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通用8篇)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篇1

1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萌生于1946年创办的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8054人,其中本科生7089人,专科生106人,硕士研究生859人。学院“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文化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的办学功能日益彰显。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46年公立艺术吉林省教育厅

2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4月,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9月,坐落于西青区的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正式启用,办学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58年公立师范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3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以软释、电子信息、游戏动漫为特色,经济管理和人文艺术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南泉和双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65.5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29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6.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0.5万册、电子图书58万册,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余人。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私立综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4鲁迅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38年公立艺术辽宁省教育厅

5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22年公立综合上海市人民政府

6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96万平方米。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54年公立综合教育部

7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572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4700余名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百余名。学院教学科研面积共占地495亩,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公立艺术教育部

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其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多人,教师1500多人,拥有院士、百千万国家级培养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等专家60余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等10多个。专任教师博士化率70%以上,国际化率达54%。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60年公立理工江苏省人民政府

9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在邮电通信行业、信息产业领域,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建设、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加强建设,加快发展,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50年公立理工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信部

10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成龙、广汉科教园、东校区四个校区,校园面积33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38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3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约110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1800余人。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46年公立综合四川省人民政府

11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工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迄今已经有29年的办学历史。学院现占地面积702亩,建筑面积325544平方米,在校生15180人,设有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86年私立财经山西省教育厅

12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有江宁、幕府、白下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江宁大学城。学校占地总面积97.2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51.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23.2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12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9000人。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58年公立理工江苏省人民政府

13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北大等大学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学校拥有14个校区,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学校校本部位于交通便利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北四环校区。学校设有14个学院。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78年公立综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4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112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15.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3.80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312.8万册,电子图书76.6万册,中外期刊1951种,建立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技查新工作站。体育运动场地21.37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馆3.45万平方米。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56年公立工科湖南省人民政府

15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北京市“省部共建大学”。建校61年来,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十余万名,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54年公立师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6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座落在海河之滨。学院现有天纬路校区和志成道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现有本科以上全日制学生4871人,其中本科生4347人,研究生424人。全院现有教职工447人,专任教师273人中博士13人,硕士167人,拥有正高职称51人,副高职称81人。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公立艺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17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迄今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以经、管、工为主,经、管、工、理、文、法、史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50年公立财经商业部、轻工业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8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9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庆祝大会。____在会上充分肯定了百年北师大的办学成就,并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公立师范教育部

19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占地多亩,拥有阳光、南湖、东湖、雄楚四个校区,植根于荆楚文明之沃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践行特色办学理念,秉承“崇真尚美”校训,坚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发展精神、彰显特色的执着精神”,历经五十余载,已成为理、工、文、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58年公立工科湖北省人民政府

20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科性大学,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同年合并了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惟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

创建时间学校类型学科类型隶属单位
1979年公立工科湖南省人民政府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篇2

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在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批复了近10个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就是其中一个。自2008年算起, 历经4年, 项目建设已近结束, 我们需要对成果进行总结, 并等待着验收。

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1], 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 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 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 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

特色专业的建设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 是否有明确的特色定位或特色凝练, 是否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为此, 北京工业大学紧扣国家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战略要求, 紧扣北京产业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 紧扣北京市紧缺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为北京市培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 数字艺术基础知识, 以及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专业知识, 具有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及艺术理解能力的, 能够进行数字媒体内容的制作与加工、组织与管理、交互与控制、表示与呈现、通信与传输等软件开发工作且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定位指导下, 提出了用数字皮影打造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的专业特色,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皮影知识要素及技术要素构成一条知识与技术主线将培养方案中的各个课程紧密联系起来, 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实验环境建设、科研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建设, 最终形成了“人无我有”且影响较好、示范性较强、形成鲜明特色的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专业。

1 数字皮影概念

皮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是一种由说、唱、音乐相结合, 由艺人操控表演的融合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 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 (动画) [3]。特别是它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艺术特点, 使得皮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及悠久的历史。中国皮影于2011年11月26日,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数字皮影是指:

(1) 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皮影的制作和表演转变为可度量的数字、数据, 再应用这些数字、数据建立适当的数字化模型, 并转化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 由计算机统一处理;

(2) 利用人机交互技术 (如多点触控、鼠标、键盘以及视频捕捉等) 控制皮影模型的运动 (或表演) ;

(3) 利用计算机动画、游戏等技术进行特效展现和特殊表演展现;

