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推荐11篇)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 篇1

当下中学生物教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每个学生科学素养,课堂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点,学生负责记录和背下考点,这样的教学会培育出一群没有任何想象力只是能应付考试的学生,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老师们应该教会的是让学生脑洞大开,引导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所以说,实验课在初中教学中是占据重要位置的,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实验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效果不佳的原因

在当下的社会,把实验课程纳入必修课中,是生物教学中一大进步,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了解到书本上无法感触的实物教学。然而,初中的生物实验课中,效果还是不显著,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生物实验器材这些硬件设施缺乏,这就是导致生物实验课程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二是当下的涂鸦式教育和应试考试机制,实验课程并不用考试,所以学校和学生甚至是家长都不愿意花太多的心思在实验课上,认为实验课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辅助学习机制,在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认知层面的提高上并不会超过学生的考试排名及升学率,所以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进展和重视程度是有待提高的。而生物学科,我们的教科书上描素的是:生物科学是一科把实验作为基础教学的自然学科。然而由于初中的实验教学变成演示实验课程,以及不重视等原因,导致了以下局面的产生:教得辛辛苦苦的是老师,学的得辛辛苦苦的是学生。

二、走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误区的建议

1. 实验课程地位的提升

作为一门以科学实验为主导的学科,应该对生物实验的教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对于理论课程的热忱分一部分到实验课的教学中去。学校应该重视对生物实验课程中硬件设施的配置。老师不应该只注关注生物课的理论教学(当然,在理论的基础上才有了实验的进程),应该采取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这些实验,体验到动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涵养。

2. 学生的积极参与

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理论的考点知识,而忽略了实验课对于其科学涵养和操作能力的一种提升。老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活跃、相互探讨的实验课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课氛围中,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的实验环节,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实验操作,不拘一格,触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让传统的我要做实验,变成我想要做实验,这其中只是多了一个“想”,然而对生物实验教学来说就是最大的肯定。

3. 要重视学习过程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对最终的结果给予重视,我们更加要重视的应该是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学生动脑开发想象,这一过程就是科学涵养的训练养成过程,这也是通过老师口口相传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我们更要重视生物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

4. 转变教师的角色

初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段,教师在这个时段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教师是指引者,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监管人员,监管着学生的纪律,要求学生遵从各种限制,不准动手的时候要正襟危坐,犹如发号施令般允许学生动手后,再开始实验。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监管者的角色,变成一个实验课的引导者,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5. 采取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实验课的参与积极性,可以采用一种激励机制来争取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感受实验的乐趣,改变传统的大家对于实验课的可做可不做的思想。

浅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主要误区 篇2

一、黑板上讲实验,课本中背实验

由于生物实验课的准备量大,上课到整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实验课的课堂纪律难以掌控,实验效果不佳,使得许多老师组织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来得快、效果好,因而不愿意组织实验教学。对教科书中要求实验的内容,在课堂上说实验目的,在课本中讲实验过程,在黑板上写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让学生把重要的实验现象和结论记在课本上并要求课后背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拿来的知识。例如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中,老师从显微镜的安放、对光、调焦,到低倍镜、高倍镜的使用;从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到如何移动装片使需要观察的内容在视野的中间,讲得面面俱到,非常具体、细致,让学生一一地记录下来,以便课后记忆。反观学生没有经过实际操作,拿到显微镜后无从下手,老师所讲的知识如雾里看花,实际操作中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没有亲自体验就无法形成实验的概念,更谈不上形成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探究能力。即使学生短时间内能将一些实验现象和结论记住,由于没有经过感性认识,经过一些时间也不会留下多少记忆。

二、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

在现行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学生分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交流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实验中,形成生物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和生物科学素养。然而大多数学校,生物分组实验的开展都不理想,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领导在生物实验材料上不愿投资,而许多老师以分组实验材料难得、器材容易损坏、实验条件有限等借口不愿上。即使上实验课,也随意地将分组实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总认为演示实验能紧扣教学环节,突出重点,易把握教学节奏,有利于教学时间的掌握。这些是分组实验无法替代的。例如有些老师在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上,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老师先通过师生问答讲述发现鼠妇的地方,鼠妇喜爱生活的环境及生活习性,然后老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实验结论,即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这个实验看起来条理清晰,课堂节奏容易掌控,也能得出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达到了实验验证的目的。然而这个实验从开始学生就已经知道了实验要达到的结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会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则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分组实验是由学生亲自操作的,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产生好奇心、充实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分组实验是以“组”为单位,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小组就有分工、协作,这样无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与人愉快合作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无法达成的,它也无法取代分组实验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将“探究实验”上成“验证实验”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生物老师却将课本上的探究实验上成了验证实验,认为验证实验简单明了,用时少,指向明确,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例如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中,分别把课前准备好的蚯蚓放在粗糙的硬纸板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实验结束后并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去。这个实验粗看起来较为圆满,但细细品味就能看出它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违背了探究实验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原则。因为探究实验都有基本的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收集整理材料、得出结论,它的每一步骤都有重要的作用,从提出问题起就使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去,从形成自己的猜想到设计和实施实验,能使学生动脑和动手有机地相结合,培养其生物实验技能,从收集和整理资料中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和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从而培养科学的探究问题的习惯,这些都是验证实验所无法给予的。

四、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实验教学

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广大老师教学中必备的技能,很多老师将自己制作的课件发表于互联网上,与他人成果共享。这给教学的一线教师带来了福音,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和很好的素材。很多老师只要在上课前精心搜索就能找到较为理想的课件。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内容丰富,能利用光电声形等要素将生物实验展示给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受生物老师的欢迎。很多难做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模拟仿真各种情景,将实验过程演变得惟妙惟肖。然而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着非常多的优点,但它无法取代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实验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果学生不亲自参与探究,就无法体会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理解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从失败中总结出来。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领悟科学的本质,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一般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观点。如果用多媒体虚拟技术完全代替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让学生被动地当观众,则完全丧失了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

职场励志的四大误区 篇3

我并不否认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永远的积极,总有一天,这种盲目狂热,会演变成竭斯底里的疯狂,无论励志书上如何一再告诉你:请保持微笑和生命的热忱,也请不要永远微笑和热诚。要知道,正因为有了冷漠,大家才欢迎热诚;正因为有了泪水,人们才珍视欢笑。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有一张热情和微笑的面孔,那么就只有一个词:你累不累?不管经典大师如何教导我们度过自己的一生,都请留一个心眼,保持一点自我,经典永远是大师们的经典,而人生却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生命的态度可以谦卑,但生命本身的尊严仍是独立和高贵的,一个不存在自我的人,最终只能成为别人的附庸,而难以成为最终的收获者。

2、只要有梦想就一定会成功

因为发明了“电灯泡”的梦想,让爱迪生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但那并不表明,一个梦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人,就能发明电灯泡。的确,发明电灯泡是一个梦想,但是前者是热情的创造,后者是贪婪的欲望。通过伟大的创造,梦想有可能变为财富,但财富永远只是梦想的副产品,并不是梦想本身。梦想的实质内容是生命的热忱和智慧的激情。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每一个怀着百万富翁梦想的人,都成为百万富翁,地球何以堪容?

