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章节(精选8篇)
【章节试题】2018年证券从业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执业行为
2018年证券考试各地时间不同,考生要决定备考,就要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证券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执业行为大纲内容
掌握证券业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熟悉中国证券业协会诚信管理的有关规定;掌握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的实施对象、内容、期限及程序。
了解证券经纪人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委托关系;掌握证券公司对证券经纪业务营销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掌握证券经纪业务营销人员执业行为范围、禁止性规定。
掌握销售证券投资基金、代销金融产品的行为规范。
掌握证券投资咨询人员的禁止性行为规定和法律责任;掌握投资顾问相关人员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遵循的执业规范。
掌握保荐代表人执业行为规范;掌握保荐代表人违反有关规定的法律责任或被采取的监管措施。
熟悉资产管理投资主办人执业行为管理的有关要求。
熟悉财务顾问主办人执业行为规范。
熟悉证券业财务与会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
执业行为章节试题
一、选择题(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以下关于证券从业人员执业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2017年2月真题]
A.从业人员应充分揭示其推荐产品或服务涉及的责任、义务及相关风险
B.从业人员应为客户推荐高收益的产品
C.从业人员应了解客户需求、财务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
D.从业人员应依照相应的业务规范和执业标准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解析】参考答案B,根据《证券业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的规定,从业人员应依照相应的业务规范和执业标准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了解客户需求、财务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
为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或服务,充分揭示其推荐产品或服务涉及的责任、义务及相关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
2.以下关于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的说法,错误的是()。[2016年10月真题]
A.证券公司应当对所代销金融产品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并划分风险等级,确定适合购买的客户类型和范围
B.禁止证券公司分支机构擅自代销金融产品
C.证券公司可以代销在境内发行,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批准或者备案的各类金融产品,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部门禁止代销的除外
D.委托人明确约定购买人范围的,为委托人利益,证券公司可以超出委托人确定的购买人范围销售金融产品
【解析】D项,证券公司向客户推介金融产品,应当了解客户的身份、财产和收入状况、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等基本情况,评估其购买金融产品的适当性。委托人明确约定购买人范围的,证券公司不得超出委托人确定的购买人范围销售金融产品。
3.根据《证券市场禁入规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2016年6月真题]
A.被中国证监会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的人员,可在其他证券公司中从事证券相关业务
B.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对有关责任人员采取3至5年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C.被中国证监会采取证券市场禁止人措施的人员,在禁人期间内,不得继续在原机构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原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D.行为恶劣、严重扰乱证券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或者在重大违法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等情节较为严重的,可以对有关责任人员采取5至10年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解析】A项,《证券市场禁入规定》第四条规定,被中国证监会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的人员,在禁人期间内,除不得继续在原机构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原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外,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或者担任其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众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4.财务顾问及其财务顾问主办人被证监会责令改正,整改期间,()。[2016年3月真题]
A.已上报项目,监管机关终止审理
B.已上报项目,监管机关中止审理
C.不得开展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
D.不得接受新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
【解析】D项,财务顾问及其财务顾问主办人被证监会责令改正的,在改正期间,或者按照要求完成整改并经中国证监会验收合格之前,不得接受新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
二、组合型选择题(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证券业协会可注销从业人员执业证书的情形包括()。[2016年10月真题]
Ⅰ.执业证书申请材料或年检材料弄虚作假的 Ⅱ.未按规定完成后续职业培训的 Ⅲ.不再符合执业证书取得条件的 Ⅳ.未按规定参加年检的 A.Ⅱ、Ⅲ
B.Ⅰ、Ⅱ、Ⅳ
C.Ⅰ、Ⅲ
D.Ⅰ、Ⅱ、Ⅲ、Ⅳ
【解析】C,根据《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通过年检:①执业证书申请材料或年检材料弄虚作假的;②未按规定完成后续职业培训的;③不再符合执业证书取得条件的;④未按规定参加年检的;⑤协会规定的其他情形。根据《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二十四条,因第二十三条第①、③款未通过年检的人员,由协会注销其执业证书。
2.证券公司供销基金产品,下列哪种情形可被单处或者并处警告、三万元以下罚款()。[2017年2月真题]
Ⅰ.采取抽奖、回扣或者送实物、保险、基金份额等方式销售基金
Ⅱ.承诺利用基金资产进行利益输送
A.只有Ⅰ符合 B.Ⅰ、Ⅱ都不符合 C.只有Ⅱ符合 D.Ⅰ、Ⅱ都符合
【解析】D,根据《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第九十条,基金销售机构从事基金销售活动,有本办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禁止的行为的,责令改正,单处或者并处警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单处或者并处警告、三万元以下罚款。Ⅰ、Ⅱ都属于《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禁止的行为。
3.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证券公司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代销合同。代销合同应当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并明确约定下列()事项。[2016年3月真题]
Ⅰ.向客户进行信息披露、风险揭示以及后续服务的相关安排
Ⅱ.受理客户咨询、查询、投诉的相关安排和后续处理机制
Ⅲ.出现委托人对客户违约情况下的处置预案和应急安排
Ⅳ.因金融产品设计、运营和委托人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而产生的责任由委托人承担,证券公司不承担任何担保责任
A.Ⅰ、Ⅱ、Ⅲ
B.Ⅰ、Ⅱ、Ⅲ、Ⅳ
C.Ⅰ、Ⅲ、Ⅳ
D.Ⅱ、Ⅲ、Ⅳ
【解析】B,根据《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第九条,证券公司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代销合同。代销合同应当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并明确约定以下事项:①向客户进行信
息披露、风险揭示以及后续服务的相关安排;②受理客户咨询、查询、投诉的相关安排和后续处理机制;③出现委托人对客户违约情况下的处置预案和应急安排;④因金融产品设计、运营和委托人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而产生的责任由委托人承担,证券公司不承担任何担保责任。
4.证券公司员工或其经纪人在执业过程中禁止()。[2015年11月真题]
Ⅰ.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
Ⅱ.对客户买卖证券承诺收益或赔偿
Ⅲ.为获取交易佣金或其他利益,诱导客户进行不必要的证券买卖
Ⅳ.侵占、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挪用客户的资金或证券
A.Ⅲ、Ⅳ
B.Ⅰ、Ⅱ、Ⅲ、Ⅳ
C.Ⅱ、Ⅲ
D.Ⅰ、Ⅱ
一、解决证券发行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保护投资者的法律和制度
(一) 信用中介的作用
证券市场是柠檬市场的典型例子。投资者无法鉴别发行股票筹资的公司是否值得信任, 他们只得在向他们销售的所有股票的价格中减除信任折扣。股价被打折意味着诚实的发行人不能以公道的股价筹集资金从而会转向其他的融资方式, 但对不诚实的发行人来说股价被打折与否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他们要的只是资金。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通过一套复杂的法律和制度已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些法律和制度约束着发行人从而给投资者提供了合理保证。这些最重要的制度包括信用中介——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股票交易所。这些中介能在适当范围内保证证券的质量, 他们若让发行人信口开河, 不负责任地粉饰其盈利前景, 从而会丧失信用并进而影响他们日后的业务。如果中介机构不能指出信息披露中的缺陷, 那么就违背了他们对于投资者的责任;如果他们有意为之, 将会受到民事甚至刑事指控。
但是投资者对信用中介的信赖又带来了道德风险问题。在一个大多数信用中介极力维护其声誉的环境中, 新进入者难免出现冒充信用良好的中介的机会主义行为。投资银行业 (或者会计师行业, 或者证券律师行业) 涉及一种外部性———任何一个个体不能完全获得其在名声方面的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信用中介的主要作用是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减少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但是信用中介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他们发挥这一作用的能力。
解决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办法:其一是第二层信用中介, 它的作用是保证第一层信用中介名副其实。自律组织就能发挥这一作用。其二是强制性自律组织, 这是一个有些强制的解决办法。强制性自律组织能将行为不良的成员驱逐出行业, 而不仅仅是剥夺了其盗取自律成员良好名声的能力。其三是规定中介机构的最低准入门槛, 保证中介机构满足最低质量标准。监管者给中介机构发放执业许可, 对行为不良的中介机构予以罚款或者吊销其执照, 如果中介机构蓄意从事不良行为, 还可以对其发起刑事指控。
