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精选9篇)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篇1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广泛地得到各国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知识产权所造成的摩擦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种摩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利用其知识产权优势建立知识产权壁垒来保护其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确实存在侵权的行为。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主导作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在世界经济贸易的竞争中己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商品技术附加值的高低已成为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知识产品本身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各国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并力图阻止外来的更强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已不单纯是保护国内智力成果的国内法,更重要的是各国力争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国策的集中反映。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东南沿海抓住了产业转移的历史机会,把自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1世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俨然已是全球加工生产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但我们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贸易主导权却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到新的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地的制造成本已经比我们更加低廉。旧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优势,把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价值的磁场。重组产业链,不仅是迫在眉睫,而是正当其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习惯于靠海外订单赚取微薄利润的出口加工基地,一时间陷入了冰点。对它们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迈上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

以“高姿态”顶立于世贸的舞台

创造”转变是最现实也是最急迫的一条路。

2009年,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18起知识产权案件中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达7起。而且,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几乎都是我国成长性最好的新兴产业。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随着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渐失,知识产权争端成为其收复在华市场的一种主要的非贸易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入世后,外汇、劳动力、投资环境等贸易壁垒因素正在淡化,技术壁垒的力量更加凸显,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意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将最终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据国家知识产权资料显示,去年受理的申请专利453807件其中中国外企申请96208件,约占总数的21.2%,在其申请的专利种很多集中在中国支柱企业的核心技术。这些国家通过专利申请,将其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并将其作为壁垒使我们企业难以进入。另外,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尚不够成熟,许多本土企业拥有的商标,专利等被外国企业抢先在中国注册,转而状告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更不用说将其产品出口到外国。

在这次范围巨大的国际贸易变革中,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竞争的水平?

就中国而言,面对全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做到:

(一)树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利用知识产权的主战场。我国企业及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及民族工业受到的危机与挑战, 真正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既重视外国人的知识产权, 又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 实施专利权部署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和手段。

(二)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我国企业, 特别是外贸企业要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消极对待知识产权纠纷的态度, 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有不少中国企业, 自身并没有侵权行为, 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 白白失去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而有过侵权行为的企业, 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消极应诉而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侵权费用。

(三)深入了解研究国际规则及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及实践。我国是WTO成员, 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注意WTO, TR IPS对知识产权的规定, 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 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 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撞入知识产权壁垒。如对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原则, 要把握当前主要贸易国所采取的原则。

(四)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管理。目前, 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谁占有的人才多, 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中国企业将会越来越多遭遇国际企业的竞争, 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限制会更加严重情况下, 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视, 那么中国企业将会因为失掉“知识产权人才”而失掉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市场。

总之, 面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 我们只有将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积极申请专利、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措施, 才能让我国企业免受切肤之痛,并让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为中国自身所用。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与宣传,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以增强我国科技、经济竞争能力, 更好地参与并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篇2

一、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任何国家都势必会受到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也不例外。新的经济环境下, 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 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往来日渐频繁。经济的衡量已不再局限在一国之内, 经济全球化发展有目共睹且势不可挡。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加速增长, 其规模亦不断扩大中, 贸易自由化随之而来。一方面, 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另一方面,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随之而出。全球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 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同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

(二) 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变化。

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和欧洲多国债务危机影响, 世界经济受到影响。日前, 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中。由于我国贸易产品出口比例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因此, 欧美地区经济受创后造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贸易发展进程。从贸易发展角度来看, 我们应该调整区域比例, 多开发新兴经济体市场。

(三) 人民币汇率将进一步市场化。

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汇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中产品的价格, 从而会影响到各国进出口贸易的数量以及发展程度。一般来说, 本币汇率降低, 能起到利于出口, 抑制进口作用;本币汇率上升, 则起到利于进口, 抑制出口作用。

近期情况来看, 美国经济仍未完全复苏, 其贬值反应的人民币的升值。在此种情况下, 我们应当稳定人民币汇率, 利用人民币贬值支持出口。

(四) 面对新形势, 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危机, 转危为安。

中国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 进行相应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适时解决进出口等一些问题。2、维护自身的进出口贸易利益, 应该权衡双方,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3、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 相应调整自身产业发展水平, 改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的水平, 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严格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争取从一个贸易大国转变为一个贸易强国。4、开展内需, 增加国内经济贸易往来, 促进国内就业水平, 使之人民消费水平, 生活和质量得到提高, 从而使全体人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良好成果。

