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问题的提出1.1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为开展两岸经贸合作搭建了桥梁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是继两岸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经济关系从此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论文 篇1:

“课题式”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课题式” 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近些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植物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和成就不断增多,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采用“课题式”教学方法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题式”教学方法;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

Key words:"Subject" teaching method;Biotechnology in horticultural plant;Practice teaching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革新,针对21世纪的人才人们越来越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思想过硬、理论丰富,而且要有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1]。要想改进教学方式,首先要做的是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2]。其中“课题式教学”又被称为研究式教学,是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大力提倡并不断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现代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属于构建性的教学。而教育部的文件是这样定义课题式教学的:“课题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挑选课题,最后确定选题并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模式”[3]。课题式教学法更关注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探究式的和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氛围。教学中通过课题的设定、解决方法的建议、学生的分组学习和分组讨论以及共同讨论等形式构成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等[4]。

作为我国农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园艺作物,不仅提供了维持人体健康所需的生理活性物质、膳食纤维和矿物营养,而且在食品营养安全的保障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构成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6],它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是指在植物离体培养、植物细胞工程、植物染色体工程、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分子标记和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及这些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园艺科学上的应用等为其主要构成[7]。作为我校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性环节,包括实验操作和课程实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相关的实验技术和基本理论,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在园艺生产中的应用和园艺植物的试验研究奠定基础[8]。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园艺专业自1999年开始本科教学以来,按照培养知识结构优、实践动手能力强、团队协作意识强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一优三强”的基本要求[8],以“技能”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积极构建突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既是承接高校农科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和桥梁,更是提高园艺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围绕我校“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保障实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根据教学培养计划、本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采用“课题式”的教学模式,针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学内容的优化

采用“课题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题”的实质特点,再者着重的是课题研究中的意识、态度以及能力等的培养,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9]。在理念上突出教学与教学团队承担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的衔接与交叉的可行性。近年来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学生自主选题结合教师命题的课题式方法,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了能够建立一套实用有效的课题式教学方法,采用逐步递进的方式,逐步展开“分组讨论、学术探讨、读书汇报”等教学环节。通过课堂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讲授,首先让学生了解了一定的背景知识,进而学会采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再者把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留给学生。通过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在主讲教师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课题研讨”活动,从而将教师讲授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激发学生能动创造的主动学习过程。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知识层次,采用不同的操作类型[9]:(1)分组讨论:根据课程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进行任务安排。每组4~5人,小组内安排1~2人负责信息的收集,1~2人负责信息的整理分析,1~2人进行最终的汇总,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围绕自己确定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共同分享思考过程。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不仅对自己主题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要对小组其它成员的主题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在整个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经历了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同时推荐并引导学生查找国内外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相关资源网站和书籍资料,以提升学生利用现代发达的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各小组内组员通过分工合作,协作完成课题,以讲座的形式在班级范围内进行综结性汇报。(2)学术探讨:主要把教学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主题构成,定期举办主讲教师参与下的讨论会,通过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相关辩论,通过其它学生质疑争辩,促进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3)阅读汇报:通过对与实践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点,课堂上稍做展开,把更为深入的阐述任务留给学生课下来解决,最后以“总结”的形式进行检验,使学生是通过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其目的在于增加新知、提升研究和表达能力,进而达到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

2 教学环节的优化

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采用“课题式”教学方法,在创新的“课题式”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学会灵活掌握综合运用创新实践技能的技巧和方法。首先,实施主体的优化-加强师生互动。在实践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试验模式下,按部就班、结果单一固定给教师和学生无形中带来的惰性,在问题求证与解疑的过程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师生融合成一个整体。再者,实施环节的优化-建立创新的弹性空间。学生可在试验设计的各个环节参与进行创新设计,把科研融进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实践的过程既需要小组之内和小组之间的协作,也需要独立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克服了以往试验过程中由依赖他人到放弃锻炼,实验实习报告千篇一律的弊端,强化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以上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

3 教学资源的优化

网络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把网络作为主要交流平台,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网络课程通过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2]。采用课题式教学模式,对实施环境-网络进行了构建与优化,将实验项目等教学资源上网并不断完善,使学生能更加方便地分享有关教学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将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及其他教学资料上网;在网络上提供相关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中相关的操作方法例如离体培养的基本操作、原生质体的分离和DNA的提取等内容,并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网略资源等;在网上建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介绍园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实践环节的教与学大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利用网络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可以追踪国内外日益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 结语

通过采用“课题式”教学方法使原来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灵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采用“课题式”教学方法对作为我校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晓民,高青海,张雪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内园艺教学实习基地的功能[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0-31.

