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推荐9篇)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摘 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中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定、我国食品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介绍,为我国制定相关规定和指导企业更加高效合理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食品安全;控制
七星论文网http:// 《食品安全法》[1]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管理技术将有助于食品生产企业更好地执行《食品安全法》中有关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生产记录的保存、产品跟踪与追溯的要求。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整合企业各方面信息资源、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控制中的规定 1.1 电子记录与电子签名
美国联邦法规第 21 卷(21 CFR)是专门针对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法规,该卷第 11 部分《电子记录;电子签名》[2]要求企业向 FDA 提交的电子记录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求“为保证电子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诸如对系统登录者进行授权、对修改或删除电子记录行为进行记录”。另外对电子签名提出了如下要求:授权、批准一个人的电子签名前,企业将校验该人的身份。
1.2 原料贮存与使用
美国联邦法规第 111 部分《膳食补充剂良好生产规范》[3]要求企业应使用诸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自动化库存分离控制系统对原料贮存与使用进行管理,以防止交叉污染和不同物料的误用。此外,该项法规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如下要求:①只有经授权的质量控制人员同意才能更改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所设置的各项工艺参数;②计算机管理系统必须对各项记录数据存有备份。七星论文网http:// 1.3 数据采集
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是欧盟食品安全监管局(EFSA)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工作基础[4]。2002 年 EFSA 成立了数据采集技术工作组(TWG-DC),为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质量,特别制定了“食品及饲料样品描述标准”,该标准对计算机系统采集的检验数据所涉及的各类数据元素的描述进行了标准化规定,如样品特征、样品原产地、检验分析方法、检测限、检测结果、专有名词、验证标准等。另外,为保证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 EFSA 之间电子数据传递和交换的一致性,还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和传递的相关规则[5],对检验数据传输的统一格式等做出了规定。
1.4 跟踪追溯体系
1.4.1 美国生物恐怖法及 FDA 相关举措 美国于2002 年 6 月 12 日正式实施了《反生物恐怖法 》[6],该法案要求所有食品以及每一批次食品都能被跟踪(从农田到餐桌)和被追溯(从餐桌到农田)。美国 FDA 根据该法案的相关规定已开始要求食品供应商、生产商对食品相关信息进行快速上报,上报信息包括批号、生产日期 /时间、产品名称、销售顾客等,当 FDA 索要上述信息时,企业必须在 4 h 之内提交(该方案针对所有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仅依靠纸质版记录信息的企业通常不能达到此时限要求,而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才是收集、整理并在所需时限内报送相关信息的最佳解决办法。
七星论文网http:// 1.4.2 美国农业部建立的家畜追溯体系 美国是农业市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为了建立诚信体系,实行公众监督,接受市场评判,美国非常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美国农业部 2003 年建立家畜追溯体系[7],要求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民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认真做好家畜跟踪记录,以便建立家畜标识,帮助消费者了解家
本文来源于:http:// 畜的出生、养殖和屠宰加工过程。建立追溯体系的目标是提高从农场到加工厂的追踪鉴别能力,并需在 48 h 内完成鉴别。
1.5 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专项检查
为了确保企业的计算机系统所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1997 年 FDA 对企业所应用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制定了专项检查方案[8]。该方案首先确定了 FDA 调查员有权对企业应用的计算机与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同时确定了检查要点及其相关要求,主要包括:(1)对企业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包括计算机系统硬件检查、环境 /电磁对计算机系统影响的检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校准的检查、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检查、员工资质的检查、生产过程文件记录的检查。(2)对计算机系统的确认进行检查。包括硬盘储存能力是否满足设计功能;建立生产程序时是否确认和考虑操作范围;软件的设计是否满足生产功能;计算机系统的验证是否在设备实际操作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系统应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重复确认,以使确认结果准确;系统是否备有充分确认文件的记录程序,包括确认方案和确认结果;当计算机系统发生重大改变或计算机系统发生错误时,系统是否进行重新确认,系统的记录是否包括系统改变的原因、日期,计算机系统的具体改变。七星论文网http://(3)对计算机系统监控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数据接口是否可靠,是否能够确保接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计算机系统装备的警报是否能够提醒员工某些操作错误或超出设定限值,确定哪些操作单元需要连接警报,警报时,企业应如何作出反应;计算机系统对于生产控制的功能,尤其对生产过程关键程序的控制,必须做好人工备份,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工干预能够取代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功能;系统关闭与文件恢复处理,当计算机系统关闭,系统应有文件恢复程序,以防重启造成数据丢失,确保生产控制的各种参数、事项的记录功能,系统能从其上次系统关闭时刻重新运行。我国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控制中的规定
我国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控制中的规定发布较晚,且都是从宏观角度要求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记录并留存。截至目前,仅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GB 12693—2010《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和 GB 23790—2010《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等几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范对食品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作出了规定。2009 年 6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 》对食品原辅料及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供应链各环节规定了建立信息记录的法律要求,以便日后的追溯与召回。随后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则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该实施条例规定“生产经营企业应如实记录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情况,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要求记录的事项”。2010 年 4 月 22 日 卫 生 部 发 布 了 修 订 版 的 GB12693—2010《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9]和 GB23790—2010《粉 状 婴 幼 儿 配 方 食 品 良 好 生 产 规范》[10]国家标准,该标准基于 HACCP 原理,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记录,同时,鼓励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原料采购与验收、原料贮存与使用、生产加工关键控制环节监控、产品出厂检验、产品贮存与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采集和记录保管进行管理,建立产品的追溯与召回体系。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3.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概况
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不到 4 万家,只占全国食品企业总数的 1 /4。国内大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低成本运作[11]。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
