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建设市场分析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的建设市场分析(共8篇)

农村的建设市场分析 篇1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

一方面,发展前景看好。从战略角度讲,中央连续四年发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2006年和2007年专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省七次党代会,准确把握这一形势和趋势,超前性地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作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政领导都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臵,进一步确立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政策方面说,“三个继续高于”及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还相应地制订了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的配套优惠政策等。从发展基础看,已具备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农民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率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服务、娱乐的支出不断增加。此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法制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制约因素明显。一是“三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文化素质、技能素养和意识形态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量相对匮乏;同时,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社会化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力,体系还不够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出现断层,种子管理体制和国家农场的服务功能弱化,改革工作亟需进行,农业综合执法还没有实现县级全覆盖,这就造成涉农公益性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三是管理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枢纽,功能相对还不完善。在联动创建、资金投入和引导参与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机制,在运行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清、主体不明的现象,也没有形成一个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应消除误区,树立正确观念。

当前,新农村建设仍处于开局起步阶段,很多细节问题都需要探索和实践,但应该注意防治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越位”。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是农民,因此,对这项工作不能行政干预过多,造成过度推动,出现拔苗助长,超越正确立场上的应抓范围;二是“错位”。一味图政绩,丢掉基础工作,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偏离方向,甚至用简单的新房舍、新村街等代表代替新农村;三是“虚位”。部门行为不规范,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为政治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不付诸实践。 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庄建设。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按照这一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经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搞好新村庄建设,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等于新农村建设。目前,一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片面认识,以至出现了不顾现实情况、不分轻重缓急、不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而大拆大建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

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攀比。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总体上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决非易事,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建设新农村的难度更大。因此,必须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攀比的思想,树立长期奋斗、稳步推进的意识,防止出现热情很高但思路不清、口号很响但行动不力的问题,使新农村建设真正能够不断取得进展。

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等原则和思路,允许各地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方式有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和模式化。各地应注意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路子,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依赖国家扶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要上项目、搞建设、打基础,这就需要大量投入。解决投入问题,不能有“等靠要”思想,不能单纯依赖国家扶持,而应拓宽思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比如,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重大公益性项目,应主要由政府来投入;对于种地、建房等农民群众自己的事情,应主要靠农民群众来投入;而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应由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一起办。

制定科学规划,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没有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就会事倍功半。制定规划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切合实际,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未来发展。当前,应着力加强水、电、气、路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群众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积聚后劲。

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有自己致富的能力,更要有带领群众、帮助群众致富的能力。农村党的建设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长足进步,事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建设沿海强省的重大课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城市化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经济结构调整

一方面,从农业的角度出发,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京津、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通过推行企业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做大瓜菜产业,做强粮油产业,培育优势作物产业带,建设多类型农产品专业基地。另一方面,从农村经济发展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支持涉农工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建立和壮大新农村的经济增长点。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革新资源利用方式,切实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依据自身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起步,一是从科技应用入手,大力普及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节约型技术,推进节约型农业发展。二是从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着眼,加大普及推广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基地生产规模,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战略任务来抓,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是把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强,把地方性特色产品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竞争力强的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四)科学利用外资

以项目促发展,以科技促增效,在投入中加大科学指导成分,积极用市场为投资定位。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突出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生态文明村建设及扩大农产品深加工等工作重点,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为主要招商对象,大力引进域外资金。与此同时,在投资硬环境上,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信、供电及生态环保等条件,为开放引资、争取项目,建立一个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在投资软环境上,努力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高效行政管理体制。

(五)加强人才培养

尽快在广大农村实现深层次的劳动力变革。一方面,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广泛吸纳人才到农村、搞农业。要通过吸引和培养农村精英,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者、农业经营者的人才结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具体讲,一是提高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提高科技素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三是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强化农民参与市场、规模效益、规范化理念、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农村的建设市场分析 篇2

