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媒体已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引导的独立源头。当前,江苏自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着风险预警机制欠缺、联动处置机制断层、网络执政能力薄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论文 篇1:

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摘 要: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自媒体舆论成为新的意见平台。由于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舆论的“双刃剑” 效应日趋明显,给舆情引导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网络舆情引导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危机公关机制尚不健全。政府部门应该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危机事件处理机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积极促进网络社会管理和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自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不同于传统的媒体,它因舞台宽广,扎根于大众,信息交流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播理念、方式、渠道及价值。而由传播到互播的转变是自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

一、自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变化

(一)自媒体的特点

1.传播的高效性。由于自媒体立足于网络平台,所以它的信息传递具有非常高效的特征。一般来讲,信息的发布具有随时性、现场性,其范围广、流传速度快,信息可交流量庞大。

2.传播具有对称性。自媒体所特有的互播方式就决定了每一个信息发布者又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这与传统媒体中角色定位是不同的。

3.传播具有人际性。自媒体的载体是网络,其平台是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兴的舆论社区。因此其信息的交流是具有人际性的。

4.传播具有大众性。自媒体是属于大众的传播媒体。从微观上讲其本身具有人际性、团体性。但在网络上,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与人能编织起来组成一张巨大的网,没有边界,信息也因此能够快速交叉,形成大眾性交流。

(二)传播模式的变化

自媒体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互动,它打破了传统的媒体传受之间的界限,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了公平化、广泛化及高速化,是自媒体立足大众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够引爆公共话题的重要力量。

在自媒体环境中,一个话题和观点的发布可以在几分钟内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泛。

自媒体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媒体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当代社会不同于过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

(三)自媒体舆论与传统舆论互相影响

自媒体舆论环境中表达上的自由,以及空间的开放,使传统的舆论结构被打乱、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不同的话题吸引感兴趣的个体参与到讨论中来,观点的新锐与否、分析的深刻与否不再能限制一个人发表言论,网络表达方式包容了参差不齐的个体表达能力。

自媒体舆论由个体意见组合而成,意见的社会附加价值一一舆论主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带来的符号价值被淡化,个体意见在讨论中享有较平等的权力,意见和观点的本身价值受到关注。

另外,当公众意见的频繁表达,并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大集体中陌生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社团之间及各种个体群体之间的频繁交流沟通,自媒体公共意见发布平台,成为社会重要的情绪宣泄、态度呈现、意见表达的疏导型通道。在新媒体时代,网民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公民现场报道”,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也为虚假信息制造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空间,加剧了舆论环境的复杂态势。

二、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由于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舆论的“双刃剑” 效应日趋明显,给舆情引导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网络舆情引导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何对待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执政理念如何。当前网络已成为群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阵地和重要途径;成为群众表达诉求、沟通交流、抨击时弊、建言献策的重要工具;也成为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不少领导干部仍然没有从网络政治、网络民主的角度来看待网络舆情,对网络舆论监督持有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 患了“网络恐惧症”。尤其是在网络突发事件面前,个别党政机关表现出官本位思想、惯性思维和官僚敷衍作风,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的舆情应对机制仍然僵化、低效。

(二)政府危机公关机制尚不健全

政府危机处理机制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舆论引导以及政府形象塑造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公共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网络突发事件出现时,某种程度上的推诿扯皮、回避责任等,加剧了谣言的散布传播和舆情危机的恶化,削弱了政府行政效能,影响了政府形象。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维权意识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三、自媒体时代健全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政府应将自媒体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利用好政务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充分发挥交流互动、舆论监督、问责议政的作用,使基于自媒体生成的草根问责能够真正托举起社会公道和爱心正义,为社会传递宝贵的正能量。

(一)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政府的权威信息门户和动态资料库,是政府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政务公开、便民互动及收集网络问政信息的平台。