(4) 利用网络技术支持异地多人在线实时的表演。

因此, 数字皮影不是单纯的动画制作或游戏制作, 而是使表演者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对数字皮影道具进行操纵, 配合视觉、听觉上的渲染, 达到与传统皮影戏表演高度吻合的程度。

数字皮影可衍生各种娱乐性表演, 如戏曲、话剧、相声、舞蹈等;可衍生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动作编排与表演, 如体操、健美操、太极拳等。

数字皮影支持多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如:美术、戏曲、动画、影视等艺术, 平面设计、骨骼建模、动画制作、实时渲染、视音频后期编辑与合成、视频捕捉、虚拟现实等数字媒体技术, 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网络通信、操作系统、游戏开发、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或软件技术。

数字皮影支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数字艺术学科的特色建设, 如:打造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兴趣小组以及基于数字皮影的表演团体, 制作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数字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文化艺术的素质修养和创意、创新与创业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技活动和科研学术能力。

数字皮影支持教师开展精品课程、专业教材及实践教学案例的建设, 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开展科研学术研究与项目开发, 形成以数字皮影为核心内容的学科和专业特色。

因此, 我们可以此为开端,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 创新地应用数字技术开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先河, 开创民间艺术传承, 发展的新途径和新路子。

2 基于数字皮影的课程设置

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特色专业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 是以专业数学基础、专业英语、艺术基础、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软件工程以及数字媒体技术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 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有: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学建模、概率与数理统计;艺术基础课程有:形态构成与视觉传达、艺术赏析、计算机绘图、平面设计、动画制作以及游戏概论;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配套有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另外, 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 开设有创新学分及工程训练课程。

2.1 支撑数字皮影特色建设的一些重要课程

数字皮影涉及皮影文化艺术资料、皮影素材、皮影媒体内容、皮影动画及戏曲影视、皮影游戏、皮影表演、皮影社区或皮影门户、皮影博物馆等内容。基于这些内容, 我们在前面介绍的课程中可以引入数字皮影知识要素和技术要素, 如:在艺术赏析课程中可引入皮影艺术鉴赏, 在形态构成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中可引入皮影设计, 在动画基础、音视频处理、数字影视特技等课程中可引入皮影动画制作, 在游戏概论、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中可引入皮影游戏开发和皮影表演控制, 在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等课程中可引入皮影运动建模和皮影控制算法, 在网络课程中引入网络皮影在线实时表演, 在数据库课程中引入皮影媒体内容管理, 等等。

事实上, 数字皮影的精髓和灵魂是数字皮影表演, 它涉及以下内容:

1) 从幕后走进计算机, 从幕布展示走向屏幕显示;

2) 从传统皮影的制作过程变为图像扫描和图像处理过程、平面设计过程、骨骼设计过程以及运动模型设计过程;

3) 从传统灯照影视及特效表演变为镜头特效、动漫特效、游戏运动特效等现代效果;

4) 从传统皮影的物质造型变为具有重力、碰撞特性的现代数字皮影运动模型;

5) 从传统竹棍操纵变为计算机的鼠标、键盘、多点触控以及视频捕捉等组合的现代人机交互表演操作;

6) 从传统的社团场地表演变为异地的网络社区在线表演和观赏;

7) 从传统的民间艺人表演变为类似于网络游戏的全民娱乐, 并走入家庭或社区、走进企业或学校、走进课堂或文化室。

8) 从传统的皮影地域文化体验变为集皮影文化艺术资料、皮影素材库、数字皮影媒体内容管理、皮影动画及戏曲影视、皮影游戏、皮影表演娱乐、皮影社区及门户于一体的网上数字皮影博物馆。

为了能够进行某出数字皮影戏的表演, 我们必须开发或构建一个该皮影戏的数字皮影表演平台。开发一个数字皮影表演平台要用到各种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如: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流媒体、操作系统、图形图像、信息安全、软件架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项目管理、平面设计、动画、游戏、音视频后期处理、脚本编程、人机交互等。当然, 学生能够在该平台上进行皮影戏的表演, 除了要具备一定人文艺术修养外, 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具备有数字皮影戏曲的表演特长。

2.2 数字皮影重要建设课程

我们在大四第一学期, 充分应用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 将数字皮影相关内容设置创新学分课程和工程训练课程, 共计8个学分。

