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应用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理论与方法,适应了现代企业经营高风险的特点,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从应用的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建议,认为应加强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风险导向审计应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险导向审计应用论文 篇1:

风险导向审计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新模式,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文章就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_45-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使风险导向审计有效应用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应用;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模式,是审计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它已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热点。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而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经济责任审计活动中,如何充分革新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新课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意义

(一)合理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情况、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其特点是审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关注层面多、审计时间紧。因此,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都比较突出。采取详查法显然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审计工作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现状及矛盾进行分析,在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高低不同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点,这是审计工作的关键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最后准确地判断重大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合理有效地配置审计资源,实施审计,从整体上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地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由于受到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而出具了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是集传统财务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活动,通过审计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其结果的运用与干部管理、调整、任免和考核相关,具有政治性强、工作要求高、审计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低等特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置于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内控制度、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分析评估风险水平,把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风险植入到风险评价中去,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既控制和减少了审计风险,也间接地促使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更加重视风险的防范,有利于他们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经营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主动控制风险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方法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特点,进行环境调查、内部控制测试及其所处的行业背景分析与评价。注重这些环节的各项工作,加强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具体程序与步骤如下:

(一)审计计划阶段

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工作应以分析风险为切入点,必须将审计工作的重心前移,重视审计计划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单位及其环境。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要做好审前调查,必须花费相当的精力和必要的成本去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情况,如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经营目标、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等。此外,还要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通过收集有关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流程图法等审计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流程的正确程度和完善程度以及若干控制点的运行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第一道、也是非常重要的屏障。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全面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环境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如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检查文件和报告,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等审计方法,进行有效分析、评估,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已识别风险的层级,找出当前风险点与风险域,按风险大小排出次序,特别是重大风险和特别风险尤其需要关注,重大错报风险也需要进行严格评估。

3.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构在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对审计的内容、方法、人员和时间安排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避免平均使用审计资源或使用标准的审计程序,更不能无的放矢。应集中审计资源和力量,针对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而使审计工作更能突出重点,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降低审计的检查风险,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保持较高的审计效率及效果,提高审计质量。

(二)实施审计阶段

一般来说,审计阶段实施的主要工作有:风险评估、了解内部控制、复核性测试、内查外调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工作方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实施审计程序。风险分析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固然重要。但实施审计阶段的重要环节仍是实质性测试和控制测试。

1.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对账簿、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审计,以达到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的目的。为了弥补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缺陷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缺失,对各类重大事项或情况实施实质性测试以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是其中的必要程序。内部控制无论是否有效,各类重要交易、重点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都

要进行详细审计。如被审计单位的费用账户、应收应付账户,以及疑点账户等。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审计风险增加的情况,那么审计人员必须遵循谨慎审计原则。同时增加实质性测试程序,从而将审计风险牢牢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控制测试。以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分析梳理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找出各类流程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设定内部控制风险点和风险等级。其次,对内部控制现场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业务过程和风险的控制措施是否合理、合规并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最后,结合内部控制风险测评体系,评价控制措施是否有效、适宜,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识别、防范、监控能力。

3.合理配置资源。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将审计资源倾斜至重点风险领域,此时可采用详查法对高风险等级的风险因素进行抽样,对具有灵敏度的风险因素可抽样50%~60%,对中度等级的风险因素可抽样25%~50%,对低风险的风险因素可抽样10%~20%。将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分派到重要事项的调查中。或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

4.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职业怀疑是一种对审计证据的怀疑和批判评价的态度,审计人员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重点审计内容。然后通过实质性测试程序获取充分证据,详细地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工作底稿要保持三级复核制度,以确保审计人员的执行审计程序到位,并因此最终减少审计程序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涉及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事项时,一定要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并且要十分重视其相关事项的调查了解,以确定是否真正存在重大错报,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等。审计人员还应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审计证据除了各种测试获取的证据外,还必须延伸到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取证和经营环境等各种情况的取证,并且取证重点应该延伸到外部,从各个渠道广泛收集领导干部主要业绩和问题的资料。

(三)审计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主要包括编写审计报告和出具审计管理建议书。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干部管理部门考核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审计评价是否公正、恰当,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不仅包括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而且对成绩说得过多、评价过高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评价要注意谨慎性原则,要有针对性,评价时应做到权力与责任结合,成绩与问题结合。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以风险为中心,全面总结综合各阶段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的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出具审计管理建议书。

三、有效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一)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审计范围大大扩展,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信息系统技术、现代管理知识和金融业务。此外,审计人员还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和较高的风险分析判断能力。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后续教育加强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加强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严肃审计纪律,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为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

