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尤其是在论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时,曾经明确提出过与“循环经济”原则类似的思想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马克思关于循环经济的几个重要思想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关键词:马克思;循环经济;科学技术“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思想循环经济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马克思思想循环经济论文 篇1: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析

摘要:循环经济模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对于循环经济思想,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际上,马克思提出这一思想要比美国经济学家早半个多世纪。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生产排泄物;循环经济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孙艳霜

马克思思想循环经济论文 篇2: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微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尤其是在论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时,曾经明确提出过与“循环经济”原则类似的思想和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马克思关于循环经济的几个重要思想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马克思;循环经济;科学技术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自20世纪80—90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引入我国。2004年9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

虽说“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理念,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尤其是在论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时,就曾经明确提出过与“循环经济”原则类似的思想、观点。马克思的这些见解给我们以深刻地启迪,可以说是“循环经济”理念的理论先声。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应用科学技术是减少工业和生活废物的有效手段。这种思路与当今人们处理生产与生活垃圾的思路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那么靠什么手段来处理这些排泄物呢?当然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因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马克思特别强调,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过的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变废为宝,减少工业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的问题、废物资源化问题和产业生态化问题。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利用可持续的科学技术来支持和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见解是一致的。

其次,马克思认为,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的生产实例,对生产工艺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工业废物,减少排泄物方面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工艺水平也日益提高。工艺的进步,改变了对生产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生产中的各种废料,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工艺中可以再利用的形式,废料成为了新工艺的原料。现在,循环经济学家常说的一句话是:“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原料”。其实,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地说过类似的话:“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用实例说明,当时由于生产工艺水平的低下,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许多地方的农场主不愿种植和很少种植亚麻,一个主要理由是:在靠水力推动的小型梳麻工厂里,粗糙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了在加工亚麻时产生了很多废料,损失高达28%到30%,工人们经常把这些废麻拿回家当柴烧,可是这些废麻是很有价值的。后来,人们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用水渍法和机械梳理法对亚麻进行精细处理,使亚麻的损耗大大减少。

再次,马克思还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大批新型生产工具的问世,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同样可以提高工业废物的利用率,变废为宝,减少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多次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马克思列举了意大利和法国在磨谷技术上的差异说明这个问题。在罗马,当时的磨还很不完善,因此,不仅同量谷物的面粉产量低,而且磨粉费用相当大,客观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巴黎人使用的磨,是按照30年来获得显著进步的力学的原理实行改造的精致的磨,大大提高了同等谷物的面粉产量。马克思还提到,处理纺织工业产生的废丝时“人们使用经过改良的机器,能够把这种本来几乎毫无价值的材料,制成有多种用途的纺织品”。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而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我们的生产机器和工具,的确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从而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减轻生产废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循环经济思想的论述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深刻性。马克思的这些真知灼见提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对我们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作者:付小红 肖 斌

马克思思想循环经济论文 篇3: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述要

[摘要]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蕴涵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对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色和中国特征。邓小平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苦探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认真反思了由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科学而又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对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情况做一概述,是必要的和及时的。

一、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定位

所谓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定位,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基本内容等。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普遍的看法是,虽然邓小平没有直接使用和阐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他关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思想、改革开放思想、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思想,实质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含义。邓小平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既是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也是实务界的紧迫实践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对于如何把握和认识其理论内涵和丰富内容,尚有不同的概括和归纳。重要的见解有以下几种。

从价值观的视角看,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有三个切入点。(1)立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全球“家园意识”的新观念。(2)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类生存价值的重新定位。它开始转向追问人类的生存意义,重新确立人类的生存价值。(3)抓好当前工作,着眼未来发展,确立一种“未来意识”。

从构成要素看,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步骤、可持续发展方针、可持续发展重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其理论层次涵盖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生态发展观,持续稳定、注重效益的经济发展观和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观。

