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通用11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篇1

上了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课,让学生学会了混合运算的顺序。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我将以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为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

1.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复习两步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意。如:16×4+18 读作:1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结合学生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训练。

如: 25×4-60+40

=100-100

=0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凑整的意识太强烈,而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一定要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通过了一定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篇2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的起始内容.如果钻研教材不够深入, 对学情估计不足, 那么这节课后学生作业的错误一定会令你大吃一惊:50-20×3=30×3=90, 先乘后减的运算顺序根本就没掌握, 头脑中有的是既往的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25+12×6=72+25=97, 尽管从计算结果来看不错, 但不可忽视如此书写背后的错误想法, 即认为先算的结果一定要写在前面;再如60÷2×3=60÷6=10, 这样的错误极有可能是学生片面理解了“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运算顺序的内涵.只有切准了教材的脉搏, 准确把握了学情, 设计教学时, 才能做到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 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案例

(一) 复习导入

1. (板书:混合运算) 学生齐读, 问:你觉得怎样的算式就是混合运算的算式?下面的算式, 你会算吗?

2. 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

思考: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观察)

小结: (课件出示)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 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算式.

3. 出示第三组:5+3×2 6×4-9

思考:这两个算式中含有哪些运算?

(在课题前板书:乘加乘减)

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

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 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到底先算什么才比较合理.

(二) 探究新知

1. 研究乘加混合运算

(1) 出示例题主题图.

出示问题:小军:我要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 一共需要用去多少钱?

你会解答吗?试试看.指名不同做法的板演.

(2) 指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

(3) 交流明理, 明确顺序.

指名说说分步算式分别求的是什么.

综合算式里含有几步运算?哪两步?

先算什么合适?为什么? (先算乘法, 先算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 然后才能算出总价钱, 体会先算乘法的必要性.)

在综合算式上面对应板书: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

(4) 书写格式指导.

师:同学们, 计算综合算式时,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 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 用递等式表示.

板书:3×5+20=15+20=35 (元) .

边板演边介绍:在第2行先写上等号 (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 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 , 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 还没有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再写一个等号和上面对齐, 然后写出第二步得数.

(5) 启发思考: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的钱, 除了列这个综合算式解答, 还有别的算式吗?说说想法. (板书:1个书包的钱+3本笔记本的钱) 这个算式也含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与刚才不同的是什么? (乘法在后面)

(6) 比较:比较这两个算式, 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2. 小结:对, 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 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 我们都是先算乘, 再算加.

……

三、教学反思

1.巧设细节, 突破重难点

数学课上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 往往会在细节处见分晓本课中学生在解答“3×5+20”的过程中, 已初步知道要先算乘法的道理了, 其实这题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体系, 即从左往右算, 可如果乘法在后面, 是否还应该先算乘法?显然这对学生来说是困惑, 也是难点.教学中针对“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需要用去多少钱”巧设一问:“还可以列别的综合算式解答吗?”乘法在后的算式应运而生:20+3×5,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比较合理, 然后通过两个算式的比较, 明确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 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 我们都是先算乘, 再算加.

再如课始复习准备第一、二组试题分别呈现, 回顾计算方法的同时引领学生小结运算顺序, 即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 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这样的安排承前启后, 同时与新课要学习的运算顺序明确区分.笔墨虽不多, 但对学生准确掌握运算顺序十分重要.

2.善用对比, 探究知识本质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3

教学《混合运算》信息窗1,我通过生活化情境“休闲假日”进行导入,当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时,我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第一种9+9+9+9+5=41(人);第二种9×4=36(人)36+5=41(人);第三种5+4×9=41(人)。当我以第三种为例,问学生为什么不先算5+4,学生马上就能进行反驳:5+4没有道理,要先算4×9求出已经分组的同学有36人,再加上没有分组的5人,就知道旅游团的一总有多少人了。在这里,我就很自然的引出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

以上事例,不仅反映出我自己的一些教学思想,更能折射出学生那赋予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同的算法,展现了他们不同的认知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他们的不同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去培养所有的人。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鼓励算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不同算法的展示,也为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提供了材料,为学生进行比较、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反思,我觉得,我和学生得到了共同的进步。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篇4

