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思考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在火灾调查实际工作中,对使用排除法认定起火原因,火灾损失统计以及当前火调工作要求及社会现状对火调工作者造成的压力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信访诉讼提出自己观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诉讼思考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行政诉讼思考论文 篇1:

一起行政诉讼引发的思考

1 案情及诉讼过程

1.1 行政处罚

2006年11月24日,金山区食品药品监督所监督员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时,发现上海爱邦铝箔制品有限公司在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情况下供应职工饭菜。经立案和调查取证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金山分局于2007年1月5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认为爱邦公司的行为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据《食品卫生法》第四十条和《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第七条第三款、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款的规定,对爱邦公司食堂予以取缔并罚款人民币2000元。

1.2 行政复议

上海爱邦铝箔制品有限公司(申请人)不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金山分局(被申请人)作出的上述行政处罚决定,于2007年1月23日向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争议焦点一:根据《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八条第一、第二款规定:“本市实行食品经营卫生责任告知与承诺制度。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区、县分局应以书面形式,告知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及食品卫生管理的要求”。按照该条规定,被申请人必须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为职工食堂申领食品卫生许可证。但申请人未收到书面形式的告知。争议焦点二:申请人开办的职工食堂,仅是公司的下属部门,不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据此,申请人请求撤销被申请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复议机关认为:申请人提出,按照《办法》第八条规定,被申请人必须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为职工食堂申领食品卫生许可证,在此之前不应处罚。这一理解与《办法》立法原意不符,且不具有合理性。

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卫生法》第五十四条明确:“食品生产经营:指一切食品的生产、采集、收购、加工、贮存、运输、陈列、供应、销售等活动。食品生产经营者:指一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者个人,包括职工食堂、食品摊贩等。”据此,开办职工食堂,供应员工就餐应当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

综上所述,被申请人对申请人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给予取缔,并作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作出维持被申请人的行政处罚决定。

1.3 行政起诉

上海爱邦铝箔制品有限公司(原告)不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金山分局(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于2007年2月12日向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金山区人民法院于2月26日立案受理并组成合议庭。

争议焦点:原告诉称,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须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原告系铝箔制品企业,既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也非食品摊贩,被告处罚主体错误。虽然《食品卫生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职工食堂,但其开办食堂免费供应职工饭菜,以非营利为目的,亦不属于此列。故诉请法院判令撤销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具体行政行为。

被告辩称,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五十四条规定,开办食堂应当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又根据卫生部《餐馆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和《上海市食品经营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规定,食堂无论营利与否,均须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原告开办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违法事实清楚,对其予以处罚于法有据,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裁量适当,处罚程序合法。故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我国制定《食品卫生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食品生产和经营活动,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监督管理职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本案原告开办食堂涉及众多职工,其食品卫生事关公共安全,应属公共食品卫生监管领域,故原告提出其非营利性食堂不受该法限制的意见,于法有悖。同时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第五十四条规定,另外参照卫生部《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食品经营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均明确规定了食堂须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和从事食堂经营须具备的条件。据此,本案原告未经许可开办食堂显然违背上述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依照《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第四十条和第五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驳回原告上海爱邦铝箔制品有限公司要求撤销被告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金山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具体行政行为的诉讼请求。

1.4 行政上诉

上海爱邦铝箔制品有限公司(上诉人)因卫生行政处罚一案不服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2007)金行初字第4号行政判决,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一中院于2007年5月11日立案,依法组织合议庭,于5月23日公开开庭审理。

争议焦点:上诉人称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必须先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只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上诉人的食堂免费供应职工饭菜,虽然应当申领卫生许可证,但无须“先”取得,被上诉人适用该条款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错误,故要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改判支持其诉讼请求。