(二) 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核心制度
1. 有效的监管部门, 起诉人和法庭
证券监管部门 (在刑事案件中可以作为起诉人) 必须具备诚实品质, 并拥有工作人员、工作技能和财务预算, 以便处理复杂的证券信息披露案件。
司法体系同样必须保持诚实正直, 并具有处理复杂证券案件的足够经验;当必须阻止财产转移行为时能进行快速干预;能够在人们失去耐心之前做出判决。
法律和制度应让民众有机会发现问题, 并且允许集中众多投资者诉求的集团诉讼方式或其他类似方式。
2. 财务披露
法律应规定范围广泛的财务信息披露规则,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应被独立审计。会计和审计规则应保证投资者对及时、真实而完整的信息的需求得以满足。会计和审计规则制定机构应胜任其职, 保持独立, 具有制定良好规则的意愿并保持规则的先进性。
3. 信用中介
会计师应该拥有技能和经验, 以便发现虚假或者有意误导的信息披露。若会计师支持虚假或有意误导的财务报告, 证券法或其他法律能让会计师承担相应的投资者责任风险, 这样会计师就会顶住客户要求不严格审计或者不作不利披露的压力。
投资银行业应具有调查证券发行人的丰富经验, 因为投资银行业的声誉取决于向投资者销售的证券价格是否过高。如果投资银行销售了披露虚假、误导性信息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 证券法或其他法律让投资银行承担足够的投资者责任风险, 迫使投资银行顶住客户要求进行有利披露的压力。
证券律师应具有确保公司发行文件与信息披露规则一致的丰富经验。
股票交易所应制定有效上市标准并能通过对违反披露规则的公司处以罚款或予以摘牌来实施这些标准。
4. 公司和内幕人士责任
证券法或其他法律应规定对披露虚假或误导信息的公司和内幕人士追究责任并进行其他民事制裁。内幕人士蓄意误导投资者应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5. 市场透明度
证券交易规则应确保市场“透明”, 在公开证券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时间、数量、价格必须立即向投资者披露;禁止操纵交易价格的交易规则应真正执行。
6. 文化及其他非正式制度
活跃的财经媒体和证券分析师能够揭露并公开误导性信息披露, 能对公司内幕人士、投资银行、会计师和律师提出批评。
会计师、投资银行、律师、公司管理层应形成相互之间进行信息披露的文化氛围。他们要认识到, 揭露不良信息是他们的责任, 从长远来说对他们是有益无害的。
7. 其他相关的专门制度
中介执业许可制度。会计师和投资银行应受到市场准入管制的约束。
自律组织制度。自愿性或强制性自律监管组织进行的自律监管是对政府中介机构监管的有用补充。
律师责任制度。投资者责任风险是对律师专业谨慎态度的有益补充。
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有时候能发现被中介机构忽略的问题, 他们可被视作第二层信用中介。但是独立董事不应承担过多的责任风险, 否则经验丰富的董事将拒绝履行此职务。
投资基金制度及相关制度。投资基金制度不仅使得个体投资者能分散其投资, 而且使个体投资者避免上当受骗。投资基金行业通过增加资金来源能稳定证券市场, 也增强了对健康信息披露的需求。
社会保险计划。雇员社会保险计划是另一项有用的制度, 与投资基金一样, 它们也是投资资金的来源, 也增强了对规范信息披露的需求。
合理税收体系。高税率会削弱证券市场, 原因是在高税率之下, 很多公司不愿意成为上市公司。证券交易的高额印花税可能使证券市场规模急剧地缩小。
其他相关专门制度还包括:投资银行内部的业务规范, 其作用是保证投资银行的收费不与法律条款相抵触, 不会损害其长远名声;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 它可以在公司审计人员面对公司要求宽松处理的压力时保护公司审计人员;内部会计师和律师, 他们坚持及时、真实而完整的信息披露, 会使欺诈更难以实施, 等等。
以下特定类型的对象可能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专门制度。a.风险资本。风险资本基金在早期为高科技公司融资并作为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基金会对寻求融资的公司进行深入调查, 并在这些公司日后从证券市场融资时提供间接保证。b.债券评级机构。评级机构是重要的信用中介机构, 它们同时评定公司等级和国家风险等级。c.为资金管理人提供评级服务的顾问公司。资金管理行业催生了对资金管理人的业绩进行验证的顾问公司, 也带动了针对具有特定管理风格或者投资重点的资金管理人的业绩编制业绩指数的相关产业。
二、消除自利交易以保护投资者的制度
1.有效的监管部门、起诉人和法院
与解决证券发行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保护投资者的法律和制度一样, 在消除自利交易以保护投资者的制度中, 证券监管部门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证券监管部门 (在刑事案件中可以作为起诉人) 必须诚实, 并具有工作人员、工作技能及财务预算去排解复杂的自利交易。
司法体系应保持诚实正直, 具有足够的识别复杂自利交易的经验;当有必要阻止资产转移时司法体系能进行迅速的干预, 其决策延迟不会令人无法忍受。
程序规范须满足的条件是:提供合理的发现民事侵权案件的空间, 容许集团诉讼或者其他可集中众多投资者诉求的方式, 认可通过复原事件的详细过程来证明自利交易的做法。
2.披露规则和程序保护
证券法或其他法律应包含要求广泛披露自利交易的条款。公司法或证券法对于自利交易应规定对于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性程序, 例如独立董事或作为非利益相关者的股东或者两者都通过后必须完整披露。
所有权披露规则, 以便外部投资者知道谁是内幕人士;利益相关的持股人不能就批准自利交易问题参与投票, 自利交易的批准应由非利益相关的持股人决定。相关制度应保证信息被及时、真实而完整地披露。
3.信用中介
内部会计师应对自利交易加以审查并报告这些信息是否准确披露。外部会计师应具有足够的技能和经验以发现尚未披露的自利交易信息, 并坚持适当的披露。若会计师支持虚假或误导的自利交易信息披露, 证券法或其他法律会使他们承担相应的投资者责任风险。会计师必须进行严格地审查, 并顶住客户要求其隐藏或不如实披露自利交易的压力。
证券律师应负起责任, 保证公司遵守控制自利交易的信息披露规则。
法律制度应要求公司具有最低数量的独立董事。若公司和独立董事批准对公司不利的自利交易, 他们将承受足够大的责任风险。如此一来, 董事们将顶住内幕人士要求批准这些交易的压力。
4.内幕人士责任
违反自利交易规则的内幕人士应承担民事责任, 而有意违反此项规则, 应承担刑事责任。
5.消除内幕人士交易的制度
证券法或其他法律应禁止对于投资者不利的内幕交易, 执法部门应执行这些规则。
交易所应制定明确的上市标准, 并让违反规则的上市公司遭受惩罚或摘牌;交易所具有监视并发现内幕交易所需要的资源。
交易规则应保证交易价格的透明, 并禁止操纵交易价格, 所有这些规则应得到切实执行。
6.文化与其他非正式制度
活跃的财经媒体和证券分析师行业有利于自利交易行为的发现和公开。会计师、律师、独立董事、公司管理层中有一种遵守规则的文化氛围。它们应认识到, 隐藏自利交易、批准极为不公的交易或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都是不合法的、会引起纷争的行为。
三、其他相关的专门制度
1.同股同权
同股同权制度的作用在于限制持股人投票权和经济权利的差异, 并减弱内幕人自利交易的意愿。限制金字塔式所有权结构的规则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2.收购出价规定
强制性收购出价规则规定, 取得控股权的新股东应参照其取得控股权所支付的价格来购买所有其他股东的股份, 除非小股东放弃这一特别交易的权利。这些权利对外部投资者的有利之处是, 在他们信任现有控股股东的情况下, 若控股股东发生变化, 他们能以合理的价格退出该公司。
3.优先权和赎回权
在对自利交易约束不够的国家, 公司法应规定在合并交易及其他主要交易中给予小股东优先权、在股票公开发行及债转股期间给予小股东赎回权, 这些规则能在一些常见的自利交易形式中对小股东提供保护。
4.内幕人交易公告
规定内幕人要在交易后不久甚至在交易之前披露其交易的规则, 限制内幕交易发生的机会。限制在主要公告例如收益报告前不久进行交易的规则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5.投资基金和社保基金
投资基金和社保基金是间接发挥作用的机构, 这些机构参与公共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他们并不直接参与自利交易, 但都希望有一些制度对自利交易加以约束。
6.有效破产制度
对于债券市场, 破产制度是一个有用的核心制度, 这一制度使得债权人在公司违背合约的情况下取得违约公司的资产以弥补其损失。对于资本市场, 控制资产转移的破产制度的有用之处是, 它形成了一种抵制自利交易的环境。相反, 一些对资本市场很重要的制度特别是约束内幕交易的制度, 对于债券市场其作用则没有那么重要。
总而言之, 为了保护投资者, 证券市场需要的法律制度主要是解决证券发行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保护投资者的法律和制度、消除自利交易以保护投资者的制度、其他它相关的专门制度等方面。证券市场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意味着一国法律和相关制度必然有助于中小股东获得有关公司价值的良好信息, 并让中小股东树立对公司内幕人士 (其管理层和控股股东) 的信心。其中, 对公司内幕人士有信心意味着内幕人士不会通过自利交易或者直接窃取实施有损中小股东全部或部分投资价值的欺诈。若能确保这两点, 一国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具有建立的证券市场的潜力以向成长中的公司供应资金。
参考文献
[1]哈威尔E杰克逊, 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M].吴志攀, 等, 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2]金泽刚.证券市场监管与司法介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3]陆磊.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制度难点[J].财经, 2004, (20) :54-55.
[4]Chen, Zhiwu, 2003, “Capital Markets and Legal Development:the China Case,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5]Du, Julan 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 “Law,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StockMarkets.”http://www.bm.ust.hk/~ced/iea/Xu%20Chengguang%20DKX_LawGovernance_10-31-04.pdf
【关键词】操纵市场;法律责任;机构投资者
一、操纵市场行为的界定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证券法律,很少有对“操纵市场”直接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美国虽然较早立法禁止市场操纵行为,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在立法上对操纵市场行为加以明确的界定。在实践操作中,往往依赖于法官在个案中对市场操纵行为作出判断。即使在证券市场成熟、成文法系的德国也没有对操纵市场作出抽象的定义。
我国《证券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一)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二)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三)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四)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此法条构成我国证券法规范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法律依据,但是依据学者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操纵市场行为是“指利用资金优势或信息优势或滥用职权,影响证券市场价格,诱使投资者买卖证券,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是指“在证券市场,操纵者有意识的利用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等影响市场情形,制造市场假象,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证券判断,企图获取经济利益或避免损失,转移风险,损害投资公众的利益的行为。”还有的学者认为“指一人或某一组织,背离自由竞争和供求关系而人为的制造证券市场行情,创造虚假交易繁荣和虚假价格,诱使一般投资者盲目跟从参与买卖,从而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行为。”
