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媒介融合正在从后台融合走向前台融合,多来源和跨媒体是当代媒介环境下新闻消费的特征之一。国际国内的相关调查研究均显示,电视、电脑、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正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体屏幕,运用多终端获取新闻并进行多维互动正成为全球新态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于四大特征的电视新闻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东南亚多国“民主僵持”
随着苏哈托、李光耀、马哈蒂尔等“强势”领导人退出政治舞台,以选举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民主形式在东南亚地区的表现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具体,但各国的民主进程却依然暧昧多变。
2008年1月,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背负着未曾了结的贪腐审判撒手人寰,享年86岁。苏哈托的跌宕一生,见证了整个东南亚政治由威权走向民主的过程:1986年,人民力量起义推翻了菲律宾的马科斯政权;1992年,泰国的抗议者令军政府还政于民;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政权垮台……2008年7月,柬埔寨第四次成功进行了议会民主选举,现任首相洪森连任,成为东南亚在位时间最久的民选政府领导人。
“洪森因选举加冕而愈发强势,表明以选举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民主运作在东南亚地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具体。”香港资深研究员黄建炎对记者表示。
选举未必能巩固民主
不过泰国在整个2008年动荡不安的例子也在提醒着人们,真正的民主灯塔在东南亚国家依然模糊不清。16年前,泰国人走上街头要求选举民主的回归,但现在他们似乎回到了起点——人们又走上街头,却说不想要他们在1992年所要求的东西。
“在东南亚人民的概念中,‘投票’、‘诞生宪法’就是‘完成了民主的使命’,但是过后人民又没有了发言权。”泰国曼谷的东南亚问题专家刘振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于是,人们又是后悔,又是搞‘街头政治’。”
一方面是大历史意义上的整体前进,另一方面是局部国家中短期内的反复甚至倒退,2008年的东南亚民主进程所呈现出的复杂局面,差可用“胶着”和“僵持”来概括。
在2007年,欧美国家曾经把中南半岛5国(缅泰老柬越)和文莱称为“不自由国度”,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东帝汶称为“部分自由国度”,把印度尼西亚称为“自由国度”,结论是“真正称得上拥有包括出版自由在内的坚实民主的,只有一个印度尼西亚”。
对此,刘振廷认为:“那是西方的评价,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印尼的电视新闻报道还有一定的限制,尤其在宗教和民族方面的报道需要小心翼翼。而从泰国和菲律宾今年和历来的表现看,两国的民众‘最自由’也‘最滥用自由’。”
一些人迷信选举能够巩固民主,但缅甸、泰国和菲律宾的例子说明,当国内存在军人强势干政甚至执政的情况时,其民主选举不但不能平息国内矛盾,稳定国内政局,反而使得这些国家伴随着选举活动产生了周期性的震荡。
刘振廷认为:“原因是当权者实行愚民的物质主义政策、落后的教育制度和封建农村社会观念,所以积重难返。另外的原因则是人民没有武器,因此‘枪杆子里出政权’也是很自然的现象。”
进入2008年,东南亚不少国家虽然外表平静,实则内部各派矛盾尖锐,权力斗争激烈,社会秩序混乱,暴力事件频发,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严峻。而且,随着《东盟宪章》的推出加强了东南亚区域内的凝聚力,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影响和渗透也在加强。
2008年3月,一直被国内“民主运动”和军方势力所拖累的泰国政府表示,要通过静默外交的方式帮助缅甸转变成民主国家,“(缅甸)变革必须从内部开始,而西方针对缅甸军人政府实行的经济制裁终究要失败”。
东盟对民主推动有限
拥有2亿多人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国,也是最大的穆斯林为主的国家。按照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其为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的第三大民主国家,鉴于其民主程度在东南亚最高,意味着其在东南亚,甚至更大范围内将能够发挥有力的国际作用。
2008年初,印尼具有温和回教领袖作风的总统苏西洛访问了缅甸,他还计划访问朝鲜,并与美国商讨了朝核事宜,希望发挥特殊桥梁的作用。同时,伊朗总统内贾德也来到印尼寻求支持,印尼还在与伊朗等一起举行的“发展中国家G7峰会”后宣布,印尼也要发展核能。
“由于印度尼西亚也处于东南亚,属于东盟成员,这就注定它的政治行为无法完全脱离这个圈子。”刘振廷说,“东盟自1967年成立后,从早期的反对共产主义联盟性质转变成现在的政治、经济联盟,其对东南亚民主进步有一些步伐缓慢的推动作用,但成员国们还总是因为经济利益和领土主权争吵,致使内部矛盾不断。”
他表示,目前的东盟根本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所以国际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东盟开始不行了”,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缅甸军政府问题。由此,他认为印尼的民主作用只能发挥在某个范围,例如首都雅加达和一些大城市;而在一些偏远或仍有种族冲突的地区,其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更别谈其目前对其他东南亚国家辐射影响了。
“况且东盟各国的价值观不一样,民主标准也不一样,几乎每个国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每个国家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刘振廷说,“且不论东盟成员们对缅甸将军们束手无策,光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还存在的‘内部安全法’,就足以令东盟所谓的‘民主跃进’失色。”
2008年9月,马来西亚20余名民众在吉隆坡市中心和平请愿,要求政府废除1960年制订的《内部安全法令》并立即无条件释放被扣人士,但遭到警方驱赶,整个活动仅进行了约15分钟。“因为反对当局在明12日援引内安法令扣留三人而请辞的马来西亚首相署法务部长再益·依布拉欣(Zaid Ibrahim),随后发表了《废除内安法令,留下历史足迹——致首相公开信》,可见马来西亚要实现彻底民主仍然得跨越许多鸿沟。”刘振廷说。
在越南,前领导人胡志明曾亲自批准创建,但匿迹很久的越南民主党继两年前公开宣布该党将复建并重现政坛后,目前已迈出一些实质性组党步伐;而早已消亡的越南国民党的一些老党员,也步民主党的后尘,正在筹备复建。
