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欣赏课的感想(推荐9篇)
听于老师的课已经四个星期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我已经被电影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更被于老师每个星期三晚上坚持跟我们连上三节课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感觉到艺术可以给人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四个星期的课程使我对电影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但重要的是,现在的我特别的想进一步了解电影,欣赏电影,关注它到底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思考,给了我怎样的启发。以后我会经常去到影院观看电影,多多学习电影知识,做一个真正的电影爱好者。
老实说,以前的我是个对艺术不感冒的人,觉得根本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必要,在电视上或是网上看岂不方便,但是影视鉴赏课给了我一个了解电影的机会,那天晚上的《127个小时》给我提供了一个和电影近距离接触的平台,当主人公最后时刻将自己的手骨弄断,背景音乐从那个音响出来的时候,再加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肢体的活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那不是因为感情的禁不住,而是 感官上的冲击。影视鉴赏提高了我的艺术欣赏尤其是电影艺术的欣赏能力,让我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我觉得一部电影就像是一本书,每个人看一本相同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道理和知识也不相同,但是通过影视鉴赏可以提高我们看待世界看待问题则是不禁相同的。
一、上不上?——这不是个问题
人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尽管习惯于依靠文字表达的人们还有些不适应,但不可否认,影视图像具有原生态特征,读图,可以让现代人更逼近生活的真实,更细腻、更真切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可是,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预言,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1]香港电影学院主管教学的负责人也曾说过,现代人接触影视媒体的时间,每天至少两小时以上,一般观众如果没有影视文化的知识,只能被动地接收影视传媒讯息,可以说是另一种文盲。
两人从文化层面对“影视文化文盲”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教育层面看,前苏联教育家A. C.马卡连柯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孩子习惯于消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往往是不由自主的视觉印象,孩子仅仅是‘看看’而已,艺术印象仅是一略而过,没触及到个性,没引起思索,没向他提出任何问题。这样的看电影是微不足道的,而有时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危害。”[2]
看影视,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很重要的部分,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影视欣赏能力也就自然成了现代人必备的能力。读图时代,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升学生的影视欣赏能力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狭隘的语文观已不适应现代的语文教学,大语文,大视野,才贴合语文本质,贴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影视欣赏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加,也就是要在开设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基础上考虑必修与选修的整合。语文与影视的联姻成为必须,没有“影视”的语文是“清瘦”的,没有“语文”的影视是“平面”的。
二、上什么?——这是个问题
各学科都可以开影视课,英语教师可以开“基于影视欣赏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影视欣赏与听力教学”,历史教师可以开“跟着电影学历史”,计算机教师可以开“Edius、Premiere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而我校的物理教师李鸣就开了“物理视角中的电影”一课。或许语文教师会说:我们开的是真正的“影视欣赏”课。那么什么是“影视欣赏”?别的学科上的不是“影视欣赏”吗?语文教师上的“影视欣赏”有什么独特性?中学的“影视欣赏”与大学的“影视欣赏”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都要在开课之前给予厘清。
笔者认为介绍电影的发展历史,历史教师或许讲得比我们更专业;介绍电影的拍摄技法,通用技术教师或许讲得比我们更专业。而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欣赏电影,那么,我们开的影视课就要体现出两个“味”:“语文味”和“影视味”。“语文味”体现在哪里?应该在语言的习得、审美;“影视味”体现在哪里?画面、色彩、音乐、表演。我们要把“语文味”和“影视味”融合起来,比如,分析语言不仅分析人物的对白,还要分析“画面”,因为影视的语言就是镜头,影视的蒙太奇手法就是语文的修辞。
我们要把影视教学融合进必修课。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必修四节选了电影剧本《辛德勒名单》,教师可以借此进行影视文学的讨论,教材课后设计的关于“辛德勒人性”的“问题探讨”其实是“文本研习”,很遗憾教材的编者并没有根据影视文学的特征设计“问题探讨”,教师上课时应该做出调整。当然,影视欣赏如何融合进必修课,还要我们做出努力地探索。
至于中学影视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笔者看到一本大学《影视欣赏》教材的目录,分电影篇和电视篇,共十章:“第一章:认识电影;第二章:类型电影;第三章:动画片;第四章:纪录片;第五章:解析电视;第六章:电视栏目;第七章:综述晚会;第八章:音乐电视;第九章:电视剧;第十章:电视广告。”[3]如此庞杂的内容,中学影视欣赏课上不了,所以教师要把教学内容的范围缩小再缩小。
再比如某大学教师上的电影课的课程内容如下:“1.电影产生的原理与形成的历史;2.格里菲斯与经典好莱坞电影;3.爱森斯坦与苏联电影;4.《公民凯恩》与世界电影的现代演变;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电影纪实美学;6.法国新浪潮与欧洲现实主义电影;7.《小城之春》与东方人文电影。”这些教学内容专业性很强,中学影视欣赏课不可能也没必要上得那么深,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浅显化。
