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的加强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证券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高级组织形式,其严格的规则要求、透明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手段等大大地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论文 篇1:

规范上市公司重组之对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势企业要实现低成本的扩张和发展,劣势企业则要以各种方式寻求出路摆脱困境,这种资本在谋求增值的过程中自由流动,就形成了企业重组。广义上,重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各要素的分析、整合以及优化的过程,包括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资本重组。企业重组在形式上有扩张式和收缩式两种类型。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以资本为纽带,大规模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活动蓬勃兴起,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和措施,旨在加快企业重组的步伐,企业重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和热点,这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据资料显示,仅在2000年11-12月间,沪深两市就有47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64起重组,呈现出次数多、金额大、涉及领域广的特征。

企业重组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一种行为,其目的在于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升级。但是,目前我国企业重组行为中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暴露出一些问题,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拟就解决上市公司重组中存在问题之对策作一粗浅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完善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规范重组行为。

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体系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股市刚刚走过了风雨十周年,十年间,证券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250多个单项法规及根本法《证券法》(1998年)。新年伊始,证监会又连出重拳,接连发布了若干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法规,2001年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年”。随着证券市场的扩张,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比如,针对目前上市公司中存在的包装上市、虚假重组的问题,应严格公司上市的条件,加强审批管理,如近日刚发布的《拟发行上市公司改制重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拟上市公司的改制重组,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针对上市公司重组中的优质资产与不良资产的不等价置换问题,应加强重组资产的价值评估管理,完善评估方法,规范评估机构。针对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重组的,应加强有关关联交易法规,严格约束关联交易行为。针对股市中庄家利用题材恶意炒作股票的现象,应通过立法手段加以事前约束,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如对有异动的股票,跟踪调查其每日的交易情况,确有操纵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问题,应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充分性的监管,如目前上市公司对重组信息的披露绝大多数只披露重组后的结果,是否应加强对重组过程、重组具体内容等信息的及时批露(重大事项限期内披露,提供季度财务报告等),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不能充分揭示重组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建议应加强具体准则的制定,如“分部报告”准则,详细批露重组业务内容。

在完善法制建设的同时,证券管理部门还应加大执法力度,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危害更大,因此对上市公司、券商及当事者的弄虚作假,违法违规行为应严加查处,再不能姑息牵咎、法内容情,该退出的一定要退出,以维护证券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培育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积极引进外资。

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交易者。由于机构投资者体现着专家理才、长线投资、数额巨大的特点,他们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状况,资本结构等作深入的研究,对上市公司的包装、重组等活动了然于胸。因此,在投资理念的指引下,机构投资者会对那些包装上市、虚假重组,无业绩支撑的上市公司敬而远之,也只有那些具有实质性、能够真正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的资产重组才会被机构投资者接受。机构投资者代表的理性投资观念,将抑制上市公司重组中的泡沫成分,维护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

21世纪,我国政府将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争取用“超常规,创造性”的办法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如加快开放式基金的试点,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积极稳定地推动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入市,鼓励外资参与上市公司的重组活动。入世后,将允许外国证券机构通过其在证券交易所设立的特别席位直接进行B股交易,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条件成熟时,还将引进国外机构投资者、允许外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国上市。同时将引进国际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理念和方式,引导和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国际化进程。

三、规范社会审计,加强内部监督。

注册会计师是社会审计的主体,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需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可对外报送,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是值得信息使用者信赖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与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相互串通,提供虚假信息的事件,如已被查处的“琼民源事件”、“红光事件”,此类问题在公司重组中也普遍存在。规范社会审计,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可靠性,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应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考核机制,对于不能通过考核的应取消其从业资格。其次,应提高对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准入标准。如要求事务所必须具有多少名从事审计业务多少年以上的注册会计师,且从未有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记录(凡经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者,即在较长限期内终止其业务)。另外,应改善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改变注册会计师既是经济警察又要“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的尴尬处境,建议证监会采取事务所指定制、收费标准统一制。同时证监会还可规定必须经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方可对外报送财务报告。