对于新闻、政策、法规类信息,政务微博应配合政务网站以网民看得懂的语言,简单明了地及时发布;对突发性事件,公布信息时应查清一点儿发布一点儿,循序渐进地发布,不瞒报、不漏报,不妄语、不失语;对民众诉求类信息,线上能解答的应及时给予回应,需要线下解决的问题,经过线下调查和协调切实解决,并在微博上及时向网民公布解决问题的进展情况,让网民感受到政府确实在真心为民服务,从而改善政民关系,提高政府服务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通过政务微博设置“微话题”活动,定期就社会热点问题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网民积极参与讨论、鼓励网民建言献策,并对网民提出的具有可行性、建设性的建议、方案等给予一定的合理奖励,依法保护和维护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密切政民關系。

由于“网络推手”盛行,某种程度上混淆了公共舆论和网络表达的视听。我国的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民意,因此,建立科学的网络民意表达的传播新机制,成为政府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当务之急。

(二)建立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根本上讲,舆论引导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不能避重就轻。政府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一定应摒弃“习惯性否认”、“打太极”、“沉默”等传统方式,要实事求是,讲真话,办实事,不要自作聪明、拖延时机。在网络时代,网民理所当然就是人民群众,做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就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执政高度,提高基本的知识智力判断能力,正确处理网民所反应的问题。

在网络民意与政府意见表达的互动传播机制构建中,基于网络媒体的危机信息发布机制是危机常态化社会环境里首要建立的信息新机制。

基于网络媒体危机信息传播的特点,危机信息呈现病毒性传播的态势,并且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舆论漩涡,推动事态的发展走向。因此,及时、主动递担任网络舆论议程的设置者角色,以信息源的姿态掌控议题的讨论方向,避免被动回应、亦步亦趋地跟随网络舆论风向进行信息发布。

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具有极端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平息危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是形象修复,而不是试图与网络舆论倒向进行对抗。时效性和主动性是造成危机事件首因效应关键因素,抢占第一时间设置有效议题,是基于网络媒体的危机信息发布机制策略的重中之重。

(三)与传统媒体联动,发挥舆论引导合力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网络舆情监管领导小组,完善机构设置或抽调专门人员,建立宣传、文化、民政、信访、公安、网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实现与主流媒体、社会组织、重点网站、重要论坛的顺畅、高效沟通,产生舆情危机应对合力。要做好应急预案,在面对突发性重大舆情时,能够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按照统一领导、多部门联动、各司其职的原则,迅速展开应对处置,实现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科学高效。

媒体融合绝不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开通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增量改革,而是涉及传播理念、报道手法、运营机制乃至新闻体制的存量改革。新兴的主流媒体必然是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要素的集大成者,这表明我国的媒体融合已经从媒体互动、媒体整合阶段向媒体深度融合迈进,此举对我国主流媒体建设、舆论引导格局、宣传文化战线改革意义重大,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网络社会管理薄弱、舆论引导乏力等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31205)

作者简介:席晓华,女,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传媒系,讲师。

作者:席晓华

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论文 篇2:

自媒体视域下的江苏网络舆情引导

自媒体已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引导的独立源头。当前,江苏自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着风险预警机制欠缺、联动处置机制断层、网络执政能力薄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自媒体大发展背景下,江苏网络舆情引导应该要探索网络风险评估,健全舆情预警机制;要建立联动处置机制,监测网络舆情事件;要开拓政务公开渠道,完善舆论平台建设;要加强正面宣传力度,宣扬自媒体正能量。

一、江苏自媒体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风险预警机制欠缺。据调查,目前很多地市和部门在出台重大事项或重要政策前后,没有广泛征求意见,不重视舆论调查和风险评估,以致网络舆情热度瞬间提升,甚至有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如“启东事件”。还有一些地市和部门没有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论预警机制,对本地区或本部门可能引发舆情热点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没有及时分析预测,导致事件突发后,来不及做出迅速反应。

联动处置机制断层。如今,网络舆情越来越呈现出网上与网下交织发展状态,舆情应对和引导也逐渐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然而,从“南京口腔医院伤医”事件可以窥见,省市两级联动有断层,同级不同部门联动有真空。同时,在网络舆情引导上,各涉情单位和网络管理部门往往沟通不畅、协作不力、责任不明,无法正确、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