3、苦难成就人生

总会有些人是白手起家,总会有些人崛起于社会的底层,总会有些传奇人物从生命的低谷爬上事业的高峰。所以有一句长盛不衰的励志口号:苦难成就人生。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趁鹩诳嗄讶松的人何其多,升起的永远是佼佼者。苦难常常只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智者更智,愚才更愚。苦难之所以成就一个人,并不是苦难经历本身,而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即一个人的生命力 智慧 和魄力。而这些东西来自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长久修炼和沉淀。

4、心态改变命运

萨特说:人生无法改变,人生的所有意义在于你的赋予,

所谓赋予人生某种意义,就是以某种心态和情绪去面对它。因此,改变心态就等于改变意义,改变意义就等于改变人生。你可以说这是一个逻辑,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绕口令,简单一点就是:你无法改变命运,但是你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曾经我是多么崇尚这句精神格言,励志学家告诉每一个渴望成功和财富的人们,若是想成功,首先要具备成功者的心态;想要成为富豪,首先要有富豪的心态。这句话是否定了体验,直奔结果,导致的后果就是,明明咬的是一个梨,却非要品出橘子的味道。现在知道什么是自我膨胀了吗?在蚂蚁的胸膛里塞进一颗大象的心!

励志学,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失去创造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哀,而励志,便是让一个人重新焕发起这种力量。还有就是学会反省,正真的强者,敢于正视自己的失败,在正真强大的目光逼视下,失败才会孕育另一种价值——诞生智慧。励志,并不是让弱者取代另一个人成为强者,而是让一个弱者与强者并肩,拥有实力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励志,即使唤醒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力,只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精华,才是一个人正真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套用马斯洛的一句话,励志学永远不会产生奇迹,真正让一个人改变的是对自我的觉察

其他浏览者还查阅了下面的职场励志相关文章:

职场励志小故事:飞翔的蜘蛛

执行力的四大误区 篇4

手机免费访问2011年01月24日 12:52 销售与市场

查看评论

1.好心办坏事

首先有一个观点,就是好心办坏事都是能力的问题,今天有多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让孩子像机器一样去学钢琴,舞蹈,因为不尊重孩子的爱好和习惯,所以很大一部分学习钱白花一不说,还让孩子从心里开始厌烦和讨厌学习,有多少父母上大学的时候给孩子挑专业,学完这个专业,才知道自己根本不喜欢,还得硬着头皮学,但是毕业以后跟本用不着,有多少父母为打着为孩子幸福的口号,让孩子找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对像,结果很多人婚姻不幸福,很多都不到一年离婚了,我有个一个朋友,是今天很多好心父母的缩影,为女儿找了一位老公,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为了让自己女儿不吃亏,结婚后双方的父母指挥自己的子女,如何去让对方听自己的,这段婚姻的结局是不幸的,因为不曾学着为对方考虑,只认为我给你的就会是最好的。

今天的企业是不是也是如此,很多人不从客户的角度考虑,不从公司的角度考虑,也不从同事的配合需求考虑,只是认为自己这样做就能帮助对方。我曾经给一家外企做过顾问,他们跟我说,他们曾经接待过一位欧州的女客户,把对方安排下塌在晴川阁,各方面的服务都比较周到,为了让对方满意,他们一位副总主动提出给这位女士做一件有中国特色的衣服,对方高兴的同意了,几天后这位副将一件赶制好的漂亮的昂贵的丝绸送过来,本来是一件挺让人高兴的事,但是这位欧州的女士看到旗袍后却并不太高兴的样子,最后勉强收下,最后客人走后,这位副总听手下人的人讲,对方并没有将衣服带走,这位副总搞不明白。后来问对方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因为这位女士看到大街上没有人穿旗袍,但是的服务人员却穿着旗袍,她认为这是服务人员专用的,送她这份礼物对她不尊重。

有时候我们企业当中总有人说我也是一片好心,虽然动机是好的,但未必做好事情,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不明白对方的想法,就很难让你做的事附合她的愿望和期许。

2.瞎忙

有时候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两个人,每天都是一样的二十四小时,为什么有的人做了那么多事,有的人看着忙了一整天,也不曾休息。做出来的事情效率却完全不一样。是不是有的人工作有计划,有的人从来就没有计划过时间,从没有计划时间的人,就像救火队员一样,不停的敢场,有什么事就去做什么,有时候三四件事情一起做,忙的不可开交,邮件要处理,电话要接,文件要发,会议要参加。但是是不是有些工作我们做的重复了,是不是可以按统筹的方法,先处理一些事情,把重要的事情优先。

我认为时间管理有两点重要的准则,一是,每天都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出计划来,然后根据重要性的不一样,列出最重要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是优先处理的,其它的事可以放一放,抽空去处理。第二点就是,要统筹安排时间,例如,我们做饭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先切完菜,再切好作料,再炒菜,再做饭,再做汤。如果这样做饭,一顿饭花的时间就太长了,换个思路,我们边煮饭,边切菜,切菜的时候优先做需要煮长时间的菜,简单的说,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以同时处理其它的事情,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有时间观念,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动作,奥运会上百米赛跑的发令枪响了,其它选手不会在那里等,谁先到终点谁就是冠军,举重选手上场就是几十秒,如果你不能把规定的动作做完,那就失去比赛机会了,在企业中也是如此,我们都有在里遇到自己领导的经历,如果你在电梯里遇到了你的老总,你只有一分钟时间,你要跟老总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你会怎么样讲,不要谈条件,很多时候事实就是如此。

[1]

3.情绪失控

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有一部分人会因为压力而影响工作,比如今天家里孝生病了,或者与某个客户,同事吵了一架,或者上班的时候和谁的车碰了一下。所以表现在工作当中就是,理由十足的对没有结果说:我没办法,那个人影响我的心情,我也不情愿这样。

首先我们来讲讲情绪是怎么回事?大家还记得06年世界杯上,法国队与意大利决,当时的法国队的领袖是齐达内,踢完了这界世界杯就退役了,当年是法国队以点球失败失去冠军,而赛后总结中,法国队在战术上,队员的意志品质上都不比对方差,齐达内的情绪和不够冷静葬送了法国队,齐达内领受红牌下场,就这样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而整个过程就是齐达内被对方队员的几句话激怒了,用头顶了一下对方。

与之相比,中国古代的韩信做法完全不一样,韩信受的委屈更大,有人说他是胆小鬼,并要受跨下之辱,处理绪的方法一些样,影响我们人生的高度和广度,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绪有理由,因为情绪是你自己的,但是如果你管理不好情绪,如果你是老总,你心情不好,你的员工看你脸板着,她们也心情不好,对着客户也板着脸,这样会影响你公司的业绩,如果因为别人对你不好,你就很长时间心里不高兴,这样不是正好成全了对方,你越长时间心情不好,不正是对方想要的吗?

