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关系密切,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持续上升态势、服务贸易差额呈不断扩大趋势、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有助于了解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优势的强弱,便于中国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篇1:

由中韩影视贸易巨大逆差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区域经贸一体化的多元多赢模式早已成为世界经贸发展的大势所趋,无论是欧盟的一体化,还是世界自由贸易的关贸总协定,抑或是东盟自由贸易等都是这种多元多赢模式的标准化范式。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额度正在呈几何级数迅猛增长,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与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与施行打开了中韩文化经贸交流发展的大门,更为中韩之间的影视贸易交流打开了全方位的通路,韩国作为世界文化经济发达国家,显然处于优势地位,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正面临着一场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 中韩影视贸易逆差巨大

(一)中韩经贸交流现状

2015年12月20日是中韩经贸交流史上划时代的一个崭新节点,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开辟了中韩之间自由贸易的新篇章。[1]此次中韩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所涉及的贸易额最大且经贸覆盖领域最广,可以说开了中外经贸交流史上的先河,在中国对外经贸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该自由贸易协定将彻底改变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并将最大化激活中韩之间的经贸往来。从实际经贸数据来看,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的数年之间,中韩之间的经贸体量即已由百亿美元体量快速发展为千亿美元体量,中韩极速发展的经贸交流每年都为中韩两国的消费者节省了百亿美元的关税支出,中国也因此而成为韩国最大的进出口国,韩国则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国与第四大出口国。

(二)韩国文化现象

中韩文化贸易由来已经,虽然历史上中国曾是韩国最大的文化输出国与邦主国,但是,随着韩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并晋身为发达国家,韩国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的文化经济反哺。最早从20世纪初叶韩国的《情书》这架“流行制造机”开始,韩国即已经掳获了中国的海量拥趸,《江南style》的风靡更是形成了一种傲视全球的“韩流”,《来自星星的你》则将韩国影视作品进一步塑造成为一种来自韩国的文化范式的规训,此后韩国的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在中国的文化娱乐产业圈内形成了难以抗拒、难以阻挡的真正意义上的“韩流”,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韩国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娱乐文化的幕后主导者。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韩国早在1998年提出的“文化立国”战略已经卓见成效,韩国已经成为世界五大文化强国之一。

(三)中韩影视贸易逆差

影视贸易是中韩文化贸易至关重要的核心,在这一文化核心贸易中,韩国文化目前在中国已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数据观察,近年来,我国的影视贸易出口额与韩国影视贸易出口额的逆差已经由最初的十几倍,逐年放大至百余倍。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这种逆差额度越来越大,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出口额度增长极为缓慢,而韩国对我国的出口额度则每年都在大幅增长,从数据对比来看,事实上,我国已经沦为绝对意义上的对韩文化输入国,同时,“韩流”已经成为一种较难阻挡的泛文化现象,许多年轻观众更是已经成为“韩流”文化的严重依赖者,而中国文化在韩国则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连根基都未能扎稳,处于严重的文化弱势地位。

二、 中韩影视贸易逆差探因

(一)文化产业意识与文化产业定位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但与韩国的文化产业的几何级数的发展相比,仍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中韩影视贸易逆差仍在逐年增大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2]但是,从根源上来看,中国缺乏一种文化产业意识,而这种文化产业意识是驱策文化产业呈几何级数无级发展的真正的元动力,韩国的文化意识也并非是一种原生态,韩国的文化意识的勃兴源自政府所大力倡导、全民所积极奉行的“文化立国”,可以说正是“文化立国”使得韩国在短短的20年间即以其经济优势酝酿出了全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并有文化产业意识的驱策之下形成了超乎想象的强大的文化优势。同时,由韩国政府所主导的文化产业意识所形成的文化优势与其经济优势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为韩国打造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文化产业定位。

(二)文化产业驱策与文化资源共享

韩国一直是制造的发达国家,而据韩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令人吃惊的是韩国的文化产业增长率已经是其制造业的两倍,究其根本原因,我们看到,韩国文化的极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其国内较为严格的著作权保护以及文化企业的雨春笋般的不断涌现,而且更得益于其扎实的文化专业人才的着力培养与其举国文化资源的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同时,更得益于其文化资源的公平、公正与全民共享。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与良好发展基础之上,韩国的文化产业才有可能获得几何级数的可持续成长。[3]而反观我国,无论是文化驱策还是文化资源的全民开放共享等,都处于相对而言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这样的氛围与基础显然完全无力支撑中国文化产业获得与韩国同等的几何级数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引申延展与三位一体

