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应用下的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为例,探索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互动合作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徒)管理等方面构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施工应用下的信息技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施工应用下的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摘要】在建筑施工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如何在施工管理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施工管理的效果,成为建筑企业考虑的问题。本文对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提出了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希望对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发展产生一些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施工管理:应用;探索

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可以实现施工管理的高效化、现代化,可以降低管理的人力成本投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管理的实际效果,增加建筑企业施工的工程效益,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性。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带来的诸多好处,吸引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关注,在应用信息技术为施工管理服务的同时,很多建筑企业也积极对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改进,力求实现信息技术对施工管理的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一、现阶段我国施工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能够取得的一系列优秀效果,在建筑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建筑施工企业也认识到了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在这方面适当加大了资金投入。可以看到,我国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提升了我国建筑施工的质量和能力。但是,同样应该看到,和国外建筑业发达的国家的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相比,我国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狭窄

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在各个流程的施工管理中应用性都很强,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人员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在我国施工管理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应用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导致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管理中的效果打折,对于管理效率、管理质量的提升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造成信息技术在我国施工过程中应用范围比较狭窄的原因,一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在施工企业中严重不足,使施工企业不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为施工管理服务;二是先进的信息技术没有被引入到施工管理中,现有的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满足施工管理的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处,发挥其对管理的提升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形成网络化、立体化

当前我国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多仍然是单机、单线的处理方式,没有将各种信息技术充分地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信息技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技术的整体功能。现代信息技术强调网络化管理、立体化操作,这样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施工数据、信息进行非常高效的整合和处理,而我国在信息技术的网络化这方面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网络化、立体化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在这方面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投入相应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来建设,当然也和施工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素质不够高有关,因为当前我国施工管理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

(三)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对材料购置、项目招标、项目管理等工作仍然采取传统老套的方式,工作流程复杂、工作效率低下,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不足。其实,很多施工工作内容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增加了工作效率。对互联网应用能力和应用程度的不够,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缺的表现,需要引起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视。建筑施工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原因,主要是当前施工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功能的认识不足,对于互联网应用能力的不足,也和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互联网应用人才有关,引入熟悉互联网操作的施工管理人才,也将是建筑施工管理将来的工作方向。

二、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策略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对这一点应该明确认识,积极制定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策略,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制定信息技术的应用计划

制定信息技术的应用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对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容进行有效干预、改进、提升,对于信息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用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必要。信息技术应用计划的制定,应该立足于建筑施工企业当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制定信息技术的引入计划、信息技术的培训计划、信息技术的扩展计划、信息技术的创新计划等内容,对信息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发展制定出科学的步骤,按照步骤逐步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二)构建信息技术体系

各种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致力于信息技术网络化、立体化的建设,力求使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创新方式方法,使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体系,形成规模。在这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向信息技术体系较为完善的企业学习,学习其信息技术体系的构建方式和信息技术体系的维护方法,应用到自身施工管理中,逐步构建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符合自身施工具体情况的信息技术体系。信息技术体系一旦构建完成,将会极大地提升施工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实绩,对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进一步的提升,大大增加施工的工程效益。

(三)引进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

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需要操作者具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而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管理中这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我国的施工人员多是农民工出身,文化水平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更低。这样的现状对于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会形成较大阻力。对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做到:一方面积极引进信息技术能力高的优秀人才为建筑施工服务,提升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进行充分的培训,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让其信息技术能力与时俱进,并且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实现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良好应用和创新发展。

三、结语

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样的效果,建筑施工企业要努力保持,并要努力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接轨。信息技术,如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和自动化施工控制系统的应用,大大增加了施工过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同时也提升了施工的安全水平,降低了风险概率,实现了建筑企业施工效益的明显提升。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于探索,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点。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给施工管理以及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带来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一点上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由足够的认识,并且转化成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学阳.三维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施工项目中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3.

[2]杨珺.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施工技术,2014,04:49-54.

[3]梅林锋.论信息技术在大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08:387-389.

[4]李星星,王金红.论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8,34:213-214.