[2]封永辉.谈课题式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1:579,811.

[3]丁晶,周志尊,赵君嫦.课题式教学法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趋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1):78-80.

[4]钟玲,臧志和,苏青,等.课题式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与理性思考[J].药学教育,2011,27(2):35-38,47.

[5]张金智,刘继红,胡春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发展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37-538,540.

[6]姜立娜,李桂荣,杜晓华,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91-93.

[7]巩振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周玉丽,李慧敏,陆晓民,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98-99.

[9]王旭珍,王新平,石川,等.物理化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5:36-38. (责编:张宏民)

作者:李慧敏 周玉丽 陆晓民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论文 篇2:

加强农民科普以促进海峡两岸合作

1 问题的提出

1.1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为开展两岸经贸合作搭建了桥梁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是继两岸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经济关系从此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2010年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开幕上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两岸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们需要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尽快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长效机制,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贾主席的讲话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赞赏和认同,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台湾经济学者刘大年用“高速公路”这一名词,来形容他心目中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他说,借助这条“高速公路”,两岸产业将可开拓更大市场,共同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深入开展两岸经贸合作早已是人民的共识,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景和福祉。

1.2 开展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以及两岸农业、农村发展所共同面临的新问题,加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是历史的必然。大陆农业是典型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农民平均每户仅有0.5公顷左右的耕地,土地所属权的不同以及耕作面积的狭小,使得农业技术引进受到较大局限,造成国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技术往往不能适用于大陆农业生产需要,即使有些先进技术得以引进,但是面对分散的小农户,大面积推广起来依然存在较大困难。但是,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类型相似,农业技术领域各有所长,特别是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非常适合祖国大陆农业发展需要,这为深入开展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良好的合作基础。而且台湾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注重农业技术的实用性,加上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成果很容易传播到农民手中,应用到生产实践。因此,两岸农业科技交流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两岸农业界普遍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之下,海峡两岸合作硕果累累,福建永春的“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计划”和漳州的“香蕉生产栽培技术综合改进计划”就是典型的合作案例。

1.3 现有大陆农民组织化和文化程度低,是两岸农技合作的一个瓶颈

由于大陆农民文化程度低,加之缺乏完善的技术传播网络,技术难以被广泛推广应用;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风险和成本也很高,从而难以形成对台湾农业技术的规模化需求;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户与台商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稳定,常常出现违约行为,企业在与农户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影响企业与农户技术共享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将大量引进的农业技术惠民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工作势在必行,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开展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解决农技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2开展对农民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生物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基因工程育种和核辐射诱变育种、水稻基因组研究、禽流感等动物重大传染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高关联、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六高”特征,主要是依托现代生物技术,以转基因、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目前农业领域已形成较完善的科研体系,以及不断壮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科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农业科普,将科普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三农”大局,而且必将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民科学素质,特别是提高那些在农村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早在2006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就启动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这些年针对的农民科普工作得到持续强化,但农民对于农业科学普及知识的需求依然非常旺盛,所以开展科普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

首先,从我国国情来看,农民是我国人口中最大的、较特殊的公众群体,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也形成了城乡科普的巨大反差。由于我国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机会,使他们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应用能力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因此对农民的科普具有急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工具性等特点。

其次,加强农民科普工作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客观要求。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高素养的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加强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最后,加强农民科普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与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农村的科技文化普及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铺垫坚实的科技文化基础,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三农”问题。

3开展惠农科普工作的主要途径

3.1 培养新型农民,着力打造开放有序的农民科普教育体系

没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加强现代农民科普,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总体上呈现结构性下降。农民科普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农村科技人员和知识青年、农村专业户和示范户、农村转业人群、农村多种经营人员、农村弱势和边缘人员。运用科普的层次理论,应当重点抓好对核心层农民的科学技术普及。首先,应立足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多元化等实际,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以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科技型”村干部为重点,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和能力。