被上诉人辩称: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五十四条等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职工食堂,食堂也应当在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运作,与是否营利无关;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上诉人已申请并取得了《上海市食品卫生许可证》,说明上诉人已认识到之前行为的违法性,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依照《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第五十四条及《办法》第三条的规定,上诉人爱邦公司食堂属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其向职工供应饭菜,属于食品生产经营,应当取得《上海市食品卫生许可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食堂必须先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向职工供应饭菜,系为保证食品卫生,保障职工身体健康,食堂是否营利并不影响对上诉人违法行为的定性。因上诉人爱邦公司食堂在设立并向职工供应饭菜前未取得有关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被上诉人遂在调查取证并告知上诉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后,自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依据《食品卫生法》第四十条、《食品卫生处罚办法》第七条第三款、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二款的规定,对上诉人爱邦公司食堂予以取缔,并根据其免费向职工供应饭菜,没有违法所得的事实,对其罚款2 000元,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处罚幅度适当、执法程序合法。上诉人以食堂系免费供应职工饭菜为由,主张无须“先”取得卫生许可证,系对有关法律规定的错误理解,且明显有违反《食品卫生法》等法律规范关于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本意,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原审判决驳回上诉人爱邦公司的诉讼请求并无不当,本院应予维持。上诉人的上诉请求及理由于法有悖,本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第(一)项之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 思考及体会

笔者作为本次诉讼的委托代理人,在整个诉讼的资料准备及法庭答辩中,引发了一些思考及体会:

2.1 管理相对人对法律理解的偏颇

复议中的争议焦点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办前应书面告知其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其实《办法》第八条是对于拟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前来申办食品卫生许可证时,有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以书面形式告知其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有关规定,食品经营者作出相应承诺。实行食品经营卫生责任告知与承诺制度,这是为了提升食品经营者的守法和诚信意识而进行的法制宣传教育。事实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经公布,即具有法律效力和公信力,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知晓,而不以行政机关的告知为条件。

起诉中的争议焦点为:需要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只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其他包括食堂不需办证。这主要是起诉人没有全面学习、领会和理解《食品卫生法》的全部内涵,不熟悉相关配套文件规定。

上诉中的争议焦点为:“必须先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只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上诉人的食堂免费供应职工饭菜,是非营利性的‘非企业单位’,虽然应当申领卫生许可证,但无须‘先’取得”。《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必须先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法律规定是先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上诉人却理解为先经营后办证,简直有点“无理取闹”,当庭被责问:“后办证到底是半年、1年还是多长,期间可以回避行政部门的监督?”这都是对法律理解的偏颇,并有故意钻法律空子行为。

2.2 执法人员应规避法律漏洞

《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把办证的对象框定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食品摊贩两类;第二款不得伪造、涂改、出借卫生许可证的对象又定义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五十四条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注解为:指一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者个人,包括职工食堂、食品摊贩等,其涉及的面要比前者广。

针对食堂无证的处罚,笔者认为应采用《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全部款项,因为第三款规定卫生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上海市食品经营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下列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上海市食品卫生许可证》:其第二项即为食堂。全部款项的使用弥补了第一款的不足。

2.3 执法过程中应加强法制宣传

尽管《食品卫生法》从试行到现在己过去了24年,但一些企业负责人尤其是非食品企业的负责人还是不够了解,有时还会曲解。所以还要继续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通过宣传培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4 查出问题应增加整改机会

有些企业负责人重生产一线,轻生活后勤,认为供应职工饭菜是企业内部的行为,不受法律约束。一旦查出食堂无证被处罚,往往不易接受。我们在终审判决后也进行过交流,他们明明知道食堂也要办证,也知道法律上有漏洞,就是认为罚得太多,没有给整改机会,“咽不下这口气”所以才打官司,且每次提出的诉讼请求都有所不同,咬文嚼字,钻法律空子,并一打打到底,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如果我们先给一次整改机会,并予以帮助指导,效果就大相径庭,避免麻烦,提高效率。

