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切入点探究评析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将探究式教学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解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主动认识史实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智慧,通过主动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反思切入点探究评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反思切入点探究评析论文 篇1:

“课内实践与课外反思”的创新型学前教育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在学前活动指导课程中构建“精讲—观摩—模拟—评价”四环节教学模式,遵循认知和最优化教育理论原理,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依托,共同构成了一个由理论学习到转化教学技能的训练体系,这种课内实践与课外反思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学生“教”的能力,促进园校互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实践、反思、创新型、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

21世纪以来,一些教学模式的研究者在回顾、梳理和评析我国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时写道:“综观30年来国内各家之说发现,从教学模式概念研究的视角来看,其中有三种典型取向:结构模式观、过程模式观与方法模式观。”[1] (P. 111)其中,结构模式观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2](P. 12-15);过程模式观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长期的、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3](P. 19-22)方法模式观认为,“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4](P. 332)。如何界定教学模式的概念才能较全面地揭示其本质内涵?正如一位评论者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所述:“以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或教学方法之任何一个要素为切入点,均可形成对教学模式的独特认识。但是,仅仅局限于教学模式之某一要素而形成的教学模式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唯有立足于整体论的高度俯视教学模式之全貌方可获得深层次认识。”[5] (P. 58-60)这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统一的教学模式观。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6](P. 15)

二、教学模式的分类

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包括提出问题、制定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步骤的“发现法”教学模式。70年代美国教学法专家兰布达、布莱克伍德等在一本小学自然教材教学法专著中又提出了基本思想与发现法模式相同的“探究讨论”教学模式。我国解放后广泛推行的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模式”。其组织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掌握模式”以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为基础,注重教学反馈与教学评价,其组织教学的一般程序是:“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自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组织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

首先,教学思想或基础理论它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使人们能了解该模式的来龙去脉。它贯穿于教学模式的全过程,渗透在教学式的其它各要素中。其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模式都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因素,它决定教学模式的操作序列,师生活动的方式等,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第三,操作序列。“教学序列是指教学在时间展开的逻辑顺序或步骤以及每个步骤主要做法等。”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序列,具体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么,后做什么,确定了教学中各个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等。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师生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在时间序列上的实施。操作序列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一成不变,它可以根据教学活动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第四,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行动综合方案。它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订出教学活动的最有效的方案,规定了教学模式具体操作的关键事项,以保证教学模式在实施中的稳定性。第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用以检验某种教学模式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有其适用的教学情境。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7](P. 6)

四、“课内实践与课外反思”的创新型学前活动指导课教学模式

(一)课内实践

学生在教学中的模拟实践环节,主要强调学科教学的技能,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环节。是在前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观摩示范课获得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一个实践锻炼和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进入角色,明确本学科的学习不是为了学,而是为了教,将学的路径转为教的思路。

在学前活动指导课中创设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教学场”,大胆地让学生去直接体验创造设计教学活动,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内容的广泛性。以学前科学教育领域活动“有趣的石头”为例:

有趣的石头(中班)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石头的不同特点;知道石头的用途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老师、家长与幼儿一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在教师的一角布置一个石头展览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摆弄收集到的石头。

(1)摸一摸、看一看:石头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按自己的感觉把石头进行分类。

(2)称一称:老师为幼儿提供天平、石头,让幼儿称一称,谁重谁轻。

(3)敲一敲、听一听:鼓励幼儿用小棒或石头敲击石头,听听有什么不同,利用石头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编奏自己的乐曲。

(4)玩一玩:鼓励幼儿用石头进行各种游戏(如铺路、搭房子等)。

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周围有什么东西是用石头做的?你还可以用石头做些什么?

通过分析案例,我们看到,在教学活动中,给出学生明确的活动题目,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并实施。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设计活动的能力。学生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后,还增加了对其他领域的渗透,例如有的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语言的交流活动“石头的用处”,还有的同学增加了数学活动“数一数,有多少”等等。这都是通过学生活动实践后所学习和归纳的。

要改变以往的学习只在课堂内的做法,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幼儿园中,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学习,从而实现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课外反思

评价这一环节主要强调学科教学的反思性,它是上一个环节的延续。在萧恩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国外一些学者对反思及教师反思作了如下界定:伯莱克(J.Berlak)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8](P.15-17)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反思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件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9](P. 99-102)师生可通过课堂模拟教学及课堂情境录像资料的分析,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评价时可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和教师评价。为了使评价更全面、更细致、更科学,可采用评价量表的方法进行。

1.教师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学会反思。教师反思价值的最直接表现是促进活动本身的发展,但同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更是贡献突出,在当今国际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通过反思来促进教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把“反思性教学”引入到学前活动指导课的教学中,可以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先进的专业知识、实验效果及学生的反馈等多角度地对学前活动指导课的教学进行理性的反思。找差距、看不足、想对策、求发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并在互动交流中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

