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历史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记忆是初中历史学习的主要途径与首要任务之一,在学习中,学生们需要记忆人类发展的主要进程、林林总总的重大历史事件、形形色色的突出历史人物,总之,想要学好历史,首先就要破解“如何有效记忆”这个当头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记忆历史初中历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忆历史初中历史论文 篇1:

“瞬时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中考制度改革,中考考纲已被取消,而初中历史作为一门概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也面临着学习目标和考试范围向外延伸的局面。面对着庞大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如果采取传统的背诵记忆法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记忆时间,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学科的厌倦,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将“瞬时记忆”引进初中历史教学就显得格外有意义。本文围绕历史教学中“瞬时记忆”的概念、作用以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1

历史教学中的“瞬时记忆”具体概念

“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一種,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而历史教学中的“瞬时记忆”则可理解为通过利用情境创设、图片引导、故事串联、考点背诵等方法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中心词和关键节点,并通过把中心词串联起来在脑海里形成短暂知识架构记忆。这种记忆法较为新颖,虽然目前在教学运用过程案例较少,但它在教改当下,尤其是考纲取消后面临的庞大知识体系记忆,具备更灵活、更精巧的特点,值得探讨。

2

“瞬时记忆”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方式,节省教学时间

初中历史在教学科目中属于概念性、记忆性较强的学科,知识体系庞大、知识架构复杂、历史主线纷繁是其固有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通过时间、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对于悟性较高的学生而言是较好的教学方式,但对于理解性、悟性偏弱的学生来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背诵,而且效果也不佳,甚至会严重挫伤学习积极性。

“瞬时记忆”强调把知识分为各个节点,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记忆,先把关键的考点记住,然后围绕考点,通过情境导入、图片引导、故事串联等方法将知识点向外延伸,但不管怎样延伸,围绕的中心依旧是考点,因此只要学生想到考点就会顺其自然的引发一系列的联想。这样,如果把“瞬时记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教学节约时间,既避免重复教育,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基础巩固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还有就是,这种教学方法对后进生而言是一个不错的新尝试,不仅教学方式新颖,在记忆过程中内容较少,有利于后进生和优生在同一个记忆起点相互竞争,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二)提炼知识架构,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孔子曾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就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在经历长期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枯燥的历史教学后,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的。

“瞬时记忆”通过提炼知识,简化知识架构,利用情境创设、图片引导、故事串联等方法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以求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接受到考知识点的熏陶,这样学生便在有意无意之中记忆了一遍知识,为后面关键词的拓展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想要继续了解下文,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这一课时,先用简单的中心词“元、北、山、河、半”来描述我国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名字,然后运用视频、图片等画面感较强的材料作为课堂的“开场”,通过烘托出历史事件当时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般感受到当时的境遇,增强学生的好奇感和求知欲。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有了学习动力,效果自然不会太差!

(三)提高课堂效率,延展课堂容量

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历史决定了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体系庞大,头绪众多。而课堂的时间又是短暂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内从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住重难点,掌握知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当下历史教学的关键。

传统教学中,需要先通过历史背景、时间、人物、事件、作用以及延伸等逐一教学完后安装顺序逐一背诵,这无疑会占用大量时间,而且不能更有效的记住考点,容易因知识不连贯造成考点混淆。而运用“瞬时记忆”可以在课前通过突显关键知识点,例如时间、人物、地点等,然后通过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双向拓展,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只要以后出现相关的中心词,同学们就会对其进行联想,从而把相应的知识点回忆起来。

例如在讲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时,我把“汉武帝”作为瞬时记忆的中心知识点,利用图文展示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后,通过快速背诵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措施,然后进行小组PK问答,营造竞争学习的状态,进一步激发瞬时记忆的效果,这样以后同学们只要想起汉武帝,马上便会联系到他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在无形中相对地延长了课堂的时间,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思考,接触更多的资料,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 “瞬时记忆”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备课过程中侧重关键词的选择,让“瞬时记忆”有明确的记忆目标。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的中心主旨准确把握,选择能够精确反应中心思想的中心词,并需要具备明确的记忆目标。课堂中心目标是发挥“瞬时记忆”的关键,这个主旨需要用一个特别容易记忆且内涵延伸较广的词来形容。例如,在讲授《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时,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在于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而这一目标可以用“交融”这个中心词来形容。

当中心词确定后,下一步则需要考虑加以扩展,例如前文所说的“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瞬时记忆记住“交融”二字后,引导学生扩散思维联想:为什么会“交融”——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如何“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交融”的结果——民族大融合表现。通过展开问答式的提问,既能让学生将所有知识点“浓缩”于中心词,又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庞大的知识体系,并且只要以后同学们想起《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便会马上想到“交融”二字,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表现等知识点便会随之浮现在学生脑海中,从而实现记忆目标。

