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精选8篇)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1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使用及优化组合,已成为新课标、教材拓展、延伸的主要渠道和教师教学创新、学生学习创新、领导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实验,现已取得以下进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构建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课题组通过对本校实验班的学生的前后成绩对比、分析,充分证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符合高效课堂理念的。

二、课题实施回顾

2011年12月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被定为米河镇和学校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从那时起到现在近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理论培训

1、课题基础知识培训

课题被审批立项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开题会议,在会上他就“课题的选择”、“论证”、“设计”、“申报”及“研究过程”等具体环节,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了培训,动员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要求老师们树立“课题意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周瑞强同志通报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初步拟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2、明确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各实验教师的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周瑞强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参与课题实验;张春兰老师曾获得过语文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班主任,负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立;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课堂,拓展语文阅读空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语文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周瑞强、蔡红波等老师负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探究目标为: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新模式;开发能促进教与学双方互动性发展的教学。

3、课题理论知识培训

开展研究之前,课题组负责人周瑞强老师收集印发了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课题负责人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对研究人员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方案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以点带面,全员参与

1、任务分解,落实研究者责任制。课题组负责人将课题任务细化,涵盖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研究中既各自重点突破,又一起互相协作。各实验老师在明确任务后,随及制订好了学科课题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给课题组长。对无计划,无方案,无资料的研究者,实行淘汰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大家的课题意识进一步提高了。

2、实验阶段的调查分析

实验教师方面:课题实验起始阶段,课题组在开放性实验教师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课题实验的全面推行,扫清了障碍。

在学生方面:阶段实验后,我们进行了学生调研问卷,就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95%的学生有希望采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的愿望。我们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语文学科实验后比

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5分以上,数学学科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9.6分以上,并且优秀率和良好率提高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试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以活动求深入,促发展

课题实验仅凭实验组的老师来探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镇是处于农村,基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异常期盼,怎样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走近教师,走进课堂是我们实验组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来求深入,促发展。三月份,我们举行了课题实验学校公开教学周——基于电子板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学校教师一百多人出席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专题,主要研究推广电子白板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由周瑞强、蔡红波张春兰老师公开执教。他们在教学中所展示的课件及教学风采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五月份,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系列赛——课件制作和电子白板应用。就课件制作的知识、技巧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各个层面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掀起了一股争学信息技术的高潮。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入网络教研群体之中,变校内教研为社会公开教研,如加入河南省语文教师群和数学教师群,在那里,每天都有语文、数学教研专题进行探讨,我们的实验老师也与全省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在群内进行交流

与沟通。

三、阶段性实验心得

Ⅰ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上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主题后,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观摩《会摇尾巴的狼》(人教版第五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狼掉进陷阱里,与老山羊对话的有趣的课件。这个软件在光、声、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说这一段的开场白达到了“设置情景、引发兴趣”的效果。

2.提出主题、完成主题。学生在明确教师提出的主题后,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网络知识,获取相关的资料,但如果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用搜索网站的技巧时,教师引导使用另外一种完成任务的方法、技巧。譬如在学习《赵州桥》的时候,教师先提出“桥”这个主题,继而教授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古今中外的名桥(主要是查找其外形、结构的特点),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要进行的主题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师的任务。

3.归纳整理、思维创新。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教师要进一步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如前面所提到的“桥”这一主题搜索,学生找到了各色各样的桥的网站,教师在此就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

4.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1.课文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因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以直观的形象凸现出来,无法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雨中》一课谈谈上述模式的运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拉车运货的年轻姑娘在阴雨的傍晚,车子歪了,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突出了

人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这一节课的内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一、二自然段主要是描绘美丽的雨景。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实验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l)赏读

首先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正步人雨中,边走边欣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读毕,学生睁开眼睛,欣赏着教师制作的课件。该软件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有雨前乌云密布的天和淅淅沥沥的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路上行人各色的雨伞等等一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景,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紧接着,学生在教师诵读方法指导下,自由朗读,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根据软件所提供的画面或字典来解决。最后,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诵读(可采用表演读、小组合读等形式),他们都表现得踊跃、积极,效果良好。

(2)精读

在赏读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精读”的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将雨景中所描绘的实体又合理地发挥想象成另一事物,达到了思维创新的目的。

2.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景的有不少,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热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3.仿写练习

学以致用,在学了如此美妙的雨景文章及欣赏众多的名人佳作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练习。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仅从题目看就让人耳目一新,如《春雨之声》、《浪漫雨夜》等。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纯粹写雨景的,有写环保的,也有写事的,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三)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听、说等方面。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要有新的特点。

阅读: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应该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一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整个教学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Ⅱ数学学科: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给学生。由于计算机将教学素材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处理,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