作者:于景辉 郭林

施工应用下的信息技术论文 篇2: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探索

【摘 要】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为例,探索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互动合作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徒)管理等方面构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 BIM技能应用型人才 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当代发达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员,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走向改革创新深水区的重要形式之一。现代学徒制具有如下特点:(1)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基础,注重人的个别差异,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师傅)共同向学生(徒)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2)是由企业和学校作为“双主体”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企业的员工;(3)倡导“入学即就业,就业即入学”的理念,是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生产实践互相交替、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构建建筑的数字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设计、施工、运营阶段的真实信息。BIM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下应用于建设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越来越受建筑开发、设计、施工等企业的重视,市场的需求呼唤更多的BIM技术人才从事这个蓬勃发展的新行业。但是,我国BIM的应用水平和研发水平并不靠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因此,为进一步加强BIM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2015年住建部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和企业“通过科研合作、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相关人员掌握BIM应用技能,全面提升BIM应用能力”。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建筑类院校,必须紧跟市场导向,积极开设BIM技术相关课程,培养BIM技术高技能应用人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互动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各项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培养BIM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动BIM技术在广西建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高职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建设思路

高职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建设紧紧围绕“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重要原则,以专业技术能力和生产经营模式居于行业领先的标杆性合作企业为平台,贯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快速成才的通道,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徒)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素养,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

(一)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建筑BIM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徒)的BIM技能应用水平为目标,按照“学徒准备期→准学徒→学徒”的一贯式人才培养途径,执行“1+1+1”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即第一学年为学徒准备期,学徒在学校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任务,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第二学年为准学徒期,准学徒在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借助于“校中厂”(深圳市广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通过“工”与“学”交替,让学生(徒)初步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并完成校内理实一体课程和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徒)掌握专业所需的BIM技术的基本技能;第三学年为学徒期,学徒在“厂中校”(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在岗培养,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通过师傅带徒弟项目工作小组,直接参与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实施,学徒最终的学业评价要按照“课程考核+工作业绩考核+师傅评价”的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考核,以保障学生(徒)所需的专业技能得到真实评价。

(二)教学合作模式。建筑BIM技术方向的教学要以建筑BIM技术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坚持以提升学生的BIM技能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校企双方在“推行工学结合,实施双导师制”的前提下,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编教材。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应要求专业教师作为理论知识讲授的导师,走进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徒)学习理论;另一方面,合作企业要选派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技能传授的导师,在真实工程项目中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因此,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校企合作要坚持“学校”“校中厂”“厂中校”的三方联动,以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为中心,全面促进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的融合,进而实现学生(徒)全面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合作模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师队伍是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BIM技术方向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学徒制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专兼结合”为目标,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的制度,提高专兼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方面,学校专任教师要主动深入企业参加一线的工作,以参与真实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升使用建筑BIM技术的水平,以便更高效地讲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掌握讲授知识的基本技能,以便更好地将自身的實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需要建立高效的考核机制奖励专任教师和师傅。

(四)学徒(生)管理合作模式。学生(徒)因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其教学与实习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因此,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校企要明确各自职责,学校负责学生(徒)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与安全,企业、学校共同负责学生(徒)在实习期间的管理与安全。同时,以制度为准绳,加强学生(徒)教学与实习管理工作,企业和学校的管理人员组成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落实制定实习管理流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定期对学生(徒)的情况进行沟通反馈。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现代学徒制重点建设内容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即招工的一体化建设。校企深度合作是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和企业两个人才培养主体需要通力合作,将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为招生和就业目标,探索和完善招生与招工的一体化建设。需要强调的是,招生(招工)环节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学校、企业、学生履行相关协议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为更好地贯彻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理念,需要从合作协议上明确学徒的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

为了实现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招生即招工的一体化建设工作,学校事先与合作企业—— 北京互联立方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校企招生与招工方案。同时,以学生(徒)“能就业,就好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生一入学就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书,获得企业员工的身份,随后办理学籍注册手续,获得学校学生的身份,两项工作衔接办结后,学徒就具备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