香港资深研究员黄建炎认为,越南的民主改革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和法律保障,政治体制改革有望向更深层次发展。当然,由于其国家性质的特殊性,故所产生的一些民主进步,往往只被西方当作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证据”。
他说:“更为突出的一个情况是,缅甸、老挝、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等国都还盘根错节地存在着‘反政府武装’、‘民族独立运动’甚至‘恐怖组织’,时断时续的军事冲突不断给这些国家的执政和大选带来烦恼。”
纵观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民主发展,仍然呈现出一种参差不齐的景象。刘振廷认为,不能把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希望简单地寄托在“东盟”身上,各个国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等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步入类似欧盟的协同民主路途。
民主僵持与宣传伎俩
2008年9月,中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沈国放撰文指出:东南亚各国近年来加大对民主投入,提高普通民众对东盟公民身份意识和东盟的认同感,各国“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
力量日益壮大,在民主建设、人权保护领域表现活跃;但其中一些国家,也因政治制度、民族分离、经济发展或其他社会问题而引起国内动荡,甚至成为国际焦点话题。
从2008年9月1日起,新加坡首度允许公民在指定的芳林公园“演说者角落”举行户外示威,不过不得涉及种族与宗教课题。与此同时,缅甸军政府也作出两大举动:首先,愿意提供像《时代》与《新闻周刊》等国际杂志与当地的报纸、私人信件给被软禁在家超过10年的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其次,服刑最久的政治犯、79岁的新闻工作者温丁经历了19年铁窗生活后,于9月23日连同另外9000多名囚犯一起获释。
不过,刘振廷认为:“统治者不会轻易‘变脸’,这些情况仅是一种惯用的宣传伎俩。”“新加坡和缅甸没有改变执政实质,这些小伎俩起不了作用,即使再过10年也是如此。”
到2008年10月上旬为止,新加坡除了一名商人到“演说者角落”的布告栏贴了一张纸,申诉有关在海外投资方面遇到的困难并希望得到政府的协助外,唯一到芳林公园行使合法户外示威权利的只有一家反虐待女佣组织,“各方反应冷淡”。当然,也有新加坡民众表示,此举是政府在政治管制上展现“柔软身段”,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政府的自信和对国民的信心。马来西亚的一名学者则认为,“虽然压制性民主为新加坡带来稳定,但却使其无法在文化和影响力上成为真正的先进国”。
在缅甸,“言必谈民主”几乎已经成了军政府领导人近年来的一种常态——每逢独立日、联邦节或者一些国际外交场合,都可以听到缅甸将军们大谈建立“民主国家”的目标。事实上,缅甸制宪国民大会早在1993年已开始举行,由于分歧严重大会一度休会8年,“筹备了15年后”的2008年5月,缅甸新宪法全民公决“得以通过”,随后军政府承诺将在2010年根据新宪法举行多党制大选。
在泰国,自2006年军方赶走总理他信后,各派民众便开始进入无休止的示威活动期,2008年迄今已造成多起冲突并致数百人死伤。耗时经年的“对抗式民主”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泰国的政治危机并不只是简单的政权之争,可能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现在,有着6300万人口的佛教王国泰国是否应该实施民主政治制度,已经成为一些好事者质疑的话题。”刘振廷表示,“事实上,东南亚几乎每个国家都在民主进程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麻烦,根深蒂固的官员腐败、选举舞弊、任人唯亲,建基于强势领袖而非观念的制度,以及贫富差距和金融危机,使其基本都还处于一种‘民主僵持’状态。”
作者:尹鸿伟
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
当前,媒介融合正在从后台融合走向前台融合,多来源和跨媒体是当代媒介环境下新闻消费的特征之一。国际国内的相关调查研究均显示,电视、电脑、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正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体屏幕,运用多终端获取新闻并进行多维互动正成为全球新态势。
有研究者将人们在观看电视时,同时使用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终端的行为,称为“双屏现象”;①也有论者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注重观众与观众以及电视节目间互动的“社交电视”,或许将是未来传统电视的转型方向。②
可以说,新闻终端的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新闻的内容和表达产生深远影响,对既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也产生很大的冲击。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数据和研究,围绕移动、交往和参与三个关键词来分析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
移动终端新闻消费与新闻类APP的大发展
移动终端的新闻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大幅发展态势,美国Pew研究中心的2012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人们使用移动终端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新闻,把看(读)新闻作为第一选项的电脑用户有70%,智能手机用户有51%,平板电脑用户有56%。③2013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大幅促进了美国人的新闻消费。36%的智能手机用户会每天都使用手机看新闻;而平板电脑用户中,37%的用户表示每天用平板电脑看新闻。④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新闻消费报告指出,使用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的比例在各年龄段都出现了显著增长,超过一半(55%)的受访者表示是移动媒体新闻的消费者,较之2012年增长12%。在18~44岁的人群中使用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的比例最高,达到70%以上。⑤
中国移动终端的新闻消费正处于蓄势待发阶段:
