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论文(通用9篇)
1、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
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个目标过于泛泛,在财务管理专业的目标设置上可借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要求学生在刚刚参加财务管理职业时就成为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而是让学生具有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包括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技能、准确的职业判断力以及充分发展的潜能。”
2、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财务管理是一项价值管理和综合性管理,对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和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因此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能够运用企业所提供的主要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以及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
(1)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都是财务管理能够学精学透学活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
(2)会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财务管理主要是非程序化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决策能力,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成本决策、利润分配政策的选择等等,都没有固定的程式遵循,相应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要求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财务分析与诊断、管理咨询与策划等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财务管理人才除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
3、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
财务管理工作的综合性较强,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时,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3.1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主要是非程序化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决策能力。
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首先,加大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力度。财务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杨宗昌等,),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良好模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职业判断力,但由于我国财务管理案例研究的相对迟缓(王化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讲授中的应用,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实习等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如:我带的财务分析这么课程,最后用两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包括对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报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和趋势分析,最后学生做出的东西出乎我的意料,分析得比我期望的要好得多,很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了,最后期末的考试也考得非常满意。
3.2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不像会计那样是个程序化的基础性的管理工作,而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的,因此要综合起来讲,比如财务管理中资本结构问题与会计学中的会计恒等式是有一定联系的,恒等式左边是投资,右边是筹资,因此可以综合起来讲,还有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等内容如果能把会计分录顺便贯穿一下,效果会很好,不但让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注重职业道德和角色意识的培养
首先,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对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职业,在经济领域很多营私舞弊都与钱有关,而财务管理主要就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价值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货币资金的管理,因此在课堂上灌输德育教育对提高我国财务人员的素质、优化财务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众人注目的焦点位置,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时,一定注重培养其角色意识。在实践中,企业中的会计方面的操作比较简单,但中、高层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保密意识。财务部门是一个单位管财、理财、用财的职能部门,必须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管理,所以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财务人员必须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参与本单位的预测、决策,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依法理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所以必须培养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财务部门参与预、决策本身便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监督过程,涉及到很多内幕信息和商业机密,因此应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保密意识等。
4、结语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应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以适应财务管理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3:58。
[2]杨宗强。浅谈财务主管的角色意识[J]。财会文摘卡,,3:18~20。
[3]潘飞等。美国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和注册财务管理师[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4:163。
1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 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个目标过于泛泛, 在财务管理专业的目标设置上可借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不要求学生在刚刚参加财务管理职业时就成为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 而是让学生具有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 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包括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技能、准确的职业判断力以及充分发展的潜能。”
2 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财务管理是一项价值管理和综合性管理, 对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和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因此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要能够运用企业所提供的主要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以及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
(1)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知识都是财务管理能够学精学透学活的基础, 因此必须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为学生打好基础。
(2) 会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财务管理主要是非程序化的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决策能力, 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成本决策、利润分配政策的选择等等, 都没有固定的程式遵循, 相应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要求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财务分析与诊断、管理咨询与策划等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要求财务管理人才除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外,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
3 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
财务管理工作的综合性较强, 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 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时, 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主要是非程序化的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决策能力。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 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首先, 加大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力度。财务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杨宗昌等, 2002) , 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良好模式,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职业判断力, 但由于我国财务管理案例研究的相对迟缓 (王化成, 2001) ,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讲授中的应用, 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实习等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如:我带的财务分析这么课程, 最后用两周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包括对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 以及报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和趋势分析, 最后学生做出的东西出乎我的意料, 分析得比我期望的要好得多, 很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了, 最后期末的考试也考得非常满意。
3.2 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不像会计那样是个程序化的基础性的管理工作, 而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讲课的过程中, 很多知识点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的, 因此要综合起来讲, 比如财务管理中资本结构问题与会计学中的会计恒等式是有一定联系的, 恒等式左边是投资, 右边是筹资, 因此可以综合起来讲, 还有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等内容如果能把会计分录顺便贯穿一下, 效果会很好, 不但让学生容易理解,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注重职业道德和角色意识的培养
首先,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对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职业, 在经济领域很多营私舞弊都与钱有关, 而财务管理主要就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价值管理, 其中最重要的就货币资金的管理, 因此在课堂上灌输德育教育对提高我国财务人员的素质、优化财务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 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众人注目的焦点位置, 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时, 一定注重培养其角色意识。在实践中, 企业中的会计方面的操作比较简单, 但中、高层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保密意识。财务部门是一个单位管财、理财、用财的职能部门, 必须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管理, 所以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财务人员必须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 参与本单位的预测、决策, 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因此, 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依法理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 所以必须培养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财务部门参与预、决策本身便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监督过程, 涉及到很多内幕信息和商业机密, 因此应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保密意识等。
4 结语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应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 以适应财务管理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素质要求, 培养要求等方面, 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并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及后续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引起社会各界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水平。
关键词:多样化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3, 3:58.