从立法的角度来看,操纵市场应当定义为结果犯,即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并造成了危害后果,即为操纵市场。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其操纵市场的手段和方法总是在不停的演变,而凡是产生操纵市场的危害结果的行为,虽法律未能提前列举,但证券法第七十七条在最后一款早已做出了灵活的规定,包括其他的操纵市场的行为。
由于市场本身的特殊性,同样的行为没有产生危害后果,就不能认定为操纵市场,例如同样为频繁买卖或申报,对于一般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就无法起到操纵市场的目的,而对于资金大户而言,就可以造成操纵市场的危害后果。
二、操纵市场行为的主要方式
操纵市场行为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种类繁多,而且由于证券市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也会随之出现许多新的操纵方式,目前传统的操纵市场行为可以大体分为“虚伪交易型”、“实际交易型”、“恶意散布、制造虚假信息型”与“其他操纵行为”等四大类。
(一)虚伪交易型
1.洗售
所谓洗售,也称为“冲洗买卖”。它是最古老的证券市场的操纵形式,即以影响证券市场行情为目的,人为地制造证券交易虚假繁荣,从事所有权非真实转移的交易行为。洗售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改变实质所有人而对同一证券卖出后又买回的操纵行为,就像东西从一个人的左手换到右手,右手换到左手。洗售的构成要件为:首先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制造证券市场虚假繁荣,诱导公众投资者盲目跟进,从而达到操纵市场的目的。其次客观上洗售并没有改变证券的所有权人。
2.相对委托
相对委托,也称为相互委托或合谋,是指行为人意图影响市场行情,与他人同谋,由一方作出交易委托,另一方依据事先知悉的对方委托的对方委托内容,在同一时间、地点,以同等数量、价格委托,并达成交易的行为。相对委托的构成要件为:第一,相对委托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实施的且这些人相互之间己经达成意思联络的行为。如果两个以上的行为人之间并没有串通、合谋或其他的意思联络,只是出于偶然而在同一时间、以同一价格、就同一数量的证券相互进行交易的,不构成相对委托。第二,相对委托行为人必须事先就时间、价格、数量等达成一致。但这种一致是说价格、时间与数量上的大致相同,并不要求绝对的一致。第三,相对委托中的行为人必须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所谓主观上的故意是指,行为人从事的目的就是为了抬高或压低证券交易市场中某种证券的交易价格,并借此谋取非法利益或转移风险。这里所谓的价格的压低或抬高是相对于自由市场机能供需产生的合理价格,并非指该被操纵的证券发行公司的资产净值。
(二)实际交易型
1.扎空
扎空,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某一操纵集团,将证券市场流通股票吸纳集中,致使证券交易市场上的卖空者,除此集团之外,己经没有其他来源补回股票,扎空集团乘机操纵证券价格的一种方式。这种操纵行为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证券市场。扎空多发生在空头交易的情形,一般来说,卖空交易可以获得证券涨跌差价的利润,然而,空头一旦预测失误或受人为因素制约,则其必然损失惨重。
2.安定操作
安定操作是指为了使有价证券的募集或卖出容易进行,在不违反主管机关所颁布的规定下,在证券市场连续买卖有价证券,或委托或受托买卖有价证券,以钉住、固定、或安定证券价格的行为。美国证管会认为,安定操作是指:为了防止或减缓证券价格在对公众发行时发生跌落的可能性,从而对该证券价格加以钉住或固定的程序。安定操作原来是属于操作市场行为的一种类型,但是美国与日本的法律原则上允许安定市场操作行为,只是必须遵守主管机关有关的规章命令而已。如果违反了主管机关的规章命令,则属于违法行为。
(三)恶意散布、制造虚假信息型
恶意散布、制造虚假信息是指意图影响证券价格、制造市场假象,恶意散布足以影响市场行情的谣言、不实资料或者虚假信息,诱导其他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企图获取利益或避免损失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首先,主观上,操纵行为人须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市场行情、造成市场假象却仍然为之。其次,客观上,行为人有散布足以影响市场行情的谣言或虚假信息的行为。
(四)其他的操纵市场行为
所谓其他操纵市场的行为,是较上述操纵行为不太常见或不太典型的行为,通常包括:公司及其关系人买回自己公司发行的股份、出售或者要约出售其并不持有的证券,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等。实践中例如,行为人与他人合谋进行以不转移证券所有权为目的假装买卖,即买入对方抛售的股票,事后再返还给对方,所有权并不转移的情况;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人为地抬高或者压低证券交易价格的情况;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的方法使他人买卖证券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等等。
正如前文已述,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也会出现更多新的操纵市场的行为。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证券市场存在一天,就会出现各种新型的操纵市场行为,为了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各国证券法律有关操纵市场行为都做了一些兜底性的规定。我国《证券法》第77条第4项的“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正是针对上述情形的一个兜底性规定。
作为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市场,其操纵手法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周建明到张建雄,其操纵证券市场的手法更加隐蔽,时间更短,而危害也更大。为加强交易监控,深圳证券交易所2009年7月7日 发布新规,重点对七种重大异常交易行为实施监管,包括虚假申报、拉抬打压、约定交易等。按照深沪证交所《交易规则》的有关规定,受到重点监控的异常交易行为多达13种,这7种异常交易行为是其中一部分。这7种行为包括:
一是虚假申报。主要指作出不以成交为目的的频繁申报或撤销申报,影响证券交易价格。市场俗称的“涨停板敢死队”所惯用的操作手法之一就是虚假申报。近期证监会便对张建雄利用虚假申报手段操纵证券市场案作出了严肃查处。
二是拉抬、打压。主要指通过巨额申报、大笔申报、连续申报、高价或低价申报,造成股价大幅上涨或下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短线操纵,操纵者凭借资金优势,以上述方式大量买入,将股价推高或在尾市拉抬股价,甚至拉抬至涨停,在次日或随后的较短时间内在股价上涨后迅速抛售,获取短线差价。
三是约定交易。也就是市场俗称的“对倒”,是指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在历史上查处的多人合谋的市场操纵案中普遍存在这种违法行为。
四是自买自卖。也就是市场俗称的“对敲”,是指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在近期证监会查处的“ST钛白股价操纵案”中,当事人程文水和刘延泽就存在着以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自买自卖的违法交易方式。
五是连续集中交易。主要指单个账户或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账户以其资金优势,在一段时期内进行大量且连续的交易。在上述“中核钛白股价操纵案”中,操纵者就是利用资金优势和持股优势,通过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连续买卖,影响“中核钛白”的股价和交易量。
六是异常回转交易。主要指在权证等可进行T+0回转交易的证券交易中,大量、频繁在相近价位进行回转交易,导致证券价格大幅波动。
七是涉嫌内幕交易的有关交易行为。主要表现为在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重大投资、重大合同、定向增发、业绩大幅变动等重大信息前,大量买入或者卖出相关证券。在“杭萧钢构案”中,有关当事人利用签订重大合同的信息,在上市公司披露前大量买入,中国证监会认定其交易行为构成内幕交易,并移送至司法机关,相关涉案人员最终受到了刑事处罚。
此七种禁止的交易行为,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都有采用,但由于条件所限,中小投资者即使有此行为,也无法达到操纵市场的目的,如申报后撤单,回转交易等,都是正常的交易行为, 如果没有能达到操纵市场的结果,就属于正常的交易行为,如数量达到一定的额度,导致了操纵市场价格的结果,就应当认定为操纵市场的禁止交易行为。
三、操纵市场的法律责任
随着对操纵市场的危害认识深入,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于操纵市场查处力度也是非常之大,先后查处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案件,周建明案,张建雄案,甚至包括名动证券市场的江湖大佬章建平、方文艳,也受到严厉查处。根据禁止操纵市场的法律规定,操纵市场行为人自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从我国《证券法》的规定来看,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基本相同,主要差异在于操纵市场的主观态度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一)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责任的构成
根据《证券法》第77条关于任何人不得操纵市场的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能成为操纵市场的责任主体,实施任何操纵行为都可能受到法律惩罚。但在理论上,操纵市场是特殊的证券交易行为,操纵市场的责任主体只能是证券交易参加者,交易参加者因为实施了操纵市场的交易行为,才承担法律责任。据此,操纵市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如下:
1.责任主体。必须是证券交易的参加者,即证券买方或卖方。证券买卖双方以外的其他行为人,不能成为操纵市场的责任主体。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传播媒介从业人员、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等,因为没有实施证券买卖行为,不能认定为操纵市场的责任主体。
2.行为要件。必须存在具体的交易行为。这里的交易包括实质交易和形式交易两种情况。实质交易是指发生证券权利的实质转移;形式交易则指虽然没有发生证券权力的实质转移,但存在证券买卖现象的情况,如控制人利用自己控制的多个帐户彼此交易。从狭义上,交易行为包括各种证券交易活动;在广义上,交易行为还包括为进行交易而实施的准备活动,如开立帐户行为。单纯地散布不实信息和虚假陈述,或以其他方式误导投资者,但并没有实施证券交易的,不应认定为操纵市场。
3.主观要件。操纵市场行为是法律禁止行为,但是否须以行为人具有故意作为构成要件,人们认识不一。有学者依据《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使用的“诱使”一词,引申为操纵市场行为必须以欺诈或者故意为构成要件。反对者认为,该办法未使用“欺诈”或者“故意”,操纵市场的法律责任无须都以故意或者欺诈为构成要件。以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或者欺诈为条件,显然有利于行为人;否认以故意或者欺诈为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则有利于相对人的利益。基于以上诸方面的考虑,还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大多数操纵市场行为都是行为人主观故意支配下的积极行为,但考虑到《证券法》没有明确规定操纵市场必须以欺诈或者故意为构成要件,在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时,应当以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作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这将有利于治理证券市场秩序,避免法律裁量上的畸重畸轻。但在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时,不宜以行为人故意作为要件。
(二)法律责任的规定