(二)多种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系统观点,综合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在审计计划阶段,以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多种分析方法为主,配合使用流程图法、问卷调查法、询问观察法、穿行测试等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阶段,以运用账项审计和抽样审计为主,配合使用分析法、询问观察法、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等审计方法;在审计报告阶段。更多运用的是比较法、归纳法等。

(三)适合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制定

制定风险导向审计指南和操作程序时要注意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和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指南和操作程序,明确风险导向审计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统一风险评价标准,指导有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总之,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新飞跃。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适应现代审计实践的要求。

作者:余义文

风险导向审计应用论文 篇2:

加强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理论与方法,适应了现代企业经营高风险的特点,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从应用的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建议,认为应加强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银行内部审计 应用

一、风险导向审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审计界开始探索新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实践证明,风险导向审计适应了现代企业经营风险性较高的特点,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中国审计业为增加审计结果的准确度,提高审计质量及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引入中国。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施行,新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以提高审计效果和效率,这意味着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己步入实施阶段。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加强对高风险领域的实质性测试,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从而达到降低检查风险,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二、银行内部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核心,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但银行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和经营的高负债率特点,又决定了它经营的高风险性,加之现代银行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日益加剧,从而导致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更多地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把握。因此,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经营的重要任务,银行必须在战略规划、重大投资决策、日常经营活动和绩效评估等各个方面高度关注风险因素。

内部审计作为银行内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必然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各家银行发生的骗贷、舞弊等案件显示,银行仅有内部控制是不够的,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行业务的迅速拓展,使银行内部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显然对银行各个经营环节平均用力是不切实际的,无法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因此,必须探索科学、高效的审计方法,从管理与组织的角度来评估与改善风险,为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咨询与保证服务,而风险导向审计,恰好可以解决审计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所以,在我国银行内部实行风险导向审计是尤为必要的。

三、银行内部审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可行性

一是内部控制的强化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把强化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内部控制风险,提高履职水平的保障性手段,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宣传,对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逐步深入,初步形成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通过逐环节的风险分析,基本掌握了银行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并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这为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顺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

二是广泛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助力。内部控制评价,是指按照既定标准,对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管理及其效果开展测试、分析和评估,综合反映被评价机构内部控制的遵循性、合理性和健全性。近年来我国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探索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方式、方法,并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及操作规程。通过内部控制评价,从风险角度出发,分析各级行、各部门重要风险部位和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之前则结合日常收集的信息资料,综合分析可能形成的风险。广泛的内部控制评价,有效地推进了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施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开展。

三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银行各项业务对计算机的依附程度越来越高,为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搜集审计资料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平台。同时,银行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机会。以科技的手段评估银行风险,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带来审计发展的新空间。

四、加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一是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2003年发布三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后,中国注册会计协会发布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从而确定了风险导向审计在社会审计中的作用与地位。在审计实务中,银行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二是以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科学制订审计计划。2004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2010条规定:“内部审计活动的业务计划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并至少每年制定一次。”《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第二十五条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频率和程度应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对每一营业机构的风险评估每年至少一次,审计每两年至少一次。”结合我国银行实际,审计部门应在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风险的行处和业务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确保审计频率和程度与审计对象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

三是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再造审计流程。银行应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阐述的三个部分的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第一步是风险评估程序,在了解审计对象及其内部控制状况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制作与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二步是实施具体的测试程序,其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执行和管理中运行的有效性。第三步是对风险的程度认定。风险的程度认定需要对审计操作各环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其中包括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管理等的风险分析及进行的实质性测试,目的是为了认定问题的风险程度,以便审计人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经营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是突出抓好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审计。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因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截至2009年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为31.48万亿元,占当年中国GDP总额34.05万亿元的92.5%,其中不良贷款0.497万亿元,不良率为1.58%,如加上已核销及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总额高达数万亿元;其次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控制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所以本着风险导向和重要性原则,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突出抓好信贷业务审计,主要包括各类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的审计,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防范信用风险。还要突出抓好各项业务及各部门的操作方面的合规性审计,确保规范经营,防范操作风险。

五是充分发挥计算机手段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先导作用。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软硬件建设,设计各项业务风险识别、衡量、评估分析模型,实现计算机审计系统与柜面、信贷、电子银行等业务系统及相关部门监管系统的对接,逐步实现计算机审计监督的实时化和全面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主要的风险点,并结合其他部门检查资料和现有的审计资料来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单位、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效率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所需具备的执业素质。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应具备与金融行业及本银行相关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金融行业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等。现阶段银行审计部门大部分人员原为财会业务人员,要实现审计队伍的优化组合,注重聘用一些法律、计算机等非财会专业人才,并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时对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七是建立完备的审计规范体系。进一步修订以审计准则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完善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具体程序的具体方法,诸如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以及在控制测试和证实测试阶段都要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估计和评价法等,为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建立一个规范性的、原则性的技术指导,以便使审计人员能够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韩静 吴丹:《试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借鉴》——《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2期