分数混合运算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要怎样计算,也不是让学生去探究怎样计算,它只是将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迁移到分数混合运算中,所以对于该内容完全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得太多,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绝对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尽可能不说,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课堂活动也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计算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吗?不是!为什么学生容易算错呢?有时可能是粗心,但有时却是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就拿分数连乘中的约分来说把,有时该约分没有约分,或者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有时他们会习惯的把用进行约分的数字写下来;还有的会当成减法,减一下得到数据,最后连乘的时候,他们有可能进行加法算式。对学生的练习要认真检查,还要多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力求每一节常态课有效,并追求高效课堂。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篇5

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陷入了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级学习的影响,在先算的部分下面划线,误以为先算的要写下来,而不是把计算的结果写下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第一,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顺序。

第二,熟记运算顺序,达到张口就来的水平,这样在计算时就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算式接着就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序的熟记,为学生计算的步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在书写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边讲边写,告诉学生这一步算的什么,写的数是哪个算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没有参与计算的要原搬照抄,参与计算的是写计算结果。

第四,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计算的运算顺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邻的关系进行互帮互助,达到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练习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习: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习,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数学课《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7

二、第二课时学习两级运算,对于7+4×3这种题的脱式计算的格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实习老师没有说清,学生就不会,所以做练习时遇到20-8÷2这道题不会写。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篇8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等多种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非人为的强制性规定。

3.精心选择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熊购物

课时

买文具

课时 过河

课时

练习一

课时

小熊购物。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师:星期天,小熊胖胖和好朋友壮壮一起去逛食品超市买好吃的,你们想一起看看吗?说说你们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图中几种食品的价钱: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个3元,糖果每袋5元,蛋糕每个6元,花生每包7元。

•我知道了胖胖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

•我看见图中的壮壮拿着20元钱。

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多!你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呢?

生:胖胖应付多少元?

师:胖胖应付多少元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以小朋友们喜欢的小故事开头,让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要解决“胖胖应付多少元”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面包是3元,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计算出胖胖买4个面包用的钱数3×4=12;然后加上买一个蛋糕用的6元钱,这样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就是12+6=18。

师:淘气和笑笑是这样列式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是先计算买4个面包的钱,然后加上买1个蛋糕的6元钱,这样就算出了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

•笑笑是用买蛋糕的钱数加上买面包的钱数,算出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你发现他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1:他们列的算式里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计算的时候都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他们列的算式一个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买面包的钱,一个是用买面包的钱加买蛋糕的钱。

师:你觉得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呢?

生:我们只有先算出了买4个面包的总钱数,才能加上买蛋糕的钱,才是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壮壮有20元,如果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你能帮壮壮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我们已经知道每包饼干4元,那么买3包饼干用的钱数,就是计算4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4=12;壮壮有20元,买饼干剩下的钱就是应找回的钱数,用减法计算20-12=8。

师:你能写出综合算式吗?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综合算式是20-3×4,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结合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结合小熊购物的情境,跟小组的同学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

•20-2×7表示壮壮如果买2包花生应找回多少元。

•5×3+4表示如果买5个面包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5×3+4还可以表示如果买3袋糖果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4×6-20表示如果壮壮买4个蛋糕还差多少元。

•4×6-20还可以表示如果壮壮买6包饼干还差多少元。

【设计意图:在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两种不同的乘加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后在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答。】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熊走入课堂,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购物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了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了趣味色彩。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学生提出“胖胖应付多少钱”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在鼓励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算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A类

.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下图,求一共有多少人。

B类

3.妈妈买来25个橘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结果正好放了4盘,一共吃了多少个橘子?