4.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很多人认为自己己经很辛苦了,没有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是一个人情大于法制的国家,但是公司的是效益和效率,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很辛苦,付出很多就对了,没有结果我也没有办法。说到亲苦,你比那个做房子的建筑工人还辛苦?你那些扫马路的清洁工作还辛苦,他们每天几点起床?你比那些做家政的还辛苦,他们要做多少事情才有微博的收入。这个时代我们成功的标准己经不再是辛苦了,辛苦和勤奋是必须的,是成功的基础条件,但不代表你勤奋你就一定能成功对吗?所以不要总讲我很辛苦了,我做了那么多事,虽然然没有结果,也是可以原谅的。

选食鸡肉的四大误区 篇5

鸡肉是人们喜爱的肉类之一,大家很难抵挡白斩鸡、三黄鸡、香辣炸鸡等鸡肉食物的诱惑,为了远离禽流感的侵害,这里要提醒主妇们的是,在选择食用鸡时,一定要清楚鸡的来源,不食用来路不明的鸡。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对于鸡肉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说法亟需更正:

为了减少脂肪和卡路里的摄入,在烹饪鸡肉前要去皮?

其实,在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薄膜,它在保持肉质水分的`同时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因此,如有必要,应该在烹饪后才将鸡肉去皮,这样不仅可减少脂肪摄入,还保证了鸡肉味道的鲜美。

鸡胸肉比鸡腿肉更健康?

研究表明,鸡胸肉所含脂肪和卡路里的确低于鸡腿肉,而去皮的鸡腿肉所含脂肪量也低于其他肉,如牛羊肉,

资料

另外,鸡腿肉含有大量铁质而口感更美味,因此受到许多家庭的喜爱。

黄毛鸡比浅毛鸡含有更多的脂肪?

实际上,鸡身上不同颜色的羽毛是由于品种不同或喂养的饲料不同造成的。而鸡的羽毛颜色并不影响鸡的营养价值、口感、鲜嫩度或脂肪的含量。

鸡骨周围发黑说明熟鸡肉已经变质?

烹饪鸡肉时,黑色的营养色素会从鸡骨头中渗出,这是因为其中含铁,可以安全食用。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四大误区 篇6

党和国家近年来接踵出台了如此多的系列政策措施, 一方面自然显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思政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一些调查显示,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生对学校的思政课却并不满意甚至是反感, 以至于思政课堂上提不起精神、思想走神、打瞌睡、私下聊天、玩手机、看课外书、摆弄其他东西甚至压根就不进课堂逃课, 等等。据黄石理工学院的肖凌调查显示:“在回答‘与专业课相比, 你是否喜欢上“思政课”’时, 明确表示喜欢的学生只有12.5%;回答不喜欢的人占34.7%;其余的52.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喜欢不喜欢。”[1]究其根源, 并不完全是学生认为思政课无用、不重要或没必要学, 甚至这部分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都能对思政课的作用有较为深刻正确的认识, 但就是对其缺乏兴趣、提不起精神。对其根源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发现, 导致学生出现这些厌恶反感情绪的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使然。因此, 极有必要对这些误区进行剖析并对之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纠正。

误区之一:传授知识

一些缺乏思政课教学经验的教师, 尤其是一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 往往把思政课当作和其他专业学科的课程一样来对待, 也即是把思政课看作是一门向学生传授某一独特领域知识体系的课程来对待, 认为上好思政课的关键, 就在于把思政课课程的内容构筑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知识体系, 再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这恰恰忽视了思政课与其他专业学科课程之间最大、最本质的区别, 即思政课的本质并不是要向学生传授某一独特领域的系统知识, 而是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或思想,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 或者即使是思政课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或传授一定的系统知识, 但这些知识也只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载体或中介。思政课堂上系统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不能是目的, 而只能是工具和手段。搞清楚这一点, 才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否则, 如前所述, 就只能是本末倒置, 颠倒了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就是在思政课堂上只注重传授严谨的知识体系, 而忽略其本质, 不仅出力不讨好, 反而让学生感到这样的知识体系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无用, 却又还被逼着学, 进而心生厌恶。再者, 把思政课当作是一门传授系统知识的课程来讲, 自然也会使课堂显得索然乏味, 令学生感到平淡无趣, 提不起精神, 无兴趣听。

如果把握住了思政课是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念或思想, 而不是传授系统知识这一核心本质, 那么, 作为思政课教师, 在课堂上就不能像传授专业学科知识那样, 只注重追求条理、逻辑, 用平淡的语言向学生进行透彻的分析讲解, 而应该注意用适当的情绪化的语言, 并辅之以一定的情境去渲染一种特定的课堂气氛, 做到以情动人。因为, 思政课的本质功能是要培养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行, 是重在育人而不是教书。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应遵循思想道德育人品性的规律, 而不是纯粹教书授业解惑的规律。众所周知, 培育人思想道德品行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 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2]这些恰好道出了思政课教师应该恪守和遵行的育人的规则或教学规律, 即是要以情动人。事实也是如此, 如果思政课堂上教师不能有效地渲染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 讲授的内容和过程过于平淡, 连自己都无一丝情绪上的表现和触动, 又如何能去感染学生的情绪?既感染不了学生的情绪, 又如何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的心灵接受洗礼受到感召教化呢?所以, 作为思政课老师, 一定要把握思政课感化胜过授业解惑、育人胜过教书的本质, 这样才能使思政课堂有可能成为任何专业学生都乐于接受的进行思想道德培育的场所或“主渠道”。

误区之二:刻板僵硬

由于思政课是要培育人的思想道德品行, 所以, 历来被一些人看作是一门非常严肃庄重的课程, 以致于思政课课堂及思政课教师都被涂抹上了一层与众不同的严肃色彩。尤其是, 认为高校思政课面对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 相对于中小学的思政课堂, 高校思政课堂更应该具有庄重严肃性才合适。如此一来, 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就不能像其他课程的教师那样轻松洒脱, 而似乎只能是一本正经地板起严肃的面孔, 一板一眼不苟言笑地正襟说教。试想, 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能够吸引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呢?根据王继辉的调查, “43.5%的学生认为对‘思政课’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是教学不生动”。[3]现实中, 思政课教师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是一副迂腐刻板的老夫子形象, 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厌恶之情可想而知, 更不用说他们还要无奈地被强制去听如此形象的老师的课是什么感受了。这在当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大一新生在刚入学的第一学期第一次上思政课时, 如果遇到的老师是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 他们就会大感意外和表示诧异不解。由此可见, 在他们的心目中, 思政课教师老夫子的形象是早已是根深蒂固, 其对思政课木然灰冷的心态也由此可以管窥。