[2]龙淑华:《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概念综述》——《经济师》2006年第12期

[3]胡郑利 杜莉:《试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我国的运用》——《经济师》2008年第2期

作者:韩东亚 冯晓华

风险导向审计应用论文 篇3:

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内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也给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变,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运用而生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更加合理的分配企业内审计资源,这种相对新型的审计模式对提高企业审计效果有显著提高。本文写出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并探究了其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企业审计;应用

因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全球化给企业经营模式带来了许多影响,国内的企业也发展迅速,导致企业内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审计工作越来越难实行,加之国内外不断有大中型企业出现了重大的审计失误事故,国内外的审计学者关注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我国于零七年正式全面实施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我国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风险导向时代。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传统的审计模式会受到被审计企业内部的影响,这种企业内部的风险因素更容易引导会计人员得出错误的会计报表。如在企业内管理层的品性与能力、该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内部的财务被挪用等因素。并且企业的账户交易虚报、错报等内部未发现的风险和会计师在审计时未能及时发现交易错误等都会严重影响审计结果。所以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风险导向审计。

(一)审计侧重点前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往往都是以测试为重点,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评估风险为工作重点。传统的审计模式会因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内各种原因而导致最终的审计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对企业的风险评估还不是很成熟。而审计中心迁移会消除传统审计中无法发现的死角,更加符合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二)评估中心的改变

全球信息化推动了企业的转型,但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形式和企业内部的经济财务形式越来越复杂,在被审计时企业的管理层可能会因利益的驱动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层舞弊时常常会使审计失去效果。而风险导向审计将原有的中心由控制风险转变到了以风险评估为中心。评估中心转变后既可以减少企业内部人员对审计带来的影响,还能使审计变得更加有效,使企业能提高对风险的控制。

(三)评估方式的改变

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评估中是综合了经营时的持续性、经营时企业内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以及在经营时财务报表能否保证真实有效能否做到无报错情况,并可以做到将经营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传统审计的风险评估则是侧重于重大报错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相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来说,传统审计缺少对风险评估的具体分析,大大提高了后期企业出现风险的几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的意义

在如今信息化的新时代下,企业追求向新模式转型,企业的领导者也需要有更适合新模式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完善原有审计模式的缺点,控制企业内部结构来制定相应的方案,还能合理分配审计资源,让每个领域都能有不同的风险模式。另外对于企业的内部缺陷,风险导向审计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弥补。它可以通过渗透企业内部结构来重新掌握企业的真正运用情况,并据此重新规划企业的风控,帮助企业更加准确的分析出今后可能的风险项目。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的应用

(一)制定审计计划

首先,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计划中要结合该企业的风险因素,最终制定出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可以确保企业在面对风险时有足够的能力去度过。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还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场所以及相关人员,只有对企业充分了解才能实施相应的审计模式和规划程序。相关人员要重点以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主,对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相关人员错报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保证审计运行的合理性。

(二)开始审计程序

在审计程序的运行中,审计员应着重关注到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风险,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企业内舞弊现象提前采取措施并通过检验测试、走访调查等方式逐一排查,保证企业审计的正常运行。若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实际情况与计划不相符的现象,就需要重新制定审计计划,并对企业重新进行评估,这样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审核并判断相关人员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效,若材料真实有效则以后审计工作可基于此材料开展。实质性测试需测试企业内真实财务情况、余额账户等,用以保证此次审计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且在测试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及时修改审计计划。

(三)审计报告

随着企业不断转变形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优点越来越突出,应用这种新型审计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尽早的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针对某些问题采取措施并纠正错误。在审计完成后,审计人员要对企业出现的问题和审计的结果写出总结和审计报告,写出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来将报告完善。最终形成一份完整有效、真實可靠的审计报告。

四、结语

总而言之,风险导向审计是由两种传统审计模式改进而来,更能适应新模式的企业。在新形势下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克服由传统审计模式带来的问题,帮助企业切实减少风险,显著提高审计时间和审计的效率。因此人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并将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使更多企业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爱菲.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6(11):115-116.

[2]孙丽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管销:下旬刊,2017(5):45.

[3]董雯,董春英,探讨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7(20).

作者:郭静霞

上一篇:个人工作履职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个人年度工作报告(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