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贸易产业研究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自由贸易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当今世界各主要經济体的主要政策选择。金砖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加深其对外經贸联系。文章通过分析金砖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重点、利益诉求、推进方案,试图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潜在,中突和冲突根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由贸易区贸易产业研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自由贸易区贸易产业研究论文 篇1: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对东盟与其贸易主要伙伴国欧盟、美国、韩国等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石 岚 毛志文

自由贸易区贸易产业研究论文 篇2:

金砖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冲突与利益协调

摘要:自由贸易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当今世界各主要經济体的主要政策选择。金砖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加深其对外經贸联系。文章通过分析金砖国家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战略重点、利益诉求、推进方案,试图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潜在,中突和冲突根源。由于金砖国家对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认知及利益诉求存在明显差异,其战略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短期内金砖国家存在着被排斥在彼此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外的可能性。因此,建议建立相应的利益评估与冲突化解机制,积极倡导建立“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扩大經贸合作,务实共同利益基础。

关键词: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冲突;协调发展

文献标识码:A

經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經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趋势,为了避开贸易保护主义,世界各經济体在加快推进不同形式和不同深度的区域經济合作,增加与其他經济体之间的联系。加强經济活动之间的相互渗透,以便使区域内的各經济体从合作中相互受益。作为新兴經济体代表的金砖国家已經把发展自由贸易区视为增强自身經济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金砖国家相继制定了自由贸易区战略。对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利益与冲突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将有助于中国加强与金砖国家的經贸关系,提升与金砖国家經贸合作水平。

一、金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一)巴西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 将区域一体化视为增强其在多边贸易体系实力和地位的手段。

巴西是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巴西认为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可以有效的加深市场的融合、增强贸易对經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使国内企业获得规模效应。通过在区域层次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优惠贸易安排,获得在多边贸易体系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的地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优惠贸易安排谈判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以此推动了南南贸易合作。

2 以南方共同市场为核心,将其作为筹码与外部进行区域一体化谈判。

巴西根据自身經济实力和在世界政治經济中的地位,认为在推动自由贸易区时,将南方共同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与外界进行谈判,更加有利于自己利益诉求的实现和获得更大的主动权。因此,在将自由贸易区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时,巴西依据WTO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规则,将南方共同市场作为其自由贸易区政策的核心。

2006年9月,巴西、南非和印度三国峰会在巴西利亚举行,讨论了建立南共市、南非和印度自由贸易协议的基础条件。巴西希望建立南共市和上述两国的自由贸易协议。巴西还与安第斯集团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与阿根廷达成了汽车自由贸易协议和区域贸易安全协议,启动了与墨西哥的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而且就自由贸易协议问题同中国、印度等国开始进行评估与研究。在这些谈判或者协商以及研究中,巴西大多是将南方共同市场作为其重要的出价筹码和要价依据。

3 将主要贸易伙伴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点对象。

根据巴西参与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巴西将主要贸易伙伴作为其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对象,重点推进。例如,欧盟、美国、阿根廷等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巴西积极推动与这些經济体的一体化进程;中国、印度和南非也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巴西也开始以南方共同体为整体与印度、南非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而且表示愿意与中国就签署自由贸易协议问题进行协商、研究。南方共同市场已經与印度、墨西哥和南非达成了互惠协定的框架协议,并参与发起成立美洲共同体的行动。2012年6月。巴西主导的南方共同市场与中国共同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經济贸易合作联合声明》,承诺共同采取措施,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并以平衡的方式提高中国与南共市各成员国间的贸易额,力争使中南双边贸易额于2016年达到2000亿美元。

(二)俄罗斯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 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历史上,俄罗斯主要是同东欧及独联体国家进行产业分工与經贸合作,实质上就是同这些国家进行区域层面的經贸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俄罗斯亲欧美,与欧美的經济联系比较紧密,但是随着1997~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发生,俄罗斯发现独联体国家才是自己真正的后方,于是重新加强与独联体国家间的区域合作。但是,这一时期,俄罗斯尚没有明确的区域一体化战略。