1.民事责任。《证券法》第77条第2款规定,“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证券法》首次规定操纵市场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这是我国证券立法史上的重大进步。但如何准确适用该条款的规定,将会面临许多问题。
2.行政责任。《证券法》第203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操纵证券市场的,责令依法处理其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0万元的,处以3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罚款。单位操纵证券市场的,还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
3.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82条第1款规定,操纵证券市场价格,获得不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第1款还分四项就连续买卖、相对委托、冲洗买卖及其他价格操纵行为的含义及构成要件分别作出规定,从而使“情节严重”成为划分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的基本标准。
四、对操纵市场法律责任的反思与对策
(一)民事赔偿难的反思
综合来看,目前被查处的案件,处罚以巨额罚款,市场禁入,限制交易为主。深受其害损失惨重的中小投资者,损失却只能自己买单,并没有获得任何赔偿。按照证券法第七十七条之规定,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款也是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证券法规定的民事赔偿责任,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首先,民事赔偿责任的实质是法律强制民事违法行为人向受害人支付的一笔金钱,目的在于弥补受害人因民事违法行为所受到的损害。因此,民事赔偿责任突出地表现了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这一性质使民事赔偿责任区别于行政责任中的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等责任形式以及刑事责任中的财产责任形式。同时,由于民事赔偿金是由民事违法行为人支付,因此民事赔偿责任也是法律对违法行为人的一种财产制裁,体现了法律责任的惩罚性质。民事赔偿责任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把对受害人的补偿和对违法行为人的制裁两种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了。所以,民事赔偿责任是民法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最常用与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其次,操纵市场行为一般给受害人造成的是金钱的损失,也就是说,受害人是在某种或某几种证券的价格受到他人操纵的情形下,支付了比证券价格没有被操纵时更多的金钱买进了证券,或少获得了如果证券价格没有被操纵时卖出证券应获得的价款。受害人向法院请求救济并不是希望获得被卖出的证券,或退回买入的证券,而是希望能够将自己多支付的价款或少获得的价款补偿回来。所以,针对这种损失法律上最有效的补救就是损害赔偿。
然而,在监管机构查处的众多案件中,其责任形式一直是行政责任为主,很少能包括民事赔偿责任。这问题应当引起深思。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提示,并不能作为让投资者自己承担亏损的理由,毕竟保障交易的公开、公平,是监管部门的责任,笔者以为,对于民事责任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民事赔偿责任得不到落实的重要原因。其次,民事赔偿的数额难以计算,也是导致民事赔偿没有落实的原因。
(二)完善民事赔偿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监管部门对于民事赔偿的重要性的认识,我国长期忽视民事赔偿,其主要原因,应当归于管理部门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其次要制定民事赔偿的数额计算方法。股价的波动在所难免,但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妨采取对投资者较为有利的计算方法,笔者以为,按照大盘的波动幅度或所在行业的波动幅度,加权计算,取其高者作为股价的计算标准,其偏离值应当认为是操纵市场带给投资者的损失,应当由责任人予以赔偿。
(三)对于操纵大盘的反思
我国立法目前对于操纵市场的禁止性规定,集中在微观层面,主要针对单只股票的交易行为,然而,危害性更大,对广大投资者造成更严重损失的操纵大盘的行为,却逍遥法外,造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现象。
2009年7月29日,大盘暴跌171.94点,跌幅达5%,事后查明,某保险机构同时赎回天量股票型基金,造成各基金公司一致减仓,进而引发市场崩溃,由此开始深幅调整,在短短20个交易日从3478.01点,跌至2639.76点,跌幅达到24%。如果说操纵个股交易的价格是违反证券法的规定,如此操纵大盘走向,更是应当引起深思。
(四)对于操纵大盘的对策
操纵大盘的行为,往往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大资金才能实现,而且,主要是通过指标股票和借道基金公司才能实现,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在7.29暴跌后,出台了新的文件,指导对于基金的短期赎回行为,加重手续费的收取,这对于抑制机构投资者采用巨额短炒基金的方法来操纵大盘,是一种抑制,但其力度,显然还不足以彻底避免大型机构投资者操纵大盘的行为。
笔者认为,可采取单一机构成交量比例限定方法来限制对大盘的操纵行为,属于一致行动人的投资机构,短期的买入或卖出行为,其每日成交金额不得超过大盘交易量的一定比例,比如1%,如此则能限制大资金的打压或拉抬行为。同时,对于借道投资基金操纵行为更是要严格管理,不仅仅是加重手续费的收取,更是从数量上进行限制,超过数量的买入或赎回,进行严格规定,对于超出限额的部分,采取加权计算。如规定每日申购或赎回不得超过10亿元,则超过10亿元的部分,其计算顺延到次日,若一次申购100亿,则需要顺延计算10个交易日,如此对于借道基金公司操纵市场的行为,必定能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振中.《美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与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符启林.《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6月版.
[3]叶林.《证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4]侯水平.《证券法律责任》.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
【章节知识】2018年证券从业基本法律法规考点:证券投资咨询人员的禁止性行为规定 2018年证券考试各地时间不相同,考生要决定备考,就要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证券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证券投资咨询人员的禁止性行为规定 证券投资咨询人员的禁止性行为规定
考点八 投资顾问相关人员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遵循的执业规范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相关人员进行上市公司调研活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事先履行所在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审批程序。
(2)不得向证券研究报告相关销售服务人员、特定客户和其他无关人员泄露研究部门或研
究子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调研计划、调研底稿,以及调研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的计划、研究观点的调整信息。
(3)不得主动寻求上市公司相关内幕信息或者未公开重大信息。
(4)被动知悉上市公司内幕信息或者未公开重大信息的,应当对有关信息内容进行保密,并及时向所在机构的合规管理部门报告本人已获知有关信息的事实,在有关信息公开前不得发布涉及该上市公司的证券研究报告。
(5)在证券研究报告中使用调研信息的,应当保留必要的信息来源依据。
考点九 保荐代表人执业行为规范
保荐代表人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珍视和维护保荐代表人的职业声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保荐代表人应当维护发行人的合法利益,对从事保荐业务过程中获知的发行人信息保密。保荐代表人应当恪守独立履行职责的原则,不因迎合发行人或者满足发行人的不当要求而丧失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得唆使、协助或者参与发行人及证券服务机构实施非法的或者具有欺诈性的行为。保荐代表人及其配偶不得以任何名义或者方式持有发行人的股份。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履行保荐职责,不能减轻或者免除发行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签字人员的责任。
考点十 个人申请保荐代表人的条件和材料 个人申请保荐代表人的条件和材料
考点十一 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事项
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事项包括:
(1)保荐代表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
(2)保荐代表人的联系电话、通信地址。
(3)保荐代表人的任职机构、职务。
(4)保荐代表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5)保荐代表人的执业情况。
(6)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事项。
考点十二 保荐代表人离职应提交的材料
保荐代表人从原保荐机构离职,调入其他保荐机构的,应通过新任职机构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下列材料:
(1)变更登记申请报告。
(2)证券业执业证书。
(3)保荐代表人出具的其在原保荐机构保荐业务交接情况的说明。
(4)新任职机构出具的接收函。
(5)新任职机构对申请文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责任的承诺函,并应由其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签字。
(6)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材料。
考点十三 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的权利
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履行保荐职责可对发行人行使下列权利:
(1)要求发行人按照规定和保荐协议约定的方式,及时通报信息。
(2)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发行人进行回访,查阅保荐工作需要的发行人材料。
(3)列席发行人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4)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文件及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交的其他文件进行事前审阅。
(5)对有关部门关注的发行人相关事项进行核查,必要时可聘请相关证券服务机构配合。
(6)按照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规定,对发行人违法违规的事项发表公开声明。
(7)中国证监会规定或者保荐协议约定的其他权利。
考点十四 证券业财务与会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
财务与会计人员是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应当接受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管理的机构中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活动的财务与会计人员。
财务与会计人员禁止从事以下行为:
(1)承担与本职岗位有冲突的工作。