范围小了,才能教得透;内容浅了,才能激发兴趣。教师可以把“影视鉴赏”浅显为“影视欣赏”,鉴赏需要通过比较和对照进行评价判断,欣赏则是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品味和感受。如果说大学阶段要学生鉴赏影视,那么中学阶段则要求学生欣赏影视,这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还可以把“影视欣赏”缩小为“电影欣赏”,再缩小为“××电影欣赏”,范围小、内容浅显易懂才契合中学的课程实际。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开的影视课题有很多,比如“带着语文课本看电影(教材与电影)”、“名著与电影(影视)”“王朔电影欣赏”“张艺谋电影欣赏”“斯皮尔伯格电影欣赏”等。像“带着语文课文看电影”这样的课题,就要求我们精选与教材文本有关的电影,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如可以选择《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祝福》《边城》《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等,课程主要是进行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比较赏析。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还要注意少一些诸如蒙太奇手法、长镜头理论等影视专业技巧和理论的分析,多一些情节梳理、形象赏析、主旨讨论,要重视作品教育内涵的挖掘,也要重视画面、色彩、音乐、表演等影视特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前文所说的把“语文味”和“影视味”融合起来。
拿某教师以主旨的理解为导向安排电影欣赏教学内容的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如下:1.影视鉴赏知识和方法简介;2.以《可可西里》《简爱》为例探讨课题:责任与尊严;3.以《十七岁的单车》《千与千寻》为例探讨课题:青春与奋斗;4.以《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探讨课题:执着与自由;5.以《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为例探讨课题:幸福与亲情;6.影视评论写作指导。影片是精心选择过的,教师是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按照课程分专题进行影片欣赏的。
再比如我校樊一君老师开设的“古希腊神话故事与影视欣赏”课程。课程内容安排如下:1.古希腊神话基本知识介绍;2.十二主神介绍,观看《诸神之战》(2010年美国版);3.神与人的区别;4.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怪物,观看《赫拉克勒斯》(2005年版);5.英雄与悲剧,观看《俄狄浦斯王》;6.人类与半神,观看《奥德赛》;7.观看《特洛伊》;8.交流与考核。课程通过讲解古希腊神话故事,欣赏由此改编的电影,评价原著的价值与改编的意义,旨在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原著,鉴赏电影改编的魅力与遗憾,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批判精神。
以上两个影视欣赏课程的内容设计都是比较合理的,内容指向(教学目标)明晰,重视观影与评影的结合,值得借鉴。
三、怎么上?——这是更大的问题
中学影视欣赏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随意、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这固然因为影视欣赏课主要以选修的形式存在,而选修课时是限定的,一般以一学年18课时1学分,如果以每一节课40分钟计,总共的上课时间只有520分钟,一部《变形金刚4》就有166分钟,总课时看不完四部《变形金刚》。如果不看影片,光赏析,那样的影视欣赏课便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那么影视课该怎么上?首先,一定要看影片,而且要看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好影片。这就要求教师精选电影,开课时要列出必看影片和参考影片,因为课时限制,观影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对课程的拓展,把影视选修课与社团(比如“电影社”)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文本结合起来,与原著阅读结合起来,甚至可以与别的学科开设的与影视相关的课程结合起来。
其次,“赏片—讨论”要成为影视欣赏课的组织常态。赏片和讨论可以是个体,可以是小组;可以是推介,可以是观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多视角评价电影,评价的视角可以是导演,可以是编剧,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摄影,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形象。
某教师是这样组织学生探讨影片中人物的“身份的奥妙”的,她抛出三个话题:“话题一:魏敏芝为什么是一个农村小姑娘?———《一个都不能少》探究;话题二:史标曼为什么是一名钢琴师?———《钢琴师》探究;话题三:诺兰德为什么是一名速递员?———《荒岛余生》探究。”教师预设的问题很新巧,学生集中围绕着人物身份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学生明白了“文学创作是一种美好的复杂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有时候,我们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去设置情节去安排人物身份,但有时候也可以从典型人物的典型身份和典型经历出发为他们设置故事和主题。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必然遵循一个原则:量身定做。唯有如此,创作才会真实感人,扣人心弦,动人心魄。”[4]
在中学开设影视欣赏课,还需要全体语文教师做出很多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语文教师的影视修养要不断提高,要主动开设和开发各种影视欣赏课程,编纂适合教学的教材。课堂上,要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改变单一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改变学生将影视欣赏课看作“休闲课”和课堂上“看片积极,听课消极”的现状,提高学生的欣赏趣味和欣赏品位。□◢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4:12.