2.5 实际工作中需商榷的问题

食堂作为特殊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尽管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却是法律调整和卫生监督的具体对象。笔者认为食堂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单位名称应为××企业食堂,而不应该写××企业,以免引起歧意。

(收稿日期:2007-08-10)

作者:唐 晨 何振凤 李海英

行政诉讼思考论文 篇2:

在火灾事故调查中避免火灾当事人信访或行政诉讼发生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在火灾调查实际工作中,对使用排除法认定起火原因,火灾损失统计以及当前火调工作要求及社会现状对火调工作者造成的压力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信访诉讼提出自己观点。

关键词:排除法;火灾损失统计;火调工作要求;行政诉讼

1 引言

火灾事故发生后,为了明确火灾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并追究相关责任,消防救援机构需要展开一系列活动,包括现场问询与勘验,技术检测与鉴定;这些活动统称为火灾事故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消防救援机构作为调查单位,有可能与当时单位或当事人产生纠纷,其主要来自于对起火原因的认定或火灾损失统计等的争议。当事人为解决此类争议,往往走两种途径:一是申请上一级消防救援机构对起火原因进行复核认定。二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信访或向人民法院申请对消防救援机构的行政诉讼,以此希望解决争议达到自身诉求。本文着重对如何在火灾事故调查中避免当事人因不满而进行信访或行政诉讼,谈一些个人的思考观点。

2 当前问题简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的相关内容,消防救援机构作为火灾事故原因的调查机构,应当在火灾事故发生后切实履行调查责任,就原因、损失作出明确调查,并为后续火灾预防提供依据。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调查工作有着诸多曲折,处理不慎会引起群众信访或行政诉讼,甚至被上级纪检部门追责,这是大家不希望发生的。在一些涉及纠纷和赔偿的火灾中,火调人员往往陷在当事人的纠纷漩涡中,身兼执法者和“老娘舅”的双重身份,疲于应付,时时被动难堪。火灾调查中因当事人不满从而信访、行政诉讼消防救援机构和火调工作者的原因很多,我们常常会说火调工作者业务不精,事实不清,取证不足,程序不规范等;然而排除这些较主观的因素,笔者认为有如下三个问题需要直面:排除法认定起火原因存在的问题,火灾损失统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火调工作要求及社会现状对火调工作者造成的压力问题。如在火灾调查工作中解决这三个问题,会对火调工作者更好的履职,从而避免信访或行政诉讼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3 存在的三个问题

3.1排除法认定起火原因存在的问题

火灾原因认定,通常有如下的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直接认定法,就是通过在对现场提取的物证展开检测、鉴别、验证、分析得出原因。直接认定法,需要具有充分的,客观的证据。但火灾现场往往非常凌乱复杂,许多痕迹物证都已破坏,难以查找,导致采用直接认定法十分困难。另一种方法是间接认定法,也是火调工作者常使用认定法,即用排除法来认定起火原因。就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先全面列举可能造成火灾的火源,再用证据、事实、科学依据、以及火调人员的经验,逐个加以否定排除,最终不排除一种或几种能够引起火灾的原因。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调查一些存在纠纷的火灾中,某些当事人对此种认定方法不尽认同。用此法怎样才能算排除穷尽,没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实际工作中一直困绕着笔者。客观上来说,起火原因的种类非常多;而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火灾起火原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根据相关书籍的描述,火灾起火原因大致可分为放火、电气、违章操作、用火不慎、玩火、吸烟、自燃、雷击、不明以及其它因素如地震、风灾等10种。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分类并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在应用排除法分析起火原因的时候,如何才能够将可能的火源全部列举出来呢?

