差异是国家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譽?訛。还有一些学者以一个省或者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一定时期内该省或直辖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本文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区1999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整个地区十年的发展差距变动情况。

研究收入差距问题,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经济发展指标及测度经济发展差距的方法。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看,用于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包括人均国民、国内生产总值等,测算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有标准差、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其中标准差用于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而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都是用来测算区域间的相对差异。本文选择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青藏高原地区发展的相对差距进行分析。

一、变异系数分析

变异系数是衡量单位不同或平均数差异很大的样本变异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量,是反映数据分布状况的指标之一?譾?訛。其计算公式如下:

V=B/p-

V表示变异系数,B表示标准差,P-表示各单位标志值的算术平均数。其中

B=■

p表示各单位标志值,p-表示各单位标志值的算术平均值,n表示研究对象的组数。

青藏高原地区一共包括17个州市,即迪庆、阿坝、甘孜、甘南、海北、黄南、海南、果洛、海西、玉树十个自治州,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和昌都七个地区。本文根据行政区划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分为17组,根据1999—2008年甘肃、四川、青海、云南、西藏统计年鉴中的GDP及相关人口数据,计算出这十年发展差距的变异系数。见表1:

表1199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差距的变异系数

由表1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差距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1999到2003年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003年发展差距最大,2003到2005年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2006年发展差距再次扩大,2008年则呈现下降趋势。

二、泰尔指数分析

运用变异系数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发展差距进行分析,只得出发展差距的波动情况,难以测度出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以及区域间差距和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因此有必要引进泰尔指数的分析方法,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分为三个经济区域,进而分析出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以及各自对总体差距的贡献。

泰尔指数是荷兰经济学家H. Theil为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他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的不平等性,是衡量区域差距的常用指标?譿?訛。数值越大说明不均衡程度越大,越小则不均衡程度越小。

公式如下:

T=■■ln■

T表示泰尔指数的总水平,Yi和Y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的GDP和整个地区的总体GDP,Pi和P则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的人口和整个地区的总人口。

根据各地使用的语言的差异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分为安多、康巴和卫藏地区,其中安多地区包括阿坝、甘南、海北、黄南、海南、海西、果洛七个州,康巴地区包括玉树、甘孜、昌都、迪庆四个州市,卫藏地区则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六个地区。若用Ta、Tk、Tw分别表示安多、康巴和卫藏地区的泰尔指数,Ya、Yk、Yw分别表示三个地区的GDP,Pa、Pk、Pw分别表示三个地区的人口,则三个经济区域的泰尔指数分别表示如下:

Ta=■■ln■(i=1~7)

Tk=■■ln■(i=1~4)

Tw=■■ln■(i=1~6)

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将总体泰尔指数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则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分别表示如下:

Twr=■Ta+■Tk+■Tw

Tbr=■ln■+■ln■+■ln■

总体泰尔指数等于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和区域间差异的泰尔指数之和,即:

T= Twr+ Tbr

区域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和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与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的比值则分别反映了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

根据以上公式,可分别计算出1999年到2008年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和内部发展差距的泰尔指数及总体泰尔指数,并可测算出各自对总体差距的贡献。见表2

表2199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泰尔指数及其分解贡献率

数据来源:2000—2009年甘肃、四川、青海、云南统、西藏统计年鉴

由表2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的发展差距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999年到2003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004到2005年发展差距略有缩小,2006到2007年发展差距再次扩大,甚至超过了2003年的水平达到0.0643,但是在2008年发展差距再次缩小。而三大经济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则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其中安多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总体差距呈现相同的趋势,卫藏地区的发展差距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999到2002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002年达到最大,2003到2005年发展差距缩小,2006到2007年发展差距又开始拉大,到2008年发展差距降到最低水平,而康巴地区的发展差距一直很小,虽然有细微变化,但影响不大,其发展差距最大时也仅为0.0117。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不到三分之一,说明区域内部发展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又以安多和卫藏地区为主,康巴地区内部发展差距对总体发展差距的影响较小。但是应该看到康巴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而安多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在1999年到2000年下降,从2000到2008年不断上升,2006和2007年两年的贡献率高达50%以上。而卫藏区域内发展差距对总体发展差距的贡献则呈现相反态势,1999到2000年上升, 此后一直下降, 2008年达到最低。

三、结论

综合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分析结果,纵观整个青藏高原地区1999年到2008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青藏高原地区的经济1999到2007年间获得较快发展,但总体发展差距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999年到2003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004年到2005年发展差距缩小,2006年到2007年发展差距再次扩大,但是到了2008年发展差距又再次缩小。

三大经济区域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呈现不同的特征,安多地区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但是在2008年区域内部发展差距骤然缩小。卫藏地区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而康巴地区区域内部发展差距没有规律可言,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造成青藏高原地区总体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尤其是安多地区和卫藏地区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

[注释]

?譹?訛陈宗胜: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研究,2000(7)

?譺?訛李子奈,田一奔,羊健:居民收人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譻?訛魏杰:如何正确认识收入差距,经济纵横,2002(10)

?譼?訛Ravi Kanbur,Xiaobo Zhang: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9,27:686~701

?譽?訛Athar Hussain, Peter Lanjouw,Nicholas Stern·Income inequalities in China: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World Development,1994,22(12):1947~1957

?譾?訛王文森:变异系数——一个衡量离散程度简单而有用的统计指标,统计科普,2007(6)

?譿?訛孙靖,黄海滨:泰尔指数在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分析中的应用,商业研究,2009(26)

[参考文献]

1.董金玲.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与分解.商业时代,2009(35).