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机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解决某些探索性问题时,就可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结果的必然性。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一课,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对一些教学内容,我们作为教师的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通过计算机人机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出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眼界。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

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特点: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优化教学模式,使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1、多媒体是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目前课堂多媒体教学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出现不可忽视的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霸权”现象,教师被课件所左右,课堂灵动生成不够。在公开课、展示课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时抛开了粉笔和黑板,但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的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增减,有些内容是教师突然而至的灵感,而这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

中教学工具,教师不应该“退居二线”,而应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交互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除了不能忽视应遵循的辅助原则,也不能忽视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是计算机的功能无法取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尽管可以使教学活动进行得快,执行教学工作准确无误,但由于过分强调多媒体,导致教师把“主导”地位让给了屏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形成了以媒体为核心独霸课堂教学的局面,那么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和谐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了距离,就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环境。

实验中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倚重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变以前教师的“满堂口灌”为今天的“满堂电灌”,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明确提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比较重要的教学途径。但受到课件的牵制,课堂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3、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也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冲击。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不能只当“解说员”

和“播放”操作者,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与要求,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固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要不断充实自己。适应新生事物,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方面

学期末,我们对教师又进行了调查,9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己也希望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巧,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现在,约有70%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组织教学。课题组成员中,周瑞强老师的论文《浅谈家长对初中生学数学的辅导》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论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荣获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浅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国发行的CN刊物《试题与研究》上发表;张春兰老师辅导的学生张佳佳在河南省课中小学生课改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张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奖;蔡红波老师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马宇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的中小学生课改论文比赛中获得二奖,本人获

得优秀辅导教师奖。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实验、成长的轨迹。

(二)学校方面

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得以发展。学校于2012年8月份成立了校园网,全面更新了多媒体教室和一类电教设备,为本校教学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设备基础。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加以探究。我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成功标志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我们期盼各级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作为我们教师——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为推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培训教程》2007年6月。

2、齐建华,大象出版社,《现代数学教育》,2001年3月。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

由于不同的地区对计算机技术教育水平的不平衡, 导致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 信息技术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学生, 其计算机技术水平要比落后地区的学生高出很多。另一方面, 家庭情况不同, 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也会不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 其家中一般很早就有了电脑, 因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就相对较多,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就是性别差异, 男生普遍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运用比女生强。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 也是高校多媒体教学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 师资水平落后

科学技术的良好发展, 是建立在硬件与软件设备全都齐全的基础上的, 而软件的发展又是以硬件为基础的。所以, 信息技术要想在高校教学的应用中取得进步与发展, 首先需要硬件的完善。换句话说, 先进设备的引进就成了促进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先进设备的维护, 就需要水平较高的高素质人才。但是, 目前很多高校有引进先进设备的能力, 但师资队伍却很欠缺, 很多高校教师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 一些年长的教师更是感觉知识更新慢, 学习新技术很吃力。这些问题是制约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信息技术利用手段单一

目前, 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基本还是采用幻灯片的模式, 这种方法并不能摆脱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 而且也不能充分的利用信息资源。这种对信息技术利用方法单一的现状,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四) 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网络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资源共享, 人们想获取任何知识几乎都不是问题。但是, 由于目前高校中教学的计算机水平普遍偏低, 以及外语水平有限, 所以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还没有充分的利用网上的资源, 更不能利用全球的网络共享资源。这也是制约高校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改革

(一) 充分发挥创造力, 推动信息技术发展

创造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前提。在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利用中, 不仅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力, 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不断丰富并突破以往的风格, 培养自己对多媒体资源的创新性利用, 学生更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往往是以提问来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 深刻地掌握信息技术本身, 而不是对其一知半解。举例来说, 由多媒体技术、超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所构建的学习系统, 就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 进行智能化的教学过程组织, 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帮助。这就是一种创新, 是创造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二) 拓宽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领域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若能充分的利用, 必将发挥其巨大的优势。因此, 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 高校教育必须重视多方面信息技术的落成应用。教室环境、远程教育服务、教学信息反馈、网络教学信息交流等各个环节, 都需要信息技术来实现或完善。

首先, 在教学材料方面,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教材包含文本和插图, 还可以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或教师教学风格, 来使用声音、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有趣的多媒体形式, 增强教学的创新性与趣味性,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其次, 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并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 比如校园网络、大型网站、数字图书馆等。这样的虚拟的学习环境相比在书本上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来说, 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只要有网络连接的计算机, 都能满足其学习需求, 如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虚拟社区、虚拟实验室等, 都可以来创造虚拟环境。