创新学分课程2门课 (每门课分别为2学分, 48学时) :数字皮影动画与游戏制作, 数字皮影表演平台技术。其中, 数字皮影动画与游戏制作课程以3DMax或Maya为开发和应用平台, 充分地应用了骨骼技术 (如骨骼动画) ;而数字皮影表演平台技术课程则是以Adobe Flash CS5为开发和应用平台, 具体课程内容有:皮影素材的平面制作与加工、皮影媒体内容的组织与管理、皮影骨骼引擎技术、皮影骨骼及运动模型、多点触摸和交互控制编程、皮影表演特效及舞台切换、网络皮影表演平台技术以及皮影表演动画生成。

工程训练4学分 (共4周) , 要求学生开展与数字皮影相关的作品设计。

3 基于数字皮影的学科建设

“211”高等院校必须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龙头, 能起到引导方向、凝聚团队、搭建平台的作用。首先, 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科水平的提高, 学术成果的转化, 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同时, 学科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造了条件。教师参加科学研究, 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专业知识, 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 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 学科建设使实践教学条件得以改善;最后, 学科建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或科研项目, 使他们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快速地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5]。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知识源泉和动力, 学科建设必须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 以科研反哺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要靠学科建设来支撑。

3.1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学术工作

我们在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 非常重视学科建设, 自始至终地将数字皮影的科研学术工作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及北京市教委通过北京市教委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等项目的经费资助给予了我们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我们通过这些科研项目及学术活动的开展, 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搭建了能够支持教师科研、学生科技活动的数字皮影表演平台实验室。

在这4年的学科建设中, 我们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学术成果。如:发表各类期刊、会议学术论文及教学研究论文10多篇 (其中EI检索的6篇) , 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 (“数字皮影交互软件”软件著作权被北京发明协会评为“中国移动G3杯”暨第六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优秀奖) ;学生以数字皮影相关技术研究或相关项目开发为题, 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和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其中, 本科毕业设计10多人, 研究生论文课题20多人;学生以科技活动的成果“数字皮影交互平台”参加团中央组织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三等奖, 以科技活动的成果《法场救太君》的皮影动画获第三届中国学院优秀奖。另外, 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特色专业建设成果为2009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 (二等奖) “面向产业服务北京拓展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1年底, 作者作为特邀嘉宾在第五届中国数字传媒教育与发展论坛年会做“让民间艺术插上数字技术的翅膀更高地飞翔——开辟皮影艺术传承、发展的新路子”主题发言, 受到大会的欢迎和与会者的关注。国内同行专家对我们在数字皮影上取得的科研学术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认为:科研学术成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其数字皮影表演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实现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也为民间皮影艺术数字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手段或途径, 这对推进皮影表演艺术及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3.2 学科建设中的知识创新与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十分注重知识创新, 将创造知识用于服务社会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基于这种理念, 在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2011年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及2011北京青年创新创业博览会等各种场合积极地宣传和展示我们在数字皮影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寻找和创造将创新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机会。特别是在北京文博会上, 参展的“多点触摸式数字皮影交互平台”受到了参观者的极大好评, 并受到包括CCTV2, CCTV13、中国广播网、新京报、新华网、中国视障教育网、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在内国内知名媒体的积极报道。与此同时, 我们积极与国内著名的龙天皮影剧团牵手, 联合打造数字皮影戏, 实现高科技与传统皮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另外, 我们有意识地将创新知识转化为教学资源, 对科研学术成果进行开发和凝练, 设计了2门本科生创新学分课程:数字皮影动画与游戏制作, 数字皮影表演平台技术。这些课程 (包括工程训练) 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并提交了高质量的、创意程度高的数字皮影戏。如:武松打虎、葫芦娃、东郭先生与狼、花木兰、采桑女、人生成长、街舞、骑马格斗以及十八相送等数字皮影戏。同时, 学生也对数字皮影课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1) 数字皮影课程在让我们发挥能力和想象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来实现的; (2) 本课程通过将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 很好地培养了我们创意、创新及科技活动等的实践能力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让我们了解到我国博大精深的皮影艺术如何与先进技术合二为一成为数字皮影或进行数字皮影表演的,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一笔财富。

总之, 学生通过上述课程的实践与创新活动, 深刻体会到民间传统艺术数字化保护和发扬的意义和技术实现,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在民族传统戏曲、艺术修养、文字与口头表达、交流和沟通以及现代意识等综合素质上得到明显提高;另外, 这些课程扩大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等活动的领域, 如:平面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等大赛以及“挑战杯”等科技大赛;最后, 学生可以针对数字皮影制作与表演中的各种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成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重要工作内容。