2.黄应绘.重庆农民收入差距的分析.经济问题,2007(1).

3.刘素贞.四川省区域发展差距的赛尔指数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作者简介]杨玉华,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作者:杨玉花

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论文 篇3:

中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

[摘 要]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测算并分析了1999—2008年中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得出中国地区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主要由区域间差距的波动引起;八大地区中波动最大的是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

[关键词]地区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八大地区

1 引 言

地区收入差距是指各地区居民不均等地分享或占有全社会所创造的可供居民支配的收入这样一种现象,是收入分配的地区表现形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地区收入差距一直存在且呈现扩大的现象,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在研究地区收入差距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有一些学者采用泰尔指数测算并分析了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如王恩东运用泰尔指数测算了1990—1997年的地区收入差距,他分别利用了省级GDP和市地级GDP的数据来测算,得出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别是区域间差距和省内差距引起的;孙靖和黄海滨则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6—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收入差距,得出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趋势为先升后降,且区域间差距是总差距变动的主因。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某个省的收入差距,如张惠、马晓丽和夏芸等。

综观以上学者的分析,大多是采用三大地区划分法(即东、中、西部地区)、四大地区划分法(即东、中、西和西北地区)或者只研究单个省份的情况。以上的划分方法有些太粗,对于省份的研究则范围较小。根据中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指出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划分方法,出于经济区的统一和加强区域间的联系考虑,八大地区的划分也许会更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要求。故本文采取八大地区的划分方法,并引用了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称为不平等度)的指标——泰尔指数,来衡量地区收入差距。

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总共31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按照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程度划分为八大地区,如表1所示。

人均GDP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分析地区收入差距的指标。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8年)。

3 利用泰尔指数测算中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及其因素分解

泰尔指数是一种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区域总体差距、区域间差距以及区域内差距的变化,在区域研究中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

首先,我们从表2和图1来分析我国的地区收入的总差距、区域内差距和区域间差距的情况:

从总差距来看,我国1999—2008年的地区收入差距有波动,差距水平有升有降,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地区收入差距水平在1999年为0.050,2000年下降至此期间的最低点0.044,此后缓慢增长,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0.053之后突然下降,此后三年呈现平稳趋势。

从区域内差距来看,1999—2006年区域内收入差距均呈平稳趋势,2007年下降至0.009,但 2008年突然上升至0.012,上升幅度达33.33%。

从区域间差距来看,从2000年开始区域间差距一直缓慢增长,2004年达到0.042,之后平稳下降,2008年下降至0.034。

从表2中贡献率的角度可以看出,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区域内差距。2008年区域内差距有所上升,区域间差距有所下降,但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还是远高于区域内差距。图1中,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趋势线基本一致,可见地区收入差距的起伏波动主要是由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持续变化而引起的。

其次,我们从区域层面上分析我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从表2和图2中可以知道,1999—2008年,东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变化比较平稳;而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泰尔指数从1999年的0.027下降至2008年的0.0147,降幅达到45.56%,西北地区的泰尔指数从1999年的0.0149下降至2008年的0.0069,降幅达到53.69%。北部沿海地区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与东部沿海相比,北部沿海2004年前内部差距小于东部沿海,而2004年之后则超过了东部沿海,成为八大地区中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则出现了收入差距明显上升的趋势。黄河中游地区从1999年的0.0013到2008年的0.0089,增长了5.84倍;西南地区从1999年的0.0075到2008年的0.0121,增长了0.61倍。

4 结 论

本文通过泰尔指数的测算,分析了我国1999—2008年八大地区的收入差距,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的地区收入差距总体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且主要是由于区域间差距的波动引起的。

(2)从八大地区的层面上来看,1999—2008年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的则是黄河中游地区。到2008年,八大地区中收入差距最大的是北部沿海地区,最小的是南部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1]王恩东.地区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J].开放导报,2003(1):39-42.

[2]孙靖,黄海滨.泰尔指数在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分析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4):51.

[3] 张惠.苏南、苏中、苏北居民收入差距的泰尔系数测算[J].现代商业,2008:150-151.

[4] 马晓丽,夏芸.基于泰尔指数的甘肃区域收入差距比较[J].价格月刊,2008(2):22-25.

[作者简介]文娟秀(1982—),女,广西桂林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缪小清(1983—),男,福建宁德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作者:文娟秀,缪小清

上一篇:关于招标工作报告下一篇:创新扶贫模式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