3.2 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重点建设一批县市级职教中心和乡镇级科普示范学校、村(社区)级农民科普学校。加强对外输出务工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发展技术型、外向型劳务输出,通过实施农民科普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务农技能。拓展农民致富门路,着力打造农民增收体系。目前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水平偏低。缩短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壁垒,广辟增收渠道成为农民增收的三大长效机制[6]。

3.3 利用多种渠道对农民宣讲科普知识

通过发布农情信息、发行科普杂志、发放技术资料、发送农技短信、举办技术技能培训班、科技班等方式及时组织农户们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等手段来深入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农业生产水平。在全镇、全村范围内设立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同时农业科技人员、农技指导员需要经常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课堂教学、放映科技影碟和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面对面传授、手把手教学,咨询、答疑相结合,指导农户进行种植,现场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针对性,注重时效性。目前我国很多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前都面临一个实习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可以鼓励他们到农村实习,与当地农民结成“一对一”的服务对子,帮助农民掌握新型的农业技术手段,了解目前国内外最新的发展趋势,到田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传授农作物养殖新技术。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大学毕业生毕业实习难的问题,也切实为广大农民送技术上门,扩大了农业科普工作的受众面,提高了科学普及的效率,使大学毕业生跟农民获得双赢互动。

3.4 拓宽服务手段

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途径,比如巡回授课与电视讲座相结合不停滚动播出;技术人员讲理论与典型大户介绍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农业政策、法规;组织高产大王、种养殖大户现身说法,通过让农民看到和深切体会到科技的作用,从而自觉产生对科普尤其是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激发其利用科技的积极性;建立科技图书站,解决农民想看书却没有资料的难题,也鼓励大家在图书站互相探讨、解决面对的问题。另外,目前农村基层科普网络特别是村级科普组织不够健全,很多偏远的山区甚至还尚未建立,一些地方基层科普机构或组织大多是负责人身兼数职,活动稀少,内容单调,因此要积极利用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及时公布农业生产信息,全方位开展服务。强化科普功能,拓展科普内容,充分发挥其科技示范、科技普及、成果推广、配套服务等作用,形成以政府科普网络为纲,群众科普网络为络的网络体系。

3.5 开展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

在陕西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不仅是展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一次盛会,也为广大农民搭建了学习农业经验、农科知识的平台。在农高会期间,还举办了“中外农民创业论坛”、“百名农业专家现场咨询”等活动,让农民与科技知识“面对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渠道和平台,应该学习、借鉴和加以推广,在成果展销会上,重点推广生态、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拓展新型农业的技术手段和应用范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3.6 建立科技示范园

建设集农业科技人员培训、新产品试种、标准化生产推广等各项功能为主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示范园大棚内,各地农户可以随时去参观考察学习种植经验。最终以科普示范区、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户四个创建为载体,推进科普工作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3.7 加大农民科普投入

现代科普是项高投入的事业,综观世界各国,越是现代化,科普经费投入越大。我国农业科普工作的重点在县镇两级,但是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级。目前县镇级财政非常紧张,很多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债台高筑,科普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有的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或“忙于自身生存,无力推广农技”。即使县级财政虽然有安排,但有效利用不够。有些地方将专项科普经费用于外出考察科普工作,用于购置数码相机等办公用品,直接投入到农村、用于农民的科普经费很少。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保障专门用于农村科普的经费投入,并规定保证有一定经费投入用于农村科普,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中单列并及时划拨,专款专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科普经费应逐步增加,并提高利用率。

4结论

充分利用对台优势,促进闽台农业产业对接,大力引进台湾资金、技术、良种、设备,加强闽台农业科技、经营管理、人才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机制、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全面提升闽台农业合作水平,有利于促进福建农业产业的升级。我省可以围绕着“三条产业带、三大优势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培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意休闲农业,发挥我省“少地多山”、自然景观优美、文化遗产丰富等优势,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两大驱动“引擎”,构建与城市文化旅游互补的创意休闲农业。以上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更离不开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该群体科普知识的宣传,竭尽所能的提供一切机会为他们服务,才能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经贸合作,最终促进海峡两岸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