一是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的用户初具规模。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61亿,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8.0%,是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之后的第三大网络应用。⑥而中国整体网民为5.91亿,手机网民4.64亿,由此可以推算手机新闻使用人群规模之大。
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的数据也显示,77.4%的受访对象使用智能手机,调查显示,微博(83.3%)、浏览新闻(85.8%)、微信(78.9%)是智能手机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排在通话(99.5%)、收发短信(98.1%)和看时间(90.1%)的基本功能之后。
另一个关于使用哪些终端获得媒体内容的调查显示,使用电脑获得报纸内容的比例(66.8%)超过了使用纸版报纸的比例(60.3%),这也是此次调查中唯一一个电脑终端比例超过原有媒体终端的媒体,运用手机、平板电脑获取报纸、广播内容的人群比例也较高。41.8%的人通过手机看报纸,19.3%的人通过平板电脑看报纸,36.5%的人通过手机听广播,13.4%的人通过平板电脑听广播。
二是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达到11.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约8亿,3G用户3.2亿,同比增长81%。2013年上半年新增移动互联网用户5000多万,智能手机出货量约2.14亿部,为历史同期新高,可以预见,未来还将会不断创出新高。技术和终端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和资费下调,加之用户对伴随式新闻的强烈需求,都将推动移动终端新闻在未来几年进入爆发式发展。
目前,基于移动终端的新闻传播渠道主要有APP(又称客户端)、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其中浏览器的重要性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下降,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即为新闻APP。调查也显示,在移动终端上,人们获取新闻最普遍的方式是直接访问新闻机构的网站或者APP。⑦
按发布方来看,中国新闻类APP可以分为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互联网公司三大类。中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推出了新闻APP。报纸杂志方面,新闻APP开设较早、数量较多,覆盖各级各类媒体,包括专业性媒体,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京报》等。人民网研究院2013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境内1400多份报纸中,已有170家报纸推出了APP ;⑧广播电视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视台推出的APP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广播/电视台整体设计的APP,其内容涵盖本台从新闻到娱乐的各类节目和服务。二是栏目APP,涉及领域较广。三是专门的新闻APP,如央视即推出了“央视新闻”,CNTV推出了“新闻联播”,还有凤凰卫视推出的“凤凰新闻”等等,新闻资讯类内容占据了其中较大比例。
总体来看,传统媒体开发的新闻APP依托媒体平台,在内容和品牌上有较大优势,但目前传统媒体新闻APP多为母媒体的新闻摘编,存在着同质化新闻过多、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相较之下,门户网站及互联网公司开发的APP在用户选择权、与社交媒体的结合及用户体验等方面探索更多,在苹果APP STORE的新闻类免费下载排名前10名中(截至2013年9月),四大门户网站的新闻APP均在其中且位居前列,唯一入榜的传统媒体新闻APP为“凤凰新闻”,而互联网公司开发的新闻APP在收费与免费排行榜中都较受欢迎。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闻APP将成为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而突破点就在于能否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利用大数据对用户偏好和行为进行分析,做个性化互动体验好的新闻服务,以适应即时性、碎片化、个性化和社交化的新闻消费需求。
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形成与发展
2012年,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Pew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约47%的智能手机用户和约39%的平板电脑用户表示经常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⑨社交媒体新闻圈的扩张,是当代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态势。
社交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从传播到交往的转向,人作为社会交往主体的角色得以确认,社交媒体为个体提供了自己的话语平台和传播网络,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的新生传播渠道,每个个体都可以作为新闻传播者出现,同时又作为受者、消费者出现。以社交媒体为基础在不同群体中进行新闻生产/再生产、传播和消费,形成了社交媒体新闻圈。就中国而言,博客、论坛、微博等开启了社交媒体新闻圈,但依然是一个开放式扇面型的新闻圈,而在微信出现后,尤其是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与特定群体进行全方位沟通,朋友圈亦可以分享各种新闻和链接,正式促成了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形成与大发展。腾讯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微信用户数达到4亿,WeChat用户数达7000万,微信与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超过2.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76.8%。⑩微信的发展也加速了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发展。