所以, 要使思政课堂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不让学生生厌生畏, 就必须改变思政课课堂过于庄重严肃和思政课教师过于刻板僵硬的形象。这就首先要让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树立起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一种新的正确观念。这种观念要求把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区分开来并区别对待。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要培育人的思想品行, 毫无疑问其教学内容必须严肃庄重, 但思想教育要真正地见效起作用就首先必须要让受教育者乐意接受才行, 要采取受教育者乐意接受的方式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刻板僵硬的讲授方式显然是被接受教育的学生们抵制和反感的, 他们需要的依然是“快乐教育”———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教育和感化, 尤其是思想教育, 它需要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完成才能真正收到效果。所以, 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完全不应该是刻板僵硬的, 而应该是灵活多样适应学生需要、适合思想育人要求的, 思政课内容的庄重严肃性并不排斥思政课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甚至只有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地把庄重严肃的教学内容轻松地输送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让他们真正地响应感召和接受精神的洗礼, 实现思政课育人的目的。

误区之三:脱离实际

高校思政课堂不受学生欢迎,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们觉得思政课堂上老师宣讲的东西与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亲身感触的东西毫无瓜葛、毫不相干, 或者是根本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认为思政课老师们在课堂上只是夸夸其谈、言之空洞无物, 只是在唱高调而跟现实根本不相符、毫无实际用处或现实意义, 因而对思政课堂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据肖凌对学生不喜欢思政课原因的调查, 其中由于“书本上的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而导致的就“占35%”。[4]

破解这一难题, 关键是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上的理论讲解与现实社会中的有关事实有效地联系起来, 不能只是单纯地宣讲课本上的理论而无视周围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否则, 那样的宣讲, 肯定只会造成课堂理论与现实社会两个层面的脱节、断裂, 让学生对课本和思政课堂上老师宣讲的理论产生疏离淡漠感, 进而心生排斥, 毕竟学生们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尽管是与实际大社会还有一定隔离的校园社会。

另外, 善于把思政课堂上的理论与现实社会中的事实进行有效地联系和对接, 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相当高的技巧才能实现。因为, 客观理性地讲,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担负着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性的重要责任, 当然主要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教育和感召。但如果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进行这样单一方面的灌输宣讲, 而完全忽略或刻意隐讳现实社会中灰暗或带有瑕疵的另一面, 势必造成思政课教师有说“假话”或至少没有说全面实话的嫌疑———毕竟大学生们基本上都已是成年人, 对社会有瑕疵的现实都或多或少地有一定了解———尽管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也都是事实, 但由于不是全面的事实, 因此而引起质疑, 进而全盘地颠覆和否定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宣讲和灌输, 使思政课教师所有的努力和思政课堂的最终目的都有可能付之东流。所以, 应该善于把思政课堂上的理论与现实社会联系和对接。第一, 要求理论与现实的全面联系与对接, 而不仅仅是与现实社会中的某一方面的联系与对接, 以此打消大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师课堂上不说实话、只唱高调的疑虑, 进而信任思政课教师、乐意亲近思政课课堂, 自觉地接受思政课教育的洗礼。第二, 也是更需要技巧的一点, 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联系或对接社会灰暗面或瑕疵面的度的问题。如果对这个度把握失当, 很容易导致思政课教育的翻船而全盘皆输。特别是, 可能由于对长期以来正面宣教的“疲惫”以及在猎奇或其他特殊心理的驱使下, 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往往无视社会积极的一面, 而偏偏嗜好嗅探、放大社会的消极面, 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群体。如果一旦思政课堂上教师对联系社会灰暗面的度把握失当, 就更容易给这些群体提供口实、授之以柄, 造成混淆视听、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 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联系社会瑕疵面时要心存戒备, 要善于把握度, 善于正确疏导和引领。如果恰当地把握住了度, 疏引工作做得好, 又势必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误区之四:单向说教

单向的灌输式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客观地讲, 这种模式的形成既是传统教学模式传承的结果, 也有思政课教学制度规定体制方面造成的因素。众所周知, 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是由教育部明文规定的, 全国整齐划一地使用统一的教材, 在课程教学学时安排等方面也都有明确地规定要求, 这就大大限制了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方式采用的自由度———要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完成内容信息量很大的教学任务, 只能采取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而这一教学方式却正是学生们所厌倦, 并屡被新教学模式的倡导者们所诟病指责的。这其中自然折射出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困境和无奈。但在基本体制制度维持不变的情况下, 作为思政课教师,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也不得不在力所能及的程度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避免单调乏味的单向说教方式, 而力求向受学生们欢迎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 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学有个正确的观念认识, 即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教书授业———传授知识技艺, 而是传道育人———培养人正确的思想观念, 塑造人的灵魂, 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性。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胜任的, 它需要触及人的灵魂才能实现。而要触及人的灵魂, 没有与受教育者———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交流, 或使他们的亲身参与其中, 是无法实现的。何况, 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对象———大学生都基本上已是成年人, 他们已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一定的社会阅历, 惯常用来教育幼小儿童和青少年的单向说教方式, 对于他们来说是明显不太合适的。而且, 由于大学生们自幼小进入学校学习起就一直在接受学校系统的思政课教育, 高校思政课本上的内容相对于中小学一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虽有深化提升, 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 并非是全新或完全不懂的, 因此,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 在课堂上也就完全没有必要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地进行单向说教, 除了对一些学生比较陌生或不太懂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外, 应该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总之, 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革除单向说教的教学方式, 而转向与学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唯有如此, 才能提高大学生们对思政课学习和接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4]肖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 2007.

[2]吴式颖等.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上卷) [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147.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 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误区 解决策略

[作者简介]卢毅(1974- ),女,陕西咸阳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汉魏六朝。(陕西 西安71002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22-02

当前,当人们不遗余力地就大学语文“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这一课程设置的目的进行探讨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目的的达成,最终仍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来实现,而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大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如何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适合“大学生”的语文,如何使语文课富有创见性、艺术性、启发性,富有生气与活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指出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鲜明误区,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与解决策略。

一、将大学语文等同于中国文学史,使大学语文全面超载

由于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大都由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担任,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极易受自身接受经验与认知模式的影响,不自觉地认为理工类学生也有必要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一样,全面了解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所以在教学中以系统的文学史讲述为重心,淡化对教材作品的详细解读与认真处理,将大学语文课完全等同于中国文学史课。文学史的勾画虽有助于扩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全面的文学体系,但事实上,以文学史讲述为重心存在明显弊端:首先是不符合大一学生的接受心理。由于大学语文一般开设在大一年级,很多一年级新生进校后依然习惯于中学阶段针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的教学方式,所以如果一开始便过大地铺展文学史,陷入文学史的探究而完全抛开作品解析,必然使学生难以适应这种突变,在茫然无措中无法把握语文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其次,纯粹文学史的讲述方式,也抹杀了大学语文作为通识课与素质教育课的性质,脱离了大学语文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终目的。因为美的欣赏、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必须依托优秀的具体作品进行,一旦失去作品依托,人文精神的阐发以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必然会被架空而无从谈起,导致大学语文设置目的无法最终达成。再次,以语文课来承载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显然力不从心、重荷难负。在这方面有研究者早已指出“大学语文就像一辆载重卡车,它已经超载10倍、20倍了”。 ① 尽管问题早已经指明,但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完全铺展文学史的讲述方法依然大量存在。