(三) 丰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

首先,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高校的教学信息组织成为一个个知识点, 并利用超媒体技术将各个知识点按照领域的不同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知识群, 和适合的学习路径。这样一来, 不仅节省了学生的时间, 更加强了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利用效率, 拓宽了其应用领域, 并且使学习系统结构化、整体化。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情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强有力工具,以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可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已成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必由之路。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和策略进行详细的说明和阐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有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注入式”等教学方法,且使用传统教学工具粉笔、黑板等列出英语知识点让学生死背硬记,这样毫无新鲜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不到实质性的英语知识,而且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相违背,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这种教学局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强大的资源共享优势,教师将它应用于英语课堂,可以促使学生依靠个人能力去搜索和记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语知识,这样,我们就能使传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课堂局面得到有效改观,培养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这一单元时,我就提前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学习任务: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并将其制作成精美详细的课件,课堂上,让学生4人结为一组到讲台上对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于是,各地的风景名胜便以优美图片与悦耳声音有效结合的形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有的同学还在课件中插入了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和人文教育的视频片段,台下观看的学生也不时对眼前看到的景象发出各种感叹……这样,我既做到了使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世界各地的了解和认识,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也只有靠一定环境和背景的不断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然而,仅用粉笔在黑板上的写写画画或者利用挂图进行教学,学生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时间稍长,学生甚至会对这种教学方式滋生厌烦、抗拒心理,且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信息技术,则能利用自身图文并茂、声形俱备、动静结合的优势跨越时空,将教学内容以生动逼真的方式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How much are these socks?这一单元时,在教给学生有关谈论购物的知识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商场购物的真实情境,商场挂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衣服,然后,选取两名学生到讲台上依据此背景进行购物对话,一名扮演给妈妈挑选生日礼物的学生,另一名学生扮演商店售货员,让他们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购物单词和句型去谈论服装的颜色、价格以及对服装的喜好等等。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理解知识难度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因为流于抽象,若是只是依靠教师口头语言上的讲解,对于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理解和领会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信息技术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的优势,因此将它应用于英语课堂,我们就可以将那些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直观逼真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达到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良好目的。

比如,在学习方位介词如in,on,under,behind,ouler时,我们就可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动物形象,让其在鼠标的指挥下,进行前进、后退等动作,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对这些方位介词的理解难度,还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以饱满情绪投入到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我们也能由此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和学生一起建立班级“电子笔记本”,拷贝在班级电脑中供学生查阅,这样做既能便利学生的学习,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就能使全班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知识结构不断系统化。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已成为初中教育进行改革发展的需要,希望广大英语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以使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充分发挥和展现出自身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陈静.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问题的浅谈[J].大众文艺,2010(06).

作者简介:张秀英,女,1974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刘憨晓

(陕西省府谷县电化教育中心)

摘 要:中学语文是学生重点学习的科目之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提高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在中学时代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中学语文;信息技术;想象力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中,更加侧重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地成为信息最后的加工者,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工具,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传统课程中单一地听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很多。信息技术能够展示色彩丰富的图片、声画结合的视频,对学生的各个感官都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学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框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构建活动中。教师除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各个感官的敏感度,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将语文知识记得更加牢固,促进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

3.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外,还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能够在将来的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更好地独立阅读其他书籍,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课外语文知识。

二、中学语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的误区

1.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穿插了大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虽然看起来课件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也十分充实,但是教师这样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感觉眼花缭乱,不能让学生较好地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切忌使用过多的图片和视频,造成信息技术的“喧宾夺主”。

2.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为了方便、快捷,将教学课件制作得十分简易,有的教师的教学课件甚至是照着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制作,也就是说,教师直接将课文内容和图片、练习题等直接制作成教学课件,没有及时扩充其他的知识内容,也没有超越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教师制作这样的课件进行教学,本质上和传统的教学没有区别,信息技术成了单纯的教学载体,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本身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充分地利用好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让信息技术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切实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黄瑞忠。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耿甜甜。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5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传统的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抽象的化学概念、难以理解的化学理论、难以表达的化学反应原理等,以及难以观察的实验现象、无条件做的实验等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清晰地接受下来。但信息时代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还处在探索性阶段,化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根据化学本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制成好的课件,还要有好的授课策略;化学实验教学也需要有选择地与信息技术配合,而不能盲目地滥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化学实验教学,就是说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它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还有待发展与完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一种冲击,中学化学教学尽管有着自己本身的学科特色,但必然也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是中学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表现,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两面性的特点——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使用得当,会使师生们的教与学事半功倍:多媒体能让师生的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扩视野,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然而使用不当却会使教学过程虽表面热闹好看,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会大打折扣,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了事倍功半的结果。