俄罗斯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是明显落后于世界步伐。随着經济自由化趋势加快以及世界各主要經济体对区域贸易协定的热衷,俄罗斯开始密切关注自由贸易区的趋势,在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开始尝试推进自由贸易区,将自由贸易区提升到战略层面,实施追赶超战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2 东西方平衡的自由贸易区战略。

經历了休克疗养法的阵痛之后,俄罗斯开始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并已經构建了大致的贸易发展框架。目前,俄罗斯已經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有:《亚美尼亚-俄罗斯联邦自由贸易协定》、《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自由贸易协定》等5个。2012年3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和议会分别通过并批准了在独联体框架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在与区域内国家进行合作的同时,俄罗斯也开始考虑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等重要經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关税同盟成员国就创建自由贸易区问题已經与欧洲自由贸易协会以及新西兰进行谈判。2012年2月,俄罗斯打算就自由贸易区问题与东盟展开磋商。2012年9月,俄罗斯提出,俄罗斯将与亚太經合组织部分成员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目前,俄罗斯与越南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經顺利结束,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区谈判即将启动。

3 以能源为筹码在自由贸易区中获取利益。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能源问题成为俄罗斯与欧盟区域經贸合作的主要博弈点。在与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中国等經济体进行区域經贸合作时,俄罗斯仍然以石油天然气为筹码获取利益。俄罗斯认为对能源的需求是这些經济体与其进行区域經济合作的重要原因。因此,俄罗斯在推进自贸区时将能源作为重要的筹码,是其主要的自贸区战略之一。

(三)印度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 多边与区域同时推进,强调政治、安全与經济利益的平衡。

印度参与区域經济合作起步较早,1985年12月,印度就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成员。随着国际政治經济局势的变化,印度认为区域层面的合作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及經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开始调整其对外經贸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印度开始推行对周边国家“多予少取”、以睦邻友好为核心的“古杰拉尔主义”政策,旨在改善并发展与邻国的关系。印度开始积极推动SAARC成员间的区域經济合作,使得SAARC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开始加快自由贸易区的步伐,签署了一系列区域贸易协定。不过,多边贸易体系仍然是印度提高本国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区域贸易安排只是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补充。

2 区域内与区域间同时推进,全球布局、谋求大国地位。

印度一直想成为全球性大国,其自由贸易区战略也是在全球布局,与发达經济体和发展中經济体同时推进区域經贸合作,以实现其大国梦想。

印度较早的贸易安排包括:亚太贸易协定、南亚自由贸易区、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經济合作计划、印度一新加坡综合經济合作协定、印度一泰国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以及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目前正在与斯里兰卡商谈签署全面經济合作伙伴协定,积极探索与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等經济体签署全面經济合作协议的可能性。

2010年以来,印度将欧盟、东盟作为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对象,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2010年10月,欧盟与印度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尽快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

3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同时推进,将区域經济一体化引向深入。

印度将自由贸易区引向深入的步伐正在加快。印度在以往的区域經贸合作中主要是在货物贸易领域与合作伙伴进行谈判,所签署的自贸区协议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领域的让步。随着印度服务业在国民經济中的地位上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印度开始尝试将服务贸易领域甚至投资列入自贸区之中。例如,2005年,印度与新加坡签署的《全面經济伙伴合作协议》,不仅涉及到货物贸易领域还包括服务以及投资。

(四)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 将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稳步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补充。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除了参加亚太經合组织(APEC)以外,没有参与任何区域自由贸易及經济合作安排,也没有任何双边的自由贸易或投资协定。2000年,中国提议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中国政策的转型,将区域主义作为中国参与經济全球化的重要补充。从战略层面中国已經认识到参与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其目标是构建全面的区域經济合作制度框架、战略规划以及具体推进策略,通过区域經济合作在相关地区培育共同利益,在經济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区域新秩序,消除周边国家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从而以区域合作为突破口,全面参与国际經济协调,探索并逐步确立国家利益和国际經济关系的新准则,增强中国在国际經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經济环境。