本文来源于:http:// 企业生产管理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变得非常困难。从企业实际应用情况看,食品企业信息化现状并不乐观,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信息化工具替换手工作业的阶段,属于基础管理的信息化阶段,信息化还需要推广到决策支持、质量管理、产品追溯等方面,使计算机信息化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决策水平、建立产品追溯的重要手段。我国食品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分为 2 个层次[12],第 1 个层次是使用工具或者独立软件,如财务管理系统或者物资管理系统,这一层次主要强调个人能力或企业局部能力的提升。第 2 个层次是使用企业级系统,比较常见的有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企业级管理系统。七星论文网http:// 中小食品企业信息化多数还处于第 1 层次,信息化建设停留在一些财务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上,只 实现了 部分领域 的信息化,第 2 层次涉及较少。2008 年全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中,食品企业只占不到 5% 的份额,与我国食品企业庞大规模极不相称。造成食品企业信息化利用程度低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企业从决策层到普通员工都缺乏对食品安全信息化的认识,大多数还停留在电脑加数据库就是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其次,较低的行业门槛使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相对 IT、电子等高科技行业低,缺乏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再次,各个计算机软件功能无法实现链接,从而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无法实现信息及时共享。主要体现在各功能软件单独使用,各模块化的表单数据不统一、不支持所有数据信息的查询及共享、业务功能不全等方面。七星论文网http:// 3.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3.2.1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 HACCP 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根据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及待加工原料特性,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立生产流程图表,创建危害分析表,对生产过程中关键因素进行控制。HACCP体系的自动控制最重要的组成软件是计划软件和执行软件[13]。计划软件进行危害分析,鉴别危害和确定关建控制点,创建 HACCP 计划,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对 HACCP 计划进行修改;执行软件包括控制各个关键控制点,收集各关键控制点的情况,记录监测结果,当执行软件运行情况超出 HACCP 计划设定范围时,则从 HACCP 执行数据库中调取纠偏措施进行纠正,并作记录。除了计划模块和执行模块之外,还有数据库和终端控制处理器。常用的 HACCP 自动控制软件[14]:(1)HACCP管理软件。该软件能够设计直观、简化的工艺流程图,利用简化工艺流程图定义 HACCP 任务,帮助用户准确快速建立 HACCP 计划。危害分析表的创建应确保没 有 关 键 危 害 因 素 的 遗 漏。管 理 系 统 与HACCP 文件直接相连,只要某一操作步骤发生变化,HACCP 图表和纠正程序会相应 的自动 更新。(2)食品安全软件。在食品生产和分配流通中使用该软件,建立系统性的食品安全生产环境。软件模仿进料、操作、产出等工艺建立的物料流程图,管理所有的 HACCP 信息,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3)HACCP 应用软件。该系统包括 do HACCPTM和 doSOPTM。do HACCPTM帮助用户逐步建立 HACCP 计划,将预防性的控制措施和生产中存在的危害、原材料的工艺流程图紧密联系。根据确定的关键控制点,保存产品的生产记录,收集各关键控制点的记录数据。而 do SOPTM则指导怎样记录和管理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包括质量控制、机器保养、环境设备卫生等。(4)HACCP 记录软件。该软件可以满足HACCP 系统记录质量控制的要求,为公司管理提供依据,为上级部门检查提供了监控报告。记录的数据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可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到各部门。该软件能够建立各个关键控制点,临界极限、监控程序、预先决定的正确行动计划并提供纠正措施和各种记录,如监控系统记录、正确执行报告、校准报告、监控记录和卫生监控记录。还可以指出失败的检查点,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确定产品的等级,并检查缺陷,提出改进措施。
综上 所 述,HACCP 自 动 控 制 软 件 可 以 满 足HACCP 系统记录质量控制的要求,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技术依据,为上级部门检查提供监控报告。记录的数据可以直接输
本文来源于:http:// 入计算机,也可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到各相关部门。
3.2.2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即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信息技术[15]。基于 Web 的 LIMS 的软件结构采用 B/S(浏览器 /服务器)的体系结构来实现,企业通过建立内部 Internet 体系结构实现大范围的数据共享。LIMS 根据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特点和 GMP /SSOP 的要求,将质量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包括质量指标监控、样品登记管理、理化分析、试验资源管理、供应商审计等工作电子化,从而保证各项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和整个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可追溯性,最大限度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食品企业通过建立 LIMS 内部 Web 服务器,利用企业内部网(Intranet)实现实验数据网络共享,为质量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七星论文网http:// 3.2.3 基于 RFID 系统的跟踪与追溯 应用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称为 RFID 系统[17]。RFID 系统主要由 3 部分组成:(1)射频卡(tag,也叫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2)阅读器(reader,也叫读写器):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设备。(3)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应用 RFID 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自动化的入库管理、实时库存管理、点仓管理、出库管理,并通过电子货位管理实现货物的先进先出,从而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仓库管理效率和效益。同时,利用 RFID 技术对于原辅料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储存及运输情况进行编码信息储存,读写器解码后发送至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从而获取产品信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跟踪和追溯,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如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等都能通过电子标签在数据库中查到。2008 年,我国在借鉴悉尼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奥运食品可追溯系统[18],对所有包含果蔬、水产品、畜禽类在内的奥运食品进行统一编码加贴电子标签,综合运用 RFID、GPS、温度、湿度自动记录与控制、加密通信等技术,对奥运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全程进行追踪和信息记录,在重要节点设立质量监测点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信息,实施从食品生产基地到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直至最终消费地的全程监控,实现奥运食品的可追溯。
七星论文网http:// 3.2.4 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ERP)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的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经营、控制和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19]。ERP 系统贯穿于销售和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有助于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质量控制。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 ERP 被称作质量 ERP 系统,其核心是质量管理、计算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其可以借助局域网的作用,与生产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对每个生产工序进行质量监控,及时将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反馈给出现问题的工序,然后立即去解决,努力实现食品的安全生产。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生产与检验过程的高效和科学运作、物流系统的优化以及各类信息的保存、交流提供平台,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时效。
3.2.5 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食品供应链系统 从生产到消费对食品供应链全程进行跟踪,并在发生问题后进行追溯,成为监控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必要手段[20]。因此,建立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上信息的标识、采集、传递和关联管理,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才能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可追溯。基 于 信 息 管 理 系 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system,IMS)[21]的食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食品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由于食品供应链中跨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脆弱,建立有效的信息的获取、管理与交换机制是成功实施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的关键。通过
本文来源于:http:// 采用 EAN.UCC 系统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实现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和掌控,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进行妥善处理。4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应用的重要性中国食品安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在由长期食物供给短缺转向结构性食物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高效管理食品安全信息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便的信息共享途径,要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控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管理的数据量大、环节复杂,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就难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分析与整理,难以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做到食品的全程跟踪与追踪,而且还能做到食品安全的主动管理和监控,所以信息化技术是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七星论文网http:// 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采购、生产、流通。一方面,通过应用 HACCP 软件技术和LIMS 系统,将原辅料采购、生产控制、产品检验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整合到企业的 ERP 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应用 RFID 技术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跟踪与追溯系统,完善食品企业的 ERP 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等,以满足产品跟踪与追溯的要求。