文化产业意识与文化产业定位为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框架支撑,文化产业驱策与文化资源共享则为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具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与无极拓展的宽泛空间,然而,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传统的其他产业,或现代的“互联网+”产业,文化产业自有其发展的最关键的必要条件,那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特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特质相对传统的其他产业,诸如制造业而言拥有更大的溢出效应,同时,也因此而拥有着更为宏大的产业链引申延展时空。此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文化产业对于知本、资本、市场三者的要求远比其他任何传统产业或现代产业都要高得多,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一个基于三维量子的由知本、资本、市场三个维度最佳整合而成的产业概念。

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略

(一)树立产业意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的影视作品在制作人眼中是作为艺术品而诞生的,然而,在发达国家,令人吃惊的是,影视作品早已经被视作商品,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的韩国更是如此。[4]这种产业意识源于韩国本土文化的不断积蕴,而反观我国文化,目前则处于一种“文化真空”状态,在异文化的强烈冲突与碰撞之下,年轻一代已经为异域文化所彻底浸染,底蕴丰厚的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已经失去其原生的先天沃土,变得无法可持续成长,这也是之所以在中国本土会出现“韩流”“哈韩”这些词汇的根本原因所在,本土原生文化的贫弱饥饿必然给异文化带来千载难逢的乘虚而入的发展良机,文化发达国家的强势介入使得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同步出现了一种岌岌可危的文化新常态。当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略就是树立起文化的产业意识,并为文化产业营造开放、公平、共享的发展空间,以快速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品牌与模式成熟依托的国际竞争力打造

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来看,美国之所以能够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长的半数以上,并雄踞世界2/3的票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品牌的打造,以及影视文化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两方面的优势,韩国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强势性也可以归结为这两个方面,而我国在品牌方面却显得不够重视,有过观影经验的观众想必都会对我国的大明星、大导演略有兴趣,而对我国的制作公司、影视品牌等一概采取忽略的态度,这就更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品牌标识化建设方面的欠缺。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则在品牌与成熟模式的打造方面更加重视,至少绝大多数观众都能在熟知某些发达国家明星的同时,也能对品牌略知一二,比如,好莱坞相必绝大多数观众都有所耳闻,这就是我国所缺乏的国际竞争力打造的成功实例。

(三)对国际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深度融合及交流

中韩影视贸易由最初的几十倍至近年来的百余倍的巨大逆差,再次显示了文化优势地位下的文化产业市场规律下的经济要素更加活跃的流动作用,同时,亦将文化产业市场化诸经济要素的趋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我国文化产业,面对文化产业未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地迎接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更加自信地面对来自包括韩国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国际竞争,并以产业意识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借以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释放下的“硬发展”。唯有对国际市场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方能为我国赢来更加深度的国际化融合与国际化交流,针对国际文化语境的差异化切入、选择化嵌入、无缝化融入等诸多举措更能为我国文化产业带来更加蓬勃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结语

诚然,文化大而言之是国家之魂,小而言之也是社会之魂,乃至每个公民之魂。文化决定了一国民众的意识形态与精神信仰,同时,也是一国民众生活态度的集中反映,文化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元动力与外在驱策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与韩国等文化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确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距,但是,发展的机遇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文化仍然是我国潜在的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重新挖掘大国文化,重新构建大国文化,在大国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点,将能够帮助我国快速撬动整个世界文化产业。

虽然文化发达国家存在着某些已经固化的先天优势,并使其拥有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以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度量,目前世界上的任何发达国家都不具备同样的潜在优势。虽然韩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一员,其文化的强势地位目前较为显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与国际文化经济规约相同步,早日跻身成为世界文化发达国家中的一员,借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在并轨入国际快车道上的极速发展,则赶超文化发达国家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文春英,刘小晔.“韩流”是否是国家意识推动的结果?——从《来自星星的你》热播看韩国文化产品与国家软实力[J].对外传播,2014(4):51-52.

[2]刘杨,曲如晓,曾燕萍.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文化产品贸易——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证据[J]. 国际贸易问题,2013(11):28-29.

