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范围研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划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行政赔偿范围既包括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也包括国家对上述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之间关系具有一定关系,研究二者关系对研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行政赔偿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行政诉讼范围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政诉讼范围研究论文 篇1: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化、专业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变化。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行政法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亟待进一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关键词:行政诉讼 受案范围 扩大

现代国家的行政权有不断扩张和膨胀的趋势,为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行政权滥用,各国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自加入WTO以后,根据我国做出的承诺,同时随着人权观念和权利意识的提升,我国行政诉讼制度逐渐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和对行政权的监督程度。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需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要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其次,要正确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尚未确立的特定条件下出台的,其对受案范围的规定必然受当时行政诉讼实践发展水平的制约,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以概括的形式确定了受案范围,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十一条又以列举的形式确定了受案范围,即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第十二条又以排除的形式限制了受案范围,即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化、专业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变化。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行政法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亟待进一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尽量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符合我国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健全、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做法,首先,不利于人民法院充分行使司法监督权。其次,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再次,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最后,不利于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目前审判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介入仅限制在附带式审查中,如果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认为行政法规、规章违反上位法,法院可以直接适用上位法,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法院不具有约束力。本文认为,应当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我国行政主体包括两类,一是具有法定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我国《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显然,学校可以被认为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类似如学籍,学位管理,教师职称评定等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性质的职权行使就是法律法规对学校的授权。学校在行使该授权时,如果侵犯了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他们就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刑事侦查行为被视为司法行为,在習惯上不作为一般行政行为对待。一个明显违法的行政行为摇身一变就成了有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的刑事侦查行为,从而很容易就达到了规避行政诉讼的目的。为了实施对公安机关的有效监督,向公安机关的行为相对人提供有效救济,可以考虑扩大行政诉讼的救济范围,允许相对人对所有公安机关的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公务员的录用、降级降职决定,这类行为分别影响公务员的职业前途、工资、福利等待遇,故涉及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不应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另一类是公务员的免职、辞退、开除、强令退休等决定。因这类行为涉及公务员自身资格的存废,对公务员的人身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故应当赋予公务员对这类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行政不作为不仅仅表现为消极地不履行法定职责一种情况,同时还表现为不履行义务等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仅仅受理诉行政机关不依法颁发许可证和执照、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不依法发给抚恤金的案件,对诉行政机关不履行义务的案件不予受理,从而剥夺了行政相对人的诉权,使其这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没有救济的途径。

作者:杜丽

行政诉讼范围研究论文 篇2: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关系之分析

[摘 要]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划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行政赔偿范围既包括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也包括国家对上述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之间关系具有一定关系,研究二者关系对研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行政赔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赔偿范围;关系

研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关系,笔者认为应该依次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分析,行政赔偿范围的分析,进而分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关系。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分析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行政审判解决行政纠纷,但并非所有的行政纠纷都可以通过行政诉讼途径解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决定着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范围,决定着权益受到行政主体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诉权的范围,也决定着人民法院所能调整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范围。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应当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行政诉讼制度应当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获得裁判权。(2)行政诉讼应当体现诉讼制度的目标追求即解决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法律纠纷。