信息技术用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1)数据管理。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各种相关数据库,高效率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方便相关用户快速查询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安全生产技术指标、质量标准、投入品使用规范等,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2)档案管理。建立不同业务层面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日常工作记录,例如管理部门对相关企业的注册登记、信用记录、产品认证等的网上登记系统。(3)信用跟踪。对某种产品的市场状况、生产、销售、食品贮藏、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记录,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有助于社会信誉的监管和建立。(4)风险评价。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风险分析方法,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提前对市场形势做出评价分析和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市场监管效率。(5)技术指导。开发各种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环节的专家系统,替代领域专家为相关用户提供具体的生产技术指导,保证能生产出符合安全标准的源头产品。七星论文网http:// 5 对我国计算机信息化在食品安全控制中应用的探讨及建议 5.1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与标准体系
我国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化意识不高,企图依靠食品企业自身道德行为保证食品安全,在我国食品行业现实状况下,被认为是不切合实际的。政府需要制定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范或实施指南等强制性或建议性规章制度,为监管行政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加强食品企业监督管理是提高我国食品企业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我国食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参考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和食品安全跟踪追溯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
5.2 提升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化意识
从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大型企业信息化意识较强,信息化工作开展得较好;中小食品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观念还停留在“电脑加网站等于信息化”的层面上。食品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和提升信
本文来源于:http:// 息化水平。在食品原材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通过信息化技术监控各种食品安全数据并记录留存,同时向下一节点传递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政府各监管部门则应要求所监管的企业向其提供自身产品的追溯信息,强化企业食品安全信息化意识和观念。七星论文网http:// 5.3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技术应用软件的开发 IT 供应商需要不断加强食品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和食品安全跟踪体系的开发工作。我国当前食品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食品供应链条过长,这对于信息化技术的采用造成很大障碍。因此,IT 开发商应根据我国食品企业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生产工艺特点,开发出适合企业操作的食品安全信息化应用软件和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信息收集和传送信息技术软件。同时,IT企业应整合食品企业各个部门现有的独立、分散、无法兼容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把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相关规定整合到现有信息系统中,充分开发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食品质量,安全,检测
近些年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在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出新的挑战。此种情况下,应当慎重思考是什么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自然是与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不到位有很大关系。由于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需要记录的信息量庞大,单纯的依靠检测人员,是难以高质高效完成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工作的。对此,应当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工作中积极引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信息进行收集、存档;对食品生产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客观评估食品质量的安全程度等等,以此来强化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工作,尽可能的保证食品安全。
一、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今天,需要强化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工作,全方位的、深入的、有效的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及时有效处理安全问题,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而从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工作落实情况来看,其存在较多问题,尚待解决。
为了解决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工作水平,参考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与检测实际情况,确定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科学地、合理地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之中,同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能够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的落实,严格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保证食品安全[1]。由此看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来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定与建立比较滞后,并且相关法律法规的设计范围比较窄,致使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不能全面且有效的落实,导致食品安全事故依旧存在。所以,我国应高度重视并优化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视频治疗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1、基于HACCP原理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FDA、NOAA和NFI举办的HACCP和新的水产品检验规范的研讨会中提出的HACCP(控制食品安全经济有效的管理体系),对控制食品安全经济有很大作用。基于此,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应当注意遵循HACCP原理来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便有效应用计划软件和执行软件,即根据实际产品生产操作,利用计划软件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从而为食品生产提供可控条件,加强对食品生产的控制;利用执行软件控制每个确定的关键控制点,同时收集关键点控制情况,记录和保留监测结果,以便及时发现食品生产问题,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处理问题,实现安全生产[2]。
2、基于计算机视觉功能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
计算机视觉功能的有效应用,可以对食品品质检测、可以对生物生长状态予以监控等,从而大大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效果。计算机视觉功能之所以有较高的应用效果,主要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中,利用计算机程序来感知、识别、理解客观世界,同时利用软件程序代替人的大脑,进行目标识别与鉴定、图像处理、图像分析等,最终将各个相关性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得出准确的、有效的食品质量检测结果[3]。所以,在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工作执行中,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三、结束语
在近些年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情况下,人们惶恐不安,对食品安全性甚是担忧。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应注意强化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也就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之中,如基于HACCP原理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基于计算机视觉功能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等等,使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充分发挥作用,加强食品生产过程控制,从而保证食品安全。总之,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有效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玉敏.探讨基于信息化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及监督策略[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7):416.