(2)违反内部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管理规定,将本人工作委托他人代为履行。
(3)违规向其他人员提供自己保管的印章、凭证、钥匙等物品或泄漏密码信息。
(4)未经授权动用本单位的资金、财产。
(5)擅自修改或危害本单位的财务系统。
(6)损害、侵占、挪用和滥用本单位及其所管理的资金、财产。
(7)损坏、隐匿或丢弃凭证、账簿、印章等财务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
A.纪律处分 B.行政处分 C.经济处罚 D.警告处分
2.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教师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
A.责令其限期改正 B.给予行政处分 C.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对其处以罚款并责令改正
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这说明学生具有()的权利。A.安全 B.受教育 C.受尊重 D.生存
4.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A.直接开除
B.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C.通知家长
D.对其进行惩罚
5.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开始施行。A.1994年1月1日 B.2006年9月1日 C.1995年9月1日 D.2007年6月1日
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A.人民政府
B.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C.教育部门 D.学校
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法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的特征?()A.强制性 B.免费性 C.普遍性 D.基础性
9.教师()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A.学历水平B.业务水平C.工作成绩 D.考核结果
10.教师在未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拆阅或者毁坏学生的日记、信件,这侵犯了学生的()权。A.安全 B.受教育 C.隐私
D.人身自由
二、材料分析题
1.小高与小黄均为某校初一学生。一次小黄和小高在体育课上嬉闹,虽然体育老师多次提醒要注意安全,但是小黄无意间将小高推倒在地,导致小高门牙磕在方凳角上而掉落。体育老师立即通知了班主任老师及双方学生家长,并及时将小高送到了医院。结合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上述材料中的责任主体。
2.学生珂珂在课堂上声称找不到上课要用的练习册,教师刘某在其课桌抽屉内找到练习册后,一气之下用练习册抽打其脸部,还拿起凳子砸向珂珂,导致珂珂肋骨骨折。请运用有关教育法律法规评析任课教师刘某的行为,并说明其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本题选B。2.【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因此本题选A。3.【答案】C 【解析】略。4.【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因此本题选B。5.【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因此本题选B。6.【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因此本题选A。7.【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因此本题选B。8.【答案】D 【解析】义务教育具有三个特征:强制性;免费性;普遍性。因此本题选D。9.【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因此本题选D。10.【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教师在未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拆阅或者毁坏学生的日记、信件,这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对此次事故应该承担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小黄及其父母。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此案件中,小黄和小高不顾老师多次提醒仍在体育课上嬉闹,小黄意外推倒小高致使小高门牙脱落,因此小黄应承担主要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由于小黄是初一学生,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责任应由其法定监护人承担,即小黄的父母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此案例中,事发前教师多次提醒要注意安全,事发后教师及时采取措施将学生送往医院,并通知了学生家长,所以学校尽到了相应的教育和安全管理责任,不承担法律责任。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小高给予适当的帮助。
2.【答案】(1)上述案例中,任课教师刘某用板凳打断珂珂肋骨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禁止体罚学生的规定,也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税收法律关系及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税收法律关系
重点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征纳双方
(1)征税主体。包括各级税务机关、海关等。
(2)纳税主体。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提示】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虽然是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但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二)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注选择题)
征纳双方
权利和义务
内容
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职权(6项)
法规起草拟定权、税务管理权、税款征收权、税务检查、行政处罚权、其他(如估税权、代位权、撤销权等)。
【提示】税务检查职权,包括查账权、场地检查权、询问权、责成提供资料权、存款账户核查权等。
义务
宣传税法,辅导纳税人依法纳税;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守秘密;进行回避的义务;受理减、免、退税及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受理税务行政复议等义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知情权、要求秘密权、享受减税免税和出口退税权、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陈述与申辩权、要求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权等。
义务
按期办理税务登记、按规定设置账簿、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按期缴纳或解缴税款、接受税务机关依法实行的检查等。
二、税款征收管理体制
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税款征收机关包括各级税务机关及海关,其各自征收范围的划分注意选择题
(一)国家税务局系统主要负责下列税种的征收和管理:
①增值税;②消费税;③车辆购置税;④中央企业所得税等。
(二)地方税务局系统主要负责下列税种的征收和管理:
①营业税;②个人所得税;③第五章的小税种等。
(三)海关系统主要负责下列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①进出口关税;②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征收的进口关税;③委托代征的进口环节消费税、增值税等。第二节 税务管理
一、税务管理概述
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内容。
二、税务登记管理
(一)概述:
1.税务登记范围——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都应当办理税务登记(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
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国家机关除外),应当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提示】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也应办理税务登记。
2.税务登记证件及使用
(1)纳税人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提供税务登记证件:
①开立银行账户;②领购发票。
【提示】应当出示税务登记证件的情形:①申请减税、免税、退税;②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③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④办理停业、歇业;⑤其他有关税务事项。
(2)两个时间:①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者其他存款账户之日起15日内,将其全部账号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②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3)税务登记证件不得转借、涂改、损毁、买卖或者伪造。
3.税务登记主管机关:县以上(含县级)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
(二)税务登记内容:
税务登记包括设立(开业)税务登记、变更税务登记、停业、复业登记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注销税务登记等。【注意选择题】 税务登记内容
要点
1.设立(开业)登记
(1)时间: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2)办理时应出示的证件和资料:
①工商营业执照;②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③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④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合法证件。(3)税务登记的管理
①税务登记证件不得转借、涂改、损毁、买卖或者伪造。
②纳税人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在l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登报声明作废。
2.变更登记
(1)时间: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税务登记。(2)顺序:变更登记是先工商变更,后税务变更。
3.停业、复业登记
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1年。
4.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l80天。在同一地累计超过l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
5.注销登记
(1)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登记。(2)注销登记是先税务,再工商。
(3)注销税务登记前,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结清应纳税款、多退(免)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后,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注意判断题)。
三、账簿、凭证管理
(一)账证设置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簿。
