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高度凝结。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理路的梳理、理论内涵的总结、多元特征的归纳和当代价值的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新时代探求与回应。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应当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观是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重要问题的观点或看法。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由当代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目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状况决定的。向“老祖宗”请教,高校辅导员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向实践学习,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在破中立等是是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树立;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走过了它的150年的发展历程。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胜利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和程度上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从而有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观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信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高校与整个社会交流也日益丰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与以往已大为不同,这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是活跃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他们伴随学生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高校辅导员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既非常现实紧迫也非常必需必然。对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探讨,当然十分重要。笔者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践,认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1什么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也许十分必要。在我们看来,所谓马克思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特点、结构、体系、功能和命运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发生观、发展观、本质观、特征观、结构观、体系观、功能观和命运观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说明,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客观规律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首要内容。二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习、宣传、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宣传观、研究观、运用观、捍卫观、坚持观和发展观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应“怎样做”、“不怎样做”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说明,从本质上说,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规律的说明。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方面,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是后一方面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则是前一方面在主体方面,实践方面的体现,前一方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方面上。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框架。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观的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而且,其解决也都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有直接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的那些能够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包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对待马克思主义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2高校辅导员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性

首先,这是由当代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决定的。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于大学生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能否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与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直接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高校辅导员本身是否树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高校辅导员只有树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认真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准确地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自觉把自己所从事的平凡的学生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工作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才能确保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校园稳定。

其次,这是由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目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状况决定的。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总体上说是科学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还是存在的,而且在有些人,有些方面,有的时候,还很严重、很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的:“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奮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于: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主义的内涵缺乏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构和科学体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及其相互联系认识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功能存在着片面性的看法,如此等等。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缺乏科学性的认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不完全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学习马克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和做法,尤其在文本的学习、研究上,思想不够重视,行动不够自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必要的“灌输”,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如此等等。总之,无论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都存在许多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尚没有确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种情况迫切需要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引导原则,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首先必须自身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3高校辅导员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途径

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向“老祖宗”请教。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除了对马克思主义(下转10页)(上接9页)原理、观点增添了新内容外,还留给我们一笔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比如,马克思关于否认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关于反对对他的学说采取“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的思想、关于“正确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的思想等,[1]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等思想,[2]都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又如,列宁写下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和《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等著作,直接论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代表作。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等论述,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的创造性贡献。再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一系列论述,都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增添了重要内容。以上这些以及其他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研究。应当承认,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不够的,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原因之一。

第二,学习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在邓小平之后,我们党在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创新,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毫不含糊”、“三个思想解放”等等。这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思想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于咱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而又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三,向实践学习。从特定的意义说,我们的一切实践,归根到底都是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实践的成功,我们创造了确立并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宝贵经验:伴随着实践中的某些失误,我们又获得了不能很好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十分有益的;吸取失误的教训,也是特别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从错误的经验中学习,比什么来得都快。这是至理名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就会使我们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四,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在破中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各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对立、斗争中发展的。毛泽东曾经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3]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规律。列宁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爭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以主观主义为特征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同“两个凡是”等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同一切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斗争,在批判中建设、在破中立,充分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郭 鹏

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篇2: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时代论析

[摘要]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高度凝结。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理路的梳理、理论内涵的总结、多元特征的归纳和当代价值的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新时代探求与回应。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很多阐述,凝炼出了颇具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的基本认知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论”的实际践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认识。我们黨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党的领导人始终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发挥了引领作用。当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梳理、归纳与总结,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推进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面挖掘,深刻把握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精度。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理路

习近平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基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如何认识、对待与践行马克思主义这一“新时代课题”,充分体现了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与根本方法,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曲解、质疑马克思主义之声的有力回应。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新时代、新阶段以及新方位下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特殊的生成理路。