[2]贾雅菁,付博宇,王羽,等.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牛乳中的蜡样芽孢杆菌[J].食品科学,2016,37(06):184~189.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网络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密码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以及涉及各个学科信息的多功能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到技工院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且成为技工教育重要的手段。校园网络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其应用的范围有辅助教学到现在的网络办公、网络图书馆平台以及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等。总之校园网络在校园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这样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导致技工院校的网络安全必然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技工院校网络的安全性需要从计算机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应用入手,进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1 技工院校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目前技工院校应用网络的范围非常广,技工院校网络成为技工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工院校网络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校园网络的安全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技工院校网络安全问题成为技工院校网络建设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
1.1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计算机病毒是目前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危害之一,病毒感染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会导致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受到影响。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网络下载或者文件传输等方式侵入计算机系统。技工院校网络由于其用户非常多,网络接入相对复杂,因此技工院校很难在根本上对网络病毒进行全面的监控,因此一旦技工院校网络出现病毒感染会影响整个技工院校网络资源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技工院校相关数据的丢失。
1.2 黑客攻击。黑客攻击是网络安全威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威胁形式,黑客攻击一般情况下带有非常明显的目的性,他们不以破坏技工院校网络系统资源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取某种技工院校资源。技工院校网络资源由于其内容丰富,其一些资源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机密信息等,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技工院校网络常常会受到黑客的攻击。
1.3 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技工院校网络对于技工院校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其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技工院校网络可以实现校园内的信息交流,同时也通过网络的外界连接,拓展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但是外部网络环境含有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这些内容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也是影响技工院校网络安全的因素之一。
2 常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减少技工院校网络安全
影响网络安全的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很多,除了计算机基础安全硬件设施外,其还包括一些网络软件系统。
2.1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介于私有网络和公共网络之间的,用于防止外来不安全因素入侵的一种安全防御设备,防火墙通过对进出网络数据的检测,分析其是否符合安全数据流,如果其不符合,防火墙就会阻止其进入网络系统,对防火墙本身来说,其具有非常强悍的抗外来网络攻击的能力以及自我的免疫能力。
2.2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是对防火墙缺陷的补充,其可以对网路异常访问行为进行自主检测,并且根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对检测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报告检测的结果。
2.3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信息的编码以及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某种手段的处理防止信息被外界所窃取或者发生泄露的技术。目前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密钥密码技术以及数字签名认证技术三种。
2.4 漏洞掃描技术。计算机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系统漏洞,因此企业必然会存在安全隐患,漏洞扫描技术就是通过对网络系统的扫描发现漏洞,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补的技术。
2.5 杀毒软件技术。杀毒软件技术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杀毒软件是通过一种外在的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的各个配置进行优化,防止其被外界病毒侵犯。
3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分析
技工院校网络安全受到的威胁因素比较多,对此本文只是将经常应用的集中信息技术进行分析。
3.1 防火墙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防火墙技术是技工院校网络安全最早的信息系统,其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控制实现网络的安全。防火墙将网络非为信任网络和非信任网络,防火墙对非信任网络进行网络访问控制,防火墙一般设置在技工院校校园网和外部网络的边界接口处,通过对网络内部的ARP数据包进行过滤,可以防止外部的非法ARP数据包入侵,保护技工院校网络安全。
3.2 数据加密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是:节点加密、链路加密以及端到端加密。节点加密就是在信息的节点处进行加密保证技工院校信息的传输过程不被外界窃取;链路加密就是在技工院校网络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对技工院校的接受处进行加密设置,它加密保护是物理层面以前;端到端加密就是在技工院校内部网络信息端和外界网络端同时进行加密,以此保证整个网络信息传递过程不被外界所窃取和发生泄漏。数据加密技术主要表现在:(1)密钥密码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技工院校网络资源的保护需要采取密钥密码技术,然而由于技工院校网络资源使用的对象比较多,因此单靠私钥密码是不能很好的保护技工院校网络安全的,私钥具有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对此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保护中要采取公用密钥与私用密钥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2)数字签名认证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数字签名认证技术是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技术,其主要包括口令认证和数字认证两种形式,口令认证一般操作简单,而数字口令则是通过加密技术实现,技工院校网络资源中心在传递信息资源的时候会通过加密技术来识别信息传递方的身份,如果传递方的身份没有经过认证,那么技工院校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就可以拒接接受信息,进而避免不安全信息的侵入,保护技工院校网络资源的安全。
3.3 入侵检测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目前防火墙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联动是技工院校网络安全控制的主要措施,通过入侵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弥补防火墙技术进行防御的缺陷,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技工院校内部网络和外部环境的行为识别做出相应的反映,并且提供帮助的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对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对技工院校网络主机入侵检测系统,在应用入侵检测技术时在校园网的安全中心部署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将探测端安装在网络核心交换机处,这样就可以对网络访问行为实施全局的监控。在用户终端上,可以部署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主系统日志、安全日志及应用程序日志的分析,发现对终端的攻击行为。
3.4 杀毒软件技术在技工院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杀毒软件技术是技工院校网络安全防御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技术,技工院校网络系统主要有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形成,因此需要在服务站进行杀毒软件系统的安装,不定期对工作站进行检测,分析工作站的运行情况;其次在网络服务器中要采取可装载形式的防病毒模式,对病毒进行扫描,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网络在技工院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技工院校教育者要加强对技工院校网络的安全管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技工院校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的一些设计与运行上的缺陷,因此在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技工院校建立科学的网络管理制度,只有通过提高计算机技术水平与完善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促进技工院校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子强.企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1).