一、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以及处理的难点

1.1垃圾数量不断膨胀, 成分比较复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消费的物品和数量在也不断地增加, 与此同时, 垃圾废弃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在农村, 主要的垃圾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农村人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1]。其中比较难处理的是农村生活垃圾, 包括塑料废品、衣被、淘汰家具等等, 成分比较复杂, 处理起来难度增加。

1.2对于垃圾处理的过程简单, 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垃圾进行收集、回收、再利用等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以及人们健康的危害, 也可以变废为宝, 减少资源浪费。但是, 在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方式还比较落后, 仍采用简单的填埋、焚烧以及随意倾倒这三种方法进行处理。这些处理方式都会破坏环境, 污染地表以及地下水, 在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 在成大气污染。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品没有回收再利用, 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3随意堆放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

农村垃圾数量的增多, 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意堆放垃圾, 不仅占用土地, 而且会破坏地表;垃圾腐烂会释放出对人体有毒的气体, 危害人体健康, 也会污染大气;固体废弃物以及渗出液会破坏土壤, 减少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流入到河流也会污染水体。最终通过食物链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身体。

二、农村垃圾处理难的原因

2.1农村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不高

农村居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提高, 但是思想观念却没有与时俱进。普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保观念比较淡薄。对垃圾所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 处理垃圾比较随意。此外, 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科学处理的习惯, 形成了垃圾遍地, 无人处理的现象。有时候会对垃圾随意焚烧, 造成了空气污染[2]。

2.2基层干部对垃圾处理不够重视

很多地方的基层干部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 或者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垃圾的处理不够重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建设上, 忽视了对农村垃圾进行科学的处理。甚至很多基层干部认为, 处理垃圾花费人力、财力、物力, 效果还不明显, 不值得这样做。

2.3垃圾处理工作没有被提上工作计划

我国把垃圾处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 由政府处理。在垃圾处理问题上, 只重视城市, 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在农村, 没有专门的机构去处理垃圾, 维护环境, 人民只能随意的处理堆放垃圾, 缺乏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有些政府至今未能把垃圾处理工作提上工作日程, 有的地方虽然在行动, 但困难重重。

2.4处理垃圾缺少经费

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资金, 由于农村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特别是在一些山区, 对垃圾进行处理的成本更高。我国多数乡镇财政困难, 无力承担巨额的垃圾处理费用, 难以筹集垃圾处理资金。

2.5缺乏垃圾处理设施

在农村, 缺乏垃圾处理设施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缺乏环卫设施, 以及设置的环卫设施布置不均衡, 在使用和管理上有很大的不便。这就造成农村居民即使认识到了垃圾的危害性, 也没有办法去合理地处理垃圾。

三、加强农村垃圾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宣传, 改变观念

利用各种媒体、会议等方式,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 引导居民树立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在宣传环保观念的同时, 也要对垃圾处理的方法进行宣传指导。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使用可降解包装, 减少白色污染;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标准, 帮助居民正确的掌握垃圾分类方法。

3.2建立规范,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职能部门加强农村垃圾的管理, 从法律上保护农村环境不受污染。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把乡规和法律法规想结合, 让垃圾处理的政策法规发挥实际作用。

3.3提高认知, 加强领导

政府部门要把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提高日程。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 落实农村垃圾治理。设置专门的治理小组, 专门负责农村垃圾的整治, 加强对农村垃圾治理的宣传和执行。此外, 还要充分的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到垃圾治理的队伍中来, 营造浓厚的环境整治氛围[3]。

3.4多管齐下, 社会参与

垃圾处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既要政府推动, 也要居民积极参与, 还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利用资源, 政府部门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 吸纳社会资金, 鼓励民间资金参与环境治理, 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的队伍中来。

结束语:解决农村垃圾问题, 减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基层干部也要把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提上日程, 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倡农村居民绿色消费并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2005年10月8日—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进程。但是, 农村的环境问题令人担忧。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处理农村垃圾, 实现村容整洁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垃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垃圾,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玎玎.农村垃圾问题的公私治理[J].经济工作, 2006 (12) .

[2]殷丽萍.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及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 2006 (25) .