[2]A.C.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
[3]周星,谭政.影视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本文重点阐述了影视音乐对中学音乐欣赏的推动作用,通过影视歌曲与音乐教材的歌曲差异之处进行现状分析,包括影视音乐歌曲的特点及音乐课本歌曲的特点,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案例相结合,提出将通过影视歌曲和音乐学科有机整合的手段,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及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才华较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培养和熏陶学生欣赏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但在许多中学音乐课堂上,往往是考与学脱节,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上似懂非懂,课后忘得一干二净。
(1)大多优美、舒畅,节奏感较强,容易掌握,学生可运用这些旋律自己进行填词,反复吟唱,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旋律更枯燥、拗口,学生不易掌握,导致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失去歌唱兴趣。
(2)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而且主题明朗、健康向上,贴近学生思想。如电影《宝莲灯》的插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学生几乎人人会唱;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某些歌曲歌词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山里来了个售货员》这类歌曲对现在的学生来讲根本不切实际,学生唱得一头雾水,当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3)影视歌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贴近学生的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的选择,唱出来的效果较好;而音乐课本教材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如果碰到不喜欢听不喜欢唱的歌曲,也只能强制学习,长此以往,上音乐课开小差,做课外作业的学生也就见怪不怪了。
(4)影视歌曲是为电影量身定做的,其与情节、内容有关,学生的思想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看到催人泪下的情节,如《泰坦尼克号》,或是欢欣鼓舞的片段,如《英俊少年》,自然就记住了伴随这些情节响起的电影主题曲和插曲,所以这种视听结合的教育方式适合广大中学生;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歌曲只有听觉形而没有视觉形象,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受制与教材又没有有可以感受的直观形象,学习中便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
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有高低之分,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一)运用影视资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有其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音乐欣赏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通过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批评,才能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才会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如《音乐之声》、《英雄儿女》等为切入口,通过研究这些影片中的主题曲、插曲,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运用影视资源,丰富和提高音乐知识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明族地域及不同价值定位的音乐文化都是我们面队的现实和探究的对象,同样,影视音乐的运用,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丰富和提高写生的音乐知识。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以《音乐之声》一课为例,让学生就《哆来咪》和《雪绒花》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插曲,围绕其背景、调式、拍号、速度、情绪等各方面作比较,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将讨论好的结果汇成一张表格,表格如下:
???? ?????? ????????? ?????? ????????? ???? ??????? ???? ??????? ?? ??? ? !"#$%#&?? ’(#)*#+??,-? .,#/,0? 1,#2,0?
通过这两首插曲的比较,学生不仅对调号、拍号、速度等音乐知识能力较熟练的掌握,对一些较为抽象的东西,如情绪等有具体的感知,并将其物化为具体的作品,还可以用“模仿秀”的形式将自己喜爱的影视歌曲表现出来,让学生表现得更加的积极,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形象的感知、把握和综合的审美感受,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形象丰富的音乐思维,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影视音乐,对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影视音乐的课堂成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是基础性内容,是培养音乐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凝重。而影视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它旋律优美,节奏感较强,如电影《亮剑》中的主题曲《中国军魂》,这首歌曲坚定、豪迈,一往无前地同学们唱起来特别有劲,作品内容更表现了中国军人的钢铁精神,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这不但使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而且还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瑰宝。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新标准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2)最终目的是陪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对人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艺术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效、也最具可操作性的方面。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教育,在某些方面脱离了学生的需求,忽略了学生在审美、情感方面的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人的和谐发展,教学方面出现了片面性。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源推动音乐学科改革:由于影视资源独特的优势,使学生在观赏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和审美的愉悦感,并由兴趣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由审美积淀为高尚情操,从而升华为人格。这是符合音乐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也推动了音乐学科的深化改革。