2 全面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相对于其他經济体而言,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比较晚。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开始结合外交、政治战略,全面参与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实质内容的区域合作组织或协议,例如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另一类是仅仅具有论坛性质的区域合作机制,如APEC、亚欧会议,东亚峰会等,还有一类是具有一定机制设计的区域或次区域合作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区域合作等。中国正在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仅与东盟成立自由贸易区,还在“10+3”框架内商谈东盟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甚至倡议进行中日韩合作以及东亚經济一体化谈判。同时,积极开展与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等拉美国家进行全面的区域經济合作。

目前,中国正与世界上28个經济体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已經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议有10个,包括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的自由贸易区协议等。除与哥斯达黎加的协议外,其他9个协议已經开始实施,且实施情况较好。正在商建的自由贸易区有5个,包括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挪威、瑞士、冰岛自贸区。与此同时,中国已經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正在开展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

3 有步骤、有计划的重点推进。

张燕生(2007)采用一般均衡模型(CGE)对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效应进行理论上分析。从六个不同类型样本自由贸易区综合效应的比较分析得出,建立“10+3”的自由贸易区方案对中国最为有利;次优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第三位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中国与欧盟建立自贸区;第四位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第五位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贸区:第六位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是中国与巴西建立自贸区。这个结果对研究制定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上,中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也由过去的模糊状态到现在的逐渐清晰,逐步形成立足周边,打破地域限制、跨越洲际,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RTA、FTA为主的全方位、多层次,双边、多边与区域相互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区域經济发展战略。

(五)南非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1 积极推进經济转型,将贸易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东方。

南非虽然是金砖国家中經济规模和經济增长率最低的成员,但是南非背后所依靠的整个非洲大陆却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而且南非經济现在正处于转型期,将贸易和投资从欧洲转到亚太地区已經上升为南非的国家战略,不断加强与中国、俄罗斯等远东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往来。

2 暂时回避与大国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4年,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开始启动自贸区谈判。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南非明确表示,目前不具备与中国等大国的比较优势,暂不考虑与中国等大国设立自贸区。尽管如此,南非对与中国經贸的深入合作信心有加。2011年中南双边贸易总量同比增长77%,中国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远高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目前,南非希望中国能更多购买南非的高附加值产品,拓展經贸发展的深度。

3 全力推进大非洲自由贸易区建设,巩固其作为非洲门户的战略地位。

2010年10月,南非与埃及达成共同致力于建立大非洲自由贸易区。该自由贸易区包括26个非洲国家,目的是扩大彼此之间的贸易,有效利用經济资源,推动非洲經济快速发展。2011年6月,非洲领导人經济峰会决定在三年内建立非洲自由贸易区。非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促进非洲内部贸易的增长,推进区域經济一体化的进程,还将帮助非洲国家利用南非的门户作用,加强与世界其他經济体,特别是与其他金砖国家的經贸往来。

二、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利益冲突

(一)共同利益

1 經济互补性较强。

金砖国家群体性出现有其内在的經济和产业发展逻辑(黄仁伟,2011),俄罗斯能源和基础科学具有优势,印度软件技术领先,巴西清洁技术、现代农业优势较强、中国有制造加工优势,南非有矿产开采技术优势等等,相互合作的潜力巨大(林跃勤,2011)。金砖国家分别是“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世界原料基地”、“世界加油站”以及非洲的门户和桥头堡,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和守护人(王永忠、马韶青,2011)。金砖国家均属于新兴經济体,在优化本国产业结构、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方面有着共同要求(杨洁勉,2011),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拥有共同利益(郑新立,2011:李向阳,2011)。

2 金砖国家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

20世纪90代初以来,世界各經济体缔结的自由贸易协议或优惠贸易安排迅速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經济体热衷于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签署区域經贸合作协议。金砖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把发展自由贸易区作为增强自身經济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层面上,金砖国家存在共识,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

3 从长期看金砖国家存在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加深彼此之间的經贸联系。

金砖国家诸多自由贸易区战略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将主要贸易伙伴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点对象。从金砖国家间贸易情况看,除中巴、中俄、中印和中南以外,其他金砖国家间贸易量不大,彼此还不完全是重要贸易伙伴。例如,印度在俄罗斯贸易伙伴中仅排第17位,巴西、南非排位更靠后。中国是其他4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巴西第1大出口市场,第2大进口来源地;是俄罗斯第6大出口市场,第1大进口来源地;是印度第3大出口市场,第1大进口来源地;是南非的第1大出口市场,第1大进口来源地。从长期来看,随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有效推进,彼此之间的經贸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彼此之间,尤其是中国将成为其他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重要争取对象,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加深彼此之间的經贸联系将成为共识。