另外,究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对某种原因予以排除,也没有非常科学的标准,更不好说法律依据,基层火调人员大多情况下还是靠经验分析来排除,而不同的火调人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判定带有很多主观性,这也是得不到当事人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排除法是一种很有用的火灾调查方法,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定标准,导致了执行起来令一些当事人不信任,增加了信访或行政诉讼发生的可能[1]。

3.2火灾损失统计存在的问题

根据《消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消防救援機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负责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而在统计火灾损失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造成纠纷,引发诉讼。火灾损失统计工作,一方面需要对现场展开全面的调查统计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受损单位或受损个人就损失提出申报并由消防救援机构核实,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得出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数据。火灾损失统计,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火灾相关情况,以供相关部门研究火灾规律,强化消防决策。消防救援机构统计的火灾损失,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是否可作为索赔的依据或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中的相关条款,火灾受损单位或个人,如果基于索赔、理赔等需要了解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自行收集,也可委托专门鉴定机构;并没有说明可直接使用消防救援机构得出的火灾损失统计结果。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数据却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行政行为得出的结果,这就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一些当事人将《火灾事故认定书》是法律文书,所以该文书中出具的火灾损失,就代表着法律对损失的认定,并要求以此作为民事索赔、保险理赔的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法院在相关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因为火灾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无法直接勘查,所以往往会直接参考《火灾事故认定书》中的信息和数据,这也导致了某些当事人因火灾损失统计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得不到他们的理赔要求,消防救援机构也不可随意修改出具的法律文书,从而采取信访或诉讼的方式来争取他们的“合法权益”[1]。

3.3当前火调工作要求及社会现状对火调工作者造成的压力问题

火灾原因的调查,许多地方规定了指标以及调查率等工作要求,并且在消防救援机构的年度考核中作为单位执法工作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意愿,火灾调查工作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的动机、愿望是不错的,但缺少科学依据,目前“创人民满意”的工作风向标可谓坚定不移,每一个执法工作者每一个案件办理的结果,都力求得到人民群众“满意”的回应,工作量增加大了,工作要求也提高不少,做工作人数没变,因此尽管十分努力,还是可能导致火灾原因认定不准确,或者火灾当事人不理解或不满。举例,某大型国有企业火灾,火调人员依法封闭现场,企业负责人希望能够尽快解封恢复生产,毕竟停工一天损失较大,这时作为火调人员乃至消防救援机构负责人都要权衡这个利弊关系,如同意解封,火灾原因还未查出,程序还未走完甚至刚刚开始,这对调查火灾客观原因显然不利,若火场现场遭挪动或破坏想要调查就更难;如不解封,国家损失,加上地方各种力量阻碍又难以阻却。诸如此类的压力还很多,经常考验着火调工作者的“选择”意识而不是“专业”能力。

4 针对三个问题改进的措施

4.1解决排除法认定起火原因问题的措施

就实际火灾原因认定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直接认定法往往无法使用,因为能够获取直接物证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排除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基于此,对排除法的使用尽量予以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火灾起火原因分类作出明确的定义;只有确保将所有可能的火灾原因全部明确,在调查工作中才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方便调查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原因,逐一就各种火源实施排除,为最终找出正确原因提供有效支撑。其次,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火灾原因排除标准予以规范化。比如,按照《火灾原因认定暂行规则》第二十四条的内容,如果能够找出该条款中列举的十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则案件具有纵火嫌疑。那么,如果在调查过程中能够对该条款中的十种情形予以排除,是否就能够排除纵火;如果在这种条件下依然不能排除纵火嫌疑,那么还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排除这一原因。只有建立规范的排除标准,才能够让纵火嫌疑排除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同样,对所有的起火原因,都应当具备这样的标准。这样调查人员在调查工作中,使用排除法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从而避免群众对调查工作带有主观性的不信任,避免群众不满和信访行政诉讼的发生[2]。