(二)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力。师乃表率也,当学生的举手投手间或多或少的看到教师的影子时,音乐课堂的教育目的基本实现了。音乐教师的仪表、亲和力、感染力、感召力和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教学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学生们的情绪和感情随之得到转移,使学生产生爱戴心理,爱屋及乌,热爱老师,热爱老师的音乐专业,随之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不可低估的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再提高的催化剂。创新教育在音乐教师要求上不仅满足于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因素等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仅创新能力成为提高素质的催化剂。音乐教育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
我认为我个人是严重缺少音乐细胞,因为可以说是我对音乐是一无所知。虽然我很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在流行音乐方面。我喜欢听音乐,但是不懂“音乐”。但这学期的《歌剧与音乐欣赏》课使我开阔了眼界,懂得了怎样去认识音乐。我对欣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歌剧与音乐欣赏》课上,我们主要是以“听看”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和色彩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游,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老师会讲些她自己的故事,有关音乐方面的趣事,引领着我们去体验歌剧的美。课上,还会介绍些音乐家,不过我感觉我对音乐家并不感冒。这可能与我在认识问题方面同别人不同的原因吧。看一部电影,我是从来都不去记这部电影是谁演的,这首歌是谁唱的。所以在《歌剧与音乐欣赏》课上,我记住的也只是那些较动人的轻快的美妙的旋律。歌词也没在我脑海中留下太多的印象。我想这就是音乐的神秘处吧,她让你记住的只是她的“美的所在”。
然而,在开始的歌剧欣赏上,我感觉在《歌剧与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最让我感觉枯燥的内容是那些我听不懂得语言和那些听起来还没京剧那么好听的旋律。再加上有些没有中文翻译,更使我看不太懂,只能看出几个人在那儿吼。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音乐知识渴求的欲望,后来反而增加了我学习的兴趣。那便是我着重去听它的旋律和节奏,我不会再因为听不懂语言而否定了那首曲。因为我知道,一种情绪是通过旋律和声音及演唱者的整体舞台表现来传递给观众的。
在课上,通过了解,我知道了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由歌剧的定义我们就能知道歌剧其实就是个“集大成者”,它集各种艺术与一身,要想练好一部歌剧情节远比练好一首流行音乐要难多了。它也可以说是电影与音乐的结合,电影里的故事基本上是用评述的语言来表达的,而在歌剧中则是用“唱”的形式和观众交流的。那是一种由美声开始的心灵的交流。
在课上,老师也会放些歌剧电影让我们欣赏,让我们更好的体会歌剧的魅力。如《歌剧魅影》这部电影,使我印象深刻。它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劳尔跟克莉丝之间的爱情。看完《歌剧魅影》后我深深的折服于音乐剧的魅力。只能说,《剧院魅影》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段传奇,一出悲喜剧,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种令人心醉的美丽。还有一部歌剧欣赏,那就是著名的《猫》,它通过描述一个猫的世界来折射出现实的人类世界。《猫》里面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猫,反应了人类世界中不同的人,它教导我们去接受那些别冷落的人,那些最需要获得“重生”的人,给他们一个“重生”的机会,同时也给我们自己一个心灵上的顿悟。在看《猫》时,起初那些美声的唱法我一点都听不懂,那时我就有点烦,就是因为听不懂?我想这太无知了。所以我也耐心的结合着画面听了下去,就如我上文所说的,不要因为听不懂而否定了这首曲子。慢慢的听下去,后来一点点的好起来了,觉得那声音真是太美妙了,我想如果把那位女主角唱的歌翻译成中文来唱的话,那艺术效果是远远比不上英语剧本的。
这学期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这门课,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对这门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
由于更深入的了解,我喜欢上了交响音乐,的确如老师刚开始时说的,没上课之前觉得交响乐都是绅士淑女欣赏的,觉得交响乐不是雅俗共享的,总感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去欣赏的话有点别扭。但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让我们一定程度认识了什么是交响乐(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音乐家和我们都一样体念生活,他们有喜怒哀乐,我们也有喜怒哀乐,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作品上,我们的喜怒哀乐亦会随着欣赏他们的作品释放出来,那时我们和音乐家们的灵魂就起了共鸣,互相倾听倾诉,心灵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于是我们心情也会因作品而改变,即使我们和音乐家的经历不一样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如朋友。是的,音乐就是我们的朋友,此刻终于明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她说的有一定的道理,艺术可以进步,需要对生活更深入的感悟才能促进艺术境界,但艺术境界如人的思维一样永无止境的!如今我们的艺术表示方式的确是进步了,多样了,但是那仅仅是工业科技的发展,艺术境界如果没经过生活更深入的反思感悟的话,还真的无法超越前人。工业科技技术是可以继承的有形资产,而艺术境界是无法复制的无形资产,遗漏了或丢失了就无法找回,更不用说继承超越。而如今艺术产量是增多咯,但是含量也要跟得上才是音乐等艺术境界的提高。白我们为什么喜欢明星,因为他们给予我们快乐及安慰!
艺术境界与生活体验感悟成正比的,或许我们没有音乐家艺术境界,当时艺术家的艺术境界比我们高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体会或者安慰更多,或者我们更深入体会我们情操肯定也得到某种升华,这是所谓音乐能陶冶情操的原因吧!