在招生即招工实施环节,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协同工作,以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图1所示,一方面,学校应从自主招生、单独招生及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等多个渠道制订计划,面向的生源包括高中应届毕业生、特长生和中职专业对口学生等;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面向社会招生,也可从企业中选拔符合学历晋升条件的员工,或以同等学历方式进行招生入学。在整个招生(招工)环节,学校和企业必须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规范招生及用工程序,确保学徒在岗培养的岗位和权益保障等。

(二)现代学徒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按照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要求,校企共同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学校负责安排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企业为学徒提供岗位,在真实项目中指导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二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开发上,要以职业需求导向为基础,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水平中对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以“适用,够用”为原则,科学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比例,使学生(徒)尽快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要求。

1.建筑BIM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筑BIM技术方向人才的培养按照“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依据建筑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的行业标准,科学合理分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实现实践课程考核与岗位资格考核深度对接,进而培养具有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造出BIM技术应有的工程价值与社会效益。依此人才培养目标,建筑BIM技术方向学生(徒)经过一系列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之后,学生(徒)熟练操作BIM相关专业软件,能综合使用建筑工程设计和建造中产生的技术信息,制作可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后续应用所需的二维、三维的图形、模型和文檔,并高效率地使用这些成果文件对工程项目开展全方位协同管理。

2.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在“校企联合培养”BIM技术应用方向指导委员会的主导下,对不同规模、不同资质等级的建筑工程单位的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形成岗位知识与能力报告,并结合BIM技术相关研究学者的建议,我们搭建如图2所示的建筑BIM技术方向岗位(职业)体系,BIM技能人才成长的路径为BIM建模工程师BIM信息应用工程师BIM项目经理,各个岗位能力需求为:

(1)BIM建模工程师。该岗位要求具备基本的专业识图能力,建筑专业的力学、构造、结构、设备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将传统的工程图纸进行翻模,并能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构件模型库,进而建立项目实施过程中土建、结构、设备等专业所需要的各类BIM 模型。

(2)BIM信息应用工程师。该岗位要求掌握BIM的技术前沿,视野较宽广,基本功扎实,具备较强的学习拓展能力,能独立解决项目关键技术问题。能够利用建好的BIM模型对具体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能及时对工程项目实施中遇见的问题进行优化,确保高效率、低成本、优质量地交付工程项目。

(3)BIM项目经理。该岗位需要拥有丰富的BIM综合知识及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协调协作能力,能够掌控工程项目的整体流程;能从整体上把控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各个关键的技术环节,整合多方优质资料解决项目实施中遇见的技术和管理问题,最大化实现BIM技术应用的效益。

3.培养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具体环节,以BIM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线,按照学徒准备期、准学徒期、学徒期等三个阶段的先后逻辑关系,详细设计相应阶段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培养途径上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教学手段要强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建设。基于BIM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交替”要求,BIM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以工程真实项目引导为主,深入推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加强工学项目选择、工学内容的设计和任务驱动设计等环节的建设。

(2)教学进度模式要全面落实全周期过程建设。根据接受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发展性学习三阶段学习认知规律,结合BIM技术专业与工作岗位任务密切对接,对教学周期进行全过程设计,即形成全周期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进度模式的构建。

(3)单学期教学组织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单学期的相关专业学习一方面要以完成一个核心任务为目标,另一方面在时间上要求单学期实训教学把每学期分为两个递进阶段,即理实一体项目全过程综合实训阶段和结合真实项目进行的BIM专项技能强化实训阶段,并将岗位核心技术课程、专门技能课程和综合拓展课程实现深度融合。

当然,职业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除充分了解岗位的能力需求外,还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人才评价标准。本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在“校企联合培养”BIM技术应用方向指导委员会的主导下,编制BIM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BIM方向的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素质考核标准,建立技能人才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四、结论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与实施过程中要构建人才培养、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徒)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框架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要强调以合作企业生产部门岗位需求作为教学重点,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内涵建设为建设主导,突出现代学徒制中师傅的重要引导作用;要明确企业各岗位特征、工作内容和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BIM技术应用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项目的探索与实施过程表明,学生(徒)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下完成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并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工程的BIM项目中,这为培养建设领域急需的BIM技术高技能应用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現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2]曾范永,陶红林.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9)

