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对我国众多领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影响作用,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为关注。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较深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素质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素质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探究学生素质的培养

摘要:面对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喜欢动手的孩子,如何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派特时间”是一种有效积极的奖励制度。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责任心,提升合作能力,并愉快地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奖励制度;派特时间;综合素质

一、问题

新学期开始了,又认识了一群孩子。随着两周时间的观察,发现这群孩子特别好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喜欢动手等特征。如何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如何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首要问题。

二、策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一般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玩游戏,那如何把他们对游戏的高度热情转移到对知识的探求与技能的掌握呢?根据《西方教师学生管理策略精选》,其中有项奖励制度——派特时间(PAT),PAT,“Preferred Activity Time”的缩写原义为“最喜爱的活动的时间”。顾名思义,学生在“派特时间”里能自由活动,或玩他们最喜爱的游戏。不过,这个时间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得来的,即如果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他们就会为教师节省时间,并因此获得时间的奖励。

派特时间的基本理念是:“如果学生把教学的时间给我,我就把玩游戏的时间给他们。而且,他们玩的时候,他们也在学。”

以时间作为奖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与责任心的教育。

由于派特時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学生用自己的良好表现挣来的,如果有不好的表现或负面情况,就会损失时间,这样便促使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派特时间还可用于促使学生养成某个好习惯。如准时回教室。如果所有学生都按时回到教室,他们就可获得1分钟的派特时间;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认真听课,不需要老师重复多遍,他们也可获得1分钟的派特时间。学生们为了赢得派特时间一定会相互监督,相互鼓励。

实施派特时间最大的好处是,它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且趣味性强。教师利用派特时间不仅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还在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基于此,我准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派特时间”奖励制度,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有时,一个小小的奖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于是,利用学生对游戏的浓厚兴趣,开始着手派特时间奖励制度的建立。

首先,明确了信息技术课堂的要求,列出可以获得派特时间的方法。其次,为了更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加强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所以将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

具体要求如表1:

虽然一节课下来老师有可能奖励学生的派特时间有10分钟,但其实这些时间都是学生通过提高效率节省出来的,这一点也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是如何运用好这段派特时间。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的奖励,就有支配的权利。此时如果老师加以诸多的干预,则会令他们对派特时间失去兴趣。学生获得派特时间,其实就是对他本身学习的一种肯定,这会令他有种满足感,也会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热情。而且并非所有的学生喜欢游戏,他们更喜欢的是上网。当老师在巡视中发现有孩子在了解更多的信息时,可以作些随机的介绍,这种不经意会吸引一批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派特时间里,允许学生过位,可以大声讨论甚至爭论,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四、成效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通过派特时间的奖励制度,学生有了强烈的时间观念,平时拖沓的学生也有人提醒按时到达电脑室,并迅速整队。光这一项就能节约大概3分钟。其次,在强调坐姿之后,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改善。以前弯着腰跷着二郎腿托着下巴的现象也少见了,只要老师一个眼神同学一个提示都能马上改正过来。再有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也有了明显改善,不再需要老师时常停下讲解来提醒了。因为快节奏的提问、讨论,为了不损失派特时间,都会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鼠标、键盘、桌椅等设备也得到了更多的爱护,不再需要时时提醒。

2、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由于采用了派特时间的奖励制度,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了。因为如果自己损失了派特时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玩的感觉是非常差的。所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强化了学习的责任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3、拓展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派特时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与同学展开讨论。这不但拓展了学习内容,更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增强团队意识,互帮互学。由于有些项目均是采用了小组评价的制度,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所以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5、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在教学中强调了讨论及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6、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社会心理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派特时间奖励制度的促进作用,让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增加课堂了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率和强度,并且为学生的辩论提供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养成。

五、思考

1、奖励是为了不獎励。对学生进行奖励的终極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良好行为的内化,最终不需要奖励。很多时候,学生为了奖励才表现好或取得好成绩,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内在价值。通过实施派特时间奖励制度,目的是让他们慢慢从以往有形的奖励中转变观念并接受它、感知它,并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2、使用奖励的最佳时期。孩子往往根据短期的可预见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培养学生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有必要在学生每次表现出好习惯时给予奖励。一旦他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变每次奖励为间或奖励,以鼓励他们把好习惯保持下去。

3、奖励带来的负作用。奖励会促使人们目光短浅,求快而不愿担风险。一个人如果感到某事是他要获得奖励所必须做的,那他在这件事上就不会表现出太多的创造性。因此,关键是奖励带给受奖励者的感受。如果让人感到他为了获得什么才去做什么,那么他就感受不到这件事本身的价值了。

有一个老笑话:一个经常被邻家顽童辱骂的老头,为了制止孩子们的辱骂,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告诉那些孩子,如果他们周二再来对他辱骂,他就给他们1美元。那些孩子兴冲冲地来了,拿到了1美元,但老头告诉他们,周三他只能给他们25美分。他们周三也来了,辱骂完后得到了25美分,之后老头告诉他们,周四只能给他们1美分。“别做梦了。”孩子们说,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辱骂他了。

对于创造性的工作,要淡化奖励的重要性,不能把奖励视为一种控制性措施。创造性工作只能被允许出现,而不能强迫产生。

参考文献

[1] 苏春龙.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A].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2.