我们想提高欣赏交响乐的能力或者说艺术境界必须更用心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而我们不用心思考或者单纯地听,而不体念生活的话,或许能勉强感受到作品的灵魂,但想要超越领略的话,必须有更高的艺术境界,即对生活要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而如今各种音乐堆积如山,听着耳根缭乱,再加上各种科技特效充塞着作品,让作品貌似精彩纷呈,却缺乏长久魅力:如某些流行曲总是“爱啊!恨啊!想念啊!”你敢说你是被它的“爱啊!恨啊!想念啊!”等感动的么?只能说被里面的元素震撼了你的听视觉,却根本不是被它苍白无力的“爱啊!恨啊!想念啊!”感染。即使震撼也只是感官上的震撼,不是心灵上的触动!那些作品挺久了就会腻,因为它不是震撼你的灵魂!
音乐欣赏这门课,也让我懂得了一些赏析音乐的方法与感悟;更让我懂得去体念生活懂得感悟生活有必要感悟生活!
班级:电子1034班
姓名:任文丽
通过12堂的影视欣赏,我欣赏到了各种类型的影片。如《星球前传》《海洋》《莫扎特》《海上钢琴师》《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罗马假日》等等。我不能说在看过这么多部经典影片之后真正领会了电影的内涵,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各种影片带给我不同的感受,震撼。
在前四堂课于老师将我们领进电影大门之后,姜老师播放的电影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电影世界的魅力。我将姜老师播放的电影分为三个方面。自然,人,感情。
人活在自然中,每时每刻受着感情的支配。上面所提到的电影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提到了这三个方面。
《星球前传》《海洋》,这两部影片前者是以人传情,后者是寄景于情,但是两者所要传达的都是自然与人在这几千年以来的相互积蓄的矛盾,矛盾的爆发。人和自然可以共存,也可以互相毁灭。然而,我们大多选择的是后者之路。这两部影片在警示我们站在世界的交叉路口,我们要郑重选择前进的方向,否则将一无所有。
《莫扎特》《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两位钢琴师一生,他们为琴而生,用一生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当中去。他们是天才,在音乐上贡献了许多,他们是“愚蠢”的,一个完全沉迷在自己音乐世界中,另一个永远不敢面对陆地上的现实世界。在这两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人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想接触外面世界,却只敢躲在在自己的房间里。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到一个只敢躲在自己房间里人,最终会被淘汰,只得到一个惨淡的结局。
《萤火虫之墓》《罗马假日》,一悲一喜的两个分别关于亲情,爱情的影片。人是感情动物,关于死亡,我们会悲伤,关于爱情,我们会微笑。各种各样的感情充斥着我们一生,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人生。
一、影片的选择
利用影视进行英语学习, 影片的选择至关重要。影片选择得当,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水平, 了解文化差异, 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影片选择不当, 则有可能使学习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影片的选择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 主题健康向上。
中职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强, 因此,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主题向上的好影片, 不仅能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 经典名片《罗马假日》中, 公主在经历罗马一日假期后, 反而体验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 忍痛抛弃爱情返回大使馆, 并果断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I trust you will not find i necessary to use that word again.Were I not completely aware o my duty to my family and my country, I would not have come backtonight.” (大人, 我相信您不会再这么说了, 若我不清楚自己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 今晚我就不会回来。) 《料理鼠王》当中, 名厨Gusteau在影片最开始就告诉大家:“Your only limit is your soul.Anyone can cook, but only the fearless can be great.”在影片的最后, 刻薄的美食物评论员也被小老鼠的烹饪天赋打动, 一改原先的观点并承认:“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t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并非是谁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不过伟大的艺术家, 却可能来自任何角落。)
2. 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影片。
中职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大, 听力基础较弱。因此, 选择影片时, 应当选择词汇简单、语速较慢、语音纯正清晰的影片。在这方面, 动画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动画片一则画面较为干净, 比较没有一些暴力、血腥等不宜镜头;二来比较轻松、诙谐, 主题向上, 如《里约大冒险》《马达加斯加》等;三是语音清晰, 语速较缓。一些影片如《新德勒的名单》等, 虽然也是很好的学习影片, 但主题太过沉重, 对于中职生来说, 接收要难些。
3. 选择具有中国元素的影片, 更贴近学生生活。
如《功夫熊猫》的盖世传奇系列短剧中, 出现“黯然销魂茶” (the cup o heartbreak and sorrow) “兰花失忆手” (fluttering finger mind slip) 等,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影片的学习