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根本保证。上市公司在重组活动中也应加强内部监督。一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会计监督,严格执行“会计法”;另一方面要提高内审人员地位,保证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消除内审机构及人员不独立、形同虚设的障碍。另外,要加强董事会,尤其是监事会的职能作用,设立独立董事,独立监事(同仁堂已率先设立独立监事制度),以第三者身份公正地进行内部管理和监督,建议建立由独立董事、独立监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1972年诞生于美国),凡企业重大事项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对外报送均须由审计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直接领导内审工作。

四、注重公司重组中收缩策略的运用。

公司重组既包括收购、兼并、联营等扩张型重组,又包括分立、剥离、股份回购等收缩型重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采用扩张式重组,偏面追求规模的扩大化,事实上分立、剥离和股份回购也并非总是经营失败的标志,它们更是公司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属于扩张战略相反的收缩战略。

所谓分立,是指将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形成与母公司股东相同的新公司,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使子公司从母公司中分立出去。所谓剥离,是指公司将现有部分子公司、部门、产品生产线,固定资产等出售给其他公司,并取得现金或有价证券作为回报。所谓股份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回购本公司一定数额的发行在外的股票,我国规定回购后必须注销股本。

上市公司通过剥离和分立部分不适应公司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的资产,能够消除负协同效应,改善资产的整体质量,扩大资源功能,同时能够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树立良好市场形象,提高公司的投资价值,如1997年通用汽车公司以95亿美元将休斯飞机出售给雷声公司,以更好地发展其汽车工业,同时雷声也成为美第三大防务装备的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则在经营电器70年后,宣布退出家电行业,集中力量从事通讯业。当然,也应对公司的剥离、分立活动加强管理约束,防止无法行为造成资产流失。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回购可以改善股权结构,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份回购的主要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公司,国有股在股本中所占比重偏高,其不可流通性,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通过国有股的回购(如“陆家嘴回购案”、“申能回购案”),不但可以解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可以提高负债比率,优化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每股收益水平,提升公司股价,维护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

五、上市公司重组应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之路,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的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大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办厂,抢占市场,他们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其竞争实力是国有企业无法相比的,比如我国全国的汽车产量还不及一个日本丰田集团的产量,2000年世界500大企业中我国只有9家企业入驻,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企业必须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之路。企业重组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有其特定的目的,本质上企业重组是谋求1+1>2的增值效应,即通过扩大资产规模,集中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增强企业整体效益。如同处一地的“南京四鹤”合并前互相竞争,自相残杀,效益低下,合并之后成立的东联集团,其规模与日本三井化学公司不相上下,同时也消除了行业内的内耗,增强了竞争实力。企业通过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合并,能够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如辽通化工对锦天化的兼并,二者同为化工企业,但一方只有资金,而无技术,另一方只有技术却缺乏资金,双方的合并,实现了资金优势与技术优势的结合,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民航总局五大集团重组浮出水面,海尔的海外扩张策略,中石化、中海化的海外上市,中国企业正挟规模经济之手走向世界。

企业重组不仅要将企业做大,更要将企业将做强,企业强大的根本在于重组后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任何一个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必拥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如麦当劳(诞生于1841年)的标准化能力,丰田汽车(1918年)的精细化能力,以及微软的产品开发能力。从简单意义上讲核心能力就是指企业的主业竞争力。由于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企业最具决定性的“核心能力”的建设上,才能在其专业领域赢得竞争优势。盲目的多元化经营,使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不能产生规模效益,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企业也必须同时面对各方面的竞争对手,很难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如太阳神的损落、巨人集团的倒下、皆在于多元化经营的失败。而清华同方至2000年末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连续4年保持100%的增长速度,其原因就是以自主核心技术构筑良好的产业基础,以持续创新能力释放知识的价值。因此,企业重组的目的应是剥离非主营业务和混合多元化业务,突出主营业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构建核心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深圳海外装饰工程公司、深圳平安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作者:崔冰洁 施华德