4.请你帮小兔算一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4+7=19

2.3×5+4=19

B类:

3.25-5×4=5

4.4×-7=9

教材第3~4页“练一练”

.4×5+3=23

3×6+1=19

2.说一说略。49 72 74 94 50 54

3.50-4×8=18

8×2+4表示买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共用多少元。

50-4×5表示拿50元钱买5张儿童票后还剩多少元。

8×7-50表示拿50元钱买7张成人票还差多少元。

4.10 12 66 38 8 74

5.2×8+34=50

6.24-4×5=4 4×8-24=8

买文具。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师:今天我们陪笑笑和淘气一起去学习用品超市看看好吗?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从图中我知道了英文本每本4元,算术本原价每本3元,现价5本10元。

生2:淘气拿着20元钱,要买3本作文本,售货员阿姨说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生3:我还知道笑笑要买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取的数学信息很全面。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

师: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买文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跟小组同学说说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从情境图中我们已经知道,3本作文本一共需要18元,那么一本作文本的价格就是18÷3=6;笑笑买了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已知英文本的价格是每本4元,所以笑笑应付的钱数是6+4=10。

师:你能列成综合算式吗?应该先算什么?

生:列成综合算式18÷3+4,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说得很好。那么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该怎样解答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已知每本算术本的原价是3元,关键就是算出每本算术本的现价。我们已知现在5本算术本需要10元,所以每本算术本的价格是10÷5=2,这样2元就比3元便宜了3-2=1。

师:说得很棒!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算式里先算什么呢?

生:列成综合算式是3-10÷5,在有除法和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师:结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看看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师:下面的做法对吗?

生: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这样等号前后的部分才是相等的。

强调:脱式计算的时候,不参加计算的部分一定要抄下来,必须保证等号前后的部分要相等。

师: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根据淘气所说的上次2支钢笔花了16元,我们可以算出上次1支钢笔的价钱是16÷2=8,而图中信息告诉我们现在1支钢笔的价钱是7元,这样淘气所买的钢笔就贵了8-7=1。列成综合算式就是

16÷2-7

=8-7

=1

师:结合上面的情境图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生1:算式3×7+12表示的是买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需要多少元。计算过程是

3×7+12

=21+12

=33

生2:算式5-12÷4表示的是1支自动铅笔的原价比现价贵多少元。计算过程是

5-12÷4

=5-3

=2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理解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的合理性。】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注重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本节课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使学生在质疑中理清解题思路。

2.教学中并没有单纯地讲授记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是让学生结合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归纳总结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A类

.一个比一个贵多少元?

24元买了4辆,买一辆和一架共需要多少元?

B类

2.一共需要多少辆高空缆车?

还差几条船?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7÷3-8=1 24÷4+4=10

B类:

2.30÷6+2=7 45÷5-8=1

教材第6~7页“练一练”

.14÷2+5=12 5-12÷3=1

2.说一说略。7 6 3 25 38 18

3.9-56÷8=2

9+18÷6=12,表示单买1盒酸奶和1瓶绿茶需要多少钱。

3×9+15=42,表示单买3盒酸奶和1桶饮料需要多少钱。

4.24+40÷8 15-6×2 35÷5-4

=24+5

=15-12

=7-4

=29

=3

=3

5.23 33 50 0 56 9

6.20÷4-2=3 20+3×4=32

一套风景图片比一套鲜花图片贵多少元?20-2×4=12

过河。

.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难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师:淘气和笑笑在河边说什么呢?你想知道吗?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男生有29人,女生有25人。

•我知道一条大船能坐9名同学,一条小船比一条大船少坐3人。

师:观察得很细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

生2:如果同学们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

师:是啊,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设计意图: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师: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说说你的想法。

生:已知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可以计算出坐船的总人数是29+25=54,且已知每条大船可以坐9人,54是9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大船,所以需要54÷9=6。

师:综合算式写成这样行吗?为什么?

生:这样写不行,如果写成这样就要先算除法,不能先算加法了。

师:是啊,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可是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先算出总人数,才能算出需要大船多少条,也就是说这道题要求我们必须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果能讨论出结果,教师就加以强调: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呢?在小组里讨论并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生:我们先要计算出每条小船能坐几人,已知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坐3人,说明每条小船能坐9-3=6;然后计算54是6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小船,列式是54÷6=9。列成综合算式的时候要想先算减法,就必须要用到小括号,即 54÷

=54÷6

=9

师: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应该先算剩下多少人,再算需要几辆小车,所以列成综合算式是 ÷8

=24÷8

=3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看一看,说一说用÷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一本书有70页,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有70元钱,买书包用去了46元,剩下的用来买每本8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

……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小括号。认识到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时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了它,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促进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9

=54÷9

=6

答:需要大船6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要想先算加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就只有在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巧妙地设计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新天地。我们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练习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多角度巩固强化新知。

3.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A类

.甲商店售出24包果冻,乙商店售出32包果冻,每8包果冻装一箱,售出的这些果冻可以装几箱?