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分析 篇3

摘 要 目前,在新农村绿化建设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绿化理念,更加重视环境的整体质量,对环境保护等问题也较为关注,这对农村园林建设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进行农村园林建设过程中,生态效益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农村园林建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农村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效益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 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分析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X3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38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过度的利用资源,使乡村生态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高效益的园林建设提高促进农经济发展。

1 农村园林生態系统概述

农村生态系统(Rural Ecosystem)是在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农村生态系统是指在其区域内中生活的人类、资源及环境的综合体,是一种将自然作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此种生态系统既彰显了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功能,又涵盖了社会、人文与经济的相关因素,其人类因素特征较为鲜明。从狭义上来讲,农村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干扰之外的自然环境,主要包含沙漠、农田以及山地等地方。从广义上来说,农村生态系统是泛指城市生态系统之外的区域[1]。农村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的集合,因此在进行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中,要提高对生态效益的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全面促进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 高效益的农村园林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而乡村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的背景下,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的农村资源环境状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各种生活、工业垃圾造成土壤及饮水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要通过高效益的农村园林建立,改善农村生态系统。

2.1 高效益的生态园林,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各种生态旅游深受人们喜爱。在生态旅游中,人们选择的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景色与环境的整体状况。在农村生态旅游中,人们通过农村的采摘、种植及养殖等活动,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享受自然之美。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高效益的生态园林建立,完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因此,高效益的生态园林可以有效促进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2.2 高效益的生态园林,全面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消耗农村资源的问题,造成了农村生态平衡的不协调状况。因此,现阶段进行农村资源与生态效益的建设过程中,要通过集约化的发展规划,提高农村园林建设的整体效益,要通过对河流、道路等园林景观进行全面的资源整合,保障功能的平衡,构建系统的、高效益的生态园林景观。促进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 农村园林植物生态功能效益分析与研究

3.1 绿化规划

在进行农村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要对植物的作用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提高整体生态效益。在基于农村生态建立的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在进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整合农村地形与现有资源,对相关植物进行全面分析,对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不同类别园林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氧气释放功能[2]。绿色植物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进行二氧化碳的吸收,然后释放出氧气。因此,在植物栽培过程中要尽量选取吸收二氧化碳较高品种,如刺槐、合欢、泡桐树及海棠等。

第二,植物蒸腾吸热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中水分的含量,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度,提高空气的湿度。这种具有降温增湿的功能的植物,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的生态效益。因此,在进行农村园林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对单位叶面积年蒸腾量较大的植物的种植,如火炬树、垂柳、月季、迎春及珍珠梅等。

第三,提高对园林植物滞尘作用的重视。植物可以对空气中的尘土有着强大的吸附功能,可以通过叶片表性特征以及自身的湿润性起到滞尘作用,过滤空气中的灰尘,降低细菌含量。但因为植物自身叶面粗糙性、树冠结构及密度等存在的差异,导致其滞流粉尘的能力有所差别。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园林建设的整体生态效益,就要加强对滞尘功能强大的植物种植力度,如丁香、紫薇及金银木等植物。

表1 园林植物叶片硫积累量

植物名称污染区叶片硫积累量/(g/m2)

7月10月差值

桃树0.350.390.04

黄刺玫0.400.420.02

元宝枫0.370.440.07

泡桐0.420.450.03

合欢0.120.670.55

柿树0.670.710.04

木槿0.560.860.30

月季0.241.070.83

连翘0.791.360.57

桧柏0.671.360.69

丁香0.882.201.32

金银木0.614.203.59

麦李0.0360.1680.132

千头椿0.0960.2000.104

金边女贞0.0920.2510.159

垂丝海棠0.1390.2950.156

红叶小檗0.1250.3030.178

金叶女贞0.0230.4030.380

猥实0.0080.4310.423

胶东卫矛0.1000.5870.487

馒头柳5.236.251.02

海棠0.907.186.28

第四,加强对植物杀菌功能的重视。空气中包含着大量的病菌,植物可以对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原微生物及细菌起到杀灭及制约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对此,可以通过种植杜仲、白皮松等植物达到消灭杆菌、球菌的作用。