二、进出口的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和中小企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80%之多所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 农产品贸易。当前, 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如下问题:

1、从全球的贸易数据来看, 发达国家基本是贸易顺差, 即出口大于进口;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贸易逆差, 即进口大于出口。

2、为了减缓其他国家对于本国农产品的出口, 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了增加粮食进口关税的措施, 这样加剧了我国贸易逆差。

3、农产品为刚需产品, 其价格仍会处于高位, 同时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会上升。

(二)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 扩大优势, 努力在国际市场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在此期间, 中小企业也应积极的面对市场的竞争, 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 并且勇于面对文化与自然环境差异等外部环境的挑战。总而言之是要发挥规模小而高效的优势, 设定长远企业规划, 创新企业国际经营理念。具体来说如下:

1、树立全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应培养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发展企业的原动力。

2、发挥相对优势, 培育核心竞争力。

着眼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 研究并发展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 我国中小企业便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自身应有的地位。

3、熟悉和利用国际规则。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企业应按着国际法律、法规, 国际惯例来实施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企业管理者要紧跟国际市场经营理念, 树立规则意识, 熟悉国际法律、法规, 了解WTO内容, 合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促进自身快速发展。

三、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当今国际市场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形式, 随之中国对外贸易也应对发展战略做出进一步调整, 主要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 充分认识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 坚持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

提高企业自身外贸发展水平, 平稳推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 探索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和机制, 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和空间, 创造和谐平稳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的企业要想深度地参与国际竞争当中, 必须要提高自身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效开拓出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地位。

(三) 加快产业布局调整, 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

要想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开创条件使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向中高端制造业和附加值较高领域发展;同时中西部地区应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 从而加快东中西对接和制造业新型发展方向的建设。

(四) 加快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构建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提高, 但仍然需要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构建中国企业自己的海外势力。并且通过构建在海外国际市场的商业存在形式来加强跨国企业的发展, 例如, 在批发零售, 仓储、保险、运输、银行等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来逐步形成海外经营的盈利模式。

摘要:近年来, 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多的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看出, 目前中国出口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在当前新的阶段和形势下, 针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我们应该做出新的思考和调整。此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1,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2, 进出口的发展;3, 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对于该三个方面的分析说明, 希望可以认识并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环境,贸易,经济

参考文献

[1]钟钰, 秦富.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对策思考[J].国际贸易, 2009 (2) [1]钟钰, 秦富.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对策思考[J].国际贸易, 2009 (2)

[2]王洋.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 2009 (5) [2]王洋.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 2009 (5)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篇3

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略有改善,但回升幅度有限,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较为突出;国内环境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基本确立,经济增速缓慢回升。美国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持续向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随着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经济将实现低速增长。日本消费税率上调的影响逐渐减弱,但结构改革效果不容乐观,经济将实现微弱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快于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IMF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增速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5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将从2014年的1.6万亿美元扩大到1.7万亿美元。但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分化,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将成为经济波动的重大风险来源。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力度仍然较弱。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的调整阶段,增长动力与危机前相比已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远未恢复繁荣景象,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新热点,特别是政府债务进一步上升,财政政策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需求疲软问题趋于长期化。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欧元区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日本经济结构性改革面临阻碍。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有的国家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影响严重;有的国家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抵御资本外流冲击能力较弱,整固财政、调整经济结构短期内难免影响经济增速。从全球范围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劳动生产率增长出现放缓之势,拉低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

二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产生广泛影响。随着美国经济走上稳步复苏轨道、劳动力市场接近危机前正常水平,美联储已彻底终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内进入加息周期。美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有利于防范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积聚,是适应经济复苏的必然举措,但其外溢效应将吸引短期资金流向美国,推高全球金融市场利率。在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尚需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宽松政策效果,抑制经济增长。一些外汇储备较少、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的新兴经济体则面临资本外流冲击,可能形成新一轮金融动荡,冲击其经济和金融稳定。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尚未得到有效抑制。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有所起色,但不少国家失业率较高,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新兴经济体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扶持本国产业,对市场开放态度保守,全球贸易摩擦依然高发,多边贸易体制遭遇新挫折。据世贸组织统计,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约80%仍在实施,影响全球4%左右的进口。尽管2013年底世贸组织达成巴厘岛一揽子协议,但由于一些成员态度消极,协议迟迟得不到落实,多哈回合再度陷入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自贸区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自贸协定可能导致世贸组织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经贸集团,对协定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挤出效应等不利影响。