现实中不少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生搬硬套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案以及课堂设计、提问、总结一股脑的全搬到了多媒体上。这种现象存在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操作者对这项技术没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这项技术是我们教学中的辅助技术,对它的运用要使得我们课堂讲解更加清晰、学生能够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教师完全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课堂。运用课件是我们现在中学课堂上主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我们的教师制作课件时,把所有的内容全部用多媒体课件表现出来,把课堂变成了放映现场。甚至我们发现城乡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成为“时尚”。特别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等必定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现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学中绝大多数的知识还是靠我们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知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不是所用的知识都可以用多媒体来体现的。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提倡用现代化技术就把几千年来我们的方式方法全盘否定。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教师大量时间。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我们化学课上必须演示和学生必做的实验也大有被信息技术代替的趋势,不少教师直接利用视频或者动画来代替实验,这样固然是可以让学生直观全面的观看,实际上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时候不过是看个热闹罢了,利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实验是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实验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完全用媒体技术代替实验就傲雪,将会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的意义,这些实验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不下多少印象,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住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在一节课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融多种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其中的一种,它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信息技术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做法是不现实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服务。(详细见赵恒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中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课堂教学、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计算机、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使现代学校不受时空限制,因而带来了学校观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单一,而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又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调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音像、课件、远程教育技术等等。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者、引路人,又是朋友、伙伴。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其直观可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的应用,确实具有优化学习过程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育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

(详细见宋红艳 歩绍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

三、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原来旧的教学模式被打破,随之教学中的主体也变得更难把握,我们的课堂主体应该是学生,长期以来教学课堂状态处于:教师讲得多,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少;教师提问,学生则按要求回答。这种教学状态的缺陷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使用此状态久了,学生就养成“知识等老师教,思维由老师引,方法仿老师做”的定式习惯。引入了信息技术之后,知识的教授者和接受者又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左右,使得我们的课堂主体更显“扑朔迷离”。在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如何使得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从目前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当今教学的观点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体与客体的基本任务是:主体以学为主,客体以导为主;主体要负责“学”,客体要负责“导”;在“导”与“学”之间,是导从属于学,不是学从属于导;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自然学科是建立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上的知识领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落实在都用眼、都动手、都思考;教师的“导”要抓好重点环节,点拨关键的概念、规律、技巧,组织学生归纳结论。

第二,教学中教师是主体,现代信息技术是辅助。

教师是导演,媒体是技术。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传输信息的手段,在沟通教与学方面,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影响很大。现在“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某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充分运用各种多媒体,为图方便,一些教师往往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让原有好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及随堂应变的能动性,把教师变成多媒体的奴隶,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上好一节课,就如同导演做好一部片子一样,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机智幽默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如果教师作为导演的话,信息技术只能是演好一场戏的各种设备,做多算作各种设备中最先进的一种而已。我们在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必须把握好教师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用好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程度。

现代媒体技术与学科实验的关系是相互结合的,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可以得到视觉的深刻认识;通过学生实验可以得到视觉、听觉、感官三位一体的多方面的体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理科中的实验学科,这一点尤为重要,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实际动手取得成功的。我们在中学教学中必须坚持让学生动手,即使是现在有了多方位立体的动画视频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实验视频和动画的确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师生面前。实验视频和动画演示绝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者的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是要相互结合的,我们可以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时间去应用媒体技术展示一定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根据现有条件难以做到的实验、复习过程中需要回顾的实验。例如讲《氢气的性质》时,首先在课堂上做了不纯氢气爆炸的实验,巨大的爆炸声引起学生的兴趣,都想知道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而不纯的氢气却发生了爆炸。接着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从微观方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爆炸发生的原因。学生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同时也接受到了新的知识。在这里,化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就结合得非常好。(详细见葛艳桥 张振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关系研究》)

四、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高级思维训练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等,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既然作为一个体系,我们所面对的就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面对全学科的整体的理解、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我们所讨论的学科间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全方位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

科学地设定学科间渗透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内在性。学科间渗透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而不能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2)针对性。各科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情的基础上,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对本节课的外渗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无目的地随意而谈。(3)整合性。既然是“渗透”,就应该是曲折的、暗示的。简言之,学科间渗透目标的达成可以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学科间渗透效果,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在目标设定时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4)学科差异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较多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科间渗透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学科间渗透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详细见马春芳 李素平《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各学科间的渗透关系研究》

五、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在全国推广,新形势下的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路径上更是有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均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教育,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教育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要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在进行教学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所以在当今的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并不神秘。在化学教学中,举凡学生能独立的“发现”他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经验,能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或对某一化学问题能提出新颖的见解,能独立的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等,都是一种创新。尽管这种“创新”对人类社会来讲,不是新的发明或创造,但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是甚为宝贵的。

利用好我们的主阵地——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去学习。作为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化学情感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做出习题答案,放在实物投影这样的多媒体工具中,学生自己做老师,看作业,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详细见王军巍 裴文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研究》

