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影视鉴赏论文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选修课影视鉴赏论文(推荐8篇)

选修课影视鉴赏论文 篇1

学号201211218027 练刚

选修影视鉴赏《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这学期的选修课选了影视鉴赏,每个星期都有一次机会和大家一起欣赏老师推荐的很经典电影,感觉就和在电影院一样,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说实话关于电影比较专业的东西还是不懂,就对一个专业术语“长镜头”和“蒙太奇”有印象。但是通过影视鉴赏的学习我对电影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只是觉得好看不好看,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见解。现在,我不敢说我能评价一部影片,但是最起码我可以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一部电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去欣赏影片的内涵。

比如说这学期看了几部有意义的电影《少年派奇幻漂流》《活着》《我们俩》,都还是挺不错的!看后老师还会给我们讲解,解读那些藏在电影后面更深层的东西,老师也教我们如何去分析观察,感觉看电影很像看一本特别精彩的书,引人入胜。学着老师的分析方式,我自己也下来看了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我觉得是一部很经典,对我感触很深的影片。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我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以前对印度电影没有什么了解,只知道印度喜欢跳舞和唱歌。这部电影电影长达2小时44分钟,主要内容是以第二主人公的口吻回忆了三个兄弟大学期间的生活,一个缺乏勇气,一个背弃理想,而另一个仅仅是位富家子弟的替身。三位年轻人以嬉闹抵抗印度填鸭式的教育,他们学会了坚强、坚持,而与此同时他们教会了一个固守陈规的校长,什么叫做理想。

影片设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制度,人生,爱情,友情,兴趣与理想,这部片子无疑有喜有悲的触及我们成长面临的各个问题,给我们一个参考答案,All is well。影片以现实主义开头,用乐观的态度调侃那些存在多时的沉重话题,用调皮的方式代替粗暴的反抗力图改变令人窒息的制度和惯性,最终以理想主义结束。

影片贴近我们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风趣幽默的讽刺了印度的教育体制,更重要的是,电影一直在质问我们——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到了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是否还坚持着曾经的梦想?

“辛酸的喜剧感”是本片一大特色。一部满是自杀、贫穷、疾病和压力的片子却拍的完全没有沉重和压抑感。这种用幽默化解痛苦的风格结合印度歌舞片的热闹正好承载了贯穿本片“All is well”的乐观精神。这部电影中对喜剧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人物自身性格的可笑因素来制造喜剧效果,二是利用故事情节的意外,反常和强烈的对比来构成喜剧因素。

第一点具体来说,如主任没有扣子的衬衣,带挂钩的领带,双手同时书写以及每天下午2点钟固定的7.5分钟小睡,这些“机械化”的生活和思想不禁让观众发笑,还有“消音器”死板的性格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及“价格标签”的特点都让影片笑料十足。

本片对喜剧手法的运用重点体现在第二点:利用情节的意外、极大的反常和强烈的对比。在影片的开头,莱俱因为着急而忘了穿裤子,三人在Pia姐姐的婚礼上意外遇到主任“病毒”等。这些意外的情节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还有很多是利用奇特、怪诞的情节来使人发笑的,例如兰彻一开始电击大二学长、机智的让老师被迫收下他们的试卷。而小轮摩托车上“张牙舞爪”的瘫痪病人更是以其奇特夸张的视觉形象感受使人印象深刻。“消音器”在教师节的开幕致辞这一部分是影片比较集中的一个搞笑段落,因为兰彻做的一些小手脚,“消音器”在致辞中对教育部长和主任的无厘头的恶搞以及那首让人难以置信的“屁之歌”与教师节开幕式上原来应有的庄重严肃的气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极为不协调的相互映衬,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也加入了许多情节是印度歌舞,三兄弟在学校与大家一起载歌载舞,滑稽的表演,丰富的肢体语言,也个本片带来了不少欢乐元素。一部好的电影就像一部精彩的小说,不经意间就埋下伏笔,是笑料在细节层次上的组织结构。本片对“伏应”手法的运用是非常出彩的一笔。“伏应”即“伏笔”和“照应”,一个漫不经心的情节设置在以后的叙事中会起到重大作用。“伏应”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而又让人觉得真实自然,在情理之中。

另外,这部影片在叙事上也独具匠心,采用了现在、过去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互为解释。一条线索是十年后的今天,法兰、莱俱和“消音器”三人驾车找寻昔日好友兰彻;另一条线索是十年前法兰、莱俱和兰彻三人从进入大学的相识到毕业后的分离。两条线索均有各自的逻辑进程,又在适当时空里交叉,局部融洽,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加了紧凑感。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看后仍感动于他们追求理想的执着,羡慕他们尊重内心的选择,开心他们收获最终的美好。一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世界打造的美梦不能复制,但所触及的教育制度,生存压力,贫富差距,医疗保障等社会问题仍是中国的真实写照。