针对这一误区,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具有自身贴近现实生活的独特性质,语文教学的基本点还应落在对作品的重点分析上,应重视对作品内容的认真解读、思想意义的深入阐发,引导学生悉心感悟作品传达的情感与哲理。在认真处理作品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和必要的文学史补充。大学语文教学绝不能以文学史的全面铺展代替对作品的认真处理,语文课要真正发挥语文学科贴近现实的独特性,应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探讨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等等,如此才能与纯文学角度的文学史讲述相区别,这不仅符合大一年级学生的接受心理,也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目标的最终达成。

二、将大学语文等同于中学语文,使大学语文黯然失色

与第一种现象相反的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死抠语法、逐字逐句逐篇进行剖析、强制性要求背诵等枯燥陈旧的教学方式。这种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与作品解析法,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已被逐步淘汰,怎能继续保留到大学语文课堂?某些大学语文教师,忽视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不同的设置目的,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式与视野的拓展,忽略了将学生引向语文学习的美好乐园与广阔天地,使得大学语文不但不能在美的欣赏、情感的陶冶中启迪学生心智,反而令学生感到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完全违背了大学语文课的设置目标,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彻底丧失。语文本是多姿多彩的,大学语文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既可以将作品内容向广阔丰富的外在生活领域去拓展,让学生充分感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向深邃的学生心灵世界、精神世界去拓展,让学生感知到文学始终在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关怀着人类的心灵、情感与精神世界。就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总体心理状况而言,后一方面是明显需要关怀的。那么,大学语文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陈旧的作品解读方式?如何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某些作品的基础上再讲出新意?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思考作品的内容与意义?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在自身课堂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从目前大一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解读能力来看,他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作品做出新鲜多样的解读,但由于中学阶段曾存在的应试压力,学生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处于受抑制状态,以致进入大学一年级的最初阶段,这种思维的抑制状态仍未得到彻底解除。因此,大学语文首先应努力弥补此不足,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思辨能力。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达和主动参与的机会,形式力求活泼多样,既可以讨论、辩论等形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思辩能力,也可针对具体作品,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一篇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往往不是单一的,例如《庄子·秋水》一篇,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学过,那么大学语文如何再讲出新意?笔者以为,应把此篇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的训练与拓展上,启发学生在不脱离作品现实情景的前提下,从宗教角度、哲学角度、人生角度,多方位进行解读,多角度思考文章意义。从宗教的角度,河伯见到北海若之后幡然悔悟,乃是不经外在指点,自我求索、自我发现和觉悟的过程,而这一“觉悟”过程与佛教禅宗的“禅即心”,主张向内修行、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修心过程十分相似,“佛”之本意即为“觉悟”;从哲学的角度,重点指明道家思想灵动智慧的特性及辩证性思维的特点,大与小、有限与无限都是相对而言,河伯虽视北海若为“大方之家”,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的北海若,也绝不能说自己已达到至大至博的人生境界;从人生论的角度,启迪学生不能囿于一点点成绩而自满自足止步不前,应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开创崭新境界。《秋水》这一教学案例说明,有效的课堂教学,重在培养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机械地生产整齐划一的脑袋。大学语文应当带给学生欣赏、激动与智慧,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

三、大学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盲目施教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还明显存在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盲目施教的误区。某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问题完全应是心理学与心理专家所关注的问题,与文学和语文教师无关,将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的情感启迪、审美陶冶以及人文教育功能置若罔闻,完全空泛化和抽象化,变成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这种误区的存在,明显违背了大学语文课的设置目标,加重了学生对语文课的隔膜感,使学生认为文学只可欣赏、不可亲近。如果语文课不注意渗透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不与学生心灵相呼应,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关怀、情感关怀和精神指导,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迅速下降,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越来越疏离语文。

笔者以为,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大学语文,必须重视借助文学作品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关怀与情感关怀。由于环境的变化,大一新生进校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心理波动和情绪起落,因此我们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落在实处。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一次大学语文课的主题是“《论语》思想精髓对现代人的启迪”,一位老教师在向学生阐述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仁”的意义时说:“孔子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对‘仁’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当弟子司马牛问‘仁’时,孔子回答:‘仁者,其言也 。’这里的‘ ’具有忍让的意思。”话音刚落,教室里忽然响起了争吵声,原来两个学生不知何因竟在课堂上公开争执起来。此时,老教师和颜悦色、冷静智慧地利用了这一最可利用的现实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代人的心态会变得如此焦躁不安?我们的精神压力来源于哪里?究竟应当如何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处理关涉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关系?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论语》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义与价值。笔者以为,像这样利用现实情境,及时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和教育的有目的的施教将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语文教师能否将一些课堂突发事件进行美化的、诗意的处理,能否将这些事件本身作为教学切入点,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教学艺术。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培养具有无限生气和创造力的人才,语文课堂应是富有灵性与智慧的课堂。

四、大学语文教学脱离校园总体文化建设,孤军作战

当前,高校人文氛围与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一热潮似乎并未对大学语文课产生多大影响,语文教学脱离校园总体文化建设,孤军作战的情形依旧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领导者自身观念意识的偏差,对大学语文课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语文难以承担营建校园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某些语文教师认为只有课堂教学才是份内之事,对课堂之外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闻不问,漠然置之。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大学语文作为小课程,始终无法成就大气候。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将语文教学与校园总体文化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增强语文课的开放性与高品位,真正发挥出语文课在打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应走出课堂,以良好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与文学、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营造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与学生畅谈和交流,发挥语文教师与语文课的特有功能。比如,既可积极参与学生组织的文化活动,也可开展文学性主题讲座,等等。中国传统文学中有丰富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如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思想,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关怀民生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等等,都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讨论主题。一所学校如果能结合传统文学的一个方面作为主题,整体构建学校文化,不仅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更是学校文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所在。当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有一个方面的文学主题时,这所学校的文化就有一定的历史,就有一定的社会认可程度,就有一种人文的理想追求。德国哲学家与人类学家蓝德曼在他的《哲学与人类》一文中提到了文化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观点:“校园创造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创造了校园。”② 说明优秀的文化既是校园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更加关注以文学强化校园人文氛围,促进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行,促进学校整体素质教育的实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得到彰显,让文学增进教师、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

综上所述,教学误区的存在必然导致语文教学偏离课程的预设目标,而当课程预设目标无法最终实现时,大学语文课也将失去自身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避免上述教学误区的存在,以自身出色的智慧与施教,将大学语文课引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天地。

[注释]

①刑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2-

08-17.