【提示】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l0日内,按照所代扣、代收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
(二)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税务机关备案。
【提示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使用电子计算机记账的,应当在使用前将会计核算软件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提示2】注意区分不同时间长短、起点(如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
(三)账簿、凭证等涉税资料的保存和管理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出口凭证及期限他有关涉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
(四)发票管理
1.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负责发票印刷、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的管理和监督。
2.领购发票的程序。
(1)申请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先提出购票申请,提供经办人身份证明、税务登记证件或者其他有关证明,以及财务印章(指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其他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的印模,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发给发票领购簿。
(2)税务机关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辖区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申请领购发票的,可以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及数量交纳不超过10000元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
③需要临时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直接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凡需向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提供发生购销业务,提供、接受服务或者其他经营活动的书面证明。对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当在开具发票的同时征税。
(3)发票的开具和保管
①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发票限于领购单位和个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开具。
②时间: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5年。保存期满,报经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发票丢失,应于丢失当日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在报刊和电视等传播媒介上公告声明作废。
(4)税务机关在发票检查中的权利——5项:
①检查印制、领购、开具、取得和保管发票的情况;
②调出发票查验(开具发票换票证);
③查阅、复制与发票有关的凭证、资料;
④向当事各方询问与发票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⑤在查处发票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四、纳税申报
(一)纳税申报的方式:自行申报(直接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其他方式(如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方式申报纳税)。
(四)纳税申报的其他要求
1.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不可抗力,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可以延期办理;但是,应当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后立即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应当查明事实,予以核准。
3.税款结算时,预缴税额大于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退还多缴的税款,但是不支付利息;预缴税额小于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补征少缴的税款,但是不加收滞纳金。第三节 税款征收
一、税款征收方式
(一)税款的确定方式 税款征收方式
适用范围
查账征收
适合于经营规模较大,财务会计制度健全,能够如实核算和提供生产经营情况,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查定征收
适用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产品零星、税源分散、会计账册不健全,但能控制原材料或进销货的小型厂矿和作坊
查验征收
适用于纳税人财务制度不健全,生产经营不固定,零星分散、流动性大的税源
定期定额征收
适用于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批准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达不到设置账簿标准,难以查账征收,不能准确计算计税依据的个体工商户,包括个人独资企业
(二)税款的缴纳方式
1.纳税人直接向国库经收处缴纳
2.税务机关自收税款并办理入库手续
3.代扣代缴
4.代收代缴
5.委托代征
6.其他方式
二、税款征收措施
共6项:核定、调整税额;滞纳金;责令提供纳税担保;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阻止出境。
(一)核定、调整应纳税额
1.核定税额情形——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注意多选题)
①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②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③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④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难以查账的;
⑤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⑥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2.核定应纳税额的方法
3.核定税额方式——关联企业调整
(二)责令缴纳和加收滞纳金
滞纳金=滞纳税款×滞纳天数×万分之五
【提示】滞纳金的起止时间:规定的税款缴纳期限届满次日起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际缴纳或者解缴税款之日止。
(三)责令提供纳税担保
1.适用纳税担保的情形
(1)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经责令其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的迹象,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
(2)欠缴税款、滞纳金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
(3)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而未缴清税款,需要申请行政复议的;
(4)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提供纳税担保的其他情形。
2.纳税担保的范围:包括税款、滞纳金和实现税款、滞纳金的费用。
(四)税收保全措施
1.税收保全措施
(1)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2)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
2.不适用税收保全的财产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的范围之内。
(五)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1.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1)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2)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提示】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上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2.与保全措施关系: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不是保全措施的必然结果。
(六)阻止出境
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三、关于税款征收的其他法律规定
包括4项规定:税收优先执行;税收代位权与撤销权;涉税事项的公告与报告;税款的追缴与退还。
(一)税收优先执行——3优先(注意选择题)
1.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优先于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执行;
3.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二)税收代位权与撤销权
1.前提:纳税人欠缴税款
2.适用情形::
(1)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代位权)
(2)纳税人因放弃到期债权;(撤销权)
(3)无偿转让财产;(撤销权)
(4)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撤销权)
(三)纳税人涉税事项的公告与报告
1.欠缴税款数额较大(5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在处分其不动产或者大额资产之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
2.纳税人有合并、分立情形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并依法缴清税款。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应当由合并后的纳税人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四)税款的追缴与退还:
即多缴税款与少缴税款的原因及税务处理 情 形
原 因
处 理
税款的退还(纳税人多缴税款)
纳税人原因或税务机关原因
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无限制)
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
税款的追征(纳税人少缴税款)
税务机关责任
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失误
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5年
纳税人偷税、抗税、骗税
税务机关无限期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
第四节 税务检查
【链接1】税务机关的职权(6项):法规起草拟定权、税务管理权、税款征收权、税务检查、行政处罚权、其他(如估税权、代位权、撤销权等)。
【链接2】税务机关在发票管理中有权进行下列检查:
(1)检查印制、领购、开具、取得和保管发票的情况;
(2)调出发票查验;
(3)查阅、复制与发票有关的凭证、资料;
(4)向当事各方询问与发票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5)在查处发票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本节重点:税务检查中税务机关主要有6项权利:
1.查账权
2.场地检查权
【提示】税务机关无权到纳税人的生活区检查。
3.责成提供资料权
4.询问权
5.交通邮政检查权
6.存款账户检查权
【提示】检查纳税人存款账户时,凭全国统一格式的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进行。