四是地缘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9月份,乌克兰冲突双方达成停火协定,局势出现好转迹象,10月份俄罗斯又采取了一些缓解乌克兰危机的举措。但乌克兰危机源于欧亚地区长期以来的地缘政治矛盾,未来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影响相关国家经济和经贸往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在伊拉克等国兴风作浪,威胁地区稳定,若进一步坐大,还可能威胁全球石油供应安全。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提升了经济增长潜力。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将激发广大经济主体的创新动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中国积极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改革开放经验将推广到其他地区甚至全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将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等政策措施深入落实,有利于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但中国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等矛盾交织,短期内难以化解,将对经济特别是投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总体上看,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增幅有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风险不容低估。近期,全球经济先行指数已有所减弱。9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2,连续3个月下滑,其中美国、日本略有回调,欧元区跌至2013年6月以来新低,汇丰银行编制的新兴市场指数仍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即使201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世贸组织预计的4%,仍远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各国普遍把扩大出口当作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出口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已达11.8%,随着自身规模扩大,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难度不断增大。

第二,中国外贸竞争优势“青黄不接”。中国劳动力成本处于快速上涨期,近几年年均涨幅超过10%,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劳动力成本普遍相当于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竞争力不断萎缩,制造业利用外资持续下降,出口订单和产能快速向周边国家转移,不仅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发达市场份额明显下降,而且低端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速也开始落后于部分周边国家,市场份额面临被蚕食的危险。中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经验不足,支持相关产品出口的财税、金融政策仍不完善,出口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贸易便利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2014年前三季度,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75起,同比增长17%,其中不少摩擦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且涉案金额大,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形成冲击。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往往对中国出口企业裁定以较高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一些国家制造业陷入困境,保护本国产业的呼声上升,导致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趋于增多。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篇4

2011年作为我国入世的第十年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调结构,促平衡”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外贸发展由高增长转向逐步企稳。2012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和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外围经济环境将更加恶劣,我国外贸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主要有以下不确定性因素:

一、世界经济复苏过程艰难曲折,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世界经济仍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步伐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缓解。欧美日三大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就业状况不佳,私人投资乏力,个人消费低迷,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继续萎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虽保持稳定增长,但仍面临诸多压力,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以及随着货币政策收紧和利率上调可能诱发的热钱涌入等。2011年第四季,汇丰“新兴市场指数”(EMI)处于52.2的水平,与第三季度(52.0)差别不大,反映出经济扩张乏力。

二、全球性通胀压力蔓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通胀压力正从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扩散蔓延,当前,世界多数国家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2011年,为应对通胀,主要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陆续退出,货币政策逐步收紧。然而,随之而来的经济持续低迷使各国再次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从抗通胀转向刺激经济发展,以避免经济再次陷入衰退。金融危机后G20国家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产生过剩的流动性,在全球实体经济低迷、投资活动不振的背景下,必然涌入商品市场以避险增值,从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水平

三、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部分发达国家选举政治周期等因素影响,全球主要国家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限制外资和商品流入倾向明显,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7日),去年我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案共计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等领域,涉案产品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高科技产品扩散。就在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裁定我国违规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预计今年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外贸环境将更加严峻。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进出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着重重挑战,我国在外贸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亟待改善。尽管如此,总的来看,2012年我国外贸平稳发展尚具备基础和有利条件。首先,国内通胀压力正逐月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有力控制,国内经济发展平稳,经济基本面保持良好,这对我国外贸发展将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其次,外贸政策基本稳定,对外贸易结构调整明显,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推进,外贸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再次,广大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抵御风险、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信心和能力都有所增强;最后,我国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产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新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贸易新格局逐步形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篇5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对外贸走势趋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稳外贸”措施初见成效。前三季度,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 9月份反弹,出口增速从8月的2.7%回升至9.9%,(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8548.3亿美元,增长8.3%,占出口比提高至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40.6亿美元,增长6.4%,劳动密集行业增速放缓,纺织服装、家具、鞋帽箱包、玩具等增长7%,(三)对新兴市场出口总体增长较快。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出口额分别为1447亿美元、325.8亿美元和107.2亿美元,增长16.6%、14.5%和10.8%。