选修课影视鉴赏论文 篇2

影视艺术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为一体,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当今信息时代, 影视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影响着社会各类人群,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70年前, 鲁迅先生曾说:“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 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 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影视艺术和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如电影中的诸多台词与写作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相类似, 通过影视鉴赏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影视中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有诸多相似之处;影视情节的细节刻画对记叙文写作应重视细节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运用影视手段改革传统语文教学, 对激发学生情志、意趣, 改变学生厌学语文的行为,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在条件许可的学校, “影视鉴赏”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进入课堂, 开发“影视鉴赏”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是一门课程, 就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实施过程中也应该有相应的原则, 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高中语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原则:

一、因人制宜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A.C.马卡连柯指出:“在我们的时代, 电影不仅对儿童, 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2]这说明影视作品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评判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如此, 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僵化地、甚至片面地把影视作品的巨大影响力扩大到每个人身上, 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不同, 在面对影视艺术时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可能欣喜若狂, 有的人可能避之不及,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影视鉴赏课时必须坚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的原则。鼓励学生自由选修, 绝对不能采用强迫、甚至命令的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选择上指出,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3]因此“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实施也应该秉承这一理念, 真正让那些对影视艺术有兴趣, 对影视作品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参与到其中, 这样才能发挥这门课程的应有作用, 培养出个性化、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的人才。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一般说来, 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地域、经济和环境特点是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实施有较高的标准要求, 所以, 该课程的实施推广不能盲目。我国经济面貌上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点, 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 活力较强, 而广大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在教育格局上, 同样也呈现出类似特点, 东部教育投入较多, 教育教学设施齐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少, 教育教学设施非常不完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一整套配套的资源设备, 如电视、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网络、师资等, 如果没有完善的硬软件资源就匆忙实施该课程, 影视鉴赏课也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甚至适得其反。所以一个地区、一所学校要开发实施“影视鉴赏”选修课程, 必须和当地、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生搬硬套, 这样课程开设才会有意义并得到顺利发展。

三、因时制宜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还没有完全得到贯彻实施, 应试教育思想还大行其道的今天, 选修课的独立地位还远远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 一定程度上说, 选修课程还是必修课程的适当补充, 鉴于此, “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时间点选择和课时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在高中阶段, 每个学期一般有两次大型考试:期中和期末。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在这两次考试中的表现有着较高的期待, 成绩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在实施中就必须在时间上作出恰当的安排, 不宜在这两次大型考试前几周大张旗鼓地实施, 学生很可能会因为考试的压力和紧张的复习状态影响到影视鉴赏课的教育作用。

当代中学生是伴随着影视的蓬勃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 是深受影视文化影响的一代。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往往具有迥异于单纯印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种种品格和特质。这些中学生知识面广,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而影视文化的种种特性恰好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电影和电视能为受众提供图、文、声、像等多种刺激, 使受众获得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全方位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容易对影视作品产生依赖, 甚至精神寄托。如果一味迎合学生心理, 不加节制地、泛滥地实施课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产生阅读惰性, 给课程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 “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灵活, 在时间上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具体来说, 每周以两个课时或三个课时的连排课最好, 这样可以用18周或12周的时间完成新课标规定的36学时规定, 甚至也可以把“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分成上下两个学期让学生去选修, 这样既能发挥影视艺术的熏陶作用, 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必修课程的时间冲击, 更易于被教师、学生、家长接受。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4.

[2]马卡连柯.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燕筠.浅谈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开展[J].教学与管理, 2003 (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供试验用)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6]张廷凯.几个国家普通高中阶段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7]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8]李群, 张红.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几点理解[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4, (7) .

[9]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0]黄式宪.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

[11]王珠珠.电影课试验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普通高中英语影视选修课开设初探 篇3

【关键词】选修课 影视欣赏 教学安排

教育部于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设置选修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发展个性的空间……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通过英语影视选修课的开设,能让学生接触到大量地道的英文表达,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的日常表达中,并且能够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一、英语影视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构建外部世界的相关知识,使自身认知得以发展。而杰里夫·舒尔曼发展了这一理论,指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相关资料,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经验结构的,而非由教师直接教授所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在在教师引导、学习者为主导的方式下进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要成为主动的建构者,而非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语言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够得以更好的理解。影视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在听觉视觉双重刺激下感知学习语言,能够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在语言认知和应用方面得到同步提高。

2.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人们发展和应用第二语言习得和学得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习得是非正式的学习,是下意识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学得是正式的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语法等方面知识的过程。克拉申认为前者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而习得的必要条件是大量语言资料的输入。克拉申输入假设理论指出,教师应让学习者大量输入难度适中、有趣的、关联度高的语言材料,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而影视材料不仅能提供大量地道表达法,而且能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影响刺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再加以教师的正确引导,语言学习便会褪去枯燥单一,变得有趣有效。