[2]杨宗强.浅谈财务主管的角色意识[J].财会文摘卡, 2004, 3:18~20.
[3]潘飞等.美国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和注册财务管理师[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 4:163.
摘要: 针对经管类跨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要求, 提出了一种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管类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结构, 并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了研究, 总结了经管类跨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特色。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實验课程; 跨专业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大学毕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将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和解决的新课题。
2 研究背景
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只是理论知识无止境的积累,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有一个实践训练体系、实践手段、训练环境、训练方法。
外部因素只能更多更好地创造条件,提供良好方法与有效的实践环境,引导、帮助、培养实践能力。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无法给大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环境,少数企业提供的岗位也是简单的劳动机会,现阶段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根本无法解决大学生认知企业、认知竞争、认知经营、认知工作岗位等实践活动,理论的积累无法解决实践工作问题。
通过仿真模拟实践经营过程这种"实验田"式的模式方法,将模拟变成"检验场",从中体会个人思想变化与行动执行结果优劣,让学生在实践模拟中掌握创业条件、创业管理、企业管理与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就业岗位条件需求等实践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掌握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经验。
3 构建了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体系
3.1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目标体系
(1)课程的设计思想
按照跨经济管理类多个专业(例如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等)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结构,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
(2)课程目标
通过跨专业组建并模拟创建企业和经营企业,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融会主修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模拟创建企业和经营企业行为过程,提升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3.2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内容体系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通过构建模拟企业竞争环境,使学生体会并模拟企业的团队建设、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企业经各项经营决策并在模拟经营企业创建和经营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贯穿于实验教学之中。
(1)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
(2)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本实验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构建模拟经营环境,是将不同专业学生5-6人组成一个模拟企业,每一个模拟企业设置CEO、财务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人事总监、销售总监等角色,让学生扮演与本专业相关的角色,履行岗位职责,并经营模拟企业,强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该市场中的模拟企业是竞争合作关系,不同专业学生在我们创设的企业环境中开展竞争合作式学习,在情景教学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多专业学生构建的情景教学环境中学习,效果好,学生收获大。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对于沙盘推演基本规则、企业行为模拟基本规则的学习,也主要采用讨论形式,通过讨论、试验,领会规则的涵义和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对于模拟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年度计划、编制预算、投资建设固定资产、市场投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实验,都是在CEO组织各个部门主管的反复讨论中确定的,讨论过程和决议在实验报告或者企业模拟经营报告中反映。
3.3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
(1)过程考核
作为跨专业实验系列课程,《企业行为实训》、《创业博奕实训》、《企业经营管理综合演练》课程特别重视实验过程的考核。实验过程的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60%。具体的考核形式有两种,一是由指导教师对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完成过程及提交成果进行考核;二是由模拟企业自我考核,主要考核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及每个成员(即学生)对企业业绩的贡献等。
(2)结果考核
考核模拟企业团队的经营成果及其业务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上述两个阶段的考核中,都注意采用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考核方式。
4 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
4.1 课程特色
(1)理念先进,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先进,内容新颖,课程内容融于可操作的跨专业综合实验项目中,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体系完整,手段丰富。实验教学内容覆盖经济管理类多个专业的知识,跨专业组建教师组织与学生组织,多种考评方法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4.2.创新点
(1)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实际案例资料,打破课程、专业、学科界限,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设计课程实验项目中。
(2)在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创新
教学方法上,引入模拟体验式、参与式、情景式、点评式教学方法,并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使实验项目顺利完成,而且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获得学生的好评。
作业上,以反映实验项目完成过程与结果分析的实验报告和企业经营报表为主,引导学生对企业经营决策过程进行深入、连续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在动态经营环境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决策能力。
考核上,采用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考核方式,探索制定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课程考核指标与评分标准。
总之,跨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秉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构建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辉.电 子商务实验系统[ M ] .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01-10,212-214,25-26.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创业教学的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得该专业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年提高。本文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分析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对我国其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即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简而言之,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者的活动。在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于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技术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同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制订教学计划基本不考虑创业教育的需要,对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创业教育,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有利条件,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常州大学在各级领导和多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与相关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构建了较为周详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
一、基于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
1.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