小雪时节饮食养生的四大误区 篇8

一、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1、气虚症: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2、血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血虚当补血,此症可选用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3、阴虚症: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虚当滋阴,此症可选用大补阴丸、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4、阳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皑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阳虚当壮阳,此症常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口服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服用补药还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虚弱、胃纳呆滞、胸脘满闷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药物,如陈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类,以健脾助运。

另外,若患者有表邪(如感冒)在身,一般宜先清后补,以免助邪或留邪为害。

三、忌慕名进补。

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因为鸡汤中这一特有的营养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几种病人就不宜喝鸡汤:

1、胆道疾病患者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经常发作者,不宜多喝鸡汤。因鸡汤内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参与,喝鸡汤后会刺激胆囊收缩,易引起胆囊炎发作。

2、胃酸过多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溃疡、胃酸过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鸡汤。

3、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内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质,患有急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于其肝肾对蛋白质分解物不能及时处理,喝多了鸡汤会引起高氮质血症,加重病情。

四、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小雪节气吃什么可以养生

1、饮食养生

(1)吃热量高、有健脑活血功效的食物

饮食方面要多吃热量高、有健脑活血功效的食物。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2)吃含铁量较高、维生素C和纤维丰富的食物

秋日是莲藕收成的季节,现代营养学认为莲藕是含铁量较高,且又含大量的维生素C和纤维的食物,故对糖尿病等一切体虚之人颇为适宜。秋日也是鲤鱼最肥美之时,故莲藕煲鲤鱼是深秋时养生汤品之一。

(3)常吃含叶酸的蔬果抗抑郁

养生保健专家忠告说,在小雪节气里,要保持愉悦心态,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学会调养自己。此外,小雪时节,要常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

(4)减咸增苦滋养心气

一般来说,苦味食物具有清热和燥的功效,适用于热症和湿症食用。如苦瓜,味苦性寒,佐餐可收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之效;莲子心,味甘而凉,有清泄之功,能清利头目,除烦止渴。苦味食物还有苦杏仁茶叶等,均可泄肾火,助心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冬天食辛热之品,以辛主苦,可是肺气直达,固实肾气,但燥热之物不可多食,尤其是勿多食葱和煎炸炒爆之物,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

(5)气阴不足吃鹅肉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清香不腻,有补阴益气之功、暖胃生津之效,是中医食疗的好原料,冬季吃鹅肉符合中医养生学“养阴”的原则。因此,在冬季,气阴不足的人食补时可多食鹅肉。鹅肉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比鸭肉、鸡肉、牛肉和猪肉都高,赖氨酸含量比鸡肉高出30%,气津不足市场口渴、气、乏力、食欲不振者可经常使用,并以冬季食用为最佳。

不过,鹅肉性偏凉,胃肠虚寒者食之容易引起泄泻。肠胃虚弱、内有虚寒及皮肤疮毒者应禁食。

(6)吃降血脂、益肾和温补性食品

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关于小雪节气的养生,除了饮食养生以外,在结合以下三点的养生法,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养生疗效。

2、起居养生

时节,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空气的湿润对于呼吸系统的疾病会有所改善。但雪后会出现降温天气,所以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3、情志养生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综观中西医学的观点,为避免冬季给抑郁症朋友带来的不利因素,所以在此节气中要注意精神的调养。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4、运动养生

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

温馨提示:由于下雪降温开始,在做调理的过程中注意如下细节:1.由于自然界的冬季在人体络属肾脏,肾主骨生髓,易引起骨关节发病,引起疼痛。调理重点项目——熏蒸,以预防和治疗关节疾玻 2.做熏蒸项目一定要多穿衣服,操作过程中要喝店内专门配制的三杯果饮以上,薰蒸后要注意防寒,不宜马上外出。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俗话说“小雪地封严”,指的是小雪之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因此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小雪节气日期的计算公式: [Y_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2.36,20世纪=23.08。

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误区 篇9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即企业理念。它犹如人们的大脑和思想,用以指导我们手脚的正确行动。但如何正确塑造和主张企业的价值观念呢?很多企业往

往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从而迷失掉正确的方向。

误区一:因为文化而“伪文化”

提及企业文化,很多时候就会联想到“团结、诚信、创新、客户至上、以人为本”等词汇,即使是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他们也会在印制的DM单或者宣传小册子及公司网站上,展示诸如精神、宗旨、使命等宣传企业理念的词句,仿佛这是企业宣传的必要手段,没有的话就感觉没有文化一样,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这是他们内心真实意愿的表现么?是否认真且负责任的检查和审视、研讨过这些价值诉求呢?

然而,绝大多数企业都仅仅是因为“文化”而“伪文化”。比如,曾经有间倡导“沟通、尊重、诚信、卓越”的跨国公司,他们曾誉为美国新经济的楷模,而且常常炫耀自己的企业文化。可实际情况是他们惟利是图,采取欺诈的手段谋取暴利,根本没有诚信可言,并最终导致公司走向破产。这家公司就是在全球都赫赫有名的美国安然公司。

企业的价值观在于其真实性。如果公司倡导了“诚信”或者“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要像宗教信徒一样去信守和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否则价值观就成了一句口号而已。如果一间企业只是表面提出“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企业理念,实际是靠压榨和盘剥雇员而获得其发展,经常性拖欠和克扣员工工资,不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利欲熏心,企业就会在员工、客户面前丧失威信,而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它早晚要倒闭。

误区二:好于数量而主张模糊

不少企业认为企业理念要大而全,于是把所有认为重要的理念都写进去。我们会经常看见很多企业常常罗列出一大堆理念,但都没有深刻阐释和弘扬,更不注重去实践和用来指导具体行动,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显得空洞。而真正影响企业战略与持续发展的使命和愿景往往缺乏涉及,安全、环保、市场、生产、人才等理念罗列了一堆,却不提及唯独缺乏核心的价值主张,同时,往往将附属的价值主张置于核心价值主张的地位,也没有贯穿始终的文化主线牵引,不同的理念之间还存在价值悖论与冲突。

比如,我们国内有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的理念高达几十条,且很多内容实质上都是重复的,或者是不属于事关全局性的内容。理念过于庞杂而且没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让人感觉不到企业究竟想要提倡的是什么,倡导的是什么?

一间企业需要主张和弘扬的价值观不在多而在精,如果一间企业拥有过多的理念,往往就会失去真正的价值主张,什么都在主张,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用和主导作用,反而证明该企业没有找到真正的核心价值主张。

误区三:趋于共性而缺少个性

很多年以前,诺基亚在中国播放其“科技以人为本”广告语,随后,我们中国很多企业随之也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江泽民同志提出之后,又有很多企业提出“创新”理念;当中国倡导“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企业又紧随其后提出“和谐企业”的理念。但事实是这样么?或许“以人为本”、“创新”、“和谐”这些理念本身是每一间企业都会倡导的一些要素,但是这是我们企业发展最为需要去弘扬和主张的么?或者说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企业是否应该有它特定的诠释和内涵呢?它是附属的价值主张,还是影响我们企业战略和发展的核心价值主张?这样的主张是能为企业更好的实现战略构想而起到支撑作用,还是会为企业发展带来禁锢和手铐?