[3]Hoskins,C.,Mirus,R.et al.U.S.Television Program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Unfair Pricing?[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9:35-36.

[4]Waterman,David,Everett Rogers.The Economics of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Far East Asia[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4:11-12.

作者:张慧

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篇2: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关系密切,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持续上升态势、服务贸易差额呈不断扩大趋势、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有助于了解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优势的强弱,便于中国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应发挥经济贸易规模优势,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夯实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建立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优势,扩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色服务贸易。

关键词: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服务贸易持续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服务业、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国际投资良性互动带动经济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相近,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贸易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东盟各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特色,竞争力较强,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分析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并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政策建议。

一、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持续上升态势

2008-2012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变动一致: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均呈现小幅下降态势,2009-2012年,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09年的2865.4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706.04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差额呈不断扩大趋势

2008-2012年,除菲律宾和柬埔寨外,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均为负值,而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净出口额持续正值,说明中国和东盟服务贸易整体状况并没有随着服务规模的扩大而得到优化,竞争力甚至有所减弱。特别是2011-2012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逆差呈不断扩大趋势。相比较,2008年新加坡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为118亿美元的顺差。2009-2012年,一直处于逆差状况,但逆差水平起伏不大,维持在30亿-80亿美元。泰国是东盟国家中唯一逐年缩小逆差的国家,其他东盟国家均呈现持续逆差的趋势。

(三)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指一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反映一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数值在(0,1)之间,该数值越大,竞争力越强。除2009年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略微下降外,2008-2012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由3.81%上升到4.35%。东盟各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新加坡,近年来市场占有率一直超过2%,其他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较小,普遍不足l%。

二、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通过建立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评分排序,力求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对竞争力的评价思想为指导,从国家实力和产业基础、服务贸易水平、服务贸易发展潜力、贸易环境等四方面,构建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国家实力和产业基础包括GDP(XI)、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服务业占GDP比重(X3)、服务业产出增长率(X4)、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X5)五个指标;服务贸易水平包括商品及服务进口额(X6)、商品出口额(X7)、服务出口额(X8)、服务收支差额(X9)、服务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XIO)五个指标;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包括服务出口增长率(XII)、服务产品结构转换率(X12)、贸易条件指数(X13)、服务贸易竞争指数(Xl4)、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15)五个指标;贸易环境包括金融体系(X16)、基础设施(X17)、政府管理(X18)、企业支持(X19)、科技支持(X20)五个指标。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计量模型构建

将20个指标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当主成分数目为4个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3.364%,可代表大部分信息。分析结果参照下列表格数据,主成分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见表1,按照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计算式。

F=0.395857 F1+0.31794 F2+0.135498 F3+0.084348 F4

以上式为基础,并结合SPSS计算过程得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主成分项20个指标的分值与主成分载荷矩阵值。对每个主成分项下的20个指标载荷值求平方和,得到特征根值并对特征根值求取二次方根,其中计算得出的特征根值与表1中SPSS软件自动得出的特征根值相符。

将每个主成分项下的二次方根值与中国与东盟各国相应主成分项下的得分值相乘,可得到中国与东盟各国主成分得分。然后,将此得分值分别乘以表达式中对应主成分项的权重,得到最终的综合竞争力得分,按此竞争力得分进行排序,得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排名情况(见表2)。

(三)数据主成分分析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在GDP(X1)、商品及服务进口额(X6)、商品出口额(X7)、服务出口额(X8)、外商直接投资(X16)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解释能力,可将其统称为经济规模指标。

第二主成分在人均GDP(X2)、服务业占GDP比重(X3)、服务收支差额(X9)、服务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XIO)、基础设施(X17)、政府管理(X18)、企业支持(X19)和科技支持(X20)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解释能力。其中,人均GDP(X2)、服务业占GDP比重(X3)、服务收支差额(X9)、服务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XIO)反映了一国的实际经济能力,基础设施(X17)、政府管理(X18)、企业支持(X19)和科技支持(X20)则是经济环境的表现,可称为潜在经济竞争力指标。

第三主成分在贸易条件指数(X13)、服务贸易竞争指数TC(X14)、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X15)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解释能力,可称为服务贸易发展优势指标。

第四主成分单独对服务产品结构转换率(X12)做出了解释,可直接称为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指标。