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影响结果。因此,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首先是培育创业情感。通过创业感情培育使学生在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事业的兴趣和爱好。其次,激发创业动机。创业动机的激发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处于积极心理状态的内驱力。第三,树立创业理想。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能够使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未来奋斗目标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向往和追求。第四,坚定创业信念。创业信念是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意见、见解、知识和看法。坚定创业信念以学生对创业实践的认识为基础,以较为深刻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为心理形式,以力求践行和实现为外部行为表现,是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
2.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设置专业课上努力扩大学生的选课面,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力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创造商机、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利用商机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创业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高效科学组织起来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根据外部的创业环境和已掌握的创业机会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和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使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统一行动的协调能力。通过专业设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上述能力,从而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成功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如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教授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综合性知识时,没有固定的知识范围,一般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其功能指向的核心均是使实践主体及其活动具有社会关系性质。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1.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首先,开展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指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等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与本专业或课程有关的基本业务和活动,使学生对本专业或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了更好地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专业老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学生不仅参观生产车间,企业员工还现场给学生讲解企业生产管理、现场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等,使学生获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进行衔接指明方向。
其次,增设实验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性较强,缺少实践性。通过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识从理论认识上升至具体的实践操作上。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主要安排了两项实验环节:一是组织学生对ERP软件中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进行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现有软件的能力,如企业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素质测评系统、人员招聘系统、绩效考评系统等。二是沙盘模拟训练。沙盘具有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融入市场变化,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沙盘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在沙盘模拟实验中,学生学到的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而是珍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悟。
第三,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又称角色扮演,是指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情景模拟式教学不但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细节的能力。在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情景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纷纷要求扮演情景中的角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运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第四,推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引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多种形式,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提高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多以案例作为导入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和应用型人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
教育的价值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论争,而在本质上,二者应该并且可以统一在一起。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是实现教育价值统一的具体载体。多年来,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与用人单位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和各用人单位的认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改革中,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创新性人才。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教育。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坚持不断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途径,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一是建立校企对接平台,为教师到企业挂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提供条件,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企业优先安排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不收实习费,厂校双方合作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行业协会运作,提供企业咨询、培训等服务,发挥教育在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更新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双方共同组织的科研课题,密切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组织学生把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融合了基本知识又增长了实际才干。
其次,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教育。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保持与阿里巴巴公司、亚邦物流有限公司、中国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龙湖地产、常州市联谊特种不锈钢管有限公司、江苏国联薄板有限公司、常州市新华石油化工储运集团、常州美杰医疗器械公司等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强对经管院物流、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三大实验平台的使用,以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同时,工商管理专业还把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作为基地,进行招聘、人员测评等现场模拟教学。为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向社会输出合格的企业人才,常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不断邀请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不断更新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论
一、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设置现状
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四大专业。其学科基础理论涉及管理系统相关理论,如管理职能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管理决策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土木理论与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学习系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方法、实际管理手段工具,从而实现在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工程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需要,并发挥积极作用。