【关注】税务机关在调查税收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第五节 税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一、税务行政复议
【链接】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一)税务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1.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必经复议)
2.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
3.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保全措施,使纳税人及其他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
4.税务机关作出的强制执行措施。
5.税务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1)罚款;(2)没收财物和违法所得;(3)停止出口退税权。
6.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者答复的行为:(1)不予审批减免税或者出口退税;(2)不予抵扣税款;(3)不予退还税款;(4)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5)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6)不予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7)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前三项必经复议)
7.税务机关作出的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行为。
8.收缴发票、停止发售发票。
9.税务机关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或者不依法确认纳税担保有效的行为。
10.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
11.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
12.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二)复议前置项目: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纳税担保人对受案范围中第l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和第6项第(1)、(2)、(3)目所列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与受理
1.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1)时间:申请人可以在知道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2)方式: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链接】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
2.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
【提示】纳税人应当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再申请行政复议。只有符合几种法定情形之一时,才可以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
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①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②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③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④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四)税务行政复议决定
1.形式: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的方法,不需要开庭。
【链接】仲裁的判决:开庭但不公开;诉讼的判决:开庭并公开
2.时间: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3.生效:行政复议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链接】仲裁生效时间:仲裁决定作出之日;诉讼一审判决送达15日。
二、税务行政诉讼
(一)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l.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纳税当事人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必经复议。
【特别掌握】必经复议的项目: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对税务机关不予审批减免税或者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的行为不服。
2.纳税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选择复议
(二)税务行政诉讼的起诉和受理
1.纳税当事人不服税务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l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了解: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1 法律供给的“经济人”假设分析
法律供给愿望是国家机关出于“经济人”的理性需要, 不断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现实中, 国家机关的自身效用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并不是完全同一的, 国家机关会尽力隐藏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的追求。法律供给能力, 主要受到法律生产要素现实状况和配置情况的制约。短期内, 可以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法律供给能力。从长期来看, 则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法律生产要素的状况, 包括数量和质量。我国法律供给的现状是法律供给主体的主观供给愿望过强, 法律供给的积极能力不足, 消极能力不断扩张, 呈现法律供给愿望和能力偏离的状态。
能够对法律市场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是国家机关的理性选择, 因此, 必须要建立正确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偏好函数。首先, 要约束国家机关的法律供给愿望, 限制其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法律供给者要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 整合其他市场主体的法律需求, 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层次需求。其次, 合理配置法律市场的人力资源要素, 提高法律供给者的意识和能力以增强法律供给能力。
2 律供给的价格理论分析
影响法律供给的价格因素包括法律产品的自身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法律价格是人民向国家出让的权利或利益的总和, 是法律需求者支付的成本。国家机关作为供给者, 出于实现管理目标的需要, 往往更愿意生产价格较高的法律。而人们购买消费法律的经济动机是因为收益大于成本, 在法律产品价格较高时, 法律需求者的收益很小或是没有收益, 法律需求就会降低, 出现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 无法实现法律市场出清的目标。因此, 一个完善的法律市场必须要有合理的法律均衡价格形成机制。
此外,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也会对法律供给者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首先, 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之间具有替代的关系。要克服法律规范调节“万能主义”的倾向, 充分发挥其他社会规范在调节人们行为模式中的替代作用。其次, 发挥不同性质法律规范之间的替代效应。例如任意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应做好协调和配置工作。最后, 具有互补关系的法律规范要实现供给的同步和同效。例如:大量的司法解释和法律规范之间就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必须协调一致, 否则将会对法律市场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3 法律供给的生产理论分析
法律市场的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财富、劳动和生产技术。每一种要素都是稀缺的, 因此, 需要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生产要素的价格和配置状况决定了法律的生产成本, 进而影响了法律供给的数量。由于法律供给中的各要素的稀缺性不同、价格不同, 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性, 在节约成本或是增加产量的目标下, 国家机关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决定不同的要素配置, 这也是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法律制度的经济原因。生产要素经过配置转化为具体的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司法成本;要素的不同配置形成有差别的投入, 从而影响到法律供给的收益。
法律生产的技术水平是指立法、执法和司法技术的总体水平, 社会科学知识的整体进步、法学的发展以及法律实践的积累决定了法律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法律生产的技术水平可以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法律的再生产能力;实现法律供给与法律需求的均衡。
4 法律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
法律供给与需求效用的一致性即法律供给效用的“公益性”, 这是供给与需求完全吻合的理想情形。在理论上, 法律供给者追求社会福利目标, 能够完全代表法律需求者的利益, 即供给与需求的效用是一致的。法律供给与需求效用的差异性即法律供给效用的“自益性”, 这充分反映了法律供给偏离法律需求的现实状况。在法律供给活动中, 国家机关自身的工作目标与业绩目标经常会与社会公共福利目标发生冲突。这种“自益性”的动机促使国家机关背离供给者与需求者效用一致性的要求, 选择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 扭曲了理想的需求主导型法律供给模式。
立法、执法和司法在供给价格弹性上有很大的区别。立法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小, 执法和司法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国家机关对供给价格弹性小的法律供给较为重视, 而容易忽视供给价格弹性大的法律供给。现实的法律市场建设中出现重视立法供给而忽视执法、司法供给的非均衡现象。强制性法律规范由于生产周期短、替代品少、价格高, 供给的价格弹性大, 而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供给的高价格弹性带来了强制性规范日益扩张的趋势, 而对这种强制性规范的法律需求增长缓慢, 因此, 实践中出现了政府行政法规强制性规范供给过剩的非均衡现象。
5 法律供给的垄断性分析
