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设计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医院发展建设主要聚焦于技术提升、设备完善等宏观层面,医疗环境的建设等微观层面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仅有的医疗环境设计研究,主要聚焦于儿童类科室及医院,而当前心理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长,导致心理科室的就医需求高速增长,心理科室医疗环境优化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院环境设计儿科护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院环境设计儿科护理论文 篇1:

医院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与行为的认识

摘要 护理单元作为医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治疗、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是病人在医院建筑中停留时间最长的部分。文章从病人心理要求角度出发,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房楼方案设计,探讨护理单元内部空间的划分与设计,进一步细分各类功能空间,从而为病人创造更为适宜的住院环境。

关键词 护理单元 环境 空间 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社会医疗服务的水平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医疗建筑作为人类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经历生命全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重要阵地。因此,护理单元的空间环境行为设计成为护理部设计的核心,只有保证护理单元空间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康复治疗和工作环境。

为了加深对护理单元的空间环境的认识,笔者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一方面通过与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另一方面以亲身感受和观察了解到的护理单元实际使用中的状况,并从中发现真实的,具体的问题。

护理单元的空间环境行为研究主要是分析护理单元的规模,使用人员行为模式,交通流线以及空间布局。

一、护理单元医疗行为区域

1.护理单元规模分析

对于住院患者的护理一般是将数十名患者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护理单元,100多年前南丁格尔提出的开敞式护理单元床位数一般不超过32床,南丁格尔模式的推广改变了护理单元的空间模式,以往拥挤狭小的医院病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标准的医院布局。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一个护理单元的床位数在40、50床左右,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观念的进步,一个护理单元一般在40床左右,个别的新建的高标准医院在20、30床。国外则有多有少,日本一个护理单元一般为45、60张床,床位数较多,而欧洲每组护理范围安排16、24张床(德国医院协会数据),床位数较少。

经笔者调研发现,苏州大学附属大二医院面每层为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置44床,单床间两间,蝴两间,两床间17间,每个护理单元设置护士站、护办、医办、主任办公室、治疗室、处置室、配餐、示教与活动室、男女值班室、库房、工友用房,护理单元共24个,合计床位为1050床(不含妇产科及层流病房)。

2.护理单元人群的行为和需求

1)通过调研过程中与患者、医护人员、探视陪护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发现不同人群有各自不同的行为和需求:

① 患者行为模式

由于患者的病情分类、背景、教育程度等差异很大,他们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幾个方面:

a.生活起居。包括日常的起坐、更衣、洗漱、睡眠、饮食、上洗手间以及有能力的病人的日常阅读、床案工作等;

b.接受护理治疗。患者进行床边护理的行为;患者从病房前往护理单元内部所设的手术室、治疗室、检查室并往返的行为;患者与医护人员视线交流和有效的呼叫的行为。

C.交往康复。患者下床活动,接近自然的行为;与其他病友及探访者交谈、交往的行为;与医护人员交流、交谈的行为。

患者的行为需求在护理单元空间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病房的舒适性、私密性、家庭化、需要帮助时的可视性,以及满足日常生活起居和护理治疗等;公共空间的活动交往性、安全性、休闲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护理单元的空间布局。

② 护士行为模式

护士的行为活动主要围绕护理病人展开,因此护士的行为需求为:易于观察病人,巡视距离短,提供接送病历记录和保存这些病历的功能空间、各类设备和物品的存储空间,提供准备工作的活动空间和存放垃圾污物的空间、更衣和值班。护士工作区域位置确定的原则是尽可能缩短护士行走路线和护理距离,病房需比较紧凑地布置其周围。

③ 医生行为模式

医生在护理单元的行为有:开早会、下医嘱、对患者进行巡诊或治疗、值班和更衣、有些教学医院还承担教学任务等,因此医生办公室的位置应该与护士站、病房有着便捷的联系,同时又自成一区,相对安静。

④ 探视人员行为模式

探视、陪护人员除了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之外,也包含了自身的起居生活行为;陪同患者治疗的往返行为;与医护人员沟通的行为;交往的行为等。