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存在和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必然,也是对大众传播的一个补偿。当前社交媒体新闻圈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新闻事实和个性化观点的交融性。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内容主体包括对媒体内容的转发评论、对重大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及对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的信息发布与评论等,即时性个体评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媒体时代的饮水机效应在微博、微信中得以延续。
二是朋友家人作为新闻源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微信的圈子式传播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且因为是基于真实人际交往的传播,受重视程度和信任度更高。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对从不同媒介获取信息的重视程度进行的调查显示,人们对从家庭、朋友、微博获取信息的重视度仅次于电视(83.4%)和网络新闻(70.1%),与报纸相近(67.7%),远高于广播(44.7%)、杂志(34%)。
三是新闻选择的主动性和延展性。人们在社交新闻圈获取信息后,会进行相关延展性的新闻消费,美国Pew的调查显示,“主要通过朋友和家庭获取新闻”的人群,对主动阅读新闻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大部分受访者在从朋友或家庭成员处获取新闻之后,会继续查阅完整的新闻报道。⑾
四是新闻来源的接近性和人格化。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即时多层面交互实现并扩展了人际新闻传播的直接性,同时又以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在某种层面上降低了空间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性,带来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深度的变化,也即在横向上扩大了每个个体的交往面,在纵向上简化了真实社会交往的科层,架构了不同人口地理分布、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之间的直通化新闻互动渠道,而且无论是个人账号、媒体账号还是品牌账号,在社交新闻圈中都呈现出人格化特征。
五是新闻传播的涟漪效应。在以微信等为主体建构的社交媒体新闻圈中,不同个体的圈子之间交集与延展并存,不同圈子之间又环环相扣层层延展,一个消息的散布就如同湖面的涟漪,大圈小圈波及开,扩散范围广,同时因为消息和评论的多发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总体从新闻价值的观点来看,接近性、时效性、实用性和人情味等在社交媒体新闻圈中得以体现。
尽管5.0版本之后,微信将公众账号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强调服务性而非媒体性,但无损社交媒体新闻圈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这不是一个信息平台或曰通信工具的自我角色和功能设定所能决定的,如果微信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格化来源的新闻需求,自然会有各种其他工具出现。朋友圈的信息交流是刚性需求,从饮水机效应到后篱笆效应,信息聚合始终是人群的刚性需求,借助移动终端的新闻聚合效应才刚刚显现。
伴随着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新闻汇聚、扩散、解读等传播方式的改变,可以预见社交媒体新闻圈将获得稳定发展,未来还会出现一系列利用媒体系统的网络化、社会化和小规模生态圈的特性而发展的新闻传播新动向。不容忽视的是,社交媒体新闻圈存在着商业化、谣言传播等风险,如何强化把关人效应做好专业监管,是未来发展亟待重视的问题。
基于网络平台的集体智慧与信息对话
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概念最初来自于昆虫学领域,法国互联网理论家Pierre Levy在互联网领域提出集体智慧的概念。如同有些学者所言,我们可以从四个原则来理解集体智慧,即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行动,以此促进大规模协作发生和发展。Wiki就是集体智慧的典型案例。而对于当代新闻传播而言,集体智慧也在信息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一,在当代信息流动中,传播模式不再是从传播者经由媒体到受众的单向线性封闭式传播,而是多点多向的开放式传播,传受关系从独白走向多方对话。
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是传播权利的开放,实现了传播者角色的复合性。传播者不再集中于媒体机构,职业传播者既以媒体组织成员的身份按照媒体组织的标准传播新闻,又在网络等新媒体中以个人的名义充当个体化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如电视机构特地在其新闻网站中设置有新闻博客、微博,电视节目的编辑记者在博客中分析亲身参与的新闻内幕,解释电视新闻的运作过程,回答公众的问题;而受众既可以以大众的群体身份接受新闻,也可以以完全个性化的方式定制新闻和发布新闻信息,在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娱乐信息方面,则更可以自己拍摄、传播相关娱乐视频。其次是传播介质开放。如前文所言,传播介质渗透到生活中并成为私人交流的工具。再次是传播内容的个人化与自主性,多屏时代的用户已经摆脱了传统电视频道资源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节目,实现传统电视所不能提供的交互式服务。如网络视频服务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点播节目,可以集中选择播出某个地区的新闻或某个人采访的新闻节目等,甚至可以经过个性化的再组合,改变整个时间轴上的节目排列,不仅可以实现分时异步观看自我组合,更可以在用户端编辑发布信息;而与视频相伴的评论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在收看视频的同时,对视频进行即时观点分享。
其二,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将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部分。