(一)管理科学专业
管理科学专业强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运筹学等定量方法来解决企事业单位各层次管理领域的问题,是技术应用型专业。该专业是国内较早设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起始于工科院校,后经发展在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也多有开设。开设学院(系部)涉及很多管理类的学院,例如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科学系等。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强调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经济原理的结合,要求学生能针对各类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现实要求,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项目分析、项目实施、管理维护等阶段任务。该专业开设院校及下属系数范围广泛,综合性及各类专业性高校等都有所开设,下属系部多以计算机类、管理类学院为主。
(三)工业工程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是对工程与管理有机结合,研究生产过程中质量提升、成本控制、流程优化等,要求学生学习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多开设于理工类、综合类院校,下属学院(系部)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
(四)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也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解决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等问题。国内的大部分工科院校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一些财经类、师范类院校也大批开设此专业。开设学院(系部)涉及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对于这些专业, 各类学科门类的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纷纷开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使得专业开设数量增速过快,人才培养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近几年来市场实际需求出现不足,与传统产业领域制造业等相关的管理科学专业发展不容乐观,部分院校出现了隔年招生或停招的状况;而与国民发展影响重大的建筑业相关的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发展势头良好,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能力分析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工业4.0”新时期经济发展理念使得市场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新的要求。按照国外同类学科发展经验,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水平急需大量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然而部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却明显不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结合安徽财经大学历年高校招聘会到会企业对本类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总结分析市场或企业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能力具有共性和特性需求。
(一)共性需求
共性需求主要包括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基础知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作为工程(或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类别,管理是其基本特色。因此毕业生从事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主体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有助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在各类主体单位生产运作或服务运作过程中增强相互沟通理解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控全局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商业信息敏感性和一定的社会公关能力,使其在主体单位能积极开拓商机、寻找突破的市场洞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使其在主体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处理突发事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基础知识涉及经济类、管理类、数理统计类、计算机类、外语类知识。
(二)特性需求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含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四个专业。四个专业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对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特性需求,往往是能对企业涉及的资源、生产服务流程等提出合理的配置计划和规划,如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外部技术,成为企事业单位在互联网时代下掌握市场先机、稳占市场份额的重要砝码。
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特性需求,更体现在内部系统研发维护、内外信息资源整合管理等方面上。
对于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需,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特性需求,更体现质量管理、现场管理、生产线平衡、程序分析和动作研究、工时制定、工厂布置、物流优化、产能分析、熟练运用ERP/SAP、AutoCAD等软件,所以专业技术要素中精密管理知识尤为重要。
伴随我国各类建筑工程、房地产产业等蓬勃发展,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到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工程监理咨询单位到国际工程公司、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到投资与金融单位等都明显加大了对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专业等人才的需求,因此对该专业人才的特性需求体现在更注重实务能力的掌握,体现在对项目招标代理、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项目合同管理、工程成本和预(结)决算分析、工程咨询以及相关管理相关软件技术支持等工作的初步参与能力,所以具备注册质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造价工程师、评估师、咨询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尤为有用。
三、财经类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财经类院校多数以经、管、法学为主,工、理学背景相对薄弱,因此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往往强调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以突显专业特色。
因此,对于此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还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无论是办学特色的形成、还是专业能力的培养都基于财经类院校特有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涉及除工业工程以外的所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院综合多专业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实验实训教学为平台,坚持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就专业培养目标而言,兼顾办学特色,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都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在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经济管理领域中诸多实际问题。就课程教学体系而言,发挥学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构筑“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课程+经济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经管领域实践教学全流程嵌入,通过搜集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实践素材,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对接。
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一方面形成理论知识扎实、科研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师资力量,满足学生的科学研究需求;另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参观调研、获得各类工程师、造价师、经济师资格,以形成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导师力量,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就专业能力培养而言,强调经管知识+计算机应用+工程知识复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定量分析能力、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项目评价决策能力、工程计量计价能力、组织管理沟通能力等。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参考文献:
[1]刘鹏,王金凤.基于FA&CA 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62-65.