对于探访、陪护人员来说,护理单元空间应具各识别性和通达性;咨询空间、等候空间、与患者、医生的交谈空问;休息、就餐、起居的空间。

2)就此次调研的苏州大学大二附属医院病房楼展开说明:

① 高层病房使病人远离地面,脱离了绿色自然,扭曲了病人亲近自然的本

性,而空中绿化庭院的设置正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南北穿插变化,两层通高的绿化平台,引入阳光、绿化,在空中创造了交往、康复的庭院空间,这个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之间设可呼吸式外墙。内外空气流通的同时,隔离了风、雨、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活动空间,这一空间设置于两个护理单元的联接部,资源共享,空间内还设置了示教空间和活动室,—个情感健康护理单元,体现对病人、医护及来访者的同等关怀。

② 传统复廊式布局,将医护用房置于两走廊之间,无自然采光和通风,苏州大学附二医院住院部设计中设置了内天井,解决了后SRS时代医护用房的通风采光,同时也改善了病房内走廊的通风。

③ 四层为妇产科病房,分为产休区,分娩区、婴儿部三区,分娩区外设家属等候区。

3.护理单元交通流线分析

护理单元内部分为人流、物流等流线。

1)患者流线。对住院患者来说,一旦被收治,一般情况下就被限制离开所在的护理单元,许多检查和治疗都主要是在护理单元的内部进行。对外科护理单元来说更是如此,或者在床边,或者在治疗室进行。治疗室的设置应该临近护士站,靠近病房区域。此外,病人有可能随时需要送到一些辅助部门进行检查或者手术治疗,因此应设置护理单元内部病人专属电梯或通道,与手术、医技部门有便捷的联系。

2)护士流线。对于护士来说,每天将在患者床位区域和护士工作区域往返多次,据统计,护士每天至少有40%的工作时间用在走路上。每天最大的行走距离大概在8000m以上,病房的开间尺寸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护士的行走距离,若开间从3.6m扩大到4m,那么行走距离将增加1000。因此,要注意减少护士行程,增加与病人接触的机会,提高护理效率。

3)医生流线。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工作环境应该与患者相对隔离,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形成安静的工作环境,应该有医护人员专用电梯和走廊。

4) 探视流线。探视人员首先应该在医院信息服务处了解到病人所在楼层,通过探视电梯到达各个楼层,各楼层应设接待处,引导探视者到病房或探视区体息等候。

5)物流。 每一护理单元都需供应及存放大量的清洁物品,如药品、药布、床上用品等。这些物品大多数来自中心供应,定的存放量是护理单元的必要保证。同时,污物和腐败物要适当处理存放和清运。清洁物品应该通过服务电梯运送到各个病房楼层的清洁物品储藏室,由物资管理人员用小车运送到各个使用点。废弃物及污染物,通过污物电梯运送出护理单元并销毁;通过灭菌可重复使用的衣服、被单、医疗器械等,应由护工人员从各层的污物间收集,运送至中心供应,经过灭菌处理后重复利用。污物间应设在电梯旁。

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例,为了有序地组织患者、医护人员、探视家属以及各种物品的动态流程,为解决集中式布局中错综复杂的交通问题,使人流、物流顺畅,达到洁污分流,病房楼在建筑内部采用了多组竖向交通并按不同使用性质进行竖向分流,分别设置患者电梯、家属探视电梯、员工电梯、洁物电梯、餐梯、污物电梯以及中心供应至手术部的洁物及污物专用电梯等。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① 电梯数量不足。虽然电梯按不同使用性质进行竖向分流,但作为主要的垂直运输工具,有明显不足的现象。患者、护理人员以及来访者乘坐电梯都十分不便。缺少医生专用电梯,医扩人员与患者、来访者混乘电梯现象十分严重,容易增加感染的机会,还会影响医护人员工柞效率。

② 流线混杂。由于缺少必要的污物出口流线,导致污物流线与病人、探病人流线混杂

二、护理单元的空间组织模式

在20世纪50年代,护理单元的形式以单内廊条板式为主,为长条形布置。随着建筑设备技术的发展,医院建筑的体量进深普遍加大,病房楼的形式以復廊的形式居多,复廊式护理单元不断发展优化,最后形成了几种较成熟的护理单元类