4 结语

我们以数字皮影为基础开展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的专业特色建设, 得到了高等学校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他们认为:目前很多院校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要么定位不清晰, 要么一窝蜂地定位在影视、动画和游戏上, 这本身就是缺乏创新和缺少特色的一种表现。北京工业大学基于数字皮影开展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特色专业的建设, 为我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给出了在特色专业建设上进行创新的好思路。其特色专业建设经验与成果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推广性。同时, 专家们也希望我们进一步分析数字皮影要素, 要将有关课程引入数字皮影要素的内容落实到课程大纲上, 并进行多个轮回的实践和总结, 编写出核心教材, 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课程, 使基于数字皮影的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能够真正被借鉴和推广。

摘要:根据教育部对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目标及要求, 针对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特色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 提出用数字皮影打造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特色专业特色的建设方案, 并以此为基础,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包括:课程建设、实验环境建设、科研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建设。与此同时, 对建设成果进行凝练和总结, 使其能够被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字皮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耿卫东等.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0 (16) :99-101, 105.

[2]百度百科.特色专业.http://baike.baidu.com/view/2745450.htm#1.

[3]中国美术学院皮影数字博物馆.皮影数字博物馆简介.http://digitalmuseum.zju.edu.cn/front.do?methede=showTheme&oid=8a8691a629916f65012991b395d30006&schoolid=7.

[4]北京日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皮影戏列入“非遗”名录[EB/OL].http://www.bjd.com.cn/jryw/201111/29/t20111129_1270038.html.2011.11.29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篇3

关键词:制冷与空调;专业;特色技术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是高职院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品牌。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与地区行业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走校企深度合作之路;充分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借助行业的指导和企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发挥各自的优势,把课堂拓展到企业,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方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用性更强,使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了解专业,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初步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实训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技能零距离;彰显了专业特色。

一、重塑“菜单式”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特色的核心

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工学交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菜单式”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合作企业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内在能力要求的深度调研、分析,构建基于职业能力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和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教材体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中,突出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合,按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创新课程体系,围绕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同时,全方位引入企业文化,强化专业技能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一)重塑以企业典型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双方人员参加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小组,根据合作企业典型岗位能力要求,围绕合作企业对学生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要求设置“菜单式”特色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设置中,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成果以及本专业最前沿的信息及时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来;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开设具有企业特色、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根据合作企业是生产空调制造企业的特点加强了机械加工、机械制图、焊接技术、制冷与空调设备等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教学比重;开设了WI(作业指导书)、ISO9000系列标准等专题讲座,形成了“天加班”的课程菜单。而“三菱重工空调班”则是在“天加空调班”的课程菜单的基础上,增设了“三菱重工多联机安装与维修”、“三菱重工E-solution 空调设计软件应用”、“维护PC技术软件的应用”等极具企业特色的专业技术课程。

(二)特色教材建设。我们根据合作企业不同的“订单”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专业特色课程教材。由专职教师和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亲自挂帅,组织教材编写小组,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技能标准引入教材中。形成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工学交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教材。开发出:“天加制冷、空调设备维修与运行管理”、“天加风机盘管、空调箱生产操作规范”、“三菱重工多联机安装与维修”、“三菱重工E-solution 空调设计软件应用”、“维护PC技术软件的应用”等特色教材及与之配套的习题库、工程应用案例库、试题库、网络学习资源等。

(三)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根据“中级制冷工”、“制冷工操作证”、“预算员”、“CAD绘图员”、“维修电工”等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配合企业“订单”要求,把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资格考试内容有机融合。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毕业前具有相应的技能等级,“天加空调班”同学具备“中级制冷”、“制冷工操作证”等;“三菱重工空调班”同学具备“中级制冷工”、“制冷工操作证”及三菱空调自己的“多联机安装维修培训证书”。

(四)重塑以能力素質评价为导向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在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过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引入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施行校内和企业共同考核的模式。形成了以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考核学生能力的准则,最终体现了考核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例如“天加空调班”的学生,某一门课程的总评成绩,不但包括校内的学习成绩,还要加入该生在天加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的绩效考核成绩,引入“日常行为”、“6S”、“TMP”、“工作效率”、“工作态度”、“质量”、“成本控制”、“工艺”及“合理化建议”等评价项目,课程总评成绩为校内和企业成绩加权后的结果;形成了能力素质评价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体现了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

二、打造专兼职教师一体教学团队是专业特色的关键

在我们合作办学的实践过程中,坚持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重点打造一批技术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团队;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专兼职教师团队由学院本专业教师和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各类专业人才组成,这样的团队对于学校而言有利于促进专业“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对于企业而言,培养的学生其职业能力就业岗位更为贴近。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骨干教师为一体的“专兼职”的优秀教学团队。