网络执政能力薄弱。当前,江苏党政部门在工作中利用自媒体的领域小,仅在政务微博的应用上做出尝试,在微信公共号、搜索引擎、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等其他应用领域还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另外,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自媒体网络执政能力普遍较弱,多为浅层单项触网,对自媒体的运用知之甚少,甚至还会表现出躲、怕、拖等畏难情绪。

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江苏网信办只有北大方正开发的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系统和国防科技大学开发的微博监控平台,主要还是靠人工监测和分析信息。这表明江苏针对自媒体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技术平台建设滞后,使得自媒体圈群化舆情监测存在盲区,不能及时在舆情发生的早期阶段进行相应的舆论疏导和干涉。

二、加强自媒体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引导

探索网络风险评估,健全舆情预警机制。这主要在于,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网络风险评估的可行性,尝试构建一套重大事项网络輿论压力测试、网络舆情传播预测等风险评估办法,使得在重大事项出台前后的征求意见、网民互动、发布引导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对重大事项及发布程序的修订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减小或杜绝政策性网络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建立构筑受理、办理、查询、回复、督办、统计等“六位一体”的网络问政平台以及舆情监测、研判、上报、预警、应对等“五位一体”的网络舆论引导平台,用舆情智能监控技术及时甄别和处理各种舆情信息,并对舆情发展趋势、走向及可能的影响范围,做出评判,力争对舆情苗头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

建立联动处置机制,监测网络舆情事件。这主要在于要建立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应急联动机制,对此,可建议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应急指挥协调小组,该协调小组可由网信办牵头,公安、通信、经信委等主要网络管理部门和有关涉事部门都参与其中,并密切联系移动运营商和平台运营商,明确它们对用户发布的信息承担事先审查业务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加快建构“大监测”工作机制,即通过在各市、县和省直各厅局中设立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努力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广覆盖的“大监测”联动机制,形成监测合力。

开拓政务公开渠道,完善舆情平台建设。这主要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动政务信息发布和开拓政务公开渠道。一方面要加强官方微信公众号建设,并联合新闻网站、政务微博等,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扩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政府还应积极应对手机客户端的应用,可以建立辟谣APP、提醒短信、专项手机报之类的应用,以更快抢占舆情高地。要重点建设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平台、IDC信息安全管控平台以及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急联动平台等,实现网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电子化办公和全程闭环管理,加快构建网络舆论快速应对平台,提升省市县(市、区)及跨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水平。

加强正面宣传力度,宣扬自媒体正能量。这主要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把握自媒体内容特点,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正面宣传力度,一是要发挥政务微博、微信的作用,全面推行江苏党委和政府自媒体发言人制度,掌握“黄金一小时”的处置原则,建立及时发声和有效发声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发挥党政领导和基层公务员的个人影响力,倡导开设微博微信,塑造良好形象,宣扬正能量。三是要加强自媒体苏军建设,通过调整人员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分领域、分类型、分层次地推进网络苏军建设,加快形成“正规军”、“游击队”、“特种部队”等不同层次的网络苏军。四是要系统策划、组织和引导自媒体的内容创新和传播,创作和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微电影、微博客、微视频、微音乐等,努力抢占视频分享、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等自媒体应用薄弱领域。五是要紧密联系有重要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避免一些偏激言论误导网友。

〔本文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网研中心杜家雷主任、南京邮电大学黄婷婷副教授共同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自媒体大发展背景下网络舆情规律及引导路径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杜家雷 黄婷婷

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论文 篇3:

基于自媒体的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在界定自媒体背景下网络政务信息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自媒体背景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特点,运用DEMATEL方法研究了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识别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特征和传播主体数量的中心度最大,是影响自媒体时代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最关键因素,转发行为、政府投入、外界干扰、内容质量和评论行为都是影响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自媒体;政务信息;影响因素;DEMATEL方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5.013

〔Key words〕we-media;government affairs information;influencing factors;DEMATEL method