二、行政赔偿范围

行政赔偿范围既包括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也包括国家对上述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因此,行政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可赔偿的行政侵权行为的范围和可赔偿的损害范围。行政赔偿法律关系之规范性源于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性,因此,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存在侵权法上的(公民)权利—(行政机关)职务义务法律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公民得要求行政机关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我国《国家赔偿法》在总则第二条作了如下概括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国家赔偿法》第一节赔偿范围对赔偿范围做了详细规定。行政赔偿的范围根据行政侵权行为可分为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和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其中《国家赔偿法》第三条是关于人身权侵权的行政赔偿范围,《国家赔偿法》第四条是关于财产侵权的行政赔偿范围。本条第四项是财产损害赔偿的概括性规定,其他违法事项包括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不作为行为造成财产损害的、违法实施许可行为造成申请人以外的其他人的财产损失等。《国家赔偿法》第五条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关系之分析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这里指的其他行政案件是指除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上述8种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行政诉讼法并未规定这些案件的范围或者内容是什么,只是规定必须是法律、法规作出明确规定的案件。这里的法律、法规指的是除《行政诉讼法》以外的其他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其他可以起诉的行政案件,是《行政诉讼》未予以列举的行政案件,即属于《行政诉讼》第11条第1款列举的8种案件以外的。这些案件不只限于只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方面可以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劳动权、文化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国家赔偿法》有关行政赔偿范围中所包含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就其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司法审查问题,当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指的是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而非“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这里的“其他行政案件”既包括上述一般规定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之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引发的行政案件,也包括其他行为或情形所引发的行政案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违反行政职责的行为。”第二条规定“赔偿请求人对行政机关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又决定不予赔偿,或者对确定的赔偿数额有异议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三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三)、(四)、(五)项和第四条第(四)项规定的非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并造成损失,赔偿义务机关拒不确认致害行为违法,赔偿请求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也都是应当能够引起行政赔偿的行为,而同时结合《国家赔偿法》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国家还应当对“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和“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也就当然属于行政赔偿范围。

从理论上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所有违法行为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损害,都存在行政赔偿问题。但是这些损害发生后,并不一定都能够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或的赔偿,只有符合行政赔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造成损害的,才能够通过行政赔偿诉讼解决。

作者简介:周圆(1987-),女,汉族,陕西泾阳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作者:周圆

行政诉讼范围研究论文 篇3:

从高校被诉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拓展

摘 要:本文以我国高等院校在行驶教育管理权时与学生发生纠纷而被诉诸法律的两个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案裁决所体现的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将两案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法理根据。并提出必须适时拓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关键词:教育管理权;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拓展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案例一:北京在读博士生刘某向某高校申请博士学位, 某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刘某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全面审核。经审核,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刘某博士论文不合格,不能授予刘某博士学位,学校据此不予颁发刘某博士生毕业证书。刘某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某高校及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要求高校为其办理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授予博士学位。法院经立案审理后支持了刘某的诉讼请求。某高校以一审法院无权受理为由提出上诉。

案例二:重庆某大学生李某因与其男友外出旅游中同居,导致怀孕。事情发生后,学校认定两学生“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发生不正当性行为”。并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该校《违纪学生处罚条例》之规定,给与两名学生勒令退学的处分。两名学生以“定性错误,于法无据”为由提出行政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学校的这一处分。重庆市某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行政裁定,以该起诉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理范围为由,驳回两名学生的起诉。

二、两案裁决之争议与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局限性

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在司法实践中,高等院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过程中,学生以高等院校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将高等院校推上行政诉讼被告席的案例日渐增多,尤以上述两案为典型。从上述两案的案情以及法院的裁判结果来看,引起两案争议的关键问题是两案是否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关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我国《行政诉讼法》确定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方式是结合式(又称混合式),即对法院的受案范围先作概括规定,在此前提下,再作列举式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受案范围再做出具体的界定。司法解释的依据实际上是以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为标准。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以外的其他合法权益,则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笔者认为,这一受案标准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极不相符,是制约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瓶颈。在实践中,导致了一系列新类型的行政诉讼案,基本上都被法院以不属于自己的受理范围而驳回。

法院在“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案”的审理中,认定驳回两学生起诉的前提和基础是认为高校处分学生的行为是行使教育管理权的行为。对高校行使教育管理权的行为,《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都没有将其列为可诉性范围。普遍的观点也认为,对于高等院校行使教育管理权而与学生发生纠纷,学生不服高等院校做出的管理决定的,不能直接起诉高等院校。按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该纠纷不能进入司法审查的行列,学生应依据《教育法》的规定,向有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申诉。按此观点,当法院对刘某案予以立案审理时,包括被告和其他的社会公众对法院的作法表示极大的质疑。他们认为,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生学位论文的评定是纯学术行为,法院受理学生的起诉系司法行为干预学术行为的表现。学校是否给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学校具有决定权,其它任何机构无权干预。法院对刘某案的审理有悖于法律,是法院滥用审判权的表现。