型。其共同特点是:标准层设有两个病区,并将病房安排在有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外部,以南向为最好朝向,医疗辅助用房部分安排在中部采用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护理单元病房构成以二人间、三人间为主,其它为单人间、多人间和高级病房,护士站的位置更加合理,使医护人员的行走路线缩短并便于观察,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单元空间设计现状:

单元形态类型:护理单元采用复廊式护理单元,床位40-50位。公共空间:台病梯一台污梯,洁污分开。医疗辅助区:护士站采用半开放式布局形式,位于护理单元核心拐角处,医生办公室位于北侧,并设有公共卫生间。病房区:南北向双面布置病房,以2床位为主,设有独立卫生间。

通过调研发现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单元空间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人性化设计

缺少家属等候休息空间。护理单元内很少考虑家属和探视人员的休息及谈话角落,空间布置单调,缺少细节设施和家庭氛围。公共空间也同样缺少家属和来访者的等候空间。由于医院常常限制探视时间,护理单元外常常会有较多等待的家属。尤其对重症监护单元来说,设置家属休息室史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笔者发现进去调研时发现来访者怕打扰其他病人都是小声讲话,很不方便。

2)缺乏护理单元内部环境设计

① 缺乏无障碍设计。主要表现为病房卫生间内空间狭小,未考虑到轮椅患

者和残疾人的使用需求;

② 特殊护理单元设计缺少专属性。主要表现为儿科、妇产科等一些特殊护理单元在环境设计方面末表现出其专属性,色彩、家具尺度、无障碍设计等力冲少对特殊患者的针对性设计,往往千篇一律。

③ 缺乏适宜的声、光、色彩环境。主要表现为交通走廊及病房内人工照明照度不足,病房楼内部走廊为内廊式设计,完全人工光源,昏暗压抑。病房内存在开窗面积过大、室内眩光等现象,过强的光线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也容易造成眩光。

三、总结

护理单元由早期的修道院发展至今,伴随着科技和医疗的进一步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开敞式通廊单元发展到更加注重隐私和家庭氛围的护理空间,医院和建筑师们不断付出努力来提高医院环境的重视程度,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医疗空间。在我国现有医疗建筑中,依然存在着大批较为滞后的护理空间,在新建项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医院和建筑师们共同的努力创造出“以人为本”的更好的护理单元空间。

参考文献:

[1]格伦,边颖.护理单元空间模式研究[J].城市建筑,2005(6)

[2]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单元空间设计研究 张丽欣

[3]人性化医疗环境--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房楼设计 曹伟

作者:秦晓春

医院环境设计儿科护理论文 篇2:

综合医院心理科室环境设计的优化研究

摘要:当前医院发展建设主要聚焦于技术提升、设备完善等宏观层面,医疗环境的建设等微观层面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仅有的医疗环境设计研究,主要聚焦于儿童类科室及医院,而当前心理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长,导致心理科室的就医需求高速增长,心理科室医疗环境优化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在环境设计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将美学、生态学等知识融入其中,坚持科学安全、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标识标语、景观区域规划以及色彩设计等方面,探讨综合医院心理科诊疗环境的优化设计,旨在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诊体验以及效果更佳的治疗。

关键词:综合医院;心理科室;环境设计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几个方面入手,找到预防和救治患者的方法[1]。医疗环境作为医院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形象的体现,它与患者的就诊体验直接相关,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当前综合医院的环境设计仅针对儿科等少数科室,心理科作为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在环境设计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有关研究证实,科室环境的优化设计有助于心理疾病的转归,因此本研究以综合医院心理科医疗环境为切入点,分析心理疾病医疗环境现状,再从医院心理科的标识标语、景观区域规划以及色彩设计等方面,探讨综合医院心理科诊疗环境的优化设计,从而为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助力。