第五,提高对植物减污作用的重视。现阶段,空气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有害气体就是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及碳氢化物等[3]。通过对植物的吸收污染能力的不同研究得知,丁香、海棠等有着较为强大的减污作用。园林植物叶片硫积累量见表1。

3.2 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在提高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避免过度使用资源,要加强对农村园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重视,全面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要在保持自然生态基础上,通过人为的干预,提高农村园林建设的整体生态效益,通过科学的方法与策略,全面提高进农村园林建设的整体效益。

4 结语

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就是指在植物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根据植物的具体特点、生长情况及自身的生理特性情况有针对的选择符合农村园林标准的植物。要在保持农村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植物的生态功能,全面促进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健梅.合理利用园林植物提高新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6):123.125.

[2]张梅.张玉.BASF生态效益分析方法在城市园林生态效益研究上的应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3(9):336.

[3]折小园,弓弼,王晓斐,等.经济林木在陕西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中的应用:以关中地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1):456,458.

农村的建设市场分析 篇4

一、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践

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明确提出了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要求,2005年制定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惠民工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市,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探索。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建了251个农村新社区,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1、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逐渐清晰。各地先后开展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除江东、海曙外,九个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全都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近2000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以社区建设与行政村的区划调整有机结合的形式,着力围绕中心村打造农村新社区。同时,各地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使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

2、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多亿元,累计启动村庄整治建设2010个村,占全部行政村的76%,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836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122个。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9.7%以上,“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6.5%,全面小康村和环境整治合格村基本做到了“水清、路洁、院绿、灯明、村美”。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文化、教育、卫生、健身、治安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社区文化进一步繁荣,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已有262个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台中心。镇海等地先后制定出台《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细则》,建设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市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推广了“一站式”的服务。

4、合力共建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在强化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与服务组织机构,创建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和社区工作站等运作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口一起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建立了“新棉丰人”党支部,并成立了新棉丰人服务站。**市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外来人员共同组建“和谐促进会”,着力形成合力共建农村新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

各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以“百千工程”为抓手,整合村级资源,强化社区服务,深化村民自治,多形式开展农村新社区创建活动。

1、多村联建模式。多村联建社区一般由片区内内若干个村庄组成,重点是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通过整合各村资源,建立健全村务活动、社区卫生、社区教育、治安保洁、文体娱乐等服务设施,突出服务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北仑九峰山片区是我市首批通过验收的村庄环境整治成片连线推进区域,以此为契机,九峰山区域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该区域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创建农村新社区。通过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社区“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完善一系列高规格的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得到延伸,该区域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对策分析 篇5

□作者:

1、江西农业大学国土学院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2、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江立武1朱红根2刘小春

2▲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阶段地方财政困难及其解决的具体对策研究”(05yj2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支农“总量小、结构偏、体制僵”等主要特征,提出了强化支持重点,加大支出力度;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资金管理体制;调整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等财政支农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财政支农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政府财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认识并加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财税政策及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学界和各级财政部门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财政支农的特征分析

总量小

我国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比较利益低,“三农”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量上看,财政农业投入仍然偏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长。从“一五”的99.58亿元增加到“九五”的4938.88亿元,增长了48.6倍,总体上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却大大慢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另外,按照wto《农业协议》,我国农业综合支持量可以达到农业生产总值的8.5,而目前仅有3.3。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结构偏

流通环节多于生产环节。与wto规则和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相比较,我国政府支持农业的特点是流通环节多于生产环节,实践证明这种支持方式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中间环节流失较多,农民应该得到的利益没有完全得到。

间接投入多于直接投入。例如,政府通过拨款支持农口事业单位(所谓七站八所)为农业提供科技示范、病虫害防治来为农民服务,通过修路引水、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而不像发达国家直接对农民或农场主收入进行补贴。

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对象上范围狭窄。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农业资金的使用,一是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农业建设和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低;主要用于非营利性的事业,一般不用于营利性的企业单位;只能用于农业本系统的单位,而不用于其他部门或系统的农业项目;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