[2]张宝深.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素材能够不断促进教学发展,教学内容就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以课本为基础,扩大教学知识的范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信息资源的飞速更新也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加全面,让学生接受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信息资源的扩大对教学效益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资源也是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3.2 表现形式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到来,对于教学方式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它能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职业教育教学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可想而知,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让教学中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让课堂无法实践的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同样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模拟实验增加了职业教育教学准确性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云计算作为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云计算一词最初是由Google提出来的,是一个能够密切地将大数据充分结合在一起,实现系统资源内部整合,使用性能比较大的应用模式。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云计算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云计算技术开始进入我国教育领域,这一发展给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具体而言,云计算使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向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时代。云计算在信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整合教学资源,为教师构建创新型、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知识的实践,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近年来,云计算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用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在实际的应用中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其应用发展存在一些缺点。云计算在我国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最初应用是在上海云未科技公司建设的云教育网,该教育网的涵盖面比较广,所涉及的用户也比较多。该平台一个最大的优势是不同下载客户端可以直接通过网页进行浏览,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在线教学视频以及共享在线教学资源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应用,给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运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华为公司的“教育云”为广州市教育局提供了教育云平台,实现了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共享。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此种平台的设计能够将各种有效资源集中在一起,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终端。在具体的应用中,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3D课件教学、移动教学等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终端服务,从而满足在教学实际中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选择。,能力天空教育构建的云计算教育平台及Able—sky,是一种全新的以高校为建设对象的云教育平台,而且其现今已经与全国1100多所高校实现了教学合作。此平台的运行依赖的是全国800多台云计算服务器,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有效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其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规模的资源数据库,能够有效地结合信息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发展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
2云计算的概念
广义的云计算指的是一种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按照需要,用便于扩展的.方式或者方法来获取自己所需的服务。狭义的云计算指的是以IT为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按照需要,同样是用便于扩展的方式或方法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总体来讲,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这种服务模式具有虚拟化的特征,虽然规模比较大,但是其安全性是非常高的。此外,云计算是一个动态的计算体系,能够不断根据需要进行动态变化,并且根据一定的计算模式分配资源。
本文对目前电厂信息建设中若干核心系统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网核心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及技术原理,介绍了S-NUMEN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在电厂MIS中应用情况。
一、目前电力行业核心系统安全事故及原因分析
(1)某电厂,电脑高手入侵MIS主机,更改主机配置,造成2台MIS数据库服务器同时宕机。(电厂内部人通过UNIX学习,攻击内部核心服务器,并且获得管理员权限。试图修改双机热备主副机配置,造成业务宕机,为了掩盖自己的入侵行为退出时删除系统日志。)
(2)A某电厂,电脑高手多次入侵MIS主机,更改重要的生产数据。
(3)B某电厂,多次发现内部人员误操作,并且非法入侵MIS主机。
(4)某市电力调度,安全区I通信服务器由于厂家(KD公司)开发的软件系统出现缓冲区溢出漏洞,造成核心服务器宕机(重启等现象),并且无法与南网公司进行数据通讯,造成特大事故。
(5)某省电力某营销,电脑高手入侵主机的计费系统,更改电费数据。
通过大量的行业事故可以看出,这些事故主要是针对于核心系统的攻击或者破坏。并且每一次成功的入侵都会对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失,其中业务终止或数据库系统被入侵造成的损失更是巨大。
发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在核心的主机系统没有做安全防护:①美国出口中国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低,只是C2级别的,更高级别的操作系统不出口中国,这种C2级别系统本身就有很多的漏洞,入侵者很容易通过这些系统漏洞侵入主机。②很多用户的核心业务服务器,由于本身业务原因,不能及时安装由操作系统厂商提供的补丁,造成利用漏洞攻击核心系统的风险增加。
③网络级(防火墙、入侵检测)或应用级(杀毒、网管)安全产品只能实现网络边界处或应用层的保护,不能保护核心系统。④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接触主机的外部人员多(如设备的调试安装),对信息安全造成一定威胁。⑤主机上运行的是用户的重要数据、文件和关键的业务、进程,对系统可靠性要求更高。
二、核心系统安全防护解决方案
(一)技术原理
Unix操作系统有一个系统调用表,包含指向每个系统调用的内存地址的指针。应用程序对资源的访问、对硬件设备的使用、进程间的通讯都是通过系统调用接口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的。安全内核保存了该表中与安全有关的系统调用的指针,并把这些系统调用重定向到S-NUMEN的相应代码。当用户或程序执行一个与安全有关的系统调用时,S-NUMEN系统调用代码会检查S-NUMEN数据库。如果调用是被授权的,S-NUMEN调用原来的Unix系统调用。否则,安全内核返回权限错误,禁止该请求。
这种实现方式与应用级的安全产品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系统入侵检测产品作为应用层产品出于本身安全性考虑以及功能上无法到达系统保护的功能。网络级入侵检测产品和防火墙作为网络级安全产品从技术原理上讲不具备内网核心安全的要求。
同时,S-NUMEN产品与其他系统保护产品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修改操作系统内核并且无需重启系统,这种方式完全满足现有高端服务器的要求。而其它系统保护产品不但使系统管理和支持复杂了,也会违背操作系统的供应商授权-使操作系统维护更困难,增加了巨大的开支。
(二)S-NUMEN技术特征
当防火墙、入侵检测、VPN等网络级安全产品不能满足日益受到威胁的内网核心安全时,S-NUMEN作为系统级系统保护产品可以保证内网核心服务器的安全。由于来自于内、外部的网络入侵事件频频发生,企业的网络和其他重要的服务器前所未有地暴露在电脑高手及非授权内部人员的侵入和攻击的威胁下。S-NUMEN能够防止非授权的访问,使内网核心服务器安全运行。
S-NUMEN是系统级安全产品,在加强操作系统安全的同时,并不对系统的内核进行修改,从而保证了关键业务服务器的稳定运行。除此之外,在服务器安装S-NUMEN后,系统无需重启,避免了服务器重启所产生的不必要损失。
操作系统访问控制以及操作系统漏洞的最佳策略是任务分离和最小权限原则。S-NUMEN通过RBAC(角色访问控制)、MAC(强制访问控制)将安全管理员的权限分离。严格分开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的权限,以控制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来防止内外人员通过非法获得系统管理员权限破坏文件系统信息。