(一)“走出去”。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学校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或同步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工作;教师在企业工作过程中,通过企业实践工作开展科研,既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又能更快更好地接触到最新的技术、产品或其他前沿的科技成果;同时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通过交流学习,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在让专业教师具备一线工作经验,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选派骨干专职教师外出进修和学历提升促进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请进来”。兼职教师是专兼职教师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行业和合作企业为本专业提供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他们传授的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授课时还与学生分享实际经验及行业的最新信息,并且带来了大量的区域人才需求信息,增强了学生就业学习的针对性;同时每年还定期给专职教师进行新技术培训,提升专职教师的技术水平。“天加制冷、空调设备维修与运行管理”、“天加风机盘管、空调箱生产操作规范”、“三菱重工多联机安装与维修”、“三菱重工E-solution空调设计软件应用”、“维护PC技术软件的应用”等相关专业特色课程基本都由企业技术人员来承担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数控技术专业特色班级建设方案 篇4

葛冬云

近年来我校的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去年更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校生突破了万人大关。与此同时,我校的教学和专业建设问题也突显出来。我校一直以汽车类专业建设为重点,目前汽车类专业已成为我校的品牌专业并在省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它也是我校吸引生源的第一专业。但随着国内、省内机械制造类产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类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在整个机械制造类人才中数控技术人才又是需求量很大的一类人才。我校自1999年开设数控专业以来,已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该专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实训条件的改善,但与其它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校该专业学生数较多,招生与就业情况良好,近年来,我校已着力于数控专业师资的培养与引入,并在机电专业开展了数控教学,已有较好的数控方面师资基础。今年我校计划招收08秋初数控有8个班级,高中数控有2个班级,加上08春招2个班,将有约700余名学生。为更加提升我校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打造我校的又一品牌专业。机电教研室拟重点打造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通过该专业建设,打造出一批在省内、国内较具影响力的名师;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但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为集中精力建设,机电教研室拟在08—09学年第一学期先组建一个数控特色班级,通过该班级的建设带动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和其它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特色班级组建初步方案如下:

一、特色班级组建目的和具体方案 1.专业建设的社会背景与人才需求预测

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数控技术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蓝领型”数控技术人才,这类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约占70%,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2.班级组建

以08—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从08秋初中数控8个班级中选拔60名学生,由各班级总成绩前15名综合表现良好的学生(共约120人)报名参加综合基础知识测试,最终录取成绩前60名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对该班在师资、实训等方面进行倾斜。无特殊情况,该班级学生必须在校完成两年的学习时间方可实习就业。

3.师资遴选

由教务处和教研室共同通过综合考查,选择各科目优秀教师担任该班级的任课教师。

二、特色班级建设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1.班级建设的目标

对该班级学生加强理论教学,加大实训量,使该班所有学生都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的专业比赛,从而提升我校在该专业的影响力。通过特色班级建设,经过3~5年的努力把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方法好、教学手段先进、具有较大办学规模、在全省中职教育中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的专业,并争取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为企业输送技能过硬、数量较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2.特色班级建设的基本思路

基础理论根据学生基础,采用分段制教学;专业理论教学,注重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实行模块式教学,实施多证制,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一毕业即具备生产岗位所需的各项技术和操作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深化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强化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把该班级建设成我校的特色班级。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数控设备操作与管理能力,并兼顾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操作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数控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操作、调试、维护和保养工作,也可从事生产现场工艺实施、数控软件使用、数控编程、数控改造、设备管理、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等工作。2.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和电气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初级钳工、机加工、电工基本技能。

3)掌握数控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基本知识,具备数控设备的中级以上操作技能,具备调试、维护、保养数控设备和对设备实施数控改造的初步能力。

4)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CAD/CAM一种软件、实施工艺、数控编程、设备管理、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的基本能力。

5)具备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概述》、CNC车、铣床操作技术训练、CNC线切割技术训练等。

6)具备较好的数控车削、数控铣削加工与编程知识,主要包括《数控车削、铣削加工编程常识》数控车削(铣削)编程技术训练、数控车削(铣削)加工技术强化训练等。

7)具备CAD/CAM软件应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CAD/CAM应用技术常识》、CAD维建模训练、CAM操作技术训练等。

8)综合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一方面提高综合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根据选定的专门化方向,选修提高数控造型、数控设备维修、数控操作等专项技能等。