体制僵

主要表现为支农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地方财政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很难再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业追加投入;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弱化,法定预算常常受人为因素干扰影响比较大,预算不稳定,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现象经常出现,同时,预算项目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弱化了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资金的监督管理反馈差,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一拔、二转、三不管”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分资金、下指标,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浪费了财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支持的对策

强化支持重点、加大支出力度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财政除了重点支持大江大河治理、重要水库加固除险,还要继续围绕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要进一步改革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

要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以及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应选择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支持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包括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财政贴息、对农户的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处理给予财政补助等。

要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要把促进粮食生产作为财政支农政策的重中之重,目前,财政支持粮食生产政策主要有,取消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实行良种补贴,农业基本建

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对一部分粮食主产区实行大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土地出让金集中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与财政有关的粮食生产政策还有优质粮产业振兴工程、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要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将有限的政府财力运用到农村急需所用之处。公共财政覆盖

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顺序,应该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资金管理体制

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同时要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以确保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事权。

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上,应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注重资金的绩效评价,建立资金使用的反馈制度,同时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使各项资金分配方式纳入规范化管理制度之中;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首先要认真执行农业财政资金的预算,不能留有预算缺口或虚列支出。其次要积极推动部门预算,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各项财政改革,对于农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论证,明确管理责任,确定专人负责;在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上,财政部门应当利用本系统内监督机构和审计部门的力量,对于农业财政资金运行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必要时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逐步形成有效的农业财政资金监督检查机制;在投资责任上,总的原则是按照项目规模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凡属地方项目或中央补助投资的地方性项目,其投资、建设、管理和职责完全下放给地方。属于中央项目的,均由中央政府或有关部门负责,也可通过某种方式委托地方建设或管理。

调整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

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减少交叉和中间环节,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逐步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如粮食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的收入的直接补贴;是在主产区建立对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直接补贴制度。这种补贴方式,一方面可以形成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农民、农业生产者使用优良品种。随财力的增强逐步扩大,可以在重点产区建立良种推广补贴制度;是逐步将一部分农产品出口补贴转为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要抓住粮食仍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增加对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对渔民和牧民生态移民和转产转业等,也应给予直接补贴;是继续加大对受灾地区农民的收入补贴。

农村电网建设情况分析 篇6

一、我县基本情况概况

【地理位臵】金塔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端北部边缘,地处东经98O58′-100O20′,北纬39047′-40O59′之间,东与张掖市高台县毗邻,西与玉门市接壤,南邻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北靠内蒙古额济纳旗,举世闻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坐落境内。辖区总面积

1.88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0.12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全县管辖5镇5乡4个街道办事处,86个行政村,463个村民小组。

【人口】辖区内居住人口以汉族为主,总人口14.96万,其中城镇人口3.5万人。

二、我县电网情况概述

金塔县营业供电范围为县城、各乡镇、生地湾农场、阿右旗矿区。总供电面积1.88万平方公里,用电客户52903户,供电人口14.87万人,2012年供电量1.95亿千瓦时,售电量1.81亿千瓦时,平均售电价561元/千千瓦时,通过近年来线路改造和电网优化使我局的综合线损大幅下降,提高了线路的供电可靠率(供电可靠率(RS-3)为99.6%),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电压合格率达到95.1%,近年来通过农网工程的改造一户一表率达到100%。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已形成较为合理的输配电网络。至目前,辖区内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5台总容量为84100千伏安,110千

伏线路4条280公里;35千伏变电站24座(其中11座为用户变电站),主变38台,总容量121605千伏安,拥有35千伏线路22条,长513公里;10千伏线路43条,线路长1460公里,低压线路1314公里,配电台区2357个,容量为16.13万千伏安。全县乡(镇)、村、户通电率100%,各类用电设施设备较为完备,电气化程度较高。