现代教育改革脚步逐渐的深入,中学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不仅仅是知识的革新更主要的是教育手段、教育理念的革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手段,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模拟和再现化学反应原理与过程,增强了化学的科学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新的一轮教材改革全面铺开了,实际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凯祥《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理论实践与思考》

2、方青艳《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篇6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完成期限:2016年1月8日 至 2016年4月20日

学习中心:嘉兴 专业名称:物流管理 学生姓名:刘必贵 学生学号:***3 指导教师:蔺宇

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需要,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从而实现降低最终成本,获得最大利润。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的使用了很多物流方面的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效率。信息化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技术,依靠数据信息作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物流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业的运用,使分散的货运、储存、装卸、包装、信息管理等运行模式进行完善整合,是现代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是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的概况

(一)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是根据某条码规则,由具有一定规律的粗细线条、空和相应的数字组成的一组识别图形符号,一般用于货物的分拣和运输。要使货物自动分拣到不同的运输机上,就要把条形码标签贴在货物上,并在每个分拣点装一台条形码扫描器。例如,在仓储配送过程中,拣货员在空箱上贴上条形码标签,然后用手持式扫描器识读,根据标签上的信息,计算机发出拣货指令。装满货物的纸箱封箱后运送到自动分拣机,在全方位扫描识别纸箱上的条码后,计算机指挥拨叉机把纸箱拨入相应的装车线,以便集中装车运往零售店。运送货物通道,可快速地采集货物上的条形码标识符、货物的实际尺寸和重量等信息,这个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运送货物过程中的称量可使信息系统保持很高的通过能力,实时提供重量信息,检验重量误差、重量范围。称量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可用于生产总结、效率报告、质量控制、发运单的生成,还可为快递公司制作专用单据。

(二)EDI技术

EDI是计算机技术与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用于电子计算机之间传递商业信息。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采用EDI技术可快速地传输数据,接收出货单,降低成本。采用EDI技术并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集成,可改善接单、配送、催款等作业流程。采用EDI 技术还可进行企业流程再造。

(三)GPS技术

GPS在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车辆和货物的管理和调度。例如,GPS为汽车、轮船等运输工具的导航定位提供了具体的实时的定位,驾驶员可随

第 1 页(共7页)时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通过车载电台,还可将GPS定位信息发送给调度指挥中心,该中心可根据屏幕电子地图的显示,及时掌握各个车辆所在的具体位置。

(四)GIS技术

GIS技术,中文名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所各种地理位置的信用和有关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结象、CAD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在物流领域中主要提供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1]。

(五)RFID技术

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发射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应用于各种恶劣工作环境。在物流领域中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应用,如电子收费系统(ETC)、产品标识、物流标签等,未来会成为主流标识技术[2]。

(六)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领域也较广泛的使用了该项技术,真正得将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为物流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实时信息。

二、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物流企业还处在相对比较原始、低级的阶段。据统计,己经实施或是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占了21%,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有10%。

(一)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物流设备落后

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方面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2002年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而且,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也不理想。另外,多数国内物流设备也都比较陈旧,包括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在内的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

第 2 页(共7页)不多。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管理自动化相比,差距很大:

(1)多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效率低下。受传统观念及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些物流公司日常业务操作大多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层面上,最大问题就是效率低下,差错率高。使操作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的主要精力都牵涉在繁杂的单证制作与整理等事务性工作上,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由于差错率高,货物错投的现象不仅增加了物流企业本身的纠错成本,也给客户带来了无法估算的损失。比如生产线上需要的配件,可能会因物流公司的漏运或错运造成整个生产线停工待产;商场黄金周所需的商品却在节后运达,错过最佳的销售时机。

(2)相关部门间工作不协调,沟通困难,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沟通手段落后,同一业务部门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协调,部分工作环节存在重复劳动等问题。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充分,既无法与合作伙伴建立有机的信息共享系统,也不能与客户自有的信息系统做到有效沟通,影响了工作开展,降低了客户服务水平,不能更大程度的赢得客户的信任。

(3)业务跟踪手段落后,企业经营风险大。缺乏有效的业务跟踪统计工具,无法对每一票业务进行监督,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大大增加了财务管理风险。业务跟踪手段的落后,也造成了客户数据库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而且因业务人员跳槽带走客户资源的现象更是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企业自主网站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且缺乏信息交流平台

当前我国的很多物流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拥有自己的网站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将建设目光放在了硬件的配备及管理之上,他们认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主要看硬件的配备情况。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硬件设施很到位,同时人员的素质也比较高,而忽略了软件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属网站,在信息的回收处理方面仍然采用了传统方式。