三、S-NUMEN产品功能
(1)数字签名认证功能:为了达到内网核心安全的目的,S-NUMEN采用了数字签名证书为基础并结合访问控制的技术。当安全内核安装后,没有通过数字签名证书认证的用户,即使获得了管理员权限,也不能访问被安全内核保护的资源。S-NUMEN通过接管系统所有访问控制权限,实际上取消了“超级用户”(root)权限,通过使用数字签名证书认证机制,达到用户认证目的`。用户或者其他非法入侵者即使获得了超级用户口令也无法访问系统重要资源。
(2)帐号管理功能:S-NUMEN提供远程站点的unix用户帐户及组管理功能。S-NUMEN在内核层基于证书进行认证,提高安全强度,所以为控制安全管理员配置的文件要用安全管理员发行的证书得到认证。
(3)口令质量控制功能:S-NUMEN为管理员提供了口令质量控制的功能,管理员可以利用这项功能实现密码的质量控制,如:设置密码的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密码中出现的特殊字符的最少数量,当口令更改后,该密码的使用期限等。通过S-NUMEN与系统结合,S-NUMEN提供了对用户登录口令的管理,S-NUMEN 将口令质量控制分为两部分:密码更改期限&密码登录限制和密码格式。
(4)网络控制服务: S-NUMEN网络控制具备了系统防火墙功能,该功能控制远程对服务器IP或服务的访问。通过功能强大的网络服务及IP地址控制,可以很好的限制用户访问系统资源。S-NUMEN 提供的系统防火墙功能允许对TCP、UDP以及ICMP等数据包进行内外访问的控制,并且可以对以用户为主体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此外,S-NUMEN还具有程序自动权限设置、Setuid 控制-特权程序控制、日志系统及设置等功能。
四、S-NUMEN系统在某电厂的应用
1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存在的弊端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一项基础技术, 其是整个计算机系统得以运转的前提, 能够高效解决互联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经常因为应用不合理, 把控不到位等而暴露出一些弊端, 影响该项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暴露出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监测职能不足。为了避免恶意攻击以及非法访问等现象的出现, 监测成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重要职能之一, 不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网络环境日趋复杂, 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的因素也不断的增多, 因此造成该项技术监测方面出现不足, 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其次, 缺乏应变能力。网络环境瞬息万变,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 必须及时的对各种突发问题进行控制和解决, 才能避免计算机系统受到影响, 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而现阶段应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应变能力上还稍显不足, 只能解决一些常规性的问题, 对于突发的问题难以进行合理的处理。
最后, 信息访问控制效果不佳。为了对用户信息进行有益的保护, 避免外来入侵,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会进行信息访问的控制, 但是这种控制一般需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设置, 不然就很容易影响正常的访问活动, 而在设置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置失误的现象, 导致信息访问控制效果不佳。
2 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2.1 注重风险控制, 制定预防措施
因为有风险的存在所以会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 作用发挥受限。因此在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过程中, 第一个需要着手改进的地方就是要对风险控制工作进行革新, 在思想上引发相关人员的注意,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预防。首先, 要搞好经验教训的总结, 对之前发生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问题进行整合, 并作为今后的参考;其次, 搞好风险的预测, 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 假设可能出现何种风险, 并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完善, 通过不断假设并修正的方式, 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得到提升;最后, 要建立预警系统, 该系统主要的作用是对风险进行通报, 引发工作人员注意, 并及时的对风险进行控制, 避免其产生进一步的不良影响。
2.2 搞好技术监督, 完善技术不足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出现问题,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出现失误或者该项技术创新不足出现滞后。鉴于此, 今后在对该项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搞好技术监督。不能对该项技术应用放任不管, 要给予实时的关注, 对计算机应用的关键点以及核心环节进行重点把握。要搞好信息反馈系统, 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以及新出现的安全问题等进行有效的了解, 并以此作为基础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给予完善; (2) 完善技术不足。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尤其是与网络相关的技术, 更是要进行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果在创新方面出现不足, 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就会造成技术方面的缺失。因此要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开发, 一方面要关注互联网络的变化, 对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进行把握;另一方面要有超前意识, 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功能性以及应用水平等进行提升, 使其一直保持较好的先进性。
2.3 强化管理力度, 拓展管理范围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核心作用在于管理, 因此促进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就是对其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 要强化管理方面的力度。现在应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的浅层, 没有深入到系统内部, 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根本难以察觉, 为病毒传播、黑客袭击等创造了机会, 影响了网络安全。因此今后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功能性进行提升, 将其进一步与计算机系统结合在一起, 对用户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控, 对来访用户进行有效的判断, 并做好信息的加密工作等;其次, 应拓宽管理的范围。之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主要停留在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 这属于事后管理, 不能将损害控制到最低, 所以要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大, 将预防工作纳入其中, 增强系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预防功能, 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3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是一种依托于现代科技, 针对互联网络进行限制与管理的高新技术, 其可以有效的遏制互联网络中信息外泄、身份认证不足、非法入侵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维护互联网络用户利益, 避免用户受到损害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就当前在互联网络应用的效果来看, 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 究其原因与技术应用不到位, 风险把控有缺失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需要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方面下功夫, 进而对网络安全进行保障。
摘要:本文先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存在的弊端, 之后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其主要就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可以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认识, 并推进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改善我国网络安全现状。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网络安全,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兰兰.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及对策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8) .