三、农村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10千伏主干线导线线径小、负荷大,经过近十年的运行,随着用电的不断增加,10千伏线路主干线导线已明显过小,末端用电多为大型负荷,当全部用户满负荷运行时,线路功率因数及末端电压较低,部分用户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2、部分10千伏线路,所处位臵多在树木繁茂、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区,每逢春季扬沙季节,由于瓷瓶污秽严重,线路污闪跳闸事故频发,可靠性低,加之我县盐碱化土质较多,电杆根部腐蚀严重,维护困难。

3、原农网一、二期改造时,0.4千伏线路多采用LGJ-25导线架设,也存在过负荷运行情况,已不能满足正常供电需要。

4、新增用户较快,解决部分地区居民的新增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加上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等用户逐年增加,部分10千伏及以下线路续建、延伸造成主干及分支线路供电半径超标,导线线径较小,电压合格率降低。

5、部分10千伏线路分断开关较少,全县1460公里10千伏线路,目前只装设分支断路器52台,断路器数量少,电网分断能力差,保

护简单,往往线路一处故障引起全线路大面积停电,通过加装真空断路器,可有效提高电网检修能力,降低检修时大面积停电带来的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

6、部分10千伏及0.4千伏线路“两清理”中电杆高度不够,对地交叉跨越处距离不够、部分线路穿越绿化带、危及安全运行。

配电线路质量差,运行维护量大,安全隐患突出。加之部分线路走廊拥挤、树线矛盾突出,给日常线路检修维护带来不便。虽然经过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农网完善节余、10年、11年和12年农网改造升级等工程大规模建设与改造,但部分自然村仍未进行过改造,电网网架结构仍十分薄弱,设备的装备水平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好多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行、运行极不稳定、事故率频高。另外由于负荷增长快,现运行的线路导线截面不满足要求,供电质量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0.4千伏供电半径远远超过技术要求,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差,严重制约着金塔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同时受农网改造资金限制,一些富民工程如:规模养殖、大棚种植、电气化建设、政府重点工程等项目无法及时建设,农村负荷快速增长的供电区域电力投入还较为匮乏,电力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电网建设步伐缓慢,导致部分设施用电困难,部分已用电的设施在供电线路上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制约着农民创收

和乡镇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建议

1、把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制定政策予以扶持。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当充分考虑巩固农村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等因素,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2、将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等政府扶持的农村发展项目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群众参与、各方配合的农村电网建设的管理体系,定期研究农电网改造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农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出现的矛盾,构建供、用、管的和谐关系。

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分析 篇7

1 农村园林生态系统概述

农村生态系统 (Rural Ecosystem) 是在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 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农村生态系统是指在其区域内中生活的人类、资源及环境的综合体, 是一种将自然作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此种生态系统既彰显了自然环境下, 生态系统的功能, 又涵盖了社会、人文与经济的相关因素, 其人类因素特征较为鲜明。从狭义上来讲, 农村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干扰之外的自然环境, 主要包含沙漠、农田以及山地等地方。从广义上来说, 农村生态系统是泛指城市生态系统之外的区域[1]。农村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的集合, 因此在进行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中, 要提高对生态效益的重视,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 全面促进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为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 高效益的农村园林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人们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而乡村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阶段的背景下, 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的农村资源环境状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各种生活、工业垃圾造成土壤及饮水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 要通过高效益的农村园林建立, 改善农村生态系统。

2.1 高效益的生态园林,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 各种生态旅游深受人们喜爱。在生态旅游中, 人们选择的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景色与环境的整体状况。在农村生态旅游中, 人们通过农村的采摘、种植及养殖等活动, 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 享受自然之美。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 要通过高效益的生态园林建立, 完善农村居住环境, 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因此, 高效益的生态园林可以有效促进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2.2 高效益的生态园林, 全面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过度消耗农村资源的问题, 造成了农村生态平衡的不协调状况。因此, 现阶段进行农村资源与生态效益的建设过程中, 要通过集约化的发展规划, 提高农村园林建设的整体效益, 要通过对河流、道路等园林景观进行全面的资源整合, 保障功能的平衡, 构建系统的、高效益的生态园林景观。促进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 农村园林植物生态功能效益分析与研究