(一)理论渊源与理论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当代诠释

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它的精神旗帜,更是其不断成长壮大的精神给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迸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就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沃土的丰富给养,充分领悟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思想根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那么习近平系列讲话就是其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输出路径。此外,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继承与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逻辑、理论场域、理论特征及其价值意蕴等众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科学的总结,形成了科学认识与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必定要建立在这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之上,前者是其得以产生与形成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借鉴。

(二)实践基础与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总结与理论升华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源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化总结与时代性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及其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境遇奠定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国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与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的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主要矛盾,如何进一步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含与实践指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更好的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升华与实践指导,是新时代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责任与担当,更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三)独特情怀与前途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不懈追求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不仅源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更与其独特情怀、个人追求等主观要素有着很大关联。不可否认,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与不懈追求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情怀和个人追求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优良的教育素养密切相关。父亲的“红色情怀”、多年的基层工作阅历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其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正是基于这样的个人成长背景,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会如此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才能如此成熟。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前人理论的当代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其个人追求与独特情怀的时代凝练与成果,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把握与科学论述,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认知与诠释: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立场、方法。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3]中国共产党人要志矢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理论联系实践的固有品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的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精神实质、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完整性、动态性和应用性。二是习近平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把握与解答,习近平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宣传、继承与坚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和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五个方面做了阐释。当前,我国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强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诚,做到知行合一;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继续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学观点和学术方法上下足功夫,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二)继承与创新: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维度

習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其关于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新的思想和新的论断,包涵了联系观、发展观、学习观、实践观、社会治理观等各个方面。联系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四个部分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发展观所倡导的新发展观是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一体的新发展理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各种理论思想和战略方针,必须积极运用于实践之中,必须经过现实的考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突出贡献集中体现在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结构及其时代发展脉络,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与实践性基本特征上进一步拓展视野、深化认识。通过对如何学习、应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的科学回答,彰显了习近平在理论与实践的互为转化、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心和伟大决心。

(三)战略与改革: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外化场域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离不开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对错的根本标准,更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摒弃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谬误之处、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束缚的教条式藩篱,必须始终以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也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经济领域的伟大改革,也是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阐释和解决当前中国发展问题的外化表现,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供给的引领性、精准度和有效力,习近平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客观实际问题为指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性、革命性与现实性,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外化的实践场域。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观紧扣新时代中国的阶段特征,是对当前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是以现实为导向的科学的、创新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现实性: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时代命题蕴含了其马克思主义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在特质,是对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哲学式把握和顶层概括,彰显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独到理解与精准施用,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逻辑的现实衔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现实性特质。

(二)科学性:强调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具有方法论上的唯物辩证性和创新科学性。习近平在分析和解决新时期中国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将宏观部署解决问题的任务和微观指导如何具体实施的方法巧妙结合,极大提高了各项工作规设的科学性、发展的可预性和开展的创造性,体现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性。

(三)人民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4]258因此,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在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自身解放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努力凝聚群众智慧与力量,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力争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是对“以人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强调了人的“根本”地位,是一种极具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创新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和与时偕行,强调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横向发展与纵向深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业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与灵活运用,充分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理解与运用的与时俱进,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价值蕴含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既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时代呼吁,基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化了对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认识,是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观的典范,具有的重要的价值蕴含,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深化、拓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安身之基础、立命之根本。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深化、拓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化和拓展了之前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和强大生命力等一贯思想,同时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将诚“学”、弄“懂”、真“信”、实“用”四个方面辩证地结合,肯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理论底色,积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突出民族底色、凸显实践本色、彰显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围绕这一时代课题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外化和现实回应,使党对治国理政有了新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中国梦”、“四个全面”等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是持续有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关键步骤,也是习近平对以往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超越,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思想结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指导与引领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指导与引领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凸显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内涵丰富而新颖、论述深刻而独到、结构全面而严谨,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信、懂和用。其次,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而科学地论述了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拓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相关课题的理论空间,是当代共产党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范本。努力学习和掌握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彰显当代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再次,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创新与发展。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刻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旨要,在实践中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科學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5]34习近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转化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供给和力量之源,保证了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理论供给的引导力和精准度。

五、结语

通过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面探究和论述,基本理清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构架、点明了主要观点、确立了基本方向。对于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不管是基于理论层面的进一步深化,还是因理论须结合现实而做的价值发掘,都必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思想财富。

当前正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如何使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国际大环境中占据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让其在后现代语境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如何在新阶段青年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力,既是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当代价值的探求,也是对其实践指向的新时代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930.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陈加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7.