用户提供内容的分享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近年来,在用户自发提供内容之余,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均采用多种方式激励UGC的发展,如传统媒体将用户原创视频作为传播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美国几大重要的电视新闻频道都开设了专门征集UGC内容的栏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花75万美元购买iReport.com和i-Report.com域名,推出独立域名网站的i-Report服务,鼓励观众发送新闻事件的图片及视频给CNN。继CNN在2006年8月推出iReport栏目后,MSNBC在2007年2月推出《第一人(First Person)》栏目,ABC在2007年8月推出《我发现(i-Caught)》栏目,FOX在2009年4月推出《你报道(uReport)》栏目,除《我发现》在6周后停播外其他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伦敦爆炸案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UGC内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各媒体中用户原创内容的使用比例和范围也在逐步提升,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推进UGC内容的发展,发挥集体智慧,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大数据影响和运用层面从IT、市场营销、公共健康等领域扩散到社会各领域,其对传媒业尤其是新闻传播的影响正逐渐呈现出来,当前数据新闻学(Data Journalism)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典型例证。所谓数据新闻学,指的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发掘、处理、分析及完成数据的可视化并实现有效传播,目的在于揭示数据背后的信息和关系。虽然称新闻的未来就是分析数据有夸张之处,但数据新闻学堪称是数字时代新闻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当前英美各大主流媒体正在推进数据新闻报道,就中国而言,数据新闻学方兴未艾,而日渐开放的数据环境,大幅推进的社交媒体,以及愈见激烈的媒体竞争格局,民众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强烈需求等,为数据新闻学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注释:
①徐楠:《电视媒体与“双屏时代”初探》,《电视研究》,2012年第10期,第78~80页
②方视彤:《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社交电视》,《新闻实践》,2012年第1期,第27~29页
③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2, http://stateofthemedia.org/overview-2012/
④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3, http://stateofthemedia.org/
⑤2013 Q1 Research Report 1: News consumption on mobile media surpassing desktop computers and newspapers. http://www.rjionline.org/research/rji-dpa-mobile-media-project/2013-q1-research-report-1#sthash.5cF2BmnU.dpuf
⑥CNNIC: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rdxx/201307/W020130717431425500791.pdf,2013年7月17日
⑦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2, http://stateofthemedia.org/overview-2012/
⑧冷梅 王棋 刘扬:《移动新闻APP:中国报纸的数字转型机遇》, http://yjy.people.com.cn/n/2013/0608/c245083-21794310.html,2013年6月8日
⑨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3,http://stateofthemedia.org
⑩网易科技讯:《微信/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约2.4亿》,http://tech.163.com/13/0814/18/968OON3T000915BF.html,2013年8月14日
⑾Jodi Enda & Amy Mitchell, Friends and Family-Important Drivers of News, 2013 State of News Media, http://stateofthemedia.org/2013/special-reports-landing-page/friends-and-family-important-drivers-of-news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室主任)
作者:殷乐
融媒体平台价值共创的过程和机制研究
[摘 要]价值共创是平台商业模式的最本质特征。文章通过对南京广电猫猫新媒体公司的案例研究,剖析了融媒体平台价值共创的主体和过程,揭示其价值共创活动遵循的主导逻辑——价值融合,提炼融媒体平台实现价值共创的三大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掘融媒体平台价值共创的五大基本原则,即有效市场、长板原则、资源互补性、跨边网络效应和合作剩余。
[关键词]价值共创;融媒体平台;价值融合;南京广电猫猫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8.185
1 研究背景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融媒体”一词开始逐渐在业界和学术界流行,也正式标志着传统媒体面向新的技术、新的内容、新的需求、新的形式开始转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学术界从融媒体概念与内涵(如:尚策,2015)[1]、县域融媒体建设(如:朱春阳,2018;谢新洲等,2018)[2-3]、新闻生产变革与创新(如:孟详燕,2014;许盛循,2016)[4-5]、新闻编辑创新与融合(如:汪娴,2016;张英华,2017)[6-7]、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与建设(如:吴琪娜,2019;穆军,2019)[8-9]等层面开展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大多数将焦点放在传统媒体如何向新媒体融合和变革上,却未深入探讨媒体融合可能会给组织形态、合作形式、商业模式带来的新变化。目前,一个较为广泛的共识是: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尚策,2015)[1]。但融媒体以何种形式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和利益融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阐释。