我國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政务信息工作,通过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倡导各级政府依托网络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提升服务效率的目标。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网民的数量大幅增加,公众在互联网上发布、检索、传播与共享信息日益频繁,我国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1]。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个人或机构能够将自身想法、意愿以及信息随时随地的与外界沟通和交流,产生即时传播效应[2],为政务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塑造形象、发布消息、与大众互动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加强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另一方面,以自媒体为依托的网络政务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参与到政务自媒体平台中的信息主体层次不一,如果出现网络舆情,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这为政府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自媒体情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传播特点和内容的研究,Wigand(2010)认为自媒体在政务信息应用中具有沟通范围广、信息发布更新及时、分享信息海量以及能够与外界建立良好沟通方式等四大优势[3]。段尧清等(2016)以中国政府网微信公众号为例,从信息标题、信息形式、信息内容和信息来源等4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政务类易得性信息特征,建议政府部门在微信公众号运营过程中从信息本身特征角度调整信息编排策略,提升政务信息易得性[4]。吴朝彦等(2017)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7个城市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主题进行分析归类,将其划分为公共服务、新闻报道、政策法规、生活资讯以及文化历史等5个一级主题词,解释和探讨了不同主题信息发布存在差异的原因[5]。其二,关于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GiWoong Yun等(2016)认为Twitter账户中重要列表人是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信息借助影响力大的账户快速传播[6]。Bertot等(2012)分析了政务微博发布者与公众距离,发现公众对发布者的距离感远近较发布者本身更重要,建议政府多依靠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政务信息,缩短与公众的距离感[7]。其三,关于传播策略与传播模式的研究,罗贤春等(2016)对传统大众媒介、网络媒介以及自媒体媒介下政务信息传播模式进行比较,指出自媒体时代政务信息传播呈现的是感染型“小世界”传播模式[8-9]。王晨(2016)指出,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双向通道模式,信息在网络多级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异化的可能性,信息有效传播面临着发散性牛鞭效应引发的信息失真、集中性马太效应导致的还原“失声”障碍,建议通过整合信源主题、规范意见领袖、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促进信息有效传播[10]。其四,关于政务信息监管与机制建设的研究,丁利(2014)以兖州公安微博发布对相关当事人行政拘留处罚不当进行道歉的事件为例,对政务微博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问责指向研究,指出政务微博网络舆情扩散迅速广泛,网民政治参与能力有待提升,同时政务微博运行监管制度有待完善,政务信息发布管理制度、舆情处理流程、可量化的监管制度与考核标准亟待落实[11]。郭高晶(2017)对政务微博绩效评价进行定量研究探索,综合考虑政务微博评价过程中多投入多产出要素构建了政务微博绩效评价的DEA模型,并以我国省级政府政务微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12]。

现有研究成果中,对于自媒体背景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特点和内容、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传播策略与模式、政务信息监管与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13],为网络政务信息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中对自媒体背景下网络政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对各个影响因素中关键要素识别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从自媒体时代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特点出发,充分考量自媒体时代网络政府信息内涵特征以及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方法研究了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關系,在识别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并提出相应建议,为促进政务信息的有效传播、畅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一定参考。

1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11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概念

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是指信息主体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网络政务信息,实现政务信息在信息发布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接收者之间双向或多向信息反馈,从而达到政务信息公开、加强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提升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等目的。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具有以下内涵:其一,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广大群众开展信息交流的新渠道。政府部门通过自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实现政务信息即时发布,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投诉受理和答疑解惑等服务,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其二,它是党政部门听取民意和汇集民智的新渠道。政协、工会等参政议政组织通过设置相关议题、征求民意,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到政府决策中,起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作用。其三,它是民众监督公权力的运行的一条新途径。政务信息通过自媒体传播是目前权利监督体制的一种有效补充。以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为例,其快速传播和转发功能,更容易形成公众监督的微力量[14]。

12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备灵活自主性、普及范围广以及互动与转发机制突出等特点[15],使得网络政务信息在自媒体背景下的传播内容、传播范围、传播形式以及信息主体之间关系存在显著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传播内容具有异质性。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发布和传播信息,从传统媒体上的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参与,这就使得不同主体传播的政务信息内容具有异质性的特点[16]。自媒体时代网络政务信息的高速传播使得把关人没有能力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把关,当意见领袖滥用话语权时,容易给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第二,传播范围具有广泛性。正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即时性使得政务信息传播重塑了人们的时间观和空间观。自媒体时代每个公众都能够依托移动终端平台制造、发布、接收信息,网络政务信息的互动和转发能够在瞬间完成[17],不受地理空间限制,促使政务信息迅速、广泛的传播,成为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