(二)利益冲突

1 国际經贸竞争加剧,利益冲突明显。

金砖国家之间存在贸易同构化、替代性、竞争性的一面(林跃勤,2011),况且其地缘政治、安全领域的互信度相对较低(姚枝仲、2011),导致在一些經济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贸易、资源等方面(钟龙彪,2011)。而且,作为新兴經济体,出于对自然资源的追逐和控制、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和竞争、对本国經济发展的期望和努力、对国际政治經济权力的维护和争取,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王玉华,赵平,2011)。金砖国家在双边贸易、大宗商品定价、人民币汇率、国际货币及国际經济秩序改革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王永中,2011)。现存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还存在运行方式不稳定性、共同利益基础不牢固、成员国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外部竞争压力大等问题(王玉华、赵平,2011)。

2 对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和认知存在差异,利益诉求不同。

印度的經济规模较大、应对贸易摩擦的經验丰富,为了避免落后于其他国家,采取的是进攻型的全面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追求的是政治、經济、安全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巴西和南非采取的则是立足于本地区,以南方共同市场和非洲自由贸易区为中心的防守型战略,追求的是經济利益和区域影响力的最大化。俄罗斯由于自由贸易区起步较晚,而且在2012年才正式成为WTO成员,采取的是以资源为导向的战略,虽然称为东西方平衡战略,实际上是在独联体内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此为基础增强其对外谈判的实力。中国则是攻防兼备型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不同的发展战略表明金砖国家对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和认知存在差异,利益诉求不同。长此以往,容易对金砖国家經贸合作机制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經贸利益冲突。

3 从短期来看金砖国家存在被排斥在彼此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外的可能性。

由于金砖国家缺乏明确的自贸区资源整合目标,战略上的利益冲突明显。在争夺全球市场、竞相吸引FDI的过程中,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措施时有出现,印度和巴西是近年来对中国采取贸易保障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俄罗斯經常利用油气资源作为国际谈判的筹码;印度、巴西、南非从铁矿石资源获利丰厚,而作为资源需求大国的中国在进口贸易中的正当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短期内,除印度以外金砖国家存在不同程度上回避彼此之间的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性,尤其是南非曾經明确表示暂时回避与大国建立自由贸易区,而全力推进大非洲自由贸易区建设。巩固其作为非洲门户的战略地位。而巴西也是把注意力放在南方共同市场。将其作为筹码与外部进行区域一体化谈判,避免与任何大国建立危及自身經济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俄罗斯虽表面上东西方同时推进,实际上进展不大。中国与金砖国家有建立自贸区的诉求,但时机尚不成熟。

三、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的利益协调方向与路径

(一)开展金砖国家间的經贸共同利益评估和量度联合研究

建议采取计量建模(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从經济贸易互补性入手,对金砖国家之间的經贸共同利益进行评估和量化。选取經济结构、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經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指标体系,重点分析金砖国家作为“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世界原料基地”、“世界加油站”以及非洲的门户和桥头堡,在經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利益。并且从产业利益、就业利益、贸易利益、金融利益、市场利益、资源能源与环境利益、人力资本与技术利益等七个方面人手,设计出金砖国家共同利益量度体系,使其能够全面反映影响金砖国家利益关系的各方面因素。同时,该量度体系将每个具体指标分为共同利益大、共同利益适中和共同利益小三个区间,对每个具体指标所处的位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其成为统一的百分制数字。然后,采取逐级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出一个直观的能够看得见最终分值,从而可以反映出金砖国家间共同利益的大小,全面评估金砖国家在各个經贸领域的共同利益,为金砖国家间經贸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现实依据。