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论文 篇2:

我国会计监管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的加强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证券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高级组织形式,其严格的规则要求、透明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手段等大大地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转制改组而来,证券市场也是需要不断完善,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机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会计监督问题又为上市公司操纵财务会计报告、欺骗投资者,配合公司股票炒作,从二级市场上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提供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消除和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会计监督作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研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会计监督;上市公司

一、我国会计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会计监管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会计信息失真的时间频繁发生,会计监管形同虚设,这已经成为普遍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有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到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的诱惑,在会计工作中时常出现违规违纪和弄虚作假的现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严重干扰了国家正常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工作的进行,会计工作的监管职能根本无法获得独立执行。所以,当前需要加强会计的监管职能,切实做好会计监管工作。完备的会计监管体系是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可是目前我国存在着不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必然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

(一)现行会计监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近些年来,我国以《会计法》为主体,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等一些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会计监管法规体系。但在实践中,这些法律和法规还存在着滞后的问题。由于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法律中,对于出现的许多经济违法违规问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另外,由于监管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各种监管措施和方法不够到位。可见,我国会计监管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当前会计监管过多地重视现场监督,而轻视非现场监督;往往在会计监管技术中倾向于运用人海战术,单纯依靠查账来发现问题,这只是粗略的监管会计业务,而不是真正的监管会计内部控制。实际上,只有真正实行监管内部控制才能从源头上获得有效监管。

(二)会计师事务所未充分发挥其职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显得复杂。很多上市公司的投资牵涉面广,关联方交易多,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或有事项等会计估值日益增多,给企业的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才依旧十分紧缺,日渐复杂的经济业务给他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的合谋现象。作为会计监管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是个非常需要诚信的行业。只有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之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才具有可信性,投资者根据这样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选择是否进行投资。在安然事件发生之后,安达信作为当时“世界五大之一”,由于参与安然的财务舞弊事件而破产。从大量财务舞弊案件中,可以发现事务所与企业之间的合谋会造成大量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受到证监会、财政部处罚的案例也常常出现。

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恶性竞争,也与上市公司一样,会计师事务所同样也属于经济实体,他们的目标都是追求经济效益。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常常为了竞争业务、获取审计收入,由于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常用手段就是价格竞争。在这样的竞争情况下,他们就不得不降低审计成本,不得不默认审计客户的不合理要求而缩小审计范围,减少了必需的审计程序,甚至进而出具了不合理、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二、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管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权责统一的政府监管体系。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进行会计信息规范的有效措施,我国目前提倡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可是,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一项持有的工程,但是,相信在未来的会计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通过会计体系自身的完善,真正的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杜绝一切的会计造假行为,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必须有一套健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支撑。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有如下几点:第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則体系必须有国际认可的一套会计概念和会计理论。第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符合会计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等特征。第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的特点。

(二)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运行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和审计报告的质量,这也是每个注册会计师的软肋。为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只是形同虚设,更保证它的执行力。力求每个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为经济利益所动,不为外部因素干扰,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建设,因为专业性也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的审计行业要有一个长足发展,就必须在人才培养、培训和后续教育、建立奖励机制以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继续努力。

三、结语

我国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上市公司信息发布的真实、可靠、相关性等特点必然是资本市场有序、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可是根据证监会的统计近些年来,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事件还是频繁的发生。基于此,我国政府、证监会、银监会、股民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建成市场监督机制,认清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之。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3

[2]耿永强.浅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4

[3]张国强.企业会计的监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

作者:王迪 许珂

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论文 篇3:

入世十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成效机遇与启示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相一致,金融业发展融入了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系。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中国金融业在面临着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必须做出众多的改变与调整以求得更好的发展。

银行业步履稳健

按照开放程度不同,入世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年底到2006年底,在这一为期五年的过渡阶段,中国银行业开始按照入世时的承诺,积极主动地实施各项自主开放措施,稳步实施对外开放。第二阶段为2006年底以后至今。这一阶段,过渡期结束,中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客户限制和其它非审慎性限制,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在两步走的主基调上,中国银行业步履稳健,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1)建立多层次银行体系。入世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改,九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以北京银行为首的城市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帷幕拉开。截至201 0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资产总额高达953万亿元。