第三,传播形式具有强互动性。政务信息依托自媒体平台传播中主要采用转发、评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这里面的互动主要包括政府——大V、公众——大V以及公众——公众3种类型。普通公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在自媒体平台得到了空前扩大,能够对信息传播者发出的政务信息进行赞同、反对甚至提出质疑等,常常出现“楼主”瞬间成“看客”的现象。

第四,信息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小世界性。在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主体出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信息、创造信息、分享信息[18]和解读信息,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用户往往会根据信息传播习惯主动选择、共同关注、了解某一政务信息。在用户偏好、兴趣以及情感等多种具有针对性的因素作用下,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具有“小世界性”。

2基于自媒体的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21指标筛选

基于传统传播学理论,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自媒体背景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炼出传播主体要素、信息属性要素、传播环境要素、用户反应要素等4个维度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一级指标,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网络政务信息的传播。

211传播主体要素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务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政府,每个信息传播主体通过自媒体(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可以实时的传递和发布信息,通过自身的社交网络实现政务信息传播的功能。结合移动社交媒体的具体特性和信息传播主体的个性,将信息传播主体数量、信息传播工具、形象和知名度、社会网络特征作为传播主体要素的具体评价指标[19-21]。

212信息属性要素

信息属性是自媒体网络政务信息传播中重要的核心指标,信息主体以不同的形式向关注用户推送信息,信息传播的类型、方式以及时机都会直接影响着用户综合感受[4],进而影响自媒体用户对网络政务信息的评价和用户个人行为,因此将信息的内容质量、标题和形式、时效性作为评价自媒体网络政务信息属性要素的指标[8]。

213传播环境要素

自媒体背景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外界环境对信息接收者选择信息具有引导作用,网络政务信息的传播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和组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对自媒体网络政务信息的传播具有直接影响,同时需要移动互联网的支持。基于此将外界干扰、网络环境、政策环境和政府投入作为传播环境要素的具体评价指标[22-23]。

214用户反应要素

用户接收到政务信息后的反应是表征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自媒体时代用户通过对移动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政务信息进行点赞、转发和评论来表达其对信息的态度,因此从自媒体时代网络政务信息传播效果的角度将转发行为、点赞行为和评论行为作为用户反应要素的具体评价指标[24-26]。

综上,构建涵盖传播主体、信息属性、传播环境、用户反应4个一级指标要素、14个二级指标要素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信度检验

为了确保筛选的指标要素的合理性,运用专家访谈法对指标要素信度进行检验。选取16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其中,高校政务信息研究专家6位、新媒体领域专家5位、政务信息媒体人5位,通过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形成访谈记录,分2组对编码进行检验,采用归类一致性系数和编码信度系数来表征筛选信度。

其中归类一致性系数反映所筛选的指标要素归纳的一致程度,它是指编码检验者对同一份文本记录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占编码总个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27]:

CA=2ST1+T2(1)

式中,S为编码者归类相同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指标要素数量;T1和T2分别是两位编码者对同一份访谈记录编码的总个数。R是编码信度系数,用于衡量编码者对编码归类的可信程度,其数值大小反映了归类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R=N×CA1+(N-1)×CA(2)

式中,编码者个数N为2。

采用以上的方法对政务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指标归类一致性、编码信度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计算结果显示,二级指标的归一类系数介于080~088之间,平均值为083;编码信度系数介于089~094之间,平均值为091,表明筛选出的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指标的信度较好,满足研究要求。

3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31分析方法与计算过程

运用DEMATEL系统因素分析方法对自媒体时代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分析过程如下:

1)确定影响因素。构建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设各个因素为C1,C2,…,Cn;

2)构建直接影响矩阵,确定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矩阵为n阶矩阵Xd=(aij)n×n,其中aij表示影响因素Ci对Cj的影响,数值大小反映了影响的强弱(0代表无关系、1代表关系弱、2代表关系中、3代表关系强);