1 选题背景及现状

1.1 儿童科室及医院是当前医院环境设计的焦点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疾病谱的改变,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医院环境。因为医院是为人提供预防、救治和康复服务的公共空间,相比其他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医院管理者开始重视通过医院环境设计的优化,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营造积极乐观的就医气氛。随着国内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就医需求量提升,且此部分群体较特殊,亟待需要从医疗环境设计方面,为其创造“人性化”“童年乐趣”等环境特色,目前国内许多医疗环境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儿童科室。如付列武等人通过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与色彩需求,认为可对儿童医院的不同空间进行色彩设计,以丰富多彩的医院环境给予儿童视觉刺激,让患儿在医院感受到温馨,加速其疾病的康复 [2];翁泽华等人从空间设计、色彩设计、情感体验等方面入手,对儿科门诊、病房以及儿童活动区进行了差异化、主体化的创新性设计[3];张铧允等人则从儿童视角出发,强调构建有趣味、家庭化、充满活力的绿色空间,给患儿创造一个人性化、家庭化的医疗就诊环境[4];徐华宇等人就儿童的急诊候诊空间展开研究,基于“治愈环境”理念的设计方法,着重从色彩、娱乐配置、自然光线、通风以及植被等方面进行设计[5]。以上可见,儿童科室及医院是当前医院环境设计的焦点。

1.2 心理科室的就医供给需求不断增长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面临巨大的压力,重压之下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这一现象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世衛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心理疾病患者已达15亿,其中患焦虑症的有4亿人,患抑郁症的有2.4亿人;而我国各类心理疾病患者也已超8300万例,其中强迫症、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等患病率最高[6]。心理疾病的高患病率带来的是心理就医需求的增长。目前国内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由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各大综合性医院承担,其中专科医院主要承担重症以及慢性心理疾病患者的救治,综合性医院则专门设立独立的心理科室负责各种心理疾病治疗[7],但多数综合医院心理科室的设计建设未受到重视,也未将心理疾病患者的特殊性考虑其中,使心理科门诊和其他科室门诊挤在一起,导致患者因隐私得不到保障等原因不愿意到医院就诊。这警示综合医院管理人员有必要考虑在提供心理科室就医供给的同时,对心理科室的医疗环境进行优化设计,给心理疾病患者创造积极、温馨的就医环境。

1.3 环境设计有助于心理疾病的转归

英国建筑家托尼·蒙克曾说:“医院的环境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患者在医院能够保持心情愉悦,身体就会康复得很快。”[8]医院环境的好坏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样,对心理疾病患者而言,人性化的、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有助于其保持心情愉悦,缓解其心理压力。陶博双等人对Z医院心理科病区使用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发现进行心理科室的环境优化设计极其必要,因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有助于该部分患者疾病的痊愈[9]。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医疗环境的优化设计对疾病的转归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当前医疗环境设计研究主要聚焦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对心理科医疗环境的关注,心理科室又面临着社会公众就医需求快速增长的压力。且心理疾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医疗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如在封闭、单调的治疗环境中,患者容易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在患者和家属较多、环境嘈杂的治疗环境中,心理疾病患者容易感到烦躁、焦虑等,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要求综合医院心理科室必须进行环境优化设计。

2 综合医院心理科室环境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2.1 环境对疾病具有一定的治愈成效

在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的健康需求愈发强烈,对就医体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只注重实用的医疗环境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结合美学、生态学等特征的医疗环境已成为满足患者心理、生理感受的必要条件之一。

现代医学模式指出,致病因素不仅有单一的生物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等在内的多种因素。患者身体的恢复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医疗水平并未达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高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忽视了医疗环境对医疗技术不足的弥补作用。环境治疗理论[10]曾指出,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患者的治愈疗效不同,积极阳光的环境,对患者疾病的转归具有一定疗效。美国著名环境心理学家卡普兰(Stephen Kaplan)在1983年开展了验证自然环境促进人脑恢复注意力的实验,结果发现,环境不仅能够帮助恢复人脑的注意力,还具有缓解压力、减轻精神疲劳感等作用。注意力恢复理论指出,通过环境设计的优化,引导患者的注意力方向,可助于其疾病的痊愈[11]。这些理论研究均证实,医院环境对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当前医疗环境设计研究中运用最为成功的“黎巴嫩疗愈花园”就是最好的例证,该疗愈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给患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患者释放压力,提高疗愈水平,这证实环境对疾病具有一定的治愈成效。