4.2改进火灾损失统计结论方式的思考

在改进统计结论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火灾损失统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明确火灾相关情况,以供相关部门研究火灾规律,强化消防决策,更好的开展消防工作,并非赔偿依据。所以笔者认为在发给当事人的《火灾事故认定书》中,应当规定可不描述火灾损失统计相关结果,诸如直接财产损失多少,造成多少人员伤亡等。只需要在《火灾损失统计表》将上述信息和数据反映出来即可。另外,要逐步发展和完善第三方火灾损失统计机构,并由此类机构满足当事人对火灾损失调查的需求。消防救援机构在具备损失统计规范并履行规范的情况下,可有效避免火灾当事人乱用火灾损失统计作为理赔依据,从而也避免当事人因火灾统计不满而随心所欲的进行信访和诉讼行为。

4.3解决当前各种对于火调工作者压力问题的思考

一是面对高工作要求带来的压力,笔者认为首先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对于人人都认为是压力的事情,应当带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心态来做,取得领先于别人的成绩,从而建立自信心。二是作为一名火灾调查者,务必要将实事求是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通过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收集证据,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工作中切记不可带入个人主观情绪,更不能被个人主观思想干扰和影响,要坚持从事实出发,以证据说话,坚持周密分析,不偏听偏信,做到公正、公平;对于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证明作用矛盾的证据,火调人员应结合案情,排除表面、假象,科学判断、审查,作出合理解释,正确地对案情进行处理,从而增强“破案率”。三是一旦碰到不得不作出利弊权衡“选择”的时候,应当冷静地分析研判,尽量和上级多请示汇报,多和当事单位沟通,将工作的方向尽可能引向既能维护客观公正又可使各方面均满意的平衡点之中。

参考文献:

[1] 金河龙,火灾痕迹物证与原因认定[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 火灾事故调查规定[Z].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2019.

[4] 火灾原因认定暂行规则[Z].2011.

作者簡介:

范俊轶,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嘉兴支队平湖大队专业技术一级指挥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作者:范俊轶

行政诉讼思考论文 篇3:

一则审计行政诉讼报道引起的思考

2007年,《中国审计报》报道:浙江省一审计局对该局所在地的一市政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时,依法要求该市政建设项目承建商提供相关财务收支资料,但该承建商在审计机关采取多种措施后仍拒绝提供,该审计局随后经请示上级审计机关,依法作出了对该承建商处以4.8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为此,该承建商对该审计局提起了行政诉讼,诉讼的结果是以审计机关胜诉而告终。不过,作者提到,审计机关虽然在该场诉讼中胜诉,但在诉讼结束后,面对拒不提供审计资料、拒绝审计调查的情况,除了给予行政处罚外,审计机关就难有作为,影响了审计监督的正常进行。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法律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尤其非国有单位拒绝提供资料的情况,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不能强制非国有单位接受审计监督。经查阅《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确实如作者所说,按照《审计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不过《审计法》并没有规定追究什么责任,如何追究?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的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按照下列规定追究责任:①对被审计单位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②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以上规定,对于行政单位、国有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还好说,上述追究责任的条款都用得上,一旦要启动对相关个人追究行政责任的程序时,相关单位和人员一般不会硬扛着不配合。但是,对非国有单位拒绝提供与审计有关的资料的情况除了罚款外,按照前述规定,就无法对相关个人追究责任;也许有人会说,《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还规定,构成犯罪的,还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呀。不过,根据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是要按照刑法来进行定罪量刑的,而现行刑法并没有关于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与审计有关的资料的行为进行定罪量刑的规定,因此“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鉴于以上情形,为了完善审计监督,保证审计监督的有效进行,笔者建议:①对《审计法》进行相应修改,参照《审计法》第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在《审计法》中增加“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拒绝提供与审计有关的资料的,有权责令其改正,仍不改正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单位暂停拨付与审计项目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的规定以及“对于采取以上措施仍拒绝提供与审计有关的资料的,审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对相关责任人员以妨碍公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规定。②鉴于《审计法》刚修改不久,目前要进行上述修改有困难,因此,可以借《审计法实施条例》修改之机,将以上修改加入到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

(作者单位:宜春市袁州区审计局)

作者:付日安

上一篇:实习情况个人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实训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