(四)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良好,一般贸易增速持续快于加工贸易。前三季度,民营企

业出口5515.2亿美元,增长19.2%;进口3264.6亿美元,增长18%,(五)中西部地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出口增速放缓。前三季度,中、西部地

区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3.4%,(六)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口增速回落

前三季度,粮食和油料作物进口增长较快,其中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分别增长2.3倍、17.7%和18.3%。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应当看到,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

一方面,立足当前,密切跟踪形势变化,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难,努力将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增长。

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例如像alibaba这样的国际贸易平台),增强外贸长远发展后劲。

中国贸易发展现状调查 篇6

1调查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中国外贸产业快速发展,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外贸更是飞速发展。2010年3月28日中国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进口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

2调查目的:了解我国外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3调查对象:中国外贸进出口状况。4调查步骤

(1)收集资料。(2)整理资料。(3)分析资料。(4)得出调查结果。(5)写成调研报告。

5调查报告

一:我国1978年-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表。

时间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总额(亿美元)

206.40293.30381.40440.30416.10436.20535.50696.00738.50

出口额 97.50136.60181.20220.10223.20222.30261.40273.50309.40

进口额 108.90156.70200.20220.20192.90213.90274.10422.50429.10

差额-11.40-20.10-19.00-0.1030.308.40-12.70-149.00-119.70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826.501027.901116.801154.401357.001655.301957.002366.202808.602898.803251.603239.503606.304742.905096.506207.708509.8811545.5014219.1017603.9621737.3025632.6022075.4029740.00

394.40475.20525.40620.90719.10849.40917.401210.101487.801510.501827.901837.101949.302492.002661.003256.004382.285933.207619.509689.3612177.8014306.9012016.1015777.50

432.10552.70591.40533.50637.90805.901039.601156.101320.801388.301423.701402.401657.002250.902435.502951.704127.605612.306599.507914.619559.5011325.6010059.2013962.40

-37.70-77.50-66.0087.4081.2043.50-122.2054.00167.00122.20404.20434.70292.30241.10225.50304.30254.68320.901020.001774.802618.302981.301956.901815.10

二、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

图 1 2007年1-1

2月中国外贸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

图 2 2007年1-12月中国外贸进口商品的构成情况

我国外贸进出口分析

特征:成就。(1)规模大。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规

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我国自1978-1988年贸易总额翻了5倍。1988-2000年翻了4倍。2001-2010年翻了4倍。2010年我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外贸总额达到接近三万亿。

(2)增速快。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外贸总额平均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

(3)长期贸易顺差。自1995年一直是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每年顺差达到一千多个亿。目前中国有上万亿外汇储备。

①(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品均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贸易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扩大。初期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渐下降。中国从初期产品出口国逐渐转变为工业品出口国。

(5)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通常是本国或本地区的对外贸

易额除以GNP或GDP,西方经济学家经常使用“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来测定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说明已过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从我国的数据来看,如果不考虑中国GDP被低估等因素,中国进口和出口依存度虽然有所波动,但依旧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在经济增长2010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40亿左右。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为397983亿元人民币。对外依存度达到45%。

问题:(1)贸易摩擦不断。中国廉价的商品进入欧美市场,创造巨大的顺差的同时中国与贸易国之间摩擦也不断出现。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贸易摩擦。每年中国会有几十家企业被指控倾销。

(2)贸易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中国由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大多数出口制成品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的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到9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列前几位的主要集中在服装、家用电器、通用设备、玩具、钢材等,而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要素含量主要是劳动密集型。

(3)出口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随着中国工资成本的上升,出口成本增加。

对策:1加强出口商品的品牌,增加品牌效应。

2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加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3增加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篇7

鉴于此,本文根据近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和指标分析中国旅游服务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从中找出中国旅游服务业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原因,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中国旅游服务对外贸易态势分析

1.1 进出口规模及逆差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小

2001年到2010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317.0亿美元增长到1006.9亿美元,增加了近2.2倍。2010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58.1亿美元,9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 1.1%,2010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为548.8亿美元,9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16.5%。2001年到2006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额呈扩大趋势,2007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首次出现逆差,逆差额为25.6亿美元,2009年和2010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可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已经开始由长期处于顺差状态,逐渐转向逆差状态,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2010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率由44.1%减少到27.8%,下降了16.3个百分点。从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其贸易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在服务贸易中比重越来越来小。