B类

2.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9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8=7

B类:

2.÷9=10

教材第9~10页“练一练”

.三班有男生和女生各18人参加队列和团体操表演;队列表演时,同学们站成4行;团体操表演时,3个男生和3个女生组成一个图案。

÷4=9 36÷=6

2.说一说略。35 9 9

3.÷6=3

4.5组图案中黑点和白点一共有多少个?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需要多少钱?

5.÷6=6 19-4×4=3

用买一袋大米的钱买了一桶方便面,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袋面条?

÷6=10

6.20-2=18 可能买的是第一种糖,18÷2=9;

可能买的是第三种糖,18÷6=3;

可能买的是第四种糖,18÷9=2。

7.÷3=3

2×=16

15÷=5

练习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我知道了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我能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师:这些知识,你们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第一幅图中有气球,每排有6个,共有3排,其中小狗已经打爆了4个。

生2:我知道了第二幅图中有16只小猴子和20只小狗,它们要坐小火车,小火车的每节车厢可以坐6只小动物。

生3:我知道了第三幅图中有48只小动物要坐船,每条大船可以乘坐8只小动物,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2个座位。

师: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要想知道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就必须先计算出小狗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即16+20=36;已知每节车厢有6个座位,所以36是6的几倍就能坐满几节车厢,算式是36÷6=6。综合算式是÷6,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

师:结合情境图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3×6-4和48÷分别表示的意思,并算一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计算算式3×6-4的时候,要先算乘法3×6,表示每排有6个气球,3排共有18个气球;然后算减法,18-4表示的是小狗打爆了4个还剩下14个气球,所以3×6-4这个算式表示的是还剩下多少个气球。

•计算算式48÷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8-2=6表示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这样每条小船有6个座位;然后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48÷6=8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8条小船,所以48÷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小船多少条。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并尝试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头脑中再现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本节课主要是练习混合运算,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计算的正确率较高。本节课另有一个重点:通过观察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尽量用综合算式来解决,特别提示小括号的正确运用。

2.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要尽量去引导学生自己多思考、多表达。学生做得对,就让他们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做得不对,就把错误指出来,让全体学生引以为戒,从而使犯错误的同学对错误的认识更加深刻。

A类

.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00平方分米,用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B类

2.操场上有9排同学,每排人数同样多,张红站在第五排,从排头开始数她是第4个,从排尾开始数她是第8个,操场上共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3.有两袋糖,一袋是84粒,一袋是20粒,每次从多的一袋里取出8粒放入少的一袋里面,经过多少次才能使两袋糖的粒数相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9×9×100=8100 8100平方分米<8500平方分米 不够。

B类:

2.×9=99

3.÷2÷8=4

教材第11~12页“练习一”

.5×4+6=26 ÷6=5

20-3×5=5

0-24÷3=2

2.说一说略。25 38 8 9 7 0 9 8

3.4.3×4+1×3=15

5.12÷6=2 2元<3元

小男孩儿买的饮料便宜,每瓶便宜3-2=1。

6.45÷=5

7.有3排气球,每排有6个,小狗打爆了4个;有16只小猴和20只小狗,每节车厢可坐6只小动物;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共有48只小动物。

÷6=6

3×6-4表示还剩多少个气球。2 14

48÷表示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几条小船。8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篇9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强练习,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习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12月教学反思 篇10

安仁实验学校四年级组

谢书桢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经过教学,我发现我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现总结一下:

一、优点: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二、不足:

1、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的思考:

1、认真细致研读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备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不走弯路。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标的要求以及自己的理解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统一。

2、学生倡导“活动式”教学,那么在这类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提倡

活动,学生的思维要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动脑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1

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确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初步体会到了要先算小括号面的。我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计算,并出示学生的不同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归纳出结论,也品尝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做第49页做一做第2题时,我让学生比较每组的2道算式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巩固了新知。

上一篇:泥鳅优秀作文下一篇:餐饮业应收账款管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