[7]曾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

[8]陈加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思维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723.

[责任编辑]王立国

作者:许春玲 刘东

马克思统一观研究论文 篇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途径的研究

摘 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精华内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新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水平应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党员引领、多媒介文化教育等教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途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19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提高大学生对错误国家观的抵制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很多内容,下文将会对大学生马克思国家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恩格斯对国家的起源做出了的论证。第一,国家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国家也不是开始就存在的, 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阶级矛盾不断恶化,最终必然会产生国家;第三,国家会把阶级之间的斗争调和到一种可控范围内。[1]关于国家本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进行了概括:其一,国家是一个具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个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必然会产生的东西,它的产生就是社会间各个阶级发生矛盾后愈演愈烈的结果;其二,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的统治,一切国家的形式都是阶级的统治工具,实质都是某一个阶级的专政;其三,国家本身是一种机器,机器的本质就是一种工具,并且国家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具,这个工具当中包含着很多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国家机构。[2]

2.国家的职能

马克思把国家的职能分为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是国家的统治阶级运用暴力、法制等一系列的强制性措施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由此来镇压那些被统治阶级发生的违反法律秩序以及社会和谐的管理职能,因为这项职能通常是通过统治阶级的暴力手段来执行的,因此又被称为镇压职能。[3]国家的社会职能就是统治阶级对社会上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它执行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且是受到法律的制约的,与政治职能一样也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政治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职能是不断变化的,政治职能将会随着社会发展、阶级差别以及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缩小其作用范围,然而社会管理职能则会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日益的扩展和深化。[4]

3.国家的消亡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过“资产阶级的最终灭亡以及无产阶级会取得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结果”[5] ,“两个必然”揭示了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国家是在阶级后出现的,阶级矛盾产生后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6], “两个绝不会”,说的就是国家消亡的时间以及条件。国家是必然要走向灭亡的,但是国家的灭亡必须是有条件存在的,这个条件就是说必须消灭阶级。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时至今日虽然世界的格局和中国的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价值以及对中国当代国家建设的指导作用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现今多元化的国家观不断入侵中国的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这个接受信息比较活跃的群体。近几年来,云南暴恐案、新疆暴恐事件、钓鱼岛、南海岛礁等一系列主权问题不断出现,一些组织在境外势力的干涉下,不断挑战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有一些境外势力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在网络上不断散步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谣言,煽动青年人的极端情绪,制造恐慌或者愤怒的情绪,鼓吹西方的民主与自由,试图动荡我国社会的稳定。面对这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不仅要注意防范和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建立起牢固的防线,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观内核的深刻理解。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不但能提高大学生对国家观的理解与认识,自觉的抵制错误的国家观的侵蚀,更能引导形成接受正确的国家观的社会风气。

2.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与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努力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模式并不代表是错误的,中国的发展不能照搬照抄别的国家的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只有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走的稳走的好”[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不断发展已经震惊了世界,事实已经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8]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又提出了新的目标,那就是“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国梦”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我们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在饱含生命力和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梦。[9]