3)将影响矩阵正规化。求取直接影響矩阵每行和的最大值,将直接影响矩阵的每个元素除以该值,得到正规化矩阵;

4)求取综合影响矩阵。利用正规化矩阵计算综合影响矩阵的公式为:T=X(1-X)-1;

5)计算各个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其中中心度反映了该因素在整个系统的影响力大小,它是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和,其值越大表示该因素的影响力越大,原因度反映该因素在整个系统中影响其他因素和被其他因素影响程度,它是影响度与被影响度之差,原因度为正表明该因素是原因要素,原因度为负表明该因素是结果要素。

32影响因素识别与计算

通过邀请16位政务信息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打分后,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如表3所示。

33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1一级指标要素的关键因素分析

根据表4计算结果,一级指标要素的中心度统计排名依次为:传播主体要素、传播环境要素、用户反应要素和信息属性要素,表明传播主体要素是整个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级指标要素,传播环境要素的影响作用也比较大。从原因度指标的排名上看,传播主体要素、传播环境要素、信息属性要素和用户反应要素,其中,原因要素为传播主体要素、传播环境要素、信息属性要素,结果要素为用户反应要素。

332二级指标要素的关键因素分析

从二级指标要素的原因度可以看出,形象和知名度、内容质量、社会网络特征、政府投入、网络环境以及主体数量等6个因素的原因度大于0,为原因要素,这6个因素在系统中主动影响其他因素,形象与知名度、内容质量的原因度最大,说明政务信息传播过程中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传播主体的形象、知名度和信息内容质量是影响传播效果的根本原因;转发行为、点赞行为、评论行为、时效性、政策环境、传播工具、标题和形式以及外界干扰等8个因素的原因度小于0,为结果要素,这8个因素在系统中更多地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转发行为和点赞行为的原因度最小,说明政务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行为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二级指标要素的中心度可以看出,社会网络特征和主体数量的中心度最大,说明这2个子因素是网络政务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最关键因素。其他相对重要的子因素分别转发行为、政府投入、外界干扰、内容质量和评论行为,这5个因素的中心度在35以上,在政务信息传播过程中影响较为显著,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333因果关系的四象限矩阵分析

根据表4中的数据,以中心度和原因度分别为横、纵坐标绘制出因果关系象限图,横、纵坐标的交点为(φ,0),其中φ为各子因素的平均值,将14个子因素绘制到4个象限当中,如图1所示。

位于第一象限因素包括形象和知名度、内容质量、政府投入、社会网络特征和主体数量,他们是整个系统的驱动因素,对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的传播影响力最大,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位于第二象限网络环境是支援性因素,起辅助影响作用。位于第三象限因素包括标题和形式、时效性和政策环境,他们是整个系统的独立性因素,在整个系统中属于较为重要的被影响因素。位于第四象限因素包括外界干扰、传播工具、评论行为、点赞行为和转发行为,他们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问题因素,最易受到其因素影响。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特点,从传播主体要素、信息属性要素、传播环境要素、用户反应要素等4个维度构建了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从系统因素分析的角度,明确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并将各影响因素划分为驱动要素、支援性要素、独立性要素和核心问题要素,得出以下结论。

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14个影响因素二级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网络政务信息的传播,但不同的影响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形象和知名度、内容质量、社会网络特征、政府投入、网络环境以及主体数量等6个因素为原因要素,在系统中主动影响其他因素。转发行为、点赞行为、评论行为、时效性、政策环境、传播工具、标题和形式以及外界干扰等8个因素为结果要素,在系统中更多地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自媒体环境下政务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中,社会网络特征和主体数量的中心度最大,是影响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最关键因素,转发行为、政府投入、外界干扰、内容质量和评论行为都是影响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应予以足够地重视。为了提高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效率,扩大影响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信息传播主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在一级指标要素中,中心度和原因度最高的指标均是传播主体要素,表明传播主体是网络政务信息传播中是最关键要素,且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在自媒体环境网络政务信息传播过程中,应注重发挥信息传播主体的作用,不断提升信息传播主体数量,创新信息传播工具载体形式,充分调动政府、意见领袖、公众等各类信息主体传播政务信息的主动性,提升信息传播主体的信息素养,树立传播主体的形象、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强政务信息传播的驱动要素建设。四象限图中形象和知名度、内容质量、政府投入、社会网络特征和主体数量等5个因素位于第一象限,是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关键。因此想要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政府部门应该在提升传播主体形象的同時,及时了解信息接收者的关注点,发布与其相关性和质量都较高的信息,同时加强政府投入,完善社会网络,引导更多的信息主体加入到政务信息传播中。