有些企业经过市场实践已经逐步认识到信息利用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网站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工作却相对落后,很多网站在建成之后往往很长时间不进行页面更新。同时对于自身的物流相关信息说明也不够全面,特别是在信息的交流共享方面更是缺乏,很多网站的建设仅仅是向客户展示了自己,并没有为客户提供一个诉说的平台,客户心中的想法自然也就无法向企业反映。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建设的网站其实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是太实用,网站无法传递客户的想法,同时也无法反映存在的问题,自然无法帮助企业及时地把握市场走向,这对于企业的发展

第 3 页(共7页)是不利的。同时,由于缺乏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自然无法知道客户的需求,市场渠道的稳定性自然也就无法予以保证。

(三)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实施效果不佳

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既懂物流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当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技术。现代物流不仅要求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而且要求物流运作的各种业务,即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专业化和高效化,这就要求由独立的物流企业利用各种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物流活动的组织。但是,受现行经营体制的制约,我国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由企业内部组织完成。人才是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目前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这直接导致物流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困难。把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交给一个既不懂信息系统又不懂管理的主管人员负责实施的话,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物流信息资源管理混乱,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控制体系

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足够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忽视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不能共享,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企业还没有享受到信息化投资应产生的效益,从而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进程[3]。

物流企业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对企业物流业务进行全程跟踪,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回收处理,及时回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控制体系以方便企业的管理。在这个系统中应当包含物件的接收、输送、仓储、交货等各个方面,对于货物运送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实时跟踪,将每一笔货物的运输信息掌握住,这样才能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同时也缺乏相应体系的建设,造成整个物流企业的信息传输系统仍然处于原始水平,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网络信息建设的优点。

(五)物流信息软件建设相对滞后

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在硬件方面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在软件建设方面,标准化的物流信息是指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运用统一的信息编码,通过对信

第 4 页(共7页)息的处理反映出具体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信息处理软件来完成。而目前很多的物流企业并没有这样的信息处理软件,造成了信息编码不清楚,同时标准也不完全统一,最终导致信息的传输出现混乱和滞后[4]。

三、物流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化建议

(一)引进GPS车辆定位系统,合理调度车辆

在众多的信息技术中,G P S 对物流运输企业有重大的应用价值。GPS在物流中广泛应用后,通过互联网能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三方应用,车辆使用方、运输公司、接货方对物流中的车货位置及运行情况等都能做到了如指掌,有利于三方协调好商务关系,进而获得最优的物流流程方案,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GIS/GPS车辆定位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打造数字物流企业,企业运作规范化。(2)通过对运输设备的导航跟踪,提高车辆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3)利用GPS、GIS技术可以实时掌握车辆的实际位置。

(二)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交流 1.有条件地发展信息化,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建设

根据调查,很多企业都计划加强信息化建设来更好服务客户。物流企业在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时,必须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需求,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管是硬件设施的配备,还是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乃至企业网站的建立、信息沟通平台的建立等,这些都要求企业在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完成相关工作。只有建设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因此,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是企业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部分,要想让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合理,那就需要制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目标,编制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程序。

2.完善信息采集技术和数据库建设

完整的信息采集,为量化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相关部门间的信息联网,电脑录入打单代替手工开单,实现各分点间的信息数据远程互换。提高工作时效性的同时,加强了企业对每一票货物的全程跟踪能力,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了各类强有力的原始业务数据。

完善、准确的数据库建设,是企业管理决策的有力助手。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和全面,数据驱动了物流系统的优化过程,降低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比如如何根据企业业

第 5 页(共7页)务的大小来动态、合理的租用车辆,通过提高每辆车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如果数据不准确,或有关数据不能够及时地输入系统,则由此产生的物流运输优化方案就是值得怀疑的。

3.建立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

由国家主导构建,行业或区域支持建立,基于Internet的物流公共信息技术平台,将工厂、销售商及物流企业等供应链节点企业连接在一起,按统一的数据标准流转的基础物流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节约社会资源,满足各方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物流共享信息,还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形成物流信息数据仓库,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国家、行业企业及用户提供决策提供依据[5]。

(三)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业务知识、拥有较高业务技能的专业人员。物流企业应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训。例如,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合作,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培养大批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操作实用型人才。争取行业组织和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物流人才的培养,并由行业组织执行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形成从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到从业资格认证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企业提供人才[6]。

(四)架设仓库监控设备系统,实现管理专业化

借助数据录像技术,可实现对货物在分拣、清点、入库、仓储、出库及装卸等各个环节的监控。该系统可用于监看运货车辆在货物运输与装货卸货过程中的货物安全情况,避免货物丢失以及在货物丢失后能够通过录像文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为今后的调查取证提供可靠的依据[6]。