南京广电猫猫新媒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电猫猫”)即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和南京摩尔猫猫联合出资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公司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开发了具备“广播电视、新闻资讯、智慧政务、电子商务”的APP平台“在南京”,形成了一套集研发、策划、宣传、执行、统计为一体的完整融媒体工作体系,参与到乡村振兴、精准帮扶、智慧城市、全域旅游、体育等多种行业和领域的发展中
自2016年起,广电猫猫陆续为兄弟广电提供融媒体服务,从软件开发、技术支撑到项目策划、创收增效,按需定制融媒体解决方案。截至2019年12月,广电猫猫的“在系列”生活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国20个省区的33个城市,成功实现融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输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融媒体平台探索的先驱者,广电猫猫不仅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功能提高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和便捷性,更将媒体融合的本质从媒介功能本身延伸至商业市场,形成了以媒介接触流量、以市场维持并拓展流量、以流量价值反哺媒介的平台商业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广电猫猫也因此荣获2017年国家广电总局“最具创新力市级广播团队”、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年度品牌影响力融媒体平台”等多项殊荣,并入选南京市“瞪羚企业”榜单,成为全国融媒体平台的佼佼者。因此,本研究的案例对象极具典型性和启发性。
传统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往往是由供给者单向创造并传递给需求者,而基于平台模式的价值创造则是由多主体在合作与互动中共同创造的。可见,价值共创是平台模式区别于传统商业模式的最本质特征。
本文以南京广电猫猫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索融媒体通过平台化模式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和机制,对价值共创活动的主体、过程、主导逻辑、成功经验和基本原则进行系统分析,并就融媒体平台未来发展提出三方面的优化策略。
2 融媒体平台价值共创的主体和过程
广电猫猫作为融媒体平台的先行探索者,在融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式设计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共创逻辑体系。本文以其APP平台“在南京”中的文旅板块为例,分析价值共创活动的主体和过程。
2.1 价值共创的主体
广电猫猫文旅板块价值共创活动包含三大主体:一是平台本身。由于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属性,平台自身拥有政府资源、IP资源、IT资源和媒体資源,这些资源板块在平台的价值创造中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商业群。以景区旅游为例,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景区以及和景区关联的商户,例如景区内的文创店、纪念品店、美食店等。三是客群。即平台所拥有的本地或外地的消费者用户。
价值共创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两大载体。线上平台主要是以“在南京”APP为核心的线上系统;线下活动则是策划团队在线下(景区)开展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凸显地方特色,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2.2 价值共创过程
价值共创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就线下活动而言,商业群提供资金赞助;商户为活动现场提供互补多元的商业服务,例如美食、游乐场、文创纪念品等,景区为活动提供了场所和景区服务。客群实地参与景区活动,增加景区人气与热度的同时带来消费,为商业群创造收益。对线上平台而言,商业群则以和广电猫猫合作的形式,将门票、产品、促销活动、景区信息等置于平台中,客群通过平台获得讯息,并能获得折扣券、报名,在平台中实现部分商品的预购结算,平台则因此获得直接交易收益。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广电猫猫融媒体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和利用政府、IP、IT、媒体四大资源,在线上、线下价值共创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广电猫猫对这四大资源整合和利用所形成的能力称为公信力(Credibility)、策划力(Scheme)、技术力(Technology)、宣传力(Publicity),并归纳为“CSTP融媒体平台能力体系”。具体来说,广电猫猫以政府资源形成的政府公信力引入并整合合适的商业资源,以IP资源形成的策划力策划精准高效的线下活动,以IT资源形成的技术力开发、维护和迭代APP平台基本功能,以媒体资源形成的宣传力宣推引流,打造活动影响力。正是以CSTP能力体系赋能融媒体平台,使广电猫猫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双重身份的竞争优势,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联动配合的价值共创载体,链接商业群、客群等多元主体参与到价值创造中来,最终实现了媒介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深度融合。
3 价值融合:融媒体平台实现价值共创的主导逻辑
价值融合是平台内多方参与者在目标、决策和行动上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最终实现共生、协同和共赢。这也是广电猫猫作为融媒体平台在价值共创过程中遵循的主导逻辑,即以“融”为核心,通过流量、资源和功能三方面融合最终实现价值融合,如图1所示。
3.1 流量融合
流量融合使得平台汇聚更多的客户流量,形成流量规模经济,引聚更多的商业主体加入,成为价值创造的生命之源。广电猫猫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流量融合。一是以活动融合促进流量融合。广电猫猫举办的大型活动载体下往往嵌套着各类具备一定差异化和互补性的其他活动,不同的活动作为不同的切入点吸引消费者进入,使客群大幅度扩容。例如,在精准帮扶南京周活动现场,也同时举办美味龙虾音乐节和“芝麻开门”粉丝见面会,实现三大客群的流量融合。二是以传播融合促进流量融合。首先,跨渠道传播融合,通过南京广电集团垂直融合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平台等视听互动媒体传播渠道;其次,跨地域传播融合,以“在系列”APP为抓手融合跨地域广电传播渠道资源;最后,跨形式传播融合,通过与其他媒介如抖音、微信的合作,建立“广播+图文直播+视频直播+微信直播+N”的城市广播直播生态,以获取更多流量。