1.2 中国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失衡

旅游服务贸易刚性消费支出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必要的消费支出。若一国旅游服务贸易弹性支出大于刚性支出,则旅游服务贸易结构合理,弹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越大,旅游服务贸易的消费水平越高[1]。中国入境旅游消费中刚性消费支出(长途交通,游览,住宿,餐饮支出总和)大大高于弹性消费支出(产品销售,娱乐,邮电通信,其他服务支出总和)。刚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0%左右,其中长途交通消费支出比重为30%左右;弹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为40%左右,其中产品销售所占的比例为20%左右;其他旅游服务分项目尤其是娱乐,邮电通信,市内交通所占比重很小(见表2)。

1.3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该指数大于0,说明比较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竞争力越强;如果该指数小于0,说明比较优势小,越接近-1,竞争力越弱;当该指数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

由表3可以看出,2001~2006年期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呈波动变化,其数值变化范围在0到0.2之间变化,说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竞争力。2009年以来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值,说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

1.4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旨在定量描述一国各产业相对出口表现。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测定旅游服务在中国出口格局的地位和趋势。由表4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3年中国旅游服务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大于0.8小于1.25,说明中国旅游服务产品的竞争水平处于中间位置。2004年到2010年中国的旅游服务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相对于2000年到2003的比较优势指数明显有下降趋势,表明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减弱。

(注①:本文各表格中数据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相关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2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综上分析,近年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进口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于出口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速度,由长期处于顺差状态转为逆差状态,过多的旅游刚性消费支出影响了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中国旅游服务业对外贸易的健康增长。分析其原因如下:

首先,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出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人民币升值,出境消费能力增强,大量的中国游客去国外出境消费。出境支付手段比较方便,出境旅游手续变得简单,也方便了中国游客出境消费,中国大量游客到国外旅游进行高额炫耀性消费,促进了中国出境旅游服务贸易较快的发展。相反,中国入境旅游的客源国以亚洲国家为主,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经济不景气是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国旅游服务业缺乏创新型人才,不能主动开发新产品,企业业务单一,直接影响了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中国旅游服务业缺乏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必然导致旅游服务企业不能形成主动开发新产品的理念,研发新产品、原创产品的力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只提供基本的旅游景观服务,旅游景点娱乐设施建设不够,娱乐活动项目少,更新旅游信息慢,网络公关服务不到位都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制约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健康增长。

再次,政府在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人才、资本和技术支持投资力度不够,旅游服务方面政策的缺乏,没有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行业监督机制,未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的法律体系,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以上分析了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为提高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健康增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在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本、技术、物力方面的投资力度。出台相关旅游服务政策,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和颁布旅游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刺激国内外市场对旅游服务的需求。政府应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使中国旅游服务企业更好地发展。同时,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娱乐,邮电通信建设,优化交通网络,给景区提供良好的通信,电力,供水等服务。

其次,中国旅游服务企业应该通过企业间强强联手、并购重组、资产划拨等战略手段,重新整合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通过利用资金,鼓励旅游企业的整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品牌,增加中国旅游服务产品的含金量。

旅游企业应引进和培养既精通国内、国际旅游法规,又精通旅游管理的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企业应该增加市场营销方面的支出,做好市场调研,根据游客的不同消费习惯、偏好制定不同的旅游模式,设计、研发不同的旅游娱乐项目和娱乐产品。企业应该积极与他国的同行业企业协作,使我国的旅游产品被海内外熟悉,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加强宣传力度,巩固韩国、日本、泰国等亚洲市场,维持客源,同时积极开拓潜力的欧美市场。为旅客提供不同的旅游方案,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降低刚性支出的比重,提高弹性消费支出的比重。

最后,中国旅游相关机构应该简化入境手续,为外国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外国游客提供入境旅游优惠政策,提高我国入境旅游服务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健康增长。中国居民到国外旅游时应该提倡理性消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旅游产品,合理地购物,改变炫耀性的消费观念。

摘要:旅游服务业是我国服务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处在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旅游服务业的进出口规模、消费结构及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旅游服务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进而得出提升我国旅游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服务业,对外开放态势,进出口,贸易竞争指数

参考文献

[1]刘名俭.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路径与模式分析[J].经济地理,2012(3).

[2]马引弟.我国旅游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财经管理, 2009(8).

[3]柳迪.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分析[J].当代经济,2011(11).