[2]历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和网络数据(高考网 college.gaokao.com/spelist/b13/ [-6-1])[2017-6-12].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2 0 1 5 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acjyzd16)。
作者简介:
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制定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将具体的人才培养步骤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分地重视艺术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定时召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讨会,围绕着创新人才培养进度和方案进行讨论,并定时跟踪人才培养进度,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从而让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地执行下去。要想让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就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深入地贯彻下去,从而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实现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实现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培养而言,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这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一,要根据自己的角色及地方区域特色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布局,尝试学分制,建立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教学管理模式。其次,每个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艺术教育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只有从教学体系创新做起,才能够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3)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是督促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首先,建立起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学院教育更好地融入经济环境中。艺术教育应该加强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横向联系,当艺术教育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以后,就应该与这种经济建立很密切的横向联系,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成果。其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不断为学生安排实习工作,这样让他们能够对自身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启发他们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帮助的。
(4)构建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首先,对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评价而言,应该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的评价,全面衡量他们平时的表现、临场发挥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从而来建立综合的考评机制。其次,应该增设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环节,这样不仅仅可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老师,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必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促进个人更好地发展。
4结语
目前,很多省内外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学生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与企业要求存在脱节现象,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无法制作令企业满意度高的作品。因此,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围绕人才培养 “创新” 展开,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及时开展大量的工作,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
1 教学团队建设创新研究
构建学校、企业 “资源互补型” 专业教师队伍。实施专职与兼职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结合、老中青教师结合,国际教育教师与国内教育教师结合。师资队伍要具有国际专业视野,具备国内一流专业水准,熟知和把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能根据办学实际,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专业课程教学。
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 有动漫制作方面相关实践经验与技能证书; “双师素质” 教师( 具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经历) 的比例要达到80% 以上。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不低于1 ∶ 25; 校内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 ,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 。
2 课程体系建设创新研究
通过市场调研,在人才培养模式多出口中所确定的相关工作岗位进行进一步定位,在对这些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要按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 “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方案要经过多次修改和专家论证,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新方案的研究要体现以 “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 “素质教育”为核心,以 “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的职教理念。针对动漫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研究动漫专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研究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3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施可以采用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包含课程体系设计创新和教学方式创新两个方面。
课程体系设计的工作思路是可以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将能力领域进一步转换为课程,并分解为各项主题学习任务,再据以设计学生作业项目。
教学方式创新主要包含采用案例分析、视频再现、动画模拟、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理实结合,设计学生实操动手项目,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实际动手练习,还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主、协作、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完成实操动手项目,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
学校可以和动漫制作企业和公司,通过实际的项目制作,开展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展开第二课堂,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在学生中有计划地通过动漫设计爱好者协会、社团等各类学习性社团组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院系部也可以联合学生社团,举办多种专业技能比赛,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拟每年度组织以培养学生规划及多项专业操作技能的技能大赛,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大赛等活动,例如ITAT技能大赛、全国3D大赛。从各种比赛中选拔优秀选手,建立长效的训练机制,积极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大赛。
4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研究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设 “校中企”“企中校”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师生创办创新工作室、校企合作等手段,按照动漫产业需求改进完善校内实训室,创建新实验实训室,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深化 “校中厂”实践教学改革。
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多家优秀的动漫企业、公司要达成合作协议,把教室搬到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集“教学、培训、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方案设计、师资配备、学生管理、实习安全保障等方面校企密切合作。在真实的岗位中训练职场氛围,在企业文化中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从第5 学期开始,轮流到教学实践基地学习锻炼,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使课堂与工作环境实现零距离,实现 “校中厂,厂中校”建设。