二、高中英文影视欣赏选修课影片的选择

选修课的开设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能。而如今满足高中生需要的英语影视教材非常之少,这就要求教师自行选择满足开课需要、适合高中生的影视素材。而在选材过程中,教师需遵循如下原则:

1.思想积极向上。西方电影既有经典也有含有暴力等因素的不佳之作。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选择思想内容健康向上,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起到积极影响的影片,如主题为团结、友爱、诚信等的影视素材。

2.选材丰富多样。根据中学生已具有的英文能力水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不同题材的、适合学生的英文影片。在最初接触时,可选用动画片为主的影视材料。好莱坞动画片特点是“小故事,大智慧”。此类影片对白清晰,语速适中,而且往往幽默有趣,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也能在电影中受到正面的引导。随着学生听说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在教学后期加入一些根据时代气息的作品赏析。当学生被影片情节感染时,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感知西方的风俗人情、价值观等,在提高听说水平的同时感受人文的浸润,这样一来英语学习也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选定的英文影视素材如下:

Big Hero 6《超能陆战队》、Zootopia《疯狂动物城》、Kungfu Panda《功夫熊猫》、The Devil wears Prada《穿普拉达的女王》、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岁月》、The Prince Diaries《公主日记》。

三、教学安排

1.熟悉背景。在影片欣赏之前,可以先以预告片或者图片的方式呈现,由学生参与猜测影片可能发生的剧情。如在学生观看Big Hero 6之前,我在学生观看了预告片之后抛出问题,“What characteristics do you think Baymax have? Do you think robots would take place of human beings to rule the world in the future?”等引导学生猜测该片之后的情节走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输入学习。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影视作品,积累地道表达法,建议在播放一段影片后稍作停顿,对常用的词汇、习语、双关等进行解释。首先引导学生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词汇根据语境进行猜测,观看The Evil Wears Prada时,笔者就让学生猜测下列划线词汇,如:

If you get fired, that might jeopardize Paris.

I refuse to be sick. I'm wearing Valentino, for crying out loud.

I'll call the shots in my own life.

You're so beautiful, and you are a vision.

学生猜测之后就划线词汇举出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对词汇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讲解过后,再就几个重点词汇,让学生进行听写填空,以检验其学习成果。

影视欣赏中涉及词汇量较大,故讲解常用词汇时可进行进一步拓展。而对于普通词汇则不宜过细分析,释义以不影响学生理解情节为宜;否则会被学生带来过重学习负担,导致效果打折。

3.输出练习。中国人在说英语时难免带有中式思维、文化等,造成中式英语。这就要求我们要大量进行模仿,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以不断克服语言不够地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就影视作品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段进行电影配音,并在全班面前呈现。这样既可鼓励学生积极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又可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并锻炼学生胆量。笔者在Kungfu Panda影片赏析后,让学生分5组(每组6人),自选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3-5分钟的配音表演,学生们能很好地模仿对白发音、语调,并加以肢体动作生动地演绎Paul,Wugui等角色的性格特点。

课后笔者还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简要的影评。这样可让学生表达出他们从电影中获得的哲理启示等,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现代外语教学对语境教学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英语原声电影很好地提供了丰富的语境材料供学习者进行学习。英语影视选修课不仅给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而在如何更大化的发挥英语原声电影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4.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3]苏讽.论视听说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63-64.

[4]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Inc,1985.

酒文化鉴赏选修课论文 篇4

《我谈酒文化》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姓名:朱启航学号:

——“酒”之独魅

10级工业设计 201001050040

指导老师:付亮 2012年12月22日

“酒”之独魅

摘要:“如此江山,对海碧天青,万里烟云归咫尺,莫辞樽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中国人酿酒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自酒出现以后,便与生活紧密相连。酒承载了中国精神的心理的诉求,丰富多彩的中国酒文化,包含有深刻的哲学,诗文,科技,艺术乃至于安邦治国的道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酒文化

酒与健康

酒的种类

魅力

正文:

一、酒为何物?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为46。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 C6H12O6 → 2CH3CH2OH + 2CO2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酒”的这一节,都是指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就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了。

二、酒的分类

中国酒品种繁多,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以原料进行分类的,有以酒精含量高低分类的,也有以酒的特性分类的。酒的分类按酒的生产工艺,可分 为蒸馏酒、发酵酒和配制酒。a.蒸馏酒

是以粮谷、薯类、糖蜜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酒精度在18%~60%(V/V)。因原料和具体生产工艺不同,蒸馏酒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如威士忌、白兰地、福特加、劳姆酒、锦酒和我国的白酒等。