根据调查,《财富》100强中,55%的公司声称“诚信”是它们的核心价值观,49%的公司倡导“客户满意度”,而40%的公司信奉“团队精神”。这些都是优秀的文化要素,但这样的术语不能成为指导员工行动的明确纲领。千篇一律的核心价值观非但不能体现公司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反而易于逐渐沦为平庸之辈。

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由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成长阶段、企业家群体价值观、文化表征等一系列差异性,恰恰需要更为客观和符合企业发展的价值主张,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和模仿,否则很容易变成“东施效颦”。更不是今天流行什么就主张什么,明天流行什么马上又调整。企业理念是企业笃定恪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相对固定的元素,一般不会随波逐流或者轻易改变。

中国共产党在创立的时候提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是因为他们深信这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根本的价值尺度和准则,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可以推出一些更为具体的要求和行为,但是这个基本理念不会变更,且会持续指导共产党人的一切行动。

误区四:重在建立而疏于落实

果把企业比作人,哪么价值观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行”,你可以说自己很“善良、正直”,但如果你的行为与之不符,那就会让人觉得虚伪。企业可以找专家、学者及咨询公司设计出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令人兴奋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观,但是企业能否就此变得优秀?如果真是这样,那企业文化简直就是灵丹妙药了。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都觉得虚而不实,关键就在于只看到了价值观“虚”的一面,而不知道如何把它做“实”。

企业对待员工、顾客、股东的行为是“实”的,企业的战略、组织、流程、权责和管理规则也是“实”的,价值观必须融入这些企业的日常行为,让价值观与企业行为统一起来,否则就只能“神”、“形”不合,悬在空中。

“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那些渴望建设优秀文化的企业。只有领导团队的以身作则和全力推行,努力把价值观落实到考核、激励、招聘、培训这些企业行为上,把它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规则和员工行为,并适时进行检查和调整,才能做到价值观的“落地”,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就永远只能流于形式,而不可能对企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德育的四大误区 篇10

学生来到学校,就应该是接受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我们还是不幸地发现,我们的“德育”好像哪里出了问题,培养出了能写出,“爸。钱,儿”这样家书的学生,培养出了屠杀舍友的马加爵,培养出了挥刀弑师的付成励;培养出了在汶川地震国难当头时网上辱骂灾区人民的高千惠……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说。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或许有人说这已经不属于德育范畴了,可是反过来想,未成年人如果在校期间都能够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还会有这么多人走上犯罪道路吗?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可是透过这些现象至少能反映出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是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教育对象盲目悲观

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了。越来越不懂礼貌。越来越不知道感恩。越来越……真的是这样吗?

我必须承认:现在的孩子见识越来越广了;越来越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张扬自己的个性。原来在我们作学生的年代不敢思考的问题,现在他们思考的多了。比如他们更加追求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他们更加注重保护自我的隐私和独立的人格;他们要求获得选择教师的权利……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如果教师不能对当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准确清晰的把握,还是以陈旧的观念去看待他们,那么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肯定就是“不懂事”了!

以现在的学生不懂礼貌为例,有谁去真正了解这个学生见到老师不问好的原因呢?

相反,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当学生见到教师,主动问好的时候,有些教师“嗯”一声,有些只是点点头,有些教师和同事聊得火热,对学生的问好充耳不闻!试想如果你是学生你会怎么想?下次见到你学生还会同好吗?甚至这个学生以后见了任何老师都不会问好了!如果教师能主动向学生问好,效果肯定又不一样了吧!说白了,还是师道尊严的观念作怪。

学生进办公室喊“报告”,办公室里的老师们各忙各的,学生连喊几次都不一定有人答一声,学生如果这时进来就会被抢白,“怎么这么没礼貌,进办公室也不喊报告!”下次他还愿意来办公室找老师吗?

我是被称作80后人群中的一员,还记得我们这群人也曾被人称作“尿不湿一代”,曾经在网络等各种媒体上被骂得体无完肤,好像我们就是“垮掉的一代”,仿佛在不远的明天,祖国的事业就会葬送在我们手里!

可2008年,圣火在欧洲传递时,海外80后留学生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情,使国人感到热血沸腾;汶川地震后的救助工作中,80后志愿者也占了多数,让人们看到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80后开始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而90后又成了人们在网上抱怨甚至咒骂的对象,我相信,再过20年,90后照样可以是托起中国的脊梁!

重“言传”、轻“身教”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对学生说一千遍,一万遍,不如教师给学生做好榜样。不让学生随地吐痰。可教师在讲台上随地吐痰,开会的时候校长在主席台上随地吐痰,这给学生做的什么榜样呢?他对你的说教不屑一顾的时候,甚至以此为例反驳你的时候,恐怕又会给他们加一条“顶撞师长”的罪名了吧!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如果要求学生做到,那么教师首先要能够按照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不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要想做到真的是不容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经说道:“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中。……我坚信,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就好比盐对人体是很重要的,可如果直接给你15克盐吃,恐怕没有谁能下咽,但是如果把盐放人汤里人们就会觉得很鲜美。把盐和汤分开,那无论是盐还是汤都令人难以接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可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有些学校硬性规定了每学期的主题班会内容,一般都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为目的的,比如感恩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等等。教育学生“你要……”,而这些话很少会变成学生主动的“我要……”!这种直白的说教,学生怎么会接受呢?

当然,“言传”也不能一点没有,否则一味的“身教”很可能被学生忽视,对教育者的各种行为熟视无睹。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等各种途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领悟到教师的真正意图,而不是被动接受。

追求高、大、全

张万祥老师的一个案例——《鲍婧的烦心事》,说的是鲍婧老师在一次对全班同学的调查问卷中有个题目:你最崇拜的人是谁,限定一位。这个班45名学生,竟然罗列出35位名人姓名。她想不明白的是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人写华罗庚、陈景润,甚至连居里夫人都落了榜,就连过去得票率一直非常高的周恩来都只有寥寥的五个崇拜者。鲍老师在调查问卷之前可是专门上过此类的主题班会!所以这样的结果令鲍老师很是恼火。

我想鲍婧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种教育存在一个问题:人物形象光辉高大,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相信有不少老师都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开过这样的班会、队会。往往会开完就算了,没有像鲍老师那样做问卷调查。如果调查的话,我想结果大同小异。

感恩教育要实在,切忌空谈。我想这同样也适用于所有的德育活动。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故事、案例要与学生息息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王莉老师曾经给学生读过一篇文章—__《孩子妈的一天》,时值带她班的英语老师有个哺乳期的孩子,对学生抓得有点紧,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学生理解了老师的不易,反省了自己的错误,感动得留下了泪水。这样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身边,他们看得到,听得到。容易接受。