5 考核方案设计创新研究
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由过程考评、期末考评组成。具体比例如下。
学期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70% + 结果评价30%
过程考评评价: 占70% ,包括学习时数、学习态度、合作能力、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设计成绩。
期末考评评价: 占30% ,主要考核课程的综合操作能力。
过程考核可采用技能考核方式,如实际操作、作品、论文答辩、实习报告、调查报告、总结等进行考核,由教研室组织考核; 期末考核采用笔试或者上机操作的方法,由教务处组织考核。
6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带动教学资源库建设创新研究
目前,全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做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同时也会带动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教学资源库是教师教学和实训的基础。充足的教学资源库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来组织教学,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更为贴近实际,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利用资源库可以为其课中、课后的练习和实训获得充足的素材。
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类,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基础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授课计划( 教学日历) 、考核方案、单元设计、任务工单、演示文稿、电子教材、学生学习手册( 导学案) 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素材资源库( 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 、试题库。搜集专业教材及图书资料,建立专门的图书资料室,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和讲义。素材库可以通过从企业、网络等途径,搜集素材、人物角色素材、图片、视频、音效等。从企业及其他培训机构搜集有关教学的各门课程的案例,建立案例库。
相信,以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模式为引领的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性研究,会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会更好地带动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改革浪潮,会起到典范和引领的作用。相信,动漫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姚金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S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金薇.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问题与对策——以苏州地区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交叉学科;协同创新
数字媒体是信息技术和媒体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内容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国家在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以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为了推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专门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并在2013年9月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不少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明显反映出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具备高新技术、艺术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端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困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在重大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创建集计算机科学、艺术、光电技术、人文等学科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同时,根据数字媒体相关产业的特点,重点实施协同创新,通过技艺协同、生源协同、师资协同、校企协同、科教协同,构建了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创建交叉学科,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数字表演与仿真学科,是目前国内文化科技领域仅有的省部级重点交叉学科(北京市立项建设)。数字表演是在文艺表演的四个生产服务流程中,全面融入现代数字技术、仿真技术,面向文艺演出、影视动漫、数字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创意、编排、演出、推广”四个流程创新能力的新型交叉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数字表演的艺术性、技术性、社会学价值,数字表演的实体建模、空间建模、行为建模,数字表演的仿真创作平台、实现平台和呈现平台,广场与室内表演仿真技术、远程剧场技术和数字表演评估技术等。该学科的技术体系和数字表演生产服务流程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数字表演与仿真学科的技术体系图
根据学科的技术体系,构建了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具体包括:培养在文化创意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文化创意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先进的媒体内容创意、制作方法、工具和技术,能够从事文艺表演和数字媒体类设计、制作、演出、呈现等工作,并且具有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业高端人才,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创新和艺术理解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下本科生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包括文史哲、经管法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等工具性知识,数、理、生等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软件、媒体艺术等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动画、数字游戏、虚拟现实、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专业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具备数字媒体工程师从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包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与媒体艺术工作者沟通的能力,实验与综合实践的能力等。
(3)素质要求。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包括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思想道德素质,文学修养、沟通与交流、演讲与表达等人文素质,音乐、绘画、美学等艺术修养,身体、心理等身心素质,以及计算机、软件、媒体艺术等专业素质。
二、协同创新,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技艺协同,实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创新
按照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构建了突出科技与艺术协同、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约30%的课程与数字艺术有关;在教学方式方面,实践课时比例超过了40%。
技艺协同,并不是科技内容和艺术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是在课程层面的深度有机融合。融合方式主要有:开设了“数字艺术设计”、“数字表演”、“动作捕捉与表现力”、“多媒体人机交互”等5门新课程;更新了4门传统课程的内容,如在“动画原理”、“数字影像”、“平面与立体构成”等课程中加入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和工具。
根据产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探索,编写、引进了一批教材、讲义。编写出版了7本教材,其中2本教材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教材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了《数字化交互设计》、《视频与动画实训指导手册》、《数字艺术概论课程设计》等8本讲义。在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与广告设计”、“游戏引擎原理与应用” 、“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课中,引入了7本国外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2.生源协同,实现培养“创意核心群”的创新
高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并需要对不同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按行业人才成长规律,达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要求,一般需要15年职业生涯的历练。学校阶段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这样要求的“全才”,然而青年时期是创意能力最强的黄金时期,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急需大量人才。借鉴美国、英国等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思路,我们实践了“创意核心群”的培养模式,以群体知识结构满足快速成为“全才”的产业需求。