(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结论

从整体看,与东盟各国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具备相当优势。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整体综合排名首位,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列二、三位。中国综合排名中,竞争力得分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上,其次是服务贸易发展优势,得分最少的是潜在竞争力。根据对主成分的上述分析和解释,结合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排名,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做出如下分析:

在经济规模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贡献体现在第一主成分经济规模指标上,得分是6.4219,远远高于东盟各国。从GDP、商品及服务进口额、商品出口额、服务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看,中国占据绝对优势。从经济规模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远超东盟各国。中国在经济与贸易规模的绝对优势,对最终的主成分排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尽管中国在服务贸易竞争力综合得分中的优势并不能说明目前中国已具备很强的服务贸易水平,但中国凭借现有经济规模可更快地拉动其服务贸易发展,进而更好地发挥出服务贸易竞争力优势。

在潜在竞争力方面,中国在第二主成分潜在竞争力指标上得分仅为0.3536,远落后于新加坡的5.5163,甚至落后于马来西亚的0.6598。说明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服务业比重也不高,服务业人员、设施、企业、科技及政府支持方面急需加强。事实上,与经济规模指标相比,潜在竞争力指标才是一国服务贸易真实水平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最好体现。然而,中国实际服务贸易水平与服务贸易环境并不像中国的经济规模那样表现突出。新加坡虽然国家经济规模很小,但在服务贸易发展实力和产业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这才是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服务贸易发展优势方面,中国在第三主成分服务贸易发展优势指标得分是1.2668,排名第二,低于柬埔寨的3.4418。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将服务贸易在贸易条件指数、服务贸易竞争指数或者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作为衡量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根据数据分析可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指数与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不高,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贸易条件指数上,该指数高于所有东盟国家。因此,从第三主成分指标看,与东盟各国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具备很强的贸易条件。

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第四主成分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方面,中国、菲律宾、泰国的得分比较突出。中国在第四主成分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指标的得分是0.6861,高于泰国,仅低于菲律宾,反映出菲律宾在服务贸易方面具备发展特色。然而,中国也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以及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

通过上述对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比较分析,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中国不仪拥有巨大的服务需求市场,也是吸引其他经济体投资的热点地区。同时,商品进出口额对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加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尤其表现在运输、商务、物流等相关服务业上。

三、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尽管相较于东盟各国,中国服务贸易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货物贸易的总量和顺差优势并没有通过有效的传导途径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二是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业发展落后,人力资源、交通、通讯等配套措施还有待加强。三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缺乏特色,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优势不足,服务贸易结构需要优化升级。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优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善:

(一)发挥经济贸易规模优势,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首先,应利用中国经济总量大、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的优势,带动服务贸易发展。一方面,中国作为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和贸易大国,客观上要求提升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衍生出高质量、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这些现实因素都要求,中国的服务贸易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在品牌、质量、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具体来说,就要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转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培育消费者对于服务的需求。

其次,引导外资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服务外包。外资不但可解决服务业资金短缺的难题,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还可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本土服务企业的竞争意识。尤其是外包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以服务出口为导向,促进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对中国服务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应强化外资政策与服务贸易产业政策的协调,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结构和水平,引导外资向高层次的服务贸易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同时,吸引多元化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建设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

最后,根据中国服务各行业的发展状态,逐步扩大开放竞争力较强的服务市场,刺激服务业的产业升级与创新,从而有效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优势。鼓励国内民间资本向服务贸易转移,打破一些服务行业的垄断,提高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二)夯实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建立相关配套设施

首先,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服务贸易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同国际规则相符合的法律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遵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和《国际服务贸易统汁管理办法》,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设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细化服务的统计口径;定期发布中国服务贸易的权威统计数据,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分析指标体系。

其次,加强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服务贸易的规范化和便利化。构建计算机、移动通信信息网络,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带宽和网速。加强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口岸等交通运输的硬件和软什设施,采取网卜.交易、电子提单简化服务贸易出口手续,完善信用卡支付、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在海外投资码头、港口等基础没施,建立服务贸易的营销网络。

最后,培养服务贸易的专业人才,强化人才保障。落实和完善培养服务贸易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金融、保险、信息等行业的急需人才。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造就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依托服务贸易发展优势,扩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