四、对理论和实训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度,简化原理阐述,删除繁冗的知识,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

2.部分课程或教学单元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中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进行教学,做到理实一体化。

3.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传统加工工艺的教学和传统工种的技能训练,做好传统加工工艺和数控工艺的有机结合。4.在课程中围绕相关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而设置课程内容,如电气控制教学内容以电机控制与调速为主,其它控制技术以元器件识别和正确使用为主等等。这样删除了理论验证与繁冗的计算,精简了内容,避免了重复教学,削减理论课时,为技能训练留下充足的时间。

机电教研室 2008年7月3日

特色班级建设方案

班级目标

机械分院12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班 班级特色: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 2.建设目标: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同学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数控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互相帮助,互相借鉴学习的能力。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大家能紧紧的配合协作起来。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的学习热情上涨,对专业更多的去接触和了解,也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应用计算机技术水平提高了,能利用ppt进行展示。大家集体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对机床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来职业有了初步的规划,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前景。

二、建设方案

1.方案大体:我们先将全班36名同学分为了11组,并在学习一段时间理论课之后定下小组的预计完成目标,每个小组选出组长,我们的辅导员老师会定期给大家讲解专业知识,并布置课后练习,每个组组长则负责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和课后练习的质量。我们预计实行方案如下:前期3月到4月: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由相应的老师来对各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培训,然后每个小组的组长又利用课余时间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直到每个成员都能1,熟悉并掌握机械制图,会画一些简单中等的机械构件及零件的绘图。2.掌握基础的数控编程技术3.掌握学会公差与配合学科。设置考核。由小组长进行组织学习和管理。各小组完成的学习内容用ppt的形式,进行班级展示,由同学大家进行点评和学习。

中期5月:利用实训的机会,上机床实践操作,掌握机床的操作方法,了解机床的结构。并绘制出数控车床的结构简图。各小组用ppt进行班级展示。后期6月:将前期的理论知识和中期数控车床操作的技术结合起来。自己绘制回旋体零件的图样,和尺寸,编写出相应的程序,最终在数控车床上将零件加工出来。

2.日常活动:每周2、周3由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补习专业知识,在4月时有一个3星期的普车实训机会,我们可实际操作机床,了解机床,在5月还有两个星期的数控机床的实训机会,在那时我们会开始实现我们最开始小组定下的预计目标,3.特色活动:我们会组织大家经行一些班级小组间的竞技比赛,比如cad,机械制图比赛,数控机床模拟软件编程加工等各种特色活动,让大家更能清楚的了解我们专业,也更锻炼班级同学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度。

三、验收要求

团队的学习过程材料最后我们将让各个小组的组长用ppt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他们的项目成果。各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产品质量。

四、预期效果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篇5

Spatial-Informatics & Digitalized Technology(SDT)

一、专业简介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如:数字国防、数字政府、数字国土、数字规划、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公安、数字交通、数字农业等。

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和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基础,能运用数字工程技术对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空间信息产业、技术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城市信息管理、航空航天、交通、铁道、国防、公安、旅游、国土资源、海洋、建筑、金融、冶金、水利、电力、石油、煤炭、农业、测绘等)、政府机关、各类高新技术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各类数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或教学科研工作。

二、学制与学分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修满155个学分

三、课程设置

主要专业课程

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篇6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 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 教育 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 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 发展 的 历史 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 英语 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 理学 人体运动 科学 等社会人文科学和 自然 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 中国 古典舞课中华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 现代 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华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华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 考试 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 经济 有效。

数字媒体插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篇7

一、技术创新与数字媒体插画设计

插画家克里斯蒂安·拉塞尔认为:“我发现了一个明净的世界, 真正美的澄澈。我能在转瞬之间重新着色, 重构画面。总之, 以任何我想要的方式重新确定大小、剪裁图像。我对这种全方位建构式的绘画、剪裁和黏贴等要素几乎纯粹数字化的制作越来越感兴趣。”技术创新所提供的互动性对艺术创作充满了新的可能性。

当代插画的创作方不仅仅是将传统的绘画数字化的过程, 更多的是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介入, 是以科技为艺术创作的手段、媒材和载体, 插画的视觉语言是自由和多元的, 具有独特的“异类合成”的美学特征, 其特点是将媒体和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重组、并置、合成、解构、分解、起源、过程、或结果。设计在视觉语言上突破和技术上的革新, 有效地推动数码技术在插画艺术中的广泛应用。随着“纯艺术”和“商业设计”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设计师的技艺填补了图形设计和艺术之间的空白, 而且使用的画具也越来越数字化、简约化, 新型插画因此而获得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 使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数字媒体插画对传统艺术的融合与嬗变