在学生来源上,实践了文理生源兼收。如研究生招生中,艺术类与理工类生源比例约为3:7。由不同知识背景和特长的学生组成“创意核心群”,保证了“创意核心群”的知识结构完整。在培养中,允许学生各有侧重,但强调对产业的不同分工能有一致的理解,保证了群内的融会贯通。
在培养方式上,以项目为驱动,以“创意核心群”为单位,完成每个案例的学习、实践创新与工程能力的培训,使“创意核心群”成为一个独立的创意团队。
3.师资协同,实现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聘请了大量产业专家、技术专家、艺术家和国外教师。目前学院教师队伍结构中,软件工程与数字技术领域的教师约占70%,造型设计、电影等艺术领域的教师约占30%;来自企业、产业的教师约占25%(如Adobe、IBM、国家大剧院、中国歌剧院、中央电视台等),来自国外的教师约占15%。各类教师代表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
师资协同,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教学理念创新。学校教师通过每年更新教学大纲,把发展趋势、内在规律融入课程;企业教师则及时带来产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使教学体系能够及时更新与调整,从而让人才培养紧密适应产业发展。
师资协同,实现了“项目研发”的教学方式创新。在学生的各项作业和实践中,均以“创意核心群”完成“项目”的方式开展。企业师资保障了企业案例、企业研发等丰富的、最新的项目来源,保障了项目实践符合产业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与企业要求 “零距离”的专业人才。
4.校企协同,实现创意与工程能力协调发展的创新
校内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意能力。学生创新基地配备了相关设备、设施、师资、资金等资源,完全由学生自主成立项目小组,可以自主提出任意创意项目,甚至是“天马行空”,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对于课外有特色的创意实践,实行学分奖励。
企业实践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产品制作能力。近年来,已先后和IBM、微软、Adobe、中视传媒等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基于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了解企业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规范能力,最终实现产品制作能力的提高。
校企实践的协同,使得“异想天开”的创意风格和严谨规范的工程能力,并存于一个“创意核心群”中,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满足了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5.科教协同,实现依托重大工程培养高端人才的创新
在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掌握相关技术和技能,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高端人才需求更为急迫。近年来,安排部分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与项目,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工程项目的流程,促使他们建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实现在高端科研平台上培养产业高端人才。
2008年,共有3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系统”的研发工作。2009年,共有5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仿真设计、训练与指挥系统”和“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数字仿真系统”的研发工作。在项目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创新设计的“基于二维码的广场智能指挥系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
在重大工程项目中,通常都是多个课题组之间通力协作完成,这使参与的学生具备了在大型团队中逐渐成长的经历,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胸怀、志向和眼光,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快成长为高端人才。参加这些大型工程项目的同学很多人都获得 “全国工人先锋号”、“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等各种表彰,约一半同学在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开始承担重要任务。
一、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水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我国其他类型高职院校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科学性不够。水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与水利行业的紧密对接,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预测和专家论证,新增专业难以与水利行业发展相适应,已设置的专业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目前,水利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已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全国水利行业61.9万名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61%;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工人31.4万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特有工种技术工人总数的1.15%。
2.课程建设因循守旧。水利高职特定的育人功能是为水利行业服务,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水利行业的用人标准应保持一致。虽然教学计划每年都在进行修订,但囿于学院多种条件的限制,课程体系并未进行大的改革,因循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灵活;课程内容与市场要求脱节,过于陈旧落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结合职业和岗位的能力培养实施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①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实习实训主要以校内为主,最终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现代水利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基础。伴随着水利类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可以将水利类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面向水利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是一种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和水利水电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②但水利类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却过于笼统、通俗化,难以有别于一般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对深化水利类高职专业的改革,构建“高素质、强能力、大专业、活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整合构建水利类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很大阻碍。这些都迫切要求水利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二、水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1.社会对水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高职高专水利类专业的范畴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过去工程水利设计、施工、管理为主,扩展到对整个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管理。要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问题,必须建立以流域统一管理为指导思想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在城市中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成为国际水管理的潮流。随着水资源保护意识的逐步深入,逐渐富裕起来的城乡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用水条件和水环境,水务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需要。而水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不愿下去且也留不住,出现了县级、乡(镇)主要为城乡防洪排涝、水利水电行业、给排水建设、新农村建设、水环境保护服务的水务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和空白。这类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水利水电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更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与交流能力等。可见,水利水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不同于搞勘测、规划、设计的工程型人才。
2.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水务管理专业为例,它实行了“5+1”人才培养模式,即5个学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等都比较完备。但在多年的发展中,该专业还存在一定不足。如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融专业教学、职业能力培训、岗位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化。