(二)积极进行金砖国家间的經贸利益冲突识别与分析

在經济全球化背景下,經贸利益关系复杂化、主体多元化、实现利益的手段多样化。不同议题引发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组合,可能出现不固定的、由议题决定的各种利益组合。建议采取以“议题”为核心的方法对金砖国家间的經贸利益冲突进行识别和分析。全面的分析金砖国家之间的經贸利益关系。分析金砖国家在国际贸易议题、国际金融议题、国际投资议题、国际环境议题上的利益冲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經贸利益关系的深刻性、复杂性、广泛性和以“议题”为导向的利益组合的重要特征、原因及发展趋势。

(三)建立金砖国家經贸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

金砖国家积极追求各自的經贸利益,寻找共同利益,化解利益冲突,达到利益平衡,当务之急是构建金砖国家间經贸利益平衡与协调合作机制。如果机制设计得当,就能够平衡金砖国家间的經贸利益关系,实现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良性互动,确保金砖国家间經贸利益取得预期成效。该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共享式合作、包容性发展,目的是促使妥善处理金砖国家间經贸利益关系,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为自由贸易区建设贡献新的价值观和主流思想,为破解重大全球性问题提供战略思维和思路。

(四)倡导建立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扩大經贸合作,夯实“金砖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

金砖国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倡导面向发展的区域經贸合作,不仅仅是签署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协议等,还应该将区域經贸合作焦点集中在促进整体經济增长、改善經济结构的宏观經济政策领域,包括货币与金融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政策等。倡导建立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扩大經贸合作,夯实“金砖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考虑到金砖国家之间战略利益的复杂性,全面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很难立即启动。短期内,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在个别领域签署框架协议。例如,2011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正式启动建立金砖国家更加开放的区域金融合作体系。此举有利于稳步扩大本币结算,为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加强金砖国家在资源、低碳等重要领域的投融资合作;积极开发资本市场间的合作,包括发行债券和企业的上市:加强金砖国家间金融领域的信息交流。在相互贸易中实现贸易本币结算,能有效避免汇率波动,减少风险。

(责任编校 罗远航)

作者:蔡春林 刘畅

自由贸易区贸易产业研究论文 篇3:

云南省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根据1980—2010年的数据,首先在总量上对云南省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出口增长使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对第二产业没有影响。而长期则导致三次产业比重下降。进一步通过区位商分析云南省优势产业及其出口,发现云南省出口多为资源、劳动密集型商品,长期不具备竞争优势,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云南省经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首先在西部大开发中,云南经济发展能够带动整个西部的经济增长。其次,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省份,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云南省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无论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成效,还是提高我国沿边开放质量,建立西南边疆新的经济增长地带都有其现实价值。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演进除了受国内因素如:供需结构、技术进步的影响外,还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是这一外部影响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通过出口本国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资源及技术等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国经济发展与自身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

我国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自Balassa(1978)提出出口引致经济增长的观点后,国内的学者进行了探索。孙焱林(2000)通过横截面分析,结果表明,1984—1996年即使在51%的统计水平上,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不明显的。赵陵、宋少华和宋泓明(2001)在多变量框架下,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1978—1999年我国的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在长期效果并不明显。林毅夫、李永军(2003)在全面考察我国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及间接作用之后,表明1981—2000年以来外贸出口每增加10%,经济增长1%。李丽和杜凌(2007)通过协整及Granger因果检验,利用1983—2003年的年度数据以及1995—2004年的季度数据,双变量及多变量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具有互为因果的联系。潘文卿、李子奈(2002)通过统计支出法与实证分析,表明在1991—2000年进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7%、3.5%。

国内研究的另一方面侧重于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李磊(2000)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85—1998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与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比重负相关,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与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比重正相关。姜茜,李荣林(2010)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88—2007年,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非常高,但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其贸易结构相关性不高。乐为,钟意(2009)通过协整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发现1985—2006年,产业结构在短期对出口结构影响明显,但在长期会趋于平稳,二次产业结构对出口结构改善的贡献度大于另外两个产业。张宇,吴锦(2010)运用协整及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1992—2008年,产业结构与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出口对三次产业的产值及结构优化具有显著作用。