数字媒体插画艺术使我们对传统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物质形态之上的, 插画艺术也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 力求更新、更快、更独特、更自由地表现画家的意图。数码艺术将传统绘画语言数字化, 并将其应用到作品的创作中, 在表现手法、创作方式、作画速度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改变。数字媒体插画有其自身更新快、手法独特、自由表达、易于推广、容乃百川的特点, 计算机艺术让插画家双手从繁重的绘画基本功解放出来, 是对其心灵和思维的解放, 插画家能够更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手段, 思考与实践各种艺术表现效果。

比如将中国的“精英”文化——水墨, 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法数字化, 应用到数字插画艺术中, 整个绘画过程是人机互动的过程, 是艺术家和电脑共同完成在创作作品。我们通过电脑不断探索这种绘画视觉语言的魅力, 这不仅仅是观念上的, 数码技术辅助插画家将其转化为艺术, 辅助观念的传达。插画家不必按照水墨约定俗成的步骤作画, 可以自由地应用数字化的工具, 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 水与墨的渗透、半渗透等艺术效果能够快速地出现在屏幕上, 而电脑技术对传统艺术语言也有了革新, 出现了很多独特的视觉效果是传统架上绘画不会有的。在整个创作中不只是对绘画技法的平淡呈现, 更多的是将设计元素与绘画语言的一种融创。将传统资源作为文化推动力, 结合数码技术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

数字插画将传统绘画单一的静态形式转化成可复制、可传播的多媒体动态艺术, 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并可以增加音频、文字、动画等媒体形式, 加强与受众的交互性和视觉的立体感, 把传统绘画突破性以“实用、高效、通俗、自由”的方式应用到设计的各个行业, 让艺术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三、数字媒体插画的文化表达

由于数字媒体插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流行性, 新媒体艺术往往能够敏感和前卫地把握文化热点, 及时高效的设计并加以传播, 与时尚、流行文化接轨, 受到时代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成为一种先锋性的艺术样式和视觉表达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常常是插画家创造的主题, 当下流行文化群体的审美取向、关注焦点、视觉要求, 对数字插画艺术带来强烈的冲击, 反过来插画家的创作也不断地引导着受众的审美意识。“读图时代”到来使得数字媒体插画感性化的表现更能够满足人们在艺术创作上直观、快捷、明朗的视觉要求。

深化数码技术的研究是对电脑图形在文化和艺术层面上的深层次的探索, 而不是把电脑图形仅仅当作技术、手段或是商品, 使数字技术有效的转化为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 在《数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 中就曾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加拿大传播学和媒介理论研究的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就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 他所倡导的媒介与技术传播之人本化, 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理论的新思潮。日本电脑图形艺术家河口洋一郎先生把电脑图形放到了文化思维和意识的高度来认识, 他把电脑图形艺术理解为“有繁殖力的数字生命体”, 而且强调电脑图形艺术中的“亚洲文化因子”。河口先生向我们年轻的电脑图形艺术创作者和研究者揭示了电脑图形艺术可能达到的深度。一个有效的视觉语言不能不具备高度的表现力, 这种表现力不仅能更迅速、更方便、更清楚、更具心灵震撼力地传播信息, 而且能对现存的各种表现语言进行筛选、优化和创造。掌握这种视觉语言需要插画家深刻地理解绘画技法, 而且应具有将其数字化转变的技能, 以达到传播文化和发挥民族个性的目的。

数码插画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新媒体技术为基础, 将理性的数字设计和艺术灵感有机融合, 使用的媒介也越来越数字化、简约化, 新型插画因此而获得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 使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字媒体插画的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艺术特色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 推动新媒体插画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美院教授宋建明曾这样感慨:“20年前, 对于我们, 艺术和科学是完全隔离的, 而且设备完全被排除在艺术领域之外, 连摄影是否属于艺术都曾引起不小争议。而现在, 艺术家开始选择以高技术为工具, 其挑剔程度与科学家不相上下;而一些科学家也开始对高科技制造的美学效果产生兴趣, 创造了大量连艺术家也叹为观止的作品。”在艺术设计与大众审美的互动过程中, 在科技、艺术、人文、设计彼此之间的对话中, 我们绝不能流于艺术的数字化而已的商业性简单思考, 或是落入一味追求“高科技低艺术”的迷途中。