[2]殷学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 (09) .
安全信息,是反映事物之间安全性状的差异及变化的一种形式。预防和控制事故的信息手段,是指运用安全信息具有的功能,指导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达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目的。
一.安全信息的功能和分类
安全信息的应用,是依据安全信息具有反映安全事物之间差异及其变化的功能,从中获知人们对安全工作重视的程度、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的效果、安全法规的执行和安全技术装备使用的情况,以及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隐患,发生事故的情况等信息,用于指导安全生产管理,改进安全工作,消除隐患,以此达到预防、控制事故的目的。同时对安全信息的应用,是在对其科学分类,确立具体的应用方式、方法,在指导实践中体现的。
1.全信息的功能
安全信息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安全信息是企业编制安全目标管理方案的依据
企业在编制安全目标管理方案,确定目标值和安全保障措施时,需要大量可靠的信息作为依据。例如,既要有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安全指示、要求等指令性信息,又要有企业内部历年来安全工作经验教训,各项安全目标实现的数据,以及生产安危等信息,做为安全决策的依据,这样才能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安全目标和保证措施。
(2)安全信息具有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
安全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组织、协调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安全指令性信息(如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安全工作计划和领导指令、要求),统一人们的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所为,促进生产实践有规律运动,以此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样安全信息就具有了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
(3)安全信息具有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
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劳动者的各种异常行为,工具、设备等物质的各种异常状态等大量生产异常信息,均是导致事故的因素。在人们运用安全信息的管理方式,获知了生产的异常信息之后,通过采取组织、安全技术等安全管理手段,改变了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使之达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这样安全信息就具有了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
2.安全信息的分类
依据安全信息的产生及其不同的作用,可将安全信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生产安全信息
生产安全信息来源于生产实践活动,具有反映安全生产情况的作用,具体又分为生产安全信息、危险危害隐患信息及生产事故信息。
(2)安全工作信息
安全工作信息来源于安全生产管理实践,具有反映安全工作情况的作用。具体又分为安全组织领导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检查信息、安全指标信息。
(3)安全指令信息
安全指令信息来源于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具有指导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有:
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安全指示、要求;
2)安全工作计划的各种指标;
3)安全工作计划和安全措施计划;
4)企业现行的各种安全规章;
5)隐患整改通知书、违章处理通知书等。
二、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方法
1、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
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是指依据安全管理的需要,运用安全管理规律和安全管理技术,而确立的对安全信息进行应用管理的形式。归纳起来有如下九种。
(1)安全管理记录。主要包括安全会议记录、安全调度记录、安全教育记录、安全检查记录、违章记录、隐患记录、事故记录、事故调查记录、事故原因分析和处理记录等。
(2)安全管理报表。主要有事故速报表、事故月报表、安全管理工作报表等。
(3)安全管理登记表。主要有伤亡事故登记表、非伤亡事故
登记表、重大隐患整改表、违反安全规定的人员控制表等。
(4)安全管理台帐。主要有事故统计台帐、职工安全管理统计台帐、隐患统计台帐、安全天数等管理台帐。
(5)安全管理图表。主要有安全组织体系图(安全管理机构框图)、事故动态和安全工作周期表等。
(6)安全管理卡片。主要有职工安全卡片、安检人员卡片、尘毒危害人员卡片、工伤职工卡片、新工人卡片、特种工卡片等。
(7)安全管理档案。主要有职工安全档案、事故档案、安全标准、法规档案、计划总结档案、隐患管理档案、违安人员管理档案、安全宣传教育档案、尘毒危害治理档案、安措工程档案、安技设备档案等。
(8)安全管理通知书。主要有隐患整改通知书、违章处理通知书等。
(9)安全宣传形式。主要有安全生产简报、板报、杂志,安全广播、安全标志、安全天数显示板(牌)、安全宣传教育室等。
2、安全信息应用的方法
安全信息既来源于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活动,促进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安全信息的应用管理,要抓住安全信息在安全工作和生产实践中流动这个中心环节使之成为沟通安全管理的信息流。安全信息的应用方法是以"收集"、"加工"、"储存"和"反馈"这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促使安全信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流通,如图所示:
(1)安全信息的收集。收集的方法和内容如下:
1)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的安全指令、要求及有关文件等。
2)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安全管理情报。如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方面的著作、论文,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等资料。
3)通过安全工作汇报、计划、总结,安检人员、职工群众反映情况等形式,收集安全信息。
4)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和利用安全检查记录,收集安全信息。
5)利用安全技术装备、收集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运行、异常运行及事故信息。
6)利用安全会议记录,安全调度记录和安全教育记录,收集日常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信息。
7)利用事故登记、事故调查记录和事故原因分析记录,收集事故信息。
8)利用违章登记、违安人员控制表,收集与掌握人的异常(不安全行为)信息。
9)利用安全管理月报表、事故月报表,定期综合收集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信息。
(2)安全信息的加工
安全信息加工是提供规律性信息,指导安全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就是把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和计算,聚同分异,去伪存真,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储存和使用。
1)利用事故统计台帐,对事故类别、等级、数量、频律、危害等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事故动向。
2)利用隐患统计台帐,对隐患数量、等级、整改率、转化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隐患的发现、整改及导致事故的情况。
3)利用职工安全统计台帐,对职工结构、安全培训、人员、发生事故等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进而掌握职工的安全动态。
4)利用安全天数管理台帐,对事故改变了安全局面,影响安全天数的事故单位、事故时间、类别、等级,以及过去连续安全天数等,进行定期累计,从中掌握企业的安全动态。
(3)安全信息的储存
安全信息的储存具有记忆的功能,以备待用。可以利用如下信息管理形式进行定向、定期储存。
1)利用安全管理台帐,即可对安全信息进行处理,又可对安全信息进行积累储存待用。
2)利用安全管理卡片可以对安全管理人员、工伤职工、特种工、新工人、尘毒危害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动态变化,进行简易储存待用。
3)利用安全管理档案,可以对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类储存待用。
4)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安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储存。
(4)安全信息的反馈
安全信息的反馈具有指导安全管理,改进安全工作和改变生产异常的作用。
1)通过领导讲话、指示、要求和安全工作计划、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法规的贯彻执行,对安全信息进行集中反馈。
2)利用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对安全信息进行间接反馈。
3)利用各种管理图表,反映安全管理规律、安全工作进度和事故动态。
4)发现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等生产异常信息,当即提出处理意见,直接向信息源进行反馈。
5)利用违章处理通知书和隐患整改通知书,对违章人员和隐患提出处理意见,这也是对安全信息的一种反馈。