综上,国内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居多,针对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研究较少,部分是基于总量上的分析,部分根据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要素密集程度的划分来研究。研究者目的以及实证方法各有区别,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本文根据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以及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探究云南省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是否有推动作用,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数据源自《云南统计年鉴》,选取1980—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本文将产业结构定义为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比例P,第二产业比例S,第三产业比例T。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将出口额EX的单位换算为人民币,以1980年为基期,通过各个年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分别对五个变量进行平减,得到排除价格影响的实际值。最后取五个变量实际值数据的自然对数,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以减少波动。本部分实证分析均由软件stata11.0完成。

(一)平稳性检验

在使用时间序列建立模型时,如果序列是不平稳的,则容易产生伪回归,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便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非平稳序列可能带来以下问题:1.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向左偏向于0。2.传统的t检验失效。3.两个相互独立的单位根变量可能出现伪回归。

平稳性检验常用方法有:ADF检验、PP检验、DF-GLS检验。ADF检验与PP检验的共同缺点是,检验的功效较低,犯上述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很大,尤其是当样本容量不大,或真实模型接近于单位根的情形。具体来说,当一个时间序列为很接近于一阶单整的零阶单整序列时,如果一阶自回归系数为0.98,则单位根检验将很难根据数据区分其究竟是一阶单整或零阶单整,如果上述检验中加入常数项或时间趋势项,则进一步降低检验的功效。而DF-GLS检验是相对于前两者较为有效的单位根检验,可以提高检验的效果。因此本文采用DF-GLS检验,结果见表1。

由检验结果知:在10%、5%甚至1%的显著性水平下,lnP、lnS、lnT、lnEX均为非平稳序列,所以不能直接用其建立模型,但它们的一阶差分d.lnP、d.lnS、d.lnT、d.lnEX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若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建立VECM即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首先对变量的一阶差分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其滞后阶数与变量所对应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相同,因此可以使用VAR系的命令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本文根据SBIC,即BIC最小准则,所有变量选择滞后一阶,然后采用Johansen检验确定协整秩,结果见表3。

从表中结果来看,协整秩为0的情况下,迹统计量虽显著,但不存在协整关系。而不包含常数项及时间趋势项的协整秩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组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因此协整秩为一。故仍可进一步建立滞后一阶,协整秩为一阶的不包含常数项及时间趋势项的VECM模型。

(三)VECM模型

由表中结果可知只有“D.lnS”对应“ P>z ”的值大于0.0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系数为零的原假设。其他解释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系数为零的原假设,即它们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根据表中信息,可将估计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主要部分总结如下:

vecm1 = lnP + 0.318lnEX(1)

vecm2 = lnS + 0.115lnEX(2)

vecm3 = lnT + 0.12lnEX(3)

短期而言,从表四的分析结果来看,出口每增加1%,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057%,对第二产业没有影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95%。

方程1—3反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长期内,出口对三次产业比重的影响,在长期,出口对三次产业比重均产生负效应,出口每增加1%,分别导致三次产业的比重下降0.318%、0.115%、0.12%。

根据以上分析,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出口的增长对三次产业比重的影响都非常小。其次,在长期,出口的增长还会对三次产业的比重造成负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从对外贸易依存度来看,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出口贸易的增长。2010年,我国出口依存度为27%,而云南省的出口依存度仅为7%。经济全球化使得在世界市场上产品的竞争愈加激烈,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依靠原来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来创造外汇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之前的分析是基于云南省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总量上的考察,有必要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

三、产业结构与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分析

(一)优势产业及其出口

专业化生产部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通过区位商LQ来反映云南省的各专业化产业部门。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云南省42个产业部门的区位商LQi。则:

LQi=■

其中,A1i表示云南省第i产业的增加值,GDP1表示云南省的生产总值,A2i表示我国第i产业的增加值,GDP2表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LQi值大于1,表明第i产业在云南省为专业化部门,如果LQi小于1,则表明第i产业非专业化部门。所有LQi值大于1的产业就构成了主导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

计算结果见表5,区位商大于1的这些产业部门产出占云南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大于区位商低于1的产业所占比重。云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60%,虽然其产业结构显示出“二、三、一”的特征,但是云南省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第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对国民收入及财政收入等有很大的直接及间接作用。第二产业中LQ值大于1的产业部门集中体现了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烟草加工业、矿产业、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时这些产业部门对资源的依赖性也较强。产业部门LQ值大于1最多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从统计年鉴数据来看,服务业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表中服务业区位商大于1的相关产业是带动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