首先,依托货物贸易出口的强劲势头,带动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表明,货物贸易出口对服务贸易出口不仅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还会产生对服务产品的引致需求。在货物贸易高速发展的背后,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很多仍是由外国的研发中心设计出来的,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和销售网络大多也是外国的,货物贸易所需的运输、保险服务也是通过进口获得的,制造业“两头在外”的现状严重限制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这种局面要求中国必须尽快理顺由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的传导机制,提高国内研究机构和人员素质,争取由国内企业提供营销、运输、保险等出口产品的配套服务。

其次,借鉴中国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发展经验,研究适用于服务贸易的扶持政策。一是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如,减少服务贸易出口企业的直接税,为其提供间接税收优惠,允许在集团项下“合并纳税”,为服务贸易出口争取最惠国待遇等。二是利用出口信贷缓解服务贸易的资金瓶颈。如,吸引商业资金加大服务贸易出口信贷规模;降低服务贸易出口信贷的融资门槛;提高对服务贸易出口信贷的贴息比例等。

(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发展特色服务贸易

首先,必须立足于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继续巩固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在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务项目上,提高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不断挖掘其发展潜力,增加贸易附加值。这不仅与中国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国情相吻合,也能打造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特色,巩固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

其次,积极发展高水平、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当今世界服务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不断进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中国必须培育新兴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加快传统服务项目向现代服务项目的转变。

最后,充分利用展会、国际交流等形式扩大服务贸易宣传,打造中国品牌。加强服务业企业与外宣、外交、外事、经贸、文化等各部门的联动,通过驻外使领馆和多种商业渠道,搭建平台,强化服务的整体形象宣传。支持和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加各类服务行业专业展会,发挥中国国际软件交流会、文博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夏洽会、中国国际教育展、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等国内知名展会的作用,寻找对外合作商机。实施服务精品战略,整合现有资源,推出特色服务组合。扶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景点、文化艺术等服务出口,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服务项目。

作者:汪艳

影视贸易发展论文 篇3:

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分析

摘 要:近年来,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从目前全国文化服务贸易环境来看,浙江省的文化资源相对较多,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同时,文化服务贸易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文化贸易自身发展情况及国内外环境入手,运用数据分析了目前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浙江省大力发展文化服务贸易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自2001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贸易发展以来,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瓶颈,亟待决策部门在考虑“十二五”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统筹安排,优化文化贸易发展环境,使文化贸易在推进浙江省经济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文化一体化中发挥出更大作用,从而使浙江省文化贸易也获得更有效的发展。

一、扩大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文化贸易是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浙江服务业和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引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文化服务贸易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文化服务贸易,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外交、外宣、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功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让国外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对增强我国在世界的软实力、国际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大意义。文化与服务的输出比商品的输出更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如果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就只能是一个“硬件加工厂”,只能是“世界工厂”,而不能成为“世界办公室”。我们要把经济、技术和文化结合起来,发挥文化对经济技术的带动作用,以文化出口促进文化产业和经济贸易的加快发展,切实提高浙江省的国际竞争力。

(二)文化服务贸易有利于改善整个国际贸易结构

优化文化贸易结构是对外贸易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文化服务贸易。欧美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已经取代了传统贸易的重要地位。传统产业所依赖的是自然资源,而文化贸易则更多依赖文化传统、创意观念等。因此,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发展有个性的文化贸易,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服务贸易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反周期调节的作用 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与第一、二产业相比,文化等服务产业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较低,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下滑影响较小。

(四)大力发展文化服务贸易有利于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发展文化服务贸易要充分发挥浙江省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优势,着力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步伐,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和外贸转型升级,实现浙江省从对外文化交流大省向对外文化贸易强省迈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二、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近年来基本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增长,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在浙江省服务贸易和整个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浙江省在全国的地位快速上升。按已历时8年的六部委统计口径统计,2004—2010年,浙江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年出口总额由2004年的16.7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7.41亿美元,再到2010年的49.93亿美元,其中文体用品出口占75.68%。按2011年海关总署发布的全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目录统计口径统计(不含文化服务出口),2011年浙江省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9.1亿美元,名列各省市第三,位居广东、福建之后。2012年上半年,全省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7.74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出口14.55亿美元,占全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的比重为14.3%。据统计,2012年浙江省有从事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实绩的文化企业达7588家(列入国家商务部、中国海关总署关于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目录内企业)位居全国第三。

(二)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发展呈现的特点

1.文化贸易企业发展壮大。据统计,全国有从事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实绩的文化企业已达7588家(列入国家商务部、中国海关总署关于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目录内企业)。