信息技术是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总称。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因为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大视野。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元素合理地注入到教学方式中,基于网络交互平台,创设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等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跟其他科目相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我们可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信息技术手段适当地运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不一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里,对象是刚进校的新生。由于一年级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地方,且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正因为生源地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和教育的不平衡,学生在中学阶段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明显不一,如城里学生很早就接触和使用了计算机,他们的基础较好,而在农村的一些学生很少或者几乎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到了中职学校后才开始接触和使用,他们的基础很差或者毫无基础。加上城里来的学生虽然能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他们还是很少用来学习,大部分只是上网、看电影或者玩游戏之类,对学习不够主动,兴趣似乎也不高。基础不好的学生呢,虽然最开始比较有兴趣,也在认真学习,但由于学习难度还是稍大,不能及时消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地他们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挫败感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此时想要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
2.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通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手段,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们通常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确,这种教学方式也很不错,尽管优点很明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1)教师为了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会花大量时间,如查找素材,设计版式等,而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些本末倒置。
(2)有时多媒体教学过于形式化,课堂上就是播放教学课件,只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移到了电脑上,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容易让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授课内容会明显增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必会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和消化那么多的知识有些困难。
2.3考核和评价方式传统单一
考核和评价的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出的题目,再提交给老师进行检查评分就可以了。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考核方式的模式,模式固定、命题无新意、考核标准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他们就会有些束手无策,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毫无益处的。
3.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创新教学设计
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任课教师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如教学内容,任务目标,效果验收与评价方式等。每堂课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如看书自学、利用网络在电脑或手机上查阅资料或分小组进行讨论等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这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都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有了这些,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气氛不会再那么沉闷,会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邮件合并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邮件合并的含义、作用和使用范围,最后让学生掌握邮件合并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并灵活运用。在进行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如模拟情境、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QQ群里或大学城空间等发布任务,模拟相关的情境,如发布毕业证书模板图片和毕业生信息数据,要学生讨论如何制作毕业证书?然后让学生看书或上网查找邮件合并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最后制作微课视频并上传至QQ、微信群或世界大学城空间让学生观看、学习,还可以在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如自学成果展示,学习交流等。课中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再次提问并进行点评,强调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课后进行拓展学习,邮件合并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应用,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小组间互相出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挑战赛,看每个组是否能又快有好的完成任务。课后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把完成后的作品上传至QQ群文件或大学城空间中,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按等级计分。测试内容和形式可以是:(1)根据课前任务,随机提问学生。(2)参与讨论和回复,参与者计分。(3)课堂和课后竞赛,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计分并将完成任务优胜者名单公布于QQ群或大学城空间,同时展示优秀作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也把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毫无兴趣,也很难主动探究学习。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创设一些跟工作、生活相关的项目、案例等教学情境,模拟工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实践共同完成任务,学生会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学习与锻炼,提高知识和完成项目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优化了学习目标,还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团结协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了锻炼。
3.3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目标,那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是指从项目发布、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业、作品提交都是在机器上完成。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还提高了评估的实时性,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或世界大学城空间等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4.结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10-08
多媒体计算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07-14
单相短路电流计算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06-16
计算机控制技术10-03
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11-1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材12-07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简历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