根据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对发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筛选、分析,明确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对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所有假设都是对问题(解释)以及问题的化解(解决方案)的关注,是关于“为什么发生这样的问题”的解释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估计和预谋。

案例

经过分析和调查,我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诱因更多的来自外部刺激,他们更希望能获得教材所讲的之外的知识,想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解释,并且能亲自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针对这个问题,为了诱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动机,促进知识的升华,引发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教师提出了“解决方案”:

从问题讨论入手,以实验探究为主线,把多媒体作手段。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把旧知识迁移过来进行假设。

注重对知识的把握、理解,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让学生进入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讨论后,自主去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2.学生的反思

反思学生主体性参与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当代课堂教学要走出单向灌输,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主体的参与性,才会有生动的接受、体验和创意。

学生的反思更主要的是针对自己的活动设计及知识内容的反思。反思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增加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以上面的科学活动为例,活动实施后,学生能增加其他领域的内容,一定程度是学生反思的结果,如果没有反思,就没有活动设计的完善。

(三)创新型教育

1.探索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信息、探索争论的活动环境,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以施展它们的本领,引发他们合作讨论、积极探索、发表见解,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等受到尊重,引发学生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

教师要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看做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民主性与主动性相结合

学生的创造性要得以发挥需要民主的教育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宽松的心境,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传统教学方法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往往过于简单,解除学生思想上的束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新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多给学生自由争辩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10](P. 8-10)

创新教育强调学生是主体,主动学习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教师要从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过程。

3.情感激励与启发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之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创新的自信和勇气,并体验创新的乐趣。[12](P. 8-10)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创设思维情景,设置思维障碍,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性学前教育教学模式,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课内实践和课外反思相结合,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顶国,刘永凤,梁敬清.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教学模式概念的三元运行机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吴也显.课堂教学浅谈[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1).

[3]刁维国.教学过程的模式[J].教育科学,1989,(3).

[4]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肖美艳.我国近二十年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6]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7]吴继彬.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6.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10]叶泽军.创新教育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周来顺]

作者:张冬梅,蔡东霞

教学反思切入点探究评析论文 篇2:

基于历史解释的探究式教学

摘 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将探究式教学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解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主动认识史实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智慧,通过主动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历史解释;探究式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3+1+2”模式倍受青睐。“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历史学科作为首选科目之一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基础地位,是对重史传统的弘扬,既把准了历史的精神主动脉,又紧扣住时代主题,体现了使命担当。这同时也对历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学科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进行了阐述,明确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其中的历史解释则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属较高层次的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现象好呈现而历史解释却难界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历史解释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教育心理学教授刘儒德先生认为:“成功的教学是充分调动固有认识,减少附加认识,增加生成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益的过程。”通过将探究式教学与历史解释素养的结合,深入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解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主动认识史实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智慧,通过主动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一、历史解释在中学教学中的定位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表述为“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是发展历史思维的一个载体。黄牧航教授曾谈到,“历史的解释是多样的……历史解释是有优劣之分的,我们要努力掌握好当前最佳的一种解释。”最佳的历史解释应该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如何恰当地理解歷史解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搜集史料,更重要的是对史料的整理、选取和分析,这体现出教师在何种“史观”指导下展开史料实证、历史理解教学以帮助学生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历史解释是高考备考的能力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察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与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发现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历史学科中有一半左右的分值都涉及历史解释,而学生易错点往往都是对历史概念把握不清、解释混乱等。同时我们还发现高考全国卷的命题者大部分都是高校教授组成,他们习惯甚至是偏爱历史解释,命题者认为历史是一门启迪智慧的学科,是一门以古通今、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必须重视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式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1.基于历史解释的教学设计

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概念。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活动过程的总体规划,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环节:第一总体设计思路,理清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区别,在掌握历史叙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解释;第二教学目标与定位,课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通过探究式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探索规律、提升能力;第三教学过程实施,采用“引导----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课堂效率;第四总结反思,对教学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的知识进行补充,对历史解释不到位的进行调整,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以人民版必修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人民版)为例。

合作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的地位

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材料二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

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

设问: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居于何种地位?如何实现的?