国家机关的法律供给具有很大的强制性, 可以将在法律供给中所支付的成本分摊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 使单位生产成本最小化, 收益最大化。而其他的组织和个人却会因为法律供给成本的巨大而缺乏支付能力, 无法成为合格的法律供给者。同时法律产品的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机制来进行法律资源的配置, 必须寻求一个有积极性、高效率的生产者。国家机关完全具备法律供给主体的资格要求, 从而获得了垄断法律供给活动的合理性, 其在使用强制力进行法律制度供给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高度垄断会造成低效率的状况, 需要在法律供给活动中引入相应的竞争因素, 提高法律市场的效率。第一, 要充分发挥法律需求者在法律供给活动中的参与作用。法律供给的决策和实施环节是垄断性的, 其他环节应允许广泛的主体进入, 参与法律市场活动。第二, 建立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在法律供给活动中的合作竞争机制。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是整个法律市场供给活动中紧密相连的部分, 彼此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竞争。法官在法律供给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得到发挥, 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 应让法官充分行使“剩余立法权”。第三, 建立法律需求表达的博弈机制。只有将法律供给与法律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法律市场的信息传递才可能是完备的。市场主体间的法律需求得到充分的显示, 完整的表达和博弈, 法律供给才能够具备最基本的合理性。
6 法律供给的系统性分析
法律供给受到诸多外生变量的影响,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的供给活动, 并不是法律供给主体单一愿望的产物, 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政治制度影响法律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其中对法律产品规范性的影响尤为突出。国家机关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 才会进行必要的自我约束。因此, 政治因素是法律供给的前提条件, 直接制约着法律供给者的决策。
(2) 法律供给是具备继承性的, 新的供给活动总是在现实的法律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降低新的法律供给成本, 减少实施的阻力, 保证收益的实现。法律供给意愿必须在现实的法律制度中孕育、产生, 法律供给者需要对现实的经济关系如实地做出反映。现实的法律制度还制约着法律供给的能力, 国家机关的法律供给活动要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3) 在法律市场中, 执法和司法活动会对法律均衡价格的形成产生根本的影响。实践中, 立法活动所需成本较低, 因此, 对其配置的资源较为充足, 而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成本, 现实中拥有的要素资源非常有限。这种法律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 不仅破坏了法律供给的系统性, 而且影响了法律市场效率的实现, 实践中要对立法“后活动”进行关注,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系统。
7 法律供给的效率分析
法律供给效果与需求者效用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种情况法律供给效用一定, 需求者效用无限大。现实表现是国家机关的法律供给不足, 无法满足需求者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这是法律供给决定法律需求的错误表现。第二种情况法律供给效用无限大, 需求者效用一定。说明国家机关的法律供给没有反映法律需求的要求, 不具备现实性, 法律供给造成了浪费。第三种情况法律供给的效用与需求者的效用正相关, 法律供给的效用与需求者效用同方向变动, 法律供给者密切关注着需求的变化, 随着法律需求的增减及时做出调整,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需求者的效用。第四种情况法律供给的效用与需求者的效用负相关。法律供给的效用随着需求者的效用变化而出现反方向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由于国家机关做出了不合理的法律供给活动, 或是国家机关对法律需求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形成了错误的预期, 使得法律需求者的效用递减。
因此, 首先建立长期的法律生产函数。要建立法律供给的预期和长期评价机制, 使法律供给的效果经过理性的预期和实践的检验。其次建立合理的法律成本函数。在生产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掌握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 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计算法律生产活动所需的资源类型和数量, 各环节所花费的总成本。再次建立合理的收益函数。由于法律供给垄断性的存在, 造成法律供给不计量成本和收益, 不断低效率供给的现象。因此, 应考量法律供给的盈利性, 建立法律收益的反映机制。包括对法律供给与法律需求效用一致的评价和考量, 潜在利润内在化的计量, 满足法律需求的预期收益等。现实中对法律供给活动收益的度量很困难, 盈利的计量也很难实现, 但仍必须把盈利作为衡量法律供给效果的标准来考虑。只有建立了收益观, 才能真正实现法律活动的市场化运行。
摘要:该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为分析工具, 从“经济人”假设、价格理论、生产理论、供求均衡、垄断性、系统性、效率等问题出发, 深入剖析了我国法律市场供给的现实状况。强调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法律市场进行规制, 以寻求实现我国法律市场化运行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市场,法律供给,经济分析,运行途径
参考文献
[1]魏益华, 鲍锋.法经济学的由来及法的经济分析成功的原因[J].税务与经济, 2014 (2) :8-11.
企业家判断: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认为,松绑民营企业就会触及地方政府眼前利益,再加上体制的强大惯性,三中全会有利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生存、发展、壮大的政策,要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并非易事。
当今中国,民营经济在国计民生中的份量有多重要?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国工商联2013年初发布数据称: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已经超过65%,创造8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并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从总量看,目前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经超过国有经济,像广东、浙江、江苏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已超过60%。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仅“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反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就净增7000万人,城镇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而同期城镇就业总数增加了4100万人,国有单位就业减少了约1500万人,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增加了2600万人。
从上述中可看出:当今中国,民营经济不但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也是解决社会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营企业可谓喜忧参半,可喜者地位确定,未来将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自不待言。
堪忧者,当今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来自世界经济一体化、行业竟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当今中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位居产业链下游、抗风险能力低的,在资金支持、政策优惠上不能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融资难、行业恶性竞争、用工成本上升、海外市场低迷,已成为大多民企的生存之痛。近十年,有太多面临倒闭或重组命运。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倒闭6.7万家,到了2011年,民营企业倒闭潮继续恶化,其中最大倒闭潮出现在中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温州。
重税负是影响和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0年到2005年,民营经济特别是私企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一直保持40%以上。为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小年称:“中国企业税负太高,17%的增值税,再加上25%的所得税,即使不是全球最高的,也是最高之一。”
正因为面临上述种种巨大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瓶颈,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处境是十分严峻的,而减轻税负,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以及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审批、年审、评估制度,减少行政干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巨大。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并非不知道。关键是要采取前述“松绑”措施,与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极为普遍性地存在沉重地方债务和片面追求GDP政绩问题。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历来是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重中之重。如果片面追求GDP的问题容易解决的话,沉重的地方债务却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尖锐矛盾面前,再加上体制的强大惯性,三中全会上述有利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生存、发展、壮大的政策,要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并非易事。
鉴于此,中央政府除了要解决地方政府面临的沉重的地方债务矛盾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以确保三中全会相关精神最大限度得到落实。
还有,中央政府应责成各级政府,在三中全会精神下,在充分、广泛征求民营从业者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地域不同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唯此,才能确保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能够在一个有序的、规范的、制度化的环境下发展和壮大。避免重新陷入进一步退三步的怪圈之中。
【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章节】推荐阅读: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重点内容时间表06-17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试题点评06-22
建筑法规对建筑市场的规范作用05-26
证券分析试题06-23
证券从业资格07-19
证券资产证明10-12
华泰证券简介10-27
证券专业论文06-20
证券公司简历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