我国的白酒俗称“烧酒”、“老白干”等,按不同的生产工艺可分为固态法白酒、固液结合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三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①固态法白酒:是采用固态糖化、固态发酵及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按所用酒曲和主要工艺分为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曲酒及其他糖化剂酒。

②半固态法白酒:是采用固态培菌、糖化,加水后,于液态下发酵、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

③液态法白酒:是采用液态糖化、液态发酵、液态蒸馏而制成的白酒。按工艺分为传统液态法白酒、串香白酒、固液勾兑白酒及调香白酒。b.发酵酒

指原料经糖化和发酵后不再蒸馏而制成的酒类,乙醇含量较低,一般在20%以下,由于原料和具体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果酒、啤酒和黄酒。

①啤酒:是以麦芽(包括特种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2.5%~7.5%(V/V)]的发酵酒。根据酵母的品种、生产工艺、产品色泽、麦汁浓度、包装等的不同,啤酒有不同的类型,按大类可分为熟啤酒(经巴氏灭菌的啤酒)、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采用其他方式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及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的新鲜啤酒)三类。

②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等于或大于7%(V/V)的发酵酒。按酒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加工工艺分为平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特种葡萄酒三类;根据酒中的含糖量和总酸、二氧化碳压力等又可分为若干类,如平静葡萄酒可进一步分为于酒、半干酒、半甜酒和甜酒。

③果酒:是以新鲜水果或果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在7%~18%(V/V)的发酵酒。果酒的分类方法与葡萄酒相似,分为平静果酒、起泡果酒和特种果酒三类。

④黄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加曲、酵母等糖化发酵剂发酵酿制而成的发酵酒。c.配制酒

酒一般是以蒸馏酒和食用酒精为主要原料,加入水、糖、香精、食用色素、药材等配制而成。其乙醇含量20%~40%.严禁使用药用或工业用酒精为配基,注意添加剂的卫生问题。

二、酒之独魅

中国酒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最大特色———“酒礼”和“酒德”

酒礼,是酒行为的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礼乐色彩和政治色彩。

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二)中国酒文化的精神价值更突出地体现在酒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上

1.酒与诗歌。我国历史上就有“酒文一家”、“酒文天地缘”之说。从我国三千年前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当代诗人郭沫若的《女神》、郭小川的《祝酒歌》等,他们诗作的字里行间,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诗酒兼优的大家名流更是灿若星辰。

2.酒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关羽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曹操大宴铜雀台、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吴用智取生辰冈,武松醉打蒋门神、醉杀白额虎,鲁智深醉打镇关西、醉闹五台山,宋江醉酒题反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痛饮蟠桃宴等。

3.酒与散文。我国历代关于酒方面的散文很多,如东晋庚阐的《断酒戒》、戴逵的《酒赞》及刘伶的《酒德颂》;南朝梁刘潜的《谢晋安王赐宜城酒启》等。

4.酒与戏剧、曲艺。中国的戏曲中有许多剧目涉及到酒的内容。如关汉卿的《单刀会》;高文秀的《好酒赵元遇上皇》,《杜牧之诗酒扬州梦》等。曲艺内容说到酒的也很多,最著名要数是我国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小段《醉酒》,将醉汉的醉态刻画的惟妙惟肖。

5.酒与书法。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嗜酒者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大都嗜酒。中国古代许多书法家都有嗜酒的记录,据说书法大师王羲之等每见金文刻石刻字,即坐卧其旁,探索笔势,体会其五光十色的神采,领略其音乐般轻重缓文急的节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醉墨”颇为欣赏,将其作为新建屋堂之名:“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忧。”

6.酒与绘画。在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离不开酒,不但诗坛书苑如此,绘画界的名家们更是“雅好山泽嗜杯就酒”。中国历代名画有很多都与酒文化的题材有关。可以说,绘画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不解之缘。

(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为中国的酒文化增添了特色

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使中国酒文化体现了更多的民族性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酒习俗,如壮族敬客人酒的风俗是饮交杯酒;云南佤族有以泡酒待客的习俗;藏族待客的青稞酒;布依族人饶有风趣的“迎客酒”等,无不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酒文化特点。

酒文化的四大功能

(一)定位功能

通过文化的联系、联想、想象、创造,使人类确认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满足人们的心理安全需求,使人类能够从观察世界中确认自身的位置,减少宦海红尘中的飘泊感、虚无感,增加历史现实中的当下感、现实感。情感得到抚摸,心灵得到抚慰,思想得到抚助。文化由此成为现实人生的心灵归宿,是心情的停泊港,是灵魂的避难所,是情感的共生地,是思想的生发点。

(二)催生功能

文化需要载体,载体承扬文化。深厚的酒文化催生新兴酒品牌。2010年宜宾新出的一个酒类品牌,就是以周洪谟文化为载体的。关于周洪谟的史料、著述、神话、传说、家谱、字迹等精神文化,由关于周洪谟的古居、古墓、古道、古器、古玩、古砖、古窖等物质载体承载和传播。洪谟文化催生洪谟酒,洪谟酒助推洪谟文化。