英语原声电影一般长达一两个小时, 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影片的观看或者布置学生提前自行观看。然后,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水平有选择地对影片进行剪辑, 截取重点片段, 进行片段学习。为了更好地利用影片做好英语学习, 我们必须做好学习前准备、影片学习及学习后巩固三个阶段的工作。
1. 学习前准备。
鉴于学生的英语水平, 观赏影片以有双语字幕的为佳。对一部分影片, 观影前可对影片人物或背景做一番介绍。如《罗马假日》, 可对学生进行两个主角的介绍: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在观看《凯尔经的秘密》前, 则有必要介绍背景文化, 先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凯尔经:“凯兰书卷约在公元800年左右由苏格兰西部爱欧那岛 (Iona) 上的僧侣凯尔特修士绘制。这部书由四部新约圣经福音书组成, 语言为拉丁语。这是一本有着华丽装饰文字的圣经福音手抄本, 每篇短文的开头都有一幅插图, 总共有两千幅。被大众认为是爱尔兰最珍贵的国宝”[1]。在学习《里约大冒险》前,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里约和狂欢节:“里约热内卢是位于巴西东南部的一座城市, 是巴西第二大城, 仅次于圣保罗, 风景优美, 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此观光, 市境内的里约热内卢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 而里约热内卢基督像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2]。“里约狂欢节期间, 会举行桑巴巡游大赛和各种街头巡游及表演”[3]。学习前准备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电影, 还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电影学习的兴趣。
2. 影视片段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水平截取影片中适合学习的片段, 通过不同方式的设计, 从不同方面锻炼并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
(1) 听力的训练
影视欣赏对提高学生的听力具有良好的作用。然而在做听力训练时, 由于中职生基础薄弱, 特别是在听力方面。因此, 在选材时, 要特别挑选一些低难度、词汇量少的素材。选择的素材至少让学生能听懂50%的内容, 这样才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同时才能起到听力的训练作用。在《料理鼠王》影片的学习中, 我截取了小米被困在地下水道里的一段视频, 该段视频语速缓慢, 词汇简单, 基本上所有词汇都在中职生可掌握的范畴内, 采用了挖空填空的方式, 降低了难度。内容如下:
I waited for a__ , a__ , a__ , __ .
Gusteau:If you are__ , go up and look around, Remy.Why do you__ and mope?
Remy:Well, I’ve just lost my__ , all my friends, probably forever.
Gusteau:How do you know?
Remy:You are an illustration.Why am I__ to you?
Gusteau:Well, you just__ your family, all your friends.You are__ .
Remy:Yeah, well.You’re__ .
Gusteau:Ah, but that is no match for wishful thinking.If you focus on what you’ve left behind, you’ve never be able to see what lies ahead.
(答案:sound, voice, sign, something, hungry, family, talking, lost, lonely, wait, dead)
在《里约大冒险》中, 选取Blu第一次在救助站见到Jewel时的情景。该场景情节活泼、浪漫有趣,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做该段听力时, 可让学生先在本子上记下他们所能听懂的句子或单词, 然后对对话大致的内容进行猜测, 再逐句精听。
(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锻炼学生口语的一个良好方式。既可以学以致用, 增加乐趣, 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在《里约大冒险》学习中, 我选取了小鸟偷跑后, 坏人头目骂两个手下的较为诙谐的片段:
A:Do you think I’m an idiot.there were two birds, chained together, in a cage.How could you lose them?
B:They out smart us boss.But don’t worry.We’ll get them back.I have a plan.
A:Oh, Grea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ander in the city, calling“here birdie-birdie, here birdie!”
B:Well, anything sounds dumb when you say it like that.
做角色扮演前, 先对片段进行讲解学习, 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进行模仿, 操练之后, 再请同学上台表演。这时, 可事先准备好台词卡, 分发给学生, 帮助他们记台词。
(3) 口语讨论
根据影片的内容, 组织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例如, 在观看《凯尔经的秘密》后, 可让同学们分组思考讨论片中所说的这本经书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奇迹。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电影的内涵;了解到凯尔经是一本经书, 它并不具备强大的神力去抵挡维京人的侵略, 它更多的是一种宗教上的信仰, 这种信仰能在人们绝望之际, 安抚受到创伤的心灵, 带来希望, 传播和平。在学习《料理鼠王》时, 可让同学们讨论大厨Gusteau的观点“Anyone can cook.”询问“Do you agree?Why or why not?”在学习《里约大冒险》结尾时, 还可让同学们讨论:“What can we do to protec our birds and environment?”