3)关注用户行为分析,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外界干扰、传播工具、评论行为、点赞行为和转发行为位于第四象限,是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政务信息传播的核心问题因素,用户行为要素的二级指标全部位于第四象限,最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用户行为要素是自媒体网络政务信息传播效果的综合体现,通过及时搜集、汇总、归纳和分析用户信息行为,能够反映信息主体传播各种信息的传播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刘炼,王雅蕾,等.自媒体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4,33(3):88-92,117.

[2]侯筱蓉,李延昊.基于用户情感体验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5):90-93,50.

[3]Wigand F D L.Twitter in Government:Building Relationships One Tweet at a Time[C]//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w Generations.IEEE Computer Society,2010:563-567.

[4]段尧清,程宁静,肖博.基于政务微信公众号的易得性信息特征研究[J].情报科学,2016,(7):131-135.

[5]吴朝彦,饶阳泓.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城市政务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主题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2):52-56,67.

[6]Yun G W,Morin D,Park S,et al.Social Media and Flu:Media Twitter Accounts as Agenda Sett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6,91(4):67.

[7]Bertot J C,Jaeger P T,Hansen D.The Impact of Policies on Government Social Media Usage:Issues,Challenge,and Recommendation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29):30-40.

[8]罗贤春,庞进京.基于自媒体的政务信息传播“小世界”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6):82-87.

[9]罗贤春,庞进京,袁冰洁.媒介环境变迁中的政务信息传播模式演进[J].图书馆学研究,2017,(2):95-101.

[10]王晨.网络环境下信息有效传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情报探索,2016,(2):127-130.

[11]丁利.政务微博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问责指向研究——基于兖州公安微博的实证[J].现代情报,2014,(12):50-54.

[12]郭高晶.基于DEA方法的省级政府政务微博运营绩效评价[J].现代情报,2017,37(10):66-71,92.

[13]袁冰洁,罗贤春,李伶思,等.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研究热点主题领域与趋势[J].现代情报,2016,36(12):133-138.

[14]龚花萍,刘帅.基于微信平台的政务信息公开新模式[J].现代情报,2014,34(4):62-66.

[15]陈海春,李欣欣,赵玉攀,等.政务微信对传统政务模式的改造研究——以“广州公安”政务微信为例[J].现代情报,2015,35(5):141-145.

[16]胡吉明.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机制[J].情报科学,2015,(1):15-18,34.

[17]崔金栋,孙遥遥,郑鹊,等.我国政务微博社会网络特征对比分析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12):120-126,132.

[18]邓春林,何振.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J].现代情报,2014,34(5):13-16.

[19]李宗富,张向先.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84-93.

[20]李宗富,张向先.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形成机理、结构与类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8):32-39.

[21]闫奕文,张海涛,王丹,等.信息生态视角下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10):109-115,124.

[22]蹇洁,张英培,刘雪艳,等.政务微博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现代情报,2017,37(7):55-59.

[23]刘卫利.信息传播中的障碍分析[J].情报杂志,2010,29(10):176-179.

[24]叶凤云,邵艳丽,张弘.基于行为过程的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4):71-77.

[25]朱琳,汪蕾,陈长,等.网络信息传播的从众行为研究——以微博为例[J].现代情报,2014,34(12):17-22.

[26]柯赟.新浪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效果预测[J].现代情报,2016,36(3):22-26.

[27]Winter D G.Manual for Scoring Motive Imagery in Running Text[M].4th ed.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4.

(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孙彦波 陈达

上一篇:书法教师工作报告下一篇:检修队职工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