摘要:数字媒体插画艺术是新兴的计算机绘画视觉艺术形式, 是数码技术和艺术设计融合的产物。本文就数字媒体插画的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这三个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归纳和总结了数字媒体插画艺术特有的规律和表现优势, 旨在通过技术、艺术、文化三方面的因素对数字媒体插画的相互作用的分析, 就如何融合现代科技的手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创新地表现插画做一方面的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篇8

摘 要:随着学科交融性日益增强,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但由于现有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意能力培养。本文针对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创意能力;教学方法;实践训练

1 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随着学科交融性日益增强,各领域“跨界”应用的现象日益频繁,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创意创新能力。在互动媒体、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游戏开发等数字行业,创意能力对进一步推动行业体系建设及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忽略了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具体如下:

第一,过于重视技术能力教学,忽视创意能力培养。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没有太大区别,专业特点不突出,并且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能力,教师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创意能力培养的重视。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创新。在实际教学当中,一般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完成了相关作业任务,并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做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所以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创意能力。

2 创意能力的培养

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应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效调整,不断提高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2.1 调整思路引进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直接渠道,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所思将直接影响其认识和能力提升。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提高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时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第一,改进案例分析法。传统的案例分析法多是“就事论事”,老师讲个人见解甚至直接将教材内容介绍给学生,整个过程缺少学生思考环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分析法进行调整,学生进行主导性思考分析,老师进行评价补充,则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苹果手机的标志分析为例,为什么要做成苹果?为什么被咬掉一口?用新的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可以得到以下答案: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是苹果,从此有了人类;砸到牛顿的是苹果;苹果重视用户体验,吸引用户去尝试;甚至因为乔布斯喜欢苹果。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创意思维。

第二,头脑风暴与思维导图。头脑风暴法是创意思维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情况下由多人以小组形式一起完成,通过不同成员之间创意点的碰撞交融、激发得到更多的创意想法,这是个人单独思考所无法做到的。思维导图法可以说是思维的具象化,利于图形图像以及文字将思维的内容和过程表示出来。在使用头脑风暴法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思维导图,可以使思路更加清晰,创意点更加明确。

以“电”为主题词进行头脑风暴为例,传统教学中只是提出主题词,学生自由进行发散性思维,得到的结果很多但会显得杂乱无序,不利于之后的创意总结。若在头脑风暴过程中结合使用思维导图法表示,可以将创意思维指向不同的方向类别,如来源、形式、应用、效应等,在此基础进行后续创意发散,得到的结果就会清晰而有序。

2.2 集思广益发挥特长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创意过程也一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集体创意的优势,做到集思广益可以事半功倍。传统教学中考虑到小组成员执行力等因素,教师更多地安排学生单独完成创意过程,这样的效果是不佳的。若能在集思广益过程中注重发挥特长,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网页创意设计当中,通常会要求学生进行案例的搜集分析。有的学生擅长演讲汇报,有的学生擅长制作演示文稿,在安排任务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性进行小组分工。执行任务时,依据个人特长完成相应的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另外,也可以进行任务的轮转,由擅长汇报的学生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这样一来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加强训练实践提升

从目前情况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创意思维指导环节,学生缺乏创意能力培养,加上理科生长期理性思维的影响,其创意性更容易具有局限性。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环节设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相关艺术课程中融入更多的创意训练。例如,设置游戏互动环节、集体头脑风暴等,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另外,以比赛竞赛等实践训练为载体,有利于学生创意能力的巩固提升。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该专业在课程中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不但使学生的创意能力得到加强,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4 重视课堂勤于课外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与学生都应充分利用好课堂黄金时间,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积极配合进行各种方法的学习以及实践练习总结。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提升课外学习的方法能力。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养成观察分析的习惯,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创意想法,分析他人的优秀作品,学习创意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意思路。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自主学习,打开视野,充实素材,组织小组探讨交流拓展思维。

创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不但要主动积极参与教师安排的各个教学环节,认真完成相关实践训练任务,还要通过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创意能力。教师作为创意的引导者和创新能力培育者,要合理安排课程重视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将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方法、训练与实践、课堂与课外各方面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创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徐景学.创意人才的生成探析[J].科技与生活,2010(5).

[3]付晓东,余婧.关于创意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朱澍清.对创意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

[5]王贞子.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作者简介:刘健(1989—),男,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助教。

上一篇:2022年创先争优活动计划下一篇:被动防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