[2] 刘明祥. 中小学信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 杨志珍. 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

作者:顾晔

学生素质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论述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对我国众多领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影响作用,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为关注。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较深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技術教育与素质培养充分融合,从而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就是对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G40-057

引言: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信息技术教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人员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深入反思,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深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信息技术人才。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提升信息技术教育人员素质,创建良好教育环境

素質教育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人员综合素质对素质教育开展成效有着较深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人员需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仅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从而还需要树立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层面,为教育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教育人员需要积极掌握现代化就教育方法,将信息技术教育看做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教育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想要满足这一要求,教师需要提升课堂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将以往抽象化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对学生进行呈现,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举一个较为简单例子,教师在对学生讲述计算机病毒有关知识时,如果教师死板的对学生陈述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以及种类,学生只能对其有粗略化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找寻一些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中毒后的表现,让学生对其特点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影响。

二、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之处,教育人员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死板进行教学内容灌输。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辨别能力,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出来,彰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使得素质教育可以实际落实,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理念

教育人员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讲述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作为一种现代化、前沿化的工具,同时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一种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产物。在互联网络中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其中有很多对学习有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信息资源。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迷失自我,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教育人员必须要积极承担起素质教育责任,增强学生的辨知能力,让学生以正确的目光看待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强化学生对不良信息资源的抵抗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人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学习小组划分,要求学习小组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师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因为教师提出的任务中包含众多内容,学习小组需要合理分工,小组成员只有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突显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学生之间可以更多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对活跃课堂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积极影响。

(三)培养学生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应用它,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与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编写课程表,利用表元计算功能帮助老师统计班级的成绩等。

(四)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装机、处理图像、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编制程序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去尽其所好,使他们学有所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还有不少待改进的地方。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充分显现出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为教育领域发展增加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耿兴慧,尹志云.“读图时代”之信息技术教学探析[J]. 华夏教师. 2016(03)

[2]杨瑞芬.新课改条件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分析[J]. 亚太教育. 2016(12)

[3]马存林.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 亚太教育. 2016(13)

[4]商永柳.提高高中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动手能力[J]. 亚太教育. 2016(13)

作者:张欣平

学生素质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使高中学生能够达到信息素养所要求的标准,且具备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掌握一定量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培养高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将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早在1974年提出的。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即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则包含了道德、技术和人文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道德层面的信息素养: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二是技术层面的信息素养:技术层面的信息素养反映的是高中生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三是人文层面的信息素养:人文层面的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反映了高中生面对信息的心理态度,也可说是面对信息的修养。

一、高中生信息素养现状

目前的中学生教育尤其是高中生教育,始终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是应付考试,对中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价值不是很大。如何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学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

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很多发达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不小差距。就目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信息意识淡薄:学生的整体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敏感度不高,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自主学习能力差,大部分学生往往局限于课本和教师所教的知识。

(2)信息能力薄弱:学生大多选择使用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来检索信息,而不是使用专业、权威的数据库,对诸如中国期刊网等学术性信息资源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上网只进行聊天、娱乐等浅层次应用,真正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很少;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了解不多,不知道怎样正确预防病毒以及计算机犯罪;大多数学生不会准确地构建检索策略,很少对信息进行分类与整合,缺乏评价、分析和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有待提高。

(3)信息道德缺失: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意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恶意下载文件或传播病毒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以上问题与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二、如何提升高中生信息素养

提升高中生信息素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信息技术课堂方面

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也将近10年了,新课程标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几年来,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由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压力,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做得还很不够,始终被学业水平测试牵着鼻子走。所以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我校信息技术教师目前的重要任务,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利用好每堂信息技术课又是首先要做的。