2.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结构不断优化。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等文化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服务出口不断扩大,分别比上年增长2.6倍和55.4%,占全省服务贸易比重上升较快。

3.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市场不断扩大。浙江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已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日为浙江省主要出口市场,约占出口额的55%;“走出去”境外投资企业10家,位居全国第二。

4.浙江影视对外出口创下全国四个第一。浙江影视纪录片出口额全国第一、浙江电视剧出口额全国第一、列入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的影视机构数量全国第一、列入国家重点影视出口项目数量全国第一。

5.美国为浙江省第一大文化贸易伙伴。美国、阿联酋、尼日利亚、巴西和德国为浙江省钱5大核心文化产品贸易伙伴。浙江省与上述5个国家分别实现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7.08亿美元、2.55亿美元、1,58亿美元,占全省核心文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此为21.95%、7.90%4.84%和4.71%。前5位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之和占全省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46.48%。位居浙江省前列的文化服务贸易市场为美国、日本。

6.浙北地区文化贸易居于全省前列。浙北地区包括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2012年浙江省各地区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中,绍兴市居于首位,其次为宁波市、杭州市;文化服务进出口额中,杭州市占据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半壁江山,其次为宁波市、嘉兴市。

三、浙江文化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文化服务贸易目前处于初始阶段

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的出口还是弱项,服务出口额总量低,竞争力还弱,存在巨大逆差,“有资源没产品”的现状阻碍了浙江省文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浙江是进出口贸易大省,但都集中在货物贸易领域,文化贸易存在较大的逆差,与浙江省作为全国第三文化贸易出口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化软实力的发挥。

(二)文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失衡

1.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比例小。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内容产品,始终处在贸易链低端,是发达国家加工厂的角色。出口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文化产品,高附加值的文化服务类产品比例很小。2011年,文化服务出口额仅占文化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48%,文化服务出口与文化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42.6;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逆差分别为2.52亿美元和1.13亿美元;引进版权307个,输出版权164个,结构错位明显。浙江省文化贸易还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主要以价格优势取胜。浙江省文化服务产品的顾客主要集中于海外华人聚居区,欧美等西方主流社会较少。

2.原创与自主产权产品比例小。虽然形成了一批有较大规模的文化出口企业,由于浙江文化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缺乏全面认识,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偏好定制文化产品的能力偏弱,自主创新能力低,所以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自主产权产品还相当薄弱。

(三)文化服务贸易出口渠道建设滞后、文化品牌缺失

服务出口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同时缺乏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文化推广渠道相对较窄,大部分是通过政府的推广、宣传,缺乏有力的市场意识、市场机制。大部分的优秀文化艺术产品是“送出去”,而不是“卖出去”,没有建设有力灵活的市场机制,依赖巨大的政府投入来运行。一些原本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的优秀文化产品错失国际市场表现机会。文化品牌短缺,缺乏被国际市场深度认知的品牌性文化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与浙江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文化服务贸易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导的文化产业的国际推广。由于文化产品有其特殊的文化属性,文化服务贸易不能和传统贸易等同对待。在研究促进文化服务贸易策略过程中,不能只看出口环节,还应将其从文化资源开发到产品生产,再到最终推向市场的全过程联系起来分析。其中文化资源开发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专业人才则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有内容的文化产品才具有高附加值,才能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没有充足的文化资源开发,就只能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从事加工制造等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也就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品牌。

四、推进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省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等“三大抓手”,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支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企业,培育认定有代表性的重点文化出口基地,开拓浙江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发展新局面。

(一)以完善扶持政策为抓手,营造浙江省文化出口良好坏境

1.进一步明确浙江省文化出口工作重点。在发展路径上,要重点支持文化出口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营销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产业扶持上,继续推动影视、动漫出口、新闻出版等文化贸易快速增长,使文化服务占浙江省服务贸易的比重快速上升。明确以电视节目境外落地、数字报纸与网上书店境外发行等有发展潜力的新业态为重点,在主体培育上,以发展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为依托,共同打造和完善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对外出口政策体系。在巩固欧美、亚洲文化出口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非洲等地文化出口新兴市场。