三、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根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学院将瞄准我国水务管理一体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水务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和重庆水利投资集团有限
公司等行业单位合作,持续改进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为切入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并推广应用到其他相关专业,服务学生就业;整体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水务工程建设、水环境监测及水资源管理行业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区域性技术培训服务中心,为重庆市水务事业服务,并带动西南地区水务事业发展。
2.“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校企一体,学训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的水务技术实训中心和水环境监测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开展“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学训融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服务专业为宗旨,拓展教学活动领域;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③
学院将从专业改革的第一阶段入手,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了解掌握水务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水务施工、水务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特点,依据“岗位要求、工作过程”的原则,创新“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2+3+1”的教学运行过程,即:2个学期基础理、基本技能培养;3个学期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或资格证认证;1个学期顶岗实习。“2+3+1”的教学运行过程的具体实施思路:新生入校后,通过2个学期的文化基础课、工程制图、计算机等课程,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工程识图与制图等基础能力;第3、4、5学期实行理论教学和校内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各占一半的学时,使他们在掌握水务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掌握水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城乡防洪排涝、供水、节水、水环境保护、水处理等涉水事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6个学期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灵活应用、在艰苦行业扎根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注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水利艰苦行业的远大理想,将素质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学会做事,克服过去毕业生不愿留在基层,不愿扎根艰苦行业、不愿从事一线工作的弊端。通过实施新的“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水利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导航
1、首页
2、校企一体,学训融合3.“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建立政校企合作平台。学院拟成立水务管理专业政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永川区水务局、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重庆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深度融合,企业与学校双向互动,合作共赢。企业参与制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承担工艺实训、顶岗实习的指导和部分课程教学工作,主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2)确立“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水务管理专业政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岗位要求、工作过程”原则,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规范、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与需求,聘请水务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审查和评估水务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及其实施过程,调研、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对开设课程及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与面向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融通,逐步过渡到理论实践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使毕业生不仅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至少可获得施工员、监理员、制图员、水处理工、泵站运行工、水质分析员和环境影响评价员等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学院骨干教师与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资源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编写特色教材。通过实用、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与其就业紧密对接。
(3)构建真实情境和资源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校内建立生产与实训一体化的“校中厂”,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以校内水环境监测中心、生产性实习水厂为基础,完善水务管理专业实训条件,新建水务技术实训中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④;以“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合作为基础,坚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深化现有校企合作关系,开辟新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在顶岗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创造条件;创新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机制,确保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大投入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体制。结合“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启发、引导、研讨、参与、交互、自学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演示探究、操作示范等,重点应用“现场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考核方式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开卷、/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实施“内外监控、多维评价”,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采取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的评价方式,做到企业、家长、学生三方满意。
(5)创新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机制。
“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效果。顶岗实习与一般实习不同,一是教学环境有变,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学生要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要将实训中掌握的技能在生产中进行再实践,要与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工作;
二是要善于发现理论和实训与现实的分离与融合,从而完成对专业课程的补充学习。因此,顶岗实习的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完成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创新管理体制,配套相应的实训管理体制作保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潜力,建立校企合作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⑤
四、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实现了互利
共赢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使职业教育真正进入了职业的教育,适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了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职业学院学生就业的难题,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方互利共赢。
2.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后,思想会发生很大变化,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论创新教育基于PBL的数据库课程教学论文07-02
基于教学创新的有机化学论文11-11
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09-06
班级管理的措施多样化10-05
基于产业链的战略管理研究论文06-29
基于行为因素的煤矿现代安全管理研究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