(三)推动功能

一个优质的酒类商品,仅靠质量是不行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产品质量是基础,没有优良的酒质做基础,一切规划和设想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但抱着“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固有观念,同样有害于酒类事业的发展。商品传播、口碑传播、大众传播是商品做强做大的基本路途。质量、品牌、文化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三层境界。好酒必须要有好文化,好文化与好酒结合,必将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好酒与不好的文化相结合,将损害品牌,造成内伤。

(四)挽救功能

文化的开拓与创新,对于困境中的企业来说具有挽救功能。红楼梦酒业的战略重组,从形式上看是经营形式的转变,但其实质是文化理念的现代转换。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主之一的《红楼梦》,其核心意象是“千红一窟(哭)”茶“,万艳同杯(悲)”酒,是由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因内忧和外患而走向凋零破败、凄苦悲凉的过程。这种文化象征暗合红楼梦酒业曾经走过的路程。酒文化,应当担负起“救名(酒)于水火之中”的重任。对曾经短暂辉煌过的过气名牌进行文化重塑,是挽救名牌酒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深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这就是酒带来的文化: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影视鉴赏论文 篇5

学 院:经济学院 班 级:金融四班 姓 名:陈曦 学 号:201040102122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从整体节奏中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解读影片《天下无贼》

学 生:陈曦

经济学院10级金融四班,学号201040102122

摘 要:《天下无贼》的故事可谓丝丝入扣,从其紧密而有序的节奏和深入人心的细节里,我们了解人物、贴近人物,从而在人物身上看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有爱、有信仰、有道德,在正邪的激烈碰撞中我们也完成了一趟自我审视的灵魂之旅。

关键词: 理想 信仰 责任 价值

《天下无贼》讲述了单纯的青年和斗智斗勇的两帮贼同车而行的故事。简单纯朴心无杂念的民工傻根带着准备建房娶妻的六万元血汗钱踏上了回乡的火车,却无意中成为了两帮盗贼的目标。一帮是神偷侠侣王薄和王丽,因王丽与傻根有一面之缘并受过其帮助,心怀感恩故一直想保护傻根不被他盗所侵扰,另一帮贼是以黎叔为首的盗窃集团,意欲吞掉这只毫无戒备的羊。期间还穿插着搞笑滑稽的劫匪和低调观望的警察,整个故事里中警察一角坐山观虎斗,终收渔翁利。结尾处,傻根还在熟睡,黎叔一伙人被端掉,黎叔在杀了王薄之后也被逮捕了。警察最终还是放掉了因新生命的到来而心生善念的王丽。结局是伤感而完满的,故事真的以天下无贼告终,虽然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还是表达出了导演和很多观众的心声。

一、从人物特性上看到的理性与信仰

在影片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理性如何与情感和信仰纠缠在一起,宗教救赎如何戏剧性地影响事态的发展。毫无疑问,傻根是个典型的经验主义者,他仅根据幼年拾粪画圈的事情和与狼共处的经验就断定人都是讲诚信的,不可能比狼还坏,是在缺乏理性。而黎叔是个康德先验理性的忠实履行者,他崇尚技术理性,不惜余力维护制度和秩序,他太相信自己,也只相信自己。

至于王薄,是是情境理性者。他对这个社会有着深刻的洞见,甚至闪烁着哲学的火花。比如他曾说一段话:“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即使如此,他还是会被感情所左右。当听到王丽说她已经怀孕,想为后代积点阴德,他理性的天平立马倾斜。他不惜得罪道上呼风唤雨的黎叔、违背自己的原则,甚至抛弃性命去维护一个“天下无贼”的幻想世界。对王薄来言,对王丽的爱情是不变的,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理性,就可能失去爱情。只有在这点上,他始终是理智的。

在王丽身上我们看到了尼采的影子,她的情感往往能战胜她为贼的理智,当她诈骗人家一辆宝马车后,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一时间良心发现,决心洗手不干,到庙里烧香拜佛。受了傻根滴水之恩,便决定涌泉相报。她的良心发现,更多的是向朴素人性的回归,而“因果报应”、“积善行德”的佛家理念只是回归的结果而并非原因。这种回归是母爱的冲动,为了孩子,她觉得必须回归社会,也完成对自我良知的救赎。

二、从人物心理中看到事实与价值

在影片中,傻根无法区分事实和价值,他只相信他所看见的,并把其当做自己的价值观。王丽一直处于身份认同的危机,不愿意做贼,有一种洗心革面的原罪意识。她仅仅把“贼”当作种谋生手段,事实和价值的完全对立迫使她寻找宗教和自发的人性即母爱作为两者的缓冲。王薄不相信正义、善良、怜悯,因为这些价值对于一个贼来说是致命的。他相信弱肉强食、趋利避害,只有自己才能保全自己。然而他的价值取向还保留着自发的道德意识,比如忠于爱情,哥们义气,反抗邪恶。