刘伟、谢爱国,宁德师范学院教师。

陈美霞,福建农林大学教师。

作者:刘伟 谢爱国 陈美霞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论文 篇3: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指根据需要分离植物的组织。植物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有成长为完整个体的潜力。人们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获得优良的植物系,为植物组织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如何优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当前植物组织培养的核心。因此,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引言

组织培养技术自20世纪初成立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品种改良、基因育种、种质保存、二次代谢物的生产等,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现代农业和医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极大地帮助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进展

(一)开放式组培技术

首先,研究了开放组织培养菌剂,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植物开放组织培养模式。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种观赏植物,如地被菊、矮牵牛、金叶连翘、绣球、红掌、蝴蝶兰。第二,对魔芋开放组织培养的研究成功解决了细菌环境中的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简化了组织培养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然后,在细菌环境中接种了文心兰,并在培养基中添加了NaClO杀菌剂,以便试验植物在种植过程中能够正常生长而不受污染。最后,对梅梅茎开放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探讨了细菌制剂在蓝莓开放组织培养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二)无糖组培技术(光独立培养法)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植物生长方式是通过培养环境中糖的人工光照对植物进行异养和自体生长。由于含糖培养基用于传统的组织培养技术,混合细菌很容易侵入培养容器并传播,造成培养环境污染。为了防止各种细菌的入侵,农作物的容器一般都是密封的,这不仅导致植物生长缓慢,而且容易造成形态和生理异常,同时增加成本。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千叶大学的久哉富山教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该方法的特点是,将实地温室环境控制原则引入常规组织培养,通过改变碳源的供应路径,将二氧化碳用作组织培养种子生长的碳源,而不是种植环境中的糖,以及人为控制碳源的手段 适应不同类型组织培养种子生长的空气和营养,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使其从异性恋变成自养,从而实现优质种子迅速传播的目标。 由于种植环境主要使用多孔无机物质,如蛭石、珍珠和沙子,因此不易造成微生物污染。无糖栽培技术具有无病毒组培苗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具有持续传承、生理一致性、正常发育、家养时间缩短、生产成本降低等特点。目前无糖组织培养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半夏三元、草莓、白菜栽培,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但是无糖栽培法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无糖组织培养环境无法控制,精度无法达到,组织培养种子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将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完善。

(三)新型光源的应用

以铁皮石斛原球茎和试管苗为材料,发现适当比例的CCFL光源光质比有利于组培苗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此外,这种新型光源具有高效、节能和空间高效利用的优点,在农业和生物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了新光源辐射不同光谱对蝴蝶兰组培苗生根及叶片形态、色素含量、碳氮代谢和酶活性的影響。发现单色红光处理的蝴蝶兰组培苗徒长,而RBG(红光/蓝光/绿光)均生根,单色蓝光处理的组培苗根系活力最高。除了已经进入组织培养应用期的新型光源LED外,冷阴极荧光灯(CCLF)在这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揭开生命活动的秘密

揭开生命活动的秘密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未来发展中,多科学技术的合作将是总的趋势。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遗传、细胞生物学、遗传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紧密结合[7],揭示了生命活动的秘密。在发现生命活动秘密的过程中,为了了解单一基因的作用,接受基因的受体细胞需要组织培养来生产再生植物。

(二)其他未知科学的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趋势也表现在其他未知的科学研究中。现代科学发展得很快。为了了解客观事物运动的内在性质和规律,新的发明、发现和创造相继涌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科学研究是未知世界面临的一项理解活动。许多机制没有得到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我相信,今后几十年,组织文化将进一步发展,在农业、制药业、加工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缩短生育时间,缩短生育期,大大提高作物质量,提高抗病性和抗有害昆虫的能力。它可以建立基因库,保存遗传物质资源,提取植物的二次代谢物用于食品、医药和工业,并用于引进物种的检疫。这些执行前景引起了所有方面的关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组织培养技术将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也在走向工业化和规模。

参考文献

[1]黄敏,梁春辉,邱晓曼.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概况[J].园艺与种苗,2020,40(09):26-28+31.

[2]张海涛,宋远辉.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4):127-129.

[3]陈红.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物化工,2018,4(05):137-139.

作者:朱兵

上一篇:县体育局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银行第三季度工作总结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