(二)制作课件既要围绕“瞬时记忆”的中心词,又要注意加强“瞬时记忆”延伸性。

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可采用情境创设、图片展示、视频导入等多种方式渲染教学氛围,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紧密围绕“瞬时记忆”的中心词展开,切忌知识涣散引起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混淆。例如在讲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时,由于课前考虑不足,希望拓展知识容量,所以在围绕“科技、文化”中心词讲解时,课件中出现了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结果将学生们这注意力全部分散到了“割圆术”的计算方法上来,从而导致瞬时记忆的中心词混淆,分散了学习精力,需要后续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纠正同学们对这一课中心主旨的认知。所以,对课件内容需要有的放矢,不求知识容量大,但求中心目标明确。

既然要求中心记忆目标明确,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对知识进行拓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围绕“瞬时记忆”的中心词展开渲染的同时,也要层序渐进的对中心词加以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同学们自主思考,拓展知识容量,而这里就需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为了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瞬时记忆”和适应初中学生现阶段记忆特点,拓展的知识必须具备层次性、连贯性,利用“瞬时记忆”记住中心词不是目的,在记住中心词后,利用瞬时记忆联想起中心词的延伸知识才是教学目标。“瞬时记忆”记住的知识点是断联的、孤立的,如果拓展的知识也是断联的、孤立的那就没办法引导学生联想,因此制作课件的时候,知识点的层次性、连贯性显得很重要。

例如在讲授《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时,中心词是“农耕”,但课文中提及的都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状况,这就与中心词“断联”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点赋予层次性、连贯性。首先,通过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与河姆渡人、半坡人进行区分,找出农业诞生的基础——集聚定居生活,然后通过分析定居生活后食物来源引出原始社会农作物类型——南稻北粟,最后通过思考“南稻北粟”这种耕作模式形成的因素引出南北气候类型不同导致生活方式不同,从而把整节课的知识点加以连贯,更好的拓展知识。

(三)“瞬时记忆”应用需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管能动性,及時引导记忆方向。

“瞬时记忆”这种新颖的记忆方法不是完美的,记忆容量小、记忆印象模糊、记忆知识点孤立、记忆有效性短等都是其不可消除的缺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习惯性在课前朗读后和课中进行突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知识警觉性,以中心词为根本,采取引导性提问。而在课堂中要充分展现历史教师的“灵气”,利用历史典故赋予我们无限的遐想,以历史故事为线索,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通过风趣幽默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把知识点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既可以及时缓解记忆疲劳,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更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此外“瞬时记忆”的运用一定要明确目的,紧贴教材,突出重点,不能一味求新,喧宾夺主,只有这样方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4

结语

总的来说,把“瞬时记忆”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随着未来教学改革方向的发展,“瞬时记忆”以其自身固有的优势,将会成为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黄晓锋

记忆历史初中历史论文 篇2:

破解初中历史记忆难题的“三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记忆是初中历史学习的主要途径与首要任务之一,在学习中,学生们需要记忆人类发展的主要进程、林林总总的重大历史事件、形形色色的突出历史人物,总之,想要学好历史,首先就要破解“如何有效记忆”这个当头难题。在初中教学中,教师也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哀怨:“怎么要背这么多!”“时间点那么多,怎么记得住!”“历史真是太难了!就是记不住!”……可见,破解记忆难题不仅是教学目的,更是学生们深切的心声。为此,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就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展开了深入的探究,收获了“三招”,对于提高学生历史识记能力,促进学生记忆与应用的教学策略,即理清结构、趣味解析、巧妙活动,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招:理清结构

人类历史长河总是有迹可循的,它的发展脉络原本是清晰可见的,只是当学生们一下子看到繁多、杂乱的记忆内容时,一下子“着急上火”“乱了阵脚”,记起来自然就零零散散、迷迷糊糊了。初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萌芽与发展阶段,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抓住学生思维发展变化的转折点,帮助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结构图、记忆术等方式,对记忆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引导学生们理清记忆内容,疏通记忆障碍,进行记忆。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路”时,笔者想,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丝绸之路”这个历史名词并不陌生,学生们都模糊地知道“丝绸之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它的了解也不过停留于表,对于它的路线、意义以及历史价值只是一知半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条古代对外的“生命线”,笔者把学习放在具体的地图中,引导学生们通过动笔画地图、画路线图,并开展路线图识记比赛的方式,记忆丝绸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以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梳理路线,并鼓励学生们在画的同时,做出识记标识,强化学生们的记忆效能,从而,把这条路线以形象的方式烙印在脑海里。

第二招:趣味解析

初中生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快速时期,看起来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样子,但是即使这样,他们仍然稚气未脱,对知识还是以“趣”为首。这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以记忆为主的重点材料、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教学渗透在有趣的活动中,如看图猜事件、找线索、竞猜比赛等,在记忆中加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游戏、比赛等元素,提高记忆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贞观之治》中的“女皇武则天”时,笔者巧妙地插入了初中生非常喜爱的生活话题——电视剧。在教学导入环节,巧妙地借用了时下非常火热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通过播放其中的经典片段,顺理成章地导入话题,引发学生们对“女皇武则天”的热烈讨论。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由电视荧屏过渡到我们的历史材料,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女皇武则天”。通过这种流行电视剧与教学内容交错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记忆的积极性,不少同学一下子就能把武则天的生平说得头头是道,记忆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第三招:创设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记忆应该是一个安静的过程,无论是识记还是再认,都应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记忆环境。其实不然,初中生活力四射,个性鲜明,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让他们的记忆“动”起来,尽可能地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合作性与创造性的活动,强化他们的识记,促进他们的回忆与再认。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会创设一些历史情景剧、主题手抄报、历史名言、主题档案袋等动手实践活动,以“动”的方式,检验学生们的记忆成果,促进学生的自主记忆。