从“三步走”战略看,邓小平的“发展阶段论”蕴含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三步走”的阶段发展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产物,也是对发展辩证思考的结晶。(1)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跳跃式上台阶这是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深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之要义。(2)发展的评判标准。评判国民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原则。“三个有利于”原则同样适应于社会发展战略、人口增长、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领域。(3)科技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阶段论”以改革为突破口,宏观阐释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思想实质和根本宗旨而言,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和尊重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进而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代表了广大第三世界人民要求改变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共同愿望,也为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根本前提,这正是邓小平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突出贡献之所在。

最后,一些论者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汲取了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观点和要旨,特别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相协调,形成了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大持续发展观。同时,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对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重要扩展和充实丰富,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不仅局限于、适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并且将其推广到政治、教育科技和人才、国际关系等方面,从而丰富和创新了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㈣

二、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特点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民族土壤,又紧密关注当代世界发展的动态,具有鲜明的特征。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特征。首先,他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场上看待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其次,邓小平是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论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的。最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完全符合中国国情。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充分研究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基础上形成的,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和人民的利益。另有学着认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特征体现在:一是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二是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同社会进步相适应;三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和谐性。邓小平主张在改革时要使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发展,使其协调发展。也有论者认为,“两手抓”思想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其他领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特点。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和思想方法,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和安定团结,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还有学者强调,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具有深沉的历史感,而且具有恢宏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时代感。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是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密不可分的,因而也使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和平保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头等重要问题。再有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具有全球性特点。人类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上,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责任感,认真对待人类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处理好南北经济问题,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如果转换视角,从与其它发展观关系比较的方面看,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区别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观,又区别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既看到人与自然、发展与可持续之间的相互对立,深刻意识到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

战,同时又认为这些问题和矛盾并不是不能解决和不可调和的。强调发展与可持续之间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素养、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从而使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价值意义及其背景和来源

对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定位和现实意义,根据人们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第一,邓小平同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体现。只要我们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就能更好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能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局面。第二,邓小平把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统一起来,认为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体目标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是邓小平文明观的实质之所在,它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指明了必由之路,而且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第三,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能够对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起指导性作用的思想和理论,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第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教训,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

关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社会背景,人们普遍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基于对国情的充分了解、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分析和对当代世界主题的准确把握,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正是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关于理论来源问题,一方面,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和社会协调进步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等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批判继承、合理扬弃的结果。

注释:

①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09,(2):188-190

②(17)张春雷,祝福恩,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构成[J]行政论坛,2008,(2):60-62

③吴学琴,杜宇艮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伦理意蕴[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5):15-18

④谭朴珍,龚少情,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探[J]理论与现代化,2005,(12):48-49

⑤王孔雀生态文明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6-9

⑥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深索[J],商业时代2010,(12):11-12

⑦李艳萍,曲建英,邓小平理论对可持续战略发展的启迪[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5):18-21

⑧王孔雀,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人的规定性[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1-55

⑨肖建忠,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J],理论月刊,2009,(2):12-14

⑩李晓燕,关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2-5

⑾王孔雀,可持续发展战略拓宽了社会文明发展空间[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15-117

⑿魏风劲,易浪波,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背景下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途径[J],生态经济,2009,(5):148-151+162

⒀侯淑芳,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践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9

⒁罗浩波,邓小平文明观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2,(6):10-13

⒂秦嗣毅,郝冰,循环经济环保一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0,(2):105-109

⒃江波,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3,(3):4-6

⒅张开成,持续发展:一种类关怀和终极价值[J]生态经济,2011,(2):14-17

⒆杨新科,论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观[J],甘肃理论学刊,2006,(7):12-15

⒇董承耕,论邓小平同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J],学术论坛,1998,(5):26-29

(21)谢清,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8,(5):32-35

(22)谢圣赞,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J],软科学,2002,(2):8-11

(23)庞元正,邓小平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J]现代哲学,2008,(2):60-62

(24)陈静,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6-10

[责任编辑:汤伟山]

作者:李校利

上一篇:年度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卫生防疫工作计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