2.2 环境设计对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心理疾病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具有一些有别于其他疾病的特征,心理疾病患者也与一般患者不同,心理疾病不像发生于人看得见的肉体的其他病症,心理疾病发生于人的内心深处,但它却主宰着我们的肉体。所以心理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治疗心灵,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起暂时的控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团体治疗法、运动治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而这些疗法则需要特定的设备和空间,对医疗环境也有很高的要求。早在2004年,学者董惠芳就在一篇会议论文中写道,“曾有许多国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多次研究,并得出患者的精神状态与医院环境相关的结论”[12]。由此可证,优化环境设计对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疗效。

3 综合医院心理科室医疗环境优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1)科学安全原则。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是醫院和医生应尽的责任,在进行心理科医疗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各种安全隐患考虑在其中,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设施。同时还需考虑心理疾病患者的特殊性,按照病情轻重合理配置。

(2)以人为本原则。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环境往往被设置成冷漠、封闭的监禁室,管理粗暴,给许多心理疾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因此在现代化的心理科医疗环境设计中,应摒弃传统模式,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包容、关爱心理疾病患者。首先,要考虑他们的生理因素,按他们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环境疗法;其次,则要注重他们的心理感受,可为就诊室增添不同的色彩,让医疗环境更加温馨,让患者有场所感,也有方向感。

3.2 医疗环境设计

(1)标识标语。综合医院所设科室众多,每天的看诊人流量较大,初次到院内就诊的患者,在人多嘈杂的环境中容易烦躁,心理疾病患者亦是如此。陌生且人多的环境很可能刺激心理疾病患者,因此医院应设计通俗易懂、清晰明了的标识、标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引导,让其能够快速定位,能够在陌生环境中获得方向感,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同时医院还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就诊流程,尽量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

(2)光线、照明、通风设计。阳光总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只要在有光亮的地方,人们就不容易感到孤单和害怕,所以心理科诊疗室的设计需要考虑采光问题。首先,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涉及隐私,采光面的设置同样需要谨慎,要让患者感到既舒适又安全。其次,则是房间的光线问题,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太暗会让患者感到压抑,太亮不仅刺眼还容易让患者感到紧张不安。最后,则是通风问题,就诊室或病房应时刻保持通风,空气流通有利于减少病菌残留,新鲜空气的进入能够舒缓患者情绪。

(3)景观区域规划。为了让医疗环境不再单调、压抑,医院心理科可引入一些景观设计,为心理疾病患者打造生态环保、绿色健康、惬意舒适的诊疗环境,使患者在就诊的过程中更轻松、满意。首先,心理科门诊就诊区可以和其他科室间隔开,一方面减少噪音,另一方面保护患者隐私,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其次,就诊区可设置一定数量的座椅供候诊患者使用,为照顾某些患者的特殊要求,还可适当地设置半封闭的独立就诊区,以保障特殊患者的隐私权。此外,还可在心理科候诊区张贴一些绘画作品,也可放映心理知识的短视频,帮助患者疏解紧张情绪,减少妄想意识,安心等待诊治。最后,植物设计也是景观区域规划的重要部分,按季节在候诊区、就诊室或病房放置植物,既能够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对心理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还能让患者感受到如回归大自然般的快乐和舒适,从而让心理疾病患者真正放松,不再焦虑。

(4)色彩设计。相关研究显示,医疗环境的色彩对患者的身体、精神状态有一定作用[13]。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居所环境的色彩也会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医院心理科可充分利用色彩的作用,对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为患者创造舒适宜人的诊疗和住院环境,以帮助患者消除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害怕情绪。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对人情绪的疏解作用也不相同,所以在进行色彩设计时,需考虑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

(5)园艺设计。有关研究表明,园艺疗法能够缓解心理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1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院心理科病房可增加一个小型园艺区,在该区域内种植小型盆栽、花草,允许心理科住院患者在有护理人员指导陪同的情况下,进行园艺操作。园艺种植既能为心理科病房增添色彩,美化心理科环境,还能帮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