学生:交流并展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同时补充“加权投票制度”,即国际组织成员国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美国认缴资金最多,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约1/3的决定权。使美国人一直占据着其中的众多关键职位,世界银行的行长更是一直由美国人担任,美国的特殊地位不言而喻。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引领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层设问,通过问题解决提高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美元和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体会一国经济实力对国际地位等的决定作用,从而全面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的影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取决于学生对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这与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有密切关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的同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思考、充分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能对历史材料进行辨识与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判断。

2.基于历史解释的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史料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不仅让学生领悟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事件及意义,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结合当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能够理性解释。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

材料:2019年8月15日,美宣布对自华进口的约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分两批自2019年9月1日、12月15日起实施。针对美方上述措施,中方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5078个税目、约750亿美元商品加征10%、5%不等关税,分两批自2019年9月1日12时01分、12月15日12时01分起实施。

——人民网

设问:结合材料与当今世界形势,谈谈“布雷顿森林体系”给你的认识与启示

学生:交流并展示

教師: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认识近期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情况,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明确历史解释的历史功能与现实意义,以历史解释的方式来解读世界经济形势。启迪学生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借鉴其精神,注重从世界经济回归秩序与理性、客观认识中美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利用社会热点,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一个平等、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通过情境切入、材料解读、启迪引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能力,并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教科书与实用相配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式课堂在各科的研究中已较为充分,在新课标之后,探究式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历史解释无疑是能充分体现课堂驾驭与学科能力的素养,在课堂中的交互与探究切实体现新时代教育的方向与目标。而“引导----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落实教学目标。

三、结语

历史解释要被学生充分认知,必须经过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过程,启发式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历史解释的方法去正确地看待历史、分析历史、回馈社会。围绕提升历史解释素养,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课堂,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与学科素养结合的问题。基于历史解释的探究式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升华过程,是对历史学科知识的归纳与深化,是探究与感悟,有助于促进学生优化自我学习方式,有效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董俊杰.秦晓平.以历史解释为核心的复习教学实践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J],2019.05

作者:缪朝华

教学反思切入点探究评析论文 篇3:

关于高职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探究

摘要:就业指导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对就业指导课案例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中因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学模式;研究;实施

作者简介:郁雯(1963-),女,浙江鄞县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郭建敏(1963-),男,江苏江阴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陶美成(1970-),男,江西进贤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编号:Jxjg09-25-2)成果之一。

就业指导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规划的决策方式。提高成才能力、求职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等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保持在正确职业道路上发展;另一方面,全面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掌握国家和地区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转变就业观念,熟悉就业程序,掌握就业技巧和求职方法,顺利实现由学校到职场的过渡。

现行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仅停留在口头说教,纸上谈兵,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使就业指导课达不到其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在研究中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课程知识归纳为三个模块。即: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就业指导模块、自主创业教育模块。提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模块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以上教学模式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互动话题和实训活动,将传授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设计一系列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教学实训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受之后进行经验交流和知识总结。

一、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施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利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的合作教学方法。

(二)“就业指导”课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案例选择。对案例教学而言,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案例的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四点:案例要精、案例要实、案例要新、案例要深[1]。通过案例教学把教学目标内化学生的学习目标,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感受到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任何知识的学习多是为了应用。只有学会了知识的应用,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更有意义。例如:在“自我探索——性格”这节课中,我们首先引入“你是谁”——你是《奋斗》里哪种人?这一案例[2]。《奋斗》里,大体出现了六种人——三种男人和三种女人,基本上代表了现代社会上主流的几种人。第一种人,以陆涛为代表的有着强大的后援,自我,有昂扬的斗志,但是太过于理想,没有经过挫折失败,年少轻狂。第二种人,以向南为代表的正常家庭,保持,安于现状,追求的是一种丰衣足食的小资生活。第三种人,以华子为代表的纯粹的机会主义者,没有后台,没有家庭的支持,有的只有自己的精神。第四种人,以夏琳为代表的即具有个性,极有才华,极度疯狂的女人。第五种人,以杨晓芸为代表的多数居家女人的典型代表。第六种人,以露露为代表的目标明确,动机也直接,就是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最最实际的人。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你呢?你是哪种人?如何分析以上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一案例将个性探索中的新知识转化到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中,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案例讨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推到,从而发现概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并在思考中理解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讨论一般可以分为两步:首先是小组讨论。划分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个抒己见,展开讨论,然后小组成员基本形成共识。其次是班级讨论。小组代表阐述共性与个性的观点,在全班进行交流。如在“你是谁——你是《奋斗》中的哪种人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气质的涵义、分类、特点及MBTL四维度测量工具,分小组讨论六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组基本达成共识后,在进行班级讨论。

3.概括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的评析主要包括对学生讨论的评析和对案例自身及对案例所蕴藏的道理的归纳总结。在评析中,教师对不完整,不准确的评价给予补充和更正,对案例教学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个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的策略,提升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水平。进一步归纳尚待释疑的问题,以便今后继续思考解决。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因注意的问题

1.不能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为一谈。案例教学更注重开阔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的体验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往往更多停留在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上。

2.片面强调案例教学,忽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味追求全盘应用案例教学,虽然课堂生动形象,但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

3.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点评与总结有失偏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不要单纯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要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施