(4) 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交际, 更是文化的交际。原声电影的观看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的水平, 更能够渗透文化知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里约大冒险》中, 片中多次出现里约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耶稣像、贫民区、面包山等, 可以增强学生对里约的认识;片中出现的狂欢节的场面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通过学习蓝金刚鹦鹉及片中出现的鸟类的常识,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里约丰富的地理生物构成。学习《料理鼠王》前, 可先让学生了解rat和mouse之间的区别, 尤其是文化意义上的区别:西方往往将rat与负面意义联系在一起;这与rat的生物学特性或者行为无关, 很可能与历史上的黑死病有关系;Rat被看做是邪恶的、不洁的、寄生的动物, 盗取食物并传播疾病;Mouse则经常成为宠物, 被看做好玩、可爱或容易侍弄, 米老鼠就叫Mickey Mouse。之后, 交代学生在观看电影时, 注意片中人们是如何称呼老鼠的。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学习, 学生对法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好的了解。
(5) 经典台词翻译
影片中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 充满正能量的台词。选择合适的、难度不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 既可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又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观念。如, 《料理鼠王》中:I’ve always believed with hard work and a little bit of luck, it’s only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I’m discovered! (我总是相信勤奋与努力外加一点点幸运就能换来成功, 我的天分被发现, 只是时间的问题。) Not everyone can become a great artist, but a grea artist can come from anywhere. (并非是谁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不过伟大的艺术家, 却可能来自任何角落。)
3. 学习后巩固。
学习后巩固对于巩固学习的成果很重要。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同学, 观看学习完后, 可让其阅读一些英语介绍或影评, 并要求写观后感。对于程度比较薄弱的同学, 可以在影片学习后, 整理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和所要求掌握的单词, 要求他们进行背诵并考查。此外, 还可组织同学课后学习影片中的歌曲, 如《罗马假日》的主题曲《难以忘怀》;《里约大冒险》中出现过的名曲“say you, say me”。
总之, 影视欣赏与学习要避免流于形式或造成只欣赏而少学习的局面。如何将欣赏和学习有效结合, 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凯尔经的解说.百度百科.
[2]里约介绍.维基百科.
【关键词】英语电影教学能力培养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备受教育人士的关注。大家利用多媒体视听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外语院系而言,大部分开设了影视欣赏课,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根据笔者在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认为上影视欣赏课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影视课的性质不够了解,对多媒体视听设备不能熟练运用并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测试手段。上述这些原因,导致影视欣赏教学这一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未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使其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
一、英语影视欣赏课的教学原则
影视欣赏课是一门集词语学习、语用知识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和言语技能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根据相关的理论和课程的特点,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语言与内容相结合
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就第二语言习得提出的输入假说(The ComprehensibleInput)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因此影视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视听学习材料。在考虑语言的适合性等因素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内容是否健康有意义,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2.语言文化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相结合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知识的获得是一种潜意识的习得,即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他认为通过习得获得语言才能在交际中自然,流利地表达思想。(张津梅,2002)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影视欣赏课的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习得语言知识的条件,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实、生动和形象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文化学习的过程。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因此,在影视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包括英语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
英语影视欣赏课是提高学生对真实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把目标语的大量习语、表达方式与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言语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
3.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认为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李月林,200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及个性需求,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主动精神,一切课堂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
二、英语影视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笔者把影视欣赏课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预热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影可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但由于电影语言是十分贴近生活的、自然的语言,语速快。口语表达丰富。这无疑为学生欣赏影片增加了难度。为保持学生的兴趣,预热阶段的教学就很有必要。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影片内容和难度情况进行以下的内容渗透:故事的背景,影片的大意,剧中的明星,及影片中出现的俚语、重点生词、表达法等。同时为学生设计几个与影片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电影,这样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发现与问题有关的线索。