黎叔和警察的价值观就基于牢固的制度理性,以不变应万变,事实只是价值的体现。黎叔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职业惯偷良好的职业道德。用褒义词来形容的话,他顾全大局,坚毅果断,沉着冷静,业务精通。他自觉维护“道上的规矩”,在他身上,体现了事实和价值的辨证统一,通俗来说,就是他是个坏人,所以他做坏事。

影片末尾警察放走王丽,看似渎职,实则不然。警察的核心理念无非是守护正义,惩治邪恶。在他看来,两伙贼窝里斗是符合群众利益的,黎叔被捉和万薄被杀都是罪有应得。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王丽已经改过自新,他亲自向她说出王薄之死,既是一种同情,也是一种惩罚。在警察这个角色上,事实和价值基本一致,只是价值被微调,使得职业道德服从更高层次上的道德,从而带来了事实的微调。

三、从人物思想上看到的自由与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傻根的自由是极为脆弱的,这种道义上的自由是有国家暴力作为后盾的。即便有警察罩着,他经济自由的象征——钱包还是几经转手,差点把他盖房子娶媳妇的生存自由都弄丢了。很难想象他丢了六万块血汗钱,还能保持道德上的自由,一味天真地傻下去。

如果没有警察,那么黎叔也是自由的。他只需要考虑组织、纪律、人才、权术、道上的规矩,而他也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来解决群界和己界的棘手问题。所以说好人和坏贼都是很自由,而好贼却不那么自由了。王薄和王丽亦正亦邪,在黑白两道之间无所适从。王丽本来有不帮助傻根的自由,没有保护他的责任,可是赎罪意识和良知的鞭策使得责任压倒了自由。王薄本来有盗窃任何钱包的自由,可因为对王丽的爱,他放弃了自由,而承担了保护六万块钱的责任。他清楚地知道这责任的分量难以承受,尽管他不能指望这份责任带给自己任何好处,终于他还是因责任而离 去。影片最后的镜头意味深长。当王丽听到丈夫的死讯,只是强忍着泪拼命吃烤鸭的卷饼。王薄用自己的命换来警察的宽恕,警察给了王丽自由,而王丽则把自由变成了另一种责任——母亲的责任,责任之下孕育了一个新的希望,两个自由的灵魂。

五、结束语

一列快速奔驰的列车,承载了许多个道德失衡的灵魂。《天下无贼》显示了我们时代道德困境,也显示了救赎之道。在跟随人物完成自我救赎的同时,对于观众而言也是一次良好的自我审视的过程。在普适观念中是否有一种人性的真实侧面是单纯而至善的,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思索。

参考文献

[1]刘鹏艳.论《天下无贼》的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影视鉴赏作业 篇6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试图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影视作品亦不例外,课上,老师通过对作品的读解把握和主题揭示,深刻而明了的阐述了电影的主题,尽管每个人在赏析时对主题读解和把握可能有所差异,但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毕竟我们自己看过一部电影之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上课却不可儿戏,我深信老师是在查阅众多资料的基础上来给我们讲课的。

一部电影,最勾引人的非情节莫属。对情节结构的把握,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成败。

成功的电影,能用最简炼的语言介绍银幕故事,能对全片的情节结构准确把握。了解全片情节的起点和终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走。上课时所选的电影,我不知道是老师自己的喜爱,还是教务处的要求,总觉得上课放的电影太过古板,对情节没什么特殊的感觉,一部电影看完,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学生群体没什么吸引了。教学要看对象,电影其实是最吸引年轻群体的,不然我们为什么花大把的金钱和时间去电影院。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还是带着憧憬的,但是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当然,不是说,让老师放一些哗众取宠的电影,毕竟这是上课。但是可以稍微现代一些,有看点,才有吸引力。其次,影视鉴赏,鉴赏人物也是其中重中之重。21世纪的明星效应,已经不言而喻了。一个国际巨星,代表的是高票房,高收入。所以,在中国,大部分的群众都是随着媒体和舆论走。我们,也是如此。一部作品,真正的鉴赏,是需要分析主次人物及他们的关系,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握和分析人物关系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解决的方式,他们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关联的。年轻人喜欢看名人,男生喜欢美女,美女喜欢看帅哥,因为抢镜,有效果!在这样热血的年纪,我们的鉴赏能力明显是脱节的。看完,有时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看完一部电影,自然会有感想,想要有写作的欲望。查了下资料,专业术语称之为“视听语言的初步读解 ”--对影像的读解主要包括画面、色彩、灯光、镜头运动方式等;对声音的读解主要包括音乐和音响,台词和对白、旁白等;还有蒙太奇以及表演、细节等的读解与分析。初涉影视艺术,要学会对语言的读解和分析,要善于抓住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段落,或他们在开头、结尾高潮中的综合运用。以上为影评写作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一一列出并不意味着考试必须面面俱到,影评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倡在相对完整(思想与艺术)的分析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看完这段文字,觉得有点头晕,其实满明了了,却做不到这种程度。在我的思想里,影评应该是随性而至的,想说什么,就说点什么,在自己的记忆里留下一些痕迹,而不是字字句句的解读。我没有那种专业性的眼光和文笔,也么有那种耐心。