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这一课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这一板块后,笔者创设了一个“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情景剧表演活动。在这个活动前,笔者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到九寨沟旅游时观看的“印象九寨”中关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的精彩舞台剧演出,为学生们的实践提供创造的灵感。随后,还要求学生们,由班干部牵头,利用课余、午间或班会课时间,设计演出方案,准备并制作道具,组织排练,将这个故事以舞台或情景剧的方式演出来。学生们在视频材料的刺激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与鼓舞,他们就演出的方案、人员、道具等展开了积极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将所学的知识化为行动,活动气氛热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记忆的实践应用。

记忆是学生开展历史学习活动的必备技能,是教师教学的必经之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抓住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开展一些有利于促进他们记忆能力,强化他们主动记忆意识的教学实践活动,把机械的记忆活动渗透在轻松、有趣、充满探究的活动中,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作者:王飞

记忆历史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刍议初中历史记忆法

摘 要:帮助学生记住历史,创建历史结构,形成历史网络,以此疏通历史记忆;同时运用种种记忆技巧加深学生的历史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关键词:历史结构;历史网络;记忆技巧

前 言:有一种较为公认的说法:历史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一种是人们对前种“历史”有意识地选择、复原和认识。这就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仅要学历史、挖掘历史,而且要记住历史。人类历史,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漫长的历史过程,内容包罗万象、知识浩翰无边,历史过程都很客观,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对此,学生怎样避免死记硬背、学得灵巧一些,这就需要讲究科学的记忆方法和技巧。

一、帮助学生创建历史结构,疏通历史记忆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按教材逐句记忆结果在短时间内,记住了一部分历史知识,但时间一长就开始张冠李戴,纷乱如麻了。因为零散记忆历史知识是无头绪的,历史知识在他们眼里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这样学生学完一本教材就已经腾云驾雾,摸不着东西南北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帮助学生创建历史结构,疏通历史,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下面以《中国近现代史》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以前)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部充满血泪和屈辱,由战争、不平等条约、变法以及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和反抗封建势力构成的历史。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打破教材结构,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分析,重新创建知识结构如下:1、五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三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清政府实施的两次变法: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是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打倒军阀,统一中国,成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的历史。教师可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讲述四个阶段时,教师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党派为两条线索,讲述不同时期两党的关系及变化、不同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应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等,这样学生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由点、线、面连接成密切相关的历史框架,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像一本浑然一体的故事小说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记忆历史也就顺理成章,轻松的多了。

二、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技巧,加深历史记忆。

许多学生不爱学历史,是因为历史对他们而言,仅仅意味着枯燥的、沉重的、大量的记忆。而这种记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往往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

1、时间计算法。如《中国近现代史》的中法战争起止时间是1884年至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起止时间是1894年至1895年,同学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时间恰巧相隔十年,而1884年是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的时间;1885年是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的时间。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它们的时间也具有这种记忆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是五年召开一次会议,所以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学生只须记住十六大召开于2002年,就能推算出十五大、十四大、十三大和十二大的时间。

2、类比法、分类法。在近代史中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数不胜数,学生最容易混淆不清。其实,绝大多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为“共性”和“个性”两部分。“共性”是指条约共有的内容,即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这几项条款;“个性”则是指每个条约独有的条款和内容。而条约的“个性”能让学生加深对条约的记忆,并很容易区分开每个条约。

3、谐音法。在世界历史学习和记忆中,谐音法用的比较多,因为世界历史的地名、人名比较长,学生记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巧妙地、幽默地运用谐音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其实,记忆的巧门和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挖掘和摸索,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讓学生历史对历史感兴趣,使历史记忆网络化、系统化

中学的历史教材分为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分裂开,各自独立起来,好像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空和轨道发展着,彼此之间互不关联。前面提到的两种方法只能让学生的历史记忆在纵向延伸,现在我们要在创建中国史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放置于世界近现代史的范围中,比较中西社会差异,让历史知识纵横交错,历史记忆网络化、系统化,这就是揉和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揉和历史,要让学生明知在世界历史重要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情况,通过比较和学习,对学生了解历史条理和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历史,我们要灵活地去学;记忆历史,我们要智慧地去记。教师和学生都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用结构的眼光、规律的眼光、分析的眼光、大科学的应用的眼光看待历史、记忆历史,综合的运用记忆方法,我们的历史思维会更加明朗、更加智慧,学习、记忆历史的方法就会得到改进,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张小曼

上一篇:党建工作总结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中班幼儿礼仪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