2.赏析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结合通篇放映、分段放映和定位放映相结合。在通篇放映后。由学生回答在预热阶段提出的问题:定位放映主要是指在放映过程中,在一个关键的环节在一个动作未完成的地方按下暂停键,让学生猜测下一步剧情该如何发展下去:而分段放映时,教师可在必要的地方按下暂停键。分析人物的职业个性、关系和言语行为。帮助学生了解中英语言的差异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言语方式的意识和敏感性,使学生不仅理解不同场合讲日语的人会说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3.应用阶段
应用阶段是影视欣赏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可利用模仿和配音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流进行严格的训练:可通过表演比赛或就故事情节、主题音乐、某个人物甚至某句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等进行小组讨论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还可以通过写观后感或电影简介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此外,为了解影视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测试。测试内容可从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方面进行。
结语
[摘要] :相比于之前看过的很多灾难片中从开始一群人到最后一男一女拯救世界的固定模式,《后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个突破,即在这部电影中,无论科学家Jack Hall还是他儿子Sam Hall抑或是其他的角色,他们都不是英雄,他们都没有拯救世界,从头到尾他们都只是在拯救自己、拯救朋友、拯救亲人,可正是这样,才让这部片子变得更加动人。
关键字:灾难片 影视艺术
正文:
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全片汇集了大量顶尖特效,由于影片中气候异变是先由海水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尔铁塔、伦敦大笨钟都将被冻成冰柱,场面极为壮观。当然除了铺天盖地的自然威胁之外,也将细密交织父子及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动人情感。
作为一部灾难片,影片中的特技效果令人震撼。电影中有几个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1)几股龙卷风肆意袭卷着洛杉矶城,一位大厦内的清洁工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似乎全然不知。等到他感觉有些异样,再推开一间屋子的门,却发现脚下已是深渊——原来龙卷风甚至将大厦的外层刮落!此时镜头外拉,整个洛杉矶城一片废墟,满眼荒凉。(2)影片中,最经典的画面就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万巷瞬息沉没在汪洋之中,万吨巨轮竟被冲进楼宇之间。转而瞬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又变成冰封的世界,茫茫冰原上,只留下自由女神的头像,象征着人类文明城市大半也永久埋入冰雪之中。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福斯公司也花足了心血,融合了鸟、龙卷风、天地大冲撞等灾难的视觉奇观。
在色彩和光的运用上,《后天》这部影片主要使用了蓝、白、灰黑三种色彩。而其中蓝色又按照剧情的发展分为深蓝和天蓝两种。灾难开始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大水掩没城市,此时整个地球都被笼罩在一种有些混沌的深蓝色之中,加之象征着恐怖的黑色,连人们的着装几乎一概都是深色系,银幕前光线一片昏暗。这样的色彩和光线的使用,很好地渲染了灾难的可怕,给人的震撼。而当全世界都被冰冻,我们看见了被冰雪覆盖的自由女神像,此时的纽约只有两种色彩,天蓝和雪白,光线在此时又变得光明起来。而这样的蓝与白正是地球本身应该有的色彩,这样的色彩运用清楚明了地点名了本片的主题,即唤醒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一切都做到充分渲染情绪,让人完全感受到寒冷、潮湿、温暖等等气候变化带来的感官反应。
在声音的运用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导演艾默里奇用“静”抒情。比如卫星划过时不再有“轰”的低响,而是一种极其安详的静态。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以下两个场面———纽约化作冰川之后一艘巨大的邮轮静静漂入纽约街头,以及暴风雪过后,丹尼斯-奎德和队友在半掩于雪地中的自由女神像下走过,仿佛来到了又一个时空中的人猿星球!前者的静,给人一种因为吃惊而不知所措,后面的静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后天》这部影片直观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运用电脑特技营造出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发生的“后天”,但特技之后,我们的心被深深
地震撼到,隐隐地感觉到那个“后天”真的并不遥远。
电影《后天》结尾,山姆和其他几个幸存者等到了前来营救他的爸爸杰克。纽约劫后余生的人们等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一个光明的结尾,一个抚慰人心灵的结尾,一个人们期待得到的结尾。因为这个光明的尾巴无非是一个象征,包括杰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们,都无非是象征。象征着人类的理智,象征着人类的未来,象征人类的短视和反省。理智让我们对灾难保持警觉,未来命悬一线,而短视使我们对灾难毫无戒备并且自食苦果。
自己的感想
在好莱坞大片里,每当地球和人类灾难临头,不管是彗星撞地球,还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袭击,总会有一个凡人英雄,凭着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运气,拯救人类于生死边缘。《后天》里没有“救世主”,在巨大灾难面前,谁也不能充当英雄,但却不乏智者和勇士,杰克就是这样一个主角。还有英国科学家莱逊。他们预见到了人类即将遭遇的悲剧性结局。在灾难片里,主角常常是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平时与“英雄”和“勇气”毫不沾边,比如杰克,一个古气候学家而已。而现实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谁会知道一个叫钟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
电影的主旨是提醒每个人:关心我们的未来!片名《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无疑是一个警示——别以为灾难离我们很远,它就在眼前。山姆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承诺,父亲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弃自己的儿子不顾。可是,谁能给我们的后代以承诺,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科幻小说和电影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力,后世的现实往往就是曾经的想像。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最初总是植根于想像之中。登月飞天曾经存在于遥远的传说中,今天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当初也只存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谁敢说,《终结者》和《黑客帝国》只存在于电影中?谁敢说《28天》《28周》永远不会出现?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here will be?这是《后天》海报上的一句话,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奥斯卡金像奖——百部获奖影片》
著者:张弘、俞伽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与电影一起私奔》
著者:王樽
【影视欣赏课的感想】推荐阅读: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07-16
民间艺术欣赏期末感想09-20
影视文学的特点10-18
影视的名言语句11-06
影视艺术中的色彩09-27
文学与影视的表现手法11-02
音乐对影视动画的影响10-09
各大影视经典的语录台词06-28
影视特效论文07-02
影视字幕翻译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