3.1 绿化规划

在进行农村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 要对植物的作用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 提高整体生态效益。在基于农村生态建立的具体状况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 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在进规划建设过程中, 要整合农村地形与现有资源, 对相关植物进行全面分析, 对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不同类别园林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氧气释放功能[2]。绿色植物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进行二氧化碳的吸收, 然后释放出氧气。因此, 在植物栽培过程中要尽量选取吸收二氧化碳较高品种, 如刺槐、合欢、泡桐树及海棠等。

第二, 植物蒸腾吸热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 增加空气中水分的含量, 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度, 提高空气的湿度。这种具有降温增湿的功能的植物, 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的生态效益。因此, 在进行农村园林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对单位叶面积年蒸腾量较大的植物的种植, 如火炬树、垂柳、月季、迎春及珍珠梅等。

第三, 提高对园林植物滞尘作用的重视。植物可以对空气中的尘土有着强大的吸附功能, 可以通过叶片表性特征以及自身的湿润性起到滞尘作用, 过滤空气中的灰尘, 降低细菌含量。但因为植物自身叶面粗糙性、树冠结构及密度等存在的差异, 导致其滞流粉尘的能力有所差别。因此, 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园林建设的整体生态效益, 就要加强对滞尘功能强大的植物种植力度, 如丁香、紫薇及金银木等植物。

第四, 加强对植物杀菌功能的重视。空气中包含着大量的病菌, 植物可以对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原微生物及细菌起到杀灭及制约的作用, 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对此, 可以通过种植杜仲、白皮松等植物达到消灭杆菌、球菌的作用。

第五, 提高对植物减污作用的重视。现阶段, 空气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有害气体就是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及碳氢化物等[3]。通过对植物的吸收污染能力的不同研究得知, 丁香、海棠等有着较为强大的减污作用。园林植物叶片硫积累量见表1。

3.2 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在提高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的同时, 要加强对农村园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避免过度使用资源, 要加强对农村园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重视, 全面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要在保持自然生态基础上, 通过人为的干预, 提高农村园林建设的整体生态效益, 通过科学的方法与策略, 全面提高进农村园林建设的整体效益。

4 结语

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就是指在植物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 根据植物的具体特点、生长情况及自身的生理特性情况有针对的选择符合农村园林标准的植物。要在保持农村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提高植物的生态功能, 全面促进农村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健梅.合理利用园林植物提高新农村园林建设生态效益[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0 (6) :123.125.

[2]张梅.张玉.BASF生态效益分析方法在城市园林生态效益研究上的应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13 (9) :336.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福利发展分析 篇8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文化福利 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福利发展的意义所在

1、发展文化福利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这五个方面不仅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智力支持,而且都饱含着农村文化建设。“生产发展”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等非农业的发展;“生活宽裕”不仅指农民物质上的丰衣足食,也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丰富多彩;“乡风文明”就是要求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村容整洁”是指村庄布局合理、居住环境清洁卫生,这实际也是一种文化;“民主管理”是指的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管理能力。从新农村建设5个发展目标来看,发展文化福利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2、发展农村文化福利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精神支持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农村文化福利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之魂。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不仅仅是扒旧房,盖新房。新农村建设,要重视经济建设,更要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说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乡风文明”的农村,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支柱。要使农村发展快,后劲足,必须在快速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这个“软实力”。

3、发展农村文化福利是突破新农村建设瓶颈的关键所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重大工程。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然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差距巨大,相对于新农村建设需要巨额资金而言,国家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还相对有限,新农村建设也因此陷入资金瓶颈。因此,发展农村福利可以起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完成新农村建设。同时,由于农民、农村、农业自身的局限性,农民持续增收空间也有限,因此,实现农民的高物质福利也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农民那种被新消费主义刺激起来的物质消费欲望也就得不到满足,此时,农民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那么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就因此而大打折扣。如果能够发展文化福利,构建属于农民的文化体系,充实农民文化娱乐生活,让农民在精神上感到充实、富足,或许就能减轻他们在物质方面的失落感,从而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二、新农村背景下文化福利发展的路径选择