2.不断完善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政策。文化贸易与传统货物贸易运作模式有着极大的差别,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属于新的出口业态。例如,影视动漫出口、数字报纸与网上书店的境外发行,是中央重点鼓励、扶持的出口产业,这些产品应更注重自身的影响力;货物贸易则是通过海关出口报关,出口数据统一规范,结算模式统一,而文化出口的出口方式和结算模式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目前的初始阶段,更多的是通过代理进行人民币结算。为此,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应更多地向开拓境外市场方面倾斜,鼓励企业和有关机构积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

(二)以境外重大展会为抓手,构建浙江省出口国际营销网络

首先,加强对国际文化市场的调研,研究国际市场的需求,了解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的心理态势,充分考虑国外消费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欧美澳华人居住的主要城市的消费特点,以及近年来与我国联系密切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导向,努力打造适销对路的文化项目和产品。其次,扶持一些境内外文化贸易重点文化展会。我们要与文化厅、广电局和出版局等相关部门一起,共同认定培育一批境外重点文化展会。要以法国戛纳影视节以及2103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文化贸易展会为重点,为企业搭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服务平台,扩大浙江省文化企业在海外的影响力。重点推动一些浙江文化产品贸易展示中心项目的调研筹备工作;力争在海外建立文化界知名政府机构和合作单位联系机制,构建浙江省文化产品海外落地的渠道。

(三)以项目与平台为抓手,推动文化出口工作更上新台阶

1.认定新的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和项目。在认定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商务部等部委新修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2013年度国家和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评选工作,使企业的重点项目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切实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2.培育认定有代表性的文化出口基地。根据与省财政联合出台的《文化出口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明年我们要和省级相关部门一起,重点培育和认定一批涵盖出版、影视、文化创意等浙江文化出口基地,聚集文化产品出口优势和资源。

3.做好文化出口统计工作。以全国文化服务贸易出口企业直报系统填报工作和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检测体系建设为契机,2013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出口企业统计工作,加强出口业绩的登记上报,把出口实绩作为申报政策的依据。

4.充分发挥协会与中介组织的促进作用。2011年,浙江省成立了服务贸易协会,同时组建了全省文化出口联盟。今后,要充分发挥文化联盟密切联系产业的优势,推动成员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协会与中介在组织、协调文化“走出去”中的积极作用。

(四)发展文化服务贸易需将民族性、浙江省特性和东道国本土化有机结合

文化服务贸易在运作模式上要强调创意、宣传推广等新的营销运营理念。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市场运作方式不同。由于文化结构的差异性,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后往往难以被国际消费者理解和认同,容易导致价值降低而产生“文化与心理壁垒”。中国近现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客观上帮助西方培育了其在中国的文化产品市场,而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则具有极大的想象性。西方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时的“文化与心理壁垒”小,而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时所遭遇的“文化与心理壁垒” 却非常大,从而导致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将民族性、浙江省特性和东道国文化有机结合,生产国际消费者容易理解、接纳和欣赏的文化产品以有效降低“文化与心理壁垒”,是我们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重中之重。

(五)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需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1.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提升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创意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惟有了解国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生产符合国际消费者喜好的内容和创意,通过现代化的诠释方式实现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的融合,并引入高科技元素加以演绎,才能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获得一席之地,才可持续发展。

2.掌握文化贸易国际营销方式与渠道是实现文化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商品化运作对文化贸易至关重要,其内涵包括掌握成熟完善的产业链、国际市场运营规则和模式、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享有国际声誉的品牌和商业化分销渠道等。

浙江作为文化贸易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与服务、生产和创新提供不竭的灵感源泉。应在国际化视角下积极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大力提升文化内容、品位与渠道建设,努力促进文化资源与市场的融合,以最大的原创精神将其转变为高附加值的文化资本,从而寻求浙江省文化资源最有效的现代化诠释方法,使之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Defining the Field and Its Challenges.Walter Jamieson.APT Bulletin.Vol.29,No.3/4.Thirtieth-Anniversary Issue(1998).

[2] Cultural Industries Revisited.Paul M.Hirsch.Organization Science/Vol.11,No.3,May-June 2000.

[3] Zhang Xiaoping.International Culture Trad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8,(5).

[4] 蒋晓梅.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5):56-57.

[5] 刘燕.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34-35.

[6] 雷光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1):126-127.

[7] 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31-32.

[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王柏毅

上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格式(精选2篇)下一篇:公务员调研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