(五)加大软件投入及开发力度

物流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对信息的及时处理,而硬件设施是保障所有工作的基础,但是这还不够,如果缺乏必要的软件设施,那么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难以实现。目前针对物流企业管理的软件开发主要集中于物流控制、物流设备等方面的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保障硬件环境的同时,注重软件环境的优化,才能真正发挥出硬件设施的作用,从而使之更有效的运作。当然在软件开发的时候,要注重技术的先进化,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软件是最新的,同时还要留给软件可升级的空间,这样才能打造出符合现代化物流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系统[5]。

第 6 页(共7页)

四、结束语

物流企业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信息化是其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新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给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完善及使用中,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工作制度,并将网络信息安全作为信息技术防范的重点,来保证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安全有效地使用。

参考文献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信息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1.实物加工法

采用“实物加工”的方法, 即利用橡皮泥、土豆、胡萝卜、泡沫塑料等材料“加工”出所需的形体或零件来。在采用“实物加工法”时, 引入研究性学习, 从生产实践情景出发,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

(1) 为何采用“实物加工”法

以往的制图课堂上教师的教具十分丰富:配套的实物教具、挂图都很多。上课时教师比较得心应手, 问题就出在学生下课做作业一一就是想不出空间形体的形状。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具, 帮其建立空间概念。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实物加工法”的思路来源于过去工厂采用的师徒制。过去在工厂, 徒弟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制图方面的学习, 就是天天跟着师傅, 拿着图纸加工零件, 时间长了, 徒弟也就能看懂图了, 但是你让他说这是什么线, 那儿为什么这样表达, 或是让他画一个图出来就显得非常困难。可事实却摆在面前:他能看懂图, 能根据图纸加工出零件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实质上徒弟每天拿着图纸加工零件就是在接受着由“平面”→“立体”、“立体”→“平面”不断转换的刺激。为此笔者想到对于学习简单的形体, 如在学习“基本体”及“组合体”时, 学生就可以利用身边的、易于获得的如橡皮泥、胡萝卜等作为加工的材料, 模拟加工现场, 让学生自己不断体会由“平面”到“立体”, 再由“立体”到“平面”的转换。

(2) “实物加工”法与以往方法的不同

“实物加工”方法实质上在很多年前制图老师就采用过, 但笔者采用的方法与以往有所不同, 可解决如下问题。

(1) 过去是要求“加工”出的形体形似就可以了, 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而现在要求学生必须按图中的具体尺寸去“加工”。目的在于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着制图老师一个大问题——尺寸标注。“尺寸标注”在实际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实际在制图课的讲授过程中涉及过多次的尺寸标注, 基本体、组合体、零件及装配体的尺寸标注, 但这样下来, 学生还是不会标,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根本不清楚尺寸在实际生产中到底有何作用, 而现在他要自己“加工”出形体了, 少一个尺寸就“加工”不出来, 同时教师在给学生的图样中故意少一个尺寸 (少标) 或把尺寸标的很乱, 尺寸线之间相交 (标注不合理) , 他就能在这样的实际“加工”中体会到了尺寸的作用及如何正确标注尺寸。

(2) 在加工方法上有规定。如“加工”轴上的键槽时, 必须用不锈钢笔帽将多余材料扣下来, 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下实际的加工过程, 即用不锈钢笔帽代替立铣刀。

(3) 加工过程有规定。学生在“加工”阶梯轴时, 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是先加工直径小处, 还是直径大处。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 学生认为是先加工直径大处, 这也符合实际的加工过程。

(4) 现在采用的“实物加工”的方法比过去应用范围宽了, 过去主要局限于组合体、截断体上, 而现在扩大到了简单的零件, 可让学生加工轴类零件。

(5) 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过去在讲零件图的识读时, 教师很卖力气, 口干舌燥, 可学生还是不知所云, 如今采用教师把图纸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图纸“加工”出来, 学生如果看不懂图, 就“加工”不出来零件, 这就迫使学生必须看懂图, 而且对细部结构也是如此。

采用“实物加工”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将学生置入了一个生产实践的情景, 让学生去面对实际的生产问题, 去探究、去自主学习, 在此过程中, 学生学习目的非常明确, 学习兴趣十分高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挖掘出更多、更好的“加工”方法来, 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2.多媒体课件

“实物加工法”只适用于简单形体的“加工”, 对于比较复杂的、有复杂内部结构的或装配体就不宜采用了, 并且“实物加工法”就是一个模拟, 并不能代表实际现场加工, 因此教师还需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的视频文件展示给学生, 提高其工程意识。

例如, “机件的表达方法”这一章是这门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是为零件图、装配图的学习打基础。到了这一章学生接触的形体就要比较复杂了, 比较接近于实际生产中的形体:有特殊结构的, 有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 再用“实物加工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就可以将现代教学媒体引入课堂, 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例如, 讲解“剖视图的概念”时, 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给学生播放剖切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剖视图的概念, 如图一。