新贸易主义下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篇8

【关键词】新贸易主义;对外经济;保护措施

所谓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也被人们称之为“新重商主义”,它主要是以绿色堡垒、反倾销措施等一系列的非关税壁垒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来对外贸过程中的多边贸易制度进行相关的规避或者约束,从而对本国的经济贸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其国际分工和交换在外贸经济的过程中仍然处于一个支配的地位,但是,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虽然对民族的经济利益和环境资源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去具有隐蔽性,而且其受到也存在着一定的欺骗性,这就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许多不利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对在当前新贸易主义下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情况。

1.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1.1国际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到来,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竞争使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过这种竞争形式已经不是通过简单的手段就可以完成的,它还需要主权国家和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管理规范来进行确定,使其有效的促进国家经济和企业效益的发展。可见,在对外贸易竞争的过程中,国家相关的政府部分和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到影响,就要对采用相关的竞争手段或者方法,来对其自身的产业和经济利益进行控制,其主要的竞争方法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方面是,利用相关的保护手段,来对有效的改善国家经济利益的收支情况,从而使其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当前部分外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威胁到了本国经济利益的发展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系那个过的干预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本国经济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仅降低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失业率,还对一些重要的经济产业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1.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

目前在外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国际贸易和方法和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导致跨国企业内部贸易,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且大部分跨国企业在内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为了稳定自身的经济收支,就开始建立内部分工、核算体系,但是这就将跨国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差额和矛盾丢给了当地政府部门,使其跨国企业对当地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而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则是世界各国对跨国企业中存在的经济逆差所采用的相关保护措施,能够解决各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争端。

1.3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冲击

以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并逐步成为世界制成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特别在中低端工业品市场上,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并逐步取代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份额。尽管这些发展中大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彻底改变国际贸易不平衡增长的局面,但其出口实力的增强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发展中大国大量低价工业品进入欧美市场,对其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为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加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

2.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2.1限制了国际市场的拓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以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2.2限制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及投资业务向世界范围扩展,打击了我国企业参与世界贸易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纠纷不仅发生在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而且还有向服务贸易及投资业务蔓延的趋势。同时欧盟和美国还批评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特别是金融和零售业对外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卫生环境、人权等方面加大施压力度。

3.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3.1借助WTO解决贸易保护

可以使争议的双方和平、理性、可预见地解决争议体现了在争端解决中的不损害公正、不歧视的特点,可避免和防止贸易限制的扭曲,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可见,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能够确保经济弱国对经济强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提出挑战。研究运用WTO规则, 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实行有理有度的保护,避免国内的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3.2保护本国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帮助国内企业收集各国关于质量、技术、环保标准的信息,建立相关的资料库并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我国应积极鼓励企业联合起来应对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采取“谁应诉、谁受益”原则,在企业与政府携手应对的基础上,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回市场;同时政府可以按我国成功的建立行业协会的经验,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协会,以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商务部专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

4.结语

由此可见,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市场和服务贸易遭到了一定的限制,这就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经济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经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就要对当前国际形式进行分析,并且在相关国际贸易条例的支持下,采用对应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姜涛.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J].才智,2011(01).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 篇9

现状:

1、服务贸易总量增长,逆差扩大。

2、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突出:1)服务出口主要依赖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而新兴的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出口比例很小,2)传统服务进口变化不大,新兴服务进口增长迅速。

3、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仍然偏低,但呈现出缓慢的提升趋势。

特点:

1、仍以传统旅游、运输服务业为主,但保险、计算机等新兴行业发展加快。

2、服务贸易出口、进口结构不断优化:仍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速较快。

3、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市场结构不平衡,地区结构不平衡。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未来如何克服?

制约因素:

1、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吸纳就业的潜力尚未发挥。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传统的服务业仍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

2、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

3、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相对落后。虽然我国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同发达国家成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法律法规在许多领域仍存在空白,即使一些颁布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也相对落后,权责不分明,存在交叉。中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级国际管理不一致。

4、服务贸易行业人才匮乏。国内的服务企业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效率和营销手段上都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人才极为匮乏。

克服:

1、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环境,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2),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3)推进财税优惠与产业倾斜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当前可以从四方面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1)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2)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外资企业设计咨询、技术转让、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3)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的规模和水平。(4)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

3、完善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5、认真研究《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应对服务贸易壁垒。

上一篇:案例分析学习笔记下一篇:初级育婴员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