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可能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近几年来这种现象得到了很大改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得到全面的普及。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自主练习,但他们在思想上是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呢?绝大多数学生往往还是简单地跟从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教师提供的操作帮助,一步一步地去完成任务而已。又有多少人能够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做这个任务有什么目的、这个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应用?另外,按照教师给出的任务,学生做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元素,很难从中找到具有特长的学生加以提高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如何设置任务,这就要看每个教师的水平了。任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关键看如何来设计。以往设计的任务可能多数偏向于对学生操作技能的练习,学生即使学会了操作技能,但很难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可能也不知道该用在什么地方。所以设计任务的时候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设计图片处理知识点的任务,就可以让学生回家找一些老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翻新。在这个任务中不仅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也能学到所有图片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有的学生想把CD中的歌曲转换成MP3储存在电脑中,有的学生想制作卡拉OK歌曲或视频,有的学生想把家里DV拍摄的视频加上字幕或截取其中的一段视频等等。只要细心观察,总能找到合适的任务,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事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利用现代化手段加以解决。

当然上面所讲的还都是停留在技能层面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懂得合理合法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发布信息,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提升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加大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2.从学生活动方面

现在学校里组织的学生活动越来越多了,要利用到信息技术手段的时候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利用学生活动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课堂教育很好的补充。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摄影大赛、微视频制作大赛、动漫作品设计大赛、卡拉OK大赛、计算机装机大赛等都可以加以很好的利用。以往学生活动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来信息技术办公室求助于信息技术教师,让我们帮他们把多首歌曲拼接在一起,并且还要有过渡效果。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机会,学生有了充足的动力,自然能学好信息技术课程,能掌握好信息技术技能手段,从而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养,通过教师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努力,希望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能得到更好的扩大。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活动、竞赛、评比为推动手段,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方式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比赛和学生活动,更加丰富了校园科学文化生活,提高了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3.从校本课程方面

信息技术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所以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来加大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从而增加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机会,使他们今后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社会。校本课程开设的内容往往都是教材中所没有的,或者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内容,如何设置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所以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很好地结合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当然,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日益发展的通讯技术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新兴的网络应用服务等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方向。

校本课程是进行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学科教育的载体。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信息技术的需要、适应现代化技术教育需要的校本教材将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方面

这里所指的教师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任课教师。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都很高,整天和电脑打交道,和一些看上去很简单的应用软件打交道,可能有些教师就觉得疲惫了,缺乏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探究精神了,从而停止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其他学科教师来说,大部分人的信息素养并不是很高,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在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可能很多人仅仅会制作一些简单的PPT课件而已。这就需要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师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不仅培训信息处理技能,而且还要培训获取、整理、加工、发布信息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理念和方法。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了,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就可以全面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那么教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觉得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多接触新兴的、高技术含量的设备。比如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使用已经开始全面展开了,这就要求大部分有条件的教师去学习使用方法,并且尽量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它。第二,多学习一些和自身学科相关的应用,学习一些能和学生平等沟通的新兴网络应用。比如数学教师都应该熟练地掌握几何画板等软件的使用,班主任应该很熟练地运用电子表格制作软件以及用来和学生沟通的网络工具——BBS、博客、微博、微信、一些常用即时通讯工具,所有教师都应该很熟练地使用PPT等教学工具,应该对图片、聲音、视频会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加工。第三,学会处理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方面的一些简单问题。比如定期对电脑进行体检、查毒,不下载来历不明的文件,不登录不健康的网站,不在网络上发表不合适的言论等等。

整合学科资源,培养信息素养,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知识体系的全面升华。师生互动不再局限于单科内的知识,它贯穿的是学科间的共性知识。这对学生而言,为未来跨学科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大量涌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5.建立适当的评价激励体系

不仅要对学生建立评价体系,而且也要对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然而校本课程、学生活动中也应该建立一套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校本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考试的压力,可能只有学分的约束,但实际上学分往往不能真正约束到学生。所以对校本课程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价体系很有必要。首先定制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内容会给评价带来很大好处,学生喜欢了,就有动力了,也愿意学了,评价考核自然容易了。其次,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分制度来进行评价。第三,可以把学生活动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校本课程不达标的学生取消其参加相关活动的资格。而至于学生活动的评价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相关学分来进行评价。总之,评价体系的总体原则是以激励为主,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身体上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脑子要动起来。

那么对教师又如何来进行评价呢?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一次或两次相关培训讲座,要求符合条件的教师必须参加,学习结束后每人都要上交作业,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人进行评价。学了以后还要运用,这样学了才没白学,所以对学到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和工作当中也要进行评价。当然这个评价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可以通过奖励的方法督促教师多学多用。

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将会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带来一个良性循环,评价机制应该以激励和奖励为主导思想,以提高学生参与性、创新性、自主性和全面提升教师知识体系为目标。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应试教育、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公司招聘学历第一等现象盛行,在目前这样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想在中学里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遵循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宗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做点事情。

(编辑:王天鹏)

作者:苏焱

上一篇:最新万圣节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店五一促销活动方案草案