应当说,刘某案的被告方以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相关法律规定充分论证了己方观点,但最终不能说服法院对该案不予审理。而对于“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案”,当法院以《行政诉讼法》及《教育法》的相关规定驳回两学生起诉时,也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为两学生鸣不平,抱怨法律的不公正和缺陷。两案裁决结果使法院处于左右受责的两难境地,暴露出现行《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一定缺陷,严重滞后于司法实践。笔者认为,法院对刘某申请博士学位案的审理体现了法官勇于突破现行法律缺陷,创造性发展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一次正确探索。该案对司法实践将起到经典性的“判例”作用。

三、两案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法理依据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权纠纷进入行政诉讼情形的急剧增多,加强对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权的法律监督问题,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争鸣,其焦点是高校教育管理权的可诉性和法律适用问题。笔者认为,不论是“女大学生怀孕案”还是“刘某申请博士学位案”,都应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两案的司法监督,完全符合宪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

受教育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行政法和行政诉讼制度旨在规范行政主体依行政法行使权力,并对抗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规定。有权力即有救济,权力无救济非权利。行政主体行使权力时,应当符合法治的精神,遵循合法原则、比例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并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以保证其做出的行为公开、公正、公平。

我国高等院校是一个特殊主体,其担负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它与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高校享有学术权力,依《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有权制定校纪校规,对学生做出处分。从高校享有的这些权力来看,高校实质上是法律授权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实施的部分教育管理权属于行政行为,应当受行政法的调整。高校实施的管理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性质的主要有三种,其一,颁发学位证、毕业证的行为。其二,纪律处分的行为。其三,基于行政管理权而对学生的某些行为作出的处罚行为。

从刘某申请博士学位案而言,刘某与高校之纠纷属于颁发学位证、毕业证的纠纷,学位证、毕业证涉及学生学术水平的评价,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收入和社会评价息息相关。学位证、毕业证是否颁发,其权力基础为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本身不是行政权力,但它的确认和形式化往往是行政权力所赋予的。高校依学术权力所作出的行为正当与否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基于学术权力所作的行为同样属于准行政行为。对准行政行为需要规范化和程序化,以避免学术权力行使的绝对性和随意性。《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力……(三)学业成绩和品行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教育法》虽没有对学位申请者在有关学位授予、毕业证颁发争议中给予复议,提起诉讼的规定,但依“无救济则无权利”原理,赋予刘某申请博士学位诉讼救济显然是最基本的需要。

在“女大学生怀孕被开除案”中,高校对女大学生作出的处分明显是违法的行政行为。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3条明确具体地规定学生发生那些情况可以勒令退学,可以开出学籍,没有提到“不正当的性行为”或“品行恶劣、道德败坏”。学校依据这一种违法条文对学生作出处理,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对受教育权的非法侵犯,比侵犯某些人身权、财产权的后果更为严重。试想,一个公民因为其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款5元尚能提起诉讼,因为过重的处分被勒令退学,涉及到受教育权的问题反而不能提起诉讼,这明显不是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所倡导的。笔者认为,在我国尚未确立“宪法诉讼”和“人权诉讼”的法律制度下,将两案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既能够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又能够促进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

四、从两案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发展

从整个世界法治发展的潮流来看,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正处于不断放宽限制中。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世界关于法治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新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完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畅通公力救济的渠道,切实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实施“民告官”的行政诉讼以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逐渐拓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受案范围仍局限于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而对于人身权、财产权以外的其他权益,则被排除适用,造成司法实践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例如,部分青岛市民曾经以青岛规划局批准在音乐广场北侧建立住宅区,破坏广场景观,损害了市民优美环境的享受权为由状告青岛规划局。如果从现行的法律规定来看,青岛规划局的行政行为并没有侵犯市民的合法权利,而是侵犯了市民享受优美环境的合法利益。以“人身权、财产权”为判断标准,那么,广大市民的诉讼请求应予以驳回。但他们享有的合法利益就得不到保护。因此,关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制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从立法方面放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切实保障处于弱者地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的法治进程和社会进步。



参考文献:

[1]刘靖华.行政权变迁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2]张丽芳.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完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9).

[3]魏月霞.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25).

(责任编辑:韩慧玲 田 静)

作者:李国波

上一篇:微博创新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出纳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