1、积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文化福利的发展

在发展文化福利上存在以下几种错误的认识:一是“附属论”,片面的认为,经济对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而文化福利建设对经济只起服务作用,并认为文化福利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不大;二是“代价论”,认为文化福利建设会拖慢经济加速发展的步伐,必然会付出一些代价;三是“靠后论”,主张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富足了,再考虑文化福利发展等精神层面。因此,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农村文化福利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民素质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是重要的农村建设智力投资,是不可轻视的工作。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福利与文化福利的关系。

2、加大对农村文化福利的财政投入

目前,由于各级财政投入不足,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乡镇文化馆(站),村文化大院或图书室等,建成率较低,设施简陋,很难开展活动,利用率极低。有些农民一年看不到电影,看不上报纸,有的地方甚至看不上电视、收听不到广播。因此,努力发展农村文化福利离不开强大的财政支持,各级财政要从资金上支持农村文化福利发展,构建农村文化福利发展的资金保障。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村文化福利发展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努力完善资金来源渠道,更多的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3、培养相关人才,利用核心人才的引导和号召作用

农村文化福利的发展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农村文化队伍,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加快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对农村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利用好这些人才的引导和号召作用,在文化福利的发展过程中,引导农民享用健康的文化福利,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努力利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阵地,清除各种不良文化现象。

4、完善农村福利文化设施

我国在文化福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城乡差别很大。发达地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差距也有较大悬殊,部分落后地区甚至几乎没有相关的文化福利设施。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是努力推进农村文化福利发展的有效载体,没有这些基础文化设施的存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很难展开。因此,发展农村文化福利要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构建农村文化福利的载体保障。政府应该强化村庄的整治力度,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立一批如农家书屋、书报阅览室、农民培训站、党员活动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设施,多举办相关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新农村背景下发展文化福利需注意的问题

1、发展文化福利要协调好官办与民办的问题

官办和民办的协调问题,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文化福利形式与自下而上的自发的文化福利形式的协调问题。在农村文化福利的发展中,要注重以政府为主导,倡导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但同时也要注意利用民间力量,鼓励发展地方文化,以间接提高农民的文化福利。用官办的主流文化指导地方文化的发展,以地方文化来丰富农村文化体系。在文化福利过程中,要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2、发展文化福利要协调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以传统的农耕经济、血缘宗族关系为根基,包含一些落后的因素,这些与当代某些文化似乎不相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人生、社会和自然奥秘的成果结晶。这些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为农民所接受,成为农村文化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那么在发展农民文化福利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向农民宣传先进的现代文化,更应该保留和壮大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农村的原生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动和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使农民的文化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此过程中保留原有的、合理的价值体系。

3、发展文化福利要注意文化垃圾与文化精品的区分

由于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失,农民的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两种文化的争夺现象。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便轻而易举地侵入农村。电影院等传统的经营项目逐渐被网吧、放映室、影碟出租点等新兴项目代替;放映室播映的碟片大多是宣传暴力的武打、枪战、警匪片,格调不高的言情片,甚至是色情片。乡村庙会是民间长盛不衰的文化活动,最能体现农村文化氛围,但在庙会中“不良文化”也有一定的市场。低级庸俗的色情表演泛滥,迷信和黄色非法书刊、伪科学读物充斥农村。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引。农村赌博风气盛行,且愈演愈烈,大有蔓延之势。如果区分不好文化垃圾和精品,或许文化福利的发展就会变成低俗文化的温床,背离文化福利发展的初衷。

(注:此文章为学校创新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小组成员有:游瀚赟(女)、王亚萍(女)。)

【参考文献】

[1] 王连巧:增进农民文化福利是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J].商情,2009(32).

[2] 司芳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

[3] 刘硕、王越芬:浅析农村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4] 聂德民、宋守华:新时期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

上一篇:废物回收利用活动策划书下一篇:电路板pcb设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