3.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理论基础,中国的不断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也要与时俱进。在当代的环境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本质上就是研究其是否还具有生命力的问题。马克思生活在资产阶级高速发展的年代,提出了阶级斗争与国家的消亡等问题,这些问题直至今日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要研究当前的国家问题,仍然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进行分析。大学生是中国年轻一代的代表群体,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创新与发展更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但能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更能赋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新的活力。把年轻的思维与创新的理论融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经典理论之中,能让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焕发理论生命力,在当今时代有更好的发展与创新。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大学校园,校园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学习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学习条件,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主要实施环境在校园。要想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要通过高校这个平台来实施,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育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任务。然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本中,更多的是系统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介绍给学生,其中并没有突出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这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是不利的,很难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想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水平,必须要突出重点,提高时效性,应该突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理论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地位,从教师角度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相关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教师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以当前世界和中国比较焦点的主权问题等大学生比较关心的国家观相关问题为依据,直面现实,用大量的史实与现实资料等鲜活的案例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大学生对国家观学习的兴趣;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选修课程或讲座,着重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增加大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机会,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主要实施渠道,只有提高重视程度,创新教学内容,开拓新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的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育作用。

2.注重社会实践的现实教育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理论教育也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相关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讨论会等,让学生在比赛与讨论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认识;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为武器的革命奋斗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的认同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摆脱理论学习的枯燥与乏味,运用实践来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认识、了解与认同。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时效性,更能通过切身体会,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认同感,从而实现社会实践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中的现实教育作用。[11]

3.突出党员先锋的模范教育作用

党员一般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学习积极性,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中要发挥党员先锋的先进性,利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党员从入党申请书到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通过党课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使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有充分的理解和强大的信心。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中,我们应该发挥其作用,多树立党员先锋的典型,以点带面,开展一系列典型人物的报告会、讨论会等,通过对党员典型的学习,运用榜样的力量开展对大学生全员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更应该在对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入党人员的选拔时,充分考虑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形成一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风气,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发挥党员先锋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中的模范教育作用。[12]

4.强调多种媒介的文化教育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根据地,也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最主要渠道,校园文化的多媒介多渠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把传统方式与当前新媒介相结合,既要发挥传统的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栏的传统宣传教育作用,也要结合当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新媒体,如网站、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体平台来进行宣传教育。对于传统方式我们要予以发扬,在校报、校刊中专门针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进行系统的介绍与宣传,运用宣传栏等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征文征稿活动,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形成一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潮流作用,运用当前大学生比较喜欢的微博话题、微信公众号等新平台,开展微博话题讨论、微信投票活动等一系列新颖的主题活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使之成为高校主流声音的宣传地,拉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时刻处于这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学习氛围之中。[13]总而言之,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这一重要途径,不断的开拓阵地,创新教育平台,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发挥多种校园媒介的文化教育作用。

5.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现高校平台的体系教育作用

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需要各种教育途径之间形成合力,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系统的教育体系,从而体现高校教育平台下的体系教育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应该依托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发挥作用,各个学院具体负责,形成自上而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体系。教师队伍要做好理论教育的工作,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创新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多从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沟通,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更多的大学生喜欢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相关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正确性与权威性,让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校党支部应与各学生党支部一起发挥党员集体的先进性,充分利用党员的榜样作用,也要运用党支部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在党员考评中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水平,让党员、预备党员与积极分子都自发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从而带动身边的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高校宣传部门既要守住传统的教育阵地,发挥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校园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又要拓展新阵地,开发微博、微信等崭新的媒体平台,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宣传形式,倡导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高校平台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主战场,只有整合高校教育平台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位一体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网络,才能发挥高校平台的优越性,营造出全方位立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体系。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代表群体,在新的经济与文化形势下,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能够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中国的创新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251.

[2]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3][4]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4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85.

[7]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1).

[8] 石云霞.论习近平的中国国家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5):5-9.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10] 张宥.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106-109.

[11] 荆钰婷.大学生人生观、国家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所,2009(8):148.

[12] 王玄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199-222.

[13] 李建军.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及其实施原则与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85-89.

[责任编辑:张学玲]

作者:杨春 付天阳

上一篇:映射与函数教案下一篇:囚绿记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