4 结语

目前,全世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理疾病与普通疾病存在很大的差异,治疗方法独特,治疗过程也较为特殊。因此在进行医疗环境设计时,需要将心理科与其他科室分开,要站在心理疾病患者的角度,在环境治疗、注意力恢复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艺术、科学等知识进行设计,既要体现对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文关怀,又要满足当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最终为心理疾病患者创造既安全舒适,又充满艺术性的医疗环境,以提高其就诊体验满意度,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红梅,赵瑞秋,詹学,等.临床医学教学中以患者为中心医患沟通的思考及在儿科见习中的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7):2660-2662.

[2] 付列武,戴茜,吴子仪,等.浅谈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儿童医院空间设计[J].工程建设,2020,52(04):1-5.

[3] 翁泽华,徐晓莉,缪菁.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环境优化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11):15-18.

[4] 张铧允,卜玉鑫.现代儿童医院环境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J].建材与装饰,2020(16):95-97.

[5] 徐华宇,朱宁,陈文皓,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医院急诊候诊空间疗愈环境设计研究[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0,21(06):66-69.

[6] 王英梅.绘画医治心理疾病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8(16):221-222.

[7] 周垚.医院设计的人性化——医疗色彩设计[J].江西建材,2017(19):19+22.

[8] 孙晶晶.注重精神感知的疗愈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14(05):29-33.

[9] 陶博双,施俊婕,崔吉吕,等.综合医院心理科病区环境的优化设计——基于布局优化与环境改善的视点[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7,18(10):58-63.

[10] 吴玉婷,梁晶.基于环境治疗理论的居室色彩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29):111.

[11] 王诗琪,梅洪元.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9(S1):117-122.

[12] 董惠芳.应用环境治疗理论对住院抑郁症病人的临床操作[C]//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2004:3.

[13] 戴恩娣.人性化理念在医疗环境设计中的探索[J].文艺生活,2016(1):275.

[14] 吴玲.园艺疗法对住院心理疾病及痴呆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心理月刊,2018(10):35.

作者简介:付善永(1995—),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聂瑛洁(1979—),女,贵州六盘水人,博士,主任技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肿瘤免疫治疗。

陈辉(1962—),男,贵州贵阳人,硕士,主任医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作者:付善永 聂瑛洁 陈辉

医院环境设计儿科护理论文 篇3:

儿童医院中的色彩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飞速发展,儿童医院也迎来新的发展趋势,本课题基于色彩学理论与儿童心理特征,探讨儿童医院的色彩运用方法,以改善儿童医疗环境。希望能通过研究国内外儿童医院环境的色彩设计与特征,及对色彩属性与建筑空间环境的探讨,营造出更适合儿童病患康复的医疗空间环境。

关键词 儿童心理;医院;设计色彩;色彩心理学

1 儿童医院中的色彩设计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医院的设施日渐完善,但儿童医院中视觉形象设计还没有跟上患儿的心理需求。我国现有的儿童医院中,大多数的视觉形象设计仅仅符合成人的心理环境,没有做出有温度的设计,即缺乏有准确针对性、有人文关怀的设计,没有给子儿童相对应的支持,如保持舒缓的情绪和转移注意力,提供孩子以健康生活习惯养成的信息等。这些对于孩子的心理治疗有尤为关键的作用,对我国儿童医院未来发展趋势也会有深远的意义。

2 国内现状分析

国内儿童医院固有的模式主要为: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地砖地面、穿白色衣服的医护人员,颜色单调同统一,缺乏亲和力。而现今我国儿童医疗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回首我国儿童医院建筑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儿童医院建筑设计中应着重改善和解决目前儿童医院设计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a).忽略患儿的心理行为特征,按照综合医院的建筑设计模式进行空间环境的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患儿行为和心理需求;(b).缺乏色彩丰富的墙面及具有儿童特色的整体性室内外环境;(c).建筑本体造型及细节处理体现的亲和力不够;(d).对儿童医院物理环境的重视不够,不足以使患儿适应环境并缓解紧张情绪;(e).就我国儿童医院的视觉色彩来说,没有进行色彩方面的有效視觉形象设计,和一般的医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2 国外现状分析