3.2 资源融合
资源融合是實现平台价值共创的根本动力。强大的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广电猫猫的核心竞争优势。广电猫猫通过整合以政府、媒体、策划、技术为一体的内圈资源和以商圈、客群、公共组织等为一体的外圈资源,构建了由内圈到外圈不同层次的资源体系,并汇集形成从媒体到商务等不同功能的资源板块;同时合理把控各个资源的功能定位,发挥内圈资源的核心基础作用,以内圈资源辐射带动外圈资源,激活外圈资源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再由这些价值反哺强化内圈资源优势,由此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最终,这些多元互补的平台资源逐渐形成协同配合、互联互动、共生共存的深度融合关系。
3.3 功能融合
功能融合是平台价值创造的最终目标。广电猫猫最终实现了政务、商务、传媒三大功能一体化融合。换言之,通过“在南京”平台,三类功能实现统一,共同构建了整个平台的使用印象。例如,景区旅游的活动,达成当地政府宣传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精准扶贫的政务功能,也达成促进景区和周边商户经营的商务功能,更通过对活动的宣推而实现了广电猫猫本身的传媒功能。广电猫猫的创始人在商业模式设计之初便确立了三维一体的功能定位,以确保平台参与者在价值融合过程中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这种利益一致性确保多方参与者形成一致性目标。
3.4 三重融合实现价值融合
管理大师德鲁克强调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获客。在融媒体平台中,可观的用户流量是开展媒体传播、商务活动、政务活动的基础条件。所以,用户量是平台多主体实现价值融合的重要前提。资源融合则是价值共创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多元互补的资源融合,平台才能够灵活调度和利用这些资源,进而引导资源间协同配合、互联互动,为价值创造注入动力。政务、商务和传媒的功能融合则是融媒体价值融合的最终目标。三大功能反映了不同参与者在平台中想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因而功能融合实质上实现了目标融合,促使所有参与者达成目标理念上的共识。由此,融媒体平台通过流量、资源与功能三大融合,为价值融合构建前提、注入动力、统一目标,最终让所有参与者围绕同一目标、秉持同一理念、发挥互补优势,在平台内实现价值共创。
4 南京广电猫猫融媒体平台价值共创的三大经验
4.1 充分发挥属性优势,盘活冗余资源
混合所有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所有制类型。广电猫猫融媒体平台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混合所有制的制度优越性。广电猫猫的混合所有制身份使其在价值共创活动中既能充分展现国有属性的公信力和媒体优势,又能发挥民营属性的市场灵活性和创新性。这两类属性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不仅能盘活市场中的过剩资源和低效资源,还降低了市场资源错配的风险。如广电猫猫为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夜享秦淮”的文化活动提供官方媒体宣传,同时在平台上为活动商家提供线上展示和促销服务,吸引大量客群进入平台并实现了线下精准转化。可见,广电猫猫特定身份赋予的属性优势让其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也是平台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条件。
4.2 线上线下一体两翼,搭建联动互补载体
和一般平台模式不同,广电猫猫并未将价值共创活动局限于线上互联网,而是构建了“线上+线下”两大共创载体,形成一体两翼、联动互补的平台格局。具体来看,广电猫猫以“互联网+”思维,将线上平台作为向线下引流、提供支付、宣传推广的支持工具,把线下活动作为价值创造的“主阵地”。目前,广电猫猫运用强大的线下策划能力,与政府、公共机构合作,联合打造了一批高品质、高热度的线下活动。例如,在旅游领域中,广电猫猫和南京优质安全农产品行业协会、高淳旅游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牡丹旅游节,吸引游客前往慢城龙湖生态园。与此同时,“在南京”APP提供活动宣传、详情介绍和优惠的入场券,游客可以线上预购并了解详情。线上线下的渠道打通和有效分工实现线上精准引流、线下有效转化的效果,从而促进价值创造最大化。
4.3 摆脱原有路径依赖,发掘新的价值增长点
在整个价值共创的过程中,广电猫猫摆脱了单一的价值创造路径,在多主体的复杂关系中,发掘新的价值增长点,进而推动整个平台生态的演进。就景区旅游而言,在传统的价值创造逻辑下,景区的收入主要依赖门票,而媒体的收入主要依赖广告费。然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的景区而言,不菲的广告支出无疑会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让景区望而生畏。对于这种困境,广电猫猫创造性的摆脱了原有价值创造的路径依赖,以景区票务(对景区来说只是剩余库存)和线下活动赞助形式取代传统广告费,并引导景区适当降低门票价格,以客户在景区的商业消费作为其主要收益。这样一来,广电猫猫在宣介、引流和线下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与景区共同完成价值转化,顾客也享受到了更便捷、更经济和更丰富的旅游文化体验,产生对平台的使用粘性,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5 融媒体平台价值共创的五大基本原则
通过对广电猫猫的案例研究,发现融媒体平台实现价值共创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即有效市场、长板原则、资源互补性、跨边网络效应和合作剩余。
5.1 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是所有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而市场的有效性取决供需是否匹配。广电猫猫抓住了本地生活服务的利基市场,将自身定位为“家门口的媒体和生活服务平台”。具体来说,很多专注在地化经营的优质商业群体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例如景区客流量不足、餐馆客座率较低、农副产品滞销等;而消费者对周边优惠、实用、时尚的产品和服务还存在很大需求。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这些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效市场,广电猫猫正是基于这一洞察,开发了以“在南京”为代表的“在系列”平台,为价值共创打下基础。