同样,在鲍婧老师进行理想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全国那么多人,出了几个周恩来、华罗庚?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英,但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所以我们要求孩子们个个都有宏伟远大的理想是不现实的,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虚无缥缈、不切实际。

忽视了家长的作用

我有个叫川的学生,曾经一度抑郁,甚至离家出走了几天。后来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川的父亲对他期望很高,每次考试完,只要他对川的成绩不满意。轻则臭骂一顿,重则拳脚相加。而川也看不惯父母的行为,觉得他们整天打牌,根本不关心自己,连顿饭都不给自己做,只关心自己的成绩。我跟川的父母进行了沟通,约定以后尽量少打牌,最好不打,放学后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打骂都是不可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川的脸上又恢复了以往的笑容,成绩也有所进步。

孩子从小是在家长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就算是进了学校,不同的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老师。我们只能陪他们走人生的一小段,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用正面的,积极的态度来改变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和错误认识。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现象耳濡目染,孩子能够接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教师不要也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教师其实是在配合家长教育孩子,家长起主要作用,我们的任务是配合好家长。

C++指针应用的四大误区 篇11

继承自C语言的C++语言保持了程序运行的高效性,指针的存在是高效性的保证,但同时也给程序的设计与开发带来了不安全因素。文献[1][2]对指针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从常见的指针错误出发,结合实际编程经验,说明指针应用的4大误区,并给出相应的错误规避方法。

1 操作空指针

C++语言中,使用关键字NULL表示未指向任何内存位置的指针,从程序错误的角度将空指针定义为未指向本程序可控地址范围的指针,实际应用中可表现为3种形式。

(1)指针为空。NULL指针表示未将指针指向任何地址,相当于整数中的0,表示空指针。对NULL指针指向的内存进行的读写操作,均会引起程序的直接终止,属于致命错误。所以,在使用一个指针———特别是由其它程序模块传递的指针参数之前,需要对指针进行判断,杜绝对空指针的操作,如:

if(p!=NULL){//do sth…}else{//error}

(2)指针变量未赋初值。C++编译器对于未进行初始化的指针变量,并不自动赋值为NULL。因此,对于NULL指针的检测将失效,无法判断指针是否指向了合理的内存空间。因此,需要在程序编写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定义指针变量时即时其进行初始化操作,在没有地址空间可指向的情况下,赋值为NULL,以便后继程序的错误检测;

(3)指针越界。最长见的越界错误发生在数组元素读写时,由于对数组的长度未做检测,会操作数组空间后的连续内存区域,而这些区域已经不属于本程序的控制范围,与前两种指针错误不同,指针越界错误通常不会造成直接的程序终止,而隐藏较深,对程序后期的调试带来不可重现的错误。所以,在操作数组结构时,务必注意对长度的判断,可避免此类指针越界错误。

2 内存泄露

Java语言与C#语言均带有自动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机制,虚拟机会释放已经无用的内存。C++语言将内存申请与释放的权限完全交付程序员控制,在保证程序高效的同时,也为编程过程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担———程序员必须回收自己申请且已经无用的内存,否则,即出现内存泄露。

在此,存在三处易出错语句。语句1处于类MyClass的析构函数之中,由于构造函数中进行了动态内存分配,故必须在析构函数中对此内存进行释放,否则将造成内存泄露;语句2对应main函数中的new操作,如遗漏语句2则造成直接的内存泄露,而遗漏语句1时,语句2的操作将造成pMy所指向的MyClass对象的局部析构;语句3与内存泄露无关,但十分重要。一旦失去此语句且对MyClass对象进行了默认构造,则在对象析构时会出现指针变量未赋初值的错误,造成程序异常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内存泄露错误并不会像操作空指针一样会使程序异常退出,而是仅消耗了系统内存[3]。所以,对于一次启动长期运行的大型程序而言,防止内存泄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常见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当程序退出时会回收此程序占用的所有内存,此特征可看做对内存泄露后果的一种弥补,但并非所有操作系统都具有此功能。

3 重复释放

new运算符与delete运算符应“成对”出现,仅申请内存而不释放内存,会造成内存泄露。反之,若对于已申请的内存进行了重复性释放,同样会使可执行程序产生致命错误。

在此给出内存重复释放的典型可能错误场景。函数Fun1内进行了内存申请,并将指针传递给Fun2。Fun2内部进行条件判断,若满足条件则不再需要此内存,立即进行内存释放,否则,继续将内存指针传递给Fun3。Fun3与Fun2逻辑类似,要么释放,要么继续传递给其他函数。实际问题中,判定是否需要释放内存的逻辑往往比较复杂,程序设计时,若考虑不周,出现condition1∩condition2≠Φ的情况,则会重复执行delete p语句,造成内存的重复释放。

重复释放内存会使程序异常终止,然而再谨慎的代码设计与编写也无法完全杜绝重复释放问题,所以,可以在释放内存后,同步对其指针进行赋空操作,而在释放之前检测指针是否为空,不为空则释放内存。

4 指针常量与常量指针

指针常量与常量指针是一对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特别是在进行函数参数传递的时候,需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和应用习惯。

(1)指针常量说明指针本身是不允许修改的,为一个常量地址。最常见的指针常量有两种:数组名称与引用。C++语法沿用了C语言的特点,数组名即为指向数组地址空间的首指针[4]。这个指针自身为常量,不许修改,也就是不能将数组名进行赋值,指向其它地址空间。否则,数组地址空间无法被程序表示和控制。任何改变数组名称指向的操作均会引起编译错误。例如:

int a[10];int m;a=&m;//compiling error

引用作为C++相比C语言特有的语法,其核心目的是实现一种安全的指针,而引用自身可以看做被引用对象的常量地址描述,不许更改。

(2)常量指针的意思是指针所指向的地址空间为常量,而指针自身是可以修改的。常见的常量指针也有两种场景:常量字符串与参数传递。

语句1试图修改str1指针所指向的地址空间内的内容,由于str1是常量指针,所以这个操作时不允许的。遗憾的是,大多数编译器不会检测到这个错误,所以会造成运行时的程序异常。语句2是将str1指向的其他地址空间,由于str1本身是变量,所以这个操作不会引起任何错误,这与指针常量是不同的。

void Fun(const int*p1,int*p2);

在此给出一个函数声明方式,形参p1使用关键字const修饰,意味着p1是常量指针,不能够在函数体内改变p1地址空间内的内容。而p2未作修饰,意味着p2所指向的内容可以修改。

5 结语

正确地使用指针是成功构建C++程序的基础,从4个方面探讨了应用指针的编程误区,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与错误避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美荣.C语言指针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5:982-983.

[2]杨井荣,赵春雨.C语言指针综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101-102.

[3]Prata.S.著,孙建春,韦强译.C++Primer Plus中文版[M].第5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上一篇:雨雪天气安全提示下一篇:农业新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