总之,影视鉴赏应该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课,希望老师将继续加油,把它打造成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句话电影评价

《满城尽带黄金甲》:挣扎过,还是深渊,父王,母后,儿臣唯一死!《山楂树之恋》:纯爱,恋歌,一曲回肠,绕梁三日。

《我的父亲母亲》:初恋这条小路,我们始终手牵手,一路相伴。《金陵十三钗》:还是那个南京,风尘,女子为战,撑起一片天!《泰坦尼克号》:荡气回肠的海夜,一男一女,一生不悔!《十面埋伏》阴谋下的真爱,更令人动容。

《夜宴》:明明谁都无无辜,却,王子,皇后,皇上...结局都是悲剧。《失恋33天》:失恋没什么人大不了,我们都能找到彼此的唯一。《逃出克隆岛》:欲望无止境,永生?不可能!《火星上的秘密》:外太空的科学,始终成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青春,始终都在,那些年,那些美好,我们从没忘记。

《活着》:活着,便是美好,便该珍惜。

《血蟒》:原始的欲望,没了生命,我们还有什么? 《东成西就》:没有最搞笑,只有更搞笑。《神探》: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搏击俱乐部》:双重人格的迷茫。

《窈窕奶爸》:有这样的爸爸一生呵护,该是无憾了吧。《医龙》:医生的职责比总统大多了。

《杜拉拉升职记》:职场的竞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

《阿凡达》:工业革命的负罪,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欲望的无止境,通过这部电影为心灵上了一课。

选修课影视鉴赏论文 篇7

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仅仅教授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 因此, 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基础之上, 开设了一些相关的英语提高课程, 比如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阅读、国外影视欣赏等课程, 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并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英美影视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 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英语课堂, 学生对教师和书本有一定的依赖性, 完全没有脱离“灌输式”教学, 学生上课枯燥, 教师也不能很好地调动授课积极性。

(二) 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

影视欣赏选修课另一大优势是,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上课的积极性更浓厚, 学生完全是在一个地道的英语环境中。教师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让学生看完一段影视台词后, 让学生现场重复所看、所听到的内容, 并给出相对应译文。

(三) 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交际能力很差。而每部影片所展示的社会状况、生活情景、民俗习惯、地理地貌、历史背景等会加深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了解, 提高其语言的社会实用能力和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

(四) 影视字幕对口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技能, 教师在努力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同时, 还必须探索并采用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新的教学方法。字幕影视正是这样一种好方式。Ellsworth (1992) 发现, 影视字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获得对语料内容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对内容、词语、句式的记忆更佳, 因为在这种融视、读、听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同时受到来自画面、话语、字幕三种感官刺激, 增强了对语言知识学习、记忆和掌握的效果。Borras&Lafayette (1994) 经实证发现, 字幕影视通过听、读、说的有机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生成能力。

(五) 影视字幕对英语快速阅读的辅助作用

在中国学生读、写、听、说、译这五项外语基本技能中, 阅读常被很多中国学生视为他们的“强项”。所谓“强”, 主要是就“理解”而言, 即学生能读懂具有相当语言难度的外语文章和书著,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外语阅读已达到很高水平了。决定阅读水平高低的基本因素有两个, 一是理解, 二是速度, 两者缺一不可。例如在英语国家, 人们阅读报刊、杂志的平均速度在250—500wpm (Rich-ards, et al., 1992) 之间。在我国, 非英语专业学生四级的快速阅读也仅为100wpm, 六级为120wpm (《课程要求》, 2007) ;即使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快速阅读速度, 六级水平要求达到的语速为140—180wpm (《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 。从上述几组数字的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仍然是很低的。笔者认为, 偏低的阅读速度已成了制约提高学生整体外语水平的瓶颈。英语国家的快速阅读训练方面的经验表明, 每个阅读者都具有提高阅读速度的巨大潜力, 只要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一段训练, 大部分阅读者能将阅读速度提高一至两倍, 甚至数倍 (Mc Whorter, 1996) 。笔者认为, 在快速阅读训练方面, 字幕影视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学生特点的好方法, 主要原因有二: (1) 有利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很多中国学生缺乏速读意识, 养成了回读、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边读边查词典等不良阅读习惯。而影视字幕以其字幕与言语同时消失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一种独特的阅读氛围:阅读者必须尽力按字幕隐现的速度进行阅读。在这方面, 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 练习速度适当。Rivers (1981) 通过调查发现, 英语为母语者讲话的语速一般分布在130—220wpm之间, 其中130wpm以下为慢速, 160—220wpm为平均语速, 220wpm以上为快速;而英语国家广播、电视、电影中的语速一般都为200wpm左右。这一语速既高于中国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但又并非高不可攀, 因此, 选用这一语速来训练和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是可行的。