国外儿童医院设计的思路和国内儿童医院设计的思路是大不相同的,国外昆士兰LadyCilento儿童医院设计思路打破一般人对医院的想法,不再是冰冷的白色,干净亮堂的地面,经过色彩的点缀,LadyCilento儿童医院显得特别的舒心,有巨大的落地窗,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色彩的丰富多样和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这种氛围能让孩子们忘记这里是医院,忘记生病的疼痛,不再畏惧来医院。

3 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3.1 主要内容

(a).在室内空间环境中,色彩的物理属性不仅仅局限在人们通过某一种色彩对空间环境在视觉上产生的物理感受,而是随着不同色彩的组合,结合空间结构与材质肌理,对人们的空间认知产生引导作用。前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群交流分析色彩视觉对儿童就医时的影响,儿童普遍对儿童医院环境的感受和想法;(b).根据儿童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调查研究相关信息并整理,同时依据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国内外儿童医院建造时环境空间设计和色彩运用的特点,现在儿童医院建筑更加应该注重儿童心理因素,建造富有“亲和力”“温馨像家一样”的就医环境。消除孩童就医时的紧张感,害怕感。将建筑色彩丰富、各个功能区域色彩风格鲜明和谐融合,用儿童对色彩敏感的特点,调节儿童的感官感受,让儿童就医时有舒适的空间环境体验,提升空间体验感;(c).对现代儿童医院设计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出设计构想:(a).色彩设计科学

利用色彩的辅助医疗功能;(b).整体化改良设计;(c).取悦儿童患者增添童趣的色彩改良设计;(d).为传达医院形象合理进行色彩规划。

通过对部分儿童医院的环境色彩的运用分析和部分改良设计,使得室内外环境为患儿提供辅助活动康复的条件,增进人们心情的愉悦感,为儿童医院多添活力,且进一步利用色彩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展现了儿童医院的个性,树立儿童医院的新形象。

3.2 研究的重点

色彩是视觉感官最敏感的要素,医院根据色彩心理学、儿童行为心理学对医院环境做出视觉化设计是必要的。如何结合当下幼儿医院的视觉设计,从而总结儿童医院中视觉形象设计是基础价值与核心价值。怎么正确使用色彩心理学使儿童医院更注重人性化和情感化,是儿童医院视觉形象设计的关键问题。

3.3 研究的难点

(a).区别于传统医院环境,应从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进行空间设计,其中色彩设计对空间的影响是巨大的;(b).依据色彩辅助医疗作用的色彩规划不完善,对儿童科室很少考虑到实际色彩,儿童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儿童医院普遍色彩的导向性不突出;(c).儿童医院传统的固有白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引进新的设计模式。

4 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1 理论意义

当前消费者(病患儿的家长)正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医疗技术,设备等物质上的要求,更加体现在孩子就医时的医疗环境,孩子就医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本课题以儿童心理作为重要研究因素之一,能有效合理地满足大众需求,反映现代儿童医院的建造趋势和要求。

4.2 实践意义

儿科护理单元的服务对象是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所以,儿科护理单元的视觉环境设计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视觉理论来进行设计。本课题主要从色彩、材质、造型等视觉元素展开研究,营造出家庭式温馨的良好医疗视觉氛围,促进愉悦心理感受的产生,从而消除儿童进入医院的恐慌心理。

[项目名称:淮南师范学院“支持百名优秀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基金”项目《儿童医院中的色彩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金萍.儿童医院中视觉心理效应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张宇.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杜欢.当代儿童就医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9年.

[4] 黄艳.湖南省儿童医院环境色彩现状与改良设计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海峰.基于患儿心理的儿童医院室内色彩设计实践[D].《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

[6] 林晨.当代住宅儿童专用空间环境色彩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作者简介:刘杨、陈曦、杨菲、许盛,安徽淮南,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刘杨 陈曦 杨菲 许盛

上一篇:秋季学期学生会工作计划下一篇:肿瘤学院工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