5.2 长板原则
长板原则即通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长处。这一原则至关重要,很多平台无法实现价值共创的根源就在于参与者的“短板缺陷”。例如,在上述分析的文旅板块中,现金流正是景区的“短板”,如果平台要求景区向其支付广告费,那么很大一批景区都难以参与到平台价值共创的活动中来。相反,广电猫猫敏锐地捕捉到景区的长板——空间、设施和门票,并将其等同于传统广告费的效价,充分挖掘这些資源的价值,进而推动了价值共创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知,平台需要充分了解参与者的长处和短板,用其所长,换位思考中寻找到价值共创的机会。
5.3 资源互补性
互补性是指平台资源在功能上的互补性,并可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平台自身资源之间。如前所述,广电猫猫的政府、IP、IT、媒体四大资源优势互补,缺一不可,形成平台“CSTP能力体系”和平台运营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层,平台的各参与方资源之间。广电猫猫平台集聚了包括各类商业主体、公益组织、用户、社群等多元异质的参与方,这些互补性资源构成了健全的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第三层,平台与其参与方资源之间。广电猫猫的平台运营资源和各类参与者的商业资源有机互补,相互赋能,共同构成“媒介+商业”的融媒体平台商业体系。正是平台层层互补互依的资源体系推动多主体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并由此产生比单一组织更多的利润和效用(即合作剩余)。
5.4 跨边网络效应
跨边网络效应(Cross-Sided Network Efforts)是指平台中一边用户规模的增加会影响另外一边用户使用该平台所得到的效用(陈威如,余卓轩,2013)[10]。如果效应增加则称为“正向网络效应”,反之为“负向网络效应”。广电猫猫以“在南京”为代表的“在系列”生活服务平台,通过覆盖当地美食、食品生鲜、国际教育、母婴育儿、全域旅游、体育赛事等多项城市生活服务板块,通过促成不同板块用户之间的吸引力拓展用户规模,吸引更优质的供应商加入平台,增强了平台整体的用户使用意愿和满足感,进而推动平台盈利。所以,建立足以激发正向跨边网络效应的功能机制对融媒体平台的价值共创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5.5 合作剩余
合作剩余是指合作主体选择合作得到的纯收益与不合作或竞争所得的纯收益之间的差额。合作主体只有在存在此差额的情况下才愿意合作,且差额越大合作意愿越强。鉴于此,合作剩余的提高能显著提升平台整体价值共创的动力和效率。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边农户的农产品面临大面积滞销,另一边广大老百姓的食材严重紧缺。
为此,广电猫猫联合南京优质安全农产品行业协会、南京餐饮商会等多家单位快速启动“战疫情、守‘胃’宁”大型公益活动,为农产品供应商开通线上促销和宣传,为南京主城区的市民提供食材团购和免费配送服务。该活动上线36小时,迅速吸引了10万以上的用户进入平台组团购买,累计交易食材两万余斤,惠及市民9000人以上。在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刻,广电猫猫通过融媒体平台促进各类资源有效合作,共创合作剩余:农户加入平台后,迅速找到了销路,大大降低了损失;消费者更是足不出户就可获得新鲜实惠的食材,及时得到补给;平台也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人气和流量;并在特殊时期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帮助政府解决了重要的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尚策.融媒体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分析[J].出版广角,2015(14).
[2]朱春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坐标、发展机遇与路径创新[J].新闻界,2018(9).
[3]谢新洲,黄杨.我国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记者,2018(10).
[4]孟祥燕.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科技传播,2014(7).
[5]许盛循.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6]汪娴.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新媒体研究,2016(22).
[7]张英华.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7(17).
[8]吴琪娜.时政新闻在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与策略探究[J].记者摇篮,2019(12).
[9]穆军.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融媒体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思考[J].有线电视技术,2019(12).
[10]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平台型组织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7GLB015)相关研究成果;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胡丹丹(1984—),女,安徽铜陵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战略管理;陈越(1997—),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管理学学士,南京大学企业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曹畅(1983—),男,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金融学学士,南京广电猫猫新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平台治理。
作者:胡丹丹 陈越 曹畅
推荐阅读:
CIMS环境下基于特征的产品模型09-30
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07-11
基于利益博弈论文10-17
基于产业链的战略管理研究论文06-29
基于本体理论的档案学及其应用研究论文06-13
基于利益相关者目标的高校绩效指标设计论文10-13
论创新教育基于PBL的数据库课程教学论文07-0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目评标应用研究论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