三、如何组织好影视欣赏课

在课堂上, 教师主要就精选的电影片段进行教学, 而整部电影的欣赏要求学生课下自行观看。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俚语和语音的讲解、文化现象的解释、相关实用文体的写作, 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配音等口语活动, 对比分析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分组讨论, 或开展一些其他任务活动。课后还给学生留有作业, 使其对课上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复习和巩固。

四、结语

影视欣赏作为一门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出现,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是明显的, 提高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善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对外语教师来说, 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扩展了知识面, 加强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影视欣赏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属新生事物, 它和专业英语教学还有着很多不同。笔者以上所讨论的影视选修的教学辅助方法如果得当, 将对英语语言学习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蔚, 张文霞.以人为本: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 2004, (1) .

[2]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Inc., 1985.

[3]邓小红, 杨朝燕.英语专业视听说课课堂活动模式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 .

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感悟 篇8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意义;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6

2004年10月8日,全国语文教育专家聚会“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此次论坛的与会代表联合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金山宣言》。宣言的开篇之词便是“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不难看出,国学在当今语文教育当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古典诗词,以其“真善美智”的精神内涵以及超乎一般文体的潜移默化的、能作用于精神情感的力量,成为了国学当之无愧的精粹。基于上述原因,经过历年的教育改革,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新高考考试要求》当中,都明确地将古典诗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考的类别。在此影响下,“如何教好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做好高考诗歌赏析题”等一系列相关命题,一时间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诗歌赏析课的教法、学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诗歌赏析课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的重视程度是大有差别的。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其他必读、必考内容的教学效果,常常忽视诗歌选读篇目,有的干脆舍弃了古诗词鉴赏选修篇目的教学。对此,笔者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提出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课时安排紧张、重点学习内容任务繁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模式化,课堂教学基本按照“作者背景”、“思想感情”、“重点字词技法”的“三步走、老三样”模式进行,而忽略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赏析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国学气质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理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人文精神”成为了语文教育理念的核心,学生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美学感悟能力成为了开展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而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突出特质,成为了语文教学用于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形象思维不断激活、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能力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感悟力、历练学生国学气质的目的。

二、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几点尝试

在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工作中,笔者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实践证明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重心向学生倾斜,让学生真正成为诗词赏析的主体

在近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尝试一改以往诗歌赏析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而是采取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为主导开展教学的方式,从而解除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束缚。笔者安排学生分小组预习,以自己的方式讲给同学听,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透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多种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对诗歌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分组对诗歌篇目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真实的感受,并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将《长恨歌》里的故事编成了短剧;有的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创作出了绘画作品;有的学生为《虞美人》谱曲吟唱;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书愤》创作了仿古诗等。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自身对诗歌切身感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国学精髓的认同度,提升了学生的国学气质。

3. 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实现诗歌赏析技巧的融会贯通

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之后,笔者要求各组之间、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不足,进一步拓展诗歌赏析的分析视角,丰富诗歌的理解层面。待学生点评完毕后,笔者会对学生的互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看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疏漏的重点进行补充。特别是理论性强的观点,比如诗词中涉及到的艺术手法,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加以分析归类。

4. 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锻炼学生归纳“求同”、辨证“求异”、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会根据选读诗歌篇目的特点,选择一些相关诗词篇目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例如,对于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的边塞诗歌,在学习高适的《燕歌行》时,笔者会选择风格近似的作品《边塞》、《塞上曲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分析作者因为人生境遇不同而在不同时期作诗的风格变化,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独有的风格特点,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归纳“求同”鉴赏能力的目的。同时,笔者还会选择与高适风格迥异的篇目,比如李白的《塞上曲·大汉无中策》与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带领学生通过辨证比较,结合两位作者的时代背景、身份背景分析其表达手法、情感风格、叙事角度等细节差异,以达到提高学生辨证“求异”鉴赏能力的目的。

总之,鉴赏诗歌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课的授课方式也是千变万化。教师要在纷繁复杂的方式中寻找最适合学生的鉴赏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体味古典文学的真正魅力。

上一篇:个人教研计划综合下一篇:写环卫工人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