出口可以解决生产剩余问题,通过对外贸易将供给过剩的产品出口给周边国家或地区来拉动自身经济增长。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4位数进行划分,通过2007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我们发现云南省这些支柱产业的可出口产品一部分为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林、牧、渔业、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另一部分产业的出口产品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出口产品既有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也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余的支柱产业由于自身特征与生产用途,虽然占生产总值的份额较大,但出口额为0。如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部门。

(二)云南省低层次产业结构

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云南省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东部各省市凭借地理优势、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在规模上及效益上,都超越西部各省区,在出口贸易上更加明显。资金的大量投入、高级人才所带来的知识储备,先进技术的引进,东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早已由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具备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相较于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在产业结构上,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仍以资源、劳动密集型部门为主(董潘、郭波,2004)。东部各省市的第二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小,加工程度深。西部地区就云南省而言,正如前文的分析,其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部门对资源依赖程度大,出口的多为初级产品。

沿边开放中,边境贸易是主要方式,根据《云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1996年,云南省边境贸易出口额为0.45亿美元,截止2010年,云南省边境贸易出口额增至9.9亿美元,增加21倍。同样根据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统计发现,云南省的出口贸易中,对周边国家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占较大比重。2010年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额占云南省对亚洲出口额的57%,占总出口额的38%。比重虽然高,但这些云南省周边主要出口国家大多属于东南亚、南亚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国家,如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多为低层次的制成品,虽然这些产品具备了云南省廉价劳动力与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可以从中获取贸易利益,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这些地区的经济同样会逐步发展。届时,其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与云南省出口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会产生矛盾,并且周边国家地区的廉价劳动力等优势会对云南省出口造成竞争的压力,前一阶段的贸易所得会逐步消失,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证分析的结论,短期由于比较优势,出口的增长会促进一、三次产业比重增加,但在长期,由于比较优势的丧失,出口的增长对产业结构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云南省的出口在短期由于比较优势,对产业结构有促进作用,而在长期由于比较优势丧失,出口对产业结构产生负效应,不利于经济增长。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将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有利于提高国家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产业转移

云南省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与次区域其他成员国相比,其经济发展处于中等阶段。合作机制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云南省可将自身不再具备发展潜力的边际产业转移至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成员国,利用当地廉价的要素进行生产,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云南省的新兴产业会吸收释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在新兴产业的生产过程中,配合资金、技术的投入,这些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也会提高。

(二)外资引进

FDI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FDI的进入和产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不相匹配,FDI进入也无益于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云南省产业对资源的依赖并不利于投资国边际产业的转移,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实际,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逐渐符合国际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吸引外资进入。同时扶持本地区的新兴产业如现代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都会有助于外资的进入。

(三)提高出口竞争力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各地区可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出口贸易,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其他国家经济环境改善,有一定经济基础之后,该地区应适时的对出口的商品结构进行改变,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支持,从而将现阶段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改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使得地区的出口贸易具备竞争力。同时,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出口贸易结构适时的改变,不仅可以获取相应阶段的贸易利益,而且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可持续的。

(四)建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

通过对原材料的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脱离贸易初始阶段以量取胜的不合理现象。建立加工贸易基地,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节约生产成本,可以提高云南省出口贸易竞争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在建设出口加工贸易基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技术的进步,掌握核心技术,不仅仅关系到进行加工贸易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无论是自主的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引进,对于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alassa,B.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8.

2.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0(2).

3.赵陵,宋少华,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

4.林毅夫,李永军. 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

5.李丽,杜凌. 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4).

6.潘文卿,李子奈.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外资发展形势、作用及格局[J].世界经济,2002(5).

7.李磊.中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0(5).

8.姜茜,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0(5).

9.乐为,钟意.我国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4).

10.张宇,吴瑾. 我国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3).

11.董藩,郭波.沿边次区域合作与中国对外经济规划的调整[J].财贸研究,2004(4).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作者:李宇轩

上一篇:教学反思切入点探究评析论文下一篇:体育部门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