(2)转变银行业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金融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金融业出现了银行、证券、保险三业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开始出现接轨,一些大型银行正不断地向证券、保险领域扩张。

(3)银行业监管体制不断健全。从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到近年来涉及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财产品经营、中小企业贷款、外部信用评级等众多规范性文件的颁布,都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制的不断加强。

证券业规范性加强

入世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证券公司在定向增资、上市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公积金和风险准备金等政策支持下,不断充实资本,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加速行业整合和外延式发展。中国证券业在行业规模、产业结构布局、治理方法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基本具备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金融行业形态。2010年底,中国106家证券公司净资产5674亿元,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1076万亿元,实现利润784亿元。

(1)形成基本完善的业务结构。目前,中国证券业已经形成了保荐上市、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财务顾问等证券产品供给的各中介业务单元,拥有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基金代销和投资咨询等证券产品需求的完整产业链条。

(2)证券市场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关于证券公司监管和风险处置的基本制度,为保护投资者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条例,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有关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都标志着中国证券业市场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3)证券市场开放程度稳步提高。入世以来,在推进外资机构参与境内市场和支持境内企业和机构参与境外市场方面,我国证券业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如恢复审批合资证券公司,扩大具备条件的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畴等。截止2011年10月,拥有QFII合格的境外投资者资格的外资机构达119家。

保险业素质全面提高

2003年底,中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放开对外资保险公司所有业务限制,保险业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金融系统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2010年,保险公司总资产突破5万亿元,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5万亿元,实现了30.63%的增速,保险赔付超过3200亿元,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

(1)经营理念更加人性化。入世以来,中国保险业逐步扭转了过去“大干快上”的做法,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更多地开始关注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2)结构调整能力不断提高。入世以来,中国保险业开始注重含价值较高的保障型产品和期交产品的发展,一些关系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业务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另外,经过十年来的发展和政策导向支持,中国各区域保险市场的协调性显著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和试点品种进一步扩大,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三农”保险发展提速。

(3)化解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入世十年来,中国保险业始终把防范风险作为发展的主线,在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不仅积极化解了历史遗留包袱,而且有效防范了各种新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保险业面临严峻形势情况下,中国保险业把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首要任务,完善风险预警、识别、处置机制,对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随着监管的加强和各种与金融相关的改革法律法规的颁布,必然会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中国经济稳步回升,这将直接作用于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在内的中国金融业,金融业的发展还将处于上升的周期当中。其次,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一方面,融资融券、股指期货、QDII的扩展和国际版和国内债券市场的连通,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中国货币市场交易品种的不断增加,交易规模的增大,央行间接调控能力的有效性的增强,又证明了中国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都将成为金融业新的发展机遇。最后,在入世十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国际化对资源配置的要求,中国金融业必然会拥有更加广阔的拓展跨境市场的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

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银行中除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间接持有少量次级债外,银行业整体受影响不大,证券业和保险业所受的直接冲击也不大。但伴随着金融危机而来的贸易传导、预期传导、金融资产传导、联动效应传导等间接渠道却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对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新的启示。首先,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次贷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制度是混乱的、滞后的。当前中国金融业在法律上依旧为分业经营,但实践上已经开始探索混业经营的道路,这就要求中国建立分工明确、统筹兼顾、执行严格、鼓励创新的监管体系。其次,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之时,要成为金融强国就必须要重视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金融创新就相当于一国在金融领域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能使金融业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这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历史告诉我们,不切时宜的金融自由化和市场改革对金融业留下的隐患是巨大的。中国必须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立的市场化改革道路,要在完善的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下,建立反应灵敏、丰富有效的金融政策体系。在国内的经济条件、金融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地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等,增强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而建立中国在世界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作者:郭田勇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论文下一篇:镇红十字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