(一)互动教学法的涵义

互动式教学法是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以满足学生求学需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才需要,促进教师自身水平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目的的,通过教与学全方位的相互促进和沟通达到上述目的的过程。[3]

(二)“就业指导”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选准切入点。这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如在“自我探索——价值观”这节课,我们以一个“美国商人和渔夫”的故事为切入点,让学生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职业,从而引领学生对自己价值观的探索。又如在“自我探索——兴趣”这节课,我们以一段视频录像cctv12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访谈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探索在选择未来职业发展的时候,是选择在一个自己没兴趣的领域里苦苦挣扎,还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发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的需求与职业的关系,帮助学生决定职业选择的方向。

2.理清知识点。这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自我探索——价值观”这节课中,提出三个知识目标和两个技能目标:第一,认识价值观对个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影响。第二,能够澄清并真正“拥有”自己的价值观。第三,认识价值观与个人需求人生不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技能目标:第一,知道如何借助课堂活动来澄清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感受不同人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第二,在进行行业选择和决策时,能够有意识地考虑价值因素的影响,正视并合理看待自己的价值观。

3.激发兴奋点。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自我探索—价值观”这节课中,通过活动“你对工作的期待:我希望工作……(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尽可能地写下头脑中所联想到的任何短语。学生的回答:快乐、赚钱、有前途、有体面、能发挥特长、经过努力能获得一定地位等。教师评语:你在工作中寻找的其实就是你评判工作好与坏的标准,也是你对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标准和品质。

4.培植发散点。这是成功教学的目的。创新就是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加以发散。如在“自我探索—价值观”这节课中,教师在完成理论讲解后,通过“价值观市场—交换”活动。来澄清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感受换回来的其他同学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触动,思考在你活的很迷茫、很困惑时,你手中的价值观是不是成为你生活的指引。

(三)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事先计划和安排好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接受和配合要有较为准确的估计。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反馈。

2.在互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建议,敢于提问的宽松环境,要善于发现、诱导、激励、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

3.在学生讨论、辩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把握知识。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施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涵义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求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课堂活动式体验。课堂活动体验是通过相关的课堂活动。例如: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这节课,我们通过世界华人保险圈享有盛名的黄经国先生,创设的“时间剪尺”游戏,使学生深刻认识“人生就是时间”的哲理。使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学生在人生的时间旅途中的定心。在“体验求职面试”这节课,我们通过“模拟面试”、“角色互换”使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对求职技巧的熟练运用,体验求职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职业心理、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养成。

2.课外探索性体验。课外探索是课堂的延伸,是就业指导课的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邀请人力资源资深经纪人来校开展《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及《职业规划》等讲座;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的讲座录像。如“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首席专家李延海的“未来之路—大学生职业规划”讲座系列;职业指导顾问,企管顾问,管理名家思维集大成者梁涛的“应聘智慧”讲座以及CCTV-10《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等讲座。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实践与行业调查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融为一体,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更好地认识职业世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合理的职业期望。

3.课堂案例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一个或多个案例。如在“职业决策”这节课中,通过情景案例“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职业规划”和案例“从普通文员到行政总监”以及“从《蜗居》看人生管理决策”等,告诫学生职业规划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伟人和成为精英,它只是按照人们各自不同的需求和条件,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道路。同时使学生了解职业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新兴的职业正在涌现,你可以去做领跑者。随着个人知识技能的积累,你的价值观发生变化,职业倾向也会有所不同。就如《蜗居》里的郭海萍夫妻随着时代的变化最终做了职业调整,海萍从日本企业离职创办了语言培训学校,苏淳从船厂离职开网店。总之通过对案例的剖析、研究、思考、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把案例与有关理论相结合,使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课前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体验教学活动形式。要注意将所学知识溶入到情境活动中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在设计活动中,注重多元化理解,帮助学生形成丰富体验。

2.在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对课堂的控制和引导,掌握体验活动的“度”,不要为体验而体验,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适度的鼓励和及时总结,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价值。要让学生在获得体验成功的基础上,能更大胆地参与,更积极地主动探索。通过对活动的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对体验活动的反思,使学生能更好地将课堂上的体验运用于职业生活。

四、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这几年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以上教学模式相互融合和渗透,在教学上形成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的兴趣,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感到就业指导课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理论,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启迪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二)提高了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三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就业指导课更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案例、互动和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就业能力的提升起到明显的帮助。

(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师的备课、讲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收集案例,精心设计互动话题和组织相关的实训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生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浅谈案例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J].成人教育,2004(4).

[2]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高校教育出版社1999:267-269.

[4]张义秋,李升兴.高校职业指导的体验式特征及其模式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5(14).

责任编辑 时红兵

作者:郁雯 等

上一篇: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精选下一篇:自由贸易区贸易产业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