另外, 课件中的三维形体也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大脑, 帮其建立空间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实际生产中接触比较多的是装配体, 常看到的也是装配图, 因此解读装配图对他们而言, 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学生却缺少相关的实践知识, 所以对于装配体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总是搞不明白。在以往的课堂上, 教师一般是拿着实物或挂图, 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一是教具较少, 不够学生互相传看;二来装配体教具一般多为金属材料所制, 体积也不是很大, 教师在拿着教具讲解时, 比较重, 教具小学生也看不清;其三, 复杂教具的装拆要花费比较多的课上时间。为此笔者就利用了CAXA实体设计软件的动画及爆炸功能向学生展示装配体的工作原理、装配过程及装配关系, 见图二。

●信息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制图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像力, 空间想像力强的学生一般成绩会很好,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某个学生其他课都不怎么样, 唯独制图成绩高。制图课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实物加工法”就是让学生在制作实物、补全视图的训练中, 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 使他们在“空间→平面, 平面→空间”的不断转换中建立着联系,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外三维造型软件可将形体的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及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都能表达清楚, 对于装配体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及装配过程也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工程意识。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较难, 学生是越往后学学习兴趣越不高, 而对制图课程进行改革后, 他们学习气氛非常浓, 实物加工时, 学生都非常兴奋, 经教学观察, 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动了起来, 就连课间休息时, 学生都在工作, 以致引来其他班的学生观看, 问他们在上什么课。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也使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高涨。而学习兴趣的变化源于: (1) 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删去了难度大且今后很少应用的内容, 本着以识图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精简内容, 同时尽量联系实际, 让学生发现自己看的、画的形体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难度降低了, 学习内容又在身边, 学生自然不会对《机械制图》课程产生畏惧心理。 (2) 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引入, 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所在, 学习方式的新奇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促进了学生学习制图课的兴趣发展, 调动了非智力因素, 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

课堂中一些工艺知识的渗透, 实物加工方法的采用,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在访谈中一些学生提到, 现在自己在生活见到一些物体, 已不像过去一样熟视无睹了, 而会想, 它是怎样被加工出来的, 要是表达它, 应该怎样选择主视图的方向, 怎样用几个视图就能表达清楚……由此可见, 学生的工程意识已在逐步建立起来。

4.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8

一、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误区

1.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略低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各个地区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不同地区的教育局以及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投入力度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极其不平衡,信息化教学整体队伍素质低下,教师水平良莠不齐,这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2. 单纯注重信息资源的简单堆砌

对于信息化技术教学进程中,关于教学理论先后出现了很多,然而能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却寥寥无几,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仅仅对于各种资源进行简单叠加,而不注重资源的整合运用,无法实现各种信息融会贯通。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也容易形成一种“用了总比不用好”的认识误区,在进行教学课件制作时,一股脑地将所有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统统放到课件中,而不懂得结合实际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取舍,从而往往把握不住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通常是利用影视播放、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课本上面的知识通过动画以及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现,以此来授课。在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中,对于老师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不但要熟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动画制作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也与创新性教学标准相一致。

2. 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先前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再与创新教学要求相适应,须要进行变革。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要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定期举办研讨会,到其他有经验的学校参观访问学习,以此来转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自身也须要进行一定的摸索研究,争取适应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3. 运用计算机情景模拟进行教学

计算机模拟教学主要是从语文课本出发,通过虚拟的教学课件来显示出文中所提到的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置身于这样真实模拟的环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原文内容。例如学习鲁迅笔下的《社戏》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出航前往赵庄时河岸两旁的芦苇、豆麦、水草等景象,以及社戏的具体情境,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更好的感受到鲁迅所写的看社戏时的那份激动心情。同时借助于这样的计算机虚拟课件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联想课文中所提到的景象以及人物活动心理,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对策

1.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论采用多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教师,因此须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创新工作,提高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一是专门为初中语文教师建立起一套电脑基础知识学习视频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学习网站,切实提高教师队伍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水平;二是初中语文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来强化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注重创新思维,加强自身学习,同时有关部门也可以在一些师范类院校开设语文信息化教学课程,为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三是强化初中语文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保证初中语文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基础知识。

2.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教师本身可能会出现懒惰思想,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另外语文老师对于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套用,而不加以思考,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同时出现疑问也无法很好地得到解决,与最初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初中语文老师一定要从具体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通过一些软件对于音频、图片进行剪辑、运用,而不是单纯采取拿来主义。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增添新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对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学习以及各种培训探讨,才可以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初中语文教学所服务。

上一篇:拔尖人才个人总结下一篇:乡镇党代会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