[3]何关培.建立企业级BIM生产力需要哪些BIM专业应用人才?[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2011C0201);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施——以建筑BIM 技术应用方向技术人才培养为例”(GXGZJG2016A019)

【作者简介】姚 琦(1968— ),女,广东乐昌人,教授,高级工程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李朝阳(1985— ),男,广西天等人,讲师,工程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助理。

(责编 王 一)

作者:姚琦 李朝阳

施工应用下的信息技术论文 篇3: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

摘要:隨着我国对城市地下管线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信息化进程也在积极的推进进程中,相关的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方法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这也给我国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我国的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现在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与方法所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实际问题,并针这些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或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

我国的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是由早期的开井调查发展到了物探技术,再由物探技术发展到了现在的内外业一体化的探测技术,与此同时,地下管线的档案资料管理也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发展到了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因此,我国的城市建设更加应该充分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采用更加切实有效的探测方法,从而更加准确快速的完成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以保障城市的地下管线的顺利建设,为城市的地质工作做好坚实的基础性的建设工作。

一、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方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与建设对于我国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对于我国的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手段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方法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亟需做出进一步的改善,对于城市地下管道的探测技术方法,无论是在探测仪器上,还是在探测的技术方法上都需要做出更深一步的改进,这将使我国城市的地下管线的探测可以更加的高效、快捷,从而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的完善。

(一)专业化的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不够完善

专业化的地下管线是对城市地下管线的基础信息做出针对性的管理,而且范围也较大,但是,由于地下管线的养护问题较为严重,城市专业地下管线由于维护管理的不到位,再加上对专业地下管线的监测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探测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高,因而,推进专业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工作任务十分艰难。同时,对于建立地下管线的信息数据库与专业数据库的技术水平也不高,地下管线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够完善,这就大大抑制了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效益的发挥。

(二)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监控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资料不够完整准确,数据标准不统一,对信息的利用与共享就比较困难,甚至会发生工程事故,因此,进一步的完善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监控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受到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设备的影响,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差别较大,再加上管线探测工程的特殊性,相应的监督技术标准与资质的认定制度尚未建立,更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监理的机构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监理资格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城市地下管线在探测与管理技术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深度管线的埋设逐渐增加,对小口径非金属管线的大量使用,这都对探测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高危管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再加上地下管线数据标准的缺乏,这就影响了数据的入库更新与信息的交流,阻碍了地下管线的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城市地下管线在探测与管理技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二、改进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方法的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的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推进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的基础条件不一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因而,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存在的问题亟需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与解决。

(一)加强专业化的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对城市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地下管线的信息数据库建设,从而实现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融合,并促进地下管线的管理,另外,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才是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将会有效的推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重要进程。

(二)完善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监控机制

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资料需要进一步的完整准确,从而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对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充分利用与共享,避免重大的工程事故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的完善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监控机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同时,也要提高相关的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相关设备的作用,提高地下管线信息成果质量,再加上管线探测工程的特殊性,更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技术标准与资质的认定制度,建立并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从而提高地下管线的监理机构人员的素质,进一步的健全地下管线的监理资格管理机制,从而充分的发挥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重要作用。

(三)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与管理技术水平

要想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方法,就要最大程度上改进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与管理技术水平,再加上受到我国各个地区地质条件的差异,深度管线的埋设逐渐增加,对小口径非金属管线的大量使用,这都对探测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高危管线,则会尽可能的避免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也应该建立并统一地下管线数据标准,进一步的促进地下管线数据的入库的更新与地下管线信息的交流,充分的发挥地下管线的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的功能,因而,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地下管线在探测与管理技术方法的运用。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城市建设的管理与发展的矛盾也是日益突出,地下管线的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建设,就必须要通过利用合理的探测手段,建立科学完整的综合性的地下管线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将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洪涛.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应用科技,2014(09)

[2]曹震峰,张汉春,葛如冰.城市新型地下管线的探测方法及其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9(04)

[3]李学军,洪立波.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与管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城市勘测,2010(08)

[4]杜良法,李先军.复杂条件下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2007(05)

作者:欧正辉 姚